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14篇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1
5月30日是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几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化学、材料、物理等学科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C919大飞机等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成就的取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良好的人才创新生态环境。为此,各级地方政府,都应当继续强化人才保障,进一步激活创新“春水”,提高应对风险、化解矛盾的底气和能力。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持续优化人才工作生态环境。压实党管人才主体责任,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优化提升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坚持开展党委(党组)书记人才工作述职评议,压紧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政治责任。完善人才目标考核,推动各单位党委(党组)“一把手”带头抓,形成人才工作良好生态。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主线,做好“两代表一委员”择优推选,积极在中青年专家人才中发展党员,激发专家人才爱国之情、奉献之志。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专家工作机制,全覆盖开展走访慰问,协调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加大专家人才荣誉表彰和人才项目扶持力度,营造爱国奉献、干事创业良好氛围,增强专家人才归属感和荣誉感。
创新人才政策设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眼人才事业长远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深入研判对接“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谋篇布局未来五年人才工作。聚焦人才引进、培育、评价、流动、激励等关键环节,构建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多元化人才治理体系,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活力。紧扣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分类推进重点领域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着力构建符合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的评价激励体系。打造“科研特区”,实行科技攻关“揭榜制”、项目经费“包干制”等新型协同创新组织方式,建立首席科学家全权负责制,在人才(团队)引进、管理、评价、激励等方面赋予更大自主权。切实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乡村振兴人才、新经济人才等行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政策的覆盖面和精准度,持续增强人才吸引力。
完善人才平台建设,实施青年创业就业筑梦工程。联合产业功能区、高校院所、重点企业,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创新利益绑定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逆向创新。支持重点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强化创新平台对人才(团队)的吸附效应。聚焦创新创业就业全链条,着眼满足青年人才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构建全要素协同开发人才新格局,让创新创业就业氛围更浓、成本更低、机会更优,提升服务水平,开发建设青年综合服务专属平台,集成青年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服务功能,优化“人才绿卡”服务项目,将急需紧缺岗位青年人才纳入“人才绿卡”服务范围,构建起“线下+线上”全方位立体化的青年综合服务体系。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2
近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事业创新发展综述》在网上发布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领导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奏响了人才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和谐乐章。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正加速集结,释放出磅礴力量。神州大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正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诚然可视,一个地方发展得好不好,人才至关重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才。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为此,党的各级组织要切实抓实新时代人才工作核心要义,招才引育并举,用好“千里马”,激发发展新动能。
慧眼引才,绘制“政策图”。人才政策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人才政策好不好,吸引力强不强,既要看“新意”,也要看“诚意”。人才政策贵在“有效”。要围绕“人才”这个中心,“量身”制定灵活的政策,不能只片面注重“礼包”大小,要结合地方实际和特色优势,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保障配套体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避免与其他地方的政策“同质化”。同时,要积极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大力倡导劳模、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从优惠政策、资金支持、激励保障方面着手,改善政策待遇及发展空间,让本土人才留下来、在外人才回得来。
精心育才,勾勒“发展线”。人才作为特殊的资源,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要想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必须抓紧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瞄准创新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要积极主动从影响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破题”,转变管理方式,改革评价方式,为人才“减负松绑”,把人才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树立凭实绩、凭贡献、凭能力的评价导向,让他们少一些“瞻前顾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干事创业上;要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支持人才提升自己,推动人才合理流动;要搭建干事创业平台,不能把人才当“花瓶”摆设,尊重个性、用好特长、鼓励创新、包容失败,让人才有尽其所长的舞台,用良好的干事环境“栓心留人”。
务实用才,构筑“暖心房”。人才工作,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悉心经营过程。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把关心关爱人才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既要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也要努力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要当好服务人才的“店小二”,强化跟踪服务,深化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定期走访慰问,了解人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纾解压力,解开心里“疙瘩”,在感情上“厚爱一分”,在工作上“高看一眼”、在解难上“多帮一把”,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用心构筑人才发挥的阵地和平台,给位子、压担子、定任务,让“千里马”在广阔的赛场上摸爬滚打、锤炼本领,切实催生“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新时代新征程路上,我们要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让人才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让各级组织党员干部都具备“伯乐识马”的管理本领,期许挖掘更多的“千里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3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优质的营商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先手棋”,高技能人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器”,好的营商环境能使人才源源不断获取成长所需的“土壤、阳光、水分”。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人才是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软实力”,需要两地政府的“硬举措”来兜底,走好“放管服”改革之路,乘“双城经济”强势头,开“营商环境”富贵花,谱“成渝人才”新篇章。
乘“双城经济”之舟,扬“人才活力”之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到党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对处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市来说,扎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同推进两地“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攻克人才政策兼容的“难点”,打通人才政策落地的“赌点”,突出优势领域人才集聚共享,消除人才流动障碍,使川渝两地人才抱团集聚、有序竞争,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营商环境是企业成长的“阳光、雨露、土壤”,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孵化器”。在“融入都市圈,建设副中心”总目标之下,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打造一流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让城市发展充满活力。
乘“双城经济”之风,展“人才聚力”之翅。聚焦“成都都市副中心”目标定位,完善一体化全公共服务平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通过开展“春风行动”、“才汇青神”高校招聘、“青神优才工程”等行动,促进当地企业和人才“共赢”,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务实高效的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今年5月,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眉山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建立“眉山职能制造学院”,推动校企在实习实训、课程开发、员工培训、人才培训、技术研发、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打造职业技能水平的新高度,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优质的营商环境,才能奏响汇聚英才的号角,像一块有巨大吸引力的磁铁,吸引人才大军的脚步,汇成强大的人才聚力。
乘“双城经济”之云,绘“川渝人才”之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多越好。“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依托川渝两地高校、科研院等资源,培育本地优秀人才,更重要的是搭建川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人才的工作保障平台。想要留住人才,就要让人才无后顾之忧。通过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提供“温暖人社”的政务服务。在企业引进人才和企事业单位人才选拔上打破常规、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全面落实工资待遇、生活补贴、人才经费等优惠政策,妥善解决人才的住房、户口、就医、子女等问题,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同时建设创新人才跟踪服务机制,建设川渝人才服务驿站,共同形成人才服务网络,让人才充分感受“温暖人社”的内涵,真正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投身川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更要强化人才的思想建设,把党性教育与红色教育相结合,增强人才的政治认同,坚定人才的责任担当,让人才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高昂的斗志、更坚定的信心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4
如何选贤任能,似乎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古已有之,于今愈烈。如何更好地招揽人才,如何更好地引才、育才、聚才,要用好“寸心知”“同舟济”“三春晖”之人才“三字真经”。
“寸心知”——遇人才,如逢故人,“相逢情更深”。赢得人才才能赢得当下与未来,想要赢得人才,先得知其寸心。刘备顾草庐、诸葛隆中对被传为后世佳话,刘备寸心之间的关怀如洋洋暖流感动了诸葛亮,成了诸葛亮在“风雨漂泊”乱世里选择的“归舟”。反之,不识人才心、不解人才意,不知其能千里,致使人才陷于“山野雾浓”“江湖夜雨”,终将致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用好“寸心知”这三字经,才能让人才抒其意、畅其言、尽其才。遇人才当如逢故人,不尽欣喜,乐其言、听其意、感其心、成其美,用“寸心知”的真情,心怀爱才、惜才的真意,善于倾听人才的心声,让人才生发“一见如故”之感,用心中真情留住人才,让引来人才的梧桐树有“根”深盘。
“同舟济”——用人才,互为良友,“同心而共济”。人才济济于一舟,可度难关可创辉煌,海可让路行愈远,乘风破浪万里航。汇聚人才于“同舟”,既是为了凝聚人才力量、发挥人才优势,也是为了让他们互为良师益友,让所长毕现,短以长补,为人才群力“添以柴火”,以同心共梦合力划动“梦想”之双桨,水波中,每一下都是前行推动力的最强劲,每一下都是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用好“同舟济”这三字经,才能让人才的才能竞相迸发,在目标与梦想的催化作用下,在良师益友点滴长处的浸润下,从“专业型”人才转变为“全方位”人才,把得好舵,也划得好桨,让人才的汇聚成为“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交融”,充分开发人才的潜能,让人才之才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升”。
“三春晖”——待人才,如爱尊长,“南北总关心”。在如何对待人才上,袁枚曾言:“愿公爱士如爱尊,毋使埋渣嗟不偶。”可见,敬重人才何等重要。我们敬重老人,会倾尽全力改善老人的居住环境,改善老人的物质条件,对待人才亦需如此,敬重人才并不单单是言语和态度上的敬重,更要依靠行动的时时照拂和处处激励。要瞄准人才的需处发力,要花费大力气改善人才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营造温馨融洽的工作氛围和人才生态,真正成为人才的“解渴甘露”,让人才处处都能感受到组织给予的深切关怀和温暖。用好“三春晖”这三字经,“南北总关心”让人才觉得处处有温暖,这里就是家,给足人才“阳光”让人才“灿烂”,才能让人才安得下心,充得足电,有心有力有劲地为工作发光发热。
以“寸心知”的关怀引才,以“同舟济”的平台育才,以“三春晖”的生态留才,让人才“回眸情更深”,何愁凤凰不栖?人才不至?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5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土人才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头雁”,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在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处乡村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因此,要打造平台,下好“聚、强、用、留”四步棋,激活乡土人才“引擎”,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显身手、大展才华,为乡村振兴“赋能加速”。
构筑“蓄水池”,唯才是举,把乡土人才“聚”起来。乡土人才大多致力于自身岗位,专注于某项工作,行事较为“低调”,常隐匿于乡间田野。把他们“挖掘”出来、“汇聚”起来,就要在做好摸底调研、拉网排查基础上,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个人自荐、组织推荐、实地考察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把致富能手、种植大户、经营人才、养殖专家、能工巧匠等“找出来”。同时,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广发“英雄帖”,打好“亲情牌”“乡愁牌”,把高校毕业生、在外务工人员等“请回来”就业创业。把致力于乡村发展的“田秀才”“土专家”“新农人”,按照生产类、经营类、技能类、服务类等不同类型进行动态管理、精细划分,做好台账,建立人才信息库,确保人才“蓄水池”源源不断。
打造“练兵场”,靶向培育,让乡土人才“强”起来。多数乡土人才虽有一技之长,并已在相关领域获得相应成绩,但总体来看,仍然存在业务不精、文化水平偏低、技能偏弱等情况,不能实现“大跨越”,只能“小打小闹”。要让这些行家里手真正成为“领头雁”,就必须加强人才培育。做好定期培训需求调研,以“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既注重个性,又突出差异,着力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其茁壮成长。把“请进来教”与“走出去学”相结合,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让专家学者与“田秀才”“新农人”面对面交流,进行“集中会诊”答疑解惑;结合培养要求,制定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乡土人才外出学习,通过实地考察、经验交流来开拓眼界、提高技能。举办各种技能赛,在干中学、在战中练,干练结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练有所成”。
推向“实践地”,激发活力,把乡土人才“用”起来。人才引进,精准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用”上。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在职称评定、发展晋升上给予突破,对做出优异成绩、突出贡献的加大宣传、给予奖励,增强荣誉感和获得感,激发其内在动力。把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与吸引外界投资打造产业结合起来,让通过前期培训获得专业技能的乡土人才以“练什么、干什么”的原则填充到产业发展中,使其能够有事做、有奔头。强化村与村、镇与镇横向联合,实现信息共享,鼓励乡土人才根据自身优势及所精技能进行自主创业,优势互补。将成绩突出、政治素质高的乡土人才作为党员发展对象,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引进村“两委”班子,发挥最大的人才效应,由“个人带头富”向“群众共同富”转变,做到“用当其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营造“栖息地”,完善服务,把乡土人才“留”下来。要留住人才,必须充分应和人才各类需求,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的痛点发力,积极营造拴心留人的创业创新“人才生态”。不仅要给乡土人才搭建大胆干事创业的“平台”,还要为人才夯实追梦圆梦的“后台”。在政策优惠、资金补贴、技术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给想干事、敢干事的乡土人才“保驾护航”,让他们放心投资、安心经营。打造“田间学校”“科技小院”,让乡土人才就近实操实训,克服“本领恐慌”,始终保持“充电”状态。定期开展评先评优活动,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尊才、爱才”的良好氛围。用心解决人才在住房保障、生活补贴、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优化配套设施,完善服务体系,让乡土人才工作上有劲头、发展上有盼头、经济上有保障。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6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人才振兴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速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意见》一出,无疑预示着,农村人才振兴将迎来重大利好。各级党委作为“一线指挥部”,必须精确靶向、精细导向、精准定向,充分发挥乡村引才、育才、用才优势,激活乡村人才“一池春水”,善用人才“金钥匙”,开启发展“金锁石”。
精确引才“靶向”,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在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时,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阶段的差异、乡村性质及发展定位的不同,推进引才工作趋于科学化、差异化、精确化,从实际出发,紧扣当地乡村振兴的需求,明确引才重点,明晰引才重心,遴选人才坚持以“缺什么引什么”“用什么招什么”为政策的根本遵循,不一味追求“高精尖缺”、只看“帽子”不看“里子”,彻底规避“引来的用不上、能用的没引来”的尴尬局面。“鞋子合不合适,脚最清楚”,政府的引才工程做得怎么样,应该把“话筒”交给用人单位、基层群众,多走访几人、多调查几户,最终把那些群众口碑好、政治素养优、带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引进来”“选出来”“护起来”“推上去”。
精细育才“导向”,坚定“补短板更延伸跳板”。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人才培育与乡村振兴,是“鸡与蛋”的关系,人才培育工作,不仅要善于“借鸡生蛋”,也要善于“孵蛋成鸡”。由政府牵头,和高校结对,与企业“联姻”,组织实施分层次培训计划,同时要发挥引进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带动本土人才培育。“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打好乡村振兴“持久战”,就要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抛弃一时利益和局部利益,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人才培养不是一项“立竿见影”的工程,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要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构建“人人成才、人人发展”的开发机制,才能既培养出高精尖缺、创新创业的“顶天”人才,又培养出“土专家”“田秀才”等“立地”人才。
精准用才“定向”,确保“以人才优势促发展”。“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竖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关键在知人善任,各级党委要同步绘制“产业地图”与“人才地图”,实现产业升级、项目建设与人才要素精准匹配、岗位“缺口”和就业技能精准对接,让“田秀才”“土专家”“创业先锋”“致富能手”等能工巧匠各守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职。组织部门要练就“慧眼”,不断增强观察力、辨别力和预见力,在激荡纷纭中冷静观察,在复杂实践中望闻问切,建立乡土人才库,充分发挥人才考核管理制度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作用,努力营造公正客观、崇尚创新、容错纠错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励广大人才担当作为、奋勇争先。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7
近日,陈希部长在北京中关村调研时强调,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我们做好新时期的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组织部门作为干部之家、党员之家、人才之家,要用好人才政策“锦囊”,五湖四海发现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活人才的“一池春水”。
拓宽视野,用心发现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无处不在。奋战在科技创新一线,带动一方发展的是人才;服务基层一线,造福一方百姓的乡村医生、教师也是人才。要摸清人才引进内在门路,树立大人才观念。一方面,要因地制宜,量身打造“合脚的鞋子”,注重“高、精、尖”人才的发现引进,瞄准高等院校、科技院所,靶向引才;另一方面,要打好“乡情牌”,多发现、多引进愿意投身家乡建设的在外能人,通过多种方式引导人才了解家乡的发展,激发他们“归巢”的信心、勇气和激情。
制定政策,用心吸引人才。良好的政策氛围,是吸引人才的重要“磁场”。现实中,一些地方引进人才,引进之前承诺是“丁”,之后却成了“卯”,政策前后“打架”,难免伤了人才的心。要健全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双重保障,一方面用系统思维打造多维度人才政策体系、立体构建人才工作链条;另一方面,逐项落实好人才的住房、社保、就医、子女入学等政策,当好人才的“贴心人”,真正让人才感受到诚意。
强化服务,用心留住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正定期间大念“人才经”,有个引才的例子值得我们学习。当时有个工程师吴宝信,给习近平捎信表示愿意到正定工作,收到信件虽已是晚上,但是习近平第一时间夜访吴宝信,只知道他的小区位置,不知道哪个楼,在打听未果的情况下,习近平在小区内扯着嗓子喊“吴宝信”,打动了吴宝信,让他的项目在正定落了地。给我们做人才工作一个重要启示是,要用“店小二”似的服务,留住人才的心,营造出识才、爱才、敬才的浓厚氛围,让人才更有归属感和获得感。要坚持经常走访看望人才,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诉求,贴心服务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当好人才的“娘家人”。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8
《战国策·燕策》中有一则关于燕昭王求士的故事,讲的是燕昭王为了广招天下英才,他为客卿郭隗“筑台而师之”,震动天下,吸引了魏国乐毅、齐国邹衍、赵国剧辛等大批旷世奇才前来归附,形成“士争凑燕”的局面。燕国大胆起用这些招徕之士,逐渐由一个弱国发展成为国富兵强的强国,传为千古佳话。“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古往今来,关于人才引进、培养等话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创新之要,人才为先。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发掘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
用开阔独到的眼光来发掘人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之所以能识得千里马,是因为他善于发掘这些马潜在的价值,将它们用到需要的地方。“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发掘人才不仅要像“伯乐相马”一样慧眼识珠、知人善察、唯才是举,还应做到观人于微小之处,要在干事创业、日常生活中了解人才,摸透他们的秉性脾气、个性特点、思维观念,挖掘其能力潜质、技能特长,再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性格安排不同的岗位和职责。只有懂得不同人才的不同特点、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需求,才能有的放矢知能善任,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从发展的需要来培养人才。“玉不琢不成器。”在一些选人用人单位,还普遍存在人才放任自流的现象,很多有思想、有抱负的青年人被埋没于简陋狭窄的办公室,他们按照严苛的教条制度将自己封闭于“死胡同”,最终导致“英才无用武之地”。所以用人单位要倾注更多的精力去全方位了解和培养人才,多给他们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增强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同时还要多关心他们的家庭生活和成长轨迹,了解他们需要什么、适合做什么,让他们卸下包袱、展开拳脚,大胆去闯、放手去干。
建优质的平台来凝聚人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仅要惜才如金,在福利待遇上更要充分保障,搭建优质的干事创业平台,真正让他们放心干事、安心创业。人才的招引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不能拿人才“装门面”“当政绩”,要拿出实际行动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搭建建功立业的干事平台,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平台,解决好引进人才的住房、医保、子女上学等各种现实问题,让他们有舒适的家庭环境和轻松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敢闯敢拼中获得成就感,在关心支持下饱含归属感,在工作和生活中尝到“真甜头”,真正把人才聚集起来、调动起来。
清代思想家魏源有言:“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这句话说的是:国家越是推崇人才,人才就会多,反之人才就会少。2002年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人才强国这一重要国家战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不同场合、不同会议上也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以才兴,业以才旺。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党和国家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时代挑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为建功新时代发挥无穷的价值和能量。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9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中着重强调,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对待特殊人才尚且如此,各级党委政府对待广义人才更要依之甚笃、照之甚严,全盘考虑、多维切入,书写人才事业新篇章。
钝角——视野开阔,高屋建瓴,立足全局讲统筹。在人才工作统筹规划上视野要大要广,用人、育人不能只看自己的局部区域,只看眼前,要统筹地方与全局,眼前和长久的需求,实现人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党组织要总揽全局,统筹各方资源,坚持海纳百川的开放思想和全球视野,统筹国际国内科技人才资源,建立人才流动监测体系。组织人事部门要主动从“制度藩篱”到“不拘一格”转变,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政策,有效地激活人才工作的“一池春水”。基层党组织要主动贴近人才,着力打通政策关、制度关、心理关,积极探索乡土人才回流,打出“乡情牌”,从住房保障、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方面搭建有温度的空间,从而招揽天下英才。
直角——横平竖直,公正廉明,选人用人立得住。在识才辨才上选拔者品行要正要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组织部门改进作风,最核心的是坚持公道正派。”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公道正派,公平选人、公正用人,切忌掺入个人情感,撇开个人喜好和一己私利,坚持知事识人,用事例和能力来分析和评价人才。坚决杜绝任人唯亲、唯关系论,让热衷拍马溜须、混水摸鱼、投机取巧之辈没有市场。要正确认识到人才的“概念”不唯高学历为第一要素,应届高校毕业生、实干企业家、有经验的退休干部等,都可以成为引进的对象。要把实践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发现人才的闪光点,实实在在地把人才的优势优点发挥到极致,真正选出为民服务、敢于担当、能力出众的各方人才。
锐角——楔入精准,方向明确,定向培养有目标。在育才用才上思路要细要准,“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要围绕人才发展愿景、所学专业、学历经验等进行“精准滴灌”,杜绝“大水漫灌”培育方式。摸清“本土专家”“外来人才”等人员信息,结合当地人才缺口情况,围绕“缺什么、补什么,欠什么、学什么”,因人施教。要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结合人才特点及用人需要,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养模式,重点围绕提高人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个性化设置培训内容。对于技术人才要从传授单一技术技能转为向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延伸,探索实施定向培养计划,精准提高人才能力和综合素质,激发人才潜能,让人才真正“强”起来。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10
《战国策·燕策》记载:昔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涓人以五百金买死马之首,报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古人为招纳天下贤良之人,不惜以千金购买死去的千里马骸骨,笔者认为,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应当以千金买骨的精神,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上下更大功夫。
以活力迸发的机制引才用才。用好用活人才,关键在体制机制。只有实施更加积极、灵活的人才政策,打破制约人才发展的“枷锁”,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才能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迸发。要坚持问题导向,破除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完善以业绩为核心、以贡献为标尺、以体现人才价值为根本、以维护人才权益为基础的分配激励机制,形成人人争当人才、人人争做贡献的浓厚社会氛围。“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宵战风雨”,要畅通各类人才之间的流动渠道,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向经济建设一线集聚、向基层和困难企业集聚,让优秀人才各展其能、实现价值。
以筑巢引凤的办法养才育才。“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人才要发挥作用、展现作为,只有不断加强人才工作平台建设。一方面,要配置好本地资源,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改善民生、满足广大群众日益提升的公共服务期盼,针对性地培养、引进人才,促进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要完善柔性引才引智机制,积极构建全链条人才发展体系,着眼贯通优生优育、继续教育、就业创业、高端引领等人才发展全链条;要注重在实践中锻炼人、培养人,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真正让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留才聚才。“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没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眼光和胸襟,是很难快速发展起来的。”良好的人才环境,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对内产生凝聚力、创造力和推动力,对外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要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从政策扶持、优化服务、舆论宣传等方面,努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以“三顾茅庐”的执着和“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包容,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引进人才,解决好社会保障、住房安居、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全方位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推动形成为专家喝彩、向人才致敬的浓厚氛围,营造安心舒心的人才工作环境。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相一良马而万马奔腾。”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只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才能激励广大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11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发展之本,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在中央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各级国企党组织要贯彻落实好党管人才的原则,在“引”“育”“服”上狠下功夫,激活国企人才“三种效应”。
在“引”字上发力,激活“头雁效应”。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人才的引进,有助于发挥“关键少数”“率”的作用,带动“绝大多数”“跟”的效果,打破国企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发展方式,从而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灵活创新的引才方式,才能破解“引才难”的问题。国企党组织要实施人才强企计划,通过“引入源头活水”注入人才队伍,积极参加人才博览会、高校人才专项引聘活动,加大人才引进需求宣传推介,全力向人才抛出“橄榄枝”。要聚焦国企发展目标,围绕国企发展项目,以“候鸟式”聘任、“离岸式”研发等柔性引才模式,把“头雁”引进来,充分发挥其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良好格局。
在“育”字上着力,激活“链状效应”。十年树人,百年树木。人才培养是人才工作的基础环节,是促进人才不断涌现的根本举措。要使人才在“土壤”中充分吸收养分,就必须让人才的根系更加发达,这就要求国企党组织要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搭建历练舞台是成才的关键。国企党组织要积极与知名企业、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等搭建人才培育平台,推动人才向项目第一线、生产第一线集聚,敢于推动人才领衔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加快形成梯次递进、相互衔接、数量合理、结构优化、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计划。改进评价体系是成才的保障。要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奖项”的倾向,建立完善国企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和考核评估制度,突出德才兼备、业绩贡献,在科学合理的培育机制环境中,让人才在“润物细无声”中练就过硬本领。
在“服”字上倾力,激活“蝴蝶效应”。人才引进来、育得好,关键还要留得住。千方百计地引育人才更要倾情用心地服务人才,打造服务效率最高、服务体验最好、人才获得感最强的人才服务环境,才能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安下心。人才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人才政策的执行到位是落脚点。国有企业在项目立项基金、核心技术支持等方面当给予大力支持,让人才感受到企业投入的“真金白银”就是企业对人才的“真心实意”。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是推动人才留得安心、留得舒心的重要举措。要帮助人才解决好配偶就业、子女就学、安居住房等具体的问题,以优质的服务获得人才点赞的评价,让他们在企业发展得好,就会影响带动更多的人才来到企业,激活人才工作的“蝴蝶效应”。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12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在中央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扎实抓好中央企业和中管金融企业党建工作,更好地引领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是非公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非公企业凝聚人才、培养人才的独特优势,非公企业党组织要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企业领导队伍,为建设一流企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非公党组织是党管企业人才的“聚合器”。“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我党一贯坚持党管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非公党组织是地方党委团结和培养企业人才的主要阵地,应站在为党、为社会主义事业、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聚拢和培养人才的角度去认识和开展非公党建工作,通过集中培训、主题党日活动等方式,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氛围。既要抓好党组织建设,更要管理好党员人才,培养发展潜在优秀人才成为党员,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让党员积极支持和促进非公企业生产经营,助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非公党组织是企业人才资源的“孵化器”。人才是第一资源,企业的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重视人才、爱护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提升人才是任何企业都信奉的人才理念。非公企业党组织和企业在人才工作目标与资源上具有一致性。党组织管理党员与企业人才管理、制度建设有机结合,可以相得益彰,有助于企业更好地使用人才、留住人才;党组织教育党员与企业人才培养、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可以培育企业精神,陶冶职工职业道德情操,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党组织发展党员与企业人才识别、用人机制有机结合,可以树立正确用人标准和导向,选用有理想信念的优秀人才,帮助、支持企业依法生产经营,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促使非公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非公党组织是党员自我实现的“助推器”。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要有技能,还要有思想;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要有才,还要有德。企业使用和提升人才以生产效益为先,组织发展和培养党员以理想信念为本。企业给人才施展技能才干的平台,组织给党员实现理想抱负的舞台。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党员应时刻牢记自己的理想信念,认清自己的党员身份,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参与企业党建,洞悉参与党的建设即是建设自我的过程,将党的理想信念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在工作岗位上模范带头,发挥党员先进性,积极开拓创新,团结和带动其他企业人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努力拼搏,实现自身作为一个优秀人才的人生价值。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13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人才的成长必然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不妨在育才、引才、用才的过程中加点“化学试剂”,助力“产出”纯洁干净、担当作为的人才队伍。
“育才”需加点“催化剂”,助力催熟人才队伍。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充当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在人才队伍的培养过程中,“催化剂”可以更好地促使他们进入角色、适应角色、既好又快地成长起来。人尽其才,百事俱举。引进人才后不能将其“束之高阁”,要放在能干事、勇干事的大舞台上历练摔打,方能更好地助力人才队伍激发潜能、创造价值。同时也要坚持“术业专攻”,提供一人一议、一事一议的服务保障体系,根据人才的专长和需求,搭建“量体裁衣”干事平台,把人才发展、人才评估标准放在工作第一线,作为广大人才队伍的“磨刀石”“试金石”,让人才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关心人才、尊重人才、帮助人才的良好氛围,可以更有效地助力“催熟”人才队伍。
“引才”需加点“酸碱指示剂”,精准识别人才队伍。酸碱指示剂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充当检测反应溶液酸碱性的作用。“酸碱指示剂”可以精准识别肯吃苦、能吃苦、吃得苦的“真人才”,也可以促使其在现实中找差距、补缺漏、明方向。在急难险重的工作中,在人民群众的口碑中,加点“酸碱指示剂”,可以精准识别人才队伍干事创业的初心是否动摇、为民服务的思想是否变质。“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只有反复回味群众的“真意见”与“实建议”,反复思考群众的“真诉求”与“真意愿”,真心倾听“原汁原味”的群众“心声”和“呼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困,善于与群众发生“化学反应”,这样才能“产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队伍。
“用才”需加点“标记试剂”,跟踪培育人才队伍。“标记试剂”在化学反应中用于追踪化学物质反应变化过程。引才,需“引”字当头。对于人才队伍而言,不能一引了之,要持续跟踪关注其后续发展,真正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追踪人才队伍的成长途径,探寻人才成长的发展规律,总结人才培养的发展经验。“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时代新发展,离不开创新活力充沛的专业人才,而连续、无盲点的跟踪培育,可以很好地助力组织培育的各项政策、计划的无缝链接、培育效果最大化。要建立“平台+人才”的培育模式,为人才队伍积极创造干事创业的机会,给予人才广阔的发展成长空间,把人才放在“卡脖子”领域、关键项目的“枪口”“刀刃”上,善用、活用、巧用人才,着重培养提升人才队伍的干事热情和创业激情,充分释放人才活力、潜力。
“留才”需加点“粘合剂”,牢牢留住人才队伍。粘合剂是借助其粘性将两种分离的材料连接在一起。留才要留心,留心要“粘”心,黏住人才的事业心、进取心、为民谋福心。很多年轻人把下基层当成是一种“镀金”过程,而不是“炼金”过程。想要留才,首先得要爱才,把人才和庸才区分开,将人才归好类、汇好总。坚持用心留人、用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环境留人,想方设法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对优秀人才进行评价、鼓励、奖励,畅通人才提拔使用的通道,及时掌握人才动向,为人才纾难解困,营造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才的社会大环境。其次要惜才,甘当“店小二”,不当“甩手掌柜”,将服务意识贯穿“留才”始终,懂得换位思考,站在人才的角度想问题、出政策。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篇14
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各级组织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为乡村提供人才支撑关乎振兴的成效,组织部门要认真“选”出好苗子,“练”出千里马,“用”好实干家为大国事业再发力。
“试玉要烧三日满”,要更多地把好苗子“选”出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要优中选优、讲求质量,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降格以求。”组织部门要用好初心、使命、担当三把“筛子”;把理论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实践本领好的优质“苗子”筛出来,并根植在基层的“沃土”中;通过基层长时间的磨炼和“风吹雨打”后破土而出,成长为为民遮风避雨的“参天大树”,为党排忧解难的“忠诚干将”,为国勇挑重担的“栋梁之才”;如此“驻村”干部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才能带领群众振兴乡村、再创佳绩。
“千锤百炼始成钢”,要更好地把千里马“练”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有计划安排他们去经受锻炼。”理论强、学历高的90后、00后年轻干部的主要特征:从小生活优渥,吃苦少是他们的生长环境;但基层经验欠缺,对社会各方面也缺乏深入了解和认识,是他们的短板。常言道:“是骡子?是马?要拉出来遛一遛”,纵然你有千里马的特质也要有驰骋千里的耐力;如何让“温室花朵”开出“铿锵玫瑰”的艳丽,需要年轻干部经历基层和艰苦岗位的磨练。唯有经过千锤百炼、艰苦磨练,才能在关键时刻经受住考验,才能面对百年复杂局面。
“不拘一格降人才”,要更快地把实干家“用”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用人单位要深刻理解讲话内容,破除人才发展束缚,摒弃唯“学历”选才,唯“资历”用人的思想;坚持把经验足的“土专家”能力强的“实干家”用起来,以实绩论“英雄”。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选”对苗,“练”出千里马,“用”好才,同时关心关爱和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以主人翁的身份来推动乡村振兴。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工作会议精神 人才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14篇文章 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14篇文件 人才工作会议感想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人才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全国人才会议心得体会 人才工作研讨发言材料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大学生 关于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心得体会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