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课下载 > 意识形态专题党课主持词8篇

意识形态专题党课主持词8篇

发布时间:2022-08-09 10:15:03 来源:网友投稿

意识形态专题党课主持词8篇

意识形态专题党课主持词篇1

  意识形态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性质,决定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总结百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决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系统总结了实践中所孕育的理论创新,并将其概括为“九个坚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九个坚持”的重要思想,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今天我就新形势下如何提升我们党员的意识形态能力,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一、什么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含义:指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具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意识形态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主要表现在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形式中。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为出发点,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建设上,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这也是文化领域的根本制度。我们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编辑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问答》等权威著作和辅导读本,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坚持不懈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大干部群众对这一思想理解更加深入、践行更加自觉。

  第二,主流思想舆论持续巩固壮大。我们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隆重组织系列庆祝和纪念活动;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决策部署,精心组织系列重大主题宣传,在全党全社会营造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浓厚氛围。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特别注重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为英雄模范颁授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评选表彰一大批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和最美人物,形成了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争当先锋的良好风尚。

  第四,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繁荣文艺创作生产,先后推出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一批精品力作。我们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第五,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亮。我们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展中国文化年、旅游年、感知中国、欢乐春节、经典著作互译等活动。积极构建多主体、立体化大外宣格局,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相融,积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三、为什么还要继续重视意识形态能力?

  一:意识形态事关人心聚散、政权安危

  意识形态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事关人心到底是聚合还是离散、政权到底是安稳还是危险这样的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就讲了一个关系。一个是中心工作,一个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心工作是我们各方面工作的中心,各方面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来展开,为经济建设服务。但是,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并不意味着削弱或弱化其他方面的工作,包括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讲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为什么要加“极端”二字呢?我想,这就与意识形态工作事关人心聚散、政权安危有直接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作出这样一个判断?他说:“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三个事关”就直接而明白地说明了意识形态工作为什么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进一步说,意识形态工作为什么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习近平总书记又从两个方面给出了分析。一个是从理论上说,一个是从现实上说。

  从理论上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基础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不能说只要群众物质生活好就可以了,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习近平总书记点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纠正了过去我们认识上的一种偏差。比如,过去我们认为只要物质基础搞好了,只要生产力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改善了,那么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自然就加强了、巩固了。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判断有一点简单。当物质条件不好的时候,物质条件没有改善的时候,人们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过上好日子、吃饱饭,所以那个时候思想反倒简单,思想反倒好聚拢;一旦真正吃饱了饭,吃好了,穿暖了,过上物质有保障的生活的时候,那个时候人们就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甚至无穷无尽的想法,这个时候思想反倒不容易统一,不容易凝聚起来了。而恰恰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方位中,党的群众基础精神方面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判断契合了这个时代的时空方位。物质上出问题,肯定是影响党的执政安全;精神上出问题,最后也要影响到执政安全。

  二: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挑战

  长久以来特别是当前,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是多方面的。

  首先,西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强国把我们的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一个定局。西方国家之所以忌惮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的崛起改变了国际经济秩序,而且他们认为中国的崛起还代表着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崛起,这种崛起直接影响着它们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也会影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也对旧的世界格局特别是思想文化格局产生了一种在他们看来具有颠覆性的影响。

  中国的崛起可以从两方面看。作为道路来说,中国道路向其他国家展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但同样也相对比较成功的道路,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西方道路之外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选择上的可替代性,从而对西方所主导的道路产生了质疑。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同时,中国的崛起也代表了一种意识形态的张力。正是由于中国的崛起,使很多发展中国家看到了在西方的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之外,还有一套新的能够论证自己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发展的正当性的话语和理念思路。这套话语和理念思路不同于西方原有的话语和理念思路,但它同样也是有效的。所以,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渗透的背后有这样一个格局变迁的考虑,他们试图阻碍,甚至不愿意这种变迁发生。

  第二,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传播带来挑战。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夹杂多种声音,速度快,成本小,往往先声夺人,引发舆论焦点。尤其是几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机的今天,人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头条、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发布并传播媒体内容,信息源成倍增多,信息流闪电般增快,对意识形态的安全提出严峻挑战。我们看到国内有一些错误观点时有出现,有的宣扬西方价值观,有的专拿党史国史说事,有的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开放,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近年来,我们看到对抗日战争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阶级、私有制、中国特色、普世价值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网上的各种谣传各种抹黑英雄、虚无历史的现象此起彼伏,充分反映了意识形态领域复杂而严峻的形势,也充分说明了相当一部分公众意识形态素养还不够高、警惕性还不够强的问题。我们在2021年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学习抵制这些歪曲党史的言论。

  第三,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性,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思想意识上的分歧乃至对立。比如,2014年《辽宁日报》发表了一篇编辑部文章,题目为《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辽宁日报》听了许多高校的课,发现“呲必中国”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然而,我们看到的是,当时这封公开信引发了不同的评价。尽管支持《辽宁日报》的占大多数,但也相当一部分质疑的甚至是谩骂的声音,其中有很多还来自高校的教师甚至是所谓的知名专家、教授。这个事件的背后也反映了我们面临的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复杂性。

  第四,有的共产党员信仰缺失、精神“缺钙”。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在我们的党员中,信仰缺失、“缺钙”问题严重。有的以批评和嘲讽马克思主义为“时尚”、为噱头;有的对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置若罔闻,根本不当一回事;有的还专门挑那些党已经明确规定的政治原则拨弄是非,口无遮拦,毫无顾忌,受到敌对势力追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的精神空虚,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迷信“气功大师”;有的信念动摇,把配偶子女移民到国外,钱存到国外,给自己“留后路”,随时准备“跳船”;有的心为物役,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所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党员面前。

  四、如何提升党员的意识形态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仅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也为广大党员如何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更是明确指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识形态作为政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对我们党员来说,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能力,即意识形态能力,包括意识形态鉴别力、意识形态处理力、意识形态领导力等。党员要不断提升意识形态能力,努力做“先进思想的倡导者、理论创新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一)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做新时代的信仰者。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作为党员,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真正弄懂并正确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而在每个人的头脑中建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藩篱,增强人们抵御和辨别错误思潮的能力。不仅要敏锐识别和准确判定各种唯心主义观点,还要批判和抵制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既要深入学、持久学、系统学、刻苦学,也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既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也要坚定“四个自信”铸就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从而在实践中继续推进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争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忠实实践者和不懈奋斗者。

  (二)坚持正确导向,增强阵地意识,做新时代的传播者。

  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因此,党员在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中,要敢于在各种错误思潮面前亮剑发声,勇于同敌对势力和颠覆分子作斗争。既要在舆论导向、价值导向上始终坚定立场,也要向时代楷模学习、向先模榜样学习,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既要自觉肩负起监督网络、净化网络的责任,主动甄别虚假、错误信息,及时辟谣、公布真相,传播好正能量。也要不断创新意识形态传播手段和方式,树立“互联网+” 的思维,使用好学习强国、甘肃党建、单位网站及微信工作群等新媒体手段;同时利用好传统宣传方式,各类会议、调研走访、宣传标语等;现代与传统相结合与时俱进,与“我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既聆听了群众诉求、精神需要,又能积极把党的先进思想、先进文化、政策方针,宣传到我们的客户中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加强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切实把凝聚民心作为意识形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企图削弱、歪曲、否定党的言行,充分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和大众化的手段,解决好理论武装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使以党为中心在基层形成主旋律,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三)强化责任担当,服务发展大局,做新时代的守卫者。

  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准确把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决议》要求我们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做好当前识形态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旗帜鲜明地为干事者鼓劲、为担当者担当、为先锋者护航,也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作为党员,既是新时代的追梦者、圆梦人,也是推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发展的中坚力量。做好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员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这在客观上要求党员牢固树立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真正解决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和不愿亮剑、不敢亮剑、不会亮剑的现实难题。作为党员要提高甄别非主流思潮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立场坚定。结合工作实际,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行动自觉,率先垂范,增强党性修养、提高道德水准、改善工作作风,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提高我们基层党员的意识形态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广大党员干部甚至包括我们的每一公民,必须提升自己的意识形态能力。只有我们的意识形态能力强了,我们才能不负这个时代。只有我们的意识形态能力得到了大大加强,我们才能更加昂首挺胸,阔步行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

  谢谢大家!

意识形态专题党课主持词篇2

  各位同志,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关于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能力的若干问题。

  一、为什么要重视意识形态能力?

  一直以来,意识形态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这个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思考。

  为什么要重视意识形态能力?为什么要重视各级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呢?这里面有非常深厚的重大的政治考虑。我想原因无外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一:意识形态事关人心聚散、政权安危

  意识形态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事关人心到底是聚合还是离散、政权到底是安稳还是危险这样的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这里,总书记就讲了一个关系。一个是中心工作,一个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心工作是我们各方面工作的中心,各方面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来展开,为经济建设服务。但是,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并不意味着削弱或弱化其他方面的工作,包括意识形态工作。习总书记讲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为什么要加“极端”二字呢?我想,这就与意识形态工作事关人心聚散、政权安危有直接的关系。

  习总书记为什么要作出这样一个判断?他说:“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三个事关”就直接而明白地说明了意识形态工作为什么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进一步说,意识形态工作为什么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习总书记又从两个方面给出了分析。一个是从理论上说,一个是从现实上说。

  从理论上思考,习总书记提出了两个基础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不能说只要群众物质生活好就可以了,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习总书记点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纠正了过去我们认识上的一种偏差。比如,过去我们认为只要物质基础搞好了,只要生产力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改善了,那么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自然就加强了、巩固了。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判断有一点简单。当物质条件不好的时候,物质条件没有改善的时候,人们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过上好日子、吃饱饭,所以那个时候思想反倒简单,思想反倒好聚拢;一旦真正吃饱了饭,吃好了,穿暖了,过上物质有保障的生活的时候,那个时候人们就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甚至无穷无尽的想法,这个时候思想反倒不容易统一,不容易凝聚起来了。而恰恰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方位中,党的群众基础精神方面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所以,总书记这个判断契合了这个时代的时空方位。物质上出问题,肯定是影响党的执政安全;精神上出问题,最后也要影响到执政安全。

  从现实层面,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也就很难守住。”这里面我们有很多教训,如苏联解体、颜色革命,我们能看到很多例子。很多看似很坚固、很牢靠的政权,由于思想上的防线失守,导致了其他防线全盘失守,从而导致政权更迭。从实践中来讲,思想防线、意识形态工作确实非常重要。思想防线是一个前沿阵地,前沿阵地失守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如果我们守住了思想防线这个前沿阵地,那么其他防线相对来说出问题的可能性就不大。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要提高警惕,严加深思、多加考虑。

  回顾过往,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同时他也是一位意识形态大师、理论宣传大师。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讲,“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不光靠了“枪杆子”,实际上还靠了“笔杆子”。共产党在推翻旧政权的时候,首先是在思想上、舆论上形成了对于旧政权的摧枯拉朽之势,使它在道义上、理论上、发展方向上丧失了合法性,丧失了真理性,丧失了道义制高点的位置,从而为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全国政权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思想氛围和舆论氛围。毛泽东同志又讲,他说“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由此可见,掌握思想领导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性。

  原因二: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挑战

  长久以来特别是当前,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是多方面的。

  首先,西方国家把我们的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今天,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一个定局。西方国家之所以忌惮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的崛起改变了国际经济秩序,而且他们认为中国的崛起还代表着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崛起,这种崛起直接影响着它们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也会影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也对旧的世界格局特别是思想文化格局产生了一种在他们看来具有颠覆性的影响。

  中国的崛起可以从两方面看。作为道路来说,中国道路向其他国家展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但同样也相对比较成功的道路,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西方道路之外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选择上的可替代性,从而对西方所主导的道路产生了质疑。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同时,中国的崛起也代表了一种意识形态的张力。正是由于中国的崛起,使很多发展中国家看到了在西方的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之外,还有一套新的能够论证自己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发展的正当性的话语和理念思路。这套话语和理念思路不同于西方原有的话语和理念思路,但它同样也是有效的。所以,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渗透的背后有这样一个格局变迁的考虑,他们试图阻碍,甚至不愿意这种变迁发生。

  其次,我们看到国内有一些错误观点时有出现,有的宣扬西方价值观,有的专拿党史国史说事,有的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开放,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近年来,我们看到对抗日战争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阶级、私有制、中国特色、普世价值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网上的各种谣传,比如“董存瑞炸碉堡是凭空捏造”、“雷锋典型系虚构”、“狼牙山五壮士拔老百姓的萝卜”……各种抹黑英雄、虚无历史的现象此起彼伏,充分反映了意识形态领域复杂而严峻的形势,也充分说明了相当一部分公众意识形态素养还不够高、警惕性还不够强的问题。

  再次,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性,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思想意识上的分歧乃至对立。比如,曾经《辽宁日报》发表了一篇编辑部文章,题目为《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辽宁日报》听了许多高校的课,发现“呲必中国”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然而,我们看到的是,正是这封公开信引发了不同的评价。尽管支持《辽宁日报》的占大多数,但也相当一部分质疑的甚至是谩骂的声音,其中有很多还来自高校的教师甚至是所谓的知名教授。这个事件的背后也反映了我们面临的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复杂性。

  二、如何提升意识形态能力

  提升意识形态能力,已经是我们党员干部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必须着力在提升意识形态能力方面下一些工夫、多一些思考。 那么,意识形态能力包括哪些内容呢?我认为,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能力应当包括鉴别力、学习力、思考力、创新力和表达力这五个方面。

  (一)提高意识形态鉴别力

  鉴别力是意识形态能力的首要方面。提高意识形态鉴别力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是大局。凡属根本、重大、原则、方向的问题,都是政治;凡是关系到这些方面的事务,也可以被上升到政治高度。而意识形态问题恰恰是具有高度政治性的问题。凡是涉及政治层面的问题都一定意义上与意识形态问题发生着直接而有机的关联。

  如果从政治的角度看,新常态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了。在认识新常态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准确把握内涵,注意克服几种倾向:首先,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其次,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其三,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似乎推给新常态就有不去解决的理由了。所以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新常态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实际上有政治的考虑,那么这里面就有意识形态在内了。同样,如果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也会发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我要讲清楚,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

  善不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最经典的例子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与邓小平对待毛泽东。赫鲁晓夫是怎么对待斯大林?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赫鲁晓夫在报告中讲了三个问题:第一,斯大林搞个人崇拜,破坏了苏联共产党集体领导的最高原则;第二,揭露和抨击斯大林搞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危害;第三,把产生个人崇拜的根源及其严重后果完全归罪于斯大林个人的不良品质,归罪于斯大林一人。那么,邓小平是怎么评价毛泽东的呢?邓小平首先认识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他说,“这不只是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政治问题。”所以,邓小平首先强调“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邓小平说,“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同志犯了错误,这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既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个人崇拜,又维护了毛泽东的形象和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巧妙地解决了一个全国人民思想信仰的问题。这为人们统一思想、维护团结、保证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孰优孰劣,孰高孰低,我们能够看得出来了。二者之所以作出截然不同的判断,关键就在于善于不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赫鲁晓夫简单、粗暴地对待斯大林,导致了思想的混乱,甚至为苏联解体一定意义上埋下了思想上的祸根。而邓小平则成功解决了如何评价毛泽东的问题,成功扭转了中国的方向,为改革开放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邓小平是一个非常有意识形态智慧的人。在针对西方媒体来阐述自己的意识形态观时,他曾经这样说:“说我是改革派是真的,可是我也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如果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保守派,那么也可以说我是保守派。比较实际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的意识形态智慧在哪里呢?就是在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坚持自己明确的底线和原则,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四项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一种智慧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意识形态智慧。

  第二个要点,把握一条基本原则。毛泽东讲,“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就是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应用到意识形态领域,就是要努力做到:把不利于我们的思想舆论搞得少少的,把有利于我们的思想舆论搞得多多的;把负能量、次旋律搞得少少的,把正能量、主旋律搞得多多的。

  习近平总书记有“三个地带”的理论,他说:“当前,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这就是把我们的地盘搞得大大的,把敌人的地盘搞得少少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思路。所以,我认为,高明的意识形态工作实际上是在坚持原则和底线的前提下推动形成最大公约数的工作。我们要坚持这一个原则,因为意识形态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性非常强的工作。

  第三个要点,心里面要装几把尺子。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一把尺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一把尺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把尺子,中国国家利益与国家形象也是一把尺子。凡是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我们就要用这几把尺子量一量,有利的我们就要去做,有害的我们就要去反对。意识形态领域很复杂,有的是认识模糊,有的是思想方法问题,有的是政治立场问题,情况是不一样的。检验的标尺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能以“左”为标尺,也不能以“右”为标尺。“左”和“右”的标尺一定意义上都有形而上的成分在,有了这几把尺子,我们就做到心里有数。

  我们要牢记几个关键词:一个是底线思维,一个是战略定力,一个是颠覆性错误。底线思维,就是一定要守住我们的原则和底线。刚才那几把尺子,我认为就可以作为原则和底线。战略定力,就是要明白我们做工作不是为了讨好某些人,不能因为别人批评、指责、谩骂我们就不去做,不能因为别人鼓掌、喝彩、叫好我们就去做,我们是为了自己而工作,这叫战略定力。同时,我们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一些理论、一些口径、一些标尺,一旦松动,就有可能会犯下颠覆性错误。

  第四个要点,有些问题不妨想得多一些。对那些看似与意识形态工作不相干的事务要多想一想。对于一些流传甚广的网络帖子包括一些“正能量”的谣言要多想一想。比如,所谓的哈佛大学校训,所谓的西点军校军规,所谓的德国幼教专家解读,所谓的美国某某学会的推荐……在裹挟着商业利益目的之外,有可能也会对很多人造成一种思想上的、价值观上的误导。对于某些所谓客观的新闻报道也要多想一想。对于某些所谓的客观现象也要多想一想。比如,有的人认为中国的大学有思想政治教育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而西方的大学没有这方面的课程,所以他们就没有意识形态色彩。我们说西方的高等教育中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这个话当然牵强,但是如果说它不受意识形态影响,那肯定是不对的。在美国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中,文学名著和西方思想制度是两大门类,而这两类核心课程就是经过精心设计,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具有倾向性的理论、学说和观点的课程,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西方主流价值观的教育,是要将共同的价值观念传输给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你能说这里面没有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吗?只不过他们做得更巧妙、更隐蔽。

  (二)提高意识形态学习力

  第一,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判断形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做好各方面工作的看家本领,但首先它是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看家本领。意识形态理论工作者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这个犀利的武器在手,那是根本做不好的、看不透的、弄不明白的。

  第二,适当了解思想意识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潮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论证的基本方法,我们都要了解一下。比如,政治学领域的民主话题,法学领域的宪政问题,新闻学领域的所谓“新闻自由”,社会学领域的公民社会,都附着了大量的意识形态因素。对此,我们不可不察。

  (三)提高意识形态思考力

  第一,善于观察问题。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在善于观察问题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作出了一个榜样。他在一次重要的讲话中提出了“八个能否”的标准。他说,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第二,善于抓住关键。习总书记提出了“13个如何”,我认为这“13个如何”就是当前和今后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问题,把这“13个如何”想清楚了,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就比较好做,如果想不清楚,那么意识形态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哪“13个如何”呢?第一,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第二,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第三,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第四,如何看待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五,如何看待自由、民主、平等的科学内涵和实践。第六,如何看待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第七,如何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八,如何深刻领会新的发展理念。第九,如何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第十,如何看待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十一,如何看待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全面深化改革。第十二,如何看待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第十三,如何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如果我们在这13个问题上获得了一个明确而清醒的认识,那么我们的意识形态能力就将大大提高一步。

  第三,善于进行一些分析。这些分析有理论上的分析。当年,苏联解体、东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候,很多人开始怀疑、悲观、失望,甚至质疑“中国的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就在那个时候,邓小平说了这样的话,他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20多年过去了,我们发现邓小平同志的判断是准确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没有消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没有消失,反而一步一步在崛起。这就是分析力、判断力和思考力。

  (四)提高意识形态创新力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特别需要创新的工作,不是简单的攻和守这么简单,它要求我们保持思想上最大的敏锐性和开放性,要不断地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要不断地保持思想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第一,善于进行理论创新。邓小平是一个理论创新大师,提出了“完整理解论”。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从而强化了毛泽东思想中的“四个现代化”理念,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解除了思想上的一个大障碍。同时,为了摆脱传统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思维定势,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从而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生命力、新的动能。这就是理论创造。中国也有很多其他的理论创新,比如协商民主,我们对“协商民主”这个外来词进行了中国式的改造,把它从一个具有强烈的自由主义理论背景的词改造成为一个合乎中国国情的词,所以我们讲民主协商、协商民主、政治协商,这就已经完全的归化为中国的一个词。对于“治理”这样一个具有新自由主义背景的词我们也进行了改造,所以我们有了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我们还提出了网络主权这样一个中国创造的词汇,而正是借助于网络主权、信息主权,我们在面对西方强势的网络霸权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正当性、道义的制高点、理论的制高点。

  第二,善于进行内容创新。比如,《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什么——从个体受益角度所作的思考》一文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的,从个体受益角度来思考,大致有三大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科学把握世界和社会发展的思维与方法;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正确理解生活和人生命运的智慧与启迪;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充实精神世界并抚慰心灵的哲理与感悟。过去,我们都讲马克思主义给我们一个科学的理论指导,而这个文章却发掘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个体、对于我们心灵、对于我们精神世界的指导和抚慰作用,这就是一种创新。

  第三,善于进行应用创新。意识形态工作中,应用创新也很重要。比如,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实际上就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实际中,这就是一个伟大的应用创新。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前加上中国特色,实际上就是在中国的语境中创造性地运用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也是一个伟大的应用创新。

  (五)提高意识形态表达力

  第一,善于拿捏词句。比如,过去我们讲和平发展,后来一度我们使用了“和平崛起”这个词,但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和平崛起”这个词在意识形态的可接受性及传播力上,不如“和平发展”这个词更容易得到理解和接受。还有一个例子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不能否定”,这是拿捏词句的一个经典文本。习近平总书记讲,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两者有机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这就打破了过去在意识形态上的一个不可通约性,把两者的统一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实际上就是一项非常伟大而重要的、具有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工作。比如面对西方的“普世价值”,我们提出共同价值。他讲他的“普世价值”,我们讲我们的共同价值,中国并没有脱离人类文明的大道,但是我们对于人类文明的价值有着自己的理解,而这个理解并不同于在西方语境下所创造出来的所谓的“普世价值”。还有“狮子论”,习总书记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里面对词句拿捏达到了一个非常艺术化的高度。

  第二,善于创新话语。比如毛泽东通过创造性地化用“实事求是”这个词,赋予“实事求是”这个词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从而使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活的灵魂。邓小平通过“一国两制”一词创造性地解决了一个国家之内两种制度共容的理论解释问题,通过“摸着石头过河”揭示了改革开放方法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中国梦”这样一个词带动和激发了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梦在意识形态方面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典范,它激发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了人民群众对于我们党的事业的参与感和效能感,同时让世界认同中国也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切入视角。所以,有人说,中国梦不但有仙气,还很接地气,从而打通了各种语言的阻隔,为我们党开辟新的话语空间。而新的话语空间开辟的背后实际上是新的社会共识的形成、最大公约数的形成。“中国梦”的提出,出现了一系列与此相伴而生的话语,如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故事、个人梦、民族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甚至产生了“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的类比,为我们党开辟新的话语空间,在国际国内都赢得了思想上的一个公约数。

  第三,避免掉入话语陷阱。比如,西方政治理论,西方的传播理论,在有意无意地设置了若干话语陷阱,我们稍加不慎就可能掉入话语陷阱,比如合法性、宪政、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等。一方面,它们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简单地用这些理论来观察和分析中国,我们可能就会被他们套上话语的牢笼、话语的紧身衣,从而挣扎不得,动弹不得,处处被动。再比如,我们国内也有一些话语有一定的陷阱性质。比如探讨党大还是法大、一党执政滋生腐败、人民性高于党性、党政分开,等等。甚至一些国外领导人发表的谈话也有助于我们提高对意识形态陷阱、话语陷阱的认识。

  三、提高意识形态能力的若干原则

  第一,把握一个核心任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争取最大公约数的工作。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敌我攻守的工作。争取最大公约数的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既要有敌情意识、攻防意识,同时还要把握、了解核心任务。核心任务是什么?就是怎样让人家了解、理解、认同我的想法、说法,或者说怎样用我的想法、说法打动、感召、说服人家。意识形态工作本质是一个争夺人心的工作。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如果经过我们工作,人心凝聚力提高了,老百姓的认同感、认同度提高了,那么这个工作就是成功的;如果老百姓的认同度下降了,那么我们就要反思意识形态工作在哪里可能出现了偏差。

  第二,坚持“双百方针”。我们党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主要指的是文艺,偏重于文艺,百家争鸣偏重于思想。那么我认为,在意识形态领域恐怕也要讲一讲“双百方针”。中国历史上讲“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邓小平同志也讲“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毛泽东也讲,“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所以,在意识形态工作上,我们还是要坚持“双百方针”。

  第三,秉持“三不主义”。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争取最大公约数,那就要善用“三不主义”。我们要秉持一种就事论事的智慧,是什么事就解决什么事,出了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第四,破立并举、重在建设。破立并举,既要有破,又要有立。既然意识形态工作有一定意义上的敌我攻防性质和功能,那么破还是要有的。我们要善于破,善于用“笔杆子”来对付“笔杆子”,善于用“枪杆子”来对付“枪杆子”。重在建设就是立,要大力加强能力建设,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孙子兵法》讲,“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我们要有这样的思想,要有这样的智慧,这样我们的工作就比较主动了。

  第五,把握好三个基本维度。一是,重点解决好挨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讲:“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经过几代人不断地努力,挨打、挨饿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是挨骂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甚至一定意义上成为我们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意识形态工作重点要解决好挨骂的问题。二是,在态度上要明确,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我们要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力有节地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三是,手上要有“几把刷子”。习近平总书记说,担任宣传思想部门领导工作的,除政治上可靠之外,总是需要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做到坐下来能写字,站起来能说句,走起来能办事。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面对的是思想僵化的问题,思想僵化就要解放思想,但是现在我们一定意义上面对的是思想分化问题,思想分化就要统一思想。而统一思想要比解放思想工作难度还要高。前者需要智慧和勇气,后者需要方法和艺术。所以难度更高,要求我们刷子就得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广大党员干部甚至包括我们的每一公民,必须提升自己的意识形态能力。只有我们的意识形态能力强了,我们才能不负这个时代。只有我们的意识形态能力得到了大大加强,我们才能更加昂首挺胸,阔步行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

意识形态专题党课主持词篇3

  意识形态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事关人心到底是聚合还是离散、政权到底是安稳还是危险这样的大问题。下面是星星阅读网小编为您推荐2022年意识形态工作专题党课讲稿。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我办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很大进展。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

  党支部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认真落实党支部书记意识形态工作述职制度,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各负其责,多次召开有班子成员、支部书记、党员干部参加的意识形态领域再教育活动座谈会。大力宣传党和民族的宗教政策,揭露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反动势力的本质,使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一系列的恐怖活动给社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的危害,切实把马克思主义五观、无神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党员干部和职工心里,提高了党员干部职工对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活动工作必要性的认识。

  二、狠抓学习教育

  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支部学习的重要内容,及时传达学习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是通过领导干部上党课,警示教育等方式,不断加强党员干部思想建设工作力度,为我办工作提供理论保障。二是坚持学习制度,将学理论、学业务、党建专题知识讲座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做到计划、讲座、心得和考勤相结合。三是多次开展学习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及十九大精神,督促全办干部职工紧跟时代步伐。

  三、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一是班子成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二是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通过召开会议、播放宣传标语等形式,广泛动员干部职工积极主动地参与。

  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牢牢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做到一把手亲自抓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及时做好重要节点和敏感时期的舆论监管。

  1、努力构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格局

  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努力健全完善党支部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各科室积极配合,共同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格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摆上重要日程。

  2、努力在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上下功夫

  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充分运用个别谈心、耐心疏导、平等交流、民主讨论等方法,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使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入情入理、潜移默化。

  3、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归根到底靠队伍、靠人才。党支部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努力打造了一支思想理论好、综合素质高、具有丰富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的干部队伍。

  4、努力完善好党建工作的新理念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抓好党建是关键。一是科学部署党建工作。从完善党建工作例会、开展三会一课等方面入手,制定了组织、宣传等工作计划,致力于促进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二是详细分解工作责任。明确了班子成员、科室的党建目标任务;在班子内部,进一步明确党建工作分工,党支部书记负总责,班子其他成员结合分工抓好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党建工作。党支部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要问题。

意识形态专题党课主持词篇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对于这种转变的重大意义,如果联系十八大之前乃至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情况和问题,就能够体会得更加深刻。就如《决议》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意识形态领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一些领导干部政治立场模糊、缺乏斗争精神,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由此带来的一个重大研究命题就是: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何以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以十九届六中全会《決议》文本为中心进行研究,可以得出一些带有规律性总结性的认识思考。

  一、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来自于“敢抓敢管”和“深耕厚植”

  意识形态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领域搞建设,是一项事关根本的工作,也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刻领会《决议》中的相关表述,深切体会到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意识形态工作有两个鲜明特征:“敢抓敢管”和“深耕厚植”。这对于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发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敢抓敢管”,指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敢抓敢管”最重要的是“抓什么、管什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要“抓”和“管”的是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比如,召开了两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分别召开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意识形态工作性会议,以及与意识形态工作密切相关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等。这些会议的召开和重大工作部署的展开,就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廓清了理论是非,校正了工作导向,向全党全社会传递了坚定而明晰的信号,引领思想文化领域向上向好态势不断发展。

  “深耕厚植”,指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谙治国理政智慧,采取了一系列敦教化、正风俗、聚人心、强底气的重大举措,在全社会唱响了主旋律、弘扬了正能量、浸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形态工作的人心基础和民风基础日益巩固。比如,十八大以来,党推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等活动,使得全党全社会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这就使得历史虚无主义言论越来越为人们所鄙弃,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

  二、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来自于“明心见性”和“研机析理”

  意识形态领域形势的转变,取决于意识形态工作做得如何,更取决于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供给。因而,思考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还必须联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全党全社会的引领作用的发挥,是意识形态领域态势转变的更根本因素。正如《决议》指出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意识形态角度看,在呼应、回应和响应时代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何特殊魅力?主要有两点:“明心见性”和“研机析理”。

  “明心见性”,指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直接触及工作和事物的本质、本性、本源,拨开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比如,改革开放以后,党的领导要不要加强,党的领导是不是全面的领导,乃至于“党是领导一切的”提法对不对等,都是有过争论乃至争议的。而这些问题,不仅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也是重大的意识形态问题,是事关人们对党的前途命运的信心的根本性意识形态问题。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避讳、毫不隐瞒,旗帜鲜明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等等。这直接针对的就是过去一度出现的“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问题上,党中央的态度坚决、鲜明,社会上乃至国际上的一些借此炒作、鼓噪的事情就消退了许多,意识形态领域的很多工作开展起来理就更直了、气就更壮了。

  “研机析理”,指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发挥思想的力量、理论的力量,满足人们深层次的思想理论渴求,解决人们思想上的疑问困惑。比如,针对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而不能走别的其他道路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照抄照搬他国政治制度行不通,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比如,针对“西方‘普世价值’经过了几百年,为什么不能认同?西方一些政治话语为什么不能借用?接受了我们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为什么非要拧着来?”的疑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最后要么就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要么就是只有挨骂的份”。再比如,针对奉西式民主为圭臬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并强调,“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这样的民主是形式主义的”。

  三、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来自于“解决问题”和“取得成就”

  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再高明、再有成就的意识形态工作,都离不开“经济基础”领域决定性作用。因而,从更宽广视野看,十八大以来党和人民事业发生的伟大转变、取得的伟大成就,才是意识形态领域发生转变的决定性因素。须知,作为阅卷人的人民群众对于我们党的评判,不仅是听“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更重要的是从切实感受中看“做了什么、收效如何”。从这样的视角切入思考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原因,也有两点:“解决问题”和“取得成就”。

  “解决问题”,指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给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由此产生了显著的政治和社会效应。比如,《决议》指出,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一度出现管党不力、治党不严问题,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出现严重危机,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风气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较为普遍存在”。特别是“七个有之”问题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威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引起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强烈不满和义愤。出现这样的问题,必然导致个别党员干部身上出现性质宗旨与所作所为之间的强烈反差;对于这样的反差,人们不仅会产生强烈不满和义愤,而且会产生严重的思想认识问题。因而,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不仅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而且再次强化了人民群众对于党的信心与支持。还比如,为了全体人民奔小康,我们党“言必信、行必果”。党的十八大以來,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样的治理绩效,使得人民群众由衷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当然也就增进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都强化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民心基础。

  “取得成就”,指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所取得的整体性、普遍性成就。人民群众不仅从对问题的解决中感受党治国理政的成效,也从总体成就中进行评价。《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样的成就,当然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从而使得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由此,“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有了这样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民声民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凝聚力当然就非同以往。

  总之,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做到“敢抓敢管”和“深耕厚植”,在思想理论建设中做到“明心见性”和“研机析理”,在治国理政中做到“解决问题”和“取得成就”,并使这三个方面有机协同起来,从而实现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这是认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结论,也是从新时代得出的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规律性认识。

意识形态专题党课主持词篇5

 

  同志们:

  很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参加这次主题党日活动。刚才,我们一起参观了×革命旧址,详细了解创建背景、发展过程和革命成果,传承红色精神,洗礼思想、净化心灵,就我个人而言,确实深受教育、深受启发、深受感动,相信大家也都会有一些新的感悟、新的体会和收获。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想着围绕弘扬传承×精神这一主题,和大家作一次交流。今天,借此机会,按照全市“党委(党组)书记讲意识形态专题党课”活动安排,结合×严重违纪违法案以案促改相关要求,就×精神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以及组织部门的自身建设,和大家作以交流,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第一,重温×精神,深感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革命圣地×孕育的×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建党思想之基。总的来说,×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根本特征主要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贯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血脉,是鼓舞和激励14亿追梦人努力奔跑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锤炼、增强党性修养的最好教材。

  一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精神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方向对一个党、一个党组织、一个党员干部来说都极端重要。”×时期,正是因为我们党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才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和热血青年奔向×,他们不怕走烂脚底板,不怕路遇九妖十八怪,只要有_口气,爬也爬到×城。实践也一再证明,党只有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时刻保持政治定力;才能立足现实、把握未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能确保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不偏离航向、行稳致远。

  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精神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时期,我们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认真总结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和教训,全面剖析国情、民情,采取符合民意民需民心的方针政策,开展×整风运动,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全党的思想路线和行动自觉。陈云同志曾说过:在×的时候,我曾经仔细研究过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当我全部读了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之后,感到里面贯穿着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当时我的体会就是这十五个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o可以说,什么时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革命就取得胜利,建设就取得成就;反之,就会犯错误,革命受挫折,事业受损失。

  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精神的核心内涵。×时期,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幵宗明义地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944年10月,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不能是半心半意,不能是三心二意,一定要全心全意。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了党章。×出现了“只见公仆不见官”,干群团结如_人的生动局面。驻扎在×的美国军事观察小组成员说:“没有粉饰和礼貌。没有尴尬,也没有绝望的贫困。”可以说,正是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凝聚起人民战争势不可挡的磅礴伟力,进而熔铸为×精神的核心内涵、本质体现,深刻揭示出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所在,同样也是我们干好组织工作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四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精神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品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的根本。×时期,我们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在要么饿死,要么解散,要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条件下,用双手和锄头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不仅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也改善了党群关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毛泽东在杨家岭对面的山沟里开垦出一块菜地,种上了西红柿、辣椒、土豆等蔬菜,周恩来、任弼时参加军民纺线大赛运动还获得了纺线能手的称号。三五九旅凭着一把镢头一把枪,把野兽出没、渺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我们今天的生活水平、工作条件、物质基础、发展能力与×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是不是过时了?要下岗了?答案是否定的。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力更生的意志越是不能移,艰苦奋斗的作风越是不能去,否则就会变质、就会忘本。

  第二,重温×精神,深感其历久弥新、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用×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可以说,×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叵久价值,不仅可以在革命建设年代激励人心、砥砺斗志,也可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锤炼党性、凝聚力量,是党员干部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的营养剂。

  一是汲取信仰的力量。×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中写道,“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实现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所产生的力量,被美国记者斯诺称之为一种“东方魔力”o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访问×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希望在×。我认为,他们所说的“魔力”“希望”“根本”,就是信仰的力量。可以说,×精神就是一座灯塔,我们要用好这座灯塔,经常学一学、悟一悟,固思想之源,补精神之钙,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始终保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不懈追求,始终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查找党性的差距。我们党自建党起就十分重视向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回望×时期,党性锻炼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1941年7月1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要求在全党开展反对分散主义独立主义个人主义的斗争,加强纪律教育,用自我批评的武器、加强学习的方法来改造自己、坚定党性。×整风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教育的成功范例。通过×整风,解决了一些党员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形成了一股坚不可摧、勇往直前的党性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o党性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关系到党员干部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关系到党员干部在风险和考验面前能否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可以说,×精神就是一面镜子,我们要用好这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自己,査一查党性强弱,正衣冠、明事理,深入查摆自己在两个维护、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风建设、担当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努力向×时期老_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像他们那样用心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自己,努力争做一名新时期优秀组工干部。

  三是校准前进的方向。1938年4月1日,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第二期开学典礼的讲演中,深刻阐明了什么是政治方向:共产党有一个方向,政治的方向。这个政治方向是代表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意见的。共产党,从它生下来的那天起,就决定了这个方向。×精神所确立的政治方向根本特质就是“认准了理走到底”,是引领中国发展走向,保证党的事业不会偏离航向的定海神针。可以说,×精神就是一把标尺,我们要用好这把标尺,时常用×精神査一查、校一校前进的方向是否有偏离、错位、脱轨的问题,及时修正航向、回归“初心”、回归正道,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警示、早纠正,时刻提醒自己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做精做出彩,全力推动组织工作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第三,重温×精神,深感组织部门责任重大、使命在肩

  弘扬×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对于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模范部门”的要求,积极培育践行“四要”部风,落实“三抓”要求,全面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

  一要突出政治过硬,锻造“两个绝对”的政治品格。旗帜鲜明讲政治是组工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政治过硬是组工干部安身立命的压舱石o要深学笃用,在提高政治站位中对标对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组织工作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思考、谋划、推进组织工作自觉对标对表,把两个维护“两个绝对”落实到履职尽责、做好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要对党之大者、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精准理解和把握组织工作各项政策,深入领会中央、省委、市委对组织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弄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精准科学使劲发力,努力做到融会贯通。要围绕中心,在服从服务大局中聚焦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组织路线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我们要心随大局而动,胸为大局而谋,找准组织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楔入点和着力点,坚决贯彻落实好市委的决策部署,服务于全市“止滑促升、决战收官”主题主线,积极对组织资源进行统筹调配,配好班子、用好干部、聚好人才、抓好基层,推动组织工作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要树好导向,在营造政治生态中用情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我们要带头践行运用党性(政治)体检制度,带头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组织生活制度,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利器,示范引领党员干部在党内政治生活的大熔炉中接受教育、改造思想,锤炼党性、站稳立场,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同时,要及时对外、向上推介报道×组织工作动态、探索实践、经验亮点,用好×党建AAA公众号、《×党建》杂志等自办媒体,紧跟时代步伐、紧盯上级要求、紧贴基层实际,强化正面引导,扎实做好涉组舆情监测工作,让主流思想和舆论,牢牢占领组织工作意识形态阵地。

  二要突出能力过硬,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幵班式上强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要求。能力过硬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金刚钻”。要克服本领恐慌,在学习中增强本领。×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讲过:

  “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时至今日,本领恐慌的问题依然存在,能力不足的危险仍未消除。我们要把本领恐慌当作不断促使自己砥砺奋进、拼搏向前的对症良药,心无旁鸯钻业务、提水平,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练好内功、增强本领,真正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不辱使命。要发扬“安、专、迷”的精神,修炼精深的专业知识、高超得专

  业技能、优秀的专业品格,努力成为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要警惕岗位倦怠,在实践中磨砺真功。组工实践原则性强、政策性强、规范性强,长年中规中矩、谨小慎微,难免履职疲劳、产生倦怠。我觉得,我们必须跳出以往的“舒适区”和“经验圈”,保持“空杯”心态,热爱这份职业,热爱所在岗位,克服懈怠心理,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确保各项工作有板有眼、出新出彩。面对基层党建、干部工作、人才工作等组织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敢于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磨砺敢于担当的“宽肩膀”、能够担当的“铁本领”,不断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政治、调查研究、科学决策、改革攻坚、应急处突、群众工作、抓落实等七种能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要秉承工匠精神,在创新中打造精品。实践证明,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注入一份专注与执着。我们要坚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对经手的每一件事、每一项工作,都一丝不苟、严格把关、精益求精。要在守正创新出精品中提高质效,立足本职、对标高位,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项目化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持之以恒抓规范、抓精细、抓提升,推动组织工作在全市争_流、全省出经验、全国创品牌。

  三要突出作风过硬,树立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作风关系组工干部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组织工作的生命。作风过硬是党员干部经受考验的“传家宝”。要一路先行、冲锋在前。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是党对干部的基本要求。作为我们组工干部更是要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努力做到想在前、干在前、冲锋在前,着力打造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模范部门,真正做到“面对面、实打实、硬碰硬”。要一力担当、狠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业不能做样子,必须脚踏实地,抓工作落实要以上率下、真抓实干。我们也常说,最能打动人的是真话,最能带动人的是实干。我们要以×严重违纪违法案为镜鉴,立足岗位职责,用心用情用智抓好分内工作,不躲闪、不推脱,在危难急重等工作面前起而行之、勇挑重担,稳扎稳打向前走,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努力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要弘扬“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工作作风,说了就算、定了就干,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要_身正气、公道正派。公道正派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是组工干部的立身之本、为人之道、处事之基。我们要始终坚守出以公心的品格,_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严到底,讲党性不讲私情,讲原则不讲关系,真正做到以公心树公道,以正行见正派。要涵养不忧不惧的修为,把心放正、放平、放稳、放和,多想“我为组织做了什么”,少计算“组织给了我什么”,不攀比、不计较,甘为人梯、无私奉献。要一如既往、守住底线。长亚书记指出,守住底线也是一种发展。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站稳立场、守住底线,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原则面前不让步,邪气面前敢斗争,重视“小事”、留心“小处”,把好小节关、初次关、亲友关,树家风、正己风,确保自己做人有底气,做事有硬气,从政有“正气”。

  同志们,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当前,全市上下正处在止滑促升、决战收官的关键时刻,必须大力弘扬、传承×精神,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措施,将×精神存之于心、践之于行,用责无旁贷的担当、坚韧勇毅的魄力、昂扬向上的状态,推动全市组织工作取得新气象新作为,为实现“止滑促升、决战收官”目标,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意识形态专题党课主持词篇6

  各位同志,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关于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能力的若干问题。

  一、为什么要重视意识形态能力?

  一直以来,意识形态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这个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思考。

  为什么要重视意识形态能力?为什么要重视各级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呢?这里面有非常深厚的重大的政治考虑。我想原因无外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一:意识形态事关人心聚散、政权安危意识形态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事关人心到底是聚合还是离散、政权到底是安稳还是危险这样的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就讲了一个关系。一个是中心工作,一个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心工作是我们各方面工作的中心,各方面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来展开,为经济建设服务。但是,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并不意味着削弱或弱化其他方面的工作,包括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讲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为什么要加“极端”二字呢?我想,这就与意识形态工作事关人心聚散、政权安危有直接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作出这样一个判断?他说:“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三个事关”就直接而明白地说明了意识形态工作为什么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进一步说,意识形态工作为什么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习近平又从两个方面给出了分析。一个是从理论上说,一个是从现实上说。

  从理论上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基础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不能说只要群众物质生活好就可以了,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习近平总书记点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纠正了过去我们认识上的一种偏差。比如,过去我们认为只要物质基础搞好了,只要生产力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改善了,那么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自然就加强了、巩固了。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判断有一点简单。当物质条件不好的时候,物质条件没有改善的时候,人们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过上好日子、吃饱饭,所以那个时候思想反倒简单,思想反倒好聚拢;一旦真正吃饱了饭,吃好了,穿暖了,过上物质有保障的生活的时候,那个时候人们就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甚至无穷无尽的想法,这个时候思想反倒不容易统一,不容易凝聚起来了。而恰恰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方位中,党的群众基础精神方面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判断契合了这个时代的时空方位。物质上出问题,肯定是影响党的执政安全;

  精神上出问题,最后也要影响到执政安全。

  从现实层面,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也就很难守住。”这里面我们有很多教训,如苏联解体、颜色革命,我们能看到很多例子。很多看似很坚固、很牢靠的政权,由于思想上的防线失守,导致了其他防线全盘失守,从而导致政权更迭。从实践中来讲,思想防线、意识形态工作确实非常重要。思想防线是一个前沿阵地,前沿阵地失守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如果我们守住了思想防线这个前沿阵地,那么其他防线相对来说出问题的可能性就不大。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要提高警惕,严加深思、多加考虑。

  回顾过往,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同时他也是一位意识形态大师、理论宣传大师。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讲,“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不光靠了“枪杆子”,实际上还靠了“笔杆子”。共产党在推翻旧政权的时候,首先是在思想上、舆论上形成了对于旧政权的摧枯拉朽之势,使它在道义上、理论上、发展方向上丧失了合法性,丧失了真理性,丧失了道义制高点的位置,从而为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全国政权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思想氛围和舆论氛围。毛泽东同志又讲,他说“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由此可见,掌握思想领导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性。

  原因二: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挑战长久以来特别是当前,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是多方面的。

  首先,西方国家把我们的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今天,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一个定局。西方国家之所以忌惮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的崛起改变了国际经济秩序,而且他们认为中国的崛起还代表着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崛起,这种崛起直接影响着它们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也会影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也对旧的世界格局特别是思想文化格局产生了一种在他们看来具有颠覆性的影响。

  中国的崛起可以从两方面看。作为道路来说,中国道路向其他国家展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但同样也相对比较成功的道路,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西方道路之外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选择上的可替代性,从而对西方所主导的道路产生了质疑。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同时,中国的崛起也代表了一种意识形态的张力。正是由于中国的崛起,使很多发展中国家看到了在西方的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之外,还有一套新的能够论证自己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发展的正当性的话语和理念思路。这套话语和理念思路不同于西方原有的话语和理念思路,但它同样也是有效的。所以,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渗透的背后有这样一个格局变迁的考虑,他们试图阻碍,甚至不愿意这种变迁发生。

  其次,我们看到国内有一些错误观点时有出现,有的宣扬西方价值观,有的专拿党史国史说事,有的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开放,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近年来,我们看到对抗日战争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阶级、私有制、中国特色、普世价值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网上的各种谣传,比如“董存瑞炸碉堡是凭空捏造”、“雷锋典型系虚构”、“狼牙山五壮士拔老百姓的萝卜”……各种抹黑英雄、虚无历史的现象此起彼伏,充分反映了意识形态领域复杂而严峻的形势,也充分说明了相当一部分公众意识形态素养还不够高、警惕性还不够强的问题。

  再次,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性,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思想意识上的分歧乃至对立。比如,曾经《辽宁日报》发表了一篇编辑部文章,题目为《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辽宁日报》听了许多高校的课,发现“呲必中国”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然而,我们看到的是,正是这封公开信引发了不同的评价。尽管支持《辽宁日报》的占大多数,但也相当一部分质疑的甚至是谩骂的声音,其中有很多还来自高校的教师甚至是所谓的知名教授。这个事件的背后也反映了我们面临的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复杂性。

  二、如何提升意识形态能力

  提升意识形态能力,已经是我们党员干部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必须着力在提升意识形态能力方面下一些工夫、多一些思考。

  那么,意识形态能力包括哪些内容呢?我认为,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能力应当包括鉴别力、学习力、思考力、创新力和表达力这五个方面。

  (一)提高意识形态鉴别力鉴别力是意识形态能力的首要方面。提高意识形态鉴别力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是大局。凡属根本、重大、原则、方向的问题,都是政治;凡是关系到这些方面的事务,也可以被上升到政治高度。而意识形态问题恰恰是具有高度政治性的问题。凡是涉及政治层面的问题都一定意义上与意识形态问题发生着直接而有机的关联。

  如果从政治的角度看,新常态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了。在认识新常态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准确把握内涵,注意克服几种倾向:首先,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其次,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其三,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似乎推给新常态就有不去解决的理由了。所以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新常态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实际上有政治的考虑,那么这里面就有意识形态在内了。同样,如果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也会发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我要讲清楚,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善不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最经典的例子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与邓小平对待毛泽东。赫鲁晓夫是怎么对待斯大林?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赫鲁晓夫在报告中讲了三个问题:第一,斯大林搞个人崇拜,破坏了苏联共产党集体领导的最高原则;第二,揭露和抨击斯大林搞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危害;第三,把产生个人崇拜的根源及其严重后果完全归罪于斯大林个人的不良品质,归罪于斯大林一人。那么,邓小平是怎么评价毛泽东的呢?邓小平首先认识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他说,“这不只是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政治问题。”所以,邓小平首先强调“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邓小平说,“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同志犯了错误,这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既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个人崇拜,又维护了毛泽东的形象和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巧妙地解决了一个全国人民思想信仰的问题。这为人们统一思想、维护团结、保证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孰优孰劣,孰高孰低,我们能够看得出来了。二者之所以作出截然不同的判断,关键就在于善于不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赫鲁晓夫简单、粗暴地对待斯大林,导致了思想的混乱,甚至为苏联解体一定意义上埋下了思想上的祸根。而邓小平则成功解决了如何评价毛泽东的问题,成功扭转了中国的方向,为改革开放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邓小平是一个非常有意识形态智慧的人。在针对西方媒体来阐述自己的意识形态观时,他曾经这样说:“说我是改革派是真的,可是我也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如果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保守派,那么也可以说我是保守派。比较实际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的意识形态智慧在哪里呢?就是在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坚持自己明确的底线和原则,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四项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一种智慧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意识形态智慧。

  第二个要点,把握一条基本原则。毛泽东讲,“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就是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应用到意识形态领域,就是要努力做到:把不利于我们的思想舆论搞得少少的,把有利于我们的思想舆论搞得多多的;把负能量、次旋律搞得少少的,把正能量、主旋律搞得多多的。

  习近平总书记有“三个地带”的理论,他说:“当前,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这就是把我们的地盘搞得大大的,把敌人的地盘搞得少少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思路。所以,我认为,高明的意识形态工作实际上是在坚持原则和底线的前提下推动形成最大公约数的工作。我们要坚持这一个原则,因为意识形态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性非常强的工作。

  第三个要点,心里面要装几把尺子。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一把尺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一把尺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把尺子,中国国家利益与国家形象也是一把尺子。凡是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我们就要用这几把尺子量一量,有利的我们就要去做,有害的我们就要去反对。意识形态领域很复杂,有的是认识模糊,有的是思想方法问题,有的是政治立场问题,情况是不一样的。检验的标尺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能以“左”为标尺,也不能以“右”为标尺。“左”和“右”的标尺一定意义上都有形而上的成分在,有了这几把尺子,我们就做到心里有数。

  我们要牢记几个关键词:一个是底线思维,一个是战略定力,一个是颠覆性错误。底线思维,就是一定要守住我们的原则和底线。刚才那几把尺子,我认为就可以作为原则和底线。战略定力,就是要明白我们做工作不是为了讨好某些人,不能因为别人批评、指责、谩骂我们就不去做,不能因为别人鼓掌、喝彩、叫好我们就去做,我们是为了自己而工作,这叫战略定力。同时,我们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一些理论、一些口径、一些标尺,一旦松动,就有可能会犯下颠覆性错误。

  第四个要点,有些问题不妨想得多一些。对那些看似与意识形态工作不相干的事务要多想一想。对于一些流传甚广的网络帖子包括一些“正能量”的谣言要多想一想。比如,所谓的哈佛大学校训,所谓的西点军校军规,所谓的德国幼教专家解读,所谓的美国某某学会的推荐……在裹挟着商业利益目的之外,有可能也会对很多人造成一种思想上的、价值观上的误导。对于某些所谓客观的新闻报道也要多想一想。对于某些所谓的客观现象也要多想一想。比如,有的人认为中国的大学有思想政治教育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而西方的大学没有这方面的课程,所以他们就没有意识形态色彩。我们说西方的高等教育中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这个话当然牵强,但是如果说它不受意识形态影响,那肯定是不对的。在美国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中,文学名著和西方思想制度是两大门类,而这两类核心课程就是经过精心设计,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具有倾向性的理论、学说和观点的课程,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西方主流价值观的教育,是要将共同的价值观念传输给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你能说这里面没有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吗?只不过他们做得更巧妙、更隐蔽。

  (二)提高意识形态学习力

  第一,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判断形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做好各方面工作的看家本领,但首先它是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看家本领。意识形态理论工作者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这个犀利的武器在手,那是根本做不好的、看不透的、弄不明白的。

  第二,适当了解思想意识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潮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论证的基本方法,我们都要了解一下。比如,政治学领域的民主话题,法学领域的宪政问题,新闻学领域的所谓“新闻自由”,社会学领域的公民社会,都附着了大量的意识形态因素。对此,我们不可不察。

  (三)提高意识形态思考力第一,善于观察问题。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在善于观察问题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作出了一个榜样。他在一次重要的讲话中提出了“八个能否”的标准。他说,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

  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第二,善于抓住关键。习近平提出了“13个如何”,我认为这“13个如何”就是当前和今后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问题,把这“13个如何”想清楚了,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就比较好做,如果想不清楚,那么意识形态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哪“13个如何”呢?第一,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第二,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第三,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第四,如何看待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五,如何看待自由、民主、平等的科学内涵和实践。第六,如何看待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第七,如何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八,如何深刻领会新的发展理念。第九,如何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第十,如何看待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十一,如何看待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全面深化改革。第十二,如何看待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第十三,如何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如果我们在这13个问题上获得了一个明确而清醒的认识,那么我们的意识形态能力就将大大提高一步。

  第三,善于进行一些分析。这些分析有理论上的分析。当年,苏联解体、东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候,很多人开始怀疑、悲观、失望,甚至质疑“中国的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就在那个时候,邓小平说了这样的话,他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20多年过去了,我们发现邓小平同志的判断是准确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没有消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没有消失,反而一步一步在崛起。这就是分析力、判断力和思考力。

  (四)提高意识形态创新力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特别需要创新的工作,不是简单的攻和守这么简单,它要求我们保持思想上最大的敏锐性和开放性,要不断地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要不断地保持思想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第一,善于进行理论创新。邓小平是一个理论创新大师,提出了“完整理解论”。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从而强化了毛泽东思想中的“四个现代化”理念,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解除了思想上的一个大障碍。同时,为了摆脱传统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思维定势,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从而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生命力、新的动能。这就是理论创造。中国也有很多其他的理论创新,比如协商民主,我们对“协商民主”这个外来词进行了中国式的改造,把它从一个具有强烈的自由主义理论背景的词改造成为一个合乎中国国情的词,所以我们讲民主协商、协商民主、政治协商,这就已经完全的归化为中国的一个词。对于“治理”这样一个具有新自由主义背景的词我们也进行了改造,所以我们有了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我们还提出了网络主权这样一个中国创造的词汇,而正是借助于网络主权、信息主权,我们在面对西方强势的网络霸权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正当性、道义的制高点、理论的制高点。

  第二,善于进行内容创新。比如,《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什么——从个体受益角度所作的思考》一文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的,从个体受益角度来思考,大致有三大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科学把握世界和社会发展的思维与方法;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正确理解生活和人生命运的智慧与启迪;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充实精神世界并抚慰心灵的哲理与感悟。过去,我们都讲马克思主义给我们一个科学的理论指导,而这个文章却发掘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个体、对于我们心灵、对于我们精神世界的指导和抚慰作用,这就是一种创新。

  第三,善于进行应用创新。意识形态工作中,应用创新也很重要。比如,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实际上就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实际中,这就是一个伟大的应用创新。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前加上中国特色,实际上就是在中国的语境中创造性地运用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也是一个伟大的应用创新。

  (五)提高意识形态表达力第一,善于拿捏词句。比如,过去我们讲和平发展,后来一度我们使用了“和平崛起”这个词,但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和平崛起”这个词在意识形态的可接受性及传播力上,不如“和平发展”这个词更容易得到理解和接受。还有一个例子是,习近平提出了“两个不能否定”,这是拿捏词句的一个经典文本。习近平讲,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两者有机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这就打破了过去在意识形态上的一个不可通约性,把两者的统一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实际上就是一项非常伟大而重要的、具有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工作。比如面对西方的“普世价值”,我们提出共同价值。他讲他的“普世价值”,我们讲我们的共同价值,中国并没有脱离人类文明的大道,但是我们对于人类文明的价值有着自己的理解,而这个理解并不同于在西方语境下所创造出来的所谓的“普世价值”。还有“狮子论”,习近平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里面对词句拿捏达到了一个非常艺术化的高度。

  第二,善于创新话语。比如毛泽东通过创造性地化用“实事求是”这个词,赋予“实事求是”这个词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从而使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活的灵魂。邓小平通过“一国两制”一词创造性地解决了一个国家之内两种制度共容的理论解释问题,通过“摸着石头过河”揭示了改革开放方法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中国梦”这样一个词带动和激发了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梦在意识形态方面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典范,它激发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了人民群众对于我们党的事业的参与感和效能感,同时让世界认同中国也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切入视角。所以,有人说,中国梦不但有仙气,还很接地气,从而打通了各种语言的阻隔,为我们党开辟新的话语空间。而新的话语空间开辟的背后实际上是新的社会共识的形成、最大公约数的形成。“中国梦”的提出,出现了一系列与此相伴而生的话语,如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故事、个人梦、民族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甚至产生了“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的类比,为我们党开辟新的话语空间,在国际国内都赢得了思想上的一个公约数。

  第三,避免掉入话语陷阱。比如,西方政治理论,西方的传播理论,在有意无意地设置了若干话语陷阱,我们稍加不慎就可能掉入话语陷阱,比如合法性、宪政、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等。一方面,它们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简单地用这些理论来观察和分析中国,我们可能就会被他们套上话语的牢笼、话语的紧身衣,从而挣扎不得,动弹不得,处处被动。再比如,我们国内也有一些话语有一定的陷阱性质。比如探讨党大还是法大、一党执政滋生腐败、人民性高于党性、党政分开,等等。甚至一些国外领导人发表的谈话也有助于我们提高对意识形态陷阱、话语陷阱的认识。

  三、提高意识形态能力的若干原则

  第一,把握一个核心任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争取最大公约数的工作。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敌我攻守的工作。争取最大公约数的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既要有敌情意识、攻防意识,同时还要把握、了解核心任务。核心任务是什么?就是怎样让人家了解、理解、认同我的想法、说法,或者说怎样用我的想法、说法打动、感召、说服人家。意识形态工作本质是一个争夺人心的工作。而习近平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如果经过我们工作,人心凝聚力提高了,老百姓的认同感、认同度提高了,那么这个工作就是成功的;如果老百姓的认同度下降了,那么我们就要反思意识形态工作在哪里可能出现了偏差。

  第二,坚持“双百方针”。我们党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主要指的是文艺,偏重于文艺,百家争鸣偏重于思想。那么我认为,在意识形态领域恐怕也要讲一讲“双百方针”。中国历史上讲“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邓小平同志也讲“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毛泽东也讲,“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所以,在意识形态工作上,我们还是要坚持“双百方针”。

  第三,秉持“三不主义”。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争取最大公约数,那就要善用“三不主义”。我们要秉持一种就事论事的智慧,是什么事就解决什么事,出了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第四,破立并举、重在建设。破立并举,既要有破,又要有立。既然意识形态工作有一定意义上的敌我攻防性质和功能,那么破还是要有的。我们要善于破,善于用“笔杆子”来对付“笔杆子”,善于用“枪杆子”来对付“枪杆子”。重在建设就是立,要大力加强能力建设,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孙子兵法》讲,“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我们要有这样的思想,要有这样的智慧,这样我们的工作就比较主动了。

  第五,把握好三个基本维度。一是,重点解决好挨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讲:“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经过几代人不断地努力,挨打、挨饿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是挨骂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甚至一定意义上成为我们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意识形态工作重点要解决好挨骂的问题。二是,在态度上要明确,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我们要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力有节地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三是,手上要有“几把刷子”。习近平说,担任宣传思想部门领导工作的,除政治上可靠之外,总是需要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做到坐下来能写字,站起来能说句,走起来能办事。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面对的是思想僵化的问题,思想僵化就要解放思想,但是现在我们一定意义上面对的是思想分化问题,思想分化就要统一思想。而统一思想要比解放思想工作难度还要高。前者需要智慧和勇气,后者需要方法和艺术。所以难度更高,要求我们刷子就得更多。

意识形态专题党课主持词篇7

  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这也是文化领域的根本制度。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精选关于进一步提升党员意识形态能力的专题党课讲稿,希望大家喜欢。

  意识形态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性质,决定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总结百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决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系统总结了实践中所孕育的理论创新,并将其概括为“九个坚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九个坚持”的重要思想,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今天我就新形势下如何提升我们党员的意识形态能力,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一、什么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含义:指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具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意识形态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主要表现在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形式中。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为出发点,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建设上,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这也是文化领域的根本制度。我们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编辑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问答》等权威著作和辅导读本,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坚持不懈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大干部群众对这一思想理解更加深入、践行更加自觉。

  第二,主流思想舆论持续巩固壮大。我们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隆重组织系列庆祝和纪念活动;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决策部署,精心组织系列重大主题宣传,在全党全社会营造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浓厚氛围。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特别注重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为英雄模范颁授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评选表彰一大批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和最美人物,形成了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争当先锋的良好风尚。

  第四,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繁荣文艺创作生产,先后推出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一批精品力作。我们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第五,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亮。我们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展中国文化年、旅游年、感知中国、欢乐春节、经典著作互译等活动。积极构建多主体、立体化大外宣格局,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相融,积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三、为什么还要继续重视意识形态能力?

  一:意识形态事关人心聚散、政权安危

  意识形态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事关人心到底是聚合还是离散、政权到底是安稳还是危险这样的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这里,总书记就讲了一个关系。一个是中心工作,一个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心工作是我们各方面工作的中心,各方面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来展开,为经济建设服务。但是,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并不意味着削弱或弱化其他方面的工作,包括意识形态工作。习总书记讲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为什么要加“极端”二字呢?我想,这就与意识形态工作事关人心聚散、政权安危有直接的关系。

  习总书记为什么要作出这样一个判断?他说:“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三个事关”就直接而明白地说明了意识形态工作为什么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进一步说,意识形态工作为什么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习总书记又从两个方面给出了分析。一个是从理论上说,一个是从现实上说。

  从理论上思考,习总书记提出了两个基础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不能说只要群众物质生活好就可以了,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习总书记点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纠正了过去我们认识上的一种偏差。比如,过去我们认为只要物质基础搞好了,只要生产力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改善了,那么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自然就加强了、巩固了。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判断有一点简单。

  当物质条件不好的时候,物质条件没有改善的时候,人们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过上好日子、吃饱饭,所以那个时候思想反倒简单,思想反倒好聚拢;一旦真正吃饱了饭,吃好了,穿暖了,过上物质有保障的生活的时候,那个时候人们就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甚至无穷无尽的想法,这个时候思想反倒不容易统一,不容易凝聚起来了。而恰恰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方位中,党的群众基础精神方面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所以,总书记这个判断契合了这个时代的时空方位。物质上出问题,肯定是影响党的执政安全;精神上出问题,最后也要影响到执政安全。

  二: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挑战

  长久以来特别是当前,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是多方面的。

  首先,西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强国把我们的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一个定局。西方国家之所以忌惮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的崛起改变了国际经济秩序,而且他们认为中国的崛起还代表着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崛起,这种崛起直接影响着它们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也会影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也对旧的世界格局特别是思想文化格局产生了一种在他们看来具有颠覆性的影响。

  中国的崛起可以从两方面看。作为道路来说,中国道路向其他国家展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但同样也相对比较成功的道路,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西方道路之外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选择上的可替代性,从而对西方所主导的道路产生了质疑。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同时,中国的崛起也代表了一种意识形态的张力。正是由于中国的崛起,使很多发展中国家看到了在西方的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之外,还有一套新的能够论证自己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发展的正当性的话语和理念思路。这套话语和理念思路不同于西方原有的话语和理念思路,但它同样也是有效的。所以,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渗透的背后有这样一个格局变迁的考虑,他们试图阻碍,甚至不愿意这种变迁发生。

  第二,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传播带来挑战。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夹杂多种声音,速度快,成本小,往往先声夺人,引发舆论焦点。尤其是几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机的今天,人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头条、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发布并传播媒体内容,信息源成倍增多,信息流闪电般增快,对意识形态的安全提出严峻挑战。我们看到国内有一些错误观点时有出现,有的宣扬西方价值观,有的专拿党史国史说事,有的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开放,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近年来,我们看到对抗日战争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阶级、私有制、中国特色、普世价值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网上的各种谣传各种抹黑英雄、虚无历史的现象此起彼伏,充分反映了意识形态领域复杂而严峻的形势,也充分说明了相当一部分公众意识形态素养还不够高、警惕性还不够强的问题。我们在2021年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学习抵制这些歪曲党史的言论。

  第三,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性,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思想意识上的分歧乃至对立。比如,2014年《辽宁日报》发表了一篇编辑部文章,题目为《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辽宁日报》听了许多高校的课,发现“呲必中国”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然而,我们看到的是,当时这封公开信引发了不同的评价。尽管支持《辽宁日报》的占大多数,但也相当一部分质疑的甚至是谩骂的声音,其中有很多还来自高校的教师甚至是所谓的知名专家、教授。这个事件的背后也反映了我们面临的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复杂性。

  第四,有的共产党员信仰缺失、精神“缺钙”。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在我们的党员中,信仰缺失、“缺钙”问题严重。有的以批评和嘲讽马克思主义为“时尚”、为噱头;有的对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置若罔闻,根本不当一回事;有的还专门挑那些党已经明确规定的政治原则拨弄是非,口无遮拦,毫无顾忌,受到敌对势力追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的精神空虚,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迷信“气功大师”;有的信念动摇,把配偶子女移民到国外,钱存到国外,给自己“留后路”,随时准备“跳船”;有的心为物役,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所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党员面前。

  四、如何提升党员的意识形态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仅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也为广大党员如何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更是明确指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识形态作为政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对我们党员来说,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能力,即意识形态能力,包括意识形态鉴别力、意识形态处理力、意识形态领导力等。党员要不断提升意识形态能力,努力做“先进思想的倡导者、理论创新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一)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做新时代的信仰者。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作为党员,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真正弄懂并正确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而在每个人的头脑中建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藩篱,增强人们抵御和辨别错误思潮的能力。不仅要敏锐识别和准确判定各种唯心主义观点,还要批判和抵制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既要深入学、持久学、系统学、刻苦学,也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既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也要坚定“四个自信”铸就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从而在实践中继续推进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争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忠实实践者和不懈奋斗者。

  (二)坚持正确导向,增强阵地意识,做新时代的传播者。

  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因此,党员在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中,要敢于在各种错误思潮面前亮剑发声,勇于同敌对势力和颠覆分子作斗争。既要在舆论导向、价值导向上始终坚定立场,也要向时代楷模学习、向先模榜样学习,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既要自觉肩负起监督网络、净化网络的责任,主动甄别虚假、错误信息,及时辟谣、公布真相,传播好正能量。也要不断创新意识形态传播手段和方式,树立“互联网+” 的思维,使用好学习强国、甘肃党建、单位网站及微信工作群等新媒体手段;

  同时利用好传统宣传方式,各类会议、调研走访、宣传标语等;现代与传统相结合与时俱进,与“我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既聆听了群众诉求、精神需要,又能积极把党的先进思想、先进文化、政策方针,宣传到我们的客户中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加强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切实把凝聚民心作为意识形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企图削弱、歪曲、否定党的言行,充分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和大众化的手段,解决好理论武装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使以党为中心在基层形成主旋律,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三)强化责任担当,服务发展大局,做新时代的守卫者。

  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准确把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决议》要求我们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做好当前识形态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旗帜鲜明地为干事者鼓劲、为担当者担当、为先锋者护航,也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作为党员,既是新时代的追梦者、圆梦人,也是推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发展的中坚力量。做好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员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这在客观上要求党员牢固树立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真正解决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和不愿亮剑、不敢亮剑、不会亮剑的现实难题。作为党员要提高甄别非主流思潮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立场坚定。结合工作实际,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行动自觉,率先垂范,增强党性修养、提高道德水准、改善工作作风,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提高我们基层党员的意识形态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广大党员干部甚至包括我们的每一公民,必须提升自己的意识形态能力。只有我们的意识形态能力强了,我们才能不负这个时代。只有我们的意识形态能力得到了大大加强,我们才能更加昂首挺胸,阔步行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

  谢谢大家!

意识形态专题党课主持词篇8

  各位同志,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关于如何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能力。

  一、为什么要重视意识形态能力?

  一直以来,意识形态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这个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思考。

  关于意识形态问题,我想从一个事例来导入。这个事例就是20xx年揭露出来的“棱镜门”事件。棱镜计划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xx年小布什时期开始实施的绝密的电子监听计划。据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20xx年x月x日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于20xx年启动了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直接进入美国网际网路公司的中心服务器挖掘数据、收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x家国际网络巨头皆参与其中。用一位黑客人士的话说,“你们就像图书馆,美国政府是每本书都读的读者”。这里的“你们”当然指的就是我们大家了。且不说这个“棱镜计划”里面包含的对于个人隐私、各国主权尊严的无视和侵犯,仅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这就是一个骇人听闻的计划。它意味着我们的思想以及思想的交流,对于美国政府来说都是透明。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意识形态风险。

  为什么要重视意识形态能力?为什么要重视各级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呢?这里面有非常深厚的重大的政治考虑。

  我想原因无外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一:意识形态事关人心聚散、政权安危

  意识形态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事关人心到底是聚合还是离散、政权到底是安稳还是危险这样的大问题。

  在20xx年x月xx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这里,总书记就讲了一个关系。什么关系呢?一个是中心工作,一个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心工作是我们各方面工作的中心,各方面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来展开,为经济建设服务。但是,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并不意味着削弱或弱化其他方面的工作,包括意识形态工作。习总书记讲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为什么要加“极端”二字呢?我想,这就与意识形态工作事关人心聚散、政权安危有直接的关系。

  习总书记为什么要作出这样一个判断?习总书记讲得很清楚。他说:“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三个事关”就直接而明白地说明了意识形态工作为什么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进一步说,意识形态工作为什么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习总书记又从两个方面给出了分析。一个是从理论上说,一个是从现实上说。

  从理论上思考,习总书记提出了两个基础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不能说只要群众物质生活好就可以了,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习总书记点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纠正了过去我们认识上的一种偏差。比如,过去我们认为只要物质基础搞好了,只要生产力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改善了,那么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自然就加强了、巩固了。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判断有一点简单。我们会发现,有时候会出现“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情况。有个学者很形象地说,当物质条件不好的时候,物质条件没有改善的时候,人们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过上好日子、吃饱饭,所以那个时候思想反倒简单,思想反倒好聚拢;一旦真正吃饱了饭,吃好了,穿暖了,过上物质有保障的生活的时候,那个时候人们就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甚至无穷无尽的想法,这个时候思想反倒不容易统一,不容易凝聚起来了。而恰恰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方位中,党的群众基础精神方面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所以,总书记这个判断契合了这个时代的时空方位。物质上出问题,肯定是影响党的执政安全;精神上出问题,最后也要影响到执政安全。

  从现实层面,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也就很难守住。”这里面我们有很多教训,远的,如苏联解体;近的,从20xx年开始蔓延在西亚、北非地区的各种各样的颜色革命,我们能看到很多例子。很多看似很坚固、很牢靠的政权,由于思想上的防线失守,导致了其他防线全盘失守,从而导致政权更迭。从实践中来讲,思想防线、意识形态工作确实非常重要。思想防线是一个前沿阵地,前沿阵地失守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如果我们守住了思想防线这个前沿阵地,那么其他防线相对来说出问题的可能性就不大。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要提高警惕,严加深思、多加考虑。

  回顾过往,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同时他也是一位意识形态大师、理论宣传大师。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讲,“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不光靠了“枪杆子”,实际上还靠了“笔杆子”。

  共产党在推翻旧政权的时候,首先是在思想上、舆论上形成了对于旧政权的摧枯拉朽之势,使它在道义上、理论上、发展方向上丧失了合法性,丧失了真理性,丧失了道义制高点的位置,从而为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全国政权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思想氛围和舆论氛围。毛泽东同志又讲,他说“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由此可见,掌握思想领导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性。

  原因二: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挑战

  长久以来特别是当前,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是多方面的。

  首先,西方国家把我们的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

  面临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今天,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一个定局。西方国家之所以忌惮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的崛起改变了国际经济秩序,而且他们认为中国的崛起还代表着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崛起,这种崛起直接影响着它们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也会影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也对旧的世界格局特别是思想文化格局产生了一种在他们看来具有颠覆性的影响。

  中国的崛起可以从两方面看。作为道路来说,中国道路向其他国家展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但同样也相对比较成功的道路,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西方道路之外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选择上的可替代性,从而对西方所主导的道路产生了质疑。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同时,中国的崛起也代表了一种意识形态的张力。正是由于中国的崛起,使很多发展中国家看到了在西方的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之外,还有一套新的能够论证自己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发展的正当性的话语和理念思路。这套话语和理念思路不同于西方原有的话语和理念思路,但它同样也是有效的。所以,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渗透的背后有这样一个格局变迁的考虑,他们试图阻碍,甚至不愿意这种变迁发生。

  其次,我们看到国内有一些错误观点时有出现,有的宣扬西方价值观,有的专拿党史国史说事,有的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开放,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比如20xx年x月,加多宝公司在微博上发起了一次名为“多谢行动”的营销炒作活动。加多宝恭喜“作业本(微博网名)”与“烧烤”齐名,并称“若‘作业本’开烧烤店就送10万罐凉茶”。为什么“作业本”开烧烤店加多宝送这么多凉茶?这源于20xx年时,“作业本”微博里一段话:

  “由于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最终食客们拒绝为半面熟买单,他们纷纷表示还是赖宁的烤肉较好。”该微博在当时已经受到各方的谴责。而这一次加多宝通过大v抹黑邱少云的语言进行营销炒作,更是惹火了很多网友。网友们纷纷表示“再也不会买加多宝了”。邱少云是我们军史中的经典人物,而这种典型被一个公众公司出于商业目的肆意抹黑,这本身就说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以及许多公众乃至机构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幼稚。

  近年来,我们看到对抗日战争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阶级、私有制、中国特色、“普世价值”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网上的各种谣传,比如“刘胡兰是小三”、“董存瑞炸碉堡是凭空捏造”、“雷锋典型系虚构”、“狼牙山五壮士拔老百姓的萝卜”……各种抹黑英雄、虚无历史的现象此起彼伏,充分反映了意识形态领域复杂而严峻的形势,也充分说明了相当一部分公众意识形态素养还不够高、警惕性还不够强的问题。

  再次,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性,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思想意识上的分歧乃至对立。比如,20xx年xx月《xx日报》发表了一篇编辑部文章,题目为《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xx日报》听了好多高校的课,发现“‘呲必中国’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然而,我们看到的是,正是这封公开信引发了十分不同的评价。尽管支持《xx日报》的占大多数,但也相当一部分质疑的甚至是谩骂的声音,其中有很多还来自高校的教师甚至是所谓的知名教授。这个事件的背后也反映了我们面临的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复杂性。

  二、党员干部要提升意识形态能力

  提升意识形态能力,已经是我们党员干部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必须着力在提升意识形态能力方面下一些工夫、多一些思考。那么,意识形态能力包括哪些内容呢?我认为,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能力应当包括鉴别力、学习力、思考力、创新力和表达力这五个方面。下面我们就逐一从这五个面跟大家进行一个分享和分析。

  (一)提高意识形态鉴别力

  鉴别力是意识形态能力的首要方面。提高意识形态鉴别力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要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什么是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是大局。凡属根本、重大、原则、方向的问题,都是政治;凡是关系到这些方面的事务,也可以被上升到政治高度。而意识形态问题恰恰是具有高度政治性的问题。凡是涉及政治层面的问题都一定意义上与意识形态问题发生着直接而有机的关联。

  如果从政治的角度看,新常态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了。

  在认识新常态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准确把握内涵,注意克服几种倾向:首先,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其次,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其三,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似乎推给新常态就有不去解决的理由了。经过习总书记这么一提醒,我们发现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新常态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实际上有政治的考虑,那么这里面就有意识形态在内了。同样,如果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也会发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我要讲清楚,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

  善不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最经典的例子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与邓小平对待毛泽东。赫鲁晓夫是怎么对待斯大林?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赫鲁晓夫在报告中讲了三个问题:第一,斯大林搞个人崇拜,破坏了苏联共产党集体领导的最高原则;第二,揭露和抨击斯大林搞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危害;第三,把产生个人崇拜的根源及其严重后果完全归罪于斯大林个人的不良品质,归罪于斯大林一人。那么,邓小平是怎么评价毛泽东的呢?邓小平首先认识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他说,“这不只是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政治问题。”所以,邓小平首先强调“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邓小平说,“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同志犯了错误,这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既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个人崇拜,又维护了毛泽东的形象和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巧妙地解决了一个全国人民思想信仰的问题。这为人们统一思想、维护团结、保证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孰优孰劣,孰高孰低,我们能够看得出来了。二者之所以作出截然不同的判断,关键就在于善于不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赫鲁晓夫简单、粗暴地对待斯大林,导致了思想的混乱,甚至为苏联解体一定意义上埋下了思想上的祸根。而邓小平则成功解决了如何评价毛泽东的问题,成功扭转了中国的方向,为改革开放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邓小平是一个非常有意识形态智慧的人。对西方媒体来阐述自己的意识形态观时,他曾经这样说:“说我是改革派是真的,可是我也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如果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保守派,那么也可以说我是保守派。比较实际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的意识形态智慧在哪里呢?就是在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坚持自己明确的底线和原则,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四项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一种智慧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意识形态智慧。

  第二个要点,把握一条基本原则。提高意识形态鉴别力要把握一条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呢?毛泽东讲,“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就是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应用到意识形态领域,就是要努力做到:把不利于我们的思想舆论搞得少少的,把有利于我们的思想舆论搞得多多的;把负能量、次旋律搞得少少的,把正能量、主旋律搞得多多的。

  习近平总书记有“三个地带”的理论,他说:“当前,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这就是把我们的地盘搞得大大的,把敌人的地盘搞得少少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思路。所以,我认为,高明的意识形态工作实际上是在坚持原则和底线的前提下推动形成最大公约数的工作。我们要坚持这一个原则,因为意识形态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性非常强的工作。

  第三个要点,心里面要装几把尺子。哪几把尺子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一把尺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一把尺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把尺子,中国国家利益与国家形象也是一把尺子。凡是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我们就要用这几把尺子量一量,有利的我们就要去做,有害的我们就要去反对。意识形态领域很复杂,有的是认识模糊,有的是思想方法问题,有的是政治立场问题,情况是不一样的。检验的标尺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能以“左”的为标尺,也不能以右的为标尺。“左”和右的标尺一定意义上都有形而上的成分在,有了这几把尺子,我们就做到心里有数。

  我们要牢记几个关键词:一个是底线思维,一个是战略定力,一个是颠覆性错误。底线思维,就是一定要守住我们的原则和底线。刚才那几把尺子,我认为就可以作为原则和底线。战略定力,就是要明白我们做工作不是为了讨好某些人,不能因为别人批评、指责、谩骂我们就不去做,不能因为别人鼓掌、喝彩、叫好我们就去做,我们是为了自己而工作,这叫战略定力。同时,我们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一些理论、一些口径、一些标尺,一旦松动,就有可能会犯下颠覆性错误。

  第四个要点,有些问题不妨想得多一些。对那些看似与意识形态工作不相干的事务要多想一想。比如,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政府部门、重要行业xx%的服务器、xx.x%的存储设备、xx.x%的操作系统、xx.x%的数据库都是国外产品。在涉及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中,频频出现美国的“八大金刚”的影子,对于这种现象,恐怕我们就要多想一想,这些对于我们的意识形态安全有没有影响呢?如果联系一下我们开头提到的“棱镜门”,这些看似与意识形态不相干的事务里面,可能也隐藏着相当大的意识形态风险。

  对于一些流传甚广的网络帖子包括一些“正能量”的谣言也要多想一想。比如,所谓的哈佛大学校训,所谓的西点军校军规,所谓的德国幼教专家解读,所谓的美国xx学会的推荐……在裹挟着商业利益目的之外,有可能也会对很多人造成一种思想上的、价值观上的误导。

  对于一些所谓客观报道的新闻要多想一想。比如,美国在“9·11”事件之后,将袭击者直接定义为恐怖分子,并大加声讨。但是我国“3·01”昆明事件发生后,西方媒体仅仅称恐怖分子为攻击者,同时还提到了其他的向外国人开枪、向恐怖分子开枪等内容来淡化恐怖袭击的性质。在这些所谓客观的新闻报道的背后,实际上代表了一种具有偏见色彩的意识形态选择。

  对于某些所谓的客观现象要多想一想。比如,有的人认为中国的大学有思想政治教育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而西方的大学没有这方面的课程,所以他们就没有意识形态色彩。我们说西方的高等教育中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这个话当然牵强,但是如果说它不受意识形态影响,那肯定是不对的。在美国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中,文学名著和西方思想制度是两大门类,而这两类核心课程“就是经过精心设计,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具有倾向性的理论、学说和观点的课程,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西方主流价值观的教育”,是要“将共同的价值观念传输给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你能说这里面没有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吗?只不过他们做得更巧妙、更隐蔽。

  (二)怎样提高意识形态学习力?

  第一,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判断形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做好各方面工作的看家本领,但首先它是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看家本领。意识形态理论工作者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这个犀利的武器在手,那是根本做不好的、看不透的、弄不明白的。

  第二,要适当了解思想意识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潮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论证的基本方法,我们都要了解一下。比如,政治学领域的民主话题,法学领域的宪政问题,新闻学领域的所谓“新闻自由”,社会学领域的公民社会,都附着了大量的意识形态因素。对此,我们不可不察。

  举个例子,有人宣扬西方新经济自由主义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自由贸易理论,表面上看起来是绝对客观可行的,对于贸易双方都是“双赢”的。但是,自由贸易理论一旦运用在贫富强弱不同的两国之间,贸易规则的制定权、行使权将极为不对称,根本就不是表面上的“双赢”这么简单,实际上是强国对弱国、富国对贫国的一种掠夺乃至剥削。所以,简单的理论推演背后,如果不用意识形态之眼去审视、思考,我们将犯下多么幼稚的错误。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自由贸易理论进行了揭露。李斯特所在的德国当时是一个弱国、一个后发国家,而亚当·斯密所在的英国正是一个先发的强大的发达的国家。这种历史上已经揭示出来的问题,我们就要去思考,尽快地让自己在理论上成熟起来,不要犯别人曾经犯过的错误。

  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都是披着“中性”面纱而代表强国利益的“意识形态”理论。西方经济学中这种貌似“中性”的理论比比皆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的时候,不要被这种“中性”的外表所迷惑,而是面对这些理论要多思考。理论本身是一回事,理论的应用又是一回事,理论在不同时空场景中的应用恐怕比理论本身的推演更重要,更加值得我们思考。

  (三)提高意识形态思考力

  如何提高意识形态思考力?

  第一,善于观察问题。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在善于观察问题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作出了一个榜样。他在一次重要的讲话中提出了“八个能否”的标准。他说,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反观某些西方理论家所提出的标准就比较简单、直接、粗暴、机械。比如,是不是实现选举了,是不是实现一人一票了,是不是实现政党轮替了,用这些表面的形而上的并不适合绝大多数国家国情的程序主义的东西来衡量民主,那么孰高孰低、孰优孰劣,大家是能够看清楚的,是能够想明白的。

  怎么看待西方民主呢?我认为西方民主有四重镜像。第一重是流传于西方理论家在著述中所阐释和论述的民主。我们称之为理想中的民主,只是表达对于民主这种状态的憧憬和理论的向往。

  这种民主不是一个现实的民主,包括西方国家也不是把这种民主直接拿来用的。这个民主要变成现实,就要设计,所以就落入了民主的第二个镜像——设计中的民主。通过权力机关的分设,通过一套监督制衡体系来实现这个民主。但是这个设计的民主,就如同我们盖大楼的设计蓝图一样,依然不是现实的民主,还要经过一层转化,转化成什么呢?那就是运行中的民主,这是第三重镜像。运行中的民主是设计中的民主与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运转出来的民主。比如,所有设计的民主都不会设计两党制的体制,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这些国家阶级结构和利益团体的区分,就形成了事实上的两党制或一党独大制,这就是运行中的民主。而运行中的民主又被西方国家移植到很多非西方国家中,又发生了一次镜像上的转化,这就变成了移植中的民主。如果从民主的四重镜像来分析和看待西方民主,你会发现每经过一层镜像的转化,民主就会被打一次折扣,越到后面折扣就越厉害。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很多人用理想中的民主来关照中国的现实,进行批评、指责、谩骂、嘲讽,而他们没有发现连西方用的是运行中的民主,并不是理想中的民主,如果用理想的民主来衡量,他们的民主也不达标。而他们却用理想的民主来衡量和评判别人,并且把移植中的民主强加于人,导致了很多国家出现很多灾难。所以,西方的政治经验有用没有用,关键看怎么用,用好了是良药,用坏了就是毒药。中医老早就有这个思维,大黄用好了是良药,人参用坏了也是毒药。我们不能够因为西方政治文明和意识形态的强势就丧失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带上精神枷锁,拄上精神拐杖,这样的话就是舍本逐末,甚至是自毁长城,这样的教训我们在很多国家都看到了。

  第二,善于抓住关键。有哪些关键呢?习总书记提出了“13个如何”,我认为这“13个如何”就是当前和今后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问题,把这“13个如何”想清楚了,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就比较好做,如果想不清楚,那么意识形态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哪“13个如何”呢?第一,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第二,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第三,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第四,如何看待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五,如何看待自由、民主、平等的科学内涵和实践。第六,如何看待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第七,如何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八,如何深刻领会新的发展理念。第九,如何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第十,如何看待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十一,如何看待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全面深化改革。第十二,如何看待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第十三,如何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如果我们在这13个问题上获得了一个明确而清醒的认识,那么我们的意识形态能力就将大大提高一步。

  第三,善于进行一些分析。这些分析有理论上的分析。比如,对于“普世价值”进行理论思考,“普世价值”为什么不能用?为什么要坚持我们精神上的独立性?同时,我们还要进行事实上的分析。看一看西亚、北非地区被所谓的“普世价值”折腾成了什么样子,我们就要引发思想上的警觉。

  同时,还要看一看当今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比如,20xx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识国际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什么样的深刻启示呢?这些问题想一想,我们意识形态思考力就会有所提升。

  当年,苏联解体、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候,很多人开始怀疑、悲观、失望,甚至质疑“中国的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就在那个时候,邓小平说了这样的话,他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20多年过去了,我们发现邓小平同志的判断是准确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没有消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没有消失,反而一步一步在崛起。这就是分析力、判断力和思考力。

  有人说好莱坞是一个造梦工厂,很多人喜欢美国大片,好莱坞大片,但现在随着我们意识形态能力的提高,喜欢美国大片的人的立场和角度发生了变化。很多人说好莱坞是造梦工厂,我觉得可以在前面加上两个字,好莱坞是造美国梦的工厂,他们传达的都是美国厉害、美国伟大、美国拯救地球、美国拯救人类、生活在美国真好这样的价值观。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还是要多一些思考。随着文化能力的提升和思想素养的提升,对于所谓的美国大片,大家的判断力、思考力提高了,这些大片受到的追捧也不像以前那么强烈了,这是好事,这表明我们精神的独立性、思考的独立性在增强。

  (四)提高意识形态创新力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特别需要创新的工作,不是简单的攻和守这么简单,它要求我们保持思想上最大的敏锐性和开放性,要不断地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要不断地保持思想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第一,要善于进行理论创新。邓小平是一个理论创新大师,提出了“完整理解论”。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从而强化了毛泽东思想中的“四个现代化”理念,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解除了思想上的一个大障碍。同时,为了摆脱传统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思维定势,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从而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生命力、新的动能。这就是理论创造。中国也有很多其他的理论创新,比如协商民主,我们对“协商民主”这个外来词进行了中国式的改造,把它从一个具有强烈的自由主义理论背景的词改造成为一个合乎中国国情的词,所以我们讲民主协商、协商民主、政治协商,这就已经完全的归化为中国的一个词。对于“治理”这样一个具有新自由主义背景的词我们也进行了改造,所以我们有了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我们还提出了网络主权这样一个中国创造的词汇,而正是借助于网络主权、信息主权,我们在面对西方强势的网络霸权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正当性、道义的制高点、理论的制高点。

  第二,要善于进行内容创新。比如,《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什么——从个体受益角度所作的思考》一文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的,从个体受益角度来思考,大致有三大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科学把握世界和社会发展的思维与方法;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正确理解生活和人生命运的智慧与启迪;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充实精神世界并抚慰心灵的哲理与感悟。过去,我们都讲马克思主义给我们一个科学的理论指导,而这个文章却发掘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个体、对于我们心灵、对于我们精神世界的指导和抚慰作用,这就是一种创新。

  第三,要善于进行应用创新。意识形态工作中,应用创新也很重要。比如,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实际上就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实际中,这就是一个伟大的应用创新。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前加上中国特色,实际上就是在中国的语境中创造性的运用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也是一个伟大的应用创新。

  (五)提高意识形态表达力

  第一,要善于拿捏词句。比如,过去我们讲和平发展,后来一度我们使用了“和平崛起”这个词,但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和平崛起”这个词在意识形态的可接受性上、在意识形态传播力上,不如“和平发展”这个词更容易得到理解和接受。还有一个例子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不能否定”,这是拿捏词句的一个经典文本。习近平总书记讲,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两者有机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这就打破了过去在意识形态上的一个不可通约性,把两者的统一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实际上就是一项非常伟大而重要的、具有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工作。比如面对西方的“普世价值”,我们提出共同价值。他讲他的“普世价值”,我们讲我们的共同价值,中国并没有脱离人类文明的大道,但是我们对于人类文明的价值有着自己的理解,而这个理解并不同于在西方语境下所创造出来的所谓的“普世价值”。还有“狮子论”,习总书记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里面对词句拿捏达到了一个非常艺术化的高度。

  第二,要善于创新话语。比如毛泽东通过创造性地化用“实事求是”这个词,赋予“实事求是”这个词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从而使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活的灵魂。邓小平通过“一国两制”一词创造性地解决了一个国家之内两种制度共容的理论解释问题,通过“摸着石头过河”揭示了改革开放方法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中国梦”这样一个词带动和激发了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梦在意识形态方面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典范,它激发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了人民群众对于我们党的事业的参与感和效能感,同时让世界认同中国也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切入视角。所以,有人说,中国梦不但有仙气,还很接地气,从而打通了各种语言的阻隔,为我们党开辟新的话语空间。而新的话语空间开辟的背后实际上是新的社会共识的形成、最大公约数的形成。“中国梦”的提出,出现了一系列与此相伴而生的话语,如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故事、个人梦、民族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甚至产生了“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的类比,为我们党开辟新的话语空间,在国际国内都赢得了思想上的一个公约数。

  第三,要避免掉入话语陷阱。比如,西方政治理论,西方的传播理论,在有意无意地设置了若干话语陷阱,我们稍加不慎就可能掉入话语陷阱,比如合法性、“宪政”、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等。一方面,它们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简单地用这些理论来观察和分析中国,我们可能就会被他们套上话语的牢笼、话语的紧身衣,从而挣扎不得,动弹不得,处处被动。再比如,我们国内也有一些话语有一定的陷阱性质。比如探讨“党大还是法大”、一党执政滋生腐败、人民性高于党性、党政分开,等等。甚至一些国外领导人发表的谈话也有助于我们提高对意识形态陷阱、话语陷阱的认识。比如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候,日本首相安倍也有一个战后70年谈话,你看我们用抗战胜利、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他用的词叫“战后70周年”,这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削弱,本身就是对历史事实的认知与我们有偏差。那么,他对“二战”进行这样描述:“上次的大战有3百多万同胞失去了生命。胸怀祖国的未来,期待家庭幸福而阵亡的人们。战后忍受着酷寒或者灼热在遥远的异乡之地,忍受着饥饿和病痛死去的人们。广岛和长崎被投下了原子弹,以东京为首各个都市遭受轰炸,在冲绳地上战中,众多市民悲惨牺牲。”你看,他不提给其他各个国家造成了多大的伤害,造成了多大的灾难,反而把日本遭受的灾祸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本身就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因素。再看他是怎么来为日本的罪责开脱呢?他说:“在日本,战后出生的人们目前超过全体人口的xx%左右。不能让和那场战争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的子孙后代背负不断谢罪的宿命。”他这样一个态度就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在我看来,他这样的话语背后就一定意义上体现了陷阱性质甚至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质。这些我们都要警惕,都要思考。

  三、提高意识形态能力的若干原则

  第一,要把握一个核心任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争取最大公约数的工作。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敌我攻守的工作。争取最大公约数的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既要有敌情意识、攻防意识,同时还要把握、了解核心任务。核心任务是什么?就是怎样让人家了解、理解、认同我的想法、说法,或者说怎样用我的想法、说法打动、感召、说服人家。意识形态工作本质是一个争夺人心的工作。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如果经过我们工作,人心凝聚力提高了,老百姓的认同感、认同度提高了,那么这个工作就是成功的;如果老百姓的认同度下降了,那么我们就要反思意识形态工作在哪里可能出现了偏差。

  第二,要坚持“双百方针”。我们党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主要指的是文艺,偏重于文艺,百家争鸣偏重于思想。那么我认为,在意识形态领域恐怕也要讲一讲“双百方针”。中国历史上讲“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邓小平同志也讲“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毛泽东也讲,“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所以,在意识形态工作上,我们还是要坚持“双百方针”。

  第三,要秉持“三不主义”。哪“三不”呢?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争取最大公约数,那就要善用“三不主义”。我们要秉持一种就事论事的智慧,是什么事就解决什么事,出了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第四,要坚持破立并举、重在建设。破立并举,既要有破,又要有立。既然意识形态工作有一定意义上的敌我攻防性质和功能,那么破还是要有的。我们要善于破,善于用“笔杆子”来对付“笔杆子”,善于用“枪杆子”来对付“枪杆子”。重在建设就是立,要大力加强能力建设,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孙子兵法》讲,“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我们要有这样的思想,要有这样的智慧,这样我们的工作就比较主动了。

  第五,我觉得要把握好三个基本维度。一是,重点解决好挨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讲:“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经过几代人不断地努力,挨打、挨饿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是挨骂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甚至一定意义上成为我们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意识形态工作重点要解决好挨骂的问题。二是,在态度上要明确,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

  我们要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力有节地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三是,手上要有“几把刷子”。习近平总书记说,担任宣传思想部门领导工作的,除政治上可靠之外,总是需要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做到“坐下来能写字,站起来能说句,走起来能办事”。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面对的是思想僵化的问题,思想僵化就要解放思想,但是现在我们一定意义上面对的是思想分化问题,思想分化就要统一思想。而统一思想要比解放思想工作难度还要高。前者需要智慧和勇气,后者需要方法和艺术。所以难度更高,难度更大,要求我们刷子就得更多,要求我们具备的“刷子”就得更多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广大党员干部甚至包括我们的每一公民,必须提升自己的意识形态能力。

  只有我们的意识形态能力强了,我们才能不负这个时代。只有我们的意识形态能力得到了大大加强,我们才能更加昂首挺胸,阔步行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