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事迹材料 > 2013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事迹及颁奖词(全文)

2013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事迹及颁奖词(全文)

发布时间:2022-10-11 14:1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3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事迹及颁奖词(全文),供大家参考。

2013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事迹及颁奖词(全文)

 

 2013 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 黄旭华

  隐姓埋名 30 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从 1958 年到 1986 年近 30 年间, 黄旭华一直隐居在太平洋上某座荒岛上。广东老家的父亲临终前都不知道儿子在哪里, 干什么去了。

 母亲 93 岁才盼回花甲之年的儿子。

 在父亲坟前, 黄旭华流着泪说:

 “爸爸, 我相信你会像妈妈一样谅解我。”

 黄旭华“失踪” 的这 30 年, 一直在从事绝密的核潜艇研制工作。

 1959 年起,苏联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 毛泽东指示:

 “核潜艇, 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在没有外援、 没有资料、 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 黄旭华等中国核潜艇人没日没夜努力着, 创造了世界核潜艇研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度:

 上马 3 年后开工,开工 2 年后下水, 下水 4 年后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中国成为全球第 5 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为躲过对手的监视, 所有核潜艇拥有国都在不断拓展下潜深度。

 上世纪 70年代末, 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 艇上 100 多人全部遇难。

 1988 年初, 中国的核潜艇按设计极限也要做深潜试验。

 试验之前, 艇员心理包袱很重, 有人给家里留了遗书, 有人唱起了《血染的风采》。

 “我们不是去牺牲, 我们要唱‘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为稳定人心, 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决定和艇员一起深潜。

 随着越潜越深, 艇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 多处咔咔作响, 终于抵达设计要求深处, 性能完好, 试验成功了!

 平安出水的黄旭华诗兴大发:“花甲痴翁, 自探龙宫; 惊涛骇浪, 乐在其中。”他自我评价道:

 “这个‘痴’ 字好, 我确实不考虑个人的问题。”

 在国与家、 忠与孝之间, 他为他的选择无怨无悔, 他用“血一滴一滴慢慢流”来形容自己的付出。

 血流了 30 年, 还是热的。

 1988 年之后, 黄旭华退而不休,如今年近九旬, 依然为核潜艇试验做着工作。

 他的人生, 犹如深海中的潜艇, 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颁奖辞】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 你埋下头, 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一穷二白的年代, 你挺起胸, 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你的人生, 正如深海中的潜艇, 无声, 但有无穷的力量。

  ● 沈克泉、 沈昌健

 35 年前仆后继、 追逐科技梦想的“油菜花父子”

  “这个油菜长得好乖哟!” 46 岁的沈昌健, 目光无限温柔地抚过地里的油菜花。

 在不远处的山岗上, 是沈昌健父亲沈克泉的坟茔。“那是他生前自己挑选的地方。” 沈昌健说, “在那里, 他可以一直‘望’ 着自家的油菜地。”

 4 年前, 74 岁的沈克泉老人因劳累过度晕倒在油菜地里。“走” 的时候, 胡须飘洒。

 他发过誓, 不成功不剃须。“他舍不得死。” 老伴说, “他委托儿子, 一定要把任务完成。”

 父子两代前仆后继要去完成的任务, 是通过杂交试验培育油菜良种。

 村民暗地里说笑:

 “泥腿子想当科学家, 异想天开。”

 “这不是异想天开, 我不是要去摘星星, 油菜育种是可行的, 我和爸爸是梦想天开。”

 事情还得从 1978 年说起, 养蜂人沈克泉寻找蜜源时, 在山区发现几株特别

 粗壮的野生油菜。

 沈克泉突发奇想, 如果把它和家乡 湖南临澧县的油菜杂交, 也许可以改良品种, 解决吃油难问题。

 说干就干。“白天搞生产, 晚上搞学习, 学到鸡叫了, 哈, 我还在搞。” 在过去录制的影像资料中, 沈克泉快活地说。

 凭着决心、 诚心、 耐心、 细心, 沈家父子投入了持久战。

 耕作、 观察、 记录、总结、 培育, 日复一日, 寒来暑往。

 然而, 搞科研对于农民来讲谈何容易, 油菜是雌雄同株, 做杂交试验更是难上加难。

 除了一次次的前功尽弃, 还欠下一屁股债。

 送检费、 工钱、 肥料钱……都需要钱, 父子俩“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 把所有的亲戚都借遍了”。

 倔强的沈家父子爬起跌倒, 跌倒爬起。

 梦想, 终于拉开了 一角帷幕:

 2004年, 他们繁育的“贵野 A” 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2007 年, 沈克泉带着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 12 届国际油菜大会, 引起轰动。

 尽管他们开发的新组合有几项指标仍未通过农业部门审定, 但沈昌健并不泄气:

 “困难再大, 我都要坚持搞下去。”

 【颁奖辞】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 儿子就把他 葬在不远的山上。

 三十年花开花谢, 两代人春来秋往, 一家人不分昼夜, 守护最微弱的希望。

 一粒种子, 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 姚厚芝

  为子女筹学费, 耗时 3 年绣出《清明上 河图》 的重病母亲 来自重庆的姚厚芝说:“我只是一个母亲。” 但谁能说, 那份沉甸甸的母爱不是她留给孩子的最美回忆和留给世间的最好礼物?

 2006 年, 姚厚芝被查出乳腺癌转移, 医生建议切除。

 高昂的手术费用让她选择了放弃, 她对挖煤的丈夫和一双年幼的儿女说:

 “医生说了, 吃点药就能控制。”

 这个柔弱却又刚强的母亲独自盘算着:

 孩子还小, 我能为他们留下点什么?

 她偶然听说大幅十字绣能卖大价钱, 于是买回一幅 6. 5 米长、 0. 85 米宽的《清明上河图》 绣样。

 每天刺绣长达 17 个小时,“不敢停, 一停下来就想睡觉。”她要为孩子绣出未来。

 2012 年 7 月, 经过 3 年零 5 个月的昼夜追赶, 这幅共需 127 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 终于落针。

 有收藏家上门出 20 万元收购, 姚厚芝拒绝了。她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 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 再把它卖出去, 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

 感觉到心愿已了, 姚厚芝这才对家人说出自己的真实病情, 丈夫痛心不已,孩子们哭个不停。

 儿子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 姚厚芝急了:

 “你大么, 要把妹妹带起的么。

 你学习不好, 我就不喜欢你了。”

 为了不让孩子消沉下去, 姚厚芝咬咬牙, 花光所有积蓄买回一幅 22 米长、0. 85 米宽的《清明上河图》 绣样。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十字绣, 刺绣的难度和需要的时间远远超过前面的那一幅。

 病情的加重让姚厚芝每绣一针, 都会牵扯出胸口的疼痛。

 她不知道能不能实现新的目标, “我就是想用这个事督促小孩, 妈妈带着病都给自己一个很大的挑战, 你们学习也要加油, 不要被困难吓倒。”

 儿子振作起来了, 这个学期末取得了班级第二的好成绩。

 在“感动中国” 录制现场, 懂事的他对主持人敬一丹说:“不要让妈妈举奖杯, 一举就疼。” 小小男子汉代妈妈接过奖杯, 同时接过的, 还有母亲留给他的精神财富。

 【颁奖辞】

 病压垮了身体, 但不能摧毁母爱。

 草根母亲呕心沥血, 为孩子缝补梦想, 而深厚的爱, 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

 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 让你把美好的愿望, 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 刘盛兰

  年届 90 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 12 年来,“感动中国” 的奖杯第一次走出了典礼现场, 走进山东招远市的一家敬老院, 送到孤寡老人刘盛兰的床前。

 两名儿童为老人递上鲜花。

 老人说:

 “我最喜欢小孩子了。

 花这个钱(指鲜花)

 干嘛啊。”

 钱——刘盛兰靠着拾荒, 一分一分攒钱。

 17 年里, 没买过一次肉, 吃的是集市里别人扔掉的菜叶; 没买过一件新衣, 穿的是垃圾堆里捡来的旧衣裳。

 孩子——老人把一分一分抠出来的钱, 全部寄给了家庭困难面临失学的孩子们。

 17 年里, 他捐助了 100 多名孩子, 款项达到 10 多万元。

 助学的初衷很朴素。“等自己老了, 不能动了, 身边能有一个照顾自己的人。”让他自己都预料不到的是, 这个小小的私心, 后来竟然发展成漫长而令人感慨的善举。

 “我见不得孩子没学上, 不上学就没希望了。” 为了接续孩子们的希望, 老人订了报纸——这是他一年之中最大的开销——只有从报纸上, 他才能了解哪些孩子需要捐助。

 “不是捐去一拨就完了 , 我是年年捐、 年年捐。” 一张张汇款单和一封封回信, 装满一口深蓝色的布袋。

 孩子们不知道老人的身份, 在回信中称呼他“刘阿姨”、“刘奶奶”。

 他把孩子们寄来的照片贴在墙上。

 那一张张纯真笑脸, 是他的精神世界。

 他用苍老的手, 在人间写下大爱。

 【颁奖辞】

 残年风烛, 发出微弱的光, 苍老的手, 在人间写下大爱。

 病弱的身躯, 高贵的心灵, 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

 一叠叠汇款, 是寄给我们的问卷, 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 格桑德吉

  悬崖边上的护梦人, 西藏墨脱山区教师

 “我的女儿, 管我老公的姐姐叫妈妈, 管奶奶也叫妈妈, 管我叫德吉妈妈。”一聊起女儿, 格桑德吉老师满含愧疚。

 女儿 8 岁了, 格桑德吉只见过她 6 回, 她是个不合格的妈妈。

 她把女儿留给拉萨的公婆, 把自己留在雅鲁藏布江边、 喜马拉雅山脚下, 留给了墨脱县帮辛乡 门巴族的孩子们。

 那里是她的家乡 。

 她是乡 里第一个大学生。

 走出大山不容易, 但她却放弃了毕业后留在大城市教书的机会, 义无反顾回到帮辛乡 小学。

 艰难的求学经历让她深知, 教学资源匮乏的家乡 正在无声而热切地盼望着她。

 她对家乡 回报着热辣辣的情义——为了劝学, 14 年来每一个寒暑假, 她都要在满是泥石流、 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 走村串户; 为了孩子们不停课,邻村学校缺老师时她不顾 6 个月身孕, 背起糌粑上路; 为了让每 4 个月回一趟家的寄宿学生出行平安, 她一路护送, 过冰河、 溜铁索、 走悬崖峭壁…… 她的付出换来了改变:

 门巴族孩子的入学率, 从 70%上升至 95%, 她把 40多个孩子劝回了校园, 把 200 多个孩子送出了大山, 有 6 个孩子考上了大学……格桑德吉就像高原上盛放的格桑花, 热烈、 挺拔、 美好。

 【颁奖辞】

 不想让乡 亲的梦, 跌落于悬崖。

 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 ,坚守在雪山、 河流之间。

 她用一颗心, 脉动一群人的心, 用一点光, 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 段爱平

  努力改变乡 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 在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 村民们对村支书段爱平有种特别的情意:

 既把她当家长, 又把她当闺女, 既依赖她, 又怜惜她。

 去年夏天, 襄垣县连日暴雨, 段爱平三天三夜没有合眼, 查看汛情、 转移物资、 修缮房屋……把村民安顿好了, 舒了一口气的段爱平昏厥过去, 被送进了医院。

 “我想好了, 我有一天生命, 就尽一天力量。” 食道癌、 淋巴癌的折磨让她的嗓音日渐嘶哑, 但话音里透着决绝。

 村小学的娃娃们眼神巴巴的:“段书记, 你快点回来!” 村敬老院的老太太眼泪汪汪的:“要是没了这姑娘, 咋办哪!” 村小学是段书记出资修的, 敬老院是段书记带头建的, 电网、 水渠是段书记发动改造的, 药材、 树木是段书记引进种植的, 没了 她咋办? 半个月后出院的段爱平安慰在村口接她的老百姓:

 “我这不好好的回来了嘛。”

 回了村, 但回不了家, 段爱平自家的窑洞在暴雨中坍塌了; 回不了家, 又处处是家。“我早就腾了一间屋子, 来我家住!”“凭啥住你家, 得住我家!” 拗不过乡 亲们的争抢, 段爱平决定在各家轮流住。

 “当干部 15 年来, 我盆干锅净, 光零零的, 成了个穷光蛋, 但我心里蛮劲高兴。

 我不要命不要钱, 要的就是我的老百姓。”

 段爱平本来不穷, 早年的煤炭生意曾为她积累了百万家财。

 但她捂不住钱,对儿子说:

 “媳妇给你娶了, 饥荒(欠债)

 给你还了, 剩下的钱干啥哩? 就给村里干点实事吧。” 1999 年, 村里还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 “那就给娃娃们修所学校吧。”

 段爱平的义举让乡 亲们动了心思:

 她会做生意, 跟着她干肯定能富; 她自家的钱给公家花, 跟着她干肯定不亏。

 那一年的村委会选举, 90%的村民把原本不是候选人的段爱平选了上去。

 “老百姓选我, 说明信任我, 我不能辜负大家的心意。” 从小失去双亲的段爱平吃过很多苦, “我知道苦有多么难。

 看到谁家受苦, 我心里就像刀割一样难受, 就得过去拉一把。”

 有人说, 村官难当, “上面千根线, 下面一根针”。

 当了 15 年村官的段爱平却说:

 “一点儿都不难, 你把真心交给老百姓, 老百姓就会把真心交给你。”

 【颁奖辞】

 山梁挡住了阳光, 你用肩膀扛起乡 亲的盼望。

 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

 庄稼, 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

 你贴工, 贴钱, 贴命, 你还贴近百姓的心。

  ●龚全珍

 守护开国将军梦想, 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革命老人 “光荣岁月里不变的赤子心, 种进泥土等待盛开的记忆, 你的皱纹已和山川连在一起, 本色成为你感动中国的传奇……” 马年春晚舞台上, 韩磊演唱的《老阿姨》 真挚感人。

 歌曲中的“老阿姨” 原型龚全珍来到晚会现场。

 她是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 是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全国道德模范, 也是本年度的“感动中国” 人物

 但她对自己的定位是:

 “我只是一名很平常的退休教师。”

 1957 年, 她跟随甘祖昌将军回到江西莲花县坊楼乡 沿背村老家。

 将军种地,她教书。

 1986 年, 将军离开了 人世。

 他给村民留下的是修好的水渠, 建好的大桥和改造好的良田。

 给家人留下的是数枚用鲜血换来的军功章。

 “他一直到死, 都觉得自己做得不够。一想到他, 我就觉得自己没资格享受。”龚全珍说,“我每天都会问一问自己, 我今天为人民做了什么事。” 离休后的她开办了“龚全珍工作室”, 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捐资助学、 扶贫济困、 服务社区…… 【颁奖辞】

 少年时寻见光, 青年时遇见爱, 暮年到来 的时候, 你的心依然辽阔。

 一生追随革命、 爱情和信仰, 辗转于战场、 田野、 课堂。

 跨越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

  ● 胡佩兰

  退休后 20 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 1 月 22 日, 郑州 98 岁女医生胡佩兰逝世, 她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 回家吧。”

 她工作到了最后一刻。

 在 1 月 18 日的“感动中国” 颁奖典礼录制现场, 白岩松问她:

 “您最怕啥? ” 她回答:

 “最怕躺床上不能动, 光伸手要钱。”...

推荐访问:2013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事迹 获奖 感动中国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