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课下载 > 2023党课讲稿:关于新思想产生时代背景思考

2023党课讲稿:关于新思想产生时代背景思考

发布时间:2023-10-22 14:0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党课讲稿:关于新思想产生时代背景思考,供大家参考。

2023党课讲稿:关于新思想产生时代背景思考

实践充分证明,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新时代新征程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最紧要的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各项目标任务最重要的前提和最根本的保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以下问题:“两个确立”的确立过程是怎样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如何形成的?马克思曾指出,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
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这就是说,如果要深刻认识一个思想、一个意识,就要了解那个时代物质生活中的矛盾。

那么,分析我们所处的时代,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力量此消彼长。第二,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经过艰辛努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全党,“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第三,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断推进,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进步,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发生了变化。面对这些变化带来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谨慎应对。第四,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一、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与战略重心东移,“东升西降”持续发展,世界经济面临重构,人类的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同时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要应对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需要一个理论来指导。这个理论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世界经济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世界经济“东升西降”持续发展

(1)从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的变化上看,2021年发展中国家GDP总和达到了40.2万亿美元,全球占比41.75%;
发达经济体GDP总和为56.09万亿美元,全球占比58.25%。而在2000年的时候,发展中国家GDP总量与发达国家GDP总量差距还很大。但我们看现在,这个差距已经大幅缩小了。

1980年,亚洲地区的经济总量在全球占比还是比较少。但是到了201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按购买力平价标准衡量,亚洲GDP的全球占比为34%,而美国与欧盟合计占比为31%;
亚洲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高达6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代以来“西强东弱”“西主东从”的世界格局正在发生转变。

(2)从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和变化趋势来看,世界也正在发生大的改变。近代以来,西方是全球科技研发能力最强的地区。但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发展,以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崛起,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显著上升,世界创新核心区也呈现东移趋势。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首次突破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5%,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连续4年超过6%。

英国自然出版集团首次对外发布的2016自然指数排行榜显示,中国是全球高质量科研论文的第二大贡献国,仅次于美国。在自然指数排列前10位的国家中,只有中国在2012至2015年期间呈现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并且有些中国大学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5%。

202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7万件,自2019年以来连续四年居世界首位。

2018年,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重新组建的科学技术部,将科学技术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职责整合,科学技术部对外保留国家外国专家局牌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由科学技术部管理。2023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再次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这次重组强调,实现科技领域“抓大放小”。把一些日常管理职责划入其他部门,有助于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筹划组织战略研究,协调统筹全国的科技力量。

(3)从人才培养和储备来看,相比于西方的缓慢发展,中国以高等教育规模和教育支出的跨越式发展为自己下一步的发展储备了庞大的人力资本。2023年,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比2021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3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39所(含独立学院164所);
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
高职(专科)学校1489所;
成人高等学校253所。另有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机构234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655万人,比2021年增加225万人。

2.世界经济体系面临重构

(1)全球生产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当前,从制造业增加值的占比来看,中等收入国家的比重已和高收入国家不相上下。从制造业的地域分布来看,呈现出由北美、欧盟、东亚和太平洋三足鼎立到东亚和太平洋明显占优的变化趋势。

(2)国际分工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一百多年前,早期的国际分工格局是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逐渐发展到成熟阶段,世界经济格局已有很大变化,国际分工进一步向纵深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产品内分工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发展迅速,同时,发达国家之间产业的“水平型竞争”持续发展,“混合型国际分工”大量涌现。进入21世纪,国际分工协作网络化不断发展,商品的生产根据不同生产阶段对生产要素、技术等投入的不同要求,以及不同地区成本、资源、物流和市场的差别,在全球范围之内,进行区位配置,获取最大利益。

(3)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美国是唯一的贸易核心。当时美国的贸易总额和出口额的全球占比非常高。但是在1950年至1960年期间,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美、欧平分秋色的局面;
1970年至1980年,国际贸易格局呈现美、欧、亚多极发展,一直到20世纪的最后20年,这个格局都基本保持不变。

进入21世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货物贸易中异军突起,不仅年均增幅比发达经济体高,而且与发达经济体外贸总量的差异也大幅缩小。

(4)以“中心”与“外围”为特征的世界货币格局正在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世界货币,一直占据着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位置,而其他国家处于这一架构的外围。然而进入21世纪,随着美国在全球经济中比重的下降,美元作为世界各国首要储备货币的地位和重要性正在持续下降。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步很快。2016年,人民币正式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当前,人民币已经是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大宗商品计价实现突破,人民币越来越有国际范儿。2021年12月,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数据显示,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全球支付排名升至全球第四位。

(二)人类社会发展出现许多新特征

1.生产力出现新发展

(1)劳动对象具有了新内涵。现今的劳动对象与一百年前相比变化很大。没有经过加工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在地域范围、深度等方面有了极大扩展。天空和深海成为重要开发对象,矿藏资源开发利用从陆地向海洋进一步延伸。经过加工的原材料如生铁、粗钢、水泥、化纤、布、化肥等产量极大提高。数据、新材料甚至生物品种成为当前时代社会生产形态中新的劳动对象。

(2)生产工具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农业生产工具正在代替旧农业生产工具。基于生物工程的育种使得生物实验室、自动化设备、化学制剂,甚至物理射线等都成为新的农业生产工具。现在,在工具生产上,工业机器人被大规模应用。与数据等崭新的劳动对象相对应,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生产工具在当前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2.社会生产关系出现新调整

(1)生产的世界性具有了新的意义。物质财富生产的国际化不断深化,已经具有全球化特征。精神财富的创造、存在和应用也已经全球化。甚至人自身的再创造也越来越世界化。

(2)所有制并存竞争更加激烈。原来的所有制竞争,可能这个国家是这样的,那个国家是那样的。但是现在,一方面是各国当前的所有制结构大多是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结合经济基础的特点、反映上层建筑的意志而最终形成的。对于生产的世界性来说,它使得共存于当代的不同所有制,在实际竞争中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互相比较,相互竞争。另一方面,从生产力决定性的逻辑看,今天某个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可能是和某一所有制相匹配的,但明天可能就需要与另一个所有制相适应了。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所有制的调整有自身的逻辑;
二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所有制具有决定性作用。

(3)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由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决定,多种所有制并存于不同类型的国家,同时,多种分配方式也存在于各种类型的国家。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分配方式是不同的。即便是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分配方式也存在差异。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北欧国家的分配方式就和美国的不同。

(三)人类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1.人类的技术与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1)技术的飞跃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一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存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人口的寿命继续延长,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全球预期寿命从2000年的66.8岁增加到2019年的73.3岁;
健康预期寿命从2000年的58.3岁增加到2019年的63.7岁。

(2)人类的资源消耗量空前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资源消耗的速度越来越快。

2.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类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非理性超速发展,已经使人类活动成了影响地球各圈层自然环境稳定的主导负面因子。森林和草原植被的退化或消亡、生物多样性的减退、水土流失及污染的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突显及臭氧层的破坏,这一切无不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善待自然,对自己的发展和活动有所控制。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历经千年兴盛,长期屹立于世界之巅。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艰辛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行百里者半九十”。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能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怎样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恰逢其时,顺应了这一历史要求。

(一)历史上的中华民族

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盛、最富裕的国家。我们在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都达到了空前高度。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在这之后,所有的中国人都怀揣着一个伟大复兴的梦想。

(二)艰辛的探索,伟大的成就

1.为了伟大的复兴,中华民族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1)黑暗中的摸索和伟大的觉醒。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实现了伟大的觉醒。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2)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国共产党用奋斗、牺牲、创造,推动历史前进、赢得人民信赖,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3)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4)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5)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2.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精诚团结、奋勇前进,可以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我们的机场、港口、能源等基础设施飞速发展,我们的载人航天、探月、深海探索、深地探索等都取得了极大成就。可以说,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

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维护国家安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的保障,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和当代中国安全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新时代新征程,我们的使命任重道远

到2035年,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离目标越近,就越要保持清醒,要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践行新时代历史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2.国际局势日趋错综复杂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当前,逆全球化的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我们怎么办?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所以,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需要一个指导思想提供信心。这个指导思想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判断。深刻把握这一变化的全局性影响及其意义,对于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刻认识新时代基本特征、主要任务、发展要求,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一个符合时代变化的理论与指导思想便应运而生,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

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

(1)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论述。我们知道,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提炼。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概括准确描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制定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党领导人民为解决这一主要矛盾付出了长期的努力

(1)实现总体小康。改革开放之初,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50美元左右。1988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与日本首相竹下登谈话时指出,“我们提出在本世纪内翻两番”。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到2000年,人民生活达到了总体小康。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3)推动社会生产力实现长足发展。在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会生产力实现了长足发展。比如,我们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我国粮食总产量多年稳居第一。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

(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人民对个人信息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食品安全的关注更多了。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如果再用粗犷的方式去处理问题,人民是不能答应的。

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全是有机统一的,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而国家安全的宗旨是人民安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的安全需求、安全意识在日益提升。保证国家安全仍是当下国家所面临的严峻现实。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求生存”转向“求生态”。

同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我国农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接近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但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非农产业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

四、中国共产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新时代,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对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要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需要有一个指导全党经受住考验、防范住危险的理论,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1.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深入理解大党独有难题,首先要深入理解什么是大党,把握大党的共同特征。从狭义来看,大党指的是党员数量规模大、党员人数众多、组织结构复杂的政党。据相关统计和研究,全世界政党党员人数超过1000万的共有10个,超过100万的共有39个。经过百年发展,截至2021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671.2万名。

2.我们作为大党的独有难题

(1)如何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回顾世界大党兴衰史,不少大党就是在扩大的过程中逐步失去了控制力,在扩大中干部人才逐步枯竭,最终变成自由散漫、派系林立的乌合之众。对一个大党来说,如何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如何形成党中央的权威、如何强化全体党员对党的忠诚,决定着党的生命。

(2)如何加强党内思想统一。社会多样化发展使人们思想多元化、复杂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这必然增加党内统一思想的难度。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的超大型政党,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地方、不同方面的党员,会对问题产生不同想法。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思想引导,强化对党员的约束,寻求最大公约数,合理解决思想认识的差异。

(3)如何进行自我革命。大党掌握着更多的资源,具有更优势的地位。如何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也是大党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四大考验”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对党自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要求。

1.执政考验

(1)经受住长期执政考验并非易事。对一个执政党来说,执政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很多需要自我革命的问题,如果做不好,就会影响执政党的长期执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这“四个不容易”无论哪一方面做不到、做不好,就不可能长期执政。

(2)新时代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更加复杂。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更加复杂。这对党的精神状态、能力水平、纯洁性和先进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

2.改革开放考验

(1)改革开放方向性考验。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成败。能否在改革开放中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是对我们党政治定力的一大考验。

所以,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谱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2)改革开放复杂性考验。一是凝聚社会共识的复杂性。能否在改革开放中加强思想教育、更好引导社会舆论,进而有效凝聚社会共识,这是对党的思想引领力的重要考验。二是突破重点难题的复杂性。如何化解各种利益矛盾、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协调复杂利益关系,使改革开放平稳深入推进,考验着党领导改革开放的能力。三是应对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如何拓宽对外开放思路、拓展对外开放空间,突破对外开放的瓶颈和障碍,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对党领导改革开放的能力提出了新考验。

3.市场经济考验

(1)价值观的考验。市场经济以等价交换为基本原则,利润是市场主体追求的核心目标。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和金钱至上等观念不一致,这就使得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价值观的考验。

(2)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考验。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3)反腐败斗争的考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往往会出现一些利益集团对党员干部的“围猎”,因此,预防和惩治腐败也就成为应对市场经济考验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4.外部环境考验

(1)经济全球化跌宕起伏带来的各种考验。

(2)在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中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警惕应对西方价值理念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的挑战。

(4)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保持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显示中华文化的内在价值。

(5)我们党要在科技革命飞速发展的态势中,领导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世界领先地位。

(三)“四种危险”

1.精神懈怠危险

人做一件事情时间长了精神会疲惫,一个党执政时间长了会不会出现精神懈怠呢?这种危险是有的。

(1)理想信念不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2)出现享乐主义。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会不会出现享乐主义呢?这是一定会出现的。如果享乐主义遏制不住,蔓延开来的话,就是很危险的事情。这关乎党的长期执政和人民拥护。

2.能力不足危险

面对错综复杂国际国内形势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我们亟需提高应对能力。

3.脱离群众危险

有些党员干部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腐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思想迷惘,淡化、忘记了党的宗旨,不愿意和群众交心,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脱离人民群众。

4.消极腐败危险

从党的十九大召开到2022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261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306.6万件,处分299.2万人;
立案审查调查行贿人员4.8万人,移送检察机关1.3万人。在高压震慑和政策感召下,8.1万人向纪检监察机关主动投案,2020年以来21.6万人主动交代问题。

消极腐败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要将反腐败斗争一直进行下去。本期报告就到这里,谢谢。

推荐访问:党课 讲稿 时代背景 党课讲稿:关于新思想产生时代背景思考 党课讲稿:关于新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的思考 党课讲稿:关于新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的思考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