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备考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
高三历史备考工作总结
一、 成绩汇报 我担任 2008 届东莞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组长, 既感到自豪, 也感到压力。
特别是作为东莞市的龙头学校, 除了确保考生的平均分优势以外, 培养尖子更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所幸的是, 我们历史备课组很好的完成了学科教学任务, 特别是我担任班主任的高三(11)
班在2008 年高考中无论是总分还是历史单科都取得了骄人成绩。
1、 历史学科成绩喜人:
年级的四个历史班学生(202 人)
平均分 115.5, 130 分以上的有 10 人, 120 分以上共78 人, 高分层非常明显。
我任班主任的高三 (11)班成绩更突出:
全班历史平均分 1 22.82 分;其中姚璐、 尹玉容两人 136 分, 两人共同摘取了全市历史单科“状元”; 1 20 分以上的有 36人; 绝对高分段 1 30 以上的就有 9 人, 据了解今年历史学科这种高分密集的情况在省内也是罕有的。
2、 高考总分成绩骄人:
①在高考中, 全班总平均分 620.93, 比重点线 570 高出将近 51 分。
全班 56 人中上重点 52 人。
全校 650 分以上共 16 人, 其中我所教的高三(11)
班就占 8 人。
②在历史类考生中, 全市总分前 10 名我班占 9 人, 全市前 20 名我班占 17 人。
③一个班出现了五个“状元”:王越玥、 姚璐两人 663 分, 并列市文科总分第一, 省列 12 名; 尹玉容 662 分, 市第 3 名,省 17 名; 赵淑仪、 张潇潇 657 分, 省 32 名, 即全省文科前 32 名中我一个班占了 5 人。
陈雯还获得了全市文科基础科的第一名(148 分)。
这个班也被媒体誉为“明星班”、“状元班”、“威水班”。
3、 一大批同学被名校录取:
王越玥、 尹玉容被北京大学录取; 姚璐、 李璧歧被香港大学录取; 张潇潇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 同时获得 50 万元全额奖学金。
罗雅楠考取了美国著名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该校教授中有 17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另外, 还有南京大学 3 人; 人民大学、 复旦大学、外交学院、 中国政法、 西南政法各 1 人; 中山大学 18 人; 暨南大学 9 人……。
全班多数同学被名牌大学录取。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 除了有东莞中学这样好的校园氛围和好领导以外, 也与我们历史备课组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我的体会是:
高中三年一盘棋, 每一年都为高考作贡献。
因此,这个高考备考总结, 也是从高一说起。
二、 生源的吸引、 历史兴趣的培养是取得高考胜利的重要基础 高考成绩的竞争, 实质也是考生素质的竞争。“考生素质” 包括生源素质、 知识基础、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 思维能力、 学习能力、 学习成绩、 应考能力、 心理素质等众多方面。这些因素中, 很多是学生在高二分科学习前就已经具备(并且在高二、 高三学习中不断强化的)。
如果能够把一批优质生源吸引进历史班学习, 高考出佳绩就有了重要的保障。
我的做法是:
1、 高一时利用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机会, 指导学生进行地方史调查——《追寻东莞历史的遗迹》。
这个乡 土历史调查由罗廷轩等五十多个学生参加, 调查范围牵涉到东莞城区和各个镇区, 包括:
《南社古民居》《南城—苏氏宗祠》《中堂镇—黎氏宗祠、 曹氏宗祠、 胜起宗祠、袁氏宗祠》《江边村古建筑群》《万福庵遗址》《石碣镇—袁崇焕公园》《石龙镇—举重之乡 》
《石龙镇—李文甫纪念碑》《虎门镇—林则徐纪念馆、 威远岛炮台群》 等众多的调查研究。通过研究性学习, 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历史的观察、 分工调查、 收集整理资料, 还对本土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历史” 这一概念和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兴趣。
2、 坚持开展以图片为主要资料的学科专题讲座, 扩大历史学科在学校的影响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学校的校本课程成为拓展学生视野, 提高学科能力和兴趣的有效途径。
我在高一、 高二年级连续开设三个多学期、 每周一节的历史专题讲座。
具体包括:
《新中国历次对外战争》、《大跃进的历史与反思》、《 “文化大革命” 的历史与反思》。
这些专题讲座全部都是我个人收集资料、 个人编写教学内容, 然后整理成课件或视频等教辅材料进行讲授。
由于所用资料以图片为主(每一次讲座都要准备五六十幅图片), 讲解生动, 涉及的专题都是中学生特别想了解的, 结果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每周到历史专题讲座时间就要到时, 大量学生争先恐后的冲向讲座地点——阶梯教室, 因为学校阶梯教室只有 200 余个座位, 而每次听讲座的有二百二三十人, 很多人不得不到旁边的生物实验室借小圆凳来座。
这几个学期的系列讲座人数之多, 远远超出了其它学科, 学生争抢座位也成为学校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开展历史学科专题讲座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
①我本身的知识水平得到了拓展和提高。②扩大了历史学科在学校的影响力。
③吸引了一批优秀学生在高二分科时进入历史班学习,为创造今年莞中的“历史” 辉煌奠定重要基础。
三、 高三备考采用三轮复习策略 根据学校教导处的要求和部署, 我们高三备考复习采用三轮次复习的策略。
第一轮复习:
2007.8-2008.3。
以 2007 年高考考纲为主要线索, 进行纵向复习。
单元过关与小专题复习相结合, 全面解读教材, 夯实基础, 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配以单元测试,提升应用能力。
复习资料使用《点题金手指》 和汕头教研室编的复习指导用书。
这一轮复习,我们特别强调两点:
①复习的系统性。
新课标背景下, 很多老师认为历史考题问法非常灵活, 应用性强, 很多题目在书本中根本没有直接对应的知识点, 因此感觉在教学中没有必要进行系统的、 详细的复习。
但我的观点却相反, 没有扎实的基础, 就不会有过人的能力。
没有对教材知识系统的掌握, 就不可能在考试中获得稳定的高分。
很多“尖子” 成绩不稳定, 原因就是基础不牢,因此, 强调复习的系统性、 强化基础, 是夺取历史高考胜利的重要一环。
②加强选择题训练。
选择题牵涉到的知识面特别广, 非常适合检测学生的知识水平, 也非常适合训练学生各种思维能力。
第二轮复习:
2008.4-2008.5。
以阶段性历史时期、 横向复习为主。
⑴在复习线索上参考《现代教育报.新课程周刊.历史二轮复习》, 分别以中国史、 世界史的阶段性特征和核心内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横向联系)
为主干, 辅之以一些比一轮复习深化的内容。
以线索引导为主, 强调与一轮复习知识系统结合。
⑵在训练方面, 进行专题解题训练, 提升实战能力。
重点专题与热点专题结合, 突破难点。
这一轮复习, 我们特别注意:
①强调阶段性特征、 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的总结,让学生形成规律性、 总体的认识, , 把握知识内在联系, 把历史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②强调综合性强、 跨度较大、 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大题训练。
例如:
对于民族工业及新中国工业化问题, 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材料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
千元]
——引 自 《中国近代工业资料》
(1)
根据材料一, 概括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 扼要指出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引 自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2)根据材料二, 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 说明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 经济不能独立, 国防不能巩固, 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 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 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 而苏联采用 了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从重工业开始, 在十多 年中就实现了 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993 年版 ⑶根据材料三与当时历史背景, 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的原因。
材料四:
1958 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 豪地说:
到现在, 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 说成是“不正规”, 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 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 卷 3 ⑷材料四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 结果如何?
材料五: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 乡 镇企业和外资工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 卷 3 ⑸指出材料五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 “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他们所起到的作用说明了什么?
材料六
高 技术产 业增长较快。
规模以 上工业中 , 高 技术产 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20. 6% 。
光通信设备、 程控交换机、 移动电话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信息通信产品产量分别增长 25. 9% 至 1. 2 倍。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材料七: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八:业化融合。
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继续实施新型显示器、 宽带通信与网络、 生物医药等一批重大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集聚、 引 领和辐射作用 。
——摘自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信息化与工⑹根据材料六七八, 指出我国现今工业化建设的新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⑺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 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这样的一道大题, 它包括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特点、 原因, 也包括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与特点, 还有五十年代末我国工业的畸形发展、 甚至包括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建设的新特点。
题目内容庞杂, 跨度大, 设问多达七问。
在高考中绝对是不可能出现这么多问的题目的。但是它却囊括了近代民族工业和新中国工业两个历史阶段的发展与特点。
学生只要把这道题完成了, 对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与特点就有了清晰的认识; 同时,设问中大多都有概括性特点, 学生完成这道题后就对民族工业和新中国工业的发展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
这种题目就是我说的综合性强、 跨度较大、 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题型, 在专题复习中意义重大。
第三轮复习:
2008 年 5 月即一个月的时间, 回归教材与综合模拟测试相结合, 检验复习效果、 查漏补缺、 强化记忆。
自选模拟题, 按高考要求自考, 训练高考状态。
考前训练注意:
①题型具有代表性、 广泛性。
选题时既要关注广东省内各地的模拟题,也要关注省外的特殊题型, 让学生接触并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
②问题的综合性、 总结性; ③难度具有挑战性。
很多人认为考前的训练适当降低难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
但我还是坚持了较大难度的考前训练。
我认为:
考前的训练难度较大, 虽然部分学生可能会有畏难心理, 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适应了较难的题目面对高考中的各种难度的题目都会有更大的心理优势。
2008 年历史高考题目的难度在近几年来看应该是最难的, 我们很多学生考完以后都说心理没底, 但都认为难度与考前训练差不多, 因此在心理上反而占了优势。
四、 尖子培养 1、 发现学生的学科优势, 落实尖子培养对象 今年高考历史单科中, 姚璐(136 分)、 尹玉容(136 分)、 何翠玲(134 分)
成绩居于东莞市前三名, 其实这些同学从 2008 年 3 月开始就被定为我班历史单科尖子的培养对象。
历史高考尖子, 除了平时成绩拔尖以外, 更主要是考虑其学习习惯、 历史兴趣、 历史思维、 归纳概括的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
在挑选尖子时, 我把平时成绩(高二分专业班以来 6次大考 “历史平均名次”)
与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综合考虑。
例如何翠玲同学, 其“历史平均名次” 只排班的 16.8 名, 单纯从既往成绩看并不是特别优秀, 但她的历史思维特别好,对历史特别有兴趣, 也特别爱好与老师讨论历史问题, 具有培养的潜质。
又如姚璐同学, 她在当时“历史平均名次” 排名中只排 28 名, 这样的成绩在我们高三(11)
班 56 个人中刚好处于中等位置, 但我还是把她放进了我班 12 个历史尖子培养目标名单中。
姚璐的特点是由于上课一些不良习惯导致听课效果不理想、 选择题的准确性不好、 基础知识有待加强; 但她答卷思维清晰、 条理, 语文特别是写作功底好, 第二卷表达能力很强, 文字表达条理、 有层次, 我认为很有培养前途。
2、 做好试卷分析, 从试卷的得失中发现问题, 总结规律, 及时提出要求
例如:
尹玉容同学的基础较扎实, 特别是第二卷的答题能力很不错, 但做选择题时也会错一些涉及历史概念类题目, 反应出对课本知识存在漏洞, 因此第二学期指导她特别加强选择题的训练。
姚璐的第二卷答题能力特别强, 但存在答题时贪多、 求全的倾向, 所写答案往往文字太多, 要点无法突出, 这类考卷在现在的改卷模式下容易掉分。
因此我特别训练她答题是抓“题眼”, 围绕题目的核心去作答, 既要答全, 更要答准, 答案要精练。
另外...
推荐访问:高三历史备考工作总结 备考 工作总结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