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6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 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思考五篇 【篇一】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虽然从面上看,各地基层村社采取多样化的“硬核&r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
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思考五篇【篇一】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虽然从面上看,各地基层村社采取多样化的“硬核”防控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从点上看,部分基层村社对于下沉力量整合不够、工作安排忙乱无序、工作效果不尽人意等问题也暴露出来;究其根源,还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存在“断挡”。因此,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就要以党建为抓手,灵活“挂挡”,一挡聚“心”、二挡聚“力”、三挡聚“智”,推动基层治理平稳“提速”。
一挡聚“心”,推动基层群治“提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各地群众主动参与、支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各类社会组织动员各领域力量,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这从侧面反映出,在基层治理领域,共建的力量、共治的智慧来自人民群众。因此,提升基层治理群治水平,要以加强党的建设为抓手,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聚“心”作用,串联起政府行政力量、群众自治力量和社会第三方力量,激发多元主体优势,从而形成政府治理、群众自治和社会协同参与良性互动的基层治理新生态。
二挡聚“力”,推动基层综治“提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建立起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指挥体系高效运转,形成应对疫情的强大合力。因此,提升基层治理综治水平,要以加强党的建设为抓手,发挥党的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聚“力”作用,打破“部门壁垒”、覆盖“管理盲区”、融通“信息孤岛”,将多部门多单位的资源统筹起来,从而将分散力量“握紧成拳”,逐步建立健全基层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提高基层的综合治理效能。
三挡聚“智”,推动基层法治“提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一些地方“一刀切”地采取了“一律劝返”“锁死家门”等“硬隔离”防控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基层治理实践中客观存在的法治意识淡薄的现实问题。因此,提升基层治理法治水平,要以加强党的建设为抓手,发挥党的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聚“智”作用,形成头脑风暴,推动防治结合,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完善传染病防治、野生动物保护、动物防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法律法规,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面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暴露出的基层治理“断挡”,
要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充分发挥党建在聚“心”、聚“力”、聚“智”方面的优势,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群治化、综治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把基层治理做精、做细、做实,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全新格局,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精神文明和物质生活的美好追求,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合格”,时常考验着一国治理能力是否“够格”。坚持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创新,是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主舞台”,也是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的“重头戏”。
讲政治,重引领,端正“方向标”。城市基层治理要走对路,归根结底是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化政治引领作用。坚持抓细抓小抓实,要把政治引领作为“关键之因”“首要之义”,在日常中融会贯通,常抓不懈。要善于打通政治建设的“任督二脉”,指向精准,深入研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总书记对于基层党建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创新理论的指引下充分结合地区实际进行实践和探索。通过支部主题党日、党性教
育等载体,结合科教文卫等活动,以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讲好地区红色故事、弘扬精神文明,用真心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生动实践来诠释为民初心,将红色基因融入到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落实到干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以此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使基层治理的政治方向永不偏离。
强组织,重体系,织密“覆盖网”。城市基层治理要重心稳,扩大组织覆盖面,延展拉伸组织体系影响范围尤为关键。要把基层治理同党建工作相结合、同部署、共推进,着力发现基层治理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召集地方党委研究解决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突出问题,围绕赋权扩能和减负增效进行有的放矢地研判分析,全方位加强党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工作的统一领导。要汇聚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在城市发展的薄弱领域及新兴领域的全覆盖,积极构建城市党建和基层治理相“适配”的整体联动效应,让党建工作“走进门”,把治理资源“盘起来”,正视缺陷弥补短板,有效动员阵地力量,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大力提升治理效能,扎实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为党组织全面领导基层提供有力支撑。
建机制,重保障,筑牢“责任墙”。从机制上找突破口,要完善城市基层治理的制度保障,要进一步严明责任,压实责任。由党组织牵头制定党建工作责任清单,针对不同领域定责明责,
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总结已有经验,研讨现存问题,谋划下步打算。以简约高效的原则构建街道管理体制,主动革新,明确街道工作职责,将工作重心纳入到党的建设、经济发展、公共管理等领域,把街道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划实分细,同时健全考评体系,激发街道党组织活力,切实增强其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统筹协调功能。以责任落实、担当务实推进街道社区党建与各领域党建的相互联动,把“红色引擎”做大做强,从而在保障上深化“核心”,在职责上点明“轴心”,让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更为完善。
提能力,重服务,强化“聚合力”。基层治理是否出成效、有实绩,关键取决于基层党组织能否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增强治理能力就是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堡垒”的聚合作用,大力提升城市基层治理的服务水平,要让“血液”流起来,让“筋骨”动起来,以此破除聚合资源、汇聚合力的“阻梗”。要提倡“组织大力领导、各方积极参与”的模式,紧扣群众需求,集思广益,共同发力,将多元社会力量融入常态化基层治理当中,着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的大小事。要推动资源、管理、服务下沉社区,组建专业服务团队,让讲政治、懂专业、能服务的社区工作者成为基层治理的一线战将。进一步畅通信息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精细+精准”的“全方位、无死角”服务,让关爱服务更暖心,便民服务更贴心。用能力促推服务质量,用服务强化聚合功能,以此提升党建引领的影响力,打响组织品牌的号召力,树牢为民服
务的公信力,提升为民解难的硬实力,从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篇三】
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大部署,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基本遵循。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基层治理的重要性全面凸显,但一些城乡社区的治理短板也随之暴露,如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应急处置能力不足、资源整合和服务统筹不够等,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党建引领这个根本,着力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
强化党建引领“主心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多个主体共同参与,但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要优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下的群众自治相关制度,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推动社会治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把支部建在连上”,采取分类、联合等方式,把党组织嵌在卡口上、网格上、工地上、产业链上,不断提升“两个覆盖”质量,持续用力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并通过
设立党员先锋岗、成立志愿服务队等形式,把“治理能手”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治理能手”。要选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大力实施“头雁工程”,不拘一格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开辟在职和退休干部、教师、医生等“乡贤”到村任职路径,并探索正向激励措施,着力提升基层干部积极性,不断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优势。
提升治理专业“支撑力”。善建者善为,善为者善治。善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衡量标准之一,也是对治理专业化的直接考验。要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总结梳理疫情防控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化“布点、巡线、控面”的工作思路,着眼打造“人力+科技”的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党建服务与管理智慧平台,实现基层信息“云查询”“云分析”、基层干部“云备案”“云联审”,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信息化水平。要推动治理力量下沉,整合党建、综治、城管等各类网格,引导老党员、老干部、在职党员等力量,向网格、街巷、楼栋、单元延伸,切实为基层治理充实力量、赋权增效。要强化依法治理能力,坚持把法治作为深化治理的重要手段,持续加强法治教育培训,发挥好司法所、法律服务站、法律顾问的职能作用,不断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的法治基础。
画好多元共治“同心圆”。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基层治
理涉及的利益复杂,群众诉求多样,只有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赢得人民的坚定支持和广泛参与。要强化“家园意识”,充分发挥党建协调委员会作用,搭建群众便捷议事平台,依托“议事会”“议事厅”“恳谈室”等载体,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引导居民由“靠政府”向“强自治”转变。要强化基层德治建设,深挖地区文化资源,开办“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德孝活动,培育选树社区榜样和乡村贤达,注重发挥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的约束作用,加大优秀家训家风的传播力度,不断厚植德治基础。要用心用力服务群众,建立常态化机关干部下沉基层制度,有计划组织干部到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线,与群众同甘苦、齐奋战,并探索实行“居民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服务模式,不断开创党建引领、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篇四】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末端前线,汇集着万家灯火,喜怒哀乐,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宏观政策目标的实现。十八大以来基层治理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许多问题和矛盾交织在一起,为基层治理带来了新挑战。笔者认为唯有强化基层党建、完善用人机制、创新治理方式,方可绣好基层治理之花。
强化基层党建,夯实基层治理组织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基层党组织既是党的肌体和细胞,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神经末梢”。因此要把基层组织体系建在基层治理的核心区域,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让党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基层阵地上。强化理论武装,牢牢把握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方向和重心,积极引导党员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持续对照党章党规,对照“四个合格”标准,找准思想短板、提升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先进性;强化政治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眼量、观大局、管大局,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提升组织向心力。强化为民宗旨,多到村里、地里、群众家里,查民间疾苦,听民众心声,寻便民之道,解民众疑难,凝心聚力,厚植“执政基础”。
完善用人机制,汇集基层治理人才力量。“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政策为线,干部为针,没有一根好的针,再好的政策也无法施行。选人用人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方针。坚持政治为先,把政治标准作为选人用人的“硬标尺”,注重考察党员干部的政治品质,切实将政治要求贯穿到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各方面,把政治过硬,立场坚定的好同志选拔出来;坚持科学任用,排除外因干扰,量才使用,才尽其用,因地制宜,
因位择人,把合适的干部放到正确的岗位上,更好地为民服务;坚持从严监督,要严格日常监督,坚持抓小抓早,防微杜渐,发现苗头,及早教育,扯扯袖、出出汗、红红脸,为干部成长保驾护航。
创新治理方式,凝聚基层治理制度力量。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纠治沉疴痼疾、推动社会进步。坚持开放理念、积极探索创新,坚持开放式基层治理,改进和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民主协商机制、群团带动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等,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以自治组织和监督组织为基础,以群众为主体,农村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全力运行机制,提高群众的认知率和参与率,汇集群众智慧,发挥群众主人翁意识,打通政策落实的堵点与难点,让好政策真正落到群众心里。
【篇五】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然而,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基层治理面临一些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笔者认为,我们务必要从全力推进城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准确把握基层治理的“点、线、面”,不断增强基层治理成效,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方式,为改革发展筑牢社会根
基。
紧扣党建引领“核心点”。党的组织领导,是贯穿基层治理的核心和关键。紧抓党建引领龙头,才能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基层党组织要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其对城乡各方面的统筹领导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推动基层党建引领向纵深发展,实现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全新社会治理体系。在将党建引领力转化为居民服务力中,引导群众自觉拥党爱党信党忠党。
用好“三治融合”“连接线”。深化“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一要提升基层自治。高度重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自治作用,注重培养城乡居民的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深入推进居民自治与业主自治,完善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法人治理结构,让城乡居民真正实现自我治理、自...
篇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
引领基层社区治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基层党建对于基层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而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很多关于基层社区治理的创新和探索,把这些有益的创新和探索进行总结和推广对于解决现实中遇见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 XXXX 社区为例,总结了该社区基层党建在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做法和成效,最后提出了对于全国范围内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几点启示。
一、引言
2018 年 7 月 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习总书记还强调,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所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基层党建来引
领基层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创新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基层党建和基层社区治理的关系认识不清
第一,认为基层党建与基层社区治理二者毫不相关。有些党员干部对基层党建和基层社区治理二者的关系认识不清,认为基层党建与基层社区治理毫不相关。这主要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些党员干部思想受到外来思想的入侵,认为基层社区的治理强调基层的自治,基层社区的治理主要依靠相关社会组织,不需要党组织的干涉。这种片面强调自治的观念是非常危险的。近年来,我国社会问题频发,如果仅仅依靠社会组织是不能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而是需要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区的治理。
第二,认为基层党组织完全包办基层各项事务。有些党员干部认为基层党组织应该完全包办基层社区治理涉及的各项事务,不需要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参与。这些看法也是不对的。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基层社区的治理不能仅仅依靠党员领导干部的努力,更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不断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区治理。
(二)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对于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的具有重要影响。基层社区面临要处理的问题非常复杂,需要领导干部具有较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坚定的思想信念。而在有些地方的基层党组织中的领导干部缺乏必要的领导能力,处理社区复杂问题时出现了能力不足的情况,甚至有些领导干部缺乏为民服务的信念,与宗族势力、黑恶势力勾结,充当保护伞,导致社会治理失序风险上升。
三、XXXX 社区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创新探索
第一,打造多元治理平台,提升治理能力。XXXX 社区党组织为了改变传统组织工作乏力的状况,打造了多元化的治理平台,着力提升基层社区治理能力。该社区的党组织不仅构建了“1+N”的党组织结构,而且还精心设计了“六小联通”,提升服务的精准度和质量;更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和上门服务打造了“线上+线下”的全方位服务平台,努力提升基层社区治理能力。
第二,加 强党员队伍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质量。XXXX社区党组织意识到,要提升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质量首先需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党员社区服务能力,所以,該社区的党组织定期举办党员培训会,针对部分党员处理综合事务能力不足的情况加强培训,努力打造一只高水平的党员队伍;XXXX 社区党组织还不断开展“三访”活动,让党员干部走
进社区居民家中,面对面地解决问题,提升小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四、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创新探索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要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基层党组织是贯彻我党方针政策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制度建设的效果,进而影响我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不断加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可以做出表率。更要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增强创新意识,锐意进取,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建设、资源整合、阵地建设,通过加强党建来不断引领基层社区治理。
第二,密切党群关系,鼓励多方参与治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经历了非常大的变革,社会人群和阶级不断流动,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小;随着社会人群的不断流动,基层居民在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复杂化、多元化。这就增加了基层党建工作的难度。所以,要不断密切党群关系,鼓励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充分调动机关党支部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尽最大可能满足居民在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等方面的需求。这不仅体现出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有利于缓和
社会矛盾,不断加深党群之间的关系。
第三,基层党组织要及时化解矛盾,缓解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与国际上的交流容易频繁,很多意识形态和外来思想涌入,这不仅加剧了我国的社会矛盾,而且还容易在社会上引起各种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冲突。而基础党组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效率,有利于防止意识形态的入侵和外来思想的涌入,进一步缓和社会矛盾;基层党组织要充分的听取民意,关注民生,解决民事。及时掌握各方的利益冲突情况,并对他们进行疏导、教育和管理,调整好各方利益,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不断强化基层党建对基层社区治理的引领。
篇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
稿日期]2020 -07 -25[作者简介]苗丽惠(1981 - )ꎬ女ꎬ中共晋城市委党校ꎬ讲师ꎮ社区党建在引领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苗丽惠(中共晋城市委党校ꎬ山西 晋城 048000) [摘 要] 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着缺少科学化理念ꎬ服务功能定位不准ꎬ队伍结构待优化ꎬ没有发挥智慧党建的优势等不足ꎬ因此必须转变理念ꎬ使党建科学化ꎬ提升服务功能ꎬ运用“互联网 + ”推进党建智慧化建设ꎮ[关键词] 社区党建 基层治理 问题 路径[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 -3473(2020)06 -006 -04DOI:10. 16162/ j. issn. 1672 -3473. 2020. 06. 002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ꎮ”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状况如何ꎬ就看治理的水平高低ꎮ 因此加强治理是关键ꎬ首要问题就是强化社区党建工作ꎬ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组织力ꎬ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ꎬ用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ꎬ不断提高其服务和联系基层的能力ꎬ从而发挥群众的力量ꎮ一、社区党建在引领基层治理中的作用随着党的理论在基层深入学习和运用ꎬ社区党建在基层治理的引领优势越来越明显ꎮ 从宏观上来讲ꎬ社区党建可以凝聚共识ꎬ共创和谐ꎬ依靠党的基层组织不断传递党的声音ꎬ依靠党建联动作用搭建组织网络ꎬ打造便民服务团队ꎬ加强互联对接ꎬ凝聚社区共识ꎮ 重视社区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ꎬ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ꎬ化解各类矛盾纠纷ꎬ努力创建和谐社区ꎬ让居民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ꎮ 从微观上来讲ꎬ社区党建可以提高居民参与度ꎬ引导社区自治能力ꎮ 社区党员和网格员经常入户走访ꎬ深入社区ꎬ了解和掌握党组织对本社区的基本信息ꎬ同时加强居民之间的互助ꎬ为社区自治打下坚实基础ꎮ 比如在环保方面ꎬ社区宣传到位ꎬ呼吁居民积极参与ꎬ将有利于做好环境整治的基层工作ꎮ二、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需提升社区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ꎬ是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桥梁ꎮ 做好党建工作ꎬ就是抓住了基层治理的引导方向ꎮ 随着经济的发展ꎬ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ꎬ基层治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ꎬ需要不断提升党建引领作用ꎬ但社区党建仍存在不足ꎬ影响其作用的发挥ꎮ(一)党建理念需科学化用党建引领发展ꎬ用党建引领治理ꎬ需要科学的理念ꎮ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ꎬ科学的理念才能带动科学的行动ꎮ 但社区的发展由于理念无法跟进ꎬ出现了一些问题ꎬ如党建融合理念不足ꎮ 社区所辖事务较为繁杂ꎬ部分社区抓党建效果不佳ꎬ思想上不够重视ꎬ行动中就缺少主动ꎬ不够积极ꎬ社区党务工作存在两张皮的问题ꎮ 一是没有落实党建的主体地位ꎮ时代是思想之母ꎬ时代在变ꎬ思想也应随之改变ꎮ 十— 6 —内蒙古电大学刊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RADIO & TV UNIVERSITY No.6ꎬ2020(Sum No.184) 2020 年第6 期(总第184 期)。。. .。
。
九大以来ꎬ我们的国内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ꎬ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民生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ꎬ在社会背景改变的前提下ꎬ用新思想指导基层治理ꎬ改变社区环境是一个很好的方向ꎮ 但尚未落实党建的主体地位ꎬ以党建融合业务ꎬ降低了党建工作的成效ꎮ 二是传统党建工作思维未得到发展和更新ꎬ仍然习惯沿用老方法ꎬ尽管近年来ꎬ我国党建的力度在不断加大ꎬ效果明显增强ꎬ但仍存有推诿扯皮ꎬ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ꎮ 党建无法带动业务ꎬ业务也无法凸显党建特色ꎮ(二)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需强化服务型党组织已经提出了好多年ꎬ由于思想不断发展ꎬ人们对其需求也在不断提升ꎬ组织和服务功能协调发挥成为形势发展的需要ꎮ 但是部分社区党组织对整体功能认识不到位ꎬ对组织功能与服务功能之间的密切联系把握不准ꎬ对提升组织力的内涵认识不到位ꎬ在实践中缺少提高的途径ꎮ 当政治功能弱化时ꎬ服务功能也得不到有效发挥ꎮ 实际上ꎬ社区党建侧重于组织引领ꎬ而忽略了服务功能的发挥ꎬ尤其是在激发群众活力方面不足ꎮ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群众的自主意识在不断提升ꎬ群众懂法、学法、依靠法律解决问题的意识越来越强ꎬ此时ꎬ社区如果再像以前用行政命令和管控的方式进行协调ꎬ在一些领域已然失效ꎮ 服务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ꎮ 但是部分社区社会治理重点规范性不强ꎬ没有由点及面ꎬ工作中顾此失彼ꎬ抓小事较多ꎬ抓大事较少ꎬ宏观思维不强ꎬ把组织发动群众看成是服务ꎬ对党建的核心是引领群众自治认识不清ꎮ 虽然活动的内容较多ꎬ但不解决实际问题ꎬ缺少灵活性和多样性ꎬ事倍功半ꎬ不被群众看好ꎮ 有的党组织工作思维不连续ꎬ再加上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不畅ꎬ制度不完善ꎬ缺乏可操作性ꎬ结果是落实少ꎬ不管用ꎮ 比如在社区事务公开方面ꎬ主要有网络、公开栏、会议等ꎬ更多是单向的输出方式ꎬ缺少互动环节ꎮ(三)党建队伍结构需优化党建岗位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ꎬ要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创新能力等等ꎬ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工作能力的要求ꎮ 党建工作实施的效果如何ꎬ与党建工作者有着最直接的关系ꎮ 他们与群众的联系最紧密ꎬ不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ꎬ并在基层落实党的政策ꎬ还负责疏导基层群众的心理ꎮ 因此ꎬ随着时代的发展ꎬ社区管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的扩大ꎬ服务和管理的内容不断地深化和细化ꎬ他们不仅需要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信念ꎬ还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素质ꎮ 但是ꎬ目前社区管理人员大多是当地政府安置的下岗人员ꎬ面临着后备力量不足ꎬ年龄结构老化断层ꎬ性别结构不合理ꎬ文化素质普遍偏低ꎬ社区工作待遇不高的困境ꎮ 社区中居民结构以中老年居民居多ꎬ也面临着青老接班问题ꎮ 虽然他们工作积极性高ꎬ有爱心ꎬ很热心ꎬ但他们的知识结构ꎬ能力和体力ꎬ已不能适应要求ꎮ 如果服务意识不强ꎬ长期的不重视和缺少相关培训ꎬ社区工作站位不高ꎬ会制约社区治理水平的提高ꎮ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积极应聘到社区等基层工作ꎬ但这些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也只是一个跳板ꎬ流动性很大ꎮ 所以ꎬ目前迫切需要学历高ꎬ能力强ꎬ有经验的各类人才ꎬ加入到社区党建队伍ꎮ(四) 党建智慧化建设需发展信息技术扩展了党建工作的渠道和方式ꎬ为新时期党建工作带来了机遇ꎬ也为传统党建模式带来了挑战ꎮ 在其冲击下ꎬ传统党建工作模式在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上略显滞后ꎬ极大地影响了党组织引领作用的发挥ꎬ从而影响了社会治理作用的发挥ꎮ现代生产力最重要的发展要素就是信息技术ꎬ“互联网 + ”理应成为我们党作为提高党建工作效能建设ꎬ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ꎮ 现在基层党建虽然注重技术应用ꎬ但缺少统筹管理ꎮ 首先从分工上就不合理ꎬ把“智慧党建”交给一个部门做ꎬ基层党组织虽然分工明确ꎬ但部门协调性有待提高ꎬ依然存在行政壁垒ꎬ阻碍了资源的共享ꎬ因此难以从整体上提升党建工作ꎮ 另一方面缺少长远发展的规划ꎬ后期的维护不能循序渐进ꎮ 许多智慧党建项目的实施只限于当下的需求ꎬ没有考虑未来人口的发展和基层的规模ꎬ比如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ꎬ如果设计过于理想化ꎬ难以落实ꎬ后期还需要资金和人力去维护ꎬ也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ꎮ 一些网站内容信息量大ꎬ重点不突出ꎬ没有及时更新ꎬ搜索不便ꎻ或者对于部分群众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ꎬ无法解决的问题ꎬ采取回避问题轻描淡写的方式ꎮ 党建智慧化建设难以满足广大党员群众的需求ꎬ无法吸引群众的注意力ꎬ致使参与度不高ꎮ— 7 —苗丽惠 社区党建在引领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党 建。
。. .。
。
三、解决的对策从以上的分析来看ꎬ解决的路径仍然需要从提升思想理念ꎬ发挥服务功能ꎬ提高队伍素质ꎬ加强党建信息化等方面予以改进ꎮ(一)用先进思想理念引领发展走科学化党建引领之路ꎮ 我们一直强调科学执政ꎬ党建科学性的提高ꎬ需要正确认识党的建设的现实任务ꎬ就是在党的建设中ꎬ正确认识客观规律ꎬ用客观规律推动党建发展ꎮ 我们党一直强调科学执政ꎬ就是要求党建走科学化之路ꎮ 因此ꎬ社区党建工作者必须要自我警醒ꎬ进一步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执政党建设规律ꎬ实现自我超越ꎬ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的历史任务ꎮ 党建发展之路既需要转变思想ꎬ又需要创新思维ꎮ 党建与业务的关系最根本的是要搞清党建的带动和引领作用ꎬ党员是组成党组织的基础ꎬ党组织要想具有活力和动力必须发挥党员的作用ꎬ群策群力ꎬ只有党员的手举起来了ꎬ群众的手才能跟着举起来ꎬ要用创新思维促党建ꎬ必须用党建活动带动社区发展和建设ꎬ有活动才有活力ꎬ而这些活动的内容也必须贴近群众的生活ꎬ比如“五好家庭”的评选ꎬ通过这一活动将中国传统美德发扬光大ꎬ也发挥了我们党优良作风ꎬ将这种活动持续化ꎮ 采取联点共建的方式ꎬ将社区建设与党建优秀部门联合起来ꎬ将社区党建搞得有特色ꎮ(二)提升服务质量基层党组织要深刻认识当前党的建设的新形势ꎬ充分认识到强化整体功能的必要性ꎬ在整体性建设中准确把握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ꎮ 推行精准党建ꎬ加强对党员的精细化管理ꎬ为广大群众提供精细化服务ꎮ 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ꎬ拓宽服务领域ꎮ 服务群众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ꎬ是党组织凝聚人心、优化管理和维护稳定的关键ꎮ 以人民为中心ꎬ要始终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ꎬ清楚人民群众的需求、困难ꎬ急群众之所急ꎮ 我们要从解决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ꎬ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ꎬ真正让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现实的存在ꎮ 把服务群众真正落到实处ꎬ创新体制机制ꎬ向先进模范学习ꎬ根据党员和群众志愿者专业特长ꎬ划分队伍设置ꎬ开展特色服务ꎮ 为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提供针对性服务ꎬ增强居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ꎮ可以鼓励社区居民当中的活跃人员ꎬ乐于公益事业的人员ꎬ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参与社区治理ꎮ(三)调整队伍结构ꎬ注重人才培养面对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专业化和高要求ꎬ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优化党建队伍结构ꎬ提升党建工作者的素质ꎬ为时刻应对基层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好准备ꎮ注重选拔ꎮ 社区党建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ꎬ因此必须从严选拔ꎬ将政治素养高ꎬ能力强的党务工作者ꎬ充实到后备力量中ꎬ确保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结构得到全面优化ꎬ确保组织战斗力ꎮ加强培训ꎮ 持续性地培训是党建工作者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ꎮ 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ꎬ加强党的理论知识的培训ꎬ提高其思想政治涵养ꎬ可以采取考试、听讲座、远程教育等形式ꎬ让其对党的最新的理论知识有着正确的认识和理解ꎬ在做群众工作中可以运得上ꎮ 其次是业务能力培训ꎬ主要是对党建业务的培训和教育ꎬ结合本单位和本部门的工作实际ꎬ可以视频教学ꎬ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ꎬ从而顺利开展工作ꎮ 最后ꎬ还需要技能培训ꎮ 根据党建工作的需要ꎬ培训计算机办公操作和公文写作ꎮ做好激励ꎮ 党建工作不是轻松的差事ꎬ基层党建工作范围大ꎬ事情多ꎬ若遇有突发状况ꎬ工作强度高ꎬ因此对党建工作者的激励显得尤为重要ꎬ不仅要注重其日常考核ꎬ提高工作效率ꎬ建立“能上能下”的机制ꎬ起督促作用ꎬ更重要的是情感激励ꎬ从机制上体谅党建工作者ꎬ加强文化建设ꎬ提高其核心竞争力ꎮ 党组织在党建工作者的培养中ꎬ在平时的工作中ꎬ注重其培养ꎬ可以给他们加担子ꎬ提高担当作为能力ꎬ使他们感受到组织对他们的重视ꎬ在实践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ꎬ从而激发其为组织和群众奉献的精神ꎮ 还应设立专项资金ꎬ为各方面开展工作做好基础ꎮ(四)发展智慧党建ꎬ运用“互联网 + ”推动基层治理树立智慧党建思维ꎬ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ꎬ依托“互联网 + ”构建新的模式ꎮ 随着互联网发展ꎬ各地方党组织已经意识到其对于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便利性ꎬ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ꎬ拓展“党建 + 互联网”模式ꎬ为党建引领工作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ꎮ 使用群众乐于接受的网络用语ꎬ提升党建内容— 8 —内蒙古电大学刊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RADIO & TV UNIVERSITY No.6ꎬ2020(Sum No.184) 2020 年第6 期(总第184 期)。
。. .。
。
的趣味性和新颖性ꎮ 同时应整合基层各单位和社区信息资源ꎬ更好地增强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双向互动ꎬ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ꎮ 做好顶层设计ꎬ确保“互联网 + 党建”渗透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ꎮ制定合理的整体规划ꎬ从全局出发ꎬ将单个领域联系起来ꎬ形成一个上下联动体系ꎬ打造党建工作全面信息化ꎮ 畅通党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渠道ꎬ健全市、区、街道党建信息服务系统ꎬ在上级与下级、党组织与群众之间架起桥梁ꎬ实现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ꎮ 掌握网络时代的话语主导权ꎬ夯实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的执政基础ꎮ四、结语新时代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ꎬ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ꎬ需发挥社区党建的作用ꎮ社区党建是一项精细的工程ꎬ既要注重自身建设ꎬ更要注重社会带动ꎬ需要在理念、服务、人才、信息化方面不断地努力与提升ꎬ加强党建的引领作用ꎬ才能适应时刻变化的外部环境ꎬ为基层治理提供必要的保障和社会驱动力ꎮ[参考文献][1]陈海燕.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提升服务功能的路径选择[J]理论观察ꎬ2019(5):36 -38.[2]张 瑛. 浅析如何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者综合素质[J]中国市场ꎬ2015(24):207 -208.[3]张 波. 互联网 +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ꎬ2018(2):16 -21.[责任编辑:李春辉](上接第 5 页)另一方面ꎬ注重提升各党政宣传平台的关注度ꎬ加强内容建设ꎮ 例如可以在宣传平台中增设“时评校园”特色专栏ꎬ针对校园发生的热点事件邀请代表性的点评嘉宾ꎬ从...
篇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社会与文化建设研究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关问题研究 □陈东冬 摘要:在新时代,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体现了鲜明的唯物史观,也是应对社会主体多元化、社会利益多样化、社会结构异质化、社会风险聚集化的客观要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凝聚价值共识难度大、体制机制不健全、本领恐慌等一系列现实困境,需要从政治引领、价值引领、制度引领、组织引领、服务引领、资源引领、技术引领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关键词: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党的执政基础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全面振兴视域下的新型智库建设研究”(编号:L19ASH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21-04-12作者简介:陈东冬,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辽宁沈阳,110031)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9(2021)03-0078-06习近平曾反复强调,要把加强党的基层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基层党建工作影响着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是破解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必然选择,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一、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一)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宗旨决定的,体现了鲜明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内容,是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一切政治权力起先都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政党是国家与社会的联系纽带,与二者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一方面作为整体代表的政党嵌入国家权力结构之中;另一方面政党并没有脱离社会。社会是政党的基础,政党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终将消亡于社会。任何执政党都需要妥善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起到改造社会、引领社会的重要作用。社会治理是执政党的重要职能,是加强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巴黎公社是具有社会主义国家雏形的政权,在社会治理方面,公社建立了中央统一领导与地方事情由地方治理的体制,在一个城市的范围内实行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巴黎公社的各项治理措施,“公社简直是奇迹般地改变了巴黎的面貌!第二帝国的那个花花世界般的巴黎消失得无影无踪。……夜间破门入盗事件不发生了,抢劫也几乎绝迹了” [1] 。巴黎公社对未来社会发展、社会治理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实质、发展方向和规律。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是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获得感的有效途径。通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二)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创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第3期79社会与文化建设研究新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给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治理的现成答案。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 [2] ,这就需要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社会治理理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内在逻辑,对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和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做了顶层设计和宏观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3] ,其中“领导基层治理”是我们党对基层党组织职能的新定位、新要求,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强调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是对当前我国基层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格局的创新性思考,为基层社会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依据(一)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适应社会结构变化的现实需要社会结构决定了社会治理模式与治理方法的选择。以社会结构为特征的社会的重大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治理的目标与取向。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变革和加速转型时期,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资源和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社会成员高度集中、同质化的状态已经改变,社会阶层结构、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等随之改变,社会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阶层从单一走向分化,社会各要素流动性增强,社会主体自主空间增大。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社会自治力量的发育和成长,基层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方式、治理机制等发生了变化,以往国家和社会合二为一的管理方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治理结构的变化,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方式成为党和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而社会治理的目的,就是要保障社会向良好方向发展,避免社会向未曾预期的未知方向发展,防止出现社会转型失败而导致向初始状态回归。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正是适应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变化的基层治理之道,这种方式转变了传统基层治理困境,系统回答了谁来治理、为谁治理、怎么治理等一系列问题。(二)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适应新兴经济领域发展的必然要求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和社会合二为一,社会自治没有产生的条件和空间。市场化改革带来了有利于社会发育的元素,基层社会有了自治空间、自治能力和自治的社会基础和条件,催生了一系列新兴的市场主体,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私营企业等社会力量不断壮大。这些新的市场主体在规范行业秩序、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推动政务公开、促进基层民主、发展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多元社会治理主体的重要力量。传统党建模式和治理方式无法覆盖新兴经济社会领域,无法激发新兴社会组织作为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因此,探索传统党建模式向新兴社会组织覆盖,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的功能作用,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的重要内容。(三)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协调多元利益主体需求的必然选择“单位制”的逐步瓦解使社会成员的自主空间不断加大,人口流动不断加剧,个体对职业、地域、社区等方面的选择自由度不断增强,使基层社会实现了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使个体社会成员实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带来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在治理领域出现了社会主体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多元化需求。基层新的发展情况,导致传统的治理模式难
80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社会与文化建设研究以适应基层新的治理需求。基层是社会利益冲突和矛盾冲突的源头,如果群众的负面情绪、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不能在基层得到有效及时的化解,则可能衍生为群体性事件,经过网络媒体、网络谣言的催化作用,容易引发党组织—政府—社会—公民之间的多维矛盾,影响政府公信力,影响党的执政根基的稳定性。党的力量根源在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热点盲点也在基层。面对社会利益需求多元化的状况,党必须将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结合起来,通过党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把准发展方向,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党必须通过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以及社会治理水平来增强基层党建的有效性、针对性,克服党建虚化、弱化、边缘化问题,进而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统筹协调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服务群众能力等。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两者相互促进,既能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贯彻落实,又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社会安定有序发展。三、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当前,我们党处在新的历史方位,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也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困境和制约因素。(一)理念认识困境: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内在关联认识不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充分认识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内在关联,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处理好二者关系。基层党建是基层治理的政治保障和根本前提,能够保证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确保社会治理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基层治理是基层党建的落脚点和着力点,能够有效解决部分基层党组织“职能虚”“职责偏”“资源空”“效率低”等问题。从目前地方实践来看,部分基层党组织和社会治理主体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缺乏深刻认识,仍停留在贯彻落实上级任务层面,对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着力点、针对性缺乏思考,把抓党建看作是“务虚”的工作,仍存在“经济发展工作为实,党建工作为虚”的认识问题,在思想深处把党建与基层治理割裂开来,存在“两张皮”现象;有的基层党组织和社会治理主体对“一核多元”的社会治理体系了解不透,没有认识到“引领”的深刻内涵,党建引领变成党组织“包办一切”。这些错误的思想和认识会导致党和社会关系异化、治理主体关系错位,不利于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二)价值共识困境:凝聚基层民众价值共识的难度增大价值共识是基层治理的内在驱动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够起到凝聚价值共识、整合价值分歧的作用。价值共识度高,能够减少行政成本,促进社会信任,形成高效的基层治理系统;相反,如果基层社会缺乏价值共识,出现分歧化、碎片化的价值认识,就会使基层治理处于失灵和无序状态。从目前基层社会来看,由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群之间存在多样化的价值诉求和价值理念,不同价值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部分治理主体之间缺乏价值共识,处在零散的、碎片化、各自为战的状态,较难形成社会治理合力;部分群众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等价值观念出现弱化趋向,价值观念异质化趋势增强,存在着政治冷漠、娱乐至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一系列消极价值倾向,缺乏对社区、单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缺乏参与党建活动的热情,导致基层治理在社会动员、社会参与过程中的组织力和引导力减弱。(三)体制机制困境:多元治理主体的共治合力尚未形成高效顺畅的体制机制是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保障。当前,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有的基层党组织职责定位不清,充当“万能型党组织”,工作职能偏向权力制约和管控,而不是着眼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有的地方党建活动与基层社会治理对接不够精准、契合度不高,基层党组织促进不同参与主体间合作共建的方式比较单一,党建的共建机制、作用机制、服务机制等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有的地方党建平台与其他治理平台关系尚未理顺,党组织与其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第3期81社会与文化建设研究他社会组织存在一定程度“脱节”,形成党建和治理“两张皮”现象;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性增强,“游离党员”“口袋党员”“隐形党员”等问题突出,导致有的基层党组织不能建立稳定的组织体系,不能开展及时有效的组织活动,一些领域出现党建工作的死角和盲区。这些问题制约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作用力,影响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四)能力提升困境:多元治理主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本领恐慌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需要能力水平作为支撑。当前,由于党建工作多样化、基层治理复杂化,多元社会治理主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能力恐慌。有的基层党务工作者能力不足,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缺少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在社会舆论引导、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参与动员等方面束手无策,不善于用新思路、新平台、新办法解决新问题,联系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能力不足,不能真正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和示范带头作用,其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应急处理能力、舆论引导能力迫切需要得到提升。社会组织作为“多元共治”基层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主体,承担着公共服务的部分职能。目前,部分社会组织也面临一系列困境和问题。这部分社会组织数量庞大,但发展不均衡、成长不充分,存在行政色彩浓厚、创新动力不足、运行管理不规范、与党组织协调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从民众角度来看,部分民众对于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缺乏全面的认识,对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缺乏认同感,对政府主导社会治理存在较强的依赖性,且主体意识淡薄,参与社会治理的知识和技能相对匮乏。实际上,对于基层治理的信息化、公共服务的改善、基层治理的协商共治等问题,民众从认识、接纳、参与、推广都需要一个过程,而社会公众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的提升增强是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增强的重要方面。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是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完善领导水平,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过程。在新时代,基层党组织要根据社会发展...
篇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整合各种资源,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这告诫我们,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趋向是党的影响力不断深入基层,更启迪我们应更透彻理解党建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引领功能和时代意义。社区微自治中绝大部分社团负责人为党员,这不仅能够有效发挥政治领导、价值引导及利益协调功能,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还能利用党组织与区域化党建优势,整合社区内闲散社会资源,巩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建设的示范效应。
一、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必要性
(一)党的领导是整合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碎片化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社会日益分化,在社会整合机制尚未完善、原行政吸纳逐渐弱化情形下,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呈现出一种碎片化趋势,当下理论界将这种碎片化归纳为空间碎片化、利益结构碎片化、公共服务碎片化与权力碎片化四个方面。若从社区治理的主体结构角度来看,这种碎片化更为明显地表现为社区组织网络碎片化、社区权力结构碎片化与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不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经过革命战争的洗礼,通过将党组织建立在基层,倾听百姓呼声,能够兼顾各阶层利益,协调各类组织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意志。放置社区实践中,出现了诸如“党建+”“一核多元”“组织化嵌入”“复合式党建”“一核四化”及“联合党建”等各类地方社区党建模式。基层党建在整合社区治理结构碎片化上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社区党建以社区实际为出发点,能够协调社区各单位、各组织间的矛盾冲突,避免资源浪费和组织内耗,通过对社区治理主体的联动引导,及时调整社区治理重心和结构,增强社区各治理主体间的互动。二是通过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能够和谐社区居民邻里关系,化解社区内居民自组织之间的矛盾纠纷,维护居民合法权益和社区内组织主体的公信力。总之,基层党组织引领下社区治理碎片化的整合,能
够实现基层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调节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治理体系。
(二)基层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资源获取的重要来源
对于基层社会治理而言,中国共产党掌握社会治理的核心资源。首先,党组织通过资源输入、场地共享等方式支持社区建设。相对于资金和空间支持,最吸引社区的还是得到党组织的认同及各类荣誉表彰。前者降低了社区自治、居民结社的风险;后者则体现为授予社区类组织各项荣誉,体现执政党对其的认可。其次,在资源互利上,通过党的联系纽带,能够超越多元主体间关系,在多中心治理中扮演核心角色,并能够容纳多元主体的参与治理,纵向对接街道党工委,横向联系辖区内企事业党组织,改变基层党组织条块分割,增强区域化党建效能,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后,从交易成本上来看,基层社会党组织的上通下达,有着很强的资源链接能力,社区党组织通过与其所在的党组织沟通,使党的宣传和组织资源能够与社区需求形成互补,能够较为顺畅地获取辖区各类资源,并同时有效降低社区自组织运行成本]。
(三)党的政治功能用以确保基层社会治理不变色、不褪色
不同于西方政党代表某个阶层或利益集团的利益,在利益调解和公共服务中有意偏向,虽然尽力保持罗尔斯所倡导的“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但关乎利益分配政策的制定中,通常以维护自由的名义牺牲其他利益群体成就少数人最大利益已成为不争事实。面对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各类个体化利益冲突,基层党组织当仁不让地担负起社区利益协调和引导者的任务,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这是由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性质决定的,其核心“公”则代表着全民族的利益,是一种无差别的公共良善,除了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以外没有任何的私利可言。这既不同于社区内业委会维护业主(房屋产权所有者)利益,也不同于物业管理公司维护股东利益,而是代表社区内居住的所有居民的利益,因此,在利益调解、公共服务供给上是最为公正公平的一方,并且能确保对党中央政策执行的不脱轨,保证对社区重大事项的判断,同时也能够对基层政府和其他各类组织进行有效监督,最终使城市社区治理能够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前行,保持居民自治为治理方向的不变色、不褪色。
二、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障碍
按照组织外部环境与组织自身更新两个维度,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主要面临外部社区治理失灵与自身能力建设不足的两大挑战。
(一)外部环境:社区治理的失灵困局
域外学界关注到,和国家、市场一样,社区在实践运行中也会出现失灵困局。社区治理失灵是指社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效能失效,是居民自组织不能有效运转,无法担负起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职责的过程和结果。针对社区失灵的困境,“精英论”和“多元论”等政策网络视角、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视角、社会资本视角成为西方学者探究提升社区治理成效、破解社区失灵困局的三大理论分析进路。国外关于社区失灵的研究虽然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社区治理研究的领域,但大多数研究只涉及治理主体或过程的某一方面,很难深刻找寻社区治理的经验密码。
与西方社会治理不同,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既面临城市化的挑战,又面对社区治理实践要素与治理条件发育不足的现实。在合作治理视角上,部分学者主要从价值理念强调城市社区多元合作治理制度的构建必须以社区公共性作为价值归依。在治理主体单元上,将社区失灵归纳为政府内部关系不顺、政府与社会关系困境、社会内部关系困境三种表现,倡导治理主体间的合作协商机制的建立。在功能定位上,处
理好政府与社区的功能分化及两者功能互补互动的平衡机制构建被认为是社区失灵有效治理的路径。在社会资本视角上,主要有因规范、信任、合作价值的失去,造成了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组、社会失范等观点,社区失灵困境的重要原因还在于社区内社会资本的缺失与分布不均。
同时,不同于西方“社会-国家”二元对立的局面,中国社会秩序是由党、国家和社会三重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在地位排序上政党政治居于权力的核心阶层,具有领导全局的作用。在社区治理中,基层党组织的权力核心位于街道层面,而社区党组织则是社会和国家连接纽带,它既代表国家的宏观意志,也能反映基层社会的民意。从这意义上看,若缺少党组织这一关键变量来研究社区治理失灵是不完整的。即使这样,在实践探索中,基层党组织如何有效整合,促进社区功能的正常运行,也将面临诸多挑战。
(二)内部因素:党组织引领能力不足
一是基层党组织的整合能力不足。从政党内部整合、基层社会整合及社区空间整合角度而言,整合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政党内部整合能力不足,基层党组织内部出现了党员边缘化等问题,如备受关注的“口袋党员”等;基层社会整合能力不足,表现为面对社区治理失灵与基层个体化困境,基层党组织却又因悬浮化问题,难以利用组织优势将处于个体的
居民有效组织起来,自主地参与社区工作;空间整合能力不足,具体为面对互联网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自治空间与行政空间及邻里空间,基层党建表现出枢纽连接能力和整合能力的严重不足。由此,导致基层党组织无法有效引导治理主体间良性互动,在基层治理引领上面临有心无力的尴尬局面。
二是基层党组织动员能力弱化。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对党建思想认识不足。一段时间以来,基层党组织发展不完善,尤其是培训及思想教育工作的滞后,导致很多基层党组织处于边缘化状态,甚至有些基层党组织将党建视为“鸡肋”“重经济发展轻党建工作”“经济发展被视为务实党建工作被视为务虚”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社区治理中出现党员模范作用不足、服务意识不强的困境]。其二是基层党组织作用弱化。从基层党组织职能和功能定位上来看,基层党建还出现了职责定位不够明确、运行机制与边界不明晰等问题[,造成党员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党员带头作用弱化等困境。
三是党组织引领方式的滞后与效能低下。受“大政府”和“无限责任”理念的消极影响,党建工作大包大揽,基层治理中出现了治理边界不清、治理职责同质等困境。传统党组织因为有行政权力的支持,影响着辖区内可用资源的调配,现实行动能力及组织能力强,短平快的行政引领方式效果明显。
当下随着党建的深入开展,党组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建设模式已经全面铺开,然而若是引领方式与运行机制如同以前,表面上虽然会呈现一种“合法性存在”的镜像,但由于治理资源的分散化,实质上可能会造成组织间文化难以融合,难以激发社区治理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三、社区微自治中的基层党建障碍消解 面对基层党建发展遇到的两大新情况,社区微自治实践提出了新的破解方案,它通过发挥基层的核心领导地位,推动城市社区自治要素培育,激发城市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热情,使基层党组织及党员最大程度发挥党建引领社区基层治理的示范效应。
(一)加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
区别于传统管理理念,社区微自治理念的核心在于多元主体的协商共治,尤其强调支持性社会组织与居民主动性的发挥,社区公益组织与政府服务购买项目的对接,从而达到社会“善治”的目标。实践经验表明:社区微自治单元中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者、协调者和保障者角色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具体说来,社区微自治组织创意通常都是由党员社区工作者提出,居民党员响应,居民中的利益相关者附议而逐渐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有效发挥了领导者角色。所
谓领导者角色是指微自治组织成立时,党组织对该组织的性质、人员构成及组织目标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在该类组织活动运行中,实时予以政治思想的引导,确保该类组织活动方向和内容正确。协调者是指在居民社团自治中,因其组织资源汲取能力有限,基层党组织还担负起场地、人员等运行条件协调的任务。不同以往的包办,基层更大程度上是借助党组织具备的政治资源和组织资源,搭建信息和资源共享的平台,以积极引导居民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保障者是指当利益相关者或治理主体因利益诉求发生矛盾冲突时,基层党组织能够有效化解,促进多元主体责任落实。微自治社团因争夺社区有限的资源,可能会发生诸多恶性竞争,通过微自治组织内的党员协调和协商,发挥查漏补缺的政治治理弹性功能],能够确保社区自治在迈向网络化方向的良性发展。基层党组织通过在社区微自治中发挥领导者、协调者与保障者功能,不仅确保了基层治理新事物方向的政治正确性,更进一步巩固了党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党的权威亦开始下沉至更精细化的治理单元,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也进一步扩大。
(二)提升城市社区居民自治能力水平
基层党组织是连接政府与基层社会强有力的组织纽带,它一方面在引导社区自治要素发育中,不断将国家权力和国家意志延伸并纳入居民自治体系中,另一方面又规范着行政
权力发挥作用的领域、方式,规范基层行政机构行为,防止行政权力过度扩张,减缓居民自组织行政化倾向,激发社区自治活力。在居民公益社团等微自治要素的培育上,基层党组织借助其丰富的组织资源和动员能力,能够在培育之初解决居民自治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基层党员通常是由群众中思想先进和行动力强的居民构成,他们往往也是微自治单元的中坚力量。随着微自治组织的逐渐发展,居民公益网络的逐渐完善,以居民自组织体系为载体,基层党组织通过思想引导和利益关联,不断增强原子化式居民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催生和培育居民的合作习惯,形成党员引领下的居民成员互相信任的氛围,进而形成建立非正式的道德行为规范,并基于这种信任互惠的社会资本运行法则,获取内在的选择性激励,开展理性的居民集体行动。
(三)增强社区治理中的基层民主程度
以往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主要关注的是政治宏观、中观层面,如社区选举、时事论坛以及社区公共服务,往往都跟社区发展规划及运行息息相关,居民通常将其视作社区中的大事。与此不同,微自治强调在遵循自治规则下居民的生活小事,着力于微观层面上的居民自治行为和自治事物,以回归基层民主与社区自治的本义。微自治的重要特点就是一改以往将社区视为行政空间和居住的物理空间理念,将社区视
为一种情感共同体为基础而形成的共同体空间,这种共同体空间拥有许多居民自组织,在这些微型组织的持续互動中,社区最终将形成良性发展的公益组织网络,形成更高层面的情感归属共同体,这是城市现代生活共同体的原型。
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法国经典作家托克维尔通过历史追溯与实证考察,得出未来最有效的民主形式主要表现为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等小民主,而非参与宏观抽象的政治大民主的结论[。社区微自治实践正是居民参与社区公共生活民主习惯的培育,它以居民需求为核心,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借助专业社区工作方法,将议题聚集到微群体上,通过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创设微项目,成立微社团,实现社区社团的微自治。整个过程中,居民既是项目主要制定者、计划主要执行人,又是公益项目的主要评估者。这不仅赋予了社区居民及社区自组织更多的表达权、决定权和行动权,激发了社区工作的积极性,更是将基层党建、专业团体、社工机构等政治元素、社会元素与社区元素有效整合起来。换句话说,微自治过程既是实现居民公共理性提升,推动自治舞台运转的关键要素,也是居民最先开始的共同体生活载体,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促进居民交往,提高居民自我效能感,提升社区民主程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篇六: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
代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精细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当前,我国城镇经济和生活的发展均处于一个转型时期,社区作为组成城镇治理的基本单元,更为重视社区治理的治理模式和治理途径。在传统社区粗放化治理的根基上建立社区治理精细化,将常规的社区治理引向深入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思想的新型治理模式。如何推进“粗放型”的传统治理转向更为精细化的社区治理成为当前社区治理的重要任务。新时代,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精细化以政党组织为枢纽,建设多元主体参与、资源有效整合与服务创新细致的社区。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推进致使社区的传统结构和功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社会价
值的传播与人口流动性共同塑造了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生活共同体,即社区。而各种相似的独立社区共同组成了社会治理系统,承载了社会服务、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功能。社区以城镇的地域为边界,通过社区中的各类机构实现社区服务,从而推行各种制度保证社区中的居民可以维系其日常的生活。在新时代,国家发展开启了新的章程,社区治理也成为了国家发展征程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加强基层社区的治理,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提出了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提高四化水平和加强四个建设,也指出了“加强社区智力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当前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社区数量日益增多,社区党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党支部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也明显增强。
但是,我國当前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处于特殊的转型时期,单位制日益弱化和虚化,社区之间的流动性和居民的自主性增强,导致党的基层组织出现了边缘化的问题。我国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中国社会矛盾发生了转化,人民生存空间也随着发展不断扩展,社区民众层次变得更为多元化和独特化,社区当中居民需求从基本生存需求转变为更加追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的高层次需求。单
位制式微的局势也使人民由“单位人”转向“社会人”,人民的需要也从吃饱穿暖的简单需求转向多样性、高层次的复合型需求。社区的工作逐渐增长,呈现出多样多变和繁重复杂的特点,内容涉及民政、公安、司法、社保、教育、文化、计生等方面,社区工作肩上的重任日益沉重。社区党组织是我国党组织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执行上级党组织要求的战斗堡垒,社区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体验感,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区治理模式无法解决社区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城镇治理和社区治理的成效。社区治理精细化的提出,不同于传统的“粗放式”治理,就理论层次而言,精细化治理是对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成功经验的综述性表达。就实践层次而言,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反思实践探索。社区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基础,更是组成执政党的基本单元,社区党建也是党建设体系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社区党建与社区治理在实践中形成的良性互动,将为重建基层党组织和社会变化结构之间的契合性提供新的可能。党组织“战斗堡垒”的建设,发挥党建的政治思想引导、组织协调与服务指导的作用,从各个方面实现党建在社区治理工作当中的全方位覆盖。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不同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其中,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模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以基层党建为主导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局面是当前新时代社区治理精细化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 XX、XX、XX 三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依据三个城市在探索社区治理模式,特别是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模式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地方特色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模式。本文从三个城市出发,对比各城市代表性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模式之间的异同特点比较,分析探讨社区治理精细化的现实困境,将党建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与社区治理精细化主体多元化、手段智能化和标准规范化服务相结合,从而优化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精细化的路径选择。
二、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精细化现状分析和现实困境 (一)我国部分地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精细化异同特征分析
通过表 1 中不同城市的治理模式进行分析,以党建引领的社区治理精细化治理模式都是由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格局组成的,而每个城市在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格局上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
1.党建引领为核心主体的同质性与治理主体多元化的特点 XX 市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强化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优势。以“党建引领和五方共建作为社区治理的治理主体,推动党建工作和社区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协调并进,通过党组织带动和促进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工作和社区治理。XX 市随着社区自治的推进,原有的以“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为三驾马车搭建了协商共治的平台已发展成为“1+5+x”的主体公治。即社区党组织整合居委会、业委会、物业、驻区单位党代表、社区民警以及若干群众团队的共治体系。XX 市为加强社区党委领导核心的作用,选配优优秀的社区党委领导班子。同时以党组织作为社区的治理主体,架构和建设完整坚强的社区党组织体系,着力解决党建“碎片化”问题。在各社区逐渐建设小区党支部,在商圈和工业园区建立党组织,健全 XX 市的基层党组织体系。
XX 市和 XX 市都由原有的单个主体自治转向了多元主体公治,由党建作为“马车头”引领多方“马车”齐头并进,但XX 市在五方共建的基础上增加了群众团队的治理主体。XX市则仍然由党组织作为社区主要的治理主体,从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出发增强社区治理的主体地位。
2.党建引领不同社区治理机制的多元异质 XX 市创新基层治理机制和保障机制,有效激发基层行政效能。通过双向同时发力,以线上和线下联动推行镇街的实体化综合执法平台建设,线上稳步推动“多网融合”工作,线下建立镇街实体化综合执法中心。综合设置街道各类机构,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提出街道“6+3”部门机构调整方案,涉及综合保障、党群工作、社区建设等 6 个行政机构和党建活动、治理平台和服务窗口 3 类事业单位,科学核定街道人员编制。强化街道自主经费保障,提高基层资金使用效能,区级财政支出稳步提升,各镇街根据具体情况推进社区经费打包下放,将城乡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社区居委会公益事业费、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等统一打包下拨社区。
XX 市以社区治理工具为平台建设社区治理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城区城管执法管理机制,常态化与制度化并重,制定相关政策工具,突出常态化管理,深化日常监督,提升制度化水平,强化政策指导,进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共享政务数据,实现“一口受理”方式。打破信息孤岛,进而实现政府数据的共享是构建一体化服务的前提条件,让“一站式”贯穿整个办理事项。以党建为引领,构建“智慧社区”平台,通过“四屏一网”实现社区党建、社区安全、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一体化。在此意义上,为了提升整个管理能级,可以通过
筑牢整个社区安全防线,以及增强社区服务的效能,探索建立以“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切入点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资源保障层面,提升人力资源水平。
XX 市赋权增能优化基层治理机制。深化“一格多元”工作机制,将街道划分为大网格和整治格,让各社区的书记担任大格长,以及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下沉部门骨干担任小格长,于每个格内都配置 7-8 名格员。厘清部门与社区职责边界明确下沉人员与社区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下沉人员与社区工作人员“搭帮干活、捆绑作业”。做好经费及后勤保障。完善制度建设增强基层治理体系的实效性,在以制度保障为基础的情况下,严防基层治理体系空转。
XX、XX 和 XX 都以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作为社区的机制运行。XX 市和 XX 市在工作机制上都借助互联网作为社区治理的工具,搭建平台从而实现智慧治理,XX 市则以传统的方式结合网格治理运行工作机制。在保障机制方面,XX市和 XX 市都采取制度和资金的双重保障,XX 市还增加了人才的保障机制,但 XX 市只采取了资金保障机制。
3.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格局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XX 市以聚合资源服务基层为基础,探索“党领共治”的社区治理为新路径,通过积极搭建“平台”,以优质服务资源
和便捷的活动组织为工具,通过这两个方面发力,促进社区开展社区活动更加方便、快捷、高效。以社区固定活动场所为硬平台,以回社协运营管理为软平台,在两个平台的支撑下推行“两社三向一体化”项目,也就是回社协与居委会合作。同时,也可以通过文化、健康、体育三个方面为社区提供活动的外部资源对接和活动运营支持。XX 市以党建为引领搭建城市网格化治理中心,实现网格化治理格局,并且明确了区中心、街镇中心和居民区工作站的各自职责,搭建了更加完整、规范、标准化的体系架构,以及探索了政务服务集中办理,民生服务下沉社区的管理机制,最终形成了“一个组织体系、一张统一网格、一个信息平台、一支综合力量、一个运行机制”的城市综合管理格局。XX 市以“党建+”模式构建治理格局,发挥党员的带头引领作用,组建街道社工联盟,成立党组织和理事会,通过这些部门的共同努力,使社工在社区内工作更有积极性,极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区党委建言献策,更好地服务整个社区。
在治理格局的构建上,XX、XX 和 XX 都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搭建平台共建社区治理格局。XX 市探索“党领共治”,XX 市则以城市网格中心为基础实现网格化治理格局,XX 市探索了“党建+”的模式构建治理格局。三个城市的治理格局虽然都是以“党建”作为引领,但是治理格局却各不相同。
(二)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精细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分析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京、沪、深在社区治理精细化上都是党建为引领,以社区治理主体力量发挥社区治理机制的作用从而构筑社区治理的格局。三个城市之间有相同之处也各有特点,但是在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格局上的应用还未达到新时代的社区治理要求。针对这种状况,新时代社区治理定位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XX 市的治理主体缺乏多元主体的参与,不能满足居民高层次的需求,虽然发挥治理工具的优势,但没有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XX 市治理主体拥有多元主体,但因为居委会权责过大导致其他主体过于依赖居委会。XX市在治理主體上未曾构建多元参与,治理工具的运用没有结合现代化治理工具。三个城市都没有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忽视了当下居民的需求。总结三个城市社区治理的缺失之处可以的得到新时代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精细化的现实困境。这样的困境表现在粗放式管理基础极不牢固导致的单一性、非人性化和精细化治理推行过程中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导致的匮乏。
第一,主体单一性制约社区治理“共建”精细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单位制存在和运行的条件随着改革政策的冲
洗已经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就是单位制的解体,国家难以继续通过单位完成对社会的管理和整合。大众也从“单位人”转变成为“社会人”,从原有的基本生活活动在单位转变为在社区,社区接过国家的“接力棒”成为整合社会的新单元。政府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政府拥有对公共资源的调配、控制和分配权,将社会治理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内。而社区的分布具有碎片化和差异化的特点、公共问题的日益复杂性和政府政策的时效性,都致使政府无法有效和细致的解决这类的公共问题。虽然一些地方政府试点了民政部提出的社区治理新方式,即三社联动的创新模式。基本的结构是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主导,通过社会工作者、社区和社会组织为载体,推动多方的共同参与。但在基层工作中,社会工作者良莠不齐,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获取资源的社会组织因地域的原因本身与社会工作者就有着私人联系,从而导致了社会组织依附于政府人员,丧失其主体地位,最终政府依然是社区治理的唯一主体。单一的主体无法带来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行社区治理,同时也无法有效有力的解决社区服务中所存在的一些公共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社区治理精细化无法摆脱粗放式治理的基底。
第二,社区党组织人才结构不合理,引领社区精细化治理的能力不够。随着单位制的式微,社区首先,社区党组织人才结构不合理。社区治理精细化衍生了若干“利民”的服务
项目,包括残疾群体服务、老年人服务、妇女帮扶和社区教育等多个项目。大多数社区党组织主要依靠兼职的工作人员、社区积极分子和志愿者开展工作,依然还是工作量与人员数量不匹配,使得社区工作人员不堪重负。其次,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大多由刚毕业的大学生、兼职人员社区积极分子以及志愿者承担,其专业水平和职业水平偏低,归属感不强再加上工作待遇的低廉使得其流动性很强,导致其认可度较低,社区的治理工作难以有效的运转。最后,长期的“粗放式”治理模式使得很多党员干部视基层党建工作和社区治理工作为“鸡肋”。一些社区的基层党组织思想涣散,党建理念跟不上社区治理要求,仍然习惯于在办公室里搞党建,习惯于用行政的命令和社会动员的方式去开展工作,将党建活动融入社区治理的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不足。对社区治理和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