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机构改革对照材料(7篇)税机构改革对照材料 浅析税收征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各级税务部门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建立“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税机构改革对照材料(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税机构改革对照材料
浅析税收征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各级税务部门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建立“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型税收征管模式的要求,文秘部落不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收到了明显成效:巩固完善了新税制,促进了依法治税;强化了税收征管,促进了征管质量、效率和水平的提高;强化了税收聚财功能,保证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但是,随着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矛盾日益显现,相当多的实际问题羁拌着改革的进程。在此,笔者就现行税收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如何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这些问题作一点粗浅探讨。
一、新的征管模式运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
对照国家税务总局“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税收征管模式要求,通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现行征管运行机制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纳税申报管理上的问题
1/11
建立纳税人“自核自缴”的申报制度是新的征管运行机制最重要的基础,也是深化征管改革的核心内容。目前纳税申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纳税申报质量不高。由于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以及业务技能方面有一定差异,出现了纳税申报不真实的问题,突出反映在零申报、负申报现象增多等;二是内部纳税申报制度不尽完善,手续繁杂,环节较多,对纳税人监控不力。
(二)税务稽查的地位与作用问题
新的征管模式赋予税务稽查十分重要的职能,并强调了其“重中之重”的地位,但在实际运做中,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稽查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与作用并没有充分体现:一是稽查力量相对不足,财力投入较少,稽查手段和装备有待改善。二是实际工作中“重征收、轻稽查”的观念仍然存在,税务稽查的职能不够明确。只重视了税务稽查对纳税行为的监督检查职能,而忽视了其对执法行为监督制约和对行政行为监督检查的职能。三是税务稽查操作规范还不尽完善,稽查工作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力度。目前按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实施税务稽查,在实际操作中还不够规范,某些环节(如稽查选案)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亟待提高,各环节的有序衔接制度要进一步健全,选案的随意性,检查的不规范性,审理依据的不确切性,执行的不彻底性等问题还比较普遍,影响了稽查整体效能的发挥。
2/11
(三)计算机开发应用上的问题
新的征管模式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即税收收征管要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逐步实现税收征管的现代化。所谓现代化征管,计算机的开发应用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从当前情况看,税务部门在计算机开发应用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计算机的配置与征管过程全方位的应用滞后。计算机的开发应用难以满足管事制实施后征管工作的要求,硬件的投入与软件的开发反差较大,成为深化征管改革的瓶颈。二是计算机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应用效率不高。只注重了计算机的核算功能,计算机对征收管理全过程实施监控的功能没有体现。另外,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税收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的作用也没有发挥,技术浪费较大。三是内部计算机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计算机综合应用水平较低,部分干部的计算机水平较差,也制约了税收征管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四)为纳税人服务上存在的问题
深化征管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建设全方位的为纳税人服务体系。要使纳税人依法申报纳税,离不开良好的税收专业服务。但目
3/11
前,这一服务体系并未完全建立起来:一是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双方平等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税务干部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二是税收宣传手段单一,社会效果不明显,需要探索更加符合纳税人需求的、更有效的税收宣传途径和办法。三是管事制实施后,纳税人办税环节多、手续繁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税务部门内部各项办税程序、操作规程要进一步简化、规范、完善,真正把“文明办税,优质服务”的落脚点体现在方便纳税人、服务纳税人上。
(五)征管基础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税收征管是深化征管改革的重要基础工作,但目前征管基础管理仍相对簿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税源控管上缺乏有效手段,管事制实施后,由于缺少了专管员,信息来源途径、税源变动情况、经济税源调查、重点税源户管理、漏管户的监控等问题成为管理上的难点。二是内部各项征管制度、征管程序和操作规程还不尽完善,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协调还不够紧密合拍。如部分岗位出现人少事多的现象,影响了征管效率与质量。三是征管资料管理不够规范、实用。近年来,在征管资料的建立与完善方面,各级税务部门投入了大量精力,推广了档案化管理,档案资料从账、表、单、册越来越齐全,程序、系统也越来越繁杂,但实际工作中资料的利用率却很低,实用性也不强,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使纳税人应接不暇,这与“以计算机网
4/11
络为依托”,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简化和减轻手工劳作、寓服务于征管的目的相悖。
二、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几点思考
针对上述征管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关键要在“转变观念,优化要素,强化职能,夯实基础,搞好配套”等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求取得新的突破。
(一)转变观念,深化对征管改革的认识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深化征管改革的前提。从当前情况看,要突出强化以下四种观念:一是要强化改革观念。充分认识深化征管改革对提高税收管理水平、防止税款流失、堵塞税收漏洞、增加税收收入的重要作用,消除对深化征管改革的等待观望思想、畏难发愁情绪,进一步提高推进和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强化依法治税观念。改变传统的保姆式的管理方式,按
新的征管模式履行职责,按章办事,依法征收,体现执法公正。三是要强化服务观念。增强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深化纳税人对征管改革的理解,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改革的配合的支持。四是要强化全
5/11
局观念。自觉服从、服务于改革。
(二)优化要素,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优化征管要素,即优化纳税主体、征收主体和服务主体,其实质就是健全税收服务体系,为征管改革的全面深化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一是积极改进税收宣传的途径和办法,优化纳税主体。建立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除设立办税服务场所外,还要建立税法公告制度,确保纳税人及时、准确地了解税收信息。因此当前加强和改进税收宣传,关键要健全和延伸税收公告制度,为纳税人提供现行有效的税法信息、纳税指南,对政策法规的变动、变更及时公告,促进纳税意识的提高。可采取在办税服务厅设立“税法咨询窗口”、开通公开咨询电话、建立定期信息发布会制度等形式,传达辅导税收政策,以畅通纳税人了解税法的渠道,引导纳税人如实申报纳税。二是深化“文明办税,优质服务”活动,优化征税主体,明确服务主体。税务部门征税的对象是纳税人,服务对象也是纳税人。要在强化税务人员的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的同时,重点简化办税手续、环节,建立科学、规范的办税程序,养成文明、热情的办税行为,营造良好有序的办税环境。通过快捷、准确、规范地为纳税人提供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和税务事宜办理等服务工作,加深征纳之间的业务交流和情感交流,增强纳税人对税务部门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另一方面,要适应改革需要,下大力气提高税务干部素质,突出稽核查帐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税收
6/11
会计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培训,提高税务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强化职能,确保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
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强税收聚财职能和监控能力,确保国家财政收入。衡量征管改革的成败得失,也主要以能否有效地组织税收收入为标准。因此要以新的征管模式为依托,不断强化税收聚财职能,确保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
1、巩固和完善纳税申报管理机制,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一是要完善纳税申报管理制度。简化申报手续,建立科学、简便的申报程序。归并统一申报表格式,设计简便易行、填写方便的申报表,方便纳税人。二是对外强化申报制约机制。试行分类管理的申报管理办法,把纳税人按申报情况分为a、b、c三类,与日常税务稽查工作相结合,对财务制度不健全、纳税申报不正常的纳税人,加强日常检查,加大处罚力度,促其尽快走上正轨。同时,强化“以票管税”,对不能按期申报的纳税人严格发票使用控管。三是提高申报准确性。加强对零申报、负申报等异常申报现象的稽查,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堵塞税收流失漏洞,四是积极推行电话申报、邮寄申报、远程电子申报等多元化申报手段,方便纳税人,提高申报质量和效率。
7/11
2、建立严密科学的税务稽查体系,突出稽查的地位和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流失。税务稽查是组织收入的重要保证,也是建立新的征管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根据“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健全稽查工作制度,规范稽查行为,提高稽查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二是坚持分类稽查制度,提高稽查的针对性。按重点稽查、日常稽查(调帐稽查和实地稽查)、专案稽查等方式实施税务稽查,加大申报稽核力度,增加调帐稽查的比例。三是科学地考核稽查工作,提高稽查工作成效。在考核查补收入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更加科学合理的质量指标的考核,如人机选案的准确率、重大税收违法行为的立案率、案件审理的规范率、税收违法行为处理的准确率、重大案件结案率等等,促进稽查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四是继续充实稽查力量,改善稽查手段。充实稽查人员,并在财力上向税务稽查作必要的倾斜,尽快实现以计算机手段为基础,以快速便捷的交通、通信手段为支撑的税务稽查手段的现代化。
3、适应征管改革的新形势,积极探索新的税收计划管理办法。在税收计划的编制中,应坚持“从经济到税收”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比例,逐步淡化计划,使组织收入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力求改变以往那种基数加增长比例、按支出来定计划的做法,使税收计划管理更趋科学合理。
8/11
(四)夯实基础,不断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和效率
夯实征管基础工作,是提高征管质量的基础,也是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重要内容。
1、以强化监控为重点,尽快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征管体系。计算机的开发与应用是深化改革的先行条件。在计算机的开发与应用上,要坚持做到正确处理硬件投资与软件开发以及开发与使用的关系。一是要根据新机制的要求,加强计算机软件开发,确保统一、共享、正确的税收征管软件的正常运作。二是要突出监控重点,积极运用计算机对税收管理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真正体现计算机网络在新的征管运行机制中的依托作用,把计算机全方位应用到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催报催缴、发票管理、会统核算、数据分析、税务稽查、税政管理、综合查询等税收征管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并依托计算机对其进行全程监控管理,体现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实效。三是要健全计算机软、硬件管理制度,加快实现计算机联网和信息共享,提高计算机综合利用效率。
2、加强征管基础管理。内部进一步健全各项征管制度,规范征、管、查业务流程、工作程序和衔接、协调制度,提高征管各环节的整
9/11
体效能,形成以效率为中心,网络为依托,稽查为重点,各环节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和促进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对外健全协税护税网络和制度,调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加强对漏管户和重点税源户的管理,有效地控管税源。
3、规范征管资料管理,提高征管资料的利用效率。当前要在征管资料档案化管理的基础上,重点把工作转移到对档案资料的简化、规范、提高利用效率上,可按照“按岗收集,按类整理,按期归档”的原则,以计算
机管理为主,部分手工为辅,减轻手工劳作,提高工作效率。
(五)搞好配套,为深化征管改革提供保障
适应新的征管模式的要求,要继续深化两项配套改革:
1、深化机构改革,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征管机构体系。以“精简、效能”为原则,调整和理顺机构。要按照管理服务、征收监控、税务稽查、政策法规四个系列科学设置机构、岗位。在此基础上,健全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制度,明确职责,严格执行管理程序,使征收管理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10/11
2、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与新的征管机制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当前关键要建立健全三项机制:一是竞争机制。通过推行竞争上岗制度,改善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为征管改革提供组织保证。二是激励机制。结合专业化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岗责体系,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考核要求,完善岗位责任制考核。结合岗位责任制考核,按工作实绩核定奖金数额,改变以往奖金分配上的“大锅饭”现象,增强干部的事业心的工作压力感、责任感。三是监督制约机制。结合征管改革,在税务登记、票证管理、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等环节和重要岗位建立监督制约机制,重点加强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制约,以制度规范和约束干部的行为,确保税务部门依法行政,公正执法。
总之,建立“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型税收征管模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纳税申报、税务稽查、计算机应用、税收服务、征管基础管理等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方面配套协作,相互支持和促进,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一征管运行机制中还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理顺征收、管理、稽查等之间的关系,在税收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11/11
篇二:税机构改革对照材料
税务机构改革谈心谈话9篇9篇
孟飞章何玉石郑嘉运2021年4月16日
谈心谈话记录一(孟飞章)
单位:兴安盟工商局
时间
4月16日
地点
科长办公室
谈话人
孟飞章
职务
厅长
谈话对象
夏俊发
职务
经理
孟飞章:按照支部的安排,党员之间要开展一对一地谈心活动,今天我们在一起谈一谈对开展保先教育的认识,互相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夏俊发:我感到开展这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商局党员的思想觉悟。
谈
孟飞章:你说得对,我们局的所有党员都参加了这次活动,每名党员
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工商局党支部先后开展了主题
话
实践活动,与党员群众谈心,征求群众和客户的意见,对工商局党组织建
设和气象事业发展促进很大。
记
夏俊发:现在看来,这种活动太有必要了。
录
孟飞章:我们虽在一起工作,但谈心活动却不太多,今后应经常开展。
我俩一起工作,您对我孟飞章的缺点看得很清,想请您帮我提些意见。
要
夏俊发:我感觉党员的先进性在您身上表现的还不错,工作标准很高,
点
责任心很强,也有奉献精神。但感到您的学习抓的不紧,自觉性不高,平时
自学也比较少。另外您作为厅长,又主管业务,和局里特别是业务科的青
年们谈心较少,思想教育工作做得不够。您也对我提出批评意见吧。
孟飞章:我认为您在我们局的表现是优秀的,工作肯干,认真负责,业务能力很强,心直口快,和大家相处的很和谐。要说缺点嘛,我觉得,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平时说话要注意场合和方式。
夏俊发:好,我一定注意。
注:1.此表由孟飞章填写,工商局统一存档;2.内容以对话形式记录,可加附页。
谈心谈话记录二(何玉石)
单位: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时间
月日2
地点
大会议室
谈话人
何玉石
职务
厂长
谈话对象
孟宏才
职务
萧光华
何玉石:根据党支部的安排,我们两个谈谈心,交流一下对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怎么样,您先谈一谈?
孟宏才:这次活动对我来讲是非常难得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这给我
的党内生活开了个好头。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参
加学习教育,也真的感到提高很快,收获很大。这样系统地学习科学发展
谈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科学发展和党的理论知识,过去还从来没有过。
话
何玉石:从您的谈话中,能真切地感受到,你的学习态度很认真、提
高很明显,收获也很大。我何玉石虽是一位有几年党龄的党员,但和你相
记
比明显地有差距。我们的工作很忙,所以,有时参加了也紧持不到底。
录
孟宏才:以往总感到自己表现还是挺优秀的,通过党性分析,查摆问
题,才真正找到了不足,看清了孟宏才努力的方向。比如说,做学习型、
要
知识型党员啦,增强创新意识、进取精神啦,高标准、严要求啦,立足岗
位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啦,陈和泽等等。差距还大的很哩,真是不学不
点
知道,不学不得了。
何玉石:这次教育虽然也学完了必学内容,但还是不深不透。再一方面,我局的同志,我平时与他们谈心较少,对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不够。另外,我何玉石还得按你上面说的那几个方面去努力,咱做党员的要让人家看到处处比别人先进才行。
孟宏才:您平时工作很出色,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您是老党员,以后对我多帮助啊。
注:1.此表由何玉石填写,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统一存档;2.内容以对话形式记录,可加附页。
谈心谈话记录三(郑嘉运)
单位:亳州市社保局
时间
月日3
地点
谈话人
郑嘉运
职务
经理办公室副厂长
谈话对象
黄星纬
职务
陈和泽
郑嘉运:根据上级要求和我局开展学习发展观活动计划安排,今天,我们俩谈谈心,交流一下对开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黄星纬:我先谈谈自己的感受。我入党时间较长,这次科学发展观活
谈
动,对我黄星纬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过去,真还没有这样较长
话
时间的系统的进行理论和党的知识的学习。
郑嘉运:学习、教育的确是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也有
记
这方面的感受。再从别的方面来看,原来总以为自己的能力、敬业精神和
工作质量都还可以,郑嘉运可越检查、越比较,就越感到差距很大,不足
录
很多。
要
黄星纬:尤其对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通过系统学习,加深了理解,
感觉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征求党外同志的意见,
点
坐下来对自己的党性进行反思,剖析,找到了自身黄星纬的不足和努力的
方向,懂得了用科学发展武装自己。
郑嘉运:从思想境界到工作标准、学习态度、创新精神、遵章守纪、关爱同志等许多方面,并没有真正起到表率作用,科学发展并没有真正在自己郑嘉运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通过学习、教育,我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注:1.此表由郑嘉运填写,社保局统一存档;2.内容以对话形式记录,可加附页。
谈心谈话记录四(孟飞章)
单位:兴安盟工商局
时间
4月16日
地点
谈话人
孟飞章
职务
科长办公室厅长
谈话对象
夏俊发
职务
经理
孟飞章:你本人对严格管理和关爱职工这两个问题的认识是什么?
夏俊发:我认为工班的管理还应该是严格管理为好,不管是施工作业
谈
管理,还是平常的学习生活上的管理,孟飞章都应该是按照规章制度来执
话
行,在施工作业上严格管理就不会出现影响安全的事情出现。
孟飞章:开拓进取精神不足,缺乏迎难而上开创新局面的干劲和勇气,
记
工作标准上有时不够严格。孟飞章有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满足于
能应付过得去、差不多。
录
夏俊发:今后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坚决贯彻执行党
要
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孟飞章坚
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工作,树立强烈的
点
时间观念、效率观念。
孟飞章:在生活上对大家严格管理,应该融入更多的关爱,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严格管理和关心职工的这两者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
成,相会促进的。
注:1.此表由孟飞章填写,工商局统一存档;2.内容以对话形式记录,可加附页。
谈心谈话记录五(何玉石)
单位: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时间
8月28日
地点
大会议室
谈话人
何玉石
职务
厂长
谈话对象
孟宏才
职务
萧光华
何玉石:按照支部的安排,党员之间要开展一对一地谈心活动,今天我们和孟宏才在一起谈一谈对开展保先教育的认识,相互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篇三:税机构改革对照材料
税务机构改革感人事迹——不平凡的后勤“老税务”感人事迹
不平凡的后勤“老税务”——记XXX市XXX区先进典型人物XXX在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中,有这么一个岗位,它不直接面向纳税人,感受不到改革给纳税人带来的便利;它不接触征管业务,感触不到改革各项工作的繁杂;它不撰写各类材料,感悟不到改革的切实成效,但在整个机构改革过程中,它却无处不在,它像一瓶万金油,联系了各个部门,连接着大楼运转,关系到每位员工,这个岗位就是后勤服务岗。
XXX,20__年从一线车购税岗位调到原XXX国税办公室后勤服务岗,虽然只有短短3年时间,却始终秉承着最质朴、最纯真的品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耕耘,“大家满意就是我最大的满足。”55岁的他不会说什么豪言壮语,甚至都说不流利普通话,更没有轰轰烈烈的感人事迹,可就是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老税务”,装饰出机构改革不平凡的“新容颜”。
一个背影,是关键时刻的坚定行动由于XXX国税地税合并后的办公地点在原国税大楼,XXX作为原国税唯一的后勤干部,当仁不让承担起大楼所有的后勤工作。各项后勤物资的采
购,他头顶炎炎烈日,毫无怨言,一天几次奔波在区局和城关之间,每每在走廊上碰到他,他总是抹一把汗水,留下远去的背影:“我再去跑趟城关文具店。”特别是新税务机构挂牌前夕,各项后勤保障工作都落到了他一个人肩上。从牌子的制作到印章的刻制,从国旗旗杆的准备到音箱设备的到位,从现场列队的布置到当天车辆的管理…仪式前一晚,他仔仔细细重新梳理一遍所有的细节,并在办公室搭了张简易行军床凑合睡了一晚,
绷带给他做了包扎,并嘱咐他一周不能下床,一个月在家休
息。领导知道后也让他在家好好休息,这下可把这位“大内总
管”给急坏了,“改革需要我!”他心里打定了主意。
滴小水珠,可正是千千万万的小水珠才能汇聚起时代的进程,才能真切感受到历史的前行。让我们致敬无数的不平凡的“他们”!
篇四:税机构改革对照材料
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多次征求意见,慎重决策,从1994年开始实行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税体制改革。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涉及范围最大、调整力度最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财税改革。我当时任财政部部长、党组书记,1994年初又兼任国家税务总局局长,是这场改革的第一责任人,感到其中值得回顾之处很多,现选取相关的几个片段,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段经历和体会。
机不可失
从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应地,财政实行的是“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虽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挥过积极作用,但由于集权过多,管的过死,抑制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因而,如何最大限度的增强经济活力必然成为改革开放的主要目标,当然也就成为财税改革的逻辑起点。
事实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经济体制改革,财税总是首当其冲;不管进行何种改革,都离不开财税的参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93年,为适应经济体制转轨需要,以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为导向,以放权让利为主线,形成了两个包干体制:一是财政包干制,二是企业承包制。无独有偶,二者最后都落脚到“大包干”。
大包干体制对激发地方和企业的活力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所谓企业承包经营实际上是“包盈不包亏”,即使包上来的也跟不上物价上涨,物价一涨财政就又缺了一快,这些都造成了税收来源困难。同时,地方承包以后,就有了这样一种心理:我增收一块钱,你还要拿走几毛,如果不增收不就一点都不拿了吗?于是出现了“藏富于企业”、“藏富于地方”的现象,给企业减免税,造成“不增长”,然后通过非财政途径的摊派,收取费用。最后生产迅速发展,而税收上不来。这一财政体制的弊病,从北京和上海可窥见一斑。北京当时内部规定在包干期内,财政收入每年只增长4%,绝不多收,因为如果多收,超过部分就要与中央分成,分税制之后才发现北京隐瞒了八九十亿元的收入。又如上海,中央对其包干体制规定,以1988年核定的作为基数,超过部分中央与地方打五分成。结果,上海实行财政包干五年,年年财政收入是163-165亿元之间,基本没增长。
如此,结果自然是财源枯竭,尤其是中央财政收入增长乏力,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即人们当时常讲的“两个比重”逐年下降,财政陷入困境,中央财政连续多年出现被动性的财政赤字。1993年在海南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我说,李先念同志兼任财政部长时有上衣和长裤穿,王丙乾同志兼任部长时,还有衬衫,到我这儿只剩下背心和裤衩了。我说,过去旧小说里面常常提到国库空虚,当时不理解,今天当了财政部长,才理解了这四个字,而且体会非常深刻。国务院副总理朱鎔基对我说:你这个财政部长真是囊中羞涩呀!
为缓解财政困难,也曾想过一些办法:一是打费的主意,以费补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征“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直接以平衡预算为目标。二是中央财政向地方借钱,要求各省作“贡献”,共借了三次。名为借款,实际上是“刘备借荆洲,有借无还”。即使是比较富裕的地区也不愿意慷慨解囊,所以闹的很不愉快,真的非常伤感情。这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到1993年,中央财政的状况以难以为继,朱鎔基讲,如果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到不了2000年就会垮台,这不是危言耸听。”
面对这种局面,从1987年开始,曾多次推动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在少数地区和企业中进行了“税利分流”和分税制改革试点,但局部的试点跟总体的政策发生矛盾,其结果不仅没有推进改革,反而被更不规则的放权让利所取代。
1992年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犹如一声春雷,使得大家的思想豁然开朗。党的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即逐步实行“税利分流”和分税制。财政部门长期以来想干的事情,想搞的改革,终于可以向前推进。
1993年4月2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听取了我和国家税务局局长金鑫关于财税体制改革的汇报。常委们不断插话,讨论非常热烈的。我还记得一个很有趣的细节。江泽民总书记说,你们提的方案这么复杂,胆子不小嘛!金鑫很有意思,答了一句:科学嘛,就是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4月2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正式批准了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并决定朱鎔基负责几项重大改革方案的领导工作。
1993年7月中旬形成了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工商税制和分税制改革三个初步方案。7月22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决定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步伐,将原定的分步实施方案改为一步到位,要求9月份之前拿出具体方案,并于1994年1月1日起在全国推行。中央成立了财税改革领导小组,我任组长,金鑫和财政部副部长项怀诚任副组长。9月2日、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并同意财税改革方案。
核心是分税制
1994年财税改革涉及的内容较多,核心是分税制改革。分税制主要内容是,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范围;按税种划分收入,明确中央与地方各自的收入范围;分设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建立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提高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我就任财政部部长之初,曾向国务院领导说,中央向地方借钱这个办法不行,哪有“老子”向“儿子”借钱的?只有“儿子”来向“老子”要钱才有凝聚力。毛主席说:手中没把米,叫鸡也不来,更何况这么大一个国家呢?后来分税制改革决定里面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句话不仅仅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也是有深刻政治含义的。
但是,如何分税,是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1993年设计分税制改革方案时,恰逢我国经济过热,固定资产投资失控,金融秩序混乱,通货膨胀严重。在经济环境并不宽松的情况下,既要达到提高“两个比重”的目标,又要致力于改善宏观环境。因此,在划分税种时是费了一些心思的:明确将维护国家权益和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为鼓励地方发展第三产业、农业和效益型经济,将主要来源于这些领域的税收,例如营业税等划为地方税;为淡化地方片面追求GDP,防止地区封锁,减少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将国家控制发展的一些消费品,比如烟、酒、高级化妆品实行消费税,而消费税100%归中央;当时最红火的加工制造业的流转税,改革前主要属于地方税源的产品税,改为增值税以后实行共享,中央拿大头;同时,为体现资源国有,国家要保留对资源税的分享权,考虑到大部分资源税的分享权,考虑到大部分资源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资源大省一般都是财政穷省,大部分资源税全部留给地方,个别品种如海洋石油资源税划归中央。
增值税是税制改革后最大的税种,也是这次改革关键的内容。朱鎔基在听取我们汇报后,在增值税的增量分成比例上,他提出了“高、中、低”三个分成比例上,即“二八”、“三七”、“四六”的设想,请方案小组算算帐,核心原则是“保地方利益,中央财政取之有度。”
8月31日,在总理办公会讨论时,我们拿出“高、中、低”三个测算方案。只有个别人认为,要借分税制改革之机中央多拿一些,选择“高”方案,但大多数人不同意;也有个别人同意“低”方案。“高”“低”两个方案很快被否决了,更多的人倾向“三七”开的“中”方案。最后交给中央政治局讨论时确定分成比例为75:25方案。同时建立一个超过上年增长部分给予返还的系数。
建立返还系数是激励地方的做法。以一个基期年为基点,按照分税后地方净上划中央的收入数额,作为中央对地方的返还基数,基数部分全额返还地方,而且逐年给予一定增长。究竟递增比例为多少合适?开始时,我们倾向按通胀率确定,朱鎔基提出是否可以考虑按中央财政的实际增收比率系数化、指数化来确定。最后确定了一个1:0.3系数,即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平均每增长1%,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增长0.3%。1:0.3系数,时间越长,返还的系数就会起变化,不断降低,这是因为分母、分子的大小差不断变化而引起的。
分税制改革是一个渐进式改革,朱鎔基对河北省委及财政厅的同志说:这种改革是非常温和的改革,地方即得利益没有损害,而且返回去的不是“死面”,而是一块“发面”。
分设国税局和地税局
1994年财税改革前,税法约束软化。省、市、县各级政府都有权减免税。除地方有意藏富于民的体制性原因外,征管体制也存在缺陷。当时全国是一个税务系统,实行属地化管理。在这种体制背景下,一些地方官员可以得心应手地大量减免税收。减免的税收中很大一部分实际上为应当上缴中央的收入。地方“请客”,国家“买单”。企业减免税多了,财政就没钱了,中央财政更没钱了。分税制改革后,如果在征收上不实行分开征收,税种划分再合理,执行中也会大打折扣。
在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大都分设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两套机构。如美国就设有联邦、州甚至地方税务局。还设有专门的税务警察局。这些国家都是总结了多年的经验才这样做的。
我国按照分税制体制要求,分别设置了两个税务局,一个是国家税务局,一个是地方税务局。国税局实行垂直领导,地方税务局实行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
当时也有不同意见,认为会增加税收人员。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情况如何?1995年全国税收人员共73.4万人,其中国税43.9万人,地税29.5万人。到2007年底,全国税务系统74.8万人,增加了1.4万人。其中,地税35.2万人,增加4.7万人,国税39.6万人,还减少了3.3万人。即使地税系统增加4.7万人,也有其相当的合理性。1995年决定将原由财政部门征管的农业税划给地方税务系统,由此,随业务划转,有的地方将一部分农税人员转入了地税系统,没有划转的地方招聘了一些农税工作人员。
当时设立两个税务局最大的问题,是税务系统的离退休职工怎么划分。后来朱鎔基请示李鹏决定,税务系统的离退休职工,除非本人愿意留在地税局,原则上国税局全收。这就是说中央把离退休人员全部担起来了,由此解决了问题。
分设税务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如果没有分设两个税务局,现在根本不可能每年征收到数以万亿计的财政收入。因为分设税务局,多盖了一些办公楼,这是事实。但它们之间的得失是不言而喻的。更为重要的是,分设税务局从制度上杜绝了拿被人的钱请客这一极不正常的现象,规范了税收征管秩序,净化了市场经济运行环境。
关键是处理好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
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是1994年财税改革又一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主体是以国有企业为骨干的公有制企业,非国有企业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当时数量还不大,但其市场化特征比较明显。在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上,国有企业另搞一套,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也是当时社会各方面议论较多的问题。因而,处理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改革,核心是处理好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
国有企业改革走市场化道路,和非国有经济统一纳税,这在当时还是有争议的。当然也有不少人支持我们。我记得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的吴晓灵(后来是副行长),在一起开会的时候,就赞成我们的意见,认为应该统一征税,公平竞争。
改革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首先要客观分析实际情况。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所得税率高达55%,税后利润必须上缴;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还要承担相当大一部分社会职能,如职工养老,公费医疗等。此外,企业还办“社会”,如子弟校、幼儿园甚至政法机关。这些负担如果降不下来,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难以平等竞争,而承包制又面临诸多矛盾,诸多不平衡。
为了合理处理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增强国有企业的火力,1993年在财税改革的同时采取了六项措施:一是停征能源交通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二是普遍提高折旧率,并允许企业加速折旧;三是企业的技术开发费按实际发生额,进入成本费用,用于技术开发研究的设备购置,5万元(当时价)以下的直接进成本,5万元以上的分年摊销进成本;四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的利息可以列入成本;五是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六是作为过渡措施,对1993年前注册的多数国有全资老企业实行税后利润不上缴的办法,同时,微利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也不退库。
上述措施的最后一条,我们的最初意见是应该交。方案出来后,我让财政司副司长刘克崮先去征求国家经贸企业改革司司长蒋黔贵的意见,双方意见达成了一致。第二天在朱鎔基主持的改革方案讨论会上,经贸委领导王忠禹、陈清泰的表态是积极的,认为财政部认真考虑了他们的意见,方案总体不错,建议对税后交利问题适当考虑,有些细节可再改进,同意在全国实行。最后,朱鎔基以改革大局为重,说服我接受企业税后利润暂时不上交财政。我当时认为,出资人(即老板)应当有回报。税是公共收入,利润才是出资人的红利。朱鎔基的理由是,当时国有企业承担了相当大一部分社会服务职能,而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未建立,税后利润留给企业可以适当减轻企业负担。他的理由是正确的,我接受了。
1994年的改革统一了国内企业的所得税税率,没有考虑涉外企业。企业所得税税率为什么定为33%,是有原因的。当时,财政司的同志经过两个月的奋战,按照国有工业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全部国有企业和全部测算企业四个口径,分别按35%、33%和30%三种税率,测算了三套改革方案,对相应的增减收情况进行了精确计算。最后建议取33%的税率方案,企业负担与改革前比总体持平,略有下降。还能不能再降一点呢?姚依林曾经问过这个问题。后来我们汇报,是可以低的,但是现在不能低,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外资企业所得税率为30%,另外地方可以有10%(即3个百分点)的附加,合起来为33%。如果国内企业再降,就不符合企业公平税负这一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了。现在想来,正是当时合理确定了企业所得税税率,才使得我们2007年推出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一的改革,具有了税率上的法理基础。
工商税制改革
工商税制改革内容繁多,动作很大,是这三项改革中操作最复杂、工作量最大的一项。改革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就是要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保障财政收入,建立符合社会注意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
流转税是工商税制改革的关键,因为它是收入的大头。改革后的流转税由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组成。流转税改革中,增值税改革是核心。改革后实行统一的生产型增值税,取消旧的多环节重复征收的产品税。
这次改革选择生产型增值税,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不能影响财政收入,尤其是中央财政收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采用生产型增值税比较现实,尽管它与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相比,还欠科学,但毕竟比传统的流转税前进了一大步。二是1993年前后,中国经济处于投资失控、膨胀状态,而消费型增值税恰恰对投资具有一定的刺激效应,与当时实行的紧缩政策不一致。
如何确定增值税税率,当时有不同意见。我们建议税率定为18%,理由是:第一,当时普遍实行增值税的欧洲各国,增值税税率一般从21%到25%不等,如果我国按18%定税率,税负还是偏低的。第二,18%的税率是按照改革后不增加企业税负的原则,我们的几个同志在黑龙江省政府驻京办事处连续加班干了半个多月测算出来的。但是税总和经贸委的意见是定在16%。由于意见不统一,朱鎔基让我牵头协商。过后一两天,在财政部我的办公室里,进行了三方会商。开始,三方表态都与上次一样。我的对策是,干脆复杂问题简单化,双方都让一个点,定为17%。最后,上报国务院得到批准。记得时任上海市财政局局长的周有道曾经打电话给我,说市领导让他们专门找了一些企业进行模拟运算,结果表明,如果按17%定税率,企业税负比改革前下降,表示赞同17%的增值税税率。
昼夜兼程,“游说”各方
财税三大改革内容多、动作大,涉及各方面利益。因此,朱鎔基在北戴河会上就提出要到各地宣传解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9月3日通过财税改革方案后,信息传播很快,一些地方反映强烈,主要是针对分税制方案,认为这个方案比较“紧”,并有一定抵触情绪。广东省委给中央写报告,要求广东单独实行包干。除了广东之外,还有的省长私下说,以后我们要到朱鎔基那里领工资。朱鎔基果断决定,立即带领中央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赴地方,与地方党政要员对话,听取意见,改进完善。
从1993年9月9日到11月21日的74天时间,朱鎔基亲自带队,带领60多人的大队人马,其中主要是财税系统的同志,先后分10站走了17个省、市、自治区(包括计划单列市),由远及近,第一站是海南,接着是广东,最后一站是河北。我陪同走了海南、广东两站。
为什么先到海南、广东?因为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特区,而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而且当时在全国经济发展是最快的,如果不能得到这两个省的支持,税制改革在全国就推不开。
海南一站,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轻松,气氛和谐。改革对海南的特殊政策没有影响,海南的利益也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如果按照增值税年均增长30%计算,受影响的只有3—5亿元。阮崇武当时是海南省委书记、省长一肩挑,我们把情况详细介绍以后,他同意实行分税制。
最关键的一站是广东。广东的财政包干体制运行力度一直较大,对地方经济作用也大,头两天他们明确要求继续实行包干制。他们心情沉重地问朱鎔基,广东的特殊政策还要不要实行?如果包干制取消,我们还要不要在20年内赶上亚洲“四小龙”?他们认为,按财政会议上所提出的办法,广东就什么大事也不干了。
这样一来事情就难办了,我们开始分层次协商说服,朱鎔基同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谢非谈,我同省长朱森林和主管财政工作的副省长卢瑞华谈,财政部司长和省财政厅厅长一起做测算帐,国家税务局的同志和地方税务局的同志谈。我们反复解释,实行分税制之后,中央是多拿了一些,但蛋糕做大了,地方的财力也会有更大的增长,不会因此影响广东追赶“四小龙”。这期间有博弈,也有碰撞。但广东省委、省政府最终是顾全大局的,同意实行分
税制。同时他们提出了几个要求,最主要的是两条:一是基数问题,方案是以1992年为基数,广东省提出要用1993年为基数;二是希望原有对企业的减免税政策保留几年。
后一个要求,朱鎔基和我很快就达成了一致,表示同意,但是有两个限制条件:一是过渡期三年,不能无限期。二是减免税政策以省级文件为准,市、县的文件不认帐。广东方面表示满意。后来,除了个别地方开了口子,全国各地都照此办理。
争议最大的是基数的基年问题,我不同意以1993年为基数,主要原因是财政从未也不能以未发生的数字为基数,担心地方在数字上弄虚作假,会产生极大的不规范行为。但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争取地方对改革的支持,朱鎔基同意了广东省的要求。回到北京以后,据此又向中央专门做了报告,中央予以批准。
事后,朱鎔基在评价广东时说:总体上讲,广东的同志最后顾全大局,牺牲自己部分利益,也是为了要发展中国经济,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
在整个过程中,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中西部地区的一些省份一度反映消极,主要是这些省份对方案没有完全搞明白。他们提出,既然转移支付,钱早晚要返回来,增值税能不能不按75:25分成,能否100%留地方?消费税中央能不能不拿走?朱鎔基在新疆说,分税制改革对贫困地区是有利的,你们应该举双手赞成。但是你们也不能太焦急,不可能一下子就得益很多。税制改革,全国必须统一,没有哪个地区可以搞特殊,你们提出的要求一概不能接受。
中西部地区还有一个烟酒消费税的问题,主要是贵州、云南。他们财政长期靠烟酒支撑,是名副其实的烟酒财政。当时已经决定对烟酒征收消费税,按照分税制的设计,消费税增量100%归中央。显而易见,这些地区是“吃亏”的。1993年9月,江泽民召开片会,也叫六省座谈会,贵州省代表就站出来反对分税制,谈了分税制对贵州的影响。中央后来在其他方面给了这些省份一些照顾。贵州省省长王朝文后来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一次人大开会的时候,我为他转移支付给贵州增加了不少的财力,现在贵州对分税制怎么看?他说:满意而不满足。我说,有这句话就行了。
事后,朱鎔基曾经半开玩笑的说过,自己那段日子是东奔西走,南征北战,苦口婆心。有时忍气吞声,有时软硬兼施。在这两个月里,中央原定的分税制方案在地方政府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做出一系列调整、妥协与让步。但实行全国统一分税制大原则,始终没有动摇。
改革元年,如履薄冰
从1993年末国务院正式决定进行财税体制改革,到1994年初实施改革那一段时间,我的心情用一个词形容最贴切----如履薄冰。改革的决定是中央作出的,但方案是财政、税务部门提出的,具体组织实施也是财税部门的事。帐要由财政部门算,各种税要靠基层税务人员收。我是第一责任人,责无旁贷。
大家可能还记得,1994年的宏观环境并不宽松,信贷过猛、投资失控、通货膨胀。我们面临出现三种不利局面的可能:第一是通货膨胀持续发展,有可能有人指责是财税改革推动了通货膨胀;第二,税负不合理影响企业经营,造成生产下滑;第三,征收人员和纳税人尚未熟练掌握新税制,一旦税款收不上来,财政支出就会成问题。
记得在一次财政部党组会上,我讲了这三个担忧,并说如果出现其中一个,我这个部长就准备“牺牲”,不能把责任推给中央。当时金人庆作出响应,说:“你如果光荣“牺牲”,我们前赴后继。分税制改革还是要继续下去。”我当时心里很感动,改革不能停,不管多难也要坚持下去。
为防止出现万一,我向朱鎔基汇报了我的担心,并请他特批中央财政向中央银行临时借款120亿元,以备不时之需。朱鎔基非常理解,特批借款,期限3个月。那年春节是2月,节前我正在北京市看望基层财税干部。一天晚上11时,我刚要结束走访,国家税务总局值班室给我打来电话说,1月税收快报出来了,比上年同期增长61%。当时的心情我不描述大家也能猜得到。我第二天向朱鎔基汇报,并很快还了120亿元借款。
财税体制改革实施前后,我非常注意调查研究,以了解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改革方案。但由于身兼两职,加之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各种会议不断,财政部门的负责同志又要逢会必到,因此我很难抽身远出调研。焦虑的心情至今难以忘怀。在这种情况下,我采取了“短、平、快”的调研方式,经常带两三名同志,利用周末到北京所属各县(有的现改称区)及河北的保定和涿州、天津的武清等地转一转。往往是早上不到七点就出去,很晚才回来。
新税制无论对征管人员和纳税人来说,都是全新的内容。我们的培训力度很大,连金鑫都亲自在电视台讲课。但我还是心中没底,因而这成为我调研的一个重点。在天津市武清县一家企业,一位年轻的会计人员把台帐拿出来,能够逐笔说明销项税和进项税的抵扣情况,税收政策把握的很清楚,我心里踏实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是,许多省的主要负责同志在百忙之中,主动学习和研究新的财税体制。比如,安徽省委书记荣景,副省长汪洋来京,我借机向他们了解省里新财税体制的执行情况,在交谈中我惊奇的发现,他们对新税制和分税制的内容弄的比有些财税人员还明白,讲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喜中也有忧,比如我到北京郊区基层税务所调研时,征管员的回答就不尽人意。总的来说,尽管财税改革草案进行了多次调整,但绝大部分同志都基本掌握了新财税体制的基本内容,这说明我们的准备工作是扎实有效的。
但是,事情并未就此结束。此后三四个月,虽然全国财政收入每月同比都是增长的,但增幅逐月回落。联想到1993年的最后四个月超常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后四个月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60%、90%、110%、150%),如果这样下去,下半年收入必然增长缓慢,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结果中央不仅集中不了收入,可能还要赔上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基数。简单的处理办法是,组织核查组核实基数,或者削减1/3的基数,实现预算平衡。但是,大检查组从年初到4月底陆续回来,都未能发现有虚增收入、提高基数的情况。为什么查不出来?为了抬高基数,地方有许多高招,而检查的手段又非常原始。朱鎔基半开玩笑说,这种事情省市长做不出来,只有财政厅长才会出这种馊主意。这让我们感到很担忧。
1994年5月末,我邀请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财政厅、局长座谈,专门研究应对可能减收的方案。当时共有三种选择:一是税收增长与各地GDP增长挂钩;二是调减1993年基数,从上年增加的绝对额中,拿出一部分按照各省的基数增长率进行相应的抵扣;三是向前看,承认上报的1993年基数,但下达收入增长目标,通过收入增长来解决潜在的赤字问题。座谈中,时任浙江省财政厅厅长的翁礼华提出,应当采取同心同德向前看的办法,通过确定各省“两税”增收目标来解决问题,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至于如何下达中央“两税”增长指标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与各省GDP增长比例挂钩;另一种是与各省1993年“两税”增长幅度挂钩。对第一种意见,大家认为,如一挂钩,为了追求财政利益,GDP的绝对额将会出现“缩水”问题,其副作用太大。而认为第二种意见较为合理,1993年得益多的省市增幅相对高一点,应该多承担把财政收入蛋糕做大的任务,对中央多贡献一点。
第二项重大调整是关于与各地增长率挂钩的问题。1994年开始实施的方案是,按照全国“两税”收入增长幅度,在全国范围内按统一的系数返还给各省(区、市)。当时有均贫富的因素。后来地方同志在座谈中提出“两税”返还系数与本省(区、市)增长率挂钩计算,认为这样调整,既调动了发达省的积极性,也使中央增加了财政收入,保证了向欠发达地区进
行转移支付。我们认为这个意见有一定的道理,并做了调整。
我将座谈情况向国务院领导作了汇报,国务院领导原则上同意了大家的意见。1994年8月召开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朱鎔基到会做了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讲话,号召大家同心同德,上下一致,完成改革目标,并在会上宣布了国务院关于两项重大调整的决定。经过会议不断深入的讨论,具体形成了三条意见:一是全国以1993年当年“两税”增幅的1/3,既16%作为1994年增长目标,各省以本省上年增幅的1/3为目标。二是完不成“两税”增收任务的省市以地方收入赔补,完不成上年基数的要扣减返还基数。三是凡完成“两税”增长目标的地区,中央按当年本地区“两税”增长率的1:0.3返还;凡“两税”收入超过增长目标的地区,其超过部分给予一次性奖励,返还系数由1:0.3提高为1:0.6。
由于及时调整政策,从9月起,全国财政收入增幅按目标提高了,全年实现增长18%多。李鹏总理在一次会上讲:“政策的威力真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在组织实施财税改革过程中,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方案进行了微调和完善,仅仅1994年第一季度就发出了80多个文件。我当时不禁感叹,“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有些比较大的政策性调整,我至今记忆犹新。比如,小水电企业反映税制改革后增值税负担增加较多,希望予以解决。我们一研究,就发现小水电企业和其他企业相比,它们几乎没有进项税了抵扣,税制改革前对小水电企业征收的是5%的产品税,新税制按17%征收增值税,税负的确增加较多。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调整。
此外,改革方案中曾提出取消对农民征收农林特产税。但许多地方表示实施起来有困难。记得朱鎔基曾告诉我,至少有四个省委书记给他打电话反映,如果马上取消农林特产税,地方财政特别是农业县的财政将出现较大困难。经过反复权衡和综合分析,最终还是采取了两头兼顾的方法:一方面,充分考虑部分地区尤其是农业县市70%-80%的财政收入来自农业税的实际情况,否决了取消农林特产税的方案;另一方面,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将原产品税中农林牧水产品税与原农林特产税合并,统一征收农业特产税。另外,还规定农业产品增值税税率由17%降为3%。
改革的第一年在曲曲折折中度过了。这两项重大调整,保证了当年改革的成功,也带来了后来每年1000多亿到2000多亿元,乃至每年几千亿元的税收的增收。
点滴感悟
2003年,我参加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工作。文件起草组组建不久,有一次,温家宝总理到会上部署工作。他谈到,中央政治局常委认为,10年实践证明,财税改革是成功的。10年时间,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很不容易的。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财税体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地方税收体系尚未建立,资源税等还需要进一步改革,政府间事权划分与财力配置还不配套,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部分地区县级财政仍然有困难,等等。这些都有待在未来的改革中继续完善。
退休以后,好多人见到我,都说你这一届财政部真干了一些事!我总是讲,不是哪个个人的功劳,成功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瞻远瞩、英明决策,凝聚了财税部门全体职工、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心血,体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作为我们来讲,就是起到了一个组织实施的作用。
回首1994年的财税改革,我有两点感悟:
一是要把组织实施过程放在重要位置。有关部门要把中央改革方略层层分解为实施策略和步骤,并艰苦细致的去落实。否则,不管改革方案制定得多么好,也会变成一纸空文。有些改革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很多时候不是方案本身有问题,而是组织工作没有到位造成的。特别是要注意及时有效地解决利益攸关方的问题。
二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条件差异很大,区域经济不平衡,各个行业千差万别,需要制定一套统一的、科学的改革方案,但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方案,并且要在不影响总原则的前提下,处理好整体与部分、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实现方案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必要时,要采取过渡性措施,确保改革方案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汪文庆刘一丁整理)
篇五:税机构改革对照材料
税务机构改革感人事迹——公而忘私讲奉献戮力同
心勇担当
税务机构改革感人事迹——公而忘私讲奉献戮力同心勇担当本文简介:
公而忘私讲奉献戮力同心勇担当——XX税务系统机构改革先进事迹纪略每一次改革都意味着一次蜕变与新生,每一次选择都展现出新的精神和力量。在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期间,XX省税务系统涌现出一大批支持改革、拥护改革、参与改革的好典型。他们以党的事业为重,以改革大局为要,舍小我之心,行大我之志,正确对待进退留转
税务机构改革感人事迹——公而忘私讲奉献戮力同心勇担当本文内容:
公而忘私讲奉献戮力同心勇担当——XX税务系统机构改革先进事迹纪略每一次改革都意味着一次蜕变与新生,每一次选择都展现出新的精神和力量。在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期间,XX省税务系统涌现出一大批支持改革、拥护改革、参与改革的好典型。他们以党的事业为重,以改革大局为要,舍小我之心,行大我之志,正确对待进退留转和个人得失,坚守岗位勤勉精进。他们用最深的情怀解读了初心与使命,用最拼的精神诠释了责任与担当,用最美的行动演绎了坚守与奉献,充分体现了宝贵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在改革中生动地践行了中国税务精神,为开创新时代新税务新未来的XX税务干部树立了新标杆新榜样!一、主动退让,彰显得失如一的豁达(一)主动让贤当助手XX,原XX市XX区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考虑到税务机构合并半数领导干部将由正转副,他主动找到上级领导交心谈心,恳求“让年轻同志上位,给年轻同事机会和平台,有益于新税务机构和税收事业长远
发展。”XX,原XX市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工作经验丰富,是一名地地道道的“XX通”,工作上尤擅攻坚克难,XX市历届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都对他“高看一眼”。机构改革之初,他向组织上提出请求,“此次机构合并,正是给年青同志创造干事创业、展现才华的好时机,我愿当‘绿叶’,做好‘一把手’的得力助手。”XX,原XXX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改革伊始他就向上级领导表示:“改革是国家大政方针,民心所向,不管是在前台,还是在后台,都是自己的工作舞台。”得知新机构的“一把手”比自己小10岁时,他表示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坚决拥护机构改革,从思想上、理念上、情感上同新一届党委保持一致,摆正自己的位子和心态,积极配合干好工作。xxx,原xx市地税局xx分局局长。从税30年始终给人勤恳踏实、乐观豁达、处事公道、严于律己的印象。县区级税务机构改革启动后,当市局联合党委找XX谈话时,他着眼大局,主动让贤,极力推荐原XX区国税局局长柯德刚担任新机构一把手。他说“局长年富力强,工作热情高,更适合担任新机构负责人。我完全拥护、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当省局第八联络(督导)组到XX分局调研时,XX再次表态“我有信心,也有能力当好助手,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为班长排忧解难,再创佳绩!”改革中,XX凭借对原地税工作“人熟”“事熟”的优势,主动作为,身先士卒,带领改革小组在区局挂牌的七天时间里忙着整合办公场所、指挥清理旧税务标识等事务,每天干到深夜,与大家共同努力推进改革,保障了区局机构改革的顺利实施。(二)全力演好“配角戏”XX,原XX县地方税务局征管信息局局长。年过半百的他仍然心怀“强税”之梦,坚定跋涉在税收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新组建的XX县税务局挂牌后,成立了征管工作小组。XX主动找局领导汇报思想,为了顺利推进改革发展,他乐意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机会多给年轻人。表示在任何岗位都会尽心尽力唱好“配角戏”。新机构成立对征管部门的第一个考验就是系统配置测试工作,而此时的XX及原地税征管工作人员还在原地点办公。接
到市局通知后,他冒着炎炎烈日,第一时间来到县局机关与现征管部门牵头人联系,询问工作安排。在他的协助下,预留业务、设备调试等准备工作都很充分,当晚的测试工作进行的十分顺利。55的岁他一直守到晚上11点市局宣布测试完毕才安心回家。新税务机构刚成立,部门尚未完全融合。由于原国地税征管体制的差异,XX所在的部门8个人被分成四个工作组。虽然征管信息局已不复存在,XX也不再是负责人,但大家仍然习惯了“有问题找尚局长”。凤仪路办公区的电脑坏了、网不通了,纳税人反映电子税务局登不进去,纳税评估风险任务需要延期了等等,只要有人找到他,他都像从前一样谨慎负责,细致周到地帮助解决问题。搬到县局机关办公的第二天,XX一大早就跑上跑下了多次,额头布满汗珠,水都来不及喝一口。原来是周六搬家时,办公室电脑打印机等设备都搬走了,非税收入组还在凤仪路办公区办公,得找领导想办法配置新设备。同事开玩笑说,都搬走了就不操这份心了!XX摇摇头坚定地说,“那怎么行,我要帮不搬走的同志把装备配齐,好让他们尽快开展工作啊。”他一边说,一边拿起审批单去找领导签字去了。二、一心为税,彰显始终如一的坚守(一)爱揽事的“胡总管”XX县税务局办公室主任XX被同事称为“胡总管”。作为办公室主任,要打理单位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到以文辅政,下到值班坐镇,既要做好税宣、文秘等本职工作,还要牵头其他科室职能之外的事情。加之XX面对工作还喜欢“大包大揽”,凡事亲力亲为,同事便给他起了这个外号。国地税合并关头,上班时间XX既要负责与首先集中办公的四个科室相互配合,统筹协调,还要兼顾挂牌仪式的彩排。为了让挂牌仪式的每一道流程都臻于完美,在烈日的炙烤下,他为每一位护旗手一一纠正动作;在大家纷纷下班离开办公室的夜里,他依旧在为确定好仪式上领导的站位一步步丈量尺寸。在挂牌仪式当天,他督导调试音响,寻找最佳拍照角度,为挂牌仪式做最后的冲刺准备。没有完整的时间用于处理文字工作,夜晚成了XX的专属撰稿时间。常常在
办公室熬到深夜,是妻子送来夜宵为他补充能量。虽然笔耕不辍的XX眼窝泛青,疲态尽显,但改革期间的几篇重要讲话稿如期完成。挂牌仪式后,XX依旧辛苦奋战在机构改革第一线,依旧什么都“总管”,喜欢“揽事”,丝毫没有改变加班加点“臭毛病”。他说工作辛苦,心里踏实。(二)任劳任怨的“工作控”XX,原XX地税局人事科长。改革期间,负责人事组牵头工作。机构改革期间,人事组的工作既高度敏感,又千头万绪,更是重中之重。两套机构、两套人马所涉及的干部管理、教育培训、待遇保障、核岗核编等工作纷繁复杂,还要时刻对照上级的时间表、路线图做计划、定方案、抢进度。面对同事们的咨询和关切,XX既严守组织纪律、保密纪律,又做到有访必接、有问必答,及时释疑解惑,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她每天都有填不完的报表名册、统计分析,既要立足当前考虑历史性、真实性,又要面向未来着眼科学性、前瞻性,将机构改革期间干部管理基础性工作做细、做实。机构改革以来,XX身先士卒带领人事组一班人加班加点、抢干快干,累计完成全县税务系统353名干部的核岗核编、干部分析、待遇测算、教育培训、清产核资等各类表册150多份、规划方案10余件、走访调研干部50人次(。三)勤做善为的“老崔”XX,原XX市化学工业区国税局办公室负责人。资格老、经验足、能力强,被大家亲切称为“老崔”。还有三年就退休的老崔,虽然每天要吃高血压药,但依然秉持从部队转业以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到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洪流中。机构合并以前,老崔负责的化工区国税局是综合性办公室,承担着人事、财务、监察、教育等九个部门的工作,还要对接市局机关和化工区管委会的各项要求。机构合并启动后,作为率先合并的部门,老崔还肩负起双向沟通的工作。在改革工作千头万绪,不可疏漏,压力巨大面前,老崔充分发挥了“老”的优势。他每天在两个办公地点之间奔波、忙碌,上午在原国税办公楼安排工作,对所需要完成的各项事项进行检查督导落实;下午到原地税及时报告工作事项,安排
篇六:税机构改革对照材料
税务机构改革经验做法:“六个一”走在前列勇立机构改革潮头:
税务机构改革经验做法:“六个一”走在前列勇立机构改革潮头七月似火,改革流金。国家税务总局__市__区税务局正式挂牌成立。新机构共计_人,下设4所1分局。征管体制改革以来,__区局在省、市局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各级督导组的悉心指导下,先后取得了机构挂牌、落实“三定”规定等两场战役的圆满胜利,当前,正有条不紊地推进
面对繁杂的改革事项,我局始终坚持挂图作战、对表推进。在新机构挂牌前,原国、地税两家建立会商机制,召开联席会议5次,初步形成工作草案,高效推进集中办公等准备工作。在改革初期,设立机构改革工作小组和10个专项组,对各项改革任务再细化、再分解、再落实,制定出《区局七项重点工作任务台账》,由办公室牵头对改革任务进行‘三督三察’,坚持每旬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每日察实地、察责任、察作风,实现以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前消除潜在风险;抓牢发票管理。严格落实百万元版等业务的审批制,各基层分局强化对疑点信息二次复核等后续管理工作,有效防范暴力虚开;抓牢跨区联动。建立完整应急协作机制,畅通办税服务厅、分局、业务科室及区县局间联络渠道,严防不法企业跨区钻空子,降低虚开风险,共发起跨省协作任务
13起,接收跨省协作任务14起,发起跨县区协作任务17起,接收跨县区协作任务4起,切实维护税收秩序。
三是扩大风险防控人员三层面。在原有风控部门人员的基础上,根据风险发生环节不同,分别在办税服务厅、各基层分局以及稽查等部门设置专职风险监控岗位,达到办税大厅一线排查风险—各基层分局实地核实风险—稽查重拳化解分局的风险防控面。截止10月份__共接收总局、省局推送任务11起17户,同比减少41.38,入库税款、滞纳金、罚款247.8万元。
三、优化纳税服务,把亮机构改革本色,谱写新篇章。一是全力做好“一次办好”。
信缴税、支付宝缴税、刷卡缴税”三种支付方式的POS设备13台,为纳税人缴纳税款提供更多的选择;在车管所设置车辆购置税自助办税终端1台,实现新车缴税、挂牌“一次办好”。
三是优化办税辅导。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项目企业,组建“春风服务队”,开展针对性服务活动;围绕“最多跑一次”、“全程网上办”办税清单,打造订单式服务,通过开展“税企沙龙”,与重点税企业建立税企高层沟通交流平台,征求企业服务需求,根据企业订单需求“量身定做”服务内容。
篇七:税机构改革对照材料
税务机构改革总结
一年来,在市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局的密切配合和全局干部的大力支持下,我认真实践“三个代表”,扎实抓好各项工作,我局夺取了全县国税系统两个文明建设的双丰收。
一、一年来所抓的重点工作(一)深化内部改革为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大方向,我抓了三件事:一是摸清实情。我带领人事股、办公室有关同志,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了县情、局情、人情。二是制订方案。经过周密筹划,我亲自参与制订了统揽全局改革的个配套方案,上报市局,得到了认可。这些方案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对全系统的“三位一体”改革起到了指导作用。三是组织实施。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我顶住了方方面面的压力,抓住精简分流、竞争上岗等关键环节,坚定不移地抓落实,推进了改革的整体进程。在改革过程中,自己虽然历经安危、荣辱、成败的考验,但抓住了机遇,赢得了主动,为进一步深化国税改革奠定了基础。(二)抓好班子建设注重各级班子建设,在县局班子自身建设上,通过落实党组议事规则以关于强化县局领导班子成员工作责任的决定和《县局党组关于加强一把手监督管理的意见》等制度,对县局班子的思
想、作风、纪律进行全方位约束。同时,在改进领导方法上,引导大家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领导艺术,进一步增强了县局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中层干部和分局班子建设上,以改革为契机,通过竞争上岗,调整干部余人次,使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大大提高了中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在一般干部的调配上,实行双向选择,共调整岗位余人次,促进了人员合理流动,实现了人力资
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县局机关及一些重要岗位人员的整体素质明显改善。通过坚持不懈地加强各级班子建设,为全县国税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精心组织税收我努力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论和方法论,提出了以打好“四大战役”为主线、精心组织实施税收工作大合唱的构想。一是科技兴税战役。月初,召开全县税收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对科技兴税战役的目标、任务和步骤作出了系统部署,并把推广应用ctais作为突破口,拉开了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序幕。二是依法治税战役。月初在所属的分局召开了全县依法治税工作会议,并把该分局作为试点,以实行个体税收分类管理为重点,探索依法治税与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经过本年试点,总结了一套操作性较强的运作模式,并在全县进行了推广。三是促产增税战役。月中旬,召开了全县税收工作会议,以此为契机,在全县开展了服务经济的“十个一”工程,以外向型经济为重点推动税收结构不断
优化,全县外向型经济实现税收比上年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四是文明()办税战役。以召开全县国税系统精神文明建设交流会为标志,提出以优化服务、文明办税、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率为主要内容的工作要求,使全系统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有了明显的改善。“四大战役”的相继实施,构成了税收业务工作的完整体系,同时,使全局工作保持了思路清晰、主次分明、整体联动、协调推进、一以贯之的鲜明特点,体现了中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的有机结合。
在工作中,注重不断创新备项税务管理一年来,重点进行了四项创新。一是按照推进现代化税收管理的进程,依托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对税收征管方式进行了改革创新。二是按照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要求,重组岗责体系,规范工作流程,进行了机关工作运行机制的创新。三是按照理顺秩序、规范管理的要求,新建制度项,修订制度项,进行了工作制度的创新。四是按照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办公环境的要求,对县局机关和城区个直属分局办公楼按现代化标准进行改建,增添设施、完善功能,进行了机关工作环境的创新。这一系列举措,都体现了求实效、求发展、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使我县国税工作较好地保持了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
(四)抓好勤政廉政建设在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了三个观点:一是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税收中心工作的高度统一性,从本质上认识
党风廉政建设对税收中心工作的促进作用,从而增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自觉性;二是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履行职责的互融共进性,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履行职责的基本保证和重要基础,要求各级领导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自觉严于律己,维护党风、行风的纯洁;三是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工作实绩的关联性,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规范“两权”运行。基于上述三点认识,在整体部署上,我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当作国税工作的一个环节、一道程序,一同部署,一样督办检查。在具体操作上,我力求做到带头守纪、以身作则,办事公道、不循私惰,作风正派、勤政廉政,较好地发挥了示范作用,促进了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不断加强。年底,县局机关被评为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二、几点启示回顾一年来的履职经历,我感到既充实,又欣慰。我和同志们一起并肩战斗,不仅增进了了解,沟通了感情,建立了友谊,也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工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概括起来,有三点启示:一是靠信念成就事业。我刚到任时,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确实感到担子重、压力大,但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相信组织上的正确领导,相信班子成员间的团结合作,相信绝大多数干部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凭着这种信念,我克服了工作上一个又一个困难,可以说,信念和毅力使我成就了一些事情、而在事业推进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坚定了信念、磨炼了意志。二是靠工作统一思想。我深切感到,工作是统一
思想的助推器,是协调关系的润滑油,是形成合力的凝结剂。回想我局一年来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从机构人事改革中有关政策的制定解释,到事务管理上一些正常的工作分歧,每次大的决策前,方方面面总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但我们并没有把精力消耗在无谓的争论上,而是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加深认识,增进了解,很快就达成了共识,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了一起。三是靠个性谋求共识。在工作实践中,我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科学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充分尊重个性的基础上,让一些与共性无碍的个性健康发展,同时采取注重正确引导、提倡相互兼容等方式,使个性与共性协调发展,最终将消极因素逐步转化为积极因素,形成推动国税事业健康发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