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2023年度第一学期小学教师学期工作总结,菁选2篇

2023年度第一学期小学教师学期工作总结,菁选2篇

发布时间:2023-02-03 12:55:06 来源:网友投稿

第一学期小学教师学期工作总结1  一、学期工作概述  安全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一、二、三年级安全课的教学工作。在安全教育课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第一学期小学教师学期工作总结,菁选2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第一学期小学教师学期工作总结,菁选2篇

第一学期小学教师学期工作总结1

  一、学期工作概述

  安全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一、二、三年级安全课的教学工作。在安全教育课上,能以学校安全教育的指导思想为依据,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教育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和会议精神,落实安全教育内容,努力创建校园安全氛围。安全教育做到了常常强调,时时关注,事事规划,安全无死角。

  二、工作完成情况

  本学期,我对三个年级分别进行了9课时,共27课的安全教育,各年级内容深浅不同、难易有别。相应的网上挂课也如期完成。概括来讲主要进行了交通安全、生活安全、卫生安全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工作。通过教学,学生的安全意识显著增强,对危险的识别和辨别能力明显提升。我还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危险情境的模拟体验,教学生掌握了一些应对危险和突发事件的方法和技能。安全课的学习,对学生安全乘车、安全上下学、居家生活、卫生安全、用药安全等方方面面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每课课后的家校互动,更是把家长也调动了起来和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使安全课的学习真真切切落到了实处。

  三、工作亮点

  1.配合学校的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在各班都教育学生听从指挥,保证活动严肃、紧张、有序地进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教育作用。还开展了一次防火安全教育:教育孩子不要将火柴、打火机和刀具等物品装在身上;不要将鞭炮、火药等易爆品当作玩具带进校园;不得玩弄、搬动消防器材。初步识别各种危险标志;学习家用电器、煤气(柴火)、刀具等日常用品的安全使用方法。晓之以危险、危害所在,教育学生远离危险品。

  2.活动安全教育坚持经常。教育孩子在校活动时,不能你推我拉,不能攀爬单双杠、学校毛竹、树木。在做卫生值日工作时,不准玩耍劳动工具,杜绝拿着工具追逐打闹,以防造成意外的伤害;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时,听从老师的安排,确保安全。

  3.放学路队安全教育。配合班主任教育学生每天放学时,需排队到指定位置接送,不能推挤乱跑,乘车同学不能无故乱跑,以防车辆超速,造成交通安全事故。

  4.经过不断摸索、尝试,总结出了一些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效果显著的方法。我除了利用好教材内容外,还经常让学生对自己*时存在的安全隐患行为进行剖析,学生自己创设情境,然后讨论选择正确科学的行为。发言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也针对看到的或听到的行为进行,教师再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小结。安全真真正正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具体化了,安全找到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四、存在不足

  1.由于所带年级、班级太多,不熟悉学生,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很困难,有时会阻碍到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由于安全课是隔周上,每半个月上一次,学生不带教材的现象十分严重,尽管想了很多办法,但仍不能保证全带教材。这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也很大。一年级学生无教材,只有老师一本书,借助教室投影学习,有的教室清晰,有的模糊,有时干脆不能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

  3.安全课连参考书都没有,更无名师指导,教学目标的制定、难易的把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活动,都要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加之自己本就水*有限,安全方面的知识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因此,课上得也就时常会有不如意之处了。

  五、努力方向

  今后,要与班主任多沟通、勤联系,力求取得班主任老师的配合,自己也要多学习、勤动脑,想方设法、多管齐下,以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总之,要做到安全教育天天讲,时时讲,处处讲,努力营造*安校园,做到无意外事故发生。

第一学期小学教师学期工作总结2

  时间的脚步在无声无息中走到了xxxx,回首过去的一年,感觉自己碌碌无为,日常的繁琐事务常常让自己身心疲惫,偶有空闲,也很难静下心来去思考一下自己接下来要走的路,是时候该好好地反思总结一下了。

  首先,关于我的阅读实验。

  几年前,我心中都有一个想法,最初是源于山东的韩老师,她用她的“海量阅读”实验让我们所有人由衷佩服,她向我们证明了:孩子是读书成长的,不是做题长大的。想想7年前,我带了一年级,虽说自己工作了十几年,不是个“新手”了,但一年级对于我来说,还是第一次!

  记得当时,我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想法,每天跟在以前带过一年级的老教师身后,她上一课,我听一课,然后到自己班级来“移植”。每天“照葫芦画瓢”,还要应付那么多琐事,忙得不亦乐乎,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去思考些什么!

  就这样,转眼之间,六年过去了,送走了一届孩子,我想:难道就这样教下去吗?用六年前的那点书本知识来应对六年后的孩子吗?答案是否定的。我对自己说,不能!今年我36岁了,在我40岁之前的这几年里,我想搏一把!我想走一条自己的路,一条崭新的路!也许一路上会有众多的荆棘与困难,但既然选择了,我会走下去!

  于是,在今年的暑假,我上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申报了徐州市级个人课题《小学低年级国学经典诵读的策略与路径》,我决定从《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入手,来开启孩子启蒙阅读的那扇大门。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一个民族,如果它的文化敏感带集中在思考层面和创造层面上,那它的复兴已有希望;反之,如果它的文化敏感带集中在匠艺层面上,那它的衰势已无可避免。”

  我想:开展“经典诵读”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的层面,终极目的是让孩子们“厚积薄发”,为他们的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真正让学生的成长受益,让孩子们把文化的"厚重感诉诸于文字,做一个真正“有根”的人。

  基于以上的思考,今年的9月份,我自己主动到校领导处要求带一年级。人人都知道一年级孩子多,事情琐碎,又累又苦,但一想到自己心中的“宏伟梦想”。我所有的付出都不算什么!

  “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对于一些典故和字的读音,教师要做适当指导。首先我从诵读入手,每天利用晨读、午读,充分激发孩子的读的兴趣,辅以讲述里面的经典故事,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孟母三迁”等,一方面帮助孩子记忆《三字经》,另一方面,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其次,开展“师生同读、同背比赛”。说实话,作为孩子们的老师,《三字经》我也只是会背前面的一点点,在每天的教授中,我也在不断地学习,每次,当我与孩子比赛背的时候,孩子的积极性别提有多高了。

  再次,开展学习型家庭建设。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开设“家庭经典时刻”,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亲子诵读”,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

  现在,孩子们经过一个学期的书本学习、背诵《三字经》、诵读古诗文,已经认识了一定数量的的汉字,就在最近,我已经开始着手引导孩子读整本的书,第一本便是《小猪晞里呼噜》,现在家长们通过网上购买,已经达到人手一本,进展比预想的好。

  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而有效的方式,获得传统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我想,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讲,应该是终生受益的。

  第二、关于读书。

  案头的几本团队发的书已经搁置很久了,早在暑假之前就发狠说一定在暑假里读完的,但一个学期过去了,才刚刚读完两本,一本是《我与地坛》,史铁生的,一本是《*凡的世界》(第一部)(都是些与教学无关紧要的闲书)

  我发现自己有一个很大的惰性。人说,有志的人立长志,无志的人常立志。我就是属于后者。每每外出学习,总觉得心中有一股热血上涌,就暗下决心,回来后一定怎样怎样,但一旦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每天被班级、学校的日常事务所累,当初的那一点“雄心壮志”很快就被抛到脑后,总想着,哎,太忙了,等等吧!谁知,这一等,一年的时间就这样一晃而过!难怪朱自清感叹“匆匆”啊!

  第三,关于写作。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揭示了“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汲取经验教训的最有效手段,是使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如果说“思”是指“心”上有块“田”,那么反思就是“田”上有颗“心”。不断地反思就是指在心田上长出更多的“心”,从而产生“心心”向荣的“心”气象,创新也就信手拈来。

  应该承认,我反思自己教学的习惯还没有养成,有的时候,在自己的课堂上,或在听别人的课时,会有一些“灵光”闪现。但,真正用文字记录下来时,方感到自己语言的枯竭、理论的缺失。有时,写了一个开头,却再也写不下去。整天跟孩子讲“读写结合”,自己却因读得太少而使写作成了“无源之水”!以后要多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要多对照教育理论来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推荐访问:小学教师 工作总结 第一学期 第一学期小学教师学期工作总结 菁选2篇 第一学期小学教师学期工作总结1 第一学期小学教师学期工作总结100字 第一学期小学教师学期工作总结1000字 第一学期小学教师学期工作总结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