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6篇基层干部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学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精神心得体会12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中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要加强和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层干部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基层干部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精神心得体会 12 篇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 中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 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 效实施。”基层党委政府应当好依法治国顶层设计的“筑基队”,筑牢依法治国基础,坚定理想信念,善用活用立法 普法 守法“法管理念”,为基层管理“赋能”。
凝结立法“向心力”,为基层管理赋有 法可依“势能”。“天下从事者,不 可以无法仪。”基层作为国家依法管理的薄弱区和边缘区,基层党委政府当用好法律这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立法为公,执法为民。一方面要保持法律的严肃。严格施行国家法律法规 规章制度等“硬法”,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辖区实际的制度条例,让群众有 法可依,有 法必依。另一方面,要把握法律的温度。在 实际基层管理 中,群众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是“柔性”的 “感性”的,所以必须结合“软法”与“硬法”,创新“德治”与“法治”,既讲法律准则,又讲道德原则;既有 法律的“硬度”,又有 法律的“温度”。
加强普法“牵引力”,为基层管理赋有 法必依“动能”。“治国安邦,重在 基层。”基层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推进基层依法管理,必须坚持基层法治建设。一方面加强普法力度,让法律深入人心。坚持增强法治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民法典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法典宣传,各级干部应当带头 学习法律 培育法治思维,深入群众 有 计划 有 组织地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使法律真正走进基层 贴近基层。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基层依法管理人才队伍,培养尊崇法治 联系群众 素养过硬 充满活力的基层依法管理人才队伍,让法律明白人 法治带头人
等乡土化法治建设骨干为群众送上“信任之法”,以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让法治阳光普照每个家庭。
纵横用法“合力”,为基层管理赋执法必严“机械能”。风成于上,俗化于下。领导干部是依法治国的“要害少数”,一方面要带头培养法管理念,用身体力行践行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标准,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保持对权力的一颗警醒之心,不 将手 中的权力视为“万灵药”,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让纪律成为不 可逾越的“红线”,让法律成为不 可触碰的“底线”。另一方面要推动依法管理向纵深发展,加强学法用法建设,依法办事 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 化解矛盾靠法,让群众“信法”不 “信访” “找法”不 “找事”。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基层党委政府要坚持法管理念 培养基层干部法治思维,依法履职 依法行政 依法管理,心 中常怀法纪敬畏 头上高悬法纪明镜 手 中紧握法纪戒尺,知晓为官做事尺度,实实在 在 为民服务,踏踏实实干事创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定贯彻落实党 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带头尊崇法治 敬畏法律,了 解法律 掌握法律。”总书记的一席话宛如“催征鼓”,给各级干部指明了 奋进方向。作为法治 中国建设新征程的“要害少数”,广大干部当积极响应总书记的要求,在 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 中敢于担当使命,善于率先垂范,为法治 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按下“回放键”,坚持不 忘初心,为法治 中国注入“温度”。此次习近平总书记的会议讲话 中,“人民”一词呈现了 20 余次,成了 不 折不 扣的“高频词”。感悟其 中的人民立场,品味总书记强调的“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 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广大干部当有 所领会,深刻理解到法律制度不 应该仅仅是
纸面上冷冰冰的条文,而是需要被落实落细 被赋予温度,成为能够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幸福感 安全感和获得感的管理“良方”。为此,在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庞大工程 中,党员干部既要大步向前,也要时时回望,不 断叩问和守护“以民为本”的初心,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之 中,将人民的福祉 人民的呼声和人民的需求融入到立法 执法和司法的方方面面,真正运用好法治“利器”为 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 中华民族谋复兴。
按下“删除键”,杜绝以权压法,为法治 中国标刻“尺度”。“法治”与“法制”虽仅一字之差,却相去甚远,其 中的要害之别就在 于是否将权力关在 制度的笼子之 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领导干部,“做到在 法治之下 而不 是法治之外 更不 是法治之上想问题 作决策 办事情”,深刻诠释了 法治的应有 之义。可见,领导干部知法犯法 以言代法 以权压法 徇私枉法等乱象,均不 是法治的本义,而是法治的“大敌”。广大干部应将以往错误的权力观念“一键删除”,不 仅仅要学法懂法,熟练掌握各类法律法规并与工作密切结合;更是要尊法畏法,培育法治思维,把法律真正当作内心笃定的信仰和神圣不 可违反的“旨喻”。常怀敬畏之心,见法律红线绝不 触碰;常思律己之道,临法律底线绝不 逾越;常践正义之行,与违法行为坚定斗争。
按下“加速键”,坚定道路自信,为法治 中国增添“力度”。所谓“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法治 中国的进程要想行稳致远,必须找准正确的轨道,这便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从 1954 年我国第一部宪法的横空出世,到 1982 年现行宪法的颁布及其历次修正案的通过;从民商法领域各类单行法的出台,到标志 中国法治新界碑的民法典的问世, 中国法治的发展正是因为始终牢牢把握我国建设的实际情况,密切联系我国发展的实际需求,才有 了 当下的雄伟图景。党员干部们应当深入 学习我国不 断完善的法治进程,深刻领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管理论的内涵,旗帜鲜亮 毫不 动摇地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全面领导,坚定不 移 信心满满地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脚踏实地 久久为功地在 全社会做好法治宣传工作,推动 中国良法之治的高质量发展,助力 中国号列车在 法治轨道上飞奔向前!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 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 效实施。”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必须一以贯之率先垂范,当好依法治国的“排头兵”,用“法治思维”指导“工作实践”,示范引领广大群众知法守法 普法用法,不 断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提供有 力法治保障。
守法在 前,筑牢“法治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要害少数,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定贯彻落实党 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带头尊崇法治 敬畏法律,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党员干部作为联系群众的“风向标”,尊法守法的程度直接影响着社会风气与公序良俗,要深化依法治国,基层党员就必须把牢守法这个基本,自觉当好尊法守法的典范。一方面,要坚固树立法治意识,带头去钻研法律 运用法律,时刻以法律为准绳,自觉将对法律的尊崇和敬畏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不 触碰底线 不 逾越红线 不 打擦边球,示范引领群众用法治思想武装头脑,维护社会秩序井然。另一方面,要有 法治思维,无论是公共行权还是个人处事,都要自觉在 法律约束的“聚光灯”下行权 主动在 制度笼子的“放大镜”里用权,坚守法律边界的“高压线”,牢牢把握“法定职权必须为 法无授权不 可为”的基本准则,让遵纪守法成为一种习惯 一种责任 一种使命担当,当好依法治国的模范践行者。
普法先行,累积“法治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根基,要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核心在 于守法用法,要害就在 于尊法普法,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尤需在 普法宣传方面下足功夫。一方面,要让法管理念走进群众身边,要充分运用线下(传单+标语+常态宣讲)
线上(视频+文章+朋友圈)等方式,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普及法律基本常识,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另一方面,要深化以案说法 日常普法,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枢纽作用,对群众身边的矛盾调处 纠纷解决,要充分融入法管理念,推动司法调解 道德化解,让群众通过身边人 身边事增强依法维权 依法办事的信念,主动去学法守法用法,不 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用法当头,行好“法治之力”。习近平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 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法律的生命力在 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 于实施,要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用好法律这一治国重器,基层党员干部尤需在 用法上做好示范引领。一方面,要用法管理念指导实践,要把法律意识融入到各类具体工作 中,做任何事情都要从法律的角度去分析 思量 解决问题,不 仅考虑经济效果 社会效果,还需要考虑法律效果,要把学法 用法 守法与依法办事实践密切结合,在 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 中,要不 断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改革 发展 稳定 中呈现的新情况 新矛盾 新问题,不 断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自觉在 受监督的环境下掌权 用权,自觉依法行使手 中的权力,努力做到有 权必有 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要敢于同违法乱纪行为做斗争,发明违规违纪现象或一些苗头性问题,要及时批评教育,催促纠正,防微杜渐,要以“斗争精神”维护法治权威,推动“法治之力”终端见效 固化长效。
2020 年度 11 月 16 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 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中的积极作用]。这意味着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成为当下国家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完成好这个课题惟独 找准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立法先行,构造“良法善治”的法治氛围,才干发挥法治在 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中的“重器”作用。
科学立法铸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安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因为人民是国之根本,根本稳固则国安宁。科学立法要以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群众关怀的痛点 难点,社会发展的断点 盲点,为完善立法创新新途径和新方法,不 断提升立法的公正性 公平性。科学立法要为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保护“屏障”,让守法者一路“绿灯”,让违法者无处遁形,让人民群众真正信仰法律 拥护法律。
严格执法铸造“令在 必信,法在 必行”之严明。“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法律的生命在 于执行,严格执法是法治 中国的要害。惟独 坚持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才干更好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 规范 保障作用。执法者必须忠于法律 秉公执法 严格执法 文明服务 听党指挥 忠诚向党,不 断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司法部门要切实把严格规范 公正严明的执法要求贯穿执法全过程,努力提升执法司法的质量 效率 公信力。
公正司法铸造“是法平等,无有 高下”之正义。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司法公正的要义就是法律适用的平等和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 每一个司法案件 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机关要构建更加公开 透明 高效 有 序 规范的“阳光型”的司法体制,构筑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人员要勇于担当 忠诚正义 公正不 阿,敢于排除外部干扰,坚守司法公正的
底线,锻造成为人民群众满足的高素养法治人才队伍。
全民守法铸造“法不 阿贵,绳不 挠曲”之公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广大领导干部要统筹推进全民普法工作的落实,强化人民群众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人民群众要自觉用法律武装头脑,树立法律先行的社会主义法管理念,做到知法于心 守法于行 尊崇法律 敬畏法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不 去逾越法律“红线”,不 去触碰法外“雷区”,不 断提升自身的法律道德素养。
正如古人所言,“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 可以持国”,法治是国家管理的生命线,国家的管理离不 开法治的支撑,法治不 能一成不 变,必须与社会实际相适应。要坚持 贯彻 落实好“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让法管理念真正根治人民群众心 中,让遵守法律 崇尚法律 捍卫法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信仰之光。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共产党员这名“大厨”一出手,相信那“菜肴”一定会让你大快朵颐 大呼过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吃吃看吧。
经济发展的“品质套餐”。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驶入了 新时代的发展轨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 断推进,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新发展格局加速演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立即开局。人民的“钱袋子”更鼓 “精气神”更足 “腰杆子”更硬 “家底子”更厚。获得感成为了 “热搜词汇”,幸福感变成了 “全民焦点”,安全感铸就了 “盛世太平”。
社会进步的“满汉全席”。当你去昔日的贫困村看一看,破旧不 堪的年久房屋早已变成窗明几净的美丽新房,维持生计的生活状态早已变成打工创业的美好日子,因病致贫的民生之痛早已变成大病报销的实在 福利,无钱上学的人生窘境
早已变成“两降一补”的济困扶危,空巢老人的社会问题早已变成“老年之家”的老有 所依。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一直在 路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一直在 心间。
生态改善的“自然小炒”。生态工作的全面推进,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让我们的家园焕然一新:“雾霾天”越来越...
篇二:基层干部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干部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基层干部需勇当“大喇叭”。随着我国法治水平不断提高,基层各项工作对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基层党组织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断推进基层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基层干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积极充当“大喇叭”,通过宣讲、派发传单、座谈、专题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把党的规章制度及时传达给广大群众,为群众普及法治知识,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基层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基层干部要推进依法治国,需要通过学习、培训及实践不断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通过“学习-实践-提升”的循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只要基层干部有真才实干,就能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经受住考验。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基层干部需做“有心人”。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工程,需各级人员久久为功。在推进过程中,基层干部要做一个有耐心、有恒心,更要有决心的“有心人”。法治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面对广大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的农村群众,基层干部要有持久的耐心来做群众普法工作,要有坚定的恒心来推动依法治国,更要有决心来推动依法治国的全面落实。在推进落实过程中,基层干部要时刻关注推进效果,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及时归纳总结,改进推进工作,以更好的方式方法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篇三:基层干部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5 5 篇【篇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曾说过“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全面依法治国落实效果如何,关键看基层。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基层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基层干部要推进依法治国,需要通过学习、培训及实践不断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通过“学习-实践-提升”的循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只要基层干部有真才实干,就能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经受住考验。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基层干部需勇当“大喇叭”。随着我国法治水平不断提高,基层各项工作对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基层党组织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断推进基层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基层干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积极充当“大喇叭”,通过宣讲、派发传单、座谈、
专题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把党的规章制度及时传达给广大群众,为群众普及法治知识,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基层干部需做“有心人”。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工程,需各级人员久久为功。在推进过程中,基层干部要做一个有耐心、有恒心,更要有决心的“有心人”。法治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面对广大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的农村群众,基层干部要有持久的耐心来做群众普法工作,要有坚定的恒心来推动依法治国,更要有决心来推动依法治国的全面落实。在推进落实过程中,基层干部要时刻关注推进效果,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及时归纳总结,改进推进工作,以更好的方式方法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任务多么艰巨,只要迈出第一步,就能靠近目标一点。基层干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时,要积极学法懂法用法,一步一脚印,如此,推进工作就能逐步前行,最终实现全面依法治国。
【篇二】
11 月 16 日习近平在《求是》杂志发表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的重要文章。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风险挑战,党的十九届五
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加全面部署,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地位更加突出,意义更加重大。
坚持党的领导,挥毫奠定“新篇”基调。东西南北中,党领导一切。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本保证。在推进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中,要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放在第一位,牢牢把握好“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核心。在实践与探索中发挥法治牢固根本、平稳预期、谋划长远的保障作用,切实强化法治建设的党建引领,在基层维稳、基层治理、基层信访、扫黑斗争等专项治理领域构建基层党建“阵地”,运用好、发挥好我们党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优化整合的显著优势,让法治建设成果在全社会系统运行、规范运行、平稳运行。
发动上下参与,点墨汇聚“妙笔”生辉。欲茂其枝,必深其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需要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党员干部作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必须涵养法治思维,增强法治素养,提高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能力,发挥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关键带头作用,自觉将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里,将制度融入意识的“血脉”中。法治中国的宏伟篇章,不仅需要党员干部的带头表率,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同绘就。人民群众作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多数”,要不断强化法治教育,增强法治观念,让法律知识、法治
意识、法治思维入脑入心。唯有事事依法、处处遵法、人人守法,让守法用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才能不断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落地生根,更好地把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深化制度建设,千锤百炼“细处”写意。人民有所呼,治理有所应。深化法治制度建设要高擎人民根本利益发展旗帜,紧盯当前治理短板弱项,切实将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的观念贯穿于推进依法治国工作全过程中,多层级、全覆盖、高效能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参与权利,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忠实推进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开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治理工作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妙笔”汲取了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文化之“神彩”,融入了新时代中国特征之“意蕴”,彰显了亲民爱民利民的情怀之“底色”,必将以“巨笔”挥毫写活全面依法治国的治理“新篇”。
【篇三】
11 月 16 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了重要文章《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
文章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国家的繁荣进步,离不开法治的支撑;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长治久安的战略全局高度谋划法治,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践行法治,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法治建设宏伟蓝图徐徐展开。提升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只有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始终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重要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更好把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才能开启“十四五”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切身感受,让人民群众带着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篇四】
11 月 16 日至 17 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
领域全过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依法治国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在总书记的讲话中,“为了人民”“保障人民利益”“基础是人民”人民二字贯穿始终,可见“人民”的分量之重,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些探索实践,都是我们运用法治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创举,是为人民谋求更和谐、更安全的社会环境的有力保障。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我们要全面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法治理念推动社会治理。同时要加强“法治”的传播,形成人人知法、人人懂法、人人学法的好氛围,在这样的趋势下,保障人民利益才是最有实效的。
【篇五】
11 月 16 日出版的第 22 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
习近平多次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
作为领导干部,我们要认真贯彻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全面部署,争当全面依法治国的践行者、先行者。我们不仅要强化法治意识,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在工作生活中,要以身作则的去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同时,我们也要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业务工作能力、巩固职业道德水准,不断的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
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领导干部,首先我们要成为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发挥引领、表率作用,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中作出贡献。仅供参考
篇四:基层干部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干部对 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观后 心得体会 五篇【篇一】
连日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会议强调,全党全国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明确工作要求,切实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们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党员干部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科学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在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于与时俱进的治国理政具体实践中,从“心”出发,致远以航。
用心用情学法懂法,不骄不躁不动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习是实践的基础。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现美好法治愿景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不竭动力。党员干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加注
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自觉摒弃权力至上的错误观念和人治习惯,坚决杜绝“拍脑袋决策”等情况,用心用情营造以上率下、以点带面的学法氛围,毫不动摇地行使法定职权,提升管理水平,自觉培育法治理念和法治信仰,切实将“依法治国”的思维和理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尽心尽职遵法守法,不偏不倚不懈怠。“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此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为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各级党员干部首先是普通公民,是公民就必须遵守宪法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不仅如此,领导干部对法治的态度,也投射和映照出其“为官做事的尺度”,甚至影响和决定着社会大众对法治的态度。只有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遵法守法,做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者、示范者,自觉养成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律手段解决群众矛盾和问题的工作习惯,让“言必合法,行必守法”成为一致共识和执政风尚,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诚心诚意崇法敬法,不折不扣不放松。“治国者必先受治于法。”尊崇法治是法治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各级党员干部都应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循法而行,依法而治,自觉培养崇法护法的法治情感。在新时代的中国阔步走向法治化、现代化的今天,如果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那么党员干部的信念、决心、行
动,就是价值“风向标”,更是重要“推动力”。“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尊崇法治,必须破除所谓的侥幸心理,心中高悬明镜,手中紧握戒尺,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把对法治的尊崇和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法治的时代离不开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只有心中有“法”才能手中有“法”!
【篇二】
“奉法者强则国强。”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对领导干部来说,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上当模范、作表率,关键是养成办事找法的好习惯。
念好尊法的“紧箍咒”。法治素养是干部德才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事事处处时时敬畏法律,是尊法的鲜明体现和题中之义。如若不然,就容易无形中偏离方向、越轨违纪,甚至损害群众利益、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只有强化底线思维和法纪观
念,把是否合法合规的自省自查贯彻工作推进全过程,才能确保担当有为而不是胡作非为,增强成长成才的底气和自信。
读懂学法的“系统论”。一部法律法条众多,众多法律汇集构成了包罗万象的法律体系。这给领导干部学法的启示是,应当全面深入学习法律,结合工作需要和职责要求,从最常用的法律知识开始,有计划有次序地学习各种法律知识,提高学习的系统性,保证法律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更多从预防法律风险和纠纷的角度,运用分析典型案例和聚焦社会热点的方法,提高法律学习的效率。要坚持问计于民与师从专家相结合,善于倾听民意民事,常态化定期性征求法律专家学者和行业知名律师的意见建议,找准工作推进中法律应用的不足和短板,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知识“补课”,让法律学习更加接地气。
打赢守法的“斗争仗”。“公生明,廉生威。”领导干部的级别越高,手中掌握的权力越大,在运用权力时越是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行事。要大力发扬斗争精神,对各方面“糖衣炮弹”式的诱惑,尤其是面对“拉拢”“围猎”,保持清醒、守住理性,沉得住气、不被迷惑,依法用权、严格执法,坚决同不法行为斗争到底,守住用好党和人民交给的公权力。要坚持“一碗水端平”,对待不同系统、不同群体的利益分配,严格按政策原则办事,按法定程序推进,不能枉顾私情,拿原则做交易,更不能以权谋私,而要维护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良好形象。
增强用法的“靶向度”。凡事一具体就深入。具体到法律应用环节,需要在提高法律适应的精准度上下功夫,确保用法维权、法律服务的时效性和群众满意度。要坚持把法律应用纳入工作推进全过程,充分发挥部门单位法律顾问作用,及时校正和完善各工作环节中用法不规范的机制措施,让政务服务始终沿着法律轨道高质量推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群众反映较多、长期困扰基层的事项,依法依规纳入基层民主治理范畴,建立台账、分类施策、销号管理,及时推动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篇三】
近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作为新时代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答好法治内涵、意义与实践的“必答题”,以“法治”促“善治”,当好依法行政“领航人”。
法治内涵“简答题”。“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领导干部作为“决策者”,必须带头尊法学法懂法,全面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治体系,把法治知识学深学透,准确理解、认同法律,领悟并自觉实践法律,学好法治内涵的“简答题”。要以
各级党校、网络干部学院、专家大讲堂、理论中心组等为平台,利用科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和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主体班,集中开展法律法规知识专题培训,着力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同时,领导干部要主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发展模式,推进“枫桥经验”本土化、法治化,推动学习成果向治理能力转化。
法治意义“论述题”。“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领导干部要做到依法行政,必须懂得法治的重要意义,明确认识到法治政府建设是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动力,是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必然要求,答好法治意义的“论述题”。领导干部要对法治心存敬畏,明白法治对人民、对国家、对社会的意义,将法律法规作为干工作、谋发展、促改革、保稳定的行动指南,做到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同时,要进行全民普法教育,引导群众信仰法治、厉行法治,让法治成为 14 亿中国人民共同的“信仰基石”,让法治成为人民群众捍卫自身权利的“坚强后盾”。
法治实践“应用题”。“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领导干部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必须强化法治思维,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行政行为,推进各项法律法规在基层的落实落地,做好法治实践的“应用题”。以干部任用为例,领导干部要严格按照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开展工作,不搞“近亲繁殖”,不搞“团伙亲信”,狠刹“任人唯亲”的歪风邪气,真正把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识别出来、选拔上来、使用起来。领
导干部只有严格依法履职,才能做人民的好公仆,才能选出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才能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才能让中华民族复兴在法治护航下昂首挺胸、阔步前进。
【篇四】
近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真抓实干,用全面依法治国的“脚步”走好理想信念、联系群众和工作作风的治理“上坡路”。
走好理想信念“上坡路”,筑牢思想“压舱石”。习近平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党员干部要树立全面依法治国理念,首先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强化为民服务宗旨意识。“正人者先正己,律人者先律己。”要拧紧思想的“总开关”,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打扫“政治灰尘”、净化思想灵魂,增强纪律、法治、政德及责任意识,以铁一般信仰、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以身许党、许国、许民,做尊法守法的表率,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走好联系群众“上坡路”,甘当普法“孺子牛”。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长期执政的法宝。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中国已进入法治新时代,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人民至上”执政理念,深刻领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做尊法、学法、守法和用法的模范。积极广泛普法,让法治走到群众身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法懂法用法,充分让群众感受权益得到法律保护、明白要遵守的法规和履行的义务,让法治观念在群众心里开花结果。
走好工作作风“上坡路”,担当实干“树清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党员干部时刻树立法治观念,心中常悬法律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绝对不能有“越红线、试边缘、打擦边球”的思想。始终保持清廉的政治本色,淬炼党性素养,严格自身作风,坚决预防和反对腐败、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为民担当实干。践行清风廉政的“公仆”情怀,做到依法依规办事,习惯在监督下和阳光下办公用权,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自我检视,以刮骨疗毒的决心认真整改,树立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
【篇五】
近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肩负着党的期望和人民的重托,手中握有权力,心中当有责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干部是关键,在学法守法用法上当先行,为人民群众作好表率。
树立法治观念,尊崇法治,带头学法。法者,治之端也。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一个现代化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首先要走向法治化。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党纪国法的执行者,要树立法治观念,深刻认识我国法律制度是党和人民意志的根本体现,做到自觉尊崇法治,坚持法律至上,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带头用心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既要学习与自身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还要涉猎其他方面的,做到“专”与“博”相统一,切实增强法律意识。“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的同时还要带头普法,以提高全体国民的法律素养,人民尊法,则可“使万民知所避就”,以法自戒;人民懂法,则可有效地监督官员,真正让为官者用权为民。
树立法治思维,敬畏法律,带头守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法治思维,切实增强执政本领。要带头守法,立守法标杆,为民众榜样。领导干
部应该自觉接受法律“约束”,权力行使于阳光下,做到“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要敬畏法律,心存戒惧,行有所止。法治与人治截然不同,领导干部首先作为公民存在,同时又是人民的“勤务员”,要明白权由法定,法无授权不可为,无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以言代法、徇私枉法,以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权威性。
树立法治信仰,掌握法律,带头用法。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出了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动员令,实现“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新时代、新征程,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法治信仰,掌握好社会主义法律知识,坚持用法治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在“用法”积极主动,把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落实到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化解社会矛盾、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等方方面面。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用“法”来保障人民的权益,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时,要把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和法治建设成效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依据。仅供参考
篇五:基层干部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干部关于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完成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必须提高官员的法治思维水平和法治实践能力。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
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会、任何工作都必须树立有效的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不同的权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是由法律的本质属性决定的。3 月 17、18 日,通过厅里组织的处级领导干部依法治国学习班的学习,使我的法制意识更加牢固,法制理论得到了更大提高,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模范遵守法律法规,是我们的应尽责任。党员领导干部模范守法对于培养整个社会依法办事的观念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普通社会公众眼里,执法者
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法律的地位、权威和形象,执法者就是法律的化身。如果执法者能够自觉尊重法律,模范遵守法律,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就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从而给社会和广大公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带来积极影响。反之,如果执法者不尊重、不遵守法律,甚至执法犯法,带头破坏和践踏法律,那么,也同样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恶劣的典型,普通群众也会不尊重、不遵守法律,并进而产生对法律尊严的轻视和对法律权威的怀疑。我认为,依法治国也好,依法行政也罢,其精神实质就是办事要讲规矩,要严格按规定、按程序办事,对照自己工作,我认为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审核报名条件的把握问题,自己按照国家职业标准有适之过宽或者过严的情况;再如考评人员的培训工
作,国家对考评员任职资格是有严格标准要求,但实际上考评人员都难于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另外在培训报名时还要一个一个去审查,费时又费力,所以工作实际中就淡化了这一重要环节,或者使审核流于形式,由于没有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考评员资格审查和把关,以至于使许多不符合考评员条件的人员参加了培训,中心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考评员培训工作走了形式;在题库自命题部分也存在没有严格按国家规定办事的现象,使自己认识到了不足。学习班结束后,对照自己的工作,立行立改。根据我省有关题库建设实际,于 3 月 20 日带领中心题库与信息管理部的同志们组织专家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题库规范对二手车评估、健康管理师等 2 个职业题库进行研发,在题库开发的每一环节,我们都要求有规有矩,力求形
式上循规蹈矩,内容上不求难,也不求易,自始至终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准绳;在 3月 24 日举办的全省高级考评人员培训班上首先见效。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核后,我们尝试用办小班、专业班的方法,加强实操演练培训,以增强培训效果;用随机点名加课堂提问回答问题的方式以加强培训管理;用出勤、答问、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严格控制取证过关率,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今后自己要以本次依法治国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从全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从国家职业能力建设的法理角度进行解读,为职业技能鉴定改革决策提供依据;全面辩证分析,让各级职业技能鉴定人员做有法律意识的执政者,促进依法、依规鉴定,在全省职业技能鉴定系统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三严三实开展以来,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研读了中央、区、市、县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文件和资料。我对个人“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查摆和剖析,找出了自身存在的诸多差距和不足,理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整改措施。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学习深度广度不够。学习上存在形式主义,学习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强,在抽时间和挤时间学习上还不够自觉,致使自己的学习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些欠缺。学习制度坚持的不好,客观上强调工作忙、压力大和事务多,有时不耐心、不耐烦、不耐久,实则是缺乏学习的钻劲和恒心。学用结合的关系处理的不够好,写文章、搞材料有时上网拼凑,求全求美求好看,结合本单位和实际工作的实质内容少,实用性不强。比如,每天对各级各类报纸很少及时去阅读。因而,使自己的知识水平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工作标准不高,唱功好,做功差,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二是服务不深入不主动。工作上有时习惯于按部就班,习惯于常规思维,习惯于凭老观念想新问题,在统筹全局、分工协作、围绕中心、协调方方面面上还不够好。存在着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不够到位的问题,参谋和助手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比如,到乡镇、部门、企业了解情况,有时浮皮潦草,不够全面系统。与基层群众谈心交流少,没有真正深入到群众当中了解一线情况,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不全不深,“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是工作执行力不强。日常工作中与办公室同志谈心谈话少,对干部思想状态了解不深,疏于管理。办公室虽然制定出台了公文办理、工作守则等规章制度,但执行的意识不强,有时流于形式。比如,办公场所禁止吸烟,这一点我没有严格执行,有时还在办公室吸烟。
四是工作创新力不高。有时工作上习惯于照猫画虎,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存在着求稳怕乱的思想和患得患失心理,导致工作上不能完全放开手脚、甩开膀子去干,缺少一种敢于负责的担当和气魄。比如,做协调工作,有时真成了“传话筒”和“二传手”,只传达领导交办的事项,缺乏与有关领导和同志共同商讨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五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工作中,有时忙于具体事务,到基层一线调研不多,针对性不强,有时为了完成任务而调研,多了一些“官气”、少了一些“士气”。往往是听汇报的多,直接倾听群众意见的少;了解面上情况多,发现深层次问题少。比如,对县委提出的用三分之一时间下基层搞调研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做到。即使下基层,有时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让看什么看什么,让听什么听什么。在基层帮扶工作上,有时只注重出谋划策,抓落实、抓具体的少,对群众身边的一些小事情、小问题关心少、关注不够。
六是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自认为在办公室工作多年,已经能够胜任工作,有自满情绪,缺乏俯下身子、虚心请教、不耻下问的态度。对待新问题、新情况,习惯于根据简单经验提出解决办法,创新不足,主观上存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思想,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七是对工作细节重视不够。作为办公室负责人,存在抓大放小,不能做到知上、知下、知左、知右、知里、知外,有时在一些小的问题上、细节上没有做好,导致工
作落实不到位,出现偏差。
八是工作效率不是很高。面对比较繁重的工作任务,工作有时拈轻怕重、拖拉应付、不够认真。存在不推不动、不够主动,推一推动一动、有些被动。比如,文稿材料的撰写,有时东拼西凑、生搬硬套、缺乏深入思考。有时也存在着推诿扯皮现象,不能及时完成,质量也难以保证。对于领导交办的事项,有时跟踪、督导的不够,不能及时协调办理,缺乏应有的紧迫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致使工作效率不高。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认真反思和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是自己没有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不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具体应对上没有很好地把握自己,碍于情面随波逐流。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身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在处理工作与学习关系方面,把工作当成硬任务,把学习当作软指标,对政治理论学习投入的心思和精力不足,缺乏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宗旨意识有所淡化。由于乡镇工作比较辛苦,从基层回到机关工作后,产生了松口气的念头,有时不自觉产生了优越感和骄傲自满的情绪。听惯了来自各方面的赞誉之声,深入基层少,对群众的呼声、疾苦、困难了解不够,没有树立较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得自己有时会片面地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就行了,而未能完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做好工作应有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三)忧患意识不强。只是片面看到了自身工作生活环境的变化,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些缺乏,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敢于冲锋、勇于担当的锐气有所弱化。有做“太平官”的意识,身处领导岗位,求新、求发展意识薄弱,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够好,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勤政廉洁意识有所弱化。随着自身经济条件的改善,降低了约束标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有些淡化,对奢靡之风的极端危害性认识不足,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诚然,造成自身存 在问题的原因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如自身的固化思维方式,缺乏居安思危的深层次思考等。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查摆问题,剖析根源,关键在于“洗澡治病”、解决问题。本人决心从党性原则出发,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强有力措施,立行立改,取得实效。
(一)求真务实 办公室主任作为承上启下、协调全局、沟通内外的重要角色,要立足发展、改革的新形势、新情况,以务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品质做出表率。
一是增强大局意识。要站在全局高度想问题,立足本职岗位做工作。要注重换位思考,真正做到想领导之所想、谋领导之所谋,及早提出比较成熟的意见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二是增强超前意识。要认真研究领会组织意图和领导思路,围绕领导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情况和可靠依据。要广泛搜集资料,研究各乡镇、机关单位的新情况、新经验、新做法,借“他山之石”来攻玉,为领导提出决策预案。因此,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赶前不赶后,尽可能早半拍、
快半拍,提高敏感性,增强主动性。唯其如此,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参谋”才能参在点子上,“助手”才能助到关键处。
三是增强创新意识。要强化服务理念,做深、做透、做好服务工作;要以协调、配合作为服务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做到服务不越位;要围绕解决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服务,切实通过服务和协调把大家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解决好,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二)勤政为民
办公室既是贯彻落实县委、政府决议的执行部门,也是督促落实县委、政府决议的监督部门。破除官僚主义,勤政为民应当做好“四件事”。
一是善于走进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各项工作能够取得成功的一大法宝。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破解“官僚主义”,依靠的依然是人民群众。工作中,要力戒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老爷”做派,多与群众接触,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养成问计于民的好习惯。
二是勇于解难事。务实从严,是每个党员干部对待工作的正确态度。要把这种态度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去,要戒除贪图淫逸、讲求舒适、怕吃苦、饱食终日、碌碌无为的不良作风,承担起肩上的责任,做到为官一任,作为一方。
三是简化办事程序。要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尽最大可能提高办事效率,加快办事速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勤俭从政,效率为先。
四是接受监督。联系群众更要相信群众,加强民主更要多听民声。工作中时时处处应该考虑到群众利益,自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让工作开展得更有人气和活力。
(三)艰苦奋斗
要统筹制定领导干部办公用房、住房、配车、秘书配备、公务接待等工作生活待遇标准,落实不赠送、不接受礼品的规定,切实解决违反规定和超标准享受待遇的各种问题。要结合“治治病”的要求,按照中央八项规定,边学边查边整改,对照镜子,深挖思想根源,净化心灵,摒弃享乐主义,坚持艰苦奋斗,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奋发有为的面貌赢取人民群众信任。
(四)廉洁自律 作为党员干部,无论什么时候,群众本色不能变,群众情怀不能淡。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净化思想、洗涤灵魂、增强党性、明确航向。在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中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锻造健全和谐的心理状态、
篇六:基层干部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基层干部的法治担当全面依法治国 心得 感悟 5 5 篇【篇一】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对基层干部用好法治“利器”答好基层“考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补充法治“养分”。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基层干部只有不断补充法治“养分”,才能跟上法治建设改革的步伐,才能更好地运用法治“利器”做好基层工作。基层干部要持续补充法治“养分”,不断学习法治知识,特别是与工作息息相关、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的法律知识。积极参加依法行政和建设法制型政府的学习讲座,主动参加党委、政府组织的各类集中法律知识的学习,自觉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不断汲取法治“养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治学习计划,并严格按照法治计划要求,努力将《宪法》、《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学全、学实、学透,确保在工作中能善用法治“利器”,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公正行政、民主行政、透明行政。
锤炼法治自觉。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法治意识,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基层干部要自觉依法运用好自身的权利,依法履行好自身的义务,才能更好地做好基层工
作。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维护法治秩序。法律就是秩序,基层干部要用好法律才有好秩序。要不断锤炼自身的法治自觉,将法治自觉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并在不断的实践和学习中锤炼自身的法治自觉。如果宪法法律和党规党纪等有明确规定的,要严格遵照相关规定办事;如果没有明确规定的,则要严格按照法治原则办事,要自觉带头做守法的表率。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基层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还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严格践行党的宗旨,坚决对违反党规党纪的行为亮“红灯”,为法治开“绿灯”。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必须抓早抓小,防止小错酿成大错、违纪走向违法。
强化法治担当。习近平提出,“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要教育引导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办事依、自觉守法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强化基层干部的法治担当,就是要使基层干部在推动工作中成为法治的坚定信任者、法治的积极宣传者和法治的有力推动者。用法治“利器”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基层干部是联系群众和政府的“纽带”。基层干部除了要自觉运用法治“利器”处理好群众的矛盾,还要不断宣传法律知识,使法治中国深入民心。可以利用大众媒体、邀请法律专家开讲座、贴海报、派传单等方式给广大群众宣传法律知识。还可在为群众办事的过程中讲解相应的法律法规。让群众真正懂法,推动广大农村加快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柱,基层干部善用法治“利器”开展基层工作,往往能事半功倍。
【篇二】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的制度保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建设法治国家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新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 2035 年,我国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习近平曾经反复强调:“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要实现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生态良好,必须实现依法治国,把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好、贯彻好、落实好。要推进依法治国建设,开创法治新局面,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为了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出台了《民法典》,弥补了以往传统民法中的不足,满足了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幸福生活的需要,有助于解决实践中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
发展,我国应该加快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态文明等领域健全法律法规,不断填补法律制度的空白点,使我国有法可依。
推进依法治国建设,开创法治新局面,要严格执法。严格执法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关键。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和妨碍执法的非法活动,惩治腐败现象,违法必究。要提高对执法者的保护,防止被执法人恶意报复。执法者代表党和国家执法,执法过程规范,避免出现暴力执法。暴力执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产生新的矛盾,文明执法可以更好地保障法律的实施。
推进依法治国建设,开创法治新局面,要不断加强普法宣传。人人学法,人人懂法,才能使用法律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才能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厉行法治、依法办事。加大宣传力度,使全体人民自觉成为法律的捍卫者。
【篇三】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 11 月 16 日至 17 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
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要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体现在立
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任何人违反宪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本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也是被时间证明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
【篇四】
中国正迈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越来越强,对执法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就更需要完善的法治体系。近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在会上对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
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 11 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当做好“三个角色”,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奋斗。
持续加强学习,增强法治思维,做依法治国的“守门员”。基层的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接待面对群众的重要“关口”,也是执法的第一线,因此,在思想上要始终绷紧法治这一根弦,着眼时代发展大局,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出发,多参加学习培训,练好法治基本功,结合实际工作,学思践悟,持续增强法治思维,做到凡事有法可以,有章可循,坚决不凭主观臆断办事执法,守好依法治国第一关。
深入剖析理解,走街串巷宣传,做依法治国的“宣讲员”。身在基层,经常会看到群众因为对法的一知半解,和基层党员干部在对接交流时出现冲突,因此,在自身学深悟透的前提下,将最新的各项法律法规对人民群众进行宣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发动居民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借助居民院坝会、节假日活动等,通过印发宣传页、播放宣传视频等方式,把法治宣讲融入进去,引导居民群众知法懂法,营造良好的法治社会氛围。
紧密联系群众,耐心纾困解难,做依法治国的“服务员”。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要走好群众路线,就必须要服务好群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法治支撑是必不可少的。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过程中,在据理力争,维护人民权
益的过程中,在脱贫攻坚的增进人民福祉的过程中,都要充分运用法治方法,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人民舒心了,国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才能越走越畅通。
【篇五】
《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一文,高屋建瓴地从基本方略、制度设计、干部队伍等多方面深刻阐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再一次对全体党员干部指出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方能长治久安的道理。
全面依法治国是大势所趋。正如指出的:“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实行人治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只能是权宜之计,俗话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只有真正依法治国,实行法治,杜绝人治才能顺应时代大潮。
全面依法治国是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长治久安需要有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贪腐却是于此背道而驰。尽管反腐已成为新时代上下共识,成为必然,但反腐不能仅靠运动式反,不能仅靠偶然的败露反,建立制度化、法制化的长效机制才是治本之策。
全面依法治国是改善民生的制度保障。全面依法治国能保证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上正轨,能打破唯领导是从,能让中央改善民生的制度落到实处,能让好钢用在刀刃上,而不是被挪作他用。
全面依法治国是选拔人才的不二之选。长治久安的社会是靠人干出来的,尤其领导干部的作用更为关键。人治社会在人才选拔和任用唯上而不唯实,没有严格的程序保证终究是缘木求鱼。只有全面依法治国,用制度、用程序来保证选拔人才的公正才能让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江山永固。仅供参考
推荐访问:基层干部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依法治国 心得体会 基层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