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精选文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和目标心得体会8篇

(精选文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和目标心得体会8篇

发布时间:2022-10-24 15:15:04 来源:网友投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和目标心得体会8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和目标心得体会篇1

课程目标心得体会

我读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有以下体会:

首先是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土地的誓言》一文,如果教学目标写成“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思乡之情和爱国热情”或“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等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写法应该说都是不规范的,因为这里的教学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其次,教学目标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大而空的教学目标就无法评价,也失去了目标的作用。如几年前,本人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最后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还必须把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有机结合。所谓共同性目标是指为全体学生的学习而预设的,全体学生都要达到也能达到,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如通过这一堂的学习,至少能熟读课文,学了这篇说明文,学生至少能懂得3种说明方法及其运用。

个性化目标则是针对不同学生具体学习情况,为部分学生预设的,这两种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用一条开放性的目标进行表述,它能极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联系现实,说出自己学习这篇课文后所学的启发”。

这样设计既能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又能让他们说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体现了基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还顾及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方向和学习需求方面的差异,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程理念心得体会

教师不应是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勤于思考的果实,授人以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教师转变角色应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语文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此作过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师备加呵护。”

在课堂上,老师以其睿智的眼光敏锐地发现了一些教学资源,并及时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多角度援疑质理,如果学生回答问题时回答错了,要善于保护学生自尊心,巧妙而善意的点评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可能尴尬的课堂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对于具有人文性特点的语文学科尤其如此,作为这个学科的教师更应该有个全面的语文学科认识。

语文教师要有一个“全面语文”的概念,就是“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全部”。“全面语文教育”的立足点很高,它不局限于某一节课、某一方面的教学、某一册语文书的教学,而是对语文教学进行总体的考察、总体的设计、总体的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要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性质的概定。

我们对语文素养要有一定认识,语文素养是根据素质教育思想和学生的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不断追求的目标。语文综合素养重在综合与实践。

学语文,必须承认语文课堂是主要场所,学校的课外活动是第二场所。如征文、演讲、故事会、朗诵等比赛活动以及写作兴趣小组、课外阅读等,都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活动。但是,如果把圈子再划大一点,家庭也是学语文的相当重要的场所。每个孩子降生下来,过一段时间就开始学说话,开始接受语文教育了。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时时、处处将创新手段融入课堂,课堂才会更加充满创新活力。创新的语文课堂,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创新的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新的教法与课堂结构;另一方面要注意激发起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善于引导学生排除障碍,标新立异,寻求开发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创新的规律和方法。

此外,我还想谈一点语文的课后作业问题。在各种学习训练中,语文作业恐怕是最不受师生欢迎的,究其原因,可能因为无论是教师布置、批改作业,还是学生做作业,都特别耗时费力。

作业完全由教师提出,限制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内容没有差异,不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完成方式强调独立性,限制了合作素质的培养;大量单调的、盲目的、机械的低效作业,使学生成了作业的傀儡,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完全服从教师的指挥,使学生对作业失去了原有的兴趣。作业要有趣味性,作业要有实践性,作业要有人文性。

教学实践表明,陈旧的语文教学不但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抑扬有道;一味苛责、强制,并非良策,惟有对症下药;学习中,与学生亦师、亦友,刚柔并举,宽严相济,导之疏之,教学方能行之有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和目标心得体会篇2

新课标中课程理念明确了核心素养发展,强调了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首次明确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突出了时代性和典范性,增强了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中考”的标杆,虽然也一直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课堂还是教师的“主场”,教师的教、询问、讲解和评价贯穿整节课,多数的学生参与度低,也导致本应在一片鸟语花香中感悟生命美妙与神奇的学生,只能不断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努力想出标准的答案,忽略了文本给自身内心带来的真实感受。甚至几节课下来,多数学生对文字本身、对作者、对文中的情感感知体验甚少,只零星记得几点好像在课外阅读中能够运用的答题技巧,语文课也因此变得枯燥、乏味,甚至有些“理科化”。

新课标在课程结构上帮助教师建立语文学习任务群——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景、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以七年级下册为例,每个单元有明确的学习主题:第一单元主题是在历史长河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第二单元主题是家国情怀;第三单元主题是闪现优秀品格的平凡小人物;第四单元主题是中华美德;第五单元主题是景物中浸透的情感,字里行间的哲理光彩;第六单元主题是探寻未知世界。每个单元有明确的学习方法和任务:第一单元学习精读,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结合人物生平和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第二单元继续学习精读,调动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感受情怀,学做批注;第三单元学习注重熟读精思,把握重点,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意蕴;第四单元学习略读,根据一定目的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第五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第六单元重点学习浏览,提取主要信息,有自己的思考和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根据单元主题、内容、方法的不同,不断调整每节课、每篇文章、每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前三单元强调精读,我由之前学生大声齐读或分段落朗读,改为自行默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真正“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在没有教师提问的前提下,自行品味感知,有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在学习第四单元时,给出一定的方向和指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文章重点。第五单元学习学生不太熟悉的托物言志手法时,进行对比阅读,将几篇托物言志手法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感受托物言志文章的章法,为后面的单元习作打基础。学习第六单元时训练学生在阅读全篇的基础上,迅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课文选材上的稍有变动体现了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老山界》中的革命文化;《活板》中体现的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情境性和实践性,引导积累,注重阅读。学习《孙权劝学》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演绎文中的情节,可以适当补充略写部分,置身在真实情境中更加充分理解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老王》时,引导学生阅读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我们仨》,更好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中可贵的善良,学习完文本后又集体阅读杨绛先生的其他散文数篇,感受杨绛先生的文风和笔下小人物的风采;学习《带上她的眼睛》时,引导、鼓励学生阅读原文和刘慈欣的《三体》,感受将中国科幻小说推向世界的神作。

在评价方式上新课标倡导过程性和整体性,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我既不再一言堂,也不给出所谓的标准、完美答案,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和感受都给予正面的肯定。学生也因此更能各抒己见,甚至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展开讨论和评价。

课程目标部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表述和阐释更加清晰: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大部分,又分别提出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对于初中阶段,识字与写字部分提出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这就解释了八年级的语文课后读读写写部分由之前的正楷字改为了行楷字。阅读鉴赏部分加大了对阅读量和质的要求。梳理探究部分提到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新课标注重初高中阶段的衔接,2022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对此就有充分的体现,全国高考甲卷以《红楼梦》中的材料为话题,全国乙卷以北京:双奥之城为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既有优秀传统文化又结合时代,与国家主题相连。

新课标既给新时代语文教师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方法,又带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断学习积累丰富自身,学习新时代精神、新科技、新技术,掌握新信息也是必不可少。如何上好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的同时,立足本学科优势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德育作用成为我继续探寻的动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和目标心得体会篇3

课程目标心得体会

我读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有以下体会:

首先是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土地的誓言》一文,如果教学目标写成“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思乡之情和爱国热情”或“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等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写法应该说都是不规范的,因为这里的教学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其次,教学目标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大而空的教学目标就无法评价,也失去了目标的作用。如几年前,本人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最后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还必须把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有机结合。所谓共同性目标是指为全体学生的学习而预设的,全体学生都要达到也能达到,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如通过这一堂的学习,至少能熟读课文,学了这篇说明文,学生至少能懂得3种说明方法及其运用。

个性化目标则是针对不同学生具体学习情况,为部分学生预设的,这两种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用一条开放性的目标进行表述,它能极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联系现实,说出自己学习这篇课文后所学的启发”。

这样设计既能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又能让他们说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体现了基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还顾及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方向和学习需求方面的差异,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程理念心得体会

教师不应是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勤于思考的果实,授人以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教师转变角色应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语文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此作过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师备加呵护。”

在课堂上,老师以其睿智的眼光敏锐地发现了一些教学资源,并及时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多角度援疑质理,如果学生回答问题时回答错了,要善于保护学生自尊心,巧妙而善意的点评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可能尴尬的课堂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对于具有人文性特点的语文学科尤其如此,作为这个学科的教师更应该有个全面的语文学科认识。

语文教师要有一个“全面语文”的概念,就是“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全部”。“全面语文教育”的立足点很高,它不局限于某一节课、某一方面的教学、某一册语文书的教学,而是对语文教学进行总体的考察、总体的设计、总体的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要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性质的概定。

我们对语文素养要有一定认识,语文素养是根据素质教育思想和学生的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不断追求的目标。语文综合素养重在综合与实践。

学语文,必须承认语文课堂是主要场所,学校的课外活动是第二场所。如征文、演讲、故事会、朗诵等比赛活动以及写作兴趣小组、课外阅读等,都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活动。但是,如果把圈子再划大一点,家庭也是学语文的相当重要的场所。每个孩子降生下来,过一段时间就开始学说话,开始接受语文教育了。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时时、处处将创新手段融入课堂,课堂才会更加充满创新活力。创新的语文课堂,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创新的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新的教法与课堂结构;另一方面要注意激发起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善于引导学生排除障碍,标新立异,寻求开发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创新的规律和方法。

此外,我还想谈一点语文的课后作业问题。在各种学习训练中,语文作业恐怕是最不受师生欢迎的,究其原因,可能因为无论是教师布置、批改作业,还是学生做作业,都特别耗时费力。

作业完全由教师提出,限制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内容没有差异,不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完成方式强调独立性,限制了合作素质的培养;大量单调的、盲目的、机械的低效作业,使学生成了作业的傀儡,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完全服从教师的指挥,使学生对作业失去了原有的兴趣。作业要有趣味性,作业要有实践性,作业要有人文性。

教学实践表明,陈旧的语文教学不但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抑扬有道;一味苛责、强制,并非良策,惟有对症下药;学习中,与学生亦师、亦友,刚柔并举,宽严相济,导之疏之,教学方能行之有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和目标心得体会篇4

课程理念心得体会

逐字逐句地研读了课程理念部分,有如下几点粗浅认识。

一。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

在初三备考阶段,文言文的整合复习给了我一些感触。我们的思路是基础知识类的整合,例如相同字形的词的整合;相同句式的整合等;还可以根据主题整合,可以根据写法整合,等等。无论哪一种整合,在培养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思维模式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学生也在不断发现,不断积累中获得快乐。这样的教学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应然状态。当然,新课标中还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和其它学科的整合;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从这个定义上说,我对整合的理解还是井底之蛙,还有很多我没有理解之处,还需要继续探索。

二。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时代发展带来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学习方式的变革毋庸置疑。“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要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字里行间都在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眼中有学生的教学设计,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才符合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三。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有效的、科学的评价一堂课,有助于教师更快的成长。那么评价的方向就是以教学目标为基础,突出重点,重视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有点儿没有理解。

课程目标心得体会

一。核心素养内涵部分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由此,语文学习主要以学习语言为主。那么,学习语言包含哪些内容?在第四学段七到九年级的课程目标中,有如下目标:

(一)完成3500字左右的认读,临摹欣赏名家书法。(这点有一定的挑战性。)(二)要通过朗读、默读、略读与浏览等方法扩大阅读范围;了解表达方式和各种文学样式;能对课文有自己的认识和心得,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多角度观察生活,能有条理、创意的表达。语言的学习包括了听说读写,在综合运用中提高了能力。

2022版课标在这一部分中指导性更细、更强。例如,表达与交流部分,告诉了我们要写哪些内容。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常见应用文、缩写、扩写、改写、诗歌、小小说。

还告诉我们,写作要重过程性指导。这与我们读的《写作教学教什么》不谋而合。甚至还有表达方式、详略安排、联想和想象,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要求。这样的要求为我们提供了方向,也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对照课标的自检

思维能力培养欠缺。思维能力要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时候讲解代替了学生的学和思考,抹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索新知的好奇心。

审美创造的培养欠缺。审美创造为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注重知识的传授时审美创造也就忽略了,有了本末倒置之感。

社会文化生活关心参与不够。

要想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得是什么样的人。总目标中有对学生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要求。教学中往往情绪高涨时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实践不够而影响了课堂效果。提高自身素养,关心社会生活是关键。你的眼里蓄满绿意,你的课堂才能春风十里。

特别喜欢肖培东老师《改变一点点,你会更好》的教学案例——“文到细处方传神”。一学生写作文遇到不生动的困境,肖老师引导着,“父亲在电话中说的话本身是很普通的生活画面,想写的生动可以写出爸爸说话的语调、停顿,他的沧桑,他的感慨;比如接电话时想象爸爸在外面风来雨去的细节想象,父子一起的生活镜头的浮现,你的心理描写,接电话时的环境氛围。记住,写慢一点,最重要的地方。”如春雨润物,云淡风轻的解决了孩子天大的事。我们也要在课标学习,在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上慢一点,细一点,让它浸润心田,濡养生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和目标心得体会篇5

课程理念心得体会

与之前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相比,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性增强,概念和新提法也增多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理念方面的变化:

一、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通过整合学习内容、情景、方法、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这意味着语文老师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语文老师需要根据语文要素对单元进行整合,语文要素从根本上说就是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我个人认为阅读策略和方法可以分为基本两类:一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比如七年级我们要明确朗读、默读、快速阅读、精读、略读和浏览等基本的阅读方法。二是特殊文体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比如回忆性散文、传记等文体——如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要了解文体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语言等等。

三、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内容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增强课程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另外,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整合多样的语文学习形态,由单篇到群文深度地学习。仍然以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例,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之一是《朝花夕拾》,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推进整本书阅读。

启读课可以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圈点勾画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推进课可以设置任务:走进典型人物。比如寿镜吾、长妈妈、衍太太、范爱农等,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实践课可以设置任务:我与鲁迅比童年,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习,学生对鲁迅的童年略知一二,设置情境与自己的童年对比,谈感受等等。最后可以把《朝花夕拾》编排成剧本,并且以课本剧的形式展示鲁迅成长过程中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这样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学习,帮助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浓厚。

五、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这一点主要是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同时要注重评价的多元与互动,作为一线教师,课堂上更多的是老师评价学生,今后教学中,也可以多元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互动。

课程目标心得体会

在目标的定位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构建了素养型的语文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第一个方面是文化自信。感受与热爱、继承与弘扬、关注与参与、了解与借鉴,是要我们重点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行为表现,希望通过这些行为表现能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个方面是语言运用。这里面我们要关注三组名词,第一组是语感和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培养并且丰富自己的语感,进而提升语言品质。第二组是意识和能力。发展这样的一种语感和经验,学生要有自觉意识和能力。第三组是内涵和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

第三个方面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方面,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求真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关注到语言的思维表现,二者是共生共长的。

第四个方面是审美创造。关于审美创造,需关注几点:第一点,是学生的审美经验,语文学习过程中,语言文字的美以及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美、自然美、思想美,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第二点是审美能力。第三点是审美观念,学生的经验和能力都需要在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指导下。

学段要求里细化了四种实践活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识字与写字是基础,四个学段,根据不同学段要求进行不同的教学实践活动,四个学段又体现了新课标的连续性、阶段性。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转化思路——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由学习任务驱动到关键能力培养再到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去提升义务教育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和目标心得体会篇6

新课标中课程理念明确了核心素养发展,强调了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首次明确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突出了时代性和典范性,增强了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中考”的标杆,虽然也一直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课堂还是教师的“主场”,教师的教、询问、讲解和评价贯穿整节课,多数的学生参与度低,也导致本应在一片鸟语花香中感悟生命美妙与神奇的学生,只能不断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努力想出标准的答案,忽略了文本给自身内心带来的真实感受。甚至几节课下来,多数学生对文字本身、对作者、对文中的情感感知体验甚少,只零星记得几点好像在课外阅读中能够运用的答题技巧,语文课也因此变得枯燥、乏味,甚至有些“理科化”。

新课标在课程结构上帮助教师建立语文学习任务群——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景、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以七年级下册为例,每个单元有明确的学习主题:第一单元主题是在历史长河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第二单元主题是家国情怀;第三单元主题是闪现优秀品格的平凡小人物;第四单元主题是中华美德;第五单元主题是景物中浸透的情感,字里行间的哲理光彩;第六单元主题是探寻未知世界。每个单元有明确的学习方法和任务:第一单元学习精读,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结合人物生平和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第二单元继续学习精读,调动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感受情怀,学做批注;第三单元学习注重熟读精思,把握重点,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意蕴;第四单元学习略读,根据一定目的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第五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第六单元重点学习浏览,提取主要信息,有自己的思考和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根据单元主题、内容、方法的不同,不断调整每节课、每篇文章、每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前三单元强调精读,我由之前学生大声齐读或分段落朗读,改为自行默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真正“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在没有教师提问的前提下,自行品味感知,有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在学习第四单元时,给出一定的方向和指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文章重点。第五单元学习学生不太熟悉的托物言志手法时,进行对比阅读,将几篇托物言志手法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感受托物言志文章的章法,为后面的单元习作打基础。学习第六单元时训练学生在阅读全篇的基础上,迅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课文选材上的稍有变动体现了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老山界》中的革命文化;《活板》中体现的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情境性和实践性,引导积累,注重阅读。学习《孙权劝学》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演绎文中的情节,可以适当补充略写部分,置身在真实情境中更加充分理解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老王》时,引导学生阅读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我们仨》,更好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中可贵的善良,学习完文本后又集体阅读杨绛先生的其他散文数篇,感受杨绛先生的文风和笔下小人物的风采;学习《带上她的眼睛》时,引导、鼓励学生阅读原文和刘慈欣的《三体》,感受将中国科幻小说推向世界的神作。

在评价方式上新课标倡导过程性和整体性,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我既不再一言堂,也不给出所谓的标准、完美答案,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和感受都给予正面的肯定。学生也因此更能各抒己见,甚至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展开讨论和评价。

课程目标部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表述和阐释更加清晰: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大部分,又分别提出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对于初中阶段,识字与写字部分提出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这就解释了八年级的语文课后读读写写部分由之前的正楷字改为了行楷字。阅读鉴赏部分加大了对阅读量和质的要求。梳理探究部分提到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新课标注重初高中阶段的衔接,2022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对此就有充分的体现,全国高考甲卷以《红楼梦》中的材料为话题,全国乙卷以北京:双奥之城为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既有优秀传统文化又结合时代,与国家主题相连。

新课标既给新时代语文教师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方法,又带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断学习积累丰富自身,学习新时代精神、新科技、新技术,掌握新信息也是必不可少。如何上好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的同时,立足本学科优势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德育作用成为我继续探寻的动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和目标心得体会篇7

课程理念心得体会

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部分,我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我在教学中最大的困惑和困难就是语文课缺乏语文味儿,知识的灌输压制了思想情感教育。尤其是初三阶段,老师和学生们在紧张激烈的升学考试中挣扎,追求成绩,却忽视了情感的熏陶和升华。这个现象最为突出的就是阅读理解,为了应试,学生记忆了各种答题技巧和模板,反复训练,最后达到能写出满分答案的效果。但是很可惜的是,那些优美的阅读篇目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阅读是为了做题,找到题目的正确答案,实在是很可惜。

语文课在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是语文课程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语文是和学生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科目,语文课只有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才能让学生在学有所得的同时学有所用。比如识记字词,除了要学会读写,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生活中如何使用。学写作文,除了完成课堂和考试中的作文篇目,更需要在生活中会用笔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学会用文字达到沟通交流的效果。另一个发挥语文实用价值的重要途径就是读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只有这样才能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和审美品味。

三是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教师的评价应当是丰富多样的。传统的目标导向的学业评价,将评价的目标框定在教师认为重要的、十分有限的范围内,这种做法使得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目标被忽视。其实,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应当做到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进行肯定的评价,而不管这些学习结果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

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丰富自己的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心得体会

课程目标的部分,我最大的收获是加强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几个内容是综合体现相辅相成的。对我个人来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在教学中我往往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习惯性地用感性的理解取代理性分析,这就导致学生文艺有余而逻辑不足,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让学生在探索和思考中形成乐于求知的好习惯。

与此同时我也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架构和思考的引导。

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的目标注重立足于生活实际,强调学生应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这为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树立终身学习的远大目标打下了基础。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要点是阅读,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学生习惯于接受视频和语音信息,对文字的敏感程度和鉴赏能力下降,多数学生缺乏阅读的能力,也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文本的阅读尤其是长文本和整本书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在吸收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让学生在运用中感受到学习的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和目标心得体会篇8

课程理念心得体会

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部分,我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我在教学中最大的困惑和困难就是语文课缺乏语文味儿,知识的灌输压制了思想情感教育。尤其是初三阶段,老师和学生们在紧张激烈的升学考试中挣扎,追求成绩,却忽视了情感的熏陶和升华。这个现象最为突出的就是阅读理解,为了应试,学生记忆了各种答题技巧和模板,反复训练,最后达到能写出满分答案的效果。但是很可惜的是,那些优美的阅读篇目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阅读是为了做题,找到题目的正确答案,实在是很可惜。

语文课在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是语文课程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语文是和学生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科目,语文课只有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才能让学生在学有所得的同时学有所用。比如识记字词,除了要学会读写,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生活中如何使用。学写作文,除了完成课堂和考试中的作文篇目,更需要在生活中会用笔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学会用文字达到沟通交流的效果。另一个发挥语文实用价值的重要途径就是读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只有这样才能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和审美品味。

三是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教师的评价应当是丰富多样的。传统的目标导向的学业评价,将评价的目标框定在教师认为重要的、十分有限的范围内,这种做法使得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目标被忽视。其实,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应当做到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进行肯定的评价,而不管这些学习结果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

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丰富自己的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心得体会

课程目标的部分,我最大的收获是加强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几个内容是综合体现相辅相成的。对我个人来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在教学中我往往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习惯性地用感性的理解取代理性分析,这就导致学生文艺有余而逻辑不足,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让学生在探索和思考中形成乐于求知的好习惯。

与此同时我也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架构和思考的引导。

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的目标注重立足于生活实际,强调学生应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这为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树立终身学习的远大目标打下了基础。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要点是阅读,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学生习惯于接受视频和语音信息,对文字的敏感程度和鉴赏能力下降,多数学生缺乏阅读的能力,也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文本的阅读尤其是长文本和整本书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在吸收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让学生在运用中感受到学习的价值。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与内容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感想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设计着眼于学生 语文课标课程基本理念心得体会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感悟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