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建证四十年心得10篇

建证四十年心得10篇

发布时间:2022-09-02 09:40:04 来源:网友投稿

建证四十年心得10篇建证四十年心得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心得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心得【10篇】 我们的深圳——写在深圳经济特区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证四十年心得10篇,供大家参考。

建证四十年心得10篇

篇一:建证四十年心得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40 周年心得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40 周年心得【10 篇】

  我们的深圳——写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40 周年之际

  今天,深圳经济特区 40 岁了。我们与千千万万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建设者一起,由衷地道一声:“我圳生快!”

  古语云,“四十不惑”。对人来说,40 岁意味着经过生活的磨砺和积淀,开始进入自信成熟的新阶段;对一座乘着改革开放春风快速崛起的城市来说,四十不惑,意味着经历一次次爬坡过坎后所达到的高度和收获的丰盛,以及踏上新征程时的从容不迫。

  40 年来,一代又一代拓荒者披荆斩棘,踏平坎坷,终于将深圳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沿海渔村,建设成为千万级人口的充满生机的国内一线城市和创新动力十足的国际化大都市,经济体量从 1979 年的不到 2 亿元增长到 20**年的**.*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一。深圳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和缩影之一。

  深圳的发展繁荣,起初得益于独特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中央“允许试、大胆闯”的政策支持下,深圳率先突破了诸多禁区,市场化措施首先在深圳进行尝试,商品市场和资金、劳动力、人才、土地等要素市场纷纷在深圳建立,加上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境内外资金和人才纷纷涌向深圳,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打通,改革与开放相得益彰,深圳迅速在加工制造业、商贸、金融等领域取得一席之地,展现出了蓬勃活力。

  在当时的发展战略中,经济特区被赋予了以局部增量带动全国存量改革开放

 的意图,深圳的成功也确实充当了示范作用,有效地刺激和带动了内地的改革开放。深圳还一度充当“黄埔军校”的角色,向内地输送了大量的市场经济各类人才。以经济特区搅动全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深圳可谓不负使命。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之后,市场化改革热潮在全国掀起,社会上一度出现“特区不特”的担忧。21 世纪初,东南亚金融危机余波未了,一些地区因独特的政经地位在城际竞争中长袖善舞,民间亦曾出现“深圳,你被谁抛弃?”的议论。然而,深圳的改革并未因此停步,这些关于深圳衰落的担忧最终都未成为现实。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不论是明星企业的崛起、整体产业的升级,还是整个城市功能的提升,深圳的表现都大大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

  20**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出现新产业浪潮,深圳又一次踏准节奏,在新兴的高科技产业领域迸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在全球城市综合实力竞争中优势进一步凸显。今年以来,面临外部环境和疫情的冲击,深圳在一线城市中唯一一个实现了 GDP 正增长,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

  回望过去 40 年,深圳的发展跨过了一个又一个坎,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城市综合实力不断上台阶,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深圳的城市定位也不断上升。40年的发展经验表明,深圳成功的因素已从当初依靠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转换为主要依靠体制和文化优势。

  深圳经济体制优势体现为市场经济成色高、民营经济活跃、民间创新力强和政府服务型定位。这些要素的组合创造出了一种宽松、自由、公平的营商环境,大大降低了经济运行中的交易成本,对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资本和人才构成了持续的吸引力。深圳的文化优势体现为务实、平等、开放的市民文化根基深厚。移民城市的特点和民营经济占比高的经济结构是形成深圳城市文化特质的主要因素。“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些口号背后是流淌在

 血液中、刻在基因上的平等、包容精神。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一直广受关注,并被寄予厚望。早期阶段,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的内地把深圳商品经济的成功喻为“斯芬克斯之谜”,甚至掀起一股探谜解谜的热潮。当市场经济改革在全国推开、市场经济的框架写进教科书之后,深圳在经济运行、公共治理和城市文化方面继续显示出一种特质,优等生的榜样作用继续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圳仍然是“我们的深圳”。

  这些年来,不断有其他一些地方学习深圳,甚至组团到深圳取经,但因为自由平等开放的市民文化土壤达不到深圳那样的厚度,借鉴和移植深圳经济体制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也提醒我们,要学到深圳的精华,要先培育相应的文化土壤。维护深圳经济发展的优势,一定要维护深圳体制的优势,更要维护深圳独特的市民文化优势。

  毋庸讳言,当前深圳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人口流入与土地资源、人口结构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之间的矛盾需要有效解决,房价对创新精神的负面影响也需要妥善处理,城市治理中仍然有不少达不到人们期望之处。如何保持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让这座城市“日日新,又日新”,应当引起每一个人的思考。

  与 40 年前设立特区时相比,今天的深圳站在了更高的平台。在新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深圳被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不仅要在科技创新、科学发现方面作出新贡献,大力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而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全国的改革开放,同时,还要发挥共建、共治、共享方面的领先优势,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城市范例”。

  独美不如众美,深圳一开始就是全国人民的深圳、世界的深圳、我们的深圳。

 衡量深圳是否成功,不能只看深圳自身经济发展是否成功,还要看它能否通过全方位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沿海和内地城市进行体制创新、治理创新,释放出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力。我们相信深圳将再次不辱使命。

  四十载风雨兼程,四十载成就辉煌。不惑之年的深圳,正肩负着新的使命,以梦为马,奔向远方。祝福你,我们的深圳!

  我的深圳,40 周年生日快乐!

  有人说深圳是鹏程万里而掠不过的海,深圳人是扬帆逐梦而永不放弃的海盗。

  而局长喜欢把深圳叫做绽灵之境,为什么?因为:萦萦之际,百花绽灵。通灵之花,亦如梦想之花,飘荡且悠扬,孤独且断肠。

  40 年孕育出的深圳,它显得很年轻又很单薄。年轻到整座城市宛如一所大学,单薄到漂泊者的灵魂无处安放。熙攘之间,似梦似幻,它承载着太多年轻人的梦。

  深圳就像是文化的沙漠,它甚至没有放过任何与外地文人交流的间隙,很多人一再追问,文化沙漠里能否绽放出绚烂的花?

  除了楼花和韭菜花。水花、浪花!还有梦想之花!40 年的特区,在改革开放的培养基里,像一个实验室里惊奇结果,像一个历经沧桑的人。

  南下,对于上一代的中国人,犹如一场张扬反叛精神的梦。伴随摇滚乐手旋律与低吼,“一直往南方开,一直往南方开”,所有放弃一切安定的日子去南方的勇气,都是为了实现追求激荡人生的那种感觉。

  命运像一只手,牵引着逐梦者朦朦胧胧地走。老家伙总会告诉新来的你:来了都是深圳人。哲学家道森有句名言,“文明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秩序,框定它的准则并非物质财富,而是精神洞见。”

  显然,深圳的文明还在施工中。但我们又很幸运,在慌张的工地里捡到了“镀金的瓦片和砖头”。还在为深圳添砖加瓦。

 其实深圳早已不是刻板印象里那个没有文化的“暴发户”了。全国各地的精英汇聚深圳已经有 40 年的时间,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早就已经为这座城市打磨出了属于它自己的文化。

  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奋斗,没有家人照顾,没有宗族牵绊,人们必须发展出新的社会结构来实现过去由血缘构成的生活保障。

  40 年的成绩从渔村到国际都市

  都说评定一个城市,上至文化底蕴,下至平民。GDP 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数字的根据,帝都、魔都、羊城的历史悠久而又长远,相比之下深圳是伶仃洋海湾孕育的新生儿,而这座年轻到你无法感受他的人文,我很喜欢别人称深圳为鹏城,因为古人云:鹏程万里!深圳是一座速度之城。

  说到深圳的企业,人们总会提起:华为、腾讯、中兴、大疆、创维、这些王牌企业!仅仅在粤海街道办就拥有上市企业 83 家企业园区***个,产业楼宇 318 栋众多知名的科技公司,都在这里诞生!

  最能直观表达一座城市经济的是这座城市的 GDP,从 1979 年的**.*亿到 20**年的**.*万亿,GDP 足足翻了 120**倍!就在去年,超过了新加坡,位列全球***名。

  以下是 20**全国 GDP 总量排名。深圳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位于全国第三!深圳人均GDP由1979年的***元提升到20**年的20*****元,即使放在国内四大一线城市之中深圳的人均 GDP 也排在第一

  深圳电子

  很北、很华、很强

  华强北步行街南端往左右两边看,会看到华强电子世界和赛格电子市场两座深圳电子业的标志性建筑。随便走入一家,你就会震撼于中国电子产业的物质之丰富,从 USB 接口到成品电子烟,甚至比特币矿机,无所不包。

 当年,靠做 DVD 起家的台资电子企业联发科发布了一种 MTK 芯片,把 MP

  3、手机芯片、照相机、收音机、触摸屏全部集成在一个平台上同一快芯片上,让造手机变成了一件很“傻瓜”的事。初创厂商只需要加上电池和外壳,就可以拼出一部手机。手机初创厂商的投资额从几个亿一下降到了数百万。深圳迅速抓住手机市场,一路绝乘,发展至今!

  如今的国产手机市场竞争,已经几乎是深圳手机品牌之间的“内战”了。

  这一点,宝安机场里满墙的手机广告就是一个证明。

  更了不起的是,深圳的手机产业真正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撬动了另一些领域,带动了整个深圳的产业生态,一起走到了全国前列。

  自然地,深圳因此成为了高质量发展的世界焦点。

  自 1999 年起,由国家十大部委院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高交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了 20 届。

  在这个号称“中国科技第一展”的展会上,每年都有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示逾万个全世界最高尖的新科技,令人叹为观止。

  世界前沿领域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将在这里完成交易、落地,推动深圳新一轮的大发展。

  每年,数万个“高精尖”项目都会亮相深圳高交会。20**年“中国无人机大会”落地深圳高交会,希望借此可以将深圳打造成世界无人机之都,现在,深圳已经做到了。

  20**年,深圳市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达到了 3 万家,其中大部分和电子产业相关,而且多少有自己的绝技,它们构成了深圳手机零件供应的基座。但终端的整机企业却并没有能力了解每一家小供应商,供应链企业就在这当中穿针引线,为整机企业找到最合适的小供应商。

 在高科技制造业长期的打磨下,深圳供应链企业的经验和水平,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深圳人的爱情

  1***万深圳人心中有 1***万个深圳

  在深圳,你可以对年轻人说单身...,但绝不能对 TA 说发不了财!深圳人不谈恋爱,一心只想发财,白天写字楼,晚上街边愁。诗和远方,酒与边疆。要想富,先修路,修了路,有出路,路在何方?写字楼那方!

  深圳是座包容的城市

  除了发财,深圳人还想做的事:买房,毕竟在深圳买了房的人,都发了财!民间曾有这样一个传说,只要我一直单身的够快,深圳的房价就追不上我,只要我加班的够晚,黑眼圈黑的够重,妹子就看不上我。时间管理大师在线理财。

  深圳是座包容的城市。例如每个城市都有歧视指南,但在深圳没有歧视,只有“鄙视链

  最后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马上就要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了,每一个十年都是发展的光年,也是深圳逐梦者的青春。提前祝愿深圳四十周年快乐,愿不忘,励励前行!

  四十周年快乐!我的深圳!

  深圳特区 40 周年,坐上南下的火车,你在深圳过得还好吗?

 20**年*月*日,一个周三的普通工作日,你依旧在深圳挤地铁,赶在 9 点之前去公司,生活中有很多烦心事,也许是房东要涨房租了,也许是老板给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或者是家里来的催婚电话,但无论如何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深圳特区成立 40 周年了。

  深圳地标,平安金融大厦

  40 年而已,1980-20**,比很多人年纪小,但比在深圳的大部分年纪都大,因为深圳是一座属于年轻人的城市。

  那些 40 年前去深圳的年轻人去哪里了?

  他们中绝大部分人已经回归田园,重新躬耕于田园,帮孩子们带孙子,离开深圳,但是关于深圳的记忆历久弥新。

  在村头的小卖铺门口,常有一些老人聊天,多是回顾过去,其中一定有多年前去过深圳的人。他们不是在工厂工作就是在建筑工地工作,他们说“那时的南山都是工厂,罗湖才是最繁华的地方”,他们不知道的是现在南山成了深圳核心区,房价***万平,互联网上深圳湾一号豪宅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揽山阅海,无敌海景,诗歌是诗歌,生活是生活,而罗湖被老旧房屋占据,房价倒成了价格洼地,在关外的龙华变得阔了起来,深圳北站附近的房价都要***万平了。

  深圳的这些已经与这些人无关了,他们当年从四面八方去往深圳,坐上南下的火车,不安迷惘又充满斗志。第一个难题就是暂住证,当年深圳查暂住证查得很厉害,没有的话就会被遣送回原籍,而办这个证对很多人来说不容易,需要有正式工作;第二个难题就是社会治安比现在差很多,黑社会勒索时有发生,所以 8

  0、90 年代严打,穷就会出问题,就有可能走上歧途,穷的话命就不值钱了;第三就是交通和通讯不方便,几个月收不到家里来的信息,特别思乡、思念亲人,发电报有字数限制且价格不便宜,有人舍不得,所以当年大江南北的思乡歌很流

 行,费翔的《故乡的云》歌词中的“我曾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行囊”是很多人的写照。

  绿皮火车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这些第一批去深圳的人多是农民工,他们一年到头十分辛苦,过...

篇二:建证四十年心得

改革开放四十年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和坚持群众路线是有机的统一体。接下来就跟着学习啦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关于最新改革开放四十年心得体会吧。

 最新改革开放四十年心得体会篇 1

 前几日,我有幸参加了区委党校组织的科级干部理论培训班,课上我认真听取了教授对我国改革开放 40 年来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对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形式的分析讲解,使我受益非浅。通过切身体会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来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使我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更加充满了信心。

 改革开放四十年,每个人都能看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经济而论无疑是大大发展大大进步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无疑得到了极大改善,也似乎更现代化了。但是,弊端渐渐显露,保障缺失已成众矢之的。对于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这个看起来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事实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话题。因为,这些年来,不管是社会上还是党内,人们对过去近 40 年的改革开放,在认识上并不是很一致的。有的人甚至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简单地都归咎于改革开放本身。持有这些观点的人虽然是很少的,但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成对改革的共识,重聚改革的人气,将直接影响着未来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

 实现,也关系到能否真正把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为实现小康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工作大局落到实处。

 众所周知,近 40 年的中国改革开放,是在中国实行了40 年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展开的,改革开放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又要对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一系列陈规陋习进行变革,在没有任何可资借鉴样板的环境下进行探索,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构经济和社会秩序,同步加快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必将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巨大社会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探索从拨乱反正、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起步,紧紧围绕市场化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中心,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实践。

 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视野和战略,总结、观察和俯瞰40 年的改革开放。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证实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突显了改革开放的划时代意义,以及对中国经济、社会,对普通民众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虽然与我们渐进式改革的推进策略有一定联系,但最主要的是由于一些关键性的改革还没有深入、到位所致。因此,继续深化改革,特别是深化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如政府自身改革,政治体制改革,

 就显得十分重要,也是化解我们前进道路上遇到问题的惟一途径。用这样的视野、高度来分析认识改革开放,不仅可以清晰地分析大势,研判大势,保持清醒的头脑,也不会由于过多地纠缠一些具体的细微末节,影响对改革开放的总体评价。这正像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说的,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停顿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近 40 年改革开放最好的概括。

 回顾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无疑是为了更好地把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未来改革开放能否继续深入发展,不仅关系到我们所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也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具体来说,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按照城乡统筹协调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更加积极地推进对外开放;按照社会和谐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时代总是在进步的,倒退没有出路!在当前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动荡的时期,我们更应该充满信心,团结一致,坚定不移地走我们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路子。我相信我们的党有能力让中国普通老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有能力让

 中国的各类社会福利保障与世界接轨,让最广大同根同源的老百姓们也能共同分享改革收获的成果!

 最新改革开放四十年心得体会篇2

 今年二十岁的我算不上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但是却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人说四十而立,在经历了大风大浪以后,相信我们眼中的祖国母亲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健康.

 我喜欢用母亲这个词来称呼祖国,在英文里用motherland 来称呼祖国,作为 80 后的这一代热血青年,并没有原离所谓的民族情感,反而却深深沁入。从前几年的 she的“中国人”事件到火炬传递的愤怒,从轰轰烈烈的抵制家乐福到排着队去给地震灾区献血,我们穿的是 fashion 的牛仔裤,摆出的是卡哇伊的表情,顶着的是不同颜色的头发,但是心却是中闪亮滴!恰有一首“俗不可耐”的“革命歌曲”表明了我们的心迹——《我的中国心》。

 小时候总是听爸爸说当时还在上小学的他得知毛主席去世了,哭得昏天暗地,在学校的桌子上直打滚,觉得天都塌了……是啊,对于他们那一代经历过上山下乡的人来说,革命情感是渗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如今的我走在天安门广场依然会在那幅画像前肃立,无论是时代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代,我相信毛主席看到今天蓬勃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肯定会非常欣慰。

 听爸爸说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缘故,爷爷的收入渐渐多了

 起来,家里的地窖里经常会储存一些梨子,苹果甚至还有虾仁之类的东西,那时候的他经常会趁爷爷奶奶不注意的时候偷了地窖的钥匙去吃吃。过年的时候为了能多卖些小鞭,和大爷到处搜集废铜烂铁卖了钱去换小鞭,用换来的小鞭把邻居家孩子的新衣服炸一个洞……后来家里的收入渐渐多了起来,每年过年大家都会有新衣服穿了,还有丰富的小鞭。

 后来结婚生子的爸爸就有了我,接下来的生活就由我来诉说吧。

 在 88 年的那个冬天,不是第一场雪的一个早上,一声惊天的啼哭从保健院的产房里传来……一个伟大的我诞生了!因为守旧的思想,爸爸还曾经怪过那个干冷干冷的早上,出生的全是女孩子,没有赶上“好时段”,甚至在我小的时候(几岁的时候)还遭受了“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毒害,那时候看小孩子的保姆还很少(市场经济相对不发达),我这个以后早晚得如“泼出去的水”的女孩子家家得不到老人们的疼爱,经常孤零零的呆在托儿所里,哭得惊天动地死去活来,大嗓门就是从那时候锻炼出来的。

 小龙人,大大,唐僧面具,脆皮雪糕,泡泡胶,娃娃乐,跳房子,红旗大块……那里有我童年的影子,第一次学着骑自行车摔得前仰后翻,第一次坐在教室里上课坐的笔直,第一次考试得了双百,第一次偷着溜出去不上课,第一次不听妈妈的话,第一次照大头贴,第一次唱忘情水,第一次去网

 吧,第一次说夹着英文的话,第一次跳街舞,第一次包宿,第一次用直板夹,第一次拿起了刀叉,第一次知道台湾有个周杰伦,第一次染完头发不敢回家,第一次为未来发愁,第一次考试兜里放了小条,第一次拉起他(她)的手,第一次上大学晚上还偷偷的想家……不知道我的第一次们是不是也是你的第一次。

 父母总是说不能理解我们今天的生活,我只想说,这是时代的步伐。

 四十年间的种种变化让我感慨良多,虽然没有坎坷的个人经历,没有耀人的工作成绩,自己的经历也只是千千万万国人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但是这四十年仿佛让我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这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实实在在惠及更改变了每一个国人的生活。

 最新改革开放四十年心得体会篇 3

 1978 年到天津市某局工作至今整四十年,这四十年是我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转折时期。来到某局始终在物资管理处工作,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从一个侧面见证和亲历了我国物资流通体制、物资计划分配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开放历程。

 物资处是某局一大处室,最多时职工人数约 1500 人,主要职责负责天津市该局系统所需物资的供应与管理,主要部门是供应、管理和后方生产,下设几个工业小企业,也是为建设工程提供产品,为完成物资供应任务配套服务。

  物资处本身为事业单位,其经费来源全额拨付。自 1981年起,事业经费只给付一半,另一半靠收取材料管理费解决。为了适应这种变革,随之机构开始了改革,处变更为公司。由于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系统内所需主要物资必经该公司,经手三分肥,因此即使 1%材管费也足以满足经费开支所需。因此,该公司的机构必然重经营轻管理,同时公司的名称又不利于开展系统内的管理工作。因此,为了强化全系统的材料设备管理工作,1983 年又更名为物资管理处。到 1984 年“断奶”,不再拨付事业经费,至此,物资处实行全额自收自支。

 随之而来的改革进一步深化。1983 年底,物资处开始试图扩大经营,在计划分配物资之外开展营销活动,为适应经营工作,将计划供应科的计划组、管理组、供应组分别独立,成立物资计划科,主要负责物资计划、分配和调拨;物资管理科,主要负责全系统的物资管理工作;物资供应站,主要负责实物供应和经销,同时扩大经营,开展钢模板租赁业务,经销计划外物资。领导层看到了计划外物资经营的潜力,为了强化经营工作,1984 年 9 月将三个部门统并到物资供应站。此时的国家物资工作实行双轨制,有权且心怀不轨的人利用批件就能捞钱,计划内物资转计划外销售是挣钱的一大捷径,与此同时也是产生腐败的温床。而物资处严格按计划渠道分配供应计划内物资,这也是“不出事”的重要因

 素。物资处从领导到职工观念上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从管好物资到增加收入,更加注重经济利益,逐步建立了经济指标的考核制度。在计划外物资资源方面不断扩大渠道,那时不必考虑销售,永远是卖方市场,拿到资源就等于拿到钱,因为系统内各单位在社会上尚未建立起自己的进货渠道,计划外物资还是认物资处这一条道。

 从 1984 年到 1993 年是物资处的辉煌时期,有许多耀眼的光环罩在头上,上下内外也显得比较和谐,同时造就了一位副局级干部(升迁)。1989、1990 年尽管国家出现通胀,我们没有深刻地感受到,或者说,对我们没有任何影响,而正是干得火热,财源不断的时候。90 年代初,计划物资已经很少,并逐步实行双轨制并轨,经营活力更强,千方百计占有物资资源是赢得经营主动权的关键所在。向铁厂投资,用生铁换钢材,这样的生意几方都得利,各自占有各自的资源。为进一步扩大经营,广开经营门路,1993 年春,物资处成立实业总公司,下设 14 个经营公司(含房地产开发公司),9 个生产企业,三个合资公司,若把三级公司算上最多时达 35个独立法人单位。所涉及的行业多种门类,有房地产开发、房屋装饰、物资流通、建筑机具租赁、专用及通用设备配件、汽车维修、文化商品、宾馆旅游、国际贸易,被称为“东方不亮西方亮”。此时,正值物资处红极之时,火热的场面足以使系统内外熟知物资处的人眼热。

  然而,到 1993 年年中,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控制基本建设规模,清理楼堂馆所,压缩基建投资,银行收紧银根,实行强有力的调控政策,使得向我们这样的企业难以为继,我们如梦初醒,原来我们就是国家调控的对象。库存物资高价进入,出手就赔钱,等待涨价,越等越落赔得越多,从此经营活动一蹶不振,合资企业倒闭破产,物资经营公司停业清理,唯有起步不久的房地产开发公司还能在小面积插建中维持生计。接踵而来的是职工下岗、内退、企业减员,清理外欠款、清算公司。时至今日,实业总公司还是在房地产开发领域蹒跚走步,已经与物资处本行物资流通相去甚远。

 四十年风风雨雨,起起落落,揭示了一个企业的兴衰史,勾画了一个人工作生命的曲线。

 最新改革开放四十年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1.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学生心得体会 3 篇

 2.改革开放四十年心得体会教师 5 篇

 3.改革开放四十年教师心得体会 3 篇

 4.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心得体会教师 3 篇

 5.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工作者心得体会

 6.改革开放 40 年心得体会

篇三:建证四十年心得

开放四十年学习心得体会 范文模板

 (精选二篇,值得下载借鉴) 【导语】40 年的沧桑,40 年的巨变、40 年的历程,改革开放这四十年,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也取得了累累的硕果。本文为大家分享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得体会 篇一

  今年是改革开放 40 周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

 中国重温历史,展望未来的特别之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伟大实践。

 40 年艰苦奋斗,40 年风雨磨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睿智的中国人抓住了富强的契机。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激情飞扬的时代。我真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可喜变化。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爬山过坎,在改革开放的助推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不断走向美好。我的家乡怀柔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回顾改革开放这一伟大革命带来的成就,中国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便是最有说服力的答卷,其中每个家庭所经历的改变更是其中的缩影。它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让后人不断从中汲取智慧,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

 心怀梦想,是人类天性使然。从远古到现代,从蒸汽机时代到电气化时代,再到信息化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也是追寻梦想的历程。

 40 年前的“大上海”,灯红酒绿,极尽繁华,但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对普通市民也是一种梦的追求。连一个上海的“凤凰”牌自行车也是当时人们炫耀的一个资本。如今,大彩电、大冰箱、大住宅不再是人们神秘的话题。电脑、小汽车、小别墅的个人所有越来越多,生活水平每年都在提高,如今家电产品从无到有、从短缺到普及的不断升级、快速变迁的发展过程,见证了上海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翻天

 覆地的巨大变化,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改革开放这场波澜壮阔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

 我们这一代人都经历了祖国改革的过程,都是祖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受益者。可以说感受最真,情意最切,体会最深。1978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经济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我恰巧出生在 1978 年,至今在我的脑海里还留存着计划经济的烙印,什么粮票、油票、肉票、布票、火柴票等具有浓郁计划经济特征的产物我有幸见识过。那时候流行即使有钱也未必能保证买到商品,虽然,普通家庭也确实没有钱。但是,在我父母的心里总是盼望着有一天能见到市场放开的情景,购买物品不再受票据的束缚。进入 80 年代中后期,计划经济的影子已经消失,市场经济的氛围逐渐盛行,商店里的商品逐渐丰盛,但依然是凭“票”购物,只不过这时的“票”不再是那些花花绿绿的粮票、油票,而是实实在在的钞票。记得那时我家住在天潼路,一家 3 口挤在 10 多平米的小小的屋子里,家具也少得可怜。我想,在当时,这是大多数人都有的想法: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浦东,在我小小的心里,就像去北京那么远。我家就在的外白渡桥的附近,马路对面,就是当时上海的建筑——上海大厦。夏天的傍晚,我们会跑到上海大厦的边上,铺一张席子,坐在上面乘凉,感受着从宾馆的窗缝里透出来的一丝丝冷气,感到无比的幸福;冬天的夜晚,会把灌满热水的“汤婆子”早早塞到被窝里,享受一个温暖的冬夜。

 40 年过去了,我長大了,有了自己想要的家,也有了自己的房子。不用在夏天的傍晚找地方乘凉,也不用在冬天的夜晚抢“汤婆子”。小时候梦想的电话已经过时,黑白电视已经淘汰。再看城市变化,虹桥枢纽将航空、高铁和汽运完美结合,城市交通更加井然有序,轻轨、地铁阡陌纵横,从浦西到浦东,再也不是儿时的遥远。这些变化,惠及了每个普通市民。我是幸运的,因为我生在了这个追梦的年代,并能将梦很快的转化为了现实,同时我有幸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人人都会有梦想,但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成真,但身在这个时代,我感觉很自豪,是时代的发展给了我梦想成真的机会,是梦想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人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梦想,现在我依然有个梦,梦想着“收入倍增计划”逐步落到实处,让所有中国人都圆了“住房梦”,住上宽敞舒适的房子,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真正实现“中国梦”。

 40 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40 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18 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 40 周年。现在社会在提倡和谐,城乡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和谐凸显出了社会的发展,和谐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的发展成果,和谐更表明了时代的特性,开放与开明。纵观世界,放眼国内,无处不体现这改革开放 40 年来的巨变。工业、农业、交通、国防、教育、人民生活,衣、食、住、行处处展现迷人的风采,让我们在伟大的中国*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

 心得体会 篇二

 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蒸蒸日上,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一、科技创新,让未来发展不可思议。

 改革开放 40 周年,中国的科技实现了一次次的突破,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袁隆平老先生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手机的普及取代了传统的书信方式,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效率;电视机的产生则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拓展了人们的视野。“神州五号”的升空增强了民族的自信,振奋了民心,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是我国航天一座新的里程碑,是我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一个伟大壮举,它表明我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二、经济腾飞,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由最开始的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转变成追求经济高质量增长,高污染重工业的企业也逐渐向新型的绿色企业转变。中国人民的生活也由最开始

 的追求温饱到现如今的追求精神享受转变。这些转变让中国变得越来越美丽,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

 三、军事崛起,让中华儿女昂首挺胸。

 过去 40 年,中国高度重视军事的发展,海陆空三方武器装备,战法战术更新换代,同时在导弹、卫星等领域也达到了世界水平。太行发动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上实现重大跨越,对加速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跨越式发展打下基础,对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辽宁号航母的出现加强了中国的海军力量,昭示着我们告别了陆地时代走向了海洋。贵州 FAST 天文望远镜是世界上的单体射电望远镜,它的口径很大,侦测范围很远,能接收遥远天体发出的微弱电磁波信号,利用射电望远镜可以侦查敌方任何战斗机以及隐形轰炸机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时代精神,是中国*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40 年来,我们在世界这个汪洋大海中,沿着中国航线,驾驶着我们这艘不断成长的“中国号”巨舰,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在未来,将继续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力度,筑牢祖国生态安全屏障,保卫祖国繁荣昌盛。

篇四:建证四十年心得

开放 40 年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是 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今年是 2018 年,是改革开放 40 周年,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改革开放 40 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遇到过困难,我们遇到过挑战,但我们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

 40 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由此,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的征程,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回首过去的 40 年,不难看到中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 年来,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现代化“迟到国”,现在已经成长为“最有活力的新兴经济体”,民族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

 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强调,2018 年是中

 国改革开放 40 周年。40 年众志成城,40 年砥砺奋进,40 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40 年来,中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 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坚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既“摸着石头过河”又加强顶层设计,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0 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制度保障和 13 亿多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40 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

 随着习近平主席铿锵地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注定了即将掀起一场令世界瞩目的打造改革开放升级版的历史性变革。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坚定行动,是对历史最好的传承。相信我们未曾辜负改革开放以来的 40 年,也不会辜负这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定会将改革开放的旋律唱

 响世界。

 中国改革开放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生的活力。中国正处在 “中华民族伟大民族复兴”的历史新起点。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制定了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宏伟战略目标,通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时间前两步已提前实现,未来也有望提前实现“全面小康”。我相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0 周年之际,“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梦想能够成真。

 改革开放经过近 40 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从经济、军事、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社会等各个方面展现出了开放的姿态,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速一直维持中高速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 GDP 在世界排名从开放之初的 15 位到现在的世界第二。

 近 40 年来通过引进外资,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2017 年世界 500 强企业中中国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 115 家,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家。

 在科技方面祖国通过改革开放和科教新国战略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自我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强,同时也为发展提供了关键性技术,解决了许多技术瓶颈。中国的“新四大发

 明”正在深刻地影响世界的发展。

 40 年来的快速发展中,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改革的红利不断释放,村村通、养老制度、医保制度、扶贫制度等大量民生工程不断推进,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切实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从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年代到了现在电灯电话、汽车家电都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人民的生活追求早已不仅限于吃饱穿暖,而是开始追求有品质、有品味的生活。

 近 40 年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成绩前所未有,阻力也前所未有。现在任何一项深化改革的任务都会面临既得利益的“固化藩篱”形成的强有力的障碍,而且各项改革大都已经深度关联交织,“牵一发动全身”,过去在局部发力寻求突破就可以改观全局的空间已明显收窄,更多更大的考验正集中于“全面改革”这个基本概念之上。

 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是改革开放让中国的发展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事件”。小岗村的一纸“包干契约”,写下波澜壮阔的时代叙事,从 1978 年出发,中国不仅以 200 多倍的经济增长带来“史诗般的进步”,更以“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跨

 越。共和国这辉煌的 40 年必将载入史册。如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必将以 40 年历史为鉴,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伟力,让前辈开辟的这条道路在我们脚下继续向前延伸。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改革开放也进入了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还需要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勇于突破各种利益固化的藩篱;我们还需要敢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决抵御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我们还需要大胆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善于借鉴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国家治理经验和成熟做法,从而切实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紧紧结合在一起。

 要把党的十九大描绘的我国发展今后 30 多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这是习主席针对全面建设现代化说的,同样这也是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要求。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路上,只要我们居安思危、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懈怠,牢固树立“四个自信”,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我们一定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

 

篇五:建证四十年心得

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感想论文 3 篇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40 周年心得感想

  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何以“不惑”?

  40 年来,世界通过深圳这扇窗口,望见中国未来的景象。这个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谁曾预见它的未来,谁敢低估它的发展?

  深圳的八月,空气中仿佛能嗅到呼之欲出的时代魔力。1980 年 8 月,曾经默默无闻的边陲农业县获批成为经济特区;2019 年 8 月,它又成为窥见中国未来的窗口——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文件,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如今,在示范区迎来一周年之际,深圳经济特区也为它的 40 岁生日庆生。

  真正标识成长的不是年岁,而是成绩。深圳,不惑矣。

  经济改革的“涉水者”

  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一首进行曲,那么深圳就是前奏中的第一个音节。在它的带动下,一个个音符托举着中国声音向前进。

  身为经济特区,经济发展是深圳的第一名片。过去的 40 年,堪称深圳的奇迹之年。80 年代呱呱坠地时,深圳拥有 3 平方公里的城区,人口也不过 3 万,1979年的 GDP 仅为**.*亿元。如今,深圳的城区面积扩大到 2000 多平方公里,管理人口超 2***万,2019 年 GDP 达**.*万亿元,40 年增长超 10000 倍。哪怕新冠肺炎的阴影不期而至,也未能阻挡深圳前进的脚步。2020 年上半年,深圳的 GDP 总值为**.*万亿元,实现了**.*%的正增长,成为同期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一线城市。

  统计数字只是深圳速度的索引。对于从传奇开端走来的深圳市民来说,“景气”不是经济报表上一个干巴巴的数据,它是三天“增高”一层的深圳国贸大厦,

 它是全国首次举行的土地拍卖大会,它是开在了东门老街上的中国首家麦当劳。这座城市的名字,写在中国当代史最激动人心的篇章。

  深圳市中央商务区一角。《经济日报》记者杨阳腾摄

  作为将改革开放融入血脉的城市,敢为人先的创新是深圳引以为傲的竞争力。工业方面,中国第一台高清晰数字电视、第一块彩电微控制器芯片从深圳本地企业康佳的生产线上走出,腾讯、华为、大疆等本地科创企业的崛起,让深圳成为全国的创新样板;金融业方面,国内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全国首家民营银行在深圳依次亮相。如今在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深圳已跻身全球十大金融中心行列。

  如今,“向深水区挺进”成为耳熟能详的常用词,但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里,深圳却一直是冲在排头的“涉水者”。深圳的不惑,就在于在与不确定性的搏击中勇往直前,同时永远保持冷静与定力。

  法治提供续航力

  在深圳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一面展览墙上,玻璃框里镶嵌着一份泛黄的文件。文件内容是中共蛇口工业区委员会关于吴念祖律师任蛇口律师事务所负责人的决定。1983 年 7 月 15 日,新中国第一家律师事务所——深圳市蛇口律师事务所正式挂牌营业。近乎一种本能,在法制尚比法治更广为人知的年代,法律已经为深圳叙事奠定了稳固的规则基石。

  20**年底,深圳指标体系实施成果获得第二届“中国法治政府奖”,在入围的全国大中城市项目中名列第一。

篇六:建证四十年心得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0 40 周年心得感想汇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圳答卷

  深圳经济特区在四十年的发展征程中,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并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如今的深圳,既是全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宜居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圳答卷。

  厚植绿色发展优势,成就生态“高颜值”。在高效发展的四十年间,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深圳的一大品牌,生态环境改善与城市竞争力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深圳坚持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城市化进程,不断厚植绿色发展优势,探索符合自身的生态保护特色,成就了深圳如今的生态“高颜值”。目前,深圳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已连续多年在全国 GDP 排名前 20位的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一。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争当践行“两山”理念的领跑者。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可谓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四十年来,深圳经济特区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兼顾关系,走稳高质量发展之路,争当践行“两山”理念的领跑者。作为全国先发展起来的城市之一,深圳率先跨过了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临界点,进入到用“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的阶段。目前,

 “两山”转化的“深圳路径”日渐明晰,深圳正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态环境,吸引优质企业与高端人才入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

  开展绿色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含“绿”量。推动清洁能源结构优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构建绿色经济体系……近年来,深圳在不断提升社会经济发展“含金量”的同时,也在稳步提升“含绿量”。摈弃“散乱污”,转型“高精尖”,对接绿色产业项目,开展绿色科技创新,这是不少深圳企业转型发展的精确路径。如今,绿色发展理念正融入深圳城市发展肌理,一条高度重视经济含“绿”量的可持续发展新路正在形成。

  深入推进治理环境污染,打造“深圳蓝”、“深圳绿”城市名片。“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截至 2019 年年底,深圳全市 159 个黑臭水体和 1467 个小微黑臭水体消除黑臭,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改善。如今,“深圳蓝”、“深圳绿”已经成为了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当年让人“掩鼻而过”的河道,如今已成为了市民休闲的乐园:大沙河风景宜人,茅洲河鱼翔浅底,深圳河水清岸绿……所有的变化,都是深圳“生态与经济齐飞、美丽与发展共赢”的生动缩影。

  为了永葆生态“高颜值”,深圳划定了“生态红线”,致力于打造“绿色之城”。未来的深圳,必将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释放更多的“绿色福利”。深圳正努力使每个人都能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让良好生态环境成

 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0 40 周年心得感想

  深圳在全球经济中的意义

  深圳在全球经济中的意义是什么?四十年前,没有谁会在全球经济的背景下提出这样的问题。但在今天,刚满四十岁的深圳已经是一座具有世界影响的城市。与其他世界性城市相比较,深圳很年轻。深圳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成为具有全球经济意义的城市,她是世界四大港口之一,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创新型制造业中心,是加速发展的金融服务和资本交易中心,是人类经济史上建设速度最快的大都市......因为深圳的成功,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她代表着与中国经济有关的一切。

  四十而不惑!用社会发展的眼光衡量四十岁的深圳,就能发现她是一座蕴藏着巨大经济动能和创新冲动的全球化城市。具有全球领先意义的华为总部、比亚迪总部、腾讯总部、大疆总部......一系列中国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巨头,都是在深圳的土壤上成长壮大起来的,这些企业甚至比深圳还要年轻更多。改革开放以来让世界晕眩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就是从深圳出发、在深圳加速的,当年的深圳速度被全中国所仿效。因为深圳的成功,在世界的眼中,深圳就是微缩的中国经济力量的象征。深圳的发展奇迹,成为当代全球经济发展史的

 重要案例。10 年前,当全球经济受到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冲击在低迷中徘徊的时候,美国《大西洋》月刊的资深编辑格雷格·伊斯特布鲁克在全世界选择了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十座城市,想通过这些城市的成就和新的蓝图,来增强人们对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信心。伊斯特布鲁克选择的第一个城市是深圳,他说:“像深圳这样的情况以前还从未发生过——从未有哪一个大都市的建设速度如此之快,从未有哪一地区发达的经济几乎是从零开始,也从未有哪一个社会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从封闭孤立迅速转型成为一个以外向型出口的社会。”四十岁的深圳已经忝列于全球伟大城市的行列,许多世界城市发展到同样规模并建立起这样的全球影响力,都用了 100 年以至几百年以上的时间。全球化的浪潮奔涌到二十一世纪,有许多伟大的城市在自豪讲述他们与全球经济发生的动人故事,也有许多伟大的城市,因为停滞落伍而在锈迹斑斑中沉默。今天,在全球经济的汪洋大海里,深圳代表着最前沿的冲浪者,深圳经济社会依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求新、变革、转型、发展。深圳经济的支柱和城市发展动力,已经从特区建立初期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加速转型到以高技术制造、知识密集和金融资本服务为主要动能的现代创新型经济。四十岁,很年轻就很成功!深圳的发展潜力和她强大的创新能力,会继续给全球经济带来更多的惊奇。

 庆祝深 圳经济特区成立 0 40 周年心得感想

 用“精耕细作”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

  据媒体近日报道,深圳正举全市之力、高质量编制《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有望于年内完成。这份建市以来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事关深圳未来发展,非常值得一说。

  土地是基础性资源,是人类一切生产生活的源泉和载体。

 “怎么利用土地”最能直观反映城市发展取向。深圳面积不足 2000 平方公里,在四个一线城市中是最小的,经济产出却很惊人,去年深圳 GDP 突破 2.6 万亿,因而有人戏称,深圳以一个县的面积创造了一个中等省份的 GDP。这句话也反映了深圳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紧张程度。

  土地资源的承载力不是无限的,目前深圳的地均 GDP 为 13.48 亿元,已是全国领先。而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要求深圳,必须继续将地均产出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才能将自身打造成为全球标杆城市。同时,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还要求深圳在民生幸福、生态文明保护上齐头并进。

  在规划利用土地上,虽说发展经济与民生保障和环境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但也存在着一定的此消彼涨。要实现共赢,深圳必须用“绣花”功夫精耕细作。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规划划定了一条生态“红线”——“大力推进森林入城,到 2035 年森林覆盖率保持在 37.5%以上”,这表明了深圳不会为发展而牺牲环境的决心,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保障民生上,规划将加强教育、卫生、交通、文化等公共设施的供地保障,其中,“至 2035 年将居住用地供应比例提高至 25%,住房总量达到 7.2 亿平方米以上,常住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 40平方米以上”。深圳的常住人口高达 1300 多万,可以说这是深圳对“住有所居”的坚定执行。

  在经济发展用地上,深圳还需兼顾了现实与长远。规划中还有另一条“红线”——严守工业用地红线,加快打造“两个百平方公里级”(保留提升 100 平方公里工业区、整备改造 100 平方公里产业空间)。制造业是深圳经济的基石,也是深圳产业链优势的根本所在,因此实体经济用地必须得到保障,但同时也必须提升品质。从去年的全球招商大会起,深圳不断向外界释放信号:“只要是符合深圳产业方向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优质项目,一定有地可落”。

  另一方面,规划显示,至 2035 年深圳城市重点片区将形成一批“品牌之作”,其中包括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方园区等片区,为深圳夯实基础研究、增强源头创新、蓄积发展后劲打下坚实基础。

  用好土地,深圳太难了,但换个角度看,这种紧张也“逼”出了深圳的高效利用和经济转型,最终将推动深圳走出一条更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0 40 周年心得感想

 我们的深圳

  今天,深圳经济特区 40 岁了。我们与千千万万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建设者一起,由衷地道一声:“我‘圳’生快!”

  古语云,“四十不惑”。对人来说,40 岁意味着经过生活的磨砺和积淀,开始进入自信成熟的新阶段;对一座乘着改革开放春风快速崛起的城市来说,四十不惑,意味着经历一次次爬坡过坎后所达到的高度和收获的丰盛,以及踏上新征程时的从容不迫。

  40 年来,一代又一代拓荒者披荆斩棘,踏平坎坷,终于将深圳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沿海渔村,建设成为千万级人口的充满生机的国内一线城市和创新动力十足的国际化大都市,经济体量从 1979 年的不到 2 亿元增长到 2019 年的 2.7 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一。深圳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和缩影之一。

  深圳的发展繁荣,起初得益于独特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中央“允许试、大胆闯”的政策支持下,深圳率先突破了诸多禁区,市场化措施首先在深圳进行尝试,商品市场和资金、劳动力、人才、土地等要素市场纷纷在深圳建立,加上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境内外资金和人才纷纷涌向深圳,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打通,改革与开放相得益彰,深圳迅速在加工制造业、商贸、金融等领域取得一席之地,展现出了蓬勃活力。

  在当时的发展战略中,经济特区被赋予了以局部增量带动全国存量改革开放的意图,深圳的成功也确实充当了示范作用,有效地刺激

 和带动了内地的改革开放。深圳还一度充当“黄埔军校”的角色,向内地输送了大量的市场经济各类人才。以经济特区搅动全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深圳可谓不负使命。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之后,市场化改革热潮在全国掀起,社会上一度出现“特区不特”的担忧。21 世纪初,东南亚金融危机余波未了,一些地区因独特的政经地位在城际竞争中长袖善舞,民间亦曾出现“深圳,你被谁抛弃?”的议论。然而,深圳的改革并未因此停步,这些关于深圳衰落的担忧最终都未成为现实。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不论是明星企业的崛起、整体产业的升级,还是整个城市功能的提升,深圳的表现都大大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

  2008 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出现新产业浪潮,深圳又一次踏准节奏,在新兴的高科技产业领域迸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在全球城市综合实力竞争中优势进一步凸显。今年以来,面临外部环境和疫情的冲击,深圳在一线城市中唯一一个实现了 GDP 正增长,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

  回望过去 40 年,深圳的发展跨过了一个又一个坎,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城市综合实力不断上台阶,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深圳的城市定位也不断上升。40 年的发展经验表明,深圳成功的因素已从当初依靠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转换为主要依靠体制和文化优势。

  深圳经济体制优势体现为市场经济成色高、民营经济活跃、民间创新力强和政府服务型定位。这些要素的组合创造出了一种宽松、自由、公平的营商环境,大大降低了经济运行中的交易成本,对全国乃

 至世界各地的资本和人才构成了持续的吸引力。深圳的文化优势体现为务实、平等、开放的市民文化根基深厚。移民城市的特点和民营经济占比高的经济结构是形成深圳城市文化特质的主要因素。“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些口号背后是流淌在血液中、刻在基因上的平等、包容精神。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一直广受关注,并被寄予厚望。早期阶段,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的内地把深圳商品经济的成功喻为“斯芬克斯之谜”,甚至掀起一股探谜解谜的热潮。当市场经济改革在全国推开、市场经济的框架写进教科书之后,深圳在经济运行、公共治理和城市文化方面继续显示出一种特质,优等生的榜样作用继续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圳仍然是“我们的深圳”。

  这些年来,不断有其他一些地方学习深圳,甚至组团到深圳取经,但因为自由平等开放的市民文化土壤达不到深圳那样的厚度,借鉴和移植深圳经济体制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也提醒我们,要学到深圳的精华,要先培育相应的文化土壤。维护深圳经济发展的优势,一定要维护深圳体制的优势,更要维护深圳独特的市民文化优势。

  毋庸讳言,当前深圳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人口流入与土地资源、人口结构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之间的矛盾需要有效解决,房价对创新精神的负面影响也需要妥善处理,城市治理中仍然有不少达不到人们期望之处。如何保持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让这座城市“日日新,又日新”,应当引起每一个人的思考。

 与 40 年前设立特区时相比,今天的深圳站在了更高的平台。在新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深圳被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不仅要在科技创新、科学发现方面作出新贡献,大力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而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全国的改革开放,同时,还要发挥共建、共治、共享方面的领先优势,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城市范例”。

  独美不如众美,深圳一开始就是全国人民的深圳、世界的深圳、我们的深圳。衡量深圳是否成功,不能只看深圳自身经济发展是否成功,还要看它能否通过全方位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沿海和内地城市进行体制创新、治理创新,释放出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力。我们相信深圳将再次不辱使命。

  四十载风雨兼程,四十载成就辉煌。不惑之年的深圳,正肩负着新的使命,以梦为马,奔向远方。祝福你,我们的深圳!

篇七:建证四十年心得

经济特区建立 0 40 周年 伟大实践心得体会

 1980 年 8 月 26 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15 次会议决定: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宣布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的厦门四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

  40 年弹指一瞬,特区的建设者们筚路蓝缕、薪火相承,帮助经济特区在“不惑之年”交出了一份非凡的答卷。特区敢闯敢干,帮助国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领域探索出了宝贵的经验。特区不仅发展了自身的经济水平,还将影响力辐射至周边,带动了东部沿海一大片区域的发展,充分展现了“以点提线”的灵活发展方式。

  纵观世界其他国家,特区并非中国独有,许多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尝试建设经济特区,如朝鲜设立了罗先经济特区,越南设立了云屯、北云峰、富国岛三大经济特区,古巴设立了马列尔经济特区等。邻国俄罗斯更是累计设立了 17 个经济特区。但上述这些特区的成效并不明显,更无法达到中国经济特区尤其是深圳特区的标杆高度。造成这一反差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中国的制度优势无疑是中国经济特区赖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根本原因。

  经济特区的设立凸显了中国制度“敢为人先”的行动能力。经济特区制度肇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经济水平低下。设立特区的想法在制度层面无迹可寻,在理论层面争议颇大。但是,当时的中央和地方领导同志,为了摸索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敢于打破既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抱着“向死而生”的态度,毅然设立了经济特区,为中国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经济特区的成长映射出中国制度“灵活务实”的进化能力。特区的建设不是简单的毕其功于一役,而是“摸着石头过河”。建设经济特区的过程中,曾经诞生过许多理论或实践层面的难题,如“特区是不是租界”“如何看待外资”“住房能否商品化”等。这些在今天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却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时刻,中国制度发挥出了“灵活”的一面,搁置争论,先全力发展,用成果来证成或证伪上述争议问题。许多因特区发展而产生的争议,最终也被特区的发展带入了历史的洪流之中。中国制度的“灵活”源于其“实事求是”的务实态度,一切都根据经济特区发展的现实需要,不断推动特区制度、文化乃至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

  经济特区的产业转型展现出中国制度“居安思危”的自省能力。经济特区自设立后,一直在驱动经济发展层面展现着强大的动能。然而,2002 年,一篇网文引发的“深圳抛弃论”横空出世,从金融、高新技术产业、国企改革、政府效率、治安、城市环境等多方面直指深圳特区发展的积弊,引起舆论关注。笔者以为,不能简单地用“对”或者“不对”来评价上述言论。从更高的站位来看,“抛弃论”实际上反映出中国制度赋予了普通公民朴素的“居安思危”的自省能力。彼时言论中提到的许多危机或许后来并未出现,但这未尝不是因深圳

 受到触动而提前将问题克服于无形。正是中国制度“居安思危”的自省能力,才能确保经济特区建设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始终不被“石头”绊倒。

  古人云:四十而不惑。今年“四十岁”的经济特区更是心思澄净、丝毫不惑,始终铭记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开放、探索治理新路径”的初心与使命。夯实并发挥好中国的制度优势,必能帮助中国的经济特区再攀高峰。

篇八:建证四十年心得

深圳特区成立 40 周年庆的心得感悟范文 5 篇

 关于深圳特区成立 40 周年庆的心得感悟范文 1

 蛇口精神赋能深圳发展力量

 林小静说,蛇口的建设可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979 年 7 月 8 日,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蛇口工业区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炮声响起时,地动山摇,之后的几个月时间里,每天都响起轰隆隆的开山炮声,几天就开出一条新路。”她兴奋地说着,满是自豪,“我听过‘开山炮’的轰鸣,见证了深圳的奇迹。”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些蛇口当年的口号至今都是林小静工作生活的座右铭。她说,这也是他们那一代蛇口人共同的气质。

 谈起深圳的巨变,林小静的思绪延绵不断。

 “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从蛇口到罗湖,还没有一条完整的柏油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相当于出差。所以蛇口工业区在深圳工人文化宫附近设有深圳联络处,专门负责外籍人员签证、招调工等工作。”

 在她的记忆中,当时的蛇口正在热火朝天地发展,罗湖区也在大规模开发建设,深圳的商业中心集中在东门附近,仅有一条商业街,两边多是两层的骑楼,商业街很短,走不多远就逛完了。

 “对于罗湖的印象,就是大工地,比蛇口的规模还要大,到处在建设,扬起灰尘,泥头车来回穿梭,小轿车很难一见。”林小静的印象中,上世纪 80 年代还没有福田区这个称呼,只有上步工业区,和蛇口工业区差不多,都是招商引资,吸引企业。

 深圳的城市发展,吸收了蛇口“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各个领域都在摸索着前行。作为蛇口工业区的工作人员,需要协调深圳市各个政府部门,在蛇口罗湖两地穿梭,让她目睹了深圳一天天的变化。

 上世纪 80 年代,深圳的城市地标还有上海宾馆,其东边是市区,西边为郊区。上海宾馆融合了西方建筑元素,展现了旧上海的繁华风貌,很受市民追捧。在林小静的印象中,外宾接待,在蛇口就住南海酒店,在市区,就会安排在上海宾馆。这一风格特殊的建筑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深圳已是现代化大都市

 经过 10 年的初期发展,深圳迎来高速发展时期。蛇口工业区昔日的荣光也逐渐淹没在深圳窗口城市快速发展的光环中。

 蛇口工业区培育的众多企业,平安保险、招商银行、中兴、华为、金蝶、迈瑞、南玻等,经过初期的孵化成长,已经发展壮大,蛇口已经难以承载企业发展的雄心。这段时期,一些蛇口企业到深圳市区扎根,茁壮成长。

 “企业携带着蛇口精神离开,让蛇口敢闯敢干的精神辐射到更为广阔的天地,这是蛇口孕育出的能量。”林小静说。

 1992 后,是深圳城市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城市中心也逐渐从罗湖转向福田。

 位于福田的深圳会展中心的建设,成为新时代的城市地标,福田中心区的规划,尤其是深圳市政府大楼的投入使用,整个深圳的 CBD 日渐清晰,展现出现代化大都市的城市容貌。

 “从城市的主干道,就能感受城市的巨变。”林小静说,开放初期的蛇口,当时私家车还不盛行,道路规划仅有双车道甚至单车道,到了罗湖,道路就明显宽阔很多,两边也有了绿化点缀。现在看看深南大道,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亮丽风景线,是城市最美的脸面。

 “站在莲花山,俯瞰整个城市,看到的是高层建筑林立,完全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回想上世纪 80 年代,国贸大厦上俯瞰这片区域,还是一片农田。深圳城市的发展超出人们的想象,城市变化速度之快,让人跟不上步伐。

 “我一直住在蛇口,工作在蛇口,见证了蛇口的变迁,已经让人震惊,再回看深圳,变化更大。”林小静说。

 期盼蛇口续写改革荣光

 如今,站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40 年的节点,深圳城市的中心还将不断移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下,前海蛇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为深圳未来的中心城区。

 作为生活工作一辈子的地方,蛇口再次迎来腾飞时间,林小静心里甚是欣慰:“家乡越变越美,城市越建越好,深圳还要打造国际海洋中心城市,蛇口临海临港,新的发展蓝图正在展开。”

 从高中毕业就出来工作,如今已经退休在家,林小静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奉献了 40 余年。人老心不老,她活跃在社区老年人团队中,成为社区离退休第一党支部书记,并成为一名志愿者,为社区,为这座城市默默奉献力量。

 她说,蛇口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具有标志意义的地方,作为老蛇口人,希望这里继续写好改革故事,继续享有这份荣光。

 关于深圳特区成立 40 周年庆的心得感悟范文 2

 2020 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由深圳市档案馆承办的《先行之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档案文献展》将以解码珍贵档案文献的独特方式,全面解析“深圳奇迹”的前世今生。

  为进一步丰富展品类型和呈现维度,深圳市档案馆面向全城发布征集令,展现 40 年来深圳发展里程碑的重要档案、文献、图片、实物、影像等资料属于征集范围。目前,展品征集仍在继续,社会各界持续积极响应,许多单位、组织、企业和个人将收藏多年的珍贵“文物”档案慷慨应征,为全面呈现深圳经济特区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不遗余力。

 王佑贵为记者讲述《春天的故事》的创作历程

 “1979 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提起这首上世纪红遍大江南北的经典老歌,几乎没有人不熟悉它的曲调。没有哪一首歌像《春天的故事》那样,用如沐春风般的悠扬音乐,描绘出一幅因改革开放而天翻地覆的恢弘画卷。

 近日,为参与《先行之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档案文献展》,作曲家王佑贵拿出了《春天的故事》词曲手稿的复印件,并向深晚记者讲述当年的创作故事。多年来,这位老艺术家一直致力于乐曲创作,以音符谱写对心中伟大时代的感恩与敬意。

 王佑贵与深圳的故事始于 31 年前。1989 年 11 月,已届不惑之年的他毅然决定独自来深闯荡,步入改革开放的前沿。“那时,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不足十年,许多地方仍在修建完善,但我一眼望去,目光穿过深圳湾,脑海中隐约显现几十年后的深圳繁荣的盛景。”谈到与深圳一起成长的岁月,艺术家感慨万千。

 将歌曲命名为《春天的故事》,是因为邓小平的南方视察都在春季。“我们要讲一个春天的故事,同时颂扬人民大众的辛勤肯干、表达对时代的感激,最终决定写出一首平和、亲切、感人的作品。”王佑贵说。

 由于《春天的故事》原稿已经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这一次,王佑贵拿出复印件致敬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我希望本次展览能够帮助新一代的深圳青年传承老一辈‘建圳者’的奋斗精神,鼓励他们把永远爱国、好好努力、吃苦耐劳铭记在心。”

 市气象局将拿出深圳最早的三台电脑之一参展

 除了个人,还有很多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征集。为了响应深圳市档案馆号召,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诚意献礼,深圳市气象局此次准备拿出一批珍贵的“老古董”,包括深圳最早引进的三台计算机之一,深圳气象局最早使用的风速仪、风向仪、发报机等设备。

 “这些仪器见证了深圳市气象局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深圳市气象工作几十年来的巨大变迁,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财富。”深圳市气象局科普宣传负责人唐历告诉深晚记者,这些“老古董”一直被局里悉心珍藏,上一次拿出来让市民参观还是 10 年前。

 特别是上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期使用的那台电脑,是深圳市最早从海关引进的 3 台电脑之一。“当时电脑价格很高,也不是寻常生活中能看到的,所以一直是局里的‘宝贝’,现在还被珍藏在档案室里。”唐历笑着说。

 深晚记者了解到,深圳市气象局(台)最先名为珠江军分区宝安县气象站,于 1952 年 7 月 1

 日正式成立,并同步开展气象观测业务。“半个多世纪来,我们从一个地方台站成长为一个正局级的事业单位,从当初的数个工作人员发展到 200 多人的专业队伍,可以说深圳市气象局伴随和见证着这座城市不断成长。”唐历说。

 关于深圳特区成立 40 周年庆的心得感悟范文 3

 深圳经济稍有一点风吹草动,总会牵动很多人的敏感神经。中美贸易摩擦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下,深圳工业的增速有所放缓,一度引起不少网民担忧:是不是出现“产业空心化”?深圳是不是放弃制造业了?

 当前,深圳制造业发展究竟如何,空谈道理恐怕无法令人信服,唯数据不会说谎。看了下面这组数据,一切疑惑自然揭开:深圳长期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魄力不变,深圳制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底气不变!

 体量:深圳是全国制造业规模最大城市之一

 2018 年,深圳工业增加值规模就成为当时全国首个突破 9000 亿的城市。不到 40 年,深圳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快速发展成为全国工业首屈一指的大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占全国 1/6,创造了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2019 年,深圳工业增加值增速虽然放缓至 4.7%,但考虑到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对深圳冲击最大的情况下实现这一增速,实属来之不易。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增速依然高于北京的 3.1%和上海的 0.5%,仅稍低于广州的 5.1%,而广州的工业增加值规模仅为深圳的一半。

 从二产占比来看,深圳近些年二产比重基本保持在 40%左右,居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之首,制造业依然是深圳城市经济的基石。2019 年,深圳二产比重为 39%,远高于北京的 16.2%、上海的 26.9%、广州的 27.3%。

 质量:深圳是全国制造业结构最优城市之一

 先进制造、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深圳制造的鲜明标签。

 2019 年,深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 71.9%和 66.6%,在国内大中城市中这两项数据均为最高。

 深圳汇集了超过 1.7 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逾 10000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 4 家工业集团产值破千亿,40 家工业企业产值破百亿。

 华为、中兴、比亚迪、迈瑞、华星光电等已发展成为全球相关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大疆、优必选、云天励飞等众多创新型企业也成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形成深圳制造企业“雁阵型”梯队良性发展模型。深圳制造业正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效益:深圳是工业利润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

 在过去的 2019 年,尽管遭受中美贸易摩擦巨大冲击,且工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上涨,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依然实现营业收入3580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实现利润总额2420.67亿元,逆势增长 17.6%,增速分别高出全国(-3.3%)、全省(5.6%)20.9 个和 12 个百分点,也远高于国内主要城市,如上海为-13.7%、北京为 6.7%。

 此外,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仅为 58.48%,同比下降 0.4 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 7.19%,同比提高 0.9 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32.15 万元/人,同比增长 14.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292.58%,同比提高 26.6 个百分点……一串串数据充分证明深圳的制造业不但规模大、质量高,而且效益好。

 竞争力:深圳制造深圳出品享誉全球

 深圳制造在全球市场竞争力极强,占有较高市场占有率。从深圳走出的通信基站、交换机、彩电、机顶盒、手机、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工业产品,在质量、产量与销量三项指标上均居全球前列。

 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的 70%,出口的民用消费级无人机占全国总量的 90%;中高端眼镜约占全球产量的 70%,85%的产品出口到 120 多个国家;世界集装箱产量有一半来自深圳的中集,突破 200 万标准箱;智能手机出货量占全球的 40%;中高端女装在中国重点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超过 60%,成为全国最大的中高端女装集聚地等等不一而足。

 如今,深圳制造已畅销全球、蜚声中外,成为中国制造的杰出代表。

 创新力:深圳制造自主研发、自创品牌、引领标准

 经过多年发展,深圳制造业早已跨越上世纪八到九十年代山寨横行的年代,进入到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从过去的代工、贴牌生产发展,到如今的自主研发、自创品牌、制定标准,深圳制造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与引领力。

 从专利数据看——

 深圳有效发明专利维持 5 年以上的比例达 85.22%,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不包含港澳台地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106.3 件,为全国平均水平(13.3 件)的 8 倍。

 2019 年,深圳 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达 17459 件,约占全国申请总量的 30.6%,占广东全省总量的 70.6%,连续 16 年排在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其中华为公司以 4637 件居全球企业第一。

 从技术创新上看——

 深圳拥有一批世界领先的技术,如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无人机、柔性显示、新能源汽车、超材料、基因测序等。

 从研制标准上看——

 深圳研制国内外标准累计总数从 2015 年的 4212 项,增长到 2018 年末的 6105 项,12 家企业成为首批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45 项标准研制项目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辐射力:深圳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的核心引擎之一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深圳产业外溢现象日益明显。一些制造业企业受土地厂房租金、员工工资、原材料成本等要素成本上升影响,开始有计划地迁移至珠三角周边地区,逐步形成了深圳与周边“总部+生产”的产业布局。

 东莞、惠州、河源、江门等地已承接深圳制造业项目 3000 多个。例如:华为的终端项目在东莞布局,中兴通讯的生产基地在河源落户,比亚迪电子原器件生产工厂选择在惠州等等。然而,这些“迁移”基本都落在深圳的辐射半径范围内,并没影响产业链的完整性,反而增强了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功能,带动整个大湾区产业链的合理布局。

 不仅如此,从制造业大企业的整体数量变化可以看出,近几年深圳制造业大企业队伍非但没有因部分企业外迁减少,反而呈较快增加。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从 2016 年的 6000多家增长到 2019 年的 10000 多家,仅 2019 年工业企业“小升规”就超过 800 家。

 产业链:深圳及其所在的...

篇九:建证四十年心得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40 周年心得感想【5 5 篇】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0 40 周年心得感想【1 1 】

 深圳特区 40 周年,坐上南下的火车,你在深圳过得还好吗? 2020 年 8 月 26 日,一个周三的普通工作日,你依旧在深圳挤地铁,赶在 9 点之前去公司,生活中有很多烦心事,也许是房东要涨房租了,也许是老板给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或者是家里来的催婚电话,但无论如何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深圳特区成立 40 周年了。

 深圳地标,平安金融大厦 40 年而已,1980-2020,比很多人年纪小,但比在深圳的大部分年纪都大,因为深圳是一座属于年轻人的城市。

 那些 40 年前去深圳的年轻人去哪里了? 他们中绝大部分人已经回归田园,重新躬耕于田园,帮孩子们带孙子,离开深圳,但是关于深圳的记忆历久弥新。

 在村头的小卖铺门口,常有一些老人聊天,多是回顾过去,其中一定有多年前去过深圳的人。他们不是在工厂工作就是在建筑工地工作,他们说“那时的南山都是工厂,罗湖才是最繁华的地方”,他们不知道的是现在南山成了深圳核心区,房价 20 万/平,互联网上深圳湾一号豪

 宅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揽山阅海,无敌海景,诗歌是诗歌,生活是生活,而罗湖被老旧房屋占据,房价倒成了价格洼地,在关外的龙华变得阔了起来,深圳北站附近的房价都要 10 万/平了。

 深圳的这些已经与这些人无关了,他们当年从四面八方去往深圳,坐上南下的火车,不安迷惘又充满斗志。第一个难题就是暂住证,当年深圳查暂住证查得很厉害,没有的话就会被遣送回原籍,而办这个证对很多人来说不容易,需要有正式工作;第二个难题就是社会治安比现在差很多,黑社会勒索时有发生,所以 80、90 年代严打,穷就会出问题,就有可能走上歧途,穷的话命就不值钱了;第三就是交通和通讯不方便,几个月收不到家里来的信息,特别思乡、思念亲人,发电报有字数限制且价格不便宜,有人舍不得,所以当年大江南北的思乡歌很流行,费翔的《故乡的云》歌词中的“我曾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行囊”是很多人的写照。

 绿皮火车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这些第一批去深圳的人多是农民工,他们一年到头十分辛苦,过年回家还要交农业税,当年农业税很重,现在年轻人多不知道这个事了,中国农民苦啊,农业税直到 2006 才全面取消。

 深圳已经 40 年,第一批去深圳的人已经垂垂老矣,没有人后悔去深圳,因为去了还有成功的可能,在大山里、在乡间地头如何实现人生的抱负,更实际的是要养活家人,努力过上幸福的生活。

 今天的深圳早已天翻地覆,从东南一隅的小渔村,成为全国四大一线城市。“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如今在深圳工作的新一代年轻人过得比过去好,但依然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房价高物价高生活压力大,但是深圳给了一个大家实现梦想的机会,深圳有一个地铁站名字叫“翻身站”,还有创业一路创业二路。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0 40 周年心得感想【2 2 】

 我的深圳,40 周年生日快乐! 有人说深圳是鹏程万里而掠不过的海,深圳人是扬帆逐梦而永不放弃的海盗。

 而局长喜欢把深圳叫做绽灵之境,为什么?因为:萦萦之际,百花绽灵。通灵之花,亦如梦想之花,飘荡且悠扬,孤独且断肠。

 40 年孕育出的深圳,它显得很年轻又很单薄。年轻到整座城市宛如一所大学,单薄到漂泊者的灵魂无处安放。熙攘之间,似梦似幻,它承载着太多年轻人的梦。

 深圳就像是文化的沙漠,它甚至没有放过任何与外地文人交流的间隙,很多人一再追问,文化沙漠里能否绽放出绚烂的花? 除了楼花和韭菜花。水花、浪花!还有梦想之花!40 年的特区,在改革开放的培养基里,像一个实验室里惊奇结果,像一个历经沧桑的人。

 南下,对于上一代的中国人,犹如一场张扬反叛精神的梦。伴随摇滚乐手旋律与低吼,“一直往南方开,一直往南方开”,所有放弃一切安定的日子去南方的勇气,都是为了实现追求激荡人生的那种感觉。

 命运像一只手,牵引着逐梦者朦朦胧胧地走。老家伙总会告诉新来的你:来了都是深圳人。哲学家道森有句名言,“文明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秩序,框定它的准则并非物质财富,而是精神洞见。” 显然,深圳的文明还在施工中。但我们又很幸运,在慌张的工地里捡到了“镀金的瓦片和砖头”。还在为深圳添砖加瓦。

 其实深圳早已不是刻板印象里那个没有文化的“暴发户”了。全国各地的精英汇聚深圳已经有 40 年的时间,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早就已经为这座城市打磨出了属于它自己的文化。

 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奋斗,没有家人照顾,没有宗族牵绊,人们必须发展出新的社会结构来实现过去由血缘构成的生活保障。

 40 年的成绩从渔村到国际都市 都说评定一个城市,上至文化底蕴,下至平民。GDP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数字的根据,帝都、魔都、羊城的历史悠久而又长远,相比之下深圳是伶仃洋海湾孕育的新生儿,而这座年轻到你无法感受他的人文,我很喜欢别人称深圳为鹏城,因为古人云:鹏程万里!深圳是一座速度之城。

 说到深圳的企业,人们总会提起:华为、腾讯、中兴、大疆、创维、这些王牌企业!仅仅在粤海街道办就拥有上市企业 83 家企业园区 169 个,产业楼宇 318 栋众多知名的科技公司,都在这里诞生! 最能直观表达一座城市经济的是这座城市的 GDP,从1979 年的 1.96 亿到 2019 年的 2.69 万亿,GDP 足足翻了12000 倍!就在去年,超过了新加坡,位列全球 21 名。

 以下是 2019 全国 GDP 总量排名。深圳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位于全国第三!深圳人均 GDP 由 1979 年的 606 元提升到 2019 年的 203489 元,即使放在国内四大一线城市之中深圳的人均 GDP 也排在第一 深圳电子

 很北、很华、很强 华强北步行街南端往左右两边看,会看到华强电子世界和赛格电子市场两座深圳电子业的标志性建筑。随便走入一家,你就会震撼于中国电子产业的物质之丰富,从USB 接口到成品电子烟,甚至比特币矿机,无所不包。

 当年,靠做 DVD 起家的台资电子企业联发科发布了一种 MTK 芯片,把 MP3、手机芯片、照相机、收音机、触摸屏全部集成在一个平台上同一快芯片上,让造手机变成了一件很“傻瓜”的事。初创厂商只需要加上电池和外壳,就可以拼出一部手机。手机初创厂商的投资额从几个亿一下降到了数百万。深圳迅速抓住手机市场,一路绝乘,发展至今! 如今的国产手机市场竞争,已经几乎是深圳手机品牌之间的“内战”了。

 这一点,宝安机场里满墙的手机广告就是一个证明。

 更了不起的是,深圳的手机产业真正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撬动了另一些领域,带动了整个深圳的产业生态,一起走到了全国前列。

 自然地,深圳因此成为了高质量发展的世界焦点。

 自 1999 年起,由国家十大部委院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高交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了 20 届。

 在这个号称“中国科技第一展”的展会上,每年都有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示逾万个全世界最高尖的新科技,令人叹为观止。

 世界前沿领域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将在这里完成交易、落地,推动深圳新一轮的大发展。

 每年,数万个“高精尖”项目都会亮相深圳高交会。2015 年“中国无人机大会”落地深圳高交会,希望借此可以将深圳打造成世界无人机之都,现在,深圳已经做到了。

 2014 年,深圳市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达到了 3 万家,其中大部分和电子产业相关,而且多少有自己的绝技,它们构成了深圳手机零件供应的基座。但终端的整机企业却并没有能力了解每一家小供应商,供应链企业就在这当中穿针引线,为整机企业找到最合适的小供应商。

 在高科技制造业长期的打磨下,深圳供应链企业的经验和水平,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深圳人的爱情 1300 万深圳人心中有 1300 万个深圳 在深圳,你可以对年轻人说单身...,但绝不能对 TA说发不了财!深圳人不谈恋爱,一心只想发财,白天写字楼,晚上街边愁。诗和远方,酒与边疆。要想富,先修路,修了路,有出路,路在何方?写字楼那方!

 深圳是座包容的城市 除了发财,深圳人还想做的事:买房,毕竟在深圳买了房的人,都发了财!民间曾有这样一个传说,只要我一直单身的够快,深圳的房价就追不上我,只要我加班的够晚,黑眼圈黑的够重,妹子就看不上我。时间管理大师在线理财。

 深圳是座包容的城市。例如每个城市都有歧视指南,但在深圳没有歧视,只有“鄙视链" 最后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马上就要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了,每一个十年都是发展的光年,也是深圳逐梦者的青春。提前祝愿深圳四十周年快乐,愿不忘初心,励励前行! 四十周年快乐!我的深圳!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0 40 周年心得感想【3 3 】

 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80 年代,深圳曾赢得过“深圳速度”的美誉。在即将跨入新世纪门槛的时候,这里又以另一种“深圳速度”引起世 人的瞩目,那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群在深圳的迅速崛起。

 90 年代以来,深圳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平均 61.46%的速度递增。1998 年,深圳工业总产值居全国 大中城市第 5 位,达 1848 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655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 35.4%。而在 1991 年,深圳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才只有 22.9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 8.1%。

 1992 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后,中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一轮浪潮。当人们在为深圳将失去政 策优势而担心的时候,深圳人却以增创高新技术产业新优势的辉煌业绩,再次走在中国经济发展潮流的前列。

 产业优势是一切优势中的最大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继续当好“排头兵”的最恰当的抉择。

 “春江水暖鸭先知”。深圳人敏锐地看到,当今世界,知识的信息量在以几何级数增长,一些国家和个人的财富 也在呈几何级数增长。

 国际经济专业化分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具生命力的产业。1992 年后,一股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巨浪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浦东崛起,珠江三角洲“四小虎”咄咄逼人,环渤海、中

 西部加快了 奋起直追的步伐,许多地方吸引外资的政策比深圳还要优惠,一些“三来一补”的外资企业开始离开深圳北上。深圳感到了一 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1995 年,一向关心深圳特区事业的江泽民总书记给深圳人提出了一个大课题:“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

 时隔不久,新任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视察深圳几家高新技术企业后,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明确要求深圳要探索 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路子。

 这是一个沉甸甸的历史任务。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在思考:“增创新优势”的突破点该选在哪里? 90 年代初期的深圳,不仅面临着众多强手在人才、资源和市场方面的激烈竞争,而且自身内部出现的一些因素 ,也在制约着深圳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深圳要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站稳“排头兵”的位置,就必须扬长避短,搞别人不能 搞、不合适搞或没想到要搞的产业。

 产业优势是一切优势中的最大优势。这已经成为深圳人的共识。

 在冷静地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趋势和深圳自身条件的前提下,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层认为,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是深圳增创新优势的一个最佳切入口和突破

 口,是深圳在跨入新世纪门槛时继续当好“排头兵”的最恰当的抉择。

 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1990 年,深圳市党代会作出了“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决定。

 之后,相继于 1991 年 8 月,发布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1993 年 6 月,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 民办科技企业管理规定》。到去年 2 月,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即22 条),推出了一 系列优惠、扶持性政策,以加快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1998 年 6 月,在深圳市委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张高丽将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对深圳的意义作了精辟、高度的概括。他说:“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的希望所在,后劲所在。深圳要在产业升级上走 在全国的前面,就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深圳的特色经济和第一经济增长点。” 后来发展的一系列事实证明,深圳作出的这一抉择是及时和正确的。

 发展高科技所需要的三个要素:智力资源,金融资源,生活发展环境, 深圳全都有。

 1997 年 11 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约翰-吉本斯率领美国政府科技代表团来到深 圳

 进行实地考察。离开时,他说:“发展高科技要有三个要素:要有好的想法,即智力资源;要有相应的财力和金融资源;还 要有良好的生活发展环境。而这三个方面我在深圳都看到了。”吉本斯对深圳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经过近 20 年的改革开放,深圳目前已跻身于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成为我国唯一的海陆空口岸俱 全的城市,并获得全国“科技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天蓝,水清,草绿,花红,城美,使初来深圳的游客都会产生一种惊喜,深圳成了海内外人才最喜欢居住和工作 的城市之一。开发科技公司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科技人员满意地说:“这里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一点不比我们国家差。”科兴公 司几位从美国回来的博士太太说:“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看不出与美国有什么两样。” 美国纽约赛博投资基金在深圳筹建了一座中国内地最大的软件产业园。“因为深圳有市场,有资金,有人才,在 政府政策和领导战略观念方面,深圳具有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产业园区总经理陈衡六这样解释他的选择。

 深 圳已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高级经理人才市场、...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