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心得体会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心得体会
同时应考虑对农业用电、 用水等实行限价或补贴政 策 , 防止 出现新 的名 目、 新的形式 的向农 民收 费、 摊派现 象。三是保持粮食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调查中多 数农民担心种的粮食多了, 国家的政策会改变, 部分农 民还担心农 民负担 会 出现反弹 , 影 响了对今 后粮食生产 的投入。他们希望国家能够保持粮食政策的稳定, 建立 长效运行机制 ,切实优化农 民发展粮食生产 的政策环 境 , 给 种地人吃颗 “定心丸”。
四是各级政府要不折不扣落实有关政策 , 扎扎实实 为民办事。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农民增收的良好氛围,
为农民种粮增收提供坚强后盾。口 积极实施 “ 藏粮于地” 战略 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 中
央 1 号文件精神的战略措施。万物土中生, 土壤是作物 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藏粮于地”是“藏粮于综合生 产能力”的一部分, 藏粮于综合生产能力, 主要是针对自
然灾害和城市、 工业用地造成的减产。而藏粮于综合生 产能力比藏粮于库的办法要更积极、 更长远、 更主动 , 它 是建立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 组成部分 。
“藏粮于地”或称 “藏粮于土”是指通过提高耕地质 量和土地生产力, 实现粮食生产稳产高产。一旦出现粮 食紧缺 , 就可很快恢复生产能力。它要求在土地开发过 程中, 尽可能地避免破坏耕地或永久性 占用耕地。而在 粮食相对充足的情况下 , 则可以利用部分土地种植经济 作物或从事其它经营 , 迅速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藏粮于仓和藏粮于民、 以丰 补歉的策略。耕地占补质量严重不平衡 , 耕地总体质量 下降, 致使粮食生产能力不足 , 只能尽可能扩大粮食播 种面积 和提 高单产 ,利 用丰年 的节余弥 补歉年 的不足 。
这就 带来 了高额 的仓储 费用 ,形成 了巨大 的财政 负担 ,
同时也影响了其他作物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特别 是不能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 如果连续几年歉收 , 就会 给粮食的供应带来很大压力。
在耕地数量不足的情况下, 质量就尤显重要。
所以,
抓紧耕地土壤质量培育, 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实施 “藏粮于地”战略 , 已成为我国发展农业生产 、 保障国家 YIJ IA ZHIYAN
I一家之言 粮食安全的最根本办法。实施 “藏粮于地” , 一是完善立 法 , 健 全土壤 质量 动态平 衡机 制 , 鼓 励和 支持 占用耕 地 表土的再利用, 实现耕地质量 占补平衡 ; 二是建立土壤 质量评价 标准和土壤 质量维护奖励制 度 ; 三是建 立耕作 和栽 培等技 术规范 , 控制 农 用化学 品的使 用, 确保科 学 用地 。
同 时还应将 土壤 质量的研究和建设纳入国家 中长 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一五”规划。口 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 完善粮食政策 实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 要统筹好增长与保护的关 系, 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 切实完善粮食 生产激励政策 , 从政策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发展粮食生 产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节约农业资源的有机统一。
长期以来, 农业生产以单纯追求粮食产量的增加为 目标, 采用高投入 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而很少顾及生态 环境问题和土地的保养问题。我们还十分担忧 :
由于国 家大力扶持粮食生产 , 粮价又出现大幅度上涨 , 会导致 农民种粮出现增加化肥使用量、 不能够科学施肥和毁林 毁草种粮的倾向, 以及农户大水漫灌, 造成水资源的大 量浪费等不良现象。这些新情况和新动向应引起我们的 足够 重视 。
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统筹粮食生产与资源环境 保护的关系 , 至少应体现以下一些内在要求 :
粮食生产 支持政 策是 为粮食 主产 区全体农 民甚 至全 国人 民及其 子孙后代增加 福利的 ,不是为那 些破 坏农村 生态环境 、
浪费农业资源者牟利的 ; 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应向那些注 重用地与养地的粮农倾斜 , 向节约使用农业资源的农户 倾斜;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应实现激励与约束的统一; 努 力构建农业资源节约型和农村生态保护型的粮食生产 支持系统 ; 引导粮食主产区真正实现“区域化布局、 规模 化种植、 优良化品种、 规范化栽培和产业化经营”。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完善粮食生产激励政策要坚持 以改革促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 , 以单纯刺激粮食产量 为目标的激励政策, 必然会受到要素总量供给特别是土 地、 水资源的瓶颈约束和各类投入得以正常进行的边际 约束 , 如不进 行其 它方面 的配套 改革 , 这些政 策很 难保 持其活力和效率。
我们认为, 稳定的农地权、 务实的农业 科技支撑体系、 完善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 当属实施 粮食生产支持政策配套改革的重点。口 匪 二巫 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篇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心得体会
于永正心得体会三篇学《于永正五重教学法》的体会
重情趣重感情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
重情感就是对学生有情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要有情有义并且课上得有趣性是由老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的。少些理性多一些情趣是于永正教育的座佑铭之一。
重感悟就是把学习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重点以读促悟讲究让学生自得讲究润物细无声。
重积累要从学习语文的目的读起于永正老师总结得更为精辟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学不好语文。
重迁移即重视举一反三实际运用于永正老师的做法主要是读写的迁移。具体说对学生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对家长主要动员他们为孩子做或买书柜刻藏书印章买课外书订报刊。
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个性来读书悟性来写出童真来。
重习惯于老师认为激发起学生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看报的习惯让学生在“学而时习之”中养成习惯主要是严格要求和以身示范。
研究名师于永正成长历程和个性教学思想给我的深深思考感触良深的是向他学习脚踏实地搞好教研咬定青山不放松才是我们青年老师的光明坦途。
他对于我们启示有三
一坚定信念敬业奉献是精神力量的源泉。于老师热爱语文教学是其成名的基础。
二德才双修是成名的保证。
三善学、追求超越求真求新是持久成功之道。
站在今天教育改革的潮头我们必须善心地学习象于永正老师一样名师的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会 等待学会尊重、信任学会激励唤醒和鼓舞真正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成为有影响的行家里手和一代名师
观摩于永正教育思想研讨会的心得体会 2009 年 3 月 7 日至 8 日 有幸见到了慕名已久的于永正老师。白发苍苍的于老师虽然已 69 岁高龄了但仍然精神矍烁。
让人很难相信他已近古稀之年。
他那幽默开朗的性格
轻松风趣的语言就象他的教育思想一样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焕发着勃勃生机。
在这两天时间里我观摩了于老师的学生吉春亚老师戴建荣老师上的示范课张忠诚作的报告和于老师作的《七颗钻石》。观后感受很深现作以下总结
1、课堂要充满情趣。
情趣是学习的前提。无情无趣情趣不够的课堂即使技术运用得再高都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只能是失败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竭力防止的最大恶习冷漠、缺乏感情。所以课堂上充满了晴趣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情趣而情感对于一个人来说又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一个没有很好情感的孩子。将来只能是一个凡夫俗子。于老师说他一走进课堂就是一股春天的暖风一股清新的空气。教师要精神饱满从而带动学生。于老师的课堂无疑是趣味性浓厚的课堂。他老人家幽默开朗的性格生动形象的语言无不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呈现。
2、让自己投入角色
教师应是一个演员一个好的演员。演什么你就是什么。当你站在讲台上。你就是课课就是你。教前要思考我怎么才能揉进课堂中怎么让孩子揉进课中教来教去。教到最后自己就变成了孩子。
3、一个教师应是一个读书人一个文化人。
课改首先要改老师改老师要改老师的理念即做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读书要有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的精神。一个老师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德才兼备 怎样上都能把课上好。有文化底蕴是大智慧技巧是小智慧。
反思自己。首先自己的文化积淀还不够深。平时利用一切闲余时间来补充文化的养料。只有文化底子深厚才能在课堂上随心所欲运筹帷幄。
其次在备好课文之后应站在孩子的角度重新审视教材。从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认识事物规律的角度再读文本以求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再次在课堂上自己应是学生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去成长。改变以往的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总之我想只要能坚持做到以上几点自己的专业化成长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就能真正无愧于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听于永正老师《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心得体会
2010 年 5 月 22 日于永正老师在双语小学上了两节语文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整课堂上的扎扎实实一如秋水般清明静美使所有的学生和听课老师不由自主地
沉浸其中。本人更是受益匪浅其中于老师的几点做法更是值得我学习 一、工工整整写好字。
于老师非常重视孩子的写字习惯和写字能力的培养。
不管是在生字练写 还是课堂写作 只要看到有孩子姿势不雅于老师就会提醒“身要直头要正”。于老师还亲自在黑板上书写“妻” “庞”二字。
他指导学生写生字的“三步法”第一步是看贴他先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生字注意每一笔的起笔和收笔的写法和位臵。第二步是描红强调描的时候要记哪里是起笔哪里是收笔讲解的清清楚楚。第三步是临帖他要求学生“一看二写三对照字要写的一个要比一个好” 。
在写字环节中 于老师先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各写一个“庞”、一个“妻”后。于老师根据字形结构进行了点评。说完又亲自示范于老师蹲下马步让每位同学都能看见他的粉笔尖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了一个刚劲有力的“庞”字。
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我们语文老师都知道读书是有窍门的。
如 “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在读中培养语感”这样的“理念”早就深入人心。于老师的要求更高做法更细致标准也很明确他要求朗读的第一要义是“停顿” 要停出思考和想象的时间 朗读的第二要义是 “自然” 该亲切就要亲切该平淡就要平淡不要矫揉造作朗读的第三要义是“边读边批注”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他要求学生第一遍默读给那些值得背诵下来、值得认真思考的句
子做上记号第二遍默读把自己的思考、感受、收获写下来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这样的读书读出的是语感是思考是收获。
三、小练笔”的确是名至实归。
于老师的“小练笔”进行的扎扎实实他用了 20 多分钟时间让学生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并一再强调要求学生写回信时注意两点一读懂来信的基础上明确回信的要点二知道父亲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养病作为儿子又会说些什么要求学生写的内容要让父亲看了心里高兴能起到减轻父亲的病情的效果。
这样的设计一是检测了学生课文的阅读理解程度课文读懂了回信才能前后呼应、学生不至于写跑题。
二是学生临场习作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于老师尽心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这两条语文学习的主根。因此整堂课显得根深叶茂教学亮点也精彩纷呈没有深厚的功力是不可能达到如此境界的。
篇三:“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心得体会
影响发病的因素菌核病主要以菌核遗落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夏或越冬,在我县 5 ~ 6 月是菌核病的发病高峰,湿度大,棚内不通风,连作的田块发病重。3. 1 果实生育期:从发病率来看,幼嫩果实较老熟果实容易发病。这可能是幼嫩果实生长旺盛,而老熟果实表皮角质化程度高,抗侵染能力强的缘故。3. 2 温度在20℃左右,相对湿度在 80%以上,有利于病菌发育,发病较重;反之,相对湿度在 65%以下,一般不发病。3. 3 茬口:落入土壤中的菌核是发病的主要初浸染源,病田连作会导致菌核病发病加重。3. 4 栽植密度:过于密植造成植株间郁蔽,通风不良,湿度大,植株生长嫩弱,有利于子囊孢子侵染。病叶相互搭连,有利于菌丝体再侵染,加重病害的发生。3. 5 施未充分腐熟有机肥:我县是青海省的粮油生产大县,油菜种植面积大,油菜桔杆粉碎后作饲料用,由于油菜菌核病严重,牲畜吃了后菌核随粪便排出,积攒的有机肥未充分腐熟,菌核仍有生活力,加重了病害的发生。4 防治措施菌核病主要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病残体中越冬越夏。老病区侵染的来源主要是土壤中的菌核,新病区主要是混杂在种子中和未充分腐熟有机肥中的菌核,并有再侵染。因此,在防治上采用综合防治技术。4. 1 种子处理4. 1. 1 温水浸种 用 55℃温水浸种 10 分钟,保持水温恒定,并不断搅拌种子。4. 1. 2 盐水选种 在播种或浸种前,用 10% 的盐水选种,将漂浮的菌核、杂质汰除,选取的种子用清水漂洗几次后备用。4. 1. 3 用清水预浸 10 ~12h 后,用 1% 硫酸铜液浸种 5min,捞出后拌少量草木灰。4. 2 培育无病壮苗 用无病土育苗,选前茬没种过茄科作物的地块育苗,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用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耙入土中,或选用40%福尔马林20 ~30ml/平方米加水2. 5 ~3L,均匀喷洒于土面上,充分拌匀后堆置,用薄膜覆盖,2 ~3 天后揭开覆盖物,把土壤摊开,晾 15 ~20 天待药气散发后,再进行播种或定植。4. 3 覆盖地膜 覆盖可阻止病菌的子囊盘出土,减少菌源。还可降低湿度,不利于病菌发育。4. 4 土壤处理每 667 平方米土地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4 ~ 5 千克,与干土适量充分混匀撒于畦面,然后耙入土中,可减少初侵染源。4. 5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洁田园。蹲苗后进入枝叶及果实旺盛生长期,合理施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雨季控制浇水量,注意通风透光,防止田间或棚室湿度过高。并及时中耕、培土,以促进根系生长。4. 6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即用药防治。一般于晴天上午露水干后喷施。药剂选用 58% 雷多米尔 600 倍,或 70%的速克灵 1000 倍,或 50% 扑海因 1000 倍,或喷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1000 倍液,每隔 5 ~ 7 天喷 1 次,连喷 2 ~ 3 次。如遇连续阴雨天,大棚内可用 45% 速克灵烟雾剂或百菌清、速克灵复合型烟雾剂防治,傍晚时均匀置于棚内点燃后密封大棚,次日开棚正常劳作。选用上述方法能有效控制菌核病的蔓延。·热词·新知·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教授秦富认为,以中央文件的方式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体现出中央对确保粮食产能的高度重视,更体现出确保产能的粮食安全新思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注重基本农田土壤改良,实施耕地伦作轮休。此外,要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重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摘自新华网7 2推荐访问: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