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人民日报心得8篇

人民日报心得8篇

发布时间:2022-10-27 13:15:04 来源:网友投稿

人民日报心得8篇人民日报心得 22022人民日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专栏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人民日报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rd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民日报心得8篇,供大家参考。

人民日报心得8篇

篇一:人民日报心得

2022 人 民日报 “沿着 总书记的足迹 ” 专栏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人民日报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专栏,全面回顾习近平总书记 10 年来考察调研的足迹。“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信仰一次次烙印成坚实的足迹,不断以“方向”“步幅”“力量”启迪后进。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青年干部当接过先辈手中的接力棒,履坚实足迹,在青春赛道上冲破“迷雾区”“舒适圈”“自我感”,赛出“精准度”“加速度”“契合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全部力量。

 找准足迹的“方向",冲破“迷雾区",赛出“精准度"。从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从举起右臂庄严宣誓志愿入党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一同向着报效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的理想目标笃行不怠。青年干部初涉工作岗位,尚处于熟悉业务的“试水期”,容易因一时无法理顺千头万绪所困扰,从而迷失前进方向。“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多问“我是谁”“为了谁”,在三省吾身中找准“启明星"。青年干部要尽快从大学的“校门”迈入工作的“校门”,褪去迷茫的青涩,擦亮炯炯的双眸,潜心优身终身学习的“案头”,钻研熟知、贯彻落实党的重大理论方针和国家惠民政策,做到手眼协调、知行合一。

 丈量足迹的“步幅”,冲破“舒适圈",赛出“加速度”。“不积畦步,无以至千里。”日常工作枕如一场“只争朝夕”的“千里之

 行”,要求青年干部要全身心致力于“足下之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年干部有幸生逢伟大时代,不能让安逸感取代了幸福感,不能让优越感取代了进取心。“躺赢”不存在,实干方有为。青年干部正处于拔节孕穗期,要自觉走出“温室”,到“大田”中经风雨、见世面,方能长才干、练本领。俗话讲要“泥水下得去”,青年干部只有甘于沾泥带露,才能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成就,更加积极投身于党和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滚石上山、爬坡过坎。

 把握足迹的“力量",冲破“自我感",赛出“契合度"。在历史的接力赛上,从不存在“单打独斗”“个人主义”。回首百年来路,一部轰轰烈烈的中国共产党史同样是一部众志成城的团结史,无数革命先辈甘当“无名英雄",将“清澈的爱”奉献党和国家。“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工作集体是一个“大家庭",缺一不可。青年干部是最富于工作热情的群体,不能将进取心盲目等同于“一人出彩”,而要注重团队协作,主动协调各方面优势,发挥“十个手指”的“合力”,出好“组合拳”;要谨防“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常用政治理论的“春风”荡涤思想“尘杂",严防“心中贼”,以“功成不居”的奉献精神主动团结到“功成有我”的磅礴力量中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足迹”不断延伸,征程正在开启。站上青春赛道的青年干部要冲出风釆、冲出成绩,以崭新的面貌共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 2022 人民日报 “沿着 总书记的足迹" " 专栏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专题回顾到了河北阜平县,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十年后,阜平县以汗水和泥,用实际行动完成了“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嘱托。而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更需党员干部从嘱托中解锁成长密码,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始终为民的初心和持之以恒的奋斗,解锁出又一组成长“密码”。

 从“黄土变成金”中解锁“党旗所指,心之所向"的信念密码。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思想松一寸,行动散一尺”,党历经百年风雨却屹立不倒,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奔赴在“赶考之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时刻对照党章党规标准,在加强党性修养中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觉悟、提升政治能力。“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坚定理想信念是终生课题,要深刻领悟坚定理想信念不是“短暂之功”,实现“黄土变成金”的嘱托也不是“一时之事”,需要在实际行动中不断自我净化、自我提升,以常清思想之尘、常除作风之弊、常祛行动之垢的“久久之功”,面对艰难险阻的考验、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解锁出、掌握好坚定信念的成长“密码”。

 从“黄土变成金"中解锁“国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初心密码。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既是我们党攻克一切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也是我们党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广大党员干部要

 有为民造福的主动意识和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少一点傲气和骄气,多一些土气和地气,自觉把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践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感,保持与人民群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血肉联系,热心服务好“鸡毛蒜皮家里事”、暖心处理好“家长里短邻里事”,真抓实干把服务落实到群众“心坎上”,解锁出、掌握好为民服务的成长“密码”。

 从“黄土变成金”中解锁“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奋斗密码。

 “只有全党继续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敢于担当、敢于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也是共产党员不可或缺的精神特质,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意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不是空喊口号等来的,而是真抓实干拼出来的,我们既要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战略远见,也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搏精神,敢于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在烦心事中磨炼“知难不退”的耐力,在棘手事中锤炼“知难而进”的意志,在焦心事中锻炼“排难而进”的干劲,在实际工作中挑重担、啃硬骨,在日常安排里务实功、出实招,解锁出、掌握好拼搏奋斗的成长“密码”。

 仅供参考 让历史照亮未来 —— 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学习党史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的时刻,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1949 年 3 月 23 日上午,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临行前的话意味深长:“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2013 年 7 月,党的十八大后第一次党内集中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纪念馆内,总书记久久凝思:“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

 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又一场党内集中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党如火如荼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革命老区和革命圣地,重温红色记忆、讲述感人故事、阐释党史启迪,为全党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树立了光辉典范。

 明理增信—— 阐释百年党史内在逻辑和深刻启示,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巍峨矗立。

 步入《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展厅,历史的烽烟扑面而来。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2 年 11 月 29 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仅 15 天的习近平同志,带领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这里,郑重宣示。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大历史观审视和把握党史,始终将其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联系在一起学习思索。

 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学史明理,翻开百年激荡的红色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纷繁历史烟云背后一以贯之的必然逻辑。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生动讲述了“真理的味道”。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指着陈列柜中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总书记说,“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就是写这本书。” 5 年后,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在中共一大会址,总书记又一次讲起这本小册子的故事。

 真理的味道为何如此甘甜?正是因为在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几经挫折、惨痛血泪中,马克思主义犹如一道刺破暗夜的闪电,给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带来了犹如久旱逢甘霖的希望。

 2020 年 9 月 17 日下午,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细雨绵绵,正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

 讲堂前,总书记撑着伞,望着檐上的“实事求是”匾额,久久凝思。

 “毛主席当年就是在这里熏陶出来的,实事求是就来源于这里。共产党怎么能成功呢?当年在石库门,在南湖上那么一条船,那么十几个人,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 回望党史,才能更加深刻体会到,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易。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创造出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的伟大奇迹。

 2015 年 2 月 14 日,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在党的七大召开70 周年之际,正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

 这次彪炳史册的会议,把毛泽东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见证了这个年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走向成熟的重要进程。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站在当年的会场,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慨。

 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史。

 来到北京大学这个中国最早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

 在云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腾冲的艾思奇纪念馆,称赞艾思奇是“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强调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

 …… 学史增信,在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引导全党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从理论上的清醒到政治上的坚定,在对历史经验乃至教训的总结反思中,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告诫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极端重要性。

 贵州,红色的土地。

 2015 年 6 月 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第一站就来到遵义。

 按当年场景布置的会议室里,挂着一张当年与会人员的黑白照片。习近平总书记走近仔细观看:“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2021 年 2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贵州考察。迈步乌江河畔,望着对岸的悬崖峭壁,总书记感叹:“从这里就可以想象当年红军强渡乌江有多难!” 百年党史,多少跌宕起伏,几多惊心动魄,绝处逢生、化危为机靠的是什么? “遵义会议的鲜明特点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这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意味深长。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建设。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党的自我革命史。

 重访福建古田会议旧址,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推动强军工作开创新局面;再到河北西柏坡,感悟“两个务必”深意,推动全

 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来到北京香山,提醒全党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通过一堂堂历史现场的“党史教学课”,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篇二:人民日报心得

生活新常态学习心得体会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 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 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的党内政治生活新要求, 同时也表明了 党中央在全党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 将成为从严治党新常态的决心。

 10 月 8 日 , 局党委针对组织学习《人民日 报》 在头版如需刊发的七篇评论员 文章活动在系统内进行了 统一部署, 并下发了 组织学习、 开展“党内生活新常态” 充分思考和大讨论、 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的专项通知, 按照通知精神要求, 我原原本本、 原汁原味的研读了 七篇文章, 文章分别从“新、严、 实、 廉、 清、 敢、 党” 7 个方面论述了 党内生活新常态的全部内容, 社论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直面我们近年来党内生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富有成效的开展, 使广大党员 干部在思想上、 行动上补了 课、 充了 电, 在为民务实清廉和提升为民服务理念方面得到了 进一步提升。

 “通过践行群众路线, 思想受到了 洗礼, 灵魂受到了 触动”, 这是很多党员 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感慨最多的话语。

 在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 很多同志的对照检查材料数易其稿, 自 我剖析触及痛处; 真诚的互相批评指正并开诚布公的提出合理化建议, 为民务实清廉专题民主生活会充满辣味, 与会人员 脸红心跳揭短亮丑,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党员 干部经历了一次规模之大、 要求之高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 本着“团结

  ---批评---团结” 的目 的相互批评帮助, 发扬了 批评和自 我批评优良传统, 探索出新形势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有效途径。

 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 就有什么样的党员 和党风,严格党内政治生活, 严肃政治纪律, 领导干部是关键。

 上行下效, 源清流洁, 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直接关系到党内生活的质量, 具有重要示范和导向作用。

 我个人认为,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上率下, 做好表率和引 领作用的发挥, 要带头贯彻并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 带头强化监督约束, 带头遵守各项纪律, 带头发扬民主作风不高人一等, 用好一票之权, 不搞一人专断, 积极营造健康民主、 风清气正的党内生活浓厚氛围。

 小平同志指出:

 对党内制度“要当作法律一样坚决执行”。

 不论是历史经验, 还是教育实践活动, 都表明:党的建设的成效来自 从严要求、 从严管理, 党内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失之于宽、 失之于软。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严肃党内生活, 不是我党目 前的权宜之计, 而是党的建设治本之策。

 对于党内生活新常态, 各级党组织和党员 干部要扎实做到适应它、 契合它、 维护它, 做好了 这些, 才像评论员 指出的:

 才是一种站在更大视野里的思考。

 因此, 严格党内政治生活, 要突出一个“严” 字, 制度要严、 纪律要严、执行要严、 检查落实要严, 对各种违法违纪现象必须做到毫不留情、 决不手软, 依照法律法规严肃惩处, 实行“零” 容忍, 真正使严格的党内生活成为解决党内自 身问题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 特别是 3 月 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展开以来, 党内政治生活得到明显加强。

 以前存在

  的党组织软弱涣散、 政治性淡薄、 原则性缺失、 战斗性减弱的现象通过自 查自 纠和问题整改, 得到了 前所未有的加强和转变。

 一度盛行的好人主义得到了 有效遏制, 民主生活会流于形式、 批评和自 我批评开展不起来、 缺乏辣味, 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得到了 整改, 过去的“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一团和气及变相表扬、 相互吹捧变成了 真刀真枪的批评帮助指正,民主生活会久违的“麻辣味” 又回来了 , 起到了 红红脸、 淌淌汗的效果, 使长时间以来的务虚的政治生活变成了 为民务实的工作作风, 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风清、 气正、 心齐、 事成的良好氛围得到了 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目 前,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了 ,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历史进程永远不会结束, 践行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

 每名 党员 干部, 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增强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意识, 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 锻造政治品格、 坚定做人准则、 激发信念精神, 我们的党就一定能够成为领导伟大事业的坚强核心, 我们才能更好的构建和谐城乡打造民生城建!

篇三:人民日报心得

党的纯洁性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人民日报》 保持党的纯洁性评论员文章 某某某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都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 从应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出发, 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不断增强党的意识、 政治意识、 危机意识、 责任意识, 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

 保持党的纯洁性, 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 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 也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化解各种风险、 应对各种挑战、 适应各种考验、 不断取得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要想从根本上持久的保持党的纯洁性, 这就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洁身自好, 独善其身。

 古人,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谨守的信条。

 而现在, 党员要想保持纯洁性, 就要在污浊的环境中不受干扰的坚持自己的美好品格。

 党的宗旨, 鲜明的昭示党是代表人民的利益。

 党章明确规定:

 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同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

 建党 91年来, 我们党和国家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了 新中国, 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

 发展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同时, 党的队伍更加发展壮大, 党员人数已经达到 8000 多万, 成为世界上党员人数最多, 组织结构数量最大的第一大党。

 改革开放新形势下, 必须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西方文化的渗透使一些党员为金钱奋斗, 个人利益至上, 享乐主义严重, 失去了理想信念。

 但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必须牢固树立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坚定的理想信念, 保持政治头脑清醒, 明确政治方向。

 坚定理想信念同样是共产党员先进性最集中、 最典型、 最本质的表现, 缺少这一条就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我们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尚的价值取向不能不成为党员纯洁性的一个重要的特质要求。

 从这一要求出发, 每个党员必须做到:

 必须辩证地看待个人利益和人生价值。

 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和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肯定了 党员通过自己的劳动可以获得与其劳动等价的合法收入, 即合法利益。

 从这个意义上讲党员获得的合法利益越多越好, 越多越光荣, 因为它反映了党员对社会的贡献, 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党员的人生价值。

 党员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获得个人利益, 但实现人生价值并不完全为追求个人利益。

 实现党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乐于奉献, 不求索取, 这正是共产党员的可贵品质。

 共产党员必须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党的利益、 国家利益、 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这是共产党员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 不能动摇的原则。

 所有共产党员都应当在“为人民服务” 的实践中, 不以报酬为条件,不以金钱为目标, 努力干好本职工作, 遇到艰难险阻, 遇到矛盾和斗争, 挺身而出, 完成党所交给的各项任务。

 党员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以身作则为广大人民谋利益, 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篇四:人民日报心得

人民日报》刊文《坚定不移沿着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有感心得体会

  近日,《人民日报》刊文《坚定不移沿着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文章指出,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这“五大”中国特色,契合新发展理念,可谓人间正道“五彩”并蒂,具有现实和长远的可行性。我们要跟随习近平总书记指引,坚持“四性”合一,笃志前行,虽远必达。

 “人民性”至上,其道大光,应“为民”而达。十四亿人口规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民的立场擘画蓝图,“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这再次彰显了总书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爱民情怀,在服务人民的道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那“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夙夜在公”。我们迈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又一场赶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主动“答卷”,回答“时代问卷”,接受“人民阅卷”。如此,这样的现代化闪耀着人性光辉,具有高度的人民性,一路光明,绝对可行,会永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越行越宽广。

 “哲学性”协调,大道至简,可“顺理”而达。习近平总书记2004 年 12 月撰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他指出,物

 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同时精神文明的发展又会成为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他从哲学的角度阐明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重要性,将其融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传承和发扬了历经五千年锤炼的中华文明精髓,赋予了道路的深刻哲学性。我们迈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又一次文明之旅,务必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中华之精神,缔造人们物质之所需。两种文明的碰撞结合,相得益彰,大道可行,顺势而为,必将致远。

  “绿色性”共享,阳关大道,需“稳步”而达。近现代人类发展进程中工业废气污染大气环境,伐木、破坏植被影响生物栖息,任意捕杀野生动物破坏生物多样性等,造成了地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休戚与共,人类都应对维护自然生态负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坚持保护生态科学发展,充分体现我党的历史担当和大国担当。我们迈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一步唤醒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方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绿色发展道路行虽缓,但以科学为支撑,少走“转路”。

  “包容性”开放,志同道合,要“携手”而达。中国有着深厚的和平发展道路历史文化渊源和基础,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把和平发展道路写进党章、宪法。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向

 全世界推广“一带一路”,和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展现了宽广的包容性。在世纪疫情来临时,向发展中国家送防疫物资和疫苗;第一时间为今年遭受火山爆发重大灾害的汤加送去援助物资……这无不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以全人类为己任的宽广胸怀。在俄乌战火燃起的当下,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显得更加正义和伟大。我们迈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高举和平、发展、共赢旗帜,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不栽“刺”,不添“梗”,多合作,多送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共同进步和携手发展。

篇五:人民日报心得

人民日 报三篇评论员 文章心得体会

 人民日 报刊发的《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贯彻好》、 《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满怀信心迎接党的十八大》 三篇评论员 文章写得很及时, 很重要,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 对于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 凝聚力量、 坚定信心、克难奋进, 加快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保稳定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这三篇评论员 文章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实践性、 针对性和指导性, 同时也是中央的声音, 是行动的指南。

 通过组织学习, 有如下感悟:

  一要深入学习 , 深刻领会精神实质。

 人民日 报三篇评论员 文章, 内容丰富、 逻辑严密、 上下贯通, 构成了 一个整体。

 要深入学习, 反复研读, 深刻领会评论员 文章的丰富内涵, 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实质。

 要坚决做到两个统一。

 一是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二是要把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

 在学习中, 要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 采取多种形式, 把中央精神及时、 全面传达贯彻到广大干部群众中去。

 作为“三送” 干部,要积极宣传, 营造浓厚氛围。

  二要明确方向, 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人民日 报三篇评论员 文章,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 对当前改革发展稳定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 深刻阐述, 充分体现了 中 央精

 神, 真切表达了 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理论性、 针对性、 指导性,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 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进一步把握工作大局, 明确工作方向, 做到在任何时期都保持清醒和坚定, 自 觉地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决拥护中央、 省、 市的各项决定, 坚决贯彻中央、 省、 市的各项部署。

 尤其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头脑清醒、 立场坚定, 不信谣、 不传谣、 不造谣, 始终讲政治、 顾大局、 守纪律, 始终不动摇、 不懈怠、 不折腾。

  三要凝心聚力, 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要把学习 《通知》 和人民日 报评论员 文章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 结合“三送” 工作, 把中央、 省委和市委精神及时、 全面传达贯彻到广大干部群众中去, 引 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守工作岗位, 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 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要紧紧围绕市委、 市政府和区委、 区政府的工作大局, 时刻对照“三送” 工作全覆盖常态化的目 标和要求, 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为赣州加快发展、 转型发展, 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和扎实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 我们应加强学习, 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做好自 己的本职工作, 为丁市的发展添砖加瓦, 迎接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篇六:人民日报心得

dquo;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 系列报道读后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人民日报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专栏。10年考察调研间,习近平总书记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一路走、一路看、一路交流,坚实足迹印在祖国大地,深切关怀留在百姓心间。广大基层干部要循着总书记的足迹,从人民话语中领悟总书记亲民、爱民、为民的“人民情怀”,牢固树立“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意识,始终保持“赶考”姿态,把人民对我们的“考试”考好! 从“总书记问的都是行话”的人民话语中,领悟“治国有常民为本”的亲民情怀。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查干湖,乘船察看生态保护情况,同正在拉网捕鱼的渔场职工亲切交流。回想起与总书记的对话,年近60岁的“鱼把头”张文依然很兴奋:“总书记非常亲切地询问我今天收获多少、水产销路怎么样、收入好不好,问的都是‘行话’,一下子就让我打开了话匣子”。因为总书记问的都是行话,所以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打开了话匣子、说出了心里话,这是总书记亲民情怀的体现。“语必关情方入脑,话须通俗才传远”。广大基层干部要有“治国有常民为本”的亲民情怀,深入人民群众,走好群众路线,主动学习群众喜闻乐见、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方言,会讲融入群众的“土话”;主动放下架子、坐上凳子,和群众打成一片,把群众当亲人,多讲凝聚群众的“白话”;主动融入群众生活、感受群众质朴、体会群众情感,善讲贴近群众的“民话”. 从“把老百姓装进了心里”的人民话语中,领悟“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情怀。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踏雪来到河北省阜平县顾家台村,看望困难群众,想方设法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回想起总书

 记的看望,顾成虎打开衣柜,捧出一件棉大衣,“总书记在我家时,看到我袖口破了,特意叮嘱随行人员在给我的慰问品中增加了一件棉大衣。总书记是个细心人,把老百姓装进了心里”。因为总书记心中始终牵挂着人民的安危冷暖,所以群众感慨总书记是个细心人,做到了心系人民、为民谋福,这是总书记爱民情怀的体现。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广大基层干部要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情怀,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将人民生活幸福视为“国之大者”;把人民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自己的“心头大事”,做好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和好事;把人民群众的关心关切作为自己的工作导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从“一下列车就直奔麦田”的人民话语中,领悟“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情怀。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市考察现代都市型农业,为确保全国14亿人的粮食安全谋划良策。时任天津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瞿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宝军回忆道:“总书记到武清站,一下列车就直奔这块小麦田。他仔细察看小麦长势,像种田的行家里手一样,问起我小麦的品种和浇水施肥的情况”。因为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刻不容缓之姿对待人民大事,所以群众看到了一个行动果决、大干快干的领袖,这是总书记为民情怀的体现。“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广大基层干部要有"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情怀,坚持“实”字当先,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用事实说话、一切让实效来检验,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办好办实;坚持“干”字当头,迈开步子尽早干、扑下身子尽快干、甩开膀子尽力干,在挑战面前不回避、问题面前不推脱、挫折面前不退步,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事情干好。

 “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 系列报道读后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人民日报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专栏,全面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10年来考察调研的足迹。2013年至今,10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53次下组,最关心的是基层的真实情况,倾听得最多的是基层声音。基层干部们要着眼总书记最关心的大事,坚定为民初心,沿着“风”的方向,把握好“度”,筑牢基层工作的“每一桩”. 沿着“政策风”,争当“一口清”,与时俱进有准度。当前,基层个别干部仍然习惯“闭门造车”,喜欢“宅”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且提出的想法、说法和办法时常和现实“脱节”、与理论“打架”,既无主次,又易跑偏。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是天,人民的利益是地;中央要求是天,基层需求是地。基层工作既要“顶天”,又要“立地”,基层干部们要当好“穿针引线”的“针”、做好承上启下的“桥”。力争成为吃透上情的“政策通”,摸清下情的“百事通”.对政策研究要多一些麻雀解剖,少一些蜻蜓点水,始终紧跟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紧跟中央的新精神新要求新思路,对中央的新任务新部署反应迅速,与时俱进,做到“政策指哪里,车往哪里开”.在基层“杂乱难”的工作中,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掌握“绣花”的功夫,探求“十指弹琴”的艺术。

 顺着“民意风”,争做“贴心人”,为民办事有温度。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对于群众路线的表述。基层是国家行政区划的“末端神经”,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工作更应让人民群众站“C位”。基层干部要主

 动穿“胶鞋”、戴“草帽”融入群众,自觉去除“官方口音”,多说以心换心的家常话,上情下达的大白话,实事求是的真心话,对症下药的内行话,出谋划策的鼓劲话。要勤下村,多“做客”,做田间地头的“熟客”、村寨院落的“常客”、百姓炕头的“回头客”。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干部更要心系基层、沉在基层、想在基层、干在基层,让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党员干部才能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党和国家的温暖才能走进千家万户。

 乘着“创新风”,争当“弄潮儿”,新益求新有角度。

 基层工作最易“出彩”,也最易“挂彩”,其最终目标是赢得群众的“喝彩”.但群众的“喝彩”不是用嘴巴说出来的,要靠创新的方式方法干出来。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更需在破旧立新中“注入活水”.广大基层干部要善观长远,多些调查研究,对乡村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各类资源“如数家珍”.始终立足发展实情,紧盯群众“急难愁盼”、改革瓶颈和发展短板。抢抓机遇,集所众长,加强村企合作,让集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利用好直播带货、电商平台、网红经济,让产业发展更上“新台阶”.同时紧扣需求导向,敢于破除陈规,放宽准入“门槛”,以“人才聚智”,写好创新的“人才文章”.万事恒为贵,创新亦如此。多些"久久为功"的韧劲,在落细落小上下功夫,基层工作者们也能迸发创新的新思想、新活力。

 “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 系列报道读后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系列报道来到了安徽,安徽从长三角发展的“旁听生”转为“正式生”,主动融入是关键一招。干部成长与城市发展有相同之处,广大年轻党员干部要从"融"文章中学习到更多智慧,个人想取得大成就,实现大作为,就要主动将思想和行动都融入到集体、融入到社会发展大局中,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以“舍我其谁挑重担”的主人翁心态,强化“融”的意识。个人是集体一部分,是国家的小部分,“米粒虽小,尤见礼义廉耻;节俭事微,可助兴国安邦”,年轻党员干部是发展红利的“共享者”,时代发展的“参与者”,美好生活的"建设者",要有担重担、啃硬头的主动性。作为单位骨干,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不断磨砺、提升个人能力,保持敢为人先的锐气。主动融入集体关键是转变思维方式,怀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单位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始终坚信单位的发展就是自己的发展,多参与、多建议,多补台、不拆台,拒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躺平”干部,而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派,以"功成必定有我"历史担当建功立业。

 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赶考者姿态,抓住“融”的关键。理念转变是“融”的基础,树立标杆是关键。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好干部的要求为标准,勇于刀刃向内,寻找薄弱环节,“量身定制”融合方案,将个人素质提升和组织要求、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不仅要在思想上有信仰,更要在工作上有行动,履职担当是“融”的要义。围绕本地区、本单位中心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做好服

 务人民、服务发展的文章。要主动求变,转变作风,做到“当日事当日毕”,在完成工作任务中,促进自己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双提升,更要推动实现个人发展和集体发展从“表层结合”向“深度融合”转变,把“软指标”变成“硬杠杠”。

 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开拓者状态,创新“融”的路径。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关键还是办好自己的事情,“树大根深不怕风”,广大党员干部要着眼于能力和素质提升,积极创新举措,思考谋划"融"的路径,通过粘合、贯通、牵引、叠加等方式,让个人与集体、思想与行动融会贯通,消阻力生合力激活力,实现多个方面、多种目标的和谐共生、相辅相成。要有“一盘棋”理念,以“补台不拆台、不拖拉不推诿”的态度,充分发现挖掘“融”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工作落实和素质提升的匹配度,把成长动能切实转化为业务发展的助推器。广大党员干部要善用巧劲,推动工作用心用力,困难面前有勇有谋,用智慧和汗水做实“融”文章。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融”是一种创新思路,也是实现创新的一种方法,核心在于解放思想,关键是找准结合点,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能动性,充分运用“融”的智慧,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仅供参考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河南篇)

 广袤中原,麦熟飘香,8500 多万亩麦田丰收在望。

 习近平总书记情系中原大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 4 次赴河南考察调研,多次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寄予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殷殷嘱托,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了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9800 多万河南人民锚定“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两个奋斗目标,推进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等十大战略,在拉高标杆中争先进位,在加压奋进中开创新局。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推进乡村振兴 河南是产粮大省,多年来粮食产量占全国 1/10,小麦产量占全国1/4 多。

 “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2019 年 3 月 8 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提出要发挥好粮食生产这个优势,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

 近日,在尉氏县张市镇的万亩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中乾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中乾驾驶新式联合收割机作业,不到 1小时就割完 30 亩麦子,损失率不到 1%。

 回忆起 2014 年 5 月 9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考察时的情景,韩中乾仍历历在目,“总书记来到田间,仔细查看麦穗灌浆情况,叮嘱继续抓好综合技术措施落实,奋力夺取夏粮丰收。”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总书记强调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尉氏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张朝英说,2014 年至今,尉氏县累计投资4100 多万元,进行两轮改造,建设万亩高标准农田。如今,万亩高标准农田平均亩产达到 1400 斤,比改造前提高 600 斤。“十二五”以来,河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约 7600 万亩,亩均提升粮食产能超150 斤。

 “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2021 年 5 月 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位于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枢纽考察时指出,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近年来,河南大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在国家审定品种中,河南选育品种达到 567 个,其中小麦品种 142 个。

 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2021 年,河南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全省全力补种抢收,粮食产量达 1308 亿斤,连续 5 年稳定在 1300 亿斤以上。“2022 年,采取各种措施保夏粮,一二类苗占比近 94%,又将是一个丰收年!”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

 2019 年 9 月 17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信阳市光山县槐店乡司马光油茶园考察调研,仔细了解光山县发展油茶产业、推动脱贫整体情况。当时就在现场的光山县绿源油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世法说,“总书记要求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把油茶业做优做大。” 如今,陈世法的油茶园发展到了 3 万亩,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直接带动 3000 多名农民增收。近年来,信阳市油茶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至 110 万亩,建成加工厂,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推动油茶产业链延伸。

 2021 年 5 月 1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月季博览园考察调研时指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加强地方优质品种保护,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统筹做好产业、科技、文化这篇大文章。

 “总书记的话讲到了咱心坎上,俺们铆足了劲、加油干!”南阳月季博览园负责人赵磊说,博览园种植名优月季 2000 多种,带动村民 2000 余人就业。

 在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董事长查洪付回忆,“总书记指出,‘发展艾草制品既能...

篇七:人民日报心得

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实践证明我们的防控措施科学有效》心得体会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实践证明我们的防控措施科学有效》,进一步论证了坚持“动态清零”的防控措施是科学有效的最佳方案,“躺平”论调不会“躺赢”,只会越“躺”越难,越“躺”越糟。唯有抓早、抓小、抓基础,发现一起、扑灭一起,坚定必胜信心,笃行不怠,才能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抓早,筑牢防控思想认识的“基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筑牢防控思想认识的“基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才能更好地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才能更好地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进一步达到理想的防控效果。目前,我国人口体量大,老龄化人口多,老年人又是抵抗力较低的群体,一旦放松对疫情防控的思想认识,势必造成大规模人群感染,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容易出现较多的重症甚至病亡病例,这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我们必须要筑牢防控思想认识,保持清醒头脑和 24 小时“在线”状态,做到眼中有活、手中有招。要坚决克服轻视、无所谓、自以为是的思想,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时不我待的拼搏精神,分秒必争落实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抓小,完善防控措施的“工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越是爬坡过坎,越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要深刻、完整、全面地认识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总体方针政策,结合地方特点不断增强防控能力,出新招、亮实招、使硬招。世上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也没有挑不动的“千斤担”。不断完善防控措施,不放过任何一个防疫环节,从个人防护到群防群控,从外防输入到内防反弹,从人力物力到技术支撑,多措并举,群策群力,就一定能实现“动态清零”总目标。打通防控的每一环,不搞简单化、一刀切,要善于运用大数据手段,有的放矢,有效解决物资保供、运输交通、应急处置等急难环节,因时因势动态调整防疫政策,智能诊断防疫工作中的“疑难杂症”,敢于“闯难关”,善于“解难题”,切实筑牢疫情防控的安全屏障。

  抓基础,培养全民防疫的“匠人”。常态化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繁杂。我们的抗击疫情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免受疫情的影响。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是我们防疫工作的基础,必须要人民将放到第一视角,尤其要坚持民本思维,切忌教条僵化,要深刻认识到防疫事关全体人民命运,必须做到依靠人民防疫,培养全民防疫能力。具体工作中,要加强信息发布,宣传引导群众增强防护意识、防护能力,更要加强民意搜集、民意互动。要秉承救死扶伤良

 风,坚持生命至上原则,通过“缓冲区”“黄码医院”等方式,正面、及时、有效解决“等核酸”“等批复”等社会关切问题,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同时,发动全民防疫。特别对在抗疫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要加以宣传报道,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携手同心、共同战疫。

  疫情就是命令,发展就是责任。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冲锋在前、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筑牢防控思想认识的“基石”,完善防控措施的“工艺”,培养全民防疫的“匠人”,打造战无不胜的“防疫工程队”。按照“双统筹”战略,尽最大努力将疫情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事业的目标和工作的动力。

篇八:人民日报心得

dquo;沿着 总书记的足迹 ” 专栏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人民日报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专栏,全面回顾习近平总书记 10 年来考察调研的足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31 个省区市一次次考察调研,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既是心中的信仰,又是脚下的行动。

 腿上沾多少泥,对群众就有多少情。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考察调研,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一路指引,把坚实的足迹印在祖国大地上,让深切的关怀存留在百姓心间,用实际行动深刻践行着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广大党员干部要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体悟“不变的情怀”和“恒久的牵挂",把初心落在行动中、把责任扛在肩膀上,永葆政治本色,强化亲民意识,在新时代新征程谱写更加殷实、更暖人心的为民篇章。

 找准“我是谁”,“不变的情怀"里有“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回答好“我是谁”,关键要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只有摆正同群众的关系,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把群众当亲人、放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放心上。找准定位,摆正位置,离不开坚定的信念和忠诚的本色,只有信念坚定,头脑清醒,才能立得稳、走得稳、行得远,才能在大风大浪、大是大非、大战大考中经得住考验、抵得住诱惑、受得了磨难。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把党和人民放在首位,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自己摆进去,时刻不忘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从党史中汲取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的营养剂,筑牢信仰之基,把

 稳思想之舵,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矢志不渝跟党走,一心一意为人民,在服务为民这条路上行稳致远。

 明白“为了谁",“不变的情怀"里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真情流露。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作为党员,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宗旨意识牢记于心、外化于行。为了谁,是方向问题,只有把握正确的方向,树立正确的理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才能把党的根基深深植根于民。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守为民初心,以百姓心为心,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办实事,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忧,增进干群之间的关系,自觉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把人民至上作为根本立场,心中有民,实干为民,造福于民,着力解决好群众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

 搞清“依靠谁”,“不变的情怀”里有“与民同心,与民同向"的亲民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党强党兴党的根本所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在近百年奋斗征程中,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不断前进的一大法宝。在脱贫攻坚、防洪救灾、疫情防控等重大挑战面前,党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跨过了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把身子“沉”下去,作风“实”起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时刻不忘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做到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

 奋斗。

 “沿着 总书记的足迹 ” 专栏学习心得体会

 5 月 25 日,人民日报更新了“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河北篇”。讲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 9 次考察河北,从太行深处到渤海之滨,从冀中平原到塞外山城,关心百姓冷暖安危,指导河北走好发展新路的事迹。作为新时代选调生,来到基层、扎根于民,自当循着“足迹",让青春“态度”“意志”和“情怀”在奋斗的“底气”“锐气”与“志气”之中“闪耀”,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

 鼓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奋斗底气”,闪耀“事不避难,志不求易”的“青春态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选调生们还未褪去初出“校门”时的“稚嫩”,便已经走上新的“赶考路”,在基层“农门”的“考场”中竭力“作答”。面对“纷繁复杂”的基层工作,要鼓舞“奋斗底气”,坚定必胜信念,葆有“不懈怠”的精神和“向前冲”的干劲,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态度直面“难题”,做到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始终做到把责任和担当扛在肩上,在工作中做到“严”“细”“准”“实”,主动到“一线”磨砺筋骨、增长本领,学好“攻坚克难”的“硬功夫”,实现“技能升级"和“本领优化",奋力当好新时代的“答卷人”。

 增益“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奋斗锐气",闪耀“求知善读、勤学苦练"的“青春意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基层“琐碎”又“平凡”的工作,选调生应有吾虽“身入"基层,亦"心怀宇宙"的“浪漫",深耕不辍、不忘学习,增益“奋斗锐气”。然“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要做到“真学”“善学”“精学”,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真学习党的重大理论方针和国家惠民政策,“躬行”之中,真正让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实里走”“心里走”。更要“知之而行”,坚持真学真研,以老老实实的态度、扎扎实实的作风沉下心

 来、弯下腰来、俯下身来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群众听得懂的“土话”,把政策说清楚、把道理讲明白,当好群众工作“活字典"“政策通”,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

 涵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志气”,闪耀“甘于奉献,一心为民"的“青春情怀"。“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百年党史,谱写出一幅幅共产党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壮美“画卷”。如今,选调生直达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以民心为己心,甘于奉献,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定为民初心,涵养“奋斗志气”。把人民的“急"“难”“愁”“盼”时刻放在心上,不为名利所累,不为金钱所绊,不为困难所阻,用双脚丈量民情,用行动诠释使命,用情怀书写初心。要常走乡间路,多登农户门,做到面对矛盾不避、群众上门不推、群众指责不怨,在“沉身向下”中见微知著,在“笃行不怠”中精益求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沿着 总书记的足迹 ” 专栏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人民日报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专栏,全面回顾习近平总书记 10 年来考察调研的足迹。“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扎根基层的党员干部更应时时牢记“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心存忧患”的底线思维和“鞠躬尽瘁”的初心使命,主动扑下身子听民声察民情、深入基层解民忧纾民困。

 牢记“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矢”志为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前,我们正处于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环境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面临着诸多严峻考验,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关切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更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素质、作风特质和工作品质。“任其职尽其责”,党员干部要有主动担当的意识和能担责任的本领,主动攻坚克难挑重担、百折不挠啃硬骨、与时俱进强本领,以“念兹在兹”的姿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民生事,时时把责任刻在心里、把使命融入血液,不推诿、不退缩,保持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切实做到本职工作能尽责、困难面前敢负责、出现过失敢担责,以“舍我其谁”的“有位更有为”姿态,不负人民。

 牢记“心存忧患"的底线思维,“誓"信为民。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面临的风险和博弈也更加突出,党员干部作为伟大复兴梦的推进者和生力军,绝不能满足于既得成就,要常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思想之魂,常用敢担当善斗争的能力本领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时时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忧患意识、“慎终如始"的底线思维,积极主动地排除隐患、

 防范风险,以如履薄冰的谨慎和见叶知秋的敏锐,及时找准发展任务和工作要求的痛难点,坚持问题为导向,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用符合实际的方法和具体可行的措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牢记“鞠躬尽瘁"的初心使命,“实"干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时时放心不下"不是空口号,需要党员干部扎实发扬钉钉子精神,迎着群众需求、顺着群众心愿、奔着群众满意,“攜起袖子加油干”,深入贯彻落实惠民政策、循序渐进做好民生工程,真心实意解决群众难题,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把初心落在脚印里、把使命担在肩膀上,以行动深入基层,以实干贴近群众,打通政策堵点、补齐工作短板、强化协同配合,不断在实干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主动破除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假把戏”,以扎实的工作作风、真实的工作成效,把党中央防疫情、稳经济、控风险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基层,惠及人民。

 仅供参考 从“总书记的足迹”里读懂深厚为民情怀

 万里江山多锦绣,一枝一叶总关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 31 个省区市一次次考察调研,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从寒冷的祖国北疆到酷热的海岛码头,从大山深处的特困村到茫茫草原的棚户区,有多少翻山越岭、辗转奔波就有多少深情牵挂和深切关怀。信仰与脚步同行,山川与日月共证,纵横跨越 960 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版图,总书记用沾满泥土的脚步诠释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情誓言。

 行程万里,人民至上。沿着总书记深入基层一线察民情、听民意的足迹,我们读懂了“从人民中走来、根植于人民”的深厚情怀。在太行山深处特困区,他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严寒踏雪而来,鼓励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让严冬中的群众感受到别样的温暖和希望;在大同云州区,他叮嘱“黄花菜大产业啊!这个产业还真是有发展前途。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这个产业,让它作为人民群众致富的好门路!”让“黄花乡”的“黄花人”看到了如花似锦的美好未来;在汶川县映秀镇,他与老乡们一起打酥油茶、炸酥肉、磨豆花,群众称赞“总书记干农家活绝对就是一位老师傅”......总书记主动俯下身子到人民群众中去,关切群众安危冷暖和生活点滴,在与群众的亲切交流和互动中不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把身子“沉”下去、让作风“实”起来,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医保”,共产党人才能深深扎根人民,真正实现人民福祉目标不断落地生根。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春风秋雨、寒来暑往,通过一次次考察调研,总书记从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力量,把党中央大政方针传递给基层。念兹在兹,必有回响,他的嘱托和寄望像一缕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各地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奋力开创新发展格局。跨越十年奋斗历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 114 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25 万美元,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中华大地上如期全面建成了惠及全体人民、含金量高的小康社会,人民生活的质量和社会的共享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生动兑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个庄重誓言。

 回望“总书记的足迹”,一串串坚实脚步、一声声亲切问候、一件件烟火小事,连接着昨天、今天和明天,汇聚成至深、至浓、至热的人民情怀。“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今天,砥砺奋进的力量在聚集,曙光升腾的活力在迸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 14 亿多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昂首阔步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心怀“国之大者”,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真心聆听人民心声,用实干履行庄严承诺,我们定能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不断书写属于 14 亿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故事。

 青春之花

 在奋斗中绽放 ——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内蒙古篇

 2019 年 7 月 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至今让内蒙古大学的师生记忆犹新。总书记指出,“少年强则中国强。未来的竞争是年青人的竞争,今天的年青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骨干和栋梁。同学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深情的嘱托,饱含总书记对内蒙古大学各族师生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深深激励着每一名内蒙古学子。

  激励前行的温暖力量

  “每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难题,总书记鼓励我们的温暖话语就会化作一股力量,激励着我前行。”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韩习说。

  2019 年 7 月 16 日,韩习刚结束为期一年的支教,来到学校的图书馆上自习,“平时图书馆很安静,那天突然热闹起来”。韩习记得有人喊了一句“总书记来看望大家了”,他赶忙起身看了看,“真的是总书记”。

 正值暑假,图书馆阅览室还有不少学生在学习。看到总书记走进来,大家顿时沸腾起来,聚拢到总书记身边。总书记亲切地同大家打招呼,询问学习生活情况。

  “能够有机会向总书记汇报支教经历,在现场聆听总书记的嘱托,是我一生的荣幸。”他觉得...

推荐访问:人民日报心得 人民日报 心得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