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区县)【优秀范文】

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区县)【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24 16:5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区县)【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区县)【优秀范文】

开展人口普查,是《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的明确规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在进入新时代开展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确保按时、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县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任务,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人口普查会议精神,从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高度重视,紧密部署,依法、科学、有序的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四个到位”,思想意识到位、宣传信息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工作效果到位的目标,克难奋进,全力以赴。现将我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总结如下:

普查工作开展情况

一、领导重视,组建专班

经县政府常务会讨论,参照省市领导小组成员名单,成立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人口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办公室主任由县统计局局长担任。xx个乡镇和x个开发区分别成立乡镇级普查机构,组长由各乡镇、开发区分管领导担任,全县xxx个社区(村)全部成立社区(村)普查小组。同时,严格按照普查员、普查指导员选调的标准、条件、范围、数量等要求,选聘xxx个普查指导员、xxxx名普查员;
人口普查期间,全县共召开普查综合会议xx次。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为保证人口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得到我县群众的支持是顺利完成人口普查摸底工作的重要前提。因此,让每一个公民知晓人口普查,参与人口普查十分重要。x月xx日在县政府广场举办了第十一届中国统计开放日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月”活动,广大群众纷纷参与其中。县人口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各成员单位和各乡镇人口普查办公室也对各乡镇人口普查工作积极动员,各种场合都给“两员”同志鼓劲。各乡镇人普办定制了很多标语分别悬挂在广场、村(社区),各村(社区)在各自的普查小区人口密集的地方张贴标语增强宣传效果,通过宣传车、短信、宣传画、村广播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人口普查宣传工作。通过多形式、多手段的集中宣传,整个宣传工作在xx月入户摸底阶段形成高潮,使人口普查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群众的疑虑,为普查员入户登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提高了群众参与人口普查的积极性。

三、层层培训,提高水平

根据县人普办的统一部署,x月xx日开始,我县分期分批,对乡镇人普办、社区业务骨干进行了重点培训,并对参训人员进行了测试,全部优秀。x月xx日开始,乡级开展业务培训,同时县普查办分为x组,到各乡镇进行人口普查工作业务指导,根据更具体的情况做更细致深入的分析,减轻了人口普查的工作难度,保证了人口普查数据的真实性,截止x月xx日,乡级完成业务培训。

四、制定措施,控制质量

为了确保普查数据的真实准确,我县采取了—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狠抓普查经费的落实。经请县主要领导同意,统筹“两员”补助xxx万元,于普查登记后发放到“两员”个人帐户,平均每人xxx元,乡镇同步按财力统筹“两员”补助并按时下发;
人身意外有保障,统筹使用经费x万元,在中国人寿xx公司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为全县xxxx余名普查“两员”入户登记提供人身安全保障。积极落实普查经费,充分调动了广大普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人口普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抽调落实普查人员。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是普查现场登记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普查人员的配备程度,普查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直接决定着普查数据质量。我县按照x个小区配x名普查员,x-xx个小区配x名普查指导员的要求,选聘普查“两员”xxxx名(其中普查指导员xxx人、普查员xxxx人)。同时,组织普查人员参加各类普查业务培训、测试,提高普查业务能力,确保普查工作顺利推进。

提供办公条件,办公设备齐全。各乡镇对人口普查单独设办公室进行集中办公,电脑,办公桌、椅子等设施齐全,为普查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后勤保证。确保普查工作有序开展,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加大目标考核力度。县人普办专门制定了对各乡镇、部门人口普查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层层落实责任,保证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加强质量控制,确保普查登记数据准确。普查登记数据的准确性是衡量普查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为了确保不错不漏,人普办下发了公安、卫健等部门的基本台帐,要求普查员事先掌握各小区户籍人口基本情况,在普查登记过程中逐个核实,确保全部登记到位;
对于空挂户、挂靠户多方查找,落实去向;
对集中居住的违章搭建、工地、宾馆等组织专门力量集中登记,最大限度的保证户籍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的准确,避免遗漏,确保了普查工作全覆盖,普查数据准确有效.

五、实地查勘,入户登记

户口整顿。户口整顿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的工作,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口普查的总体质量。为此,县人普办与县公安局安排部署这项工作,共同制定了实施方案,着力完成对全县户籍人口的统计工作。

绘制小区图。根据县人普办提供的各普查区划分图,各乡镇普查专班人员和社区普查指导员实地勘察普查区边界,指导普查区边界划分,其中特别走访居住人少容易遗漏的死角、各普查区边界交叉的地方,让各普查区指导员明确各自普查范围,做到心中有数,保证普查时不重不漏。

入户摸底,填报户主姓名底册。入户摸底是普查工作各环节当中相当难的一处,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性较大,人们对各自的私人空间比较注重,对陌生人比较冷淡,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比较强,所以入户难,脸难看,不配合等问题在所难免。针对这种预料中的情况,我们要求普查员要穿戴整齐,佩戴普查员证,拿好《一封信》,请普查小区的熟人或者楼层的人引导入户;同时要求普查员时刻面带微笑,注重礼貌用语,对脾气不好的居民要有耐心;根据小区图和建筑物编号,要切实入户到位,做到不多登—户也不漏登一户;对普查小区的空挂户口和全户外出情况要对照公安局的户籍一—比对,向左邻右舍或户主问清楚家庭成员状况。

入户登记,填写长短表。我县按照普查方案的要求,严格做到百分百入户,切实把人口普查工作做实。从普查登记开始,县普查办所有人员都下到普查登记的第一线,及时把握各乡镇的普查登记情况,及时指导、解决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强化普查试点情况的收集、汇总和反馈工作,随时掌握普查登记情况。坚持每天进行情况汇总和上报联系制度,确保各类问题的及时解决。根据入户摸底的情况,总结了高效入户登记的方法。一是通过入户登记、设站登记、留便条登记、晚上登记、休息日登记等方式,提高了登记效率;
二是利用热心老年群众的引导,一般这些老同志在邻居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比较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在入户登记时多寻求这些老同志的引导帮助,有助于抵消居民的抵触情绪,顺利完成普查登记工作。同时,将居民申报数据与公安、卫健部门提供的人口数据进行认真核对,杜绝重登、漏登。

过录汇总、编码和抽样检查。县人普办为了更清楚掌握我县人口流入、流出、常住人口等情况,细化过录。各乡镇不仅上报总户数和总人数,也要分开上报长短表户数,户编号xxx总户数,户编号xxx以上总户数,境外人士总数,出生和死亡总人数。在编码过程中要求普查指导员统一用铅笔填写且字迹工整,以保证编码的准确性、群众信息的安全性和填报的统一性。对上报上来的数据,县普查办在各乡镇随机抽出一个小区进行入户走访,验证该普查区信息的真实性。走访xx个乡镇、开发区,数据误差基本控制在质量要求以内。

比对复查。县人普办召集各乡镇普查办主任及部分指导员集中培训,详细讲解内部比对问题复查、户籍人口漏报错填复查、低龄人口漏报复查三个部分的内容,并将参会人员集中在县统计局会议室,当场学会如何操作并按要求完成部分小区的错误修改。最后顺利完成了各个模块的比对复查工作。

行职业编码。县人普办将各乡镇集中在一起,现场要求完成各自乡镇的编码任务,最后县人普办进行分工,结合行职业代码本开展复核工作,对编码不准确的予以修改,确保每个人的编码准确有效。

几点建议

部门资料高效利用。行政记录就是来自各级政府机构的历史资料记录,如公安部门的户籍人口、暂住人口等资料,卫计部门的出生、死亡人口等资料,各职能部门都有各自的数据资料,在数据的更新上也有各自不同的时间。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优势,加强各职能部门配合协作,加大行政记录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强化部门行政记录信息的整合,促进行政记录向统计信息的有效转换,在人口普查中应用行政记录资料,尽可能统一行政记录指标的定义和分类,保证不同职能部门在同一调查时间和地域使用的数据指标口径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各部门要做好数据及时更新维护,以便及时提供最新的人口信息资料。

入户登记灵活多样。人口普查从摸底到正式登记一般要入户两次,频繁入户给普查对象的生活增加了困扰,大大降低了被调查户的配合程度,增加了普查员的劳动。为此,能否改变普查方法,对部分调查户尝试多种登记方法:一是由调查户自行填报,前提条件是调查户的知识水平要高,报表设计要简洁;
二是由普查员在普查小区设立人口普查登记站,通知调查户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内申报;
三是可以和人口抽样调查一样,开通网上平台,让调查户在网上自行申报信息。四是入户调查时,还可以发放印有人口普查纪念意义的小礼品,以提高调查户的配合程度。

普查物资统一采购。每次大型普查都需要进行物资采购,特别在本次普查中的PAD和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建议上级普查办采取统谈分签的形式,对所需物资进行集中招标,可大大减轻基层人力、经费负担,缩短采购时间。

推荐访问:区县 工作总结 第七次 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区县) 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区县) 2022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