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季度3月专题党课讲稿汇编(10份)(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1年第一季度3月专题党课讲稿汇编(10份)
目 录:
专题党课: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奏响“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精彩开局新乐章
专题党课:旗帜鲜明讲政治 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专题党课:用革命精神从事工作
专题党课:发扬“三种精神” 做新时代最强奋斗者
专题党课:咬定青山不放松 坚决铺好绿色发展底色
专题党课:深刻把握新时代讲诚信的“三个”逻辑
专题党课: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 凝聚奋进新征程磅礴伟力
专题党课: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对党忠诚一辈子
专题党课:坚持人民至上 做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奋斗者
专题党课:注重提高团结质量 不断增强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
专题党课: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奏响“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精彩开局新乐章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深刻分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经济发展阶段变化以及未来发展机遇和挑战基础上提出的,是精准破解发展瓶颈和难题、塑造发展新优势、引领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今天,由我为大家上一堂党课,就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XX“十四五”高质量跨越发展良好开局,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一、要统一思想,在充分认识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当前,面对“十四五”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回答好贯彻新发展理念过程中的根本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发展理念是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坐标”。新发展理念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外大势基础上针对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而提出来的。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受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国际竞争趋于白热化,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潮流凸显。就国内发展形势而言,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的矛盾与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看到问题并不难,难在于解决问题。面对业已发生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发展大势,继续沿袭以往的发展老路显然行不通,我们党审时度势提出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阶段的发展。
(二)新发展理念是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挥棒”。新发展理念自提出以来,在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指导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这充分证明新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指挥棒、红绿灯,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新阶段继续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三)新发展理念是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的“助推器”。“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当前我国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十四五”规划的各项目标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新时代新阶段,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新高度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XX开好局、起好步。
二、要突出重点,在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维度路径上下功夫
只有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这就要求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部署把握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点和着力点。
(一)把握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秉持根本宗旨。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新发展理念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提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的重要论断,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取向,其思想内核和实践方向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创新发展是为了给人民群众创造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是为了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绿色发展是为了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开放发展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在更大范围内、更高水平上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巨大红利;
共享发展是为了让中国社会的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只有从根本宗旨的维度把握新发展理念,才能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二)把握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导向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务实品格。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创新的起点,问题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是检验我们执政能力和政治定力的晴雨表、试金石。新发展理念不仅着眼于解决为什么发展的问题,更致力于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聚焦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党执政和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有效破解问题的主攻方向。因此,我们要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通过创新发展激发动力,通过协调发展实现平衡,通过绿色发展修复和维系生态,通过开放发展推动合作、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共享发展凝聚人心,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且行稳致远。
(三)把握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于安思危,于治忧乱。”“备豫不虞,为国常道。”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考虑到未来一个时期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会迎面而来,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更加困难的局势,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这是亘古不变的辩证法则。我们要遵循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辩证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要统筹安全和发展,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善于斗争,立足自我,全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全面做强自己,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越是接近目标,越是需要保持忧患意识,增强斗争精神。所有这些,都是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阶段的创造性坚持和创新性运用。
三、要提升能力,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上下功夫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的赶考卷,是摆在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面前严肃的必答题。答好这张考卷,XX高质量发展才能取得新成就、跃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在新征程上,只要我们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做到“十个指头弹钢琴”,就一定能弹奏出新的动人乐章。
(一)提高站位,坚强党性是根本。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乎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必然涉及广泛而深刻的利益和观念调整,因而是一个伟大的社会革命。要想领导好这场伟大的社会革命,首先和根本环节都在于实现“自我革命”,从而以良好精神状态攻坚克难、闯关夺隘。为此,就是要努力提高政治站位,以坚强的党性和铁的纪律作保证,从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实践新发展理念,绝不允许说三道四,绝不允许阳奉阴违,绝不允许自作聪明,绝不允许推诿扯皮,真正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加强学习,过硬本领是保证。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伟大创新,无论是深入理解还是全面贯彻,都离不开科学的认识以及业务能力的培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能身子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阶段,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看问题、作决策、抓工作还是老观念、老办法。为此,一是要结合系统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进行原原本本、逐条逐段地研读,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掌握其精神实质、目标要求。二是以系统观念审视把握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做到齐头并进、统一贯彻,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也不能相互替代。三是要着眼各项实际工作的开展,刻苦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切实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和工作本领,做经济社会管理的行家里手。
(三)重在执行,担当作为最关键。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干,连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政治问题要从政治上来解决。针对现实中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懒政怠政弊政的不良作风,面向“十四五”期间对于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落实,十九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特别强调,要以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成效为其提供坚强有力的监督保障。这就释放了清晰的信号,即包括纪检监察在内的党的各项工作都会更加自觉地围绕“中心任务”的落实而展开,从而必将为全党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设强大的体制及制度保障。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同志们,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考验着我们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细落常的能力。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就一定能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XX开好局、起好步。
今天的课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专题党课:旗帜鲜明讲政治 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在2020年12月24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讲政治的要求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讲政治是门大学问。学问要躬行,知行要并进。那么如何在学、知、行中回答好“什么是讲政治”“为什么要讲政治”“怎么讲政治”这三个问题,使讲政治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下面,我以“旗帜鲜明讲政治,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为主题,从以下三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探讨、共同思考。
一、什么是讲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讲政治最根本就是要讲党性,在思想政治上讲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在行动实践上讲维护党中央权威、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第一,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我们党所讲的政治,是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政治,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社会各种力量合作协调的政治。坚持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必须牢牢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决不能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决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第二,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党所讲的政治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是全党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党和国家团结、统一、稳定、繁荣的制胜机理,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保证。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全党最大的政治、最重要的大局,是全党共同的政治责任。第三,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所讲的政治,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我们必须推进的伟大事业,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二、为什么要讲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第一,讲政治是我们党保持团结统一,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回顾近百年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政党,讲政治、有信念,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步调,是我们党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讲政治,就是要对党忠诚,向党中央看齐,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是因为讲政治,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年代,我们党才涌现出一批批视死如归、无私无畏、舍小家为大家的优秀共产党员。在新的历史时期,讲政治就是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第二,讲政治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的根本途径。十八大以来,中央猛药去疴、激浊扬清、刮骨疗毒,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党心民心得到极大提振。但是必须看到,面对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仍是我们党的长期任务。作为党员干部,要想真正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不为噪音所扰、不为歪风所惑、不为暗流所动,就必须切实增强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严肃认真地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经常性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只有这样,才能锤炼政治品格、坚定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第三,讲政治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顺利推进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的力量源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洪涝灾害多地发生,经济发展备受冲击,外部环境风高浪急,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国际、自然等领域的挑战纷至沓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迎难而上,在这极不寻常的年份创造了极不寻常的辉煌。这其中,领导力是最关键的条件,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回望我们党近百年的历史,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不断创造辉煌业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以贯之坚持讲政治,从而有效统一全党意志、凝聚全党力量。因此,无论何时,都要保持好旗帜鲜明讲政治这个优势,把讲政治放在首位、落到实处。
三、怎么讲政治?讲政治不是口头说说,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中。第一,要坚定不移地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判断力是一种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的能力,也是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必备素质。对于我们党员干部来说,缺少了正确的政治判断,就会陷入被动,就会在面对大风大浪和各类挑战的时候不敢斗争、放弃原则、丧失自我,彻底沦为政治上的“糊涂虫”。从政治上分析问题才能看清本质,从政治上解决问题才能抓住根本。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做到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中发现端倪,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在长期积累和实践锻炼中不断增强洞察力。要练就一双“政治慧眼”,站高望远,见微知著,透过显现看本质,做到筹划推动工作落实政治要求,观察分析形势把握政治因素,处理解决问题防范政治风险。第二,要驰而不息地提高政治领悟力。政治领悟力直接考量着一个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如果缺少了政治领悟力,就难以领会中央意图,心中就没了大局、没了敬畏、没了事业,就容易患上“短视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强化党的意识、党章意识、党员意识,保持先学一步、学深一步的状态,吃透中央精神,把握精神内涵,始终坚持用党中央精神分析形势、推动工作,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紧跟中央步伐、执行中央决定,做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对“国之要者”心中有数,凡事都以事业为重,凡事都在大局下行动,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局面。第三,要一以贯之地提高政治执行力。“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讲政治的关键在于执行。政治执行力能够反映出一名领导干部的能力与作为意识,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落实中央精神的直接考验。要想提高政治执行力,就需要我们各级党员干部时常同党中央精神对表对标,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不掉队、不走偏,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精神贯彻落实。要把行动落实到党中央的部署上来,坚持问题导向,运用好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来把握国情民情,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要强化责任意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敢于直面困难和挑战,以做起而行之、开拓创新的精气神,把党和人民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
同志们,行程万里,初心不渝。讲政治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不是一时一地的,而是一以贯之的。提高政治能力需要我们党员干部的终生努力,久久为功。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把讲政治作为必修课、常修课,时常叩问和守护初心,及时修枝剪叶、补钙壮骨,把牢理想信念“总开关”,让初心和使命在内心深处铸牢、在思想深处扎根。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专题党课:用革命精神从事工作
同志们:
列宁在阐述“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时特别强调了“自愿自觉”一词,表示要“用革命精神从事工作”,说明列宁认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最终要实现人的自身解放。正是这种由“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所标志所实现的无产阶级工作,彻底巩固了农民对无产阶级国家的尊敬和爱戴,才会使农民相信共产主义正确,成为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实的拥护者。所谓事业,是指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一种方式,事业则是一个人的精神寄托和奋斗的目标;
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事业则是一生的追求。前者与肉体的需求相关,后者与人生的价值、意义、理想等相关。而事业心则是一种精神境界,反映了人们的综合素质,体现了一种人生追求和勤恳态度。共产党员以什么样的信念追求党的事业、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党的事业、以什么样的标准干好党的事业,反映了一个党员的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所以,我们说,中国共产党员的忠诚,是对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高度热爱的朴素情怀。
―、全面理解“用革命精神从事工作”的时代意义
(一)“用革命精神从事工作”的含义。
“用革命精神从事工作”,集中体现了党的历史使命对全体党员的基本要求,是对党绝对忠诚的最好体现,是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最终落脚点。用革命精神从事工作,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兢兢业业、尽职尽责、艰苦奋斗、建功立业。如果没有对党绝对忠诚的信念、没有把忠诚党的事业作为人生的追求的基石,就要走弯路,甚至与党的性质、宗旨背道而驰,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反而会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迷失自己。只有把个人的事业追求与党和国家的事业融为一体,对事业保持忠诚,才能有所作为,从而实现人生抱负。
(二)“用革命精神从事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是要增强事业心,干事创业。干事创业是党员的价值体现。党中央要求我们全党同志要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想干事是德的体现,是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自己负责的体现,是有强烈事业心的标志。会干事是有能力的体现。想干、敢干还不够,还要能干、会干,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不断增强工作能力和水平。干成事是衡量工作能力的主要标志。只有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干成事,以科学的态度才能干成事,以科学的方法才能干成事。我国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关口、转型发展的重要节点,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有干事创业的激情,要有干事创业的精神,抢抓机遇,奋发有为。我国经济基础薄弱,正处在社会发展转型期、经济建设加速期,问题比较多,困难也比较大,在这个重要时期,广大党员更应当具有强烈的使命感,面对压力提高自己的责任心,更要有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慢进即退的紧迫感、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多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从细节入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样才能对得起人民的重托,才能不辱使命。“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嘉兴南湖红船上的一点火光,是人民冲破旧军阀和反动派的迫害与镇压的光明和希望;
黄土高原上矗立的延安宝塔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照亮最终胜利的引航灯塔。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使命感,燃烧着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昂扬斗志。新时代党员干部学习党史,就是要学习这种始终如一的攻坚克难的魄力,担当使命、砥砺作为。在困难和矛盾交织中,不犹豫、不彷徨、不退缩;
在实践和磨炼考验中,挑重担、练本领、增智慧;
在挑战和机遇迷雾中,摸规律、看本质,长经验。勇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
在斗争中长精神,燃烧勇攀高峰的斗志;
于深水区、硬骨头中磨炼品质、塑造价值;
秉持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全力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书写时代精神、昂扬民族志气,创造出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二是要强化责任敢担当。事不避难,敢于担当,奋勇向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敢于担当”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责任。看一个党员、一个干部,很重要的是看他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敢于担当应成为全党同志的重要精神品质,要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增强敢于担当的意识,提升敢于担当的素质,提高敢于担当的能力,珍惜使命,不负重托,在难题面前敢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我们党的光辉历史,是无数共产党人“真刀真枪”拼出来、“流血流汗”干出来的,凝聚着无数先辈的实践智慧和创新成果。新时代事业的推进也绝非一帆风顺、敲锣打鼓就能实现,非动真斗硬的本领不能驾驭。前进的道路上注定崎岖不平,但只要善于总结历史规律,在学思践悟中练就善作善成的本领,就有信心有能力应对一切风险挑战。党员干部要在党史中汲取能量,打牢思想基础,成长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共产党人。针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亦步亦趋、墨守成规解决不了,要靠开拓创新求突破,寻求指导工作的“活材料”、解决问题的“金点子”,练就“看家本领”。用科学的措施、管用的方法,坚定不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进取,在劈波中前进,在斩棘中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业绩,做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三是要强化执行主动干。物有其本,事有其源。主动干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强灌输出来的。主动干精神的养成,既要有一定时间的积累,也要有多种养分的供给和培育。主动干精神来自事业心。事业心就是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天底下最伟大的事业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作为党员干部,没有什么都不能没有事业心,忘了什么都不能忘了初心。有没有事业心是衡量是不是好干部的重要标准,也是能不能主动干的根由。一个干部有了事业心,也就有了干事的劲头,有了主动干的行动。主动干精神来自责任感。心中有事业就能感到肩上有责任。党员干部特别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应该时刻认识到,党组织把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事业交给我们,也就是把干好这份事业的责任交给了我们。要担当责任,就要干好事业,就要主动干、全力干,日月有绩才能事业有成。主动干精神来自担当。关键时刻看担当。所谓关键时刻,就是大是大非面前,就是重大挑战关口,就是有可能牺牲个人利益、名誉甚至乌纱帽的时刻。有担当的干部之所以能在关键时刻走在前、扛在前、干在前,是因为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自我,而是大我,把党的事业、群众利益和全局大局看得比个人利益、名誉和乌纱帽更重要。他们甚至有一种把乌纱帽摘下来拿在手里、随时准备交出去的气魄和胆识,而绝不追求逃避责任的稳重、善踢皮球的聪明、得过且过的得体。所谓官职、职位和权力,只有在担当的时候才有价值和意义。主动干精神来自党性。党员干部之所以区别普通人,就是因为具有党性。人性是有弱点的,人性的弱点有很多,党性可以克服人性的不足,可以修正人性的弱点,可以把负面的变成正面的,把消极的变成积极的,把被动的变成主动的。党员干部只有不断锤炼党性,不断提高党性修养,才能变得越来越纯粹,越来越具有党性之美,越来越散发党性之光。在社会上,在工作中,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即使不佩戴党徽,也能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党员干部,是一个拥有党性修养的人。主动干精神来自忠诚。天下美德,莫大乎忠。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领袖忠诚,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忠诚发自内心,与生命融为一体,才能自觉自愿、无怨无悔,不计得失、勇往直前。忠诚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表态上,而要落在实际中,体现在主动干上。说一千道一万,不干、不主动干、不干出成绩,就都是假的。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环境稳中有变,十分复杂,眼前的困难和挑战不少。党员干部要为党分忧,为党担责,迫切需要上下一心,主动干、埋头干,干出新成就,干出新面貌,干出新天地。马克思曾经说过:“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再好的理念、思想和政策,没有执行力,不能抓落实,一切都是空谈。现在,我们的发展思路是明确的,但有的工作没有落实到位,有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关键是我们的一些同志在工作作风上和执行力上还有差距。面对这些问题,要强化责任意识,强化纪律意识,强化大局意识和中心意识,做到决策部署一旦做出,就迅速贯彻、畅通无阻执行。要坚持“发展要结果,不要理由;
事业要行动,不要空谈;
工作要落实,不要作秀”的工作导向,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创业绩。总之,要聚精会神抓好各项工作,努力成为学习型党员、发展型党员、务实型党员、服务型党员。
四是要以乐于奉献。乐于奉献是人生的一种态度,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主要反映的是如何对待个人得失。《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二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第三条规定:“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这些规定,带有强制性,必须成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人生态度和境界。如果忠诚、干净、担当,体现的是责任要求的话,那么乐于奉献体现的则是情感的升华。其实人生中的很多幸福时刻是在被别人认可中获得的,而奉献就是获得他人认可的最佳方式。有了奉献精神,就会觉得在工作苦中有乐。一个人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情怀,有甘当“嫁衣裳”的气度,就会在不断地成就他人的同时成就自己,朋友多多,人际关系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因此,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有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真理力量是指对党的科学理论有深刻把握,善于为群众提供正确的、科学的、让人信服的、管用有效的办法措施,多一些真正有用的“大实话”,少一些解决不了问题的“场面话”。人格力量是指乐于服务基层、关爱群众的大爱情怀和以身作则、清正廉洁的浩然正气,真正做到心中有党讲忠诚、心中有民优服务、心中有责增干劲、心中有戒守规,在工作中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想不出的办法、想不通的不平。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共产党员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髙的内心追求。从利益代表来看,共产党员的“敌人”是少数;
从人生信仰追求来看,共产党员的“敌人”是内心与党的宗旨相背离的“自我”。共产党员什么时候战胜了自己,做到了对党绝对忠诚,党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就会拥有真正的荣光和骄傲。
二、正确认识党的事业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回顾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重视历史,注重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历史规律、开辟前进道路,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重要思想方法。深刻把握历史规律,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思想贡献,从而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不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遗产基础上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关键,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科学性的根本表征,更是无产阶级政党得以诞生的理论前提。尽管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苦苦思索历史之谜,但马克思以前的所有哲学家,在社会历史领域基本都是唯心主义的,要么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偶然的,毫无规律可循;
要么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某种绝对精神或意识的作用,特别是归结为少数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正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不仅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特殊规律,而且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指明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应当担负的使命。“用革命精神从事工作”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事业与个人价值二者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主观世界,要求全党同志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在发展党的事业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共产党员都要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奋斗,在这一奋斗过程中来正确实现个人价值。
(一)正确看待个人价值。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问题,是一个永恒又常新的课题。古今中外,人们对此曾提出过许多不同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科学解决这一问题奠定了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必须通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来审视人的价值。每个人都是特定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关系中的人。个人价值指的是个人的存在、活动、发展对社会和自身的意义。由于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个人价值就包含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双重含义。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和责任,也就是通常讲的贡献;
个人的自我价值则指个人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以及社会根据个人的贡献给予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人的自我价值是在人通过实践活动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创造出来的。这是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内在统一的深刻客观依据和具体实现过程。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导。价值观是人们衡量不同事物价值标准的基本看法,也就是以什么样的标准去判断事物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优劣。它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联系,三者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构成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讲,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也会影响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个人价值是历史的、具体的,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实现形式上、内在关系上,都是历史的、具体的。个人价值的这一属性决定了价值观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其分析、衡量和判断事物的标准也就不同。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正确的价值观,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价值观,是为人民、为社会、为党的事业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是对党绝对忠诚的价值观。共产党员的价值观,深刻体现着共产党员对于人生价值和自身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擘画蓝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一科学判断,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精准把握,为我们正确认识发展大势、防范风险挑战提供了根本遵循。应当承认,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中,正确的价值观总是占主导地位的,对社会生活发生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各种错误的价值观也大量存在,日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并不断冲击着共产党员的价值观。面对这种冲击,有些人仍然坚定,有些人困惑,有些人则陷入了种种误区。价值观出了问题,世界观、人生观就没法不出问题,近年来一些党员干部犯错误甚至堕落为腐败分子,都与此有关。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重要、十分紧迫。
(二)在推进党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从根本上说,党的事业的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两者是统一的,并互相促进。一方面,党的事业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是党员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党员作为党的一分子,其个人价值是与党的事业、党的命运息息相关的,离开了党的事业,党员个人价值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党的事业的发展有赖于广大党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党的事业注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是党的事业发展须臾不可少的。党员在为党的事业奋斗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这种价值越大,对党的贡献就越大,党的事业的促进就越大。因而不仅要承认党员的个人价值,而且要通过各种手段保障党员的权益,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做出成绩和贡献,只有为党的事业奋斗不息,个人价值才是崇高的,也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有人认为,共产党员提倡奉献精神,就必定否认个人的利益和价值。这是严重的误解。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利益勤奋工作,干出成绩,被社会认可,得到人民群众的赞誉,这样的价值和功利,正是要大力倡导并积极践行的。今天,有些人离开党的事业,力图另辟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往往是走了弯路,碰了壁,最终一事无成。同时,我们还必须懂得,党的事业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是辩证的发展的统一。在推进党的事业时,个人的一些利益、愿望并非都能立即实现,而要在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是需要具体的物质和文化条件的。恩格斯曾指出:人的“欲望要求同外部世界打交道,要求有得到满足的手段”,而这些手段并非随时都具备的。因此,如果提出过分的超出可能的要求,作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必然遭受挫折。可以肯定,所有合理正当的要求都将在事业的发展中逐步得到满足,事业的发展也将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出更多有利条件。
应当看到,在特殊情况下,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与个人价值也可能发生矛盾甚至对立,但那只是局部的、暂时的、相对的。为了全局利益牺牲部分局部利益,包括一部分个人利益,从而使社会价值得以实现,这种顾全大局的精神应当受到肯定和提倡。对于全局来说,也应尽量考虑和照顾局部利益,为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认识党的事业和个人价值的高度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鼓励人们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实际上也是正确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认识越自觉,就越能发挥主体能动性,真正把自己的奋斗融入党的伟大事业之中。在实践过程中,还必须自觉同各种错误的价值取向做斗争。少数党员极端个人主义严重,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和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极端个人主义对党的事业、对社会发展、对个人成长进步,都是十分有害的,是与共产党员的价值观相违背的。新时代,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西方各种价值观的渗透,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资产阶级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广大共产党员强化忠诚意识应当认真对待的重大现实问题。
三、努力践行“用革命精神从事工作”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规律的正确揭示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指明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从而为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认清社会现实、把握历史大势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包括英雄史观、神创论等在内的唯心史观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为无产阶级特别是无产阶级政党明确了责任与使命,从而为无产阶级组建革命政党、制定斗争策略、开展革命行动提供了实践遵循。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由于共产党人在理论上的先进性,特别是对历史发展规律、方向和趋势的把握,不仅确保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代表性及其在革命实践中的领导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政党组织的自觉性和斗争策略的灵活性。因此,直到今天,自觉把握历史规律依然是中国共产党的话语特质,按历史规律办事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品格,这就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视角夯实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基础。深刻把握历史规律,才能与时俱进地深化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不断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时代问题,指导中国实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基于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规律性把握,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开辟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面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等执政挑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总结我们党执政的历史经验,从不同方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加强党的领导,勇于自我革命,深化对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认识;
不忘为民初心,牢记复兴使命,深化对共产党执政宗旨的认识;
扎牢制度笼子,正风肃纪反腐,深化对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认识;
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认识。践没有止境,对历史规律的把握也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要更好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要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在洞察历史规律,总结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在深化对历史规律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将新时代共产党员要做到“用革命精神从事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不断增强忧国忧民的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是促进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催化剂和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员的优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理念。世情在变,国情在变,党情也在变。因此,广大党员必须始终怀有优患意识。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要居安思危。只有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才能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才能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忧患中诞生、在忧患中奋斗、在忧患中壮大的政党。我国的各项事业也是在不断克服忧患、战胜困难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提髙全面从严治党的能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二)切实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加强共产党员职业道德建设,是新时期建设髙素质党员队伍的一项内在要求。只有具备好的人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做官才有正气。全体共产党员应当而且必须成为遵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表率。一要做学习的表率。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加强学习,是保证共产党员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决定性因素。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必修课,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党章党规,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通过学习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拓宽视野,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要通过学习,拓宽视野,厚积薄发,努力成为理论功底扎实、现代知识全面、实践经验丰富的现代型人才。要勤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思维和决策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二要做廉洁的表率。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牢牢守住思想道德的“底线”,牢牢守住党性原则的“防线”和法律法规的“红线”,自觉养成“奉公为德、谋私为耻,清廉为荣、利己为羞”的风范,在廉洁方面为群众当好榜样。三要做团结的表率。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用珍惜与感恩的态度,学会包容、尊重和欣赏。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既要讲政治、讲党性、讲原则,又要讲和谐、讲合作、讲感情,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在合作共事中加强理解,在团结奋进中实现和谐。
(三)努力提高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一要知行合一。我们党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形势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更要有善于破解难题、化解矛盾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有很高的看家本领。看家本领从何而来?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把“两论”学习好运用好,无疑是一个重要途径。既要加强学习又要勇于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实践论》副标题就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部著作实际上确立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具体到工作上,工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边学习边实践并使两者有机统一亦即知行统一的过程。对领导干部来说,要成为胜任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就必须具备专业的理论和政策,了解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这一切既来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又来源于把知识诉诸于行动的实践。学习是为了提高认识以更好实践,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不断丰富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就是知行统一。如果只学习理论不善运用不会运用就容易出现本本主义、教条主义;
如果凭感觉想当然不学习不总结就容易出现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现在,干部队伍普遍文化水平较高,也不乏实际工作经历,但还不同程度存在“本领恐慌”,原因之一恐怕与没有做到知行统一有关。有的理论学习不扎实不系统不深入,满足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或者不注意学习新知识,知识老化,吃老本;
或者死读书,读死书,不能结合实际工作理解思考。还有的理论生搬硬套,“只唯书、只信洋”,只记住了理论的字义,没有理解透理论的本质,不顾客观条件、实际环境机械加以运用。更有的对理论不屑一顾,凭感觉决策,靠经验办事,不相信规律,成为“拍脑袋、拍屁股、拍胸脯”的“三拍”干部。由此可见,不能做到知行统一,要么教条主义要么经验主义,要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是很难的,对于实际工作也十分有害。二要着力提高行政执行力。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坚持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以发展为重,思想高度统一,工作各负其责,步调协调一致,决不能各行其是。要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学习领会,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确保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三要大力发扬创新精神。创新是推进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没有突破就没有发展。不创新、不改革,经济不可能增长、社会不可能进步、事业不可能壮大,更不可能有超越。特别是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形势,共产党员必须提高开拓创新能力,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手段来应付各种困难和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总之,共产党员要把党和人民的事业当作自己的毕生追求。党的事业要兴旺发达、执政能力要提升,靠的是无数对党绝对忠诚的共产党员生命不止、战斗不息来实现。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一生用对党的事业赤胆忠诚来践行自己入党时的诺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专题党课:发扬“三种精神”做新时代最强奋斗者
“奋斗”,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强调的核心命题,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继续披荆斩棘、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奋斗”一词,可以说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有讲话当中运用最多的词汇之一。比如,在十九大报告当中,他就29次提到过“奋斗”。在2019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当中,他26次提到过“奋斗”。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的讲话当中,总书记不仅多次提到“奋斗”这个词,而且提出了“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这样一个豪迈誓言。“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中,向我们发出了“继续奋斗”的动员令。今天,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领会奋斗幸福观的深刻含义。
第一,明白“为什么而奋斗?”是做好新时代最强奋斗者的前提
一般而言,奋斗就是一个人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不断迎接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过程。我们改造自然界需要奋斗,改造社会需要奋斗,改变人的命运同样需要奋斗。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究竟应该为谁而奋斗呢?
一是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习近平同志在2012年11月15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当天,他在会见中外记者的时候就讲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人生历程是对奋斗精神的最好的诠释。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梁家河插队,开始了他7年的知青岁月。在这里,他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先后渡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为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做了许多实事、好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这段难忘岁月时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
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这个坚定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呢?就是为老百姓做事,就是为人民谋幸福。
二是为人生幸福而奋斗。2020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用这样一句话激励广大青年:“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亿万中国人民共同的事业,要靠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而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为那些战斗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普通奋斗者、建设者们点赞。他们包括:把青春和生命奉献给脱贫事业的“最美奋斗者”黄文秀,用自己身体保护战友的“排雷英雄”杜富国,无数次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中国女排,还包括那些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和普通出租车司机等等。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以努力奋斗成就了人生幸福。
三是为民族复兴而奋斗。这是奋斗的最高境界,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历史使命。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过,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要我们精诚团结、共同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第二,知道“奋斗精神来自哪里?”是做好新时代最强奋斗者的关键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无论弱小还是强大,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着中国人民奋斗出了一个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来源于哪里?
一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回溯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奋斗精神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基因。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等等,都是奋斗精神的重要体现。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二是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始终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初心是激励人们不懈奋斗的推动力,使命是激励人们不懈奋斗的牵动力、引导力。一个推动力,一个牵引力,这两大精神力量共同推进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三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的经验启示。中国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样要靠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需要全党和中国人民继续艰苦奋斗、共同奋斗、接续奋斗,这就是我们党的奋斗历程给我们的最典型的启示。
第三,清楚“怎样去奋斗?”是做好新时代最强奋斗者的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要想通过奋斗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发扬以下三种精神:
一是要发扬攻坚克难的精神。因为奋斗路上总会遇到各种风险和困难,如果没有攻坚克难的精神,就不可能干成任何事情。七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闭幕式上发表了《愚公移山》这篇重要讲话。他在这篇重要讲话中,要求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七十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他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经提出这样的要求:“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只要我们勇于攻坚克难,到重大斗争中去真刀真枪干,我们就一定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就是干出新天地。
二是要发扬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因为任何奋斗都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所以,要实现奋斗目标就必须发扬持之以恒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只有只争朝夕,才能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实现最终目标。
三是要有发扬苦干实干的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幸福是通过奋斗得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为了实现奋斗目标,我们必须苦干实干加巧干,撸起袖子加油干!必须保持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踏踏实实干好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才能真正做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幸福的人生都一样,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幸,而奋斗的人生则自带光芒,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建党100周年,勇攀更高峰,跟随新时代的步伐,让我们一起在拼搏奋斗中成就梦想,做新时代最强奋斗者。
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专题党课:咬定青山不放松 坚决铺好绿色发展底色
同志们: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确立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战略定力和长远谋划,也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推动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下面,我想以“绿色发展”为主题,谈谈我们对绿色发展的认识与理解,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一、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必须深刻领会抓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局面。那么,究竟什么是绿色发展呢?所谓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的生态安全做出新的贡献。所以说,绿色发展就是要绿色强国、绿色惠民,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绿色生态产品,让老百姓生活在更加和谐宜居的环境当中。在我看来,绿色发展具有四个特性。
一是绿色性。习近平总书记对自然的价值非常重视,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他指出,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到推行“绿色浙江”的全省实践,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的正式提出,以及“美丽中国”建设的全面部署和启动,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当代中国绿色发展之路的倡导者和引路人,“绿色”也已成为当下中国深入人心的颜色。人民群众期待早日走出发展的瓶颈,主动作为、积极作为,重返蓝天白云、溪水两岸、鸟语花香的状态,使城市充满绿意,使乡村更具田园风味,使绿色性成为发展的根本属性。
二是共生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强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以往的发展当中,囿于发展方式、发展水平的限制,我们曾经也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支付了发展过程中沉重的环境代价,如高浓度的雾霾、水体和土壤的严重污染等,人居环境质量直线下降。同时,囿于人们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的限制,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宰制自然、透支自然的情况,最终遭到自然的惩戒和报复。重拾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我们必须走科技内涵式、人文关怀式绿色发展之路,以高品质、高质量的发展,以最低的环境支出和耗费,实现天更蓝、水更绿,环境更和谐。
三是精细性。精细性是绿色发展的内在应有之义,主要体现发展的层级和品质。看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否达到精细化程度,是否达到绿色发展水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衡量标准。第一就是科技对生产的支撑作用。绿色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之上,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和灵魂。第二就是高水平的生态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关键在规则,核心在治理。第三就是人文情怀的养成。绿色发展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到每个社会成员和个体身上。只有每个社会成员和个体都形成敬畏自然的思想观念,尽力多去除一些思想的功利性、短视性,尽量多减少一些行为的破坏性、随意性,有效提升自身思想素养和行为素养,绿色发展的精细性、品质性才会具备生态伦理的根基,才不会成为空话。在这一点上,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
四是长远性。对绿色发展的长远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他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在事关中华民族山川血脉延续以及子孙后代的生态安全问题上,我们要算大账、算综合账和长远账。必须通过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财富,留下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必须共谋共建强理念
第一,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是千年大计”理念。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坚持这样一种绿色发展,是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战略任务。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当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一些地方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所以,恩格斯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要陶醉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也就是说,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兴俱兴,一损俱损。所以,现在老百姓普遍地说:“过去是盼温饱,现在是盼环保;
过去是求生存,现在是求生态。”所以,只有保护好环境,我们未来的目标才能实现,才能保障人民的幸福安康。
第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什么要实现绿色发展,关键是要理解好、践行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一个理念。因为绿水青山是自然风景,金山银山是财富的象征。习近平总书记把两者生动而又深刻地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是揭示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辩证关系。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导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实践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非不可兼得。遵循生态规律,依靠绿色科技,壮大生态经济,着力造林绿化,就能既收获金山银山又拥有绿水青山,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而且,绿色生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品牌效应,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不仅能让当地群众享有生态福祉,而且会吸引游客、人才和投资者,成为引来“金凤凰”的“梧桐树”,加快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步伐。这种转化也充分说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第三,要牢固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必须雷厉风行抓落实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对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至关重要。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以高水平保护倒逼高质量发展。
(一)要形成绿色思维方式。理念引领行动,而形成正确理念离不开科学思维。要用系统思维谋划战略全局。绿色变革是一个吐故纳新、以新应新的过程,要求我们善于制定和运用推进绿色发展的系统性方案。在战略构想上,不仅要着眼于解决当前的发展问题和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要着眼于永续发展和人类的长远诉求。在工作推进上,不仅要加强绿色技术创新,还要加快绿色制度创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必须守住山青、天蓝、水净、地洁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空间,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要用共赢思维开拓发展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共赢思维就是追求“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水乳交融,使“发展率先”与“保护优先”互相支撑、互相促进。为此,必须严格落实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基本要求,实现保护与治理并重、建设与绿化同步、经济与生态协调的多赢局面。要用导向思维引领发展实践。绿色发展上的导向思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标导向。这就是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二是问题导向。时下,人民群众对更优美环境的期盼、对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已成为最基本的民生和民声。“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要以绿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导向,提高破题能力,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二)要形成绿色领导方式。推动绿色发展,要求领导方式绿色化。要让“信号灯”亮起来。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遵循绿色发展指挥棒的信号引领、让“信号灯”亮起来,要自觉对标校表,避免发展航向偏离或迷失。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纠正、行为要坚决制止、做法要彻底摒弃。要让“新标尺”严起来。绿色政绩是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绿色发展是考核评价发展绩效的新标尺。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要让绿色指挥棒的“新标尺”立起来、实起来、严起来,把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等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对干部行为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励,使绿色成为干部政绩的主色调、主旋律。要让“威慑力”强起来。“令在必信,法在必行。”绿色发展指挥棒要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就要增强“威慑力”、成为“杀威棒”。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零容忍”,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为基线,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惩戒机制和追责制度,从而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水平。
(三)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效果。要明确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是受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减少生态破坏的损失、生态治理的成本,也就是增加社会财富积累。从供给端看,生态资源稀缺性特征越来越突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健康服务等生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点。应从总体上谋划绿色转型,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绿色、智慧技术研发应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产品、新商业模式、新服务,发展新经济。要明确改善民生福祉的着力点。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与社会满意度下跌的相关效应,切实把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生态食品、优美环境的期盼纳入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充分的生态福祉。
(四)要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当今时代,绿色发展已由产业末端治理、生产绿色化扩展到消费绿色化。消费绿色化的核心是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这是绿色发展的升级版。要坚持“软”“硬”两手一起抓。“软”的一手,就是善用文化熏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是形成绿色发展文化的重要根基,要善于从中汲取生态智慧,倡导崇俭戒奢的生活方式,使生活方式绿色化深入社会人心、融入时代血脉、变成时尚潮流。“硬”的一手,就是用法治手段推进和护航绿色化。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哪怕是个人行为,也将付出相应代价。形成绿色发展的人人自觉,要靠法治规范,靠约束力和强制力推进,要以健全的法治保障生活方式绿色化。要实现全覆盖、零遗漏、无空白。绿色生活方式必须体现在每一件具体事务、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实现全覆盖、零遗漏、无空白。在生活细节上体现绿色理念,在衣、食、住、行、游等日常生活中主动选择绿色产品、绿色出行,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坚决抵制与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在生产环节落实生态责任,实行绿色生产,提倡再生产再利用,以绿色产业链促进绿色消费。同时,政府要组织开展绿色生活方式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要人人应为、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生态环境面前人人平等,推进绿色发展人人应为、人人有责、人人共享。要提倡从自身做起、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自觉少开一天车、多种一棵树、节约一杯水,支持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少用一次性产品。绿色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是主角,都可以主导和主演。只要坚持从我做起,影响并带动身边更多的人践行绿色理念,就会形成全社会崇尚绿色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推动绿色发展,是长远之策,不是权宜之计,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向前行。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矢志保护好生态环境,既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以更大力度、更实措施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我们必能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绘就更加壮阔的美丽中国画卷。
专题党课:深刻把握新时代讲诚信的“三个”逻辑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说:“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
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
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诚信的重要性作了多次阐述,为诚信在社会生活、外交关系和时代价值上的体现开启了多维视野,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都知道,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有品行的人必备的品质。我们总说“一诺千金”,即答应承诺别人的事,就如千金般贵重,一定要兑现。从这个流传千年的成语里,就能看到“诚信”在我们的传统美德里占据的重要地位了。今天,我想就“诚信”这一主题,和各位同志进行一次探讨交流。
第一,要深刻把握新时代讲诚信的历史逻辑
诚信一词早在《礼记·祭统》就有记载: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那么,诚信为何如此重要呢?
(一)从历史上看,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文化中,有许许多多的名言警句我们都耳熟能详,妇孺皆知,表达了中华儿女对诚信的重视。比如,“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小信成则大信立”。诚信已经融入中华儿女的基因和血脉之中,已经成为中华儿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二)从现实来看,守诚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尽管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社会诚信缺失和信用交易风险问题仍比较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一是社会诚信意识缺乏。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的变化,“诚信”等传统价值观念出现缺失和缺位等现象。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基础较为薄弱,诚信缺失状况难以在短时间内根本扭转。商业欺诈、电信诈骗、制假售假、偷逃骗税等现象屡禁不止,起着恶劣的负面影响,甚至成为一些违法犯罪的温床;
比如出现的诸如高铁飞机霸座、假疫苗过期疫苗、明星学术剽窃学历造假等事件,不断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伤害了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和谐有序、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医疗公平等基本权利的信念和追求。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社会信用基础性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检视其落实情况,总体评价并不如预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方面进展很不平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政务诚信、司法公信等各个重点领域的建设都有待加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政策落实尚未完全到位,守信激励不足,失信成本偏低,覆盖领域有限,与各项经济社会治理工作尚未有机融合。三是机制保障不完善。目前社会信用建设中实践探索快于理论研究、平台建设快于制度建设。由于缺乏刚性制度保障,标本兼治的力度不够,诚信管理失之于松、失之于宽,失信成本总体偏低。据央视新闻披露数据,我国目前年签订合同40多亿份,但履约率仅50%左右,每年因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超6000亿。所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诚信这个法宝撬动起整个社会的力量,更好地构建诚信社会,共建诚信中国。
第二,要深刻把握新时代讲诚信的价值逻辑
诚信是一种极为宝贵的品格,是一个人、一个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
诚信也是一种责任,是国家友好交往的关键所在。共产党人的入党宣誓,就是普通党员对党做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还注重从制度层面推进诚信文化建设,以制度的力量培育诚信习惯和诚信文化。
(一)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我们常说:“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里,言而有信主要体现为“一诺千金”,就是要强调“一言为重百金轻”“宁失千金,不失诚信”。这就告诉我们,做人要永远有底线,要把诚信作为自己立身处世最基本的原则。
(二)诚信是企业经营的基石。一些百年老店、老字号企业,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兴旺发达,它的秘诀就在于无论遇到什么风浪挫折,它都能够坚守诚信立企的原则。他们就像爱惜羽毛和保护眼睛一样,爱护企业的诚信声誉,这就是他们所以取得成功的制胜法宝,不二法门。
(三)诚信是为官为政的根本。诚信,不仅关乎领导干部的声望,而且关乎领导集体的凝聚力、战斗力。原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为了践行“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百姓造一片绿洲”的朴实诺言,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主动放弃了进城安享晚年的机会,走进了大亮山,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这一种就是22年,把5.6万亩荒山变成了绿洲,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了国家。杨善洲用诚实守信兑现了他当初给百姓的朴实承诺,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树起了一座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不朽丰碑。
(四)诚信是国家交往的关键。在国际合作和交往中,我国始终信守一个“诚”字,以诚相交,真诚相待,巩固政治与战略互信。比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支援新独立的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国的经济发展,5万多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先后来到了非洲大地,与坦桑尼亚、赞比亚人民一起,用汗水和鲜血,在崇山峻岭间开辟出了一条长达1860公里、连接坦赞两国的铁路运输线。从勘探到竣工,这条“自由之路”“友谊之路”,整整花了十年的时间。当时经济困难的中国,为此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共有69位中国专家,为坦赞铁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在了这片远离故乡的土地上。
第三,深刻把握新时代讲诚信的实践逻辑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是个人、企业乃至一个地方的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没有诚信,就没有秩序,经济和社会就不能够得到健康有序发展。“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视诚信问题,推进诚信建设,构建社会诚信体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以建设者的姿态积极参与其中。
(一)要加强诚信教育,强化诚实守信意识。要通过思想教育,引导人们把诚信道德转化为内心信念、信仰,充分认识诚信缺失所带来的危害,把诚信教育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像重视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一样重视诚信教育。加强新时代诚信模范和先进典型的宣传教育,讲好身边的诚信故事,打造各类诚信示范点(区),营造“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尤其是要把党员干部、公务员队伍、教育卫生和科技文化界等人士作为诚信教育的重点,发挥标杆和示范带头作用。
(二)要整合诚信资源,健全诚信信息管理体系。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强信用信息披露应用,加大对群众关心的金融、环保、医疗、食品药品监管等领域信息公开力度,做到“应公开、尽公开”,让企业和群众比较容易地获得所需的诚信信用信息,从源头上遏制信用危机蔓延。
(三)要严格行业管理,建立诚信信用自律机制。要积极引导企业和行业协会在医疗卫生、产品质量、环保安全等重点领域建立行业信用评价制度,制定各种奖优罚劣的政策措施。建立诚信记录、建设诚信文化、打造诚信品牌,全面推动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要完善重点领域的企业和从业人员登记制度,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适时引入第三方参与信用监控。要针对潜在的信用风险,通过“红黑榜”“曝光台”等多种渠道及时向社会发出风险提示和预警,以实际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诚信体系建设的支持。
(四)要建立奖惩机制,加大守信失信奖惩力度。要强化诚信奖惩领域的配合和协作,建立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的联合奖惩机制,完善守法诚信奖励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企业和个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诚信档案、完善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对失信者在政府采购、招投标、融资担保、评先评优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对信用等级优良的企业和个人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银行贷款、出口退税、政府采购、项目核准、工程招投标等方面优先考虑,使“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尤其是要针对恶意拖欠和逃废债务、逃税骗税、商业欺诈、制假售假、拖欠职工工资等违法违规失信行为,开展失信专项治理行动,对不法分子出重拳、下猛药,使其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努力形成“守信经营光荣,失信害民可耻”的良好市场经济环境。
总之,诚信体系建设不是一朝之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担当。每个人都应坚守诚信底线,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用诚信带动诚信、用诚信激发诚信,把诚信铭刻在心里。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诚信体系建设这张网会越织越牢,诚信之路会越走越宽。
专题党课: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 凝聚奋进新征程磅礴伟力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精神像一条红线贯穿其中,这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奋进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和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情感让我们热泪盈眶,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民族的脊梁。”这感人的话语,充满自信与豪情,映照光荣与梦想,激扬我们的爱国情、强国志,鼓舞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今天,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关于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和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一、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必须牢牢把握“一心、一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遭受过无数难以想象的磨难、危机和挑战,但是中华民族始终能够团结一致,以顽强拼搏的强大的生命力,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正如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考察时所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历史昭示我们,只要我们高扬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保持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丰功伟绩。
(二)爱国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102年前,中国青年作为一支新生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用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唤醒了沉睡的中华民族,也孕育出了以爱国为核心的五四精神。102年来,五四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自觉地把个人小我融入到了祖国大我、人民大我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前赴后继、奋发图强。
(三)爱国是涤荡人心的时代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情感牵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不同历史时期,赋予爱国主义的主题不尽相同;
不同发展阶段,人们爱国主义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爱国主义的底色,从来没有因为时代、环境的变化而褪色,而改变。今天,在我们身边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报效祖国的英雄人物,面对外方的非法侵权挑衅行径,某边防团团长祁发宝、某机步营营长陈红军和战士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等英勇战斗,誓死捍卫祖国的山河一寸都不能丢。5名边防英雄,有70后、80后、90后、00后,不同的年龄,相同的理想,他们用热血、生命践行了“宁可向前十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誓言。
二、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必须绝对做到“三个相统一”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体现着人们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也体现着人们对于自己与祖国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坚定信念。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谭嗣同为变法图强而慷慨赴死,都彰显了爱国主义的坚定信念。在新时代,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坚定信念体现为以下“三个相统一”。
第一,要绝对做到爱国与爱家相统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华文明史上,家与国从来就没有分离过。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的幸福美满;
同样,没有千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哪来的国家的繁荣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指出:“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用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第二,要绝对做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从小就深受岳飞“精忠报国”影响的习近平,更是将“精忠报国”四个字铭刻心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国在他心中的崇高和分量。不论工作多么繁忙,总书记都要抽时间到乡亲们中走一走、看一看。每年,习近平总书记总会走进边防哨所、贫困山区、工厂车间等基层一线,看望慰问边防士兵和困难群众,与人民在一起,心中有国家,心中有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坚守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铮铮誓言,为国家为人民甘于奉献自己的一切。
第三,要绝对做到爱国热情和文明理性相统一。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历史上遭受的各种伤害,但决不能简单地把爱国主义异化为对某些国家的激愤和仇恨,把爱国主义精神扭曲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也决不能简单地把爱国主义教育扭曲为屈辱史教育,强化为对仇恨的记忆,特别是不能以爱国之名违反道德和法律。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坚决抵制以爱国为名泄一时之愤的打砸抢烧,要自觉抵制网络社交媒体中的狂热、暴力、偏激的“爱国主义”。文明爱国、奋力强国,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才能真正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三、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必须认真践行“三个融入”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既要“内化于心”,也需“外化于行”。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不仅要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更要率先垂范,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切实把新时代爱国观深深融入学习、工作与生活中。
(一)要把新时代爱国观融入学习中,切实增强爱国认同。爱国,贵在心中有国。党的十八大把“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就是要强化国人的爱国意识,树立全民的报国情操。因此,我们要通过爱国主义思想的学习,立下爱国之志,激发学习动力,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让爱国主义精神入脑入心、牢牢扎根,进而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志向,做爱国主义的坚守者和传播者,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持不懈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增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尊崇法治、积极向上,推动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引领力。
(二)要把新时代爱国观融入工作中,切实增强爱国担当。爱国是具体的、现实的,体现在我们每一个岗位上,每一项工作中。因此,我们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像抗疫英雄那样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从具细事项做起,把工作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同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向往联系在一起,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和揪心事。在当前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爱国责任与担当践行初心和使命。
(三)要把新时代爱国观融入生活中,切实增强爱国情怀。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增强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做到做人有气节、有人格,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引导家庭成员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使爱国成为一种日常自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书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重整行装再出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我们就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书写新的奋斗史诗,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专题党课: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对党忠诚一辈子
同志们:
国境线上守国土,喀喇昆仑写忠诚。2021年2月19日,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当晚,加勒万河谷冲突现场视频公开。面对外军悍然越线挑衅时,戍边英雄们面对数倍外军张开双臂阻拦,以血肉之躯在国境线上立起了一座座界碑。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今天,我分三个方面来和大家共同谈谈忠诚,尤其是共产党员的忠诚问题。
第一,什么是忠诚?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时,多次提出“忠诚、干净、担当”这一基本要求。在这一基本要求中,总书记把“忠诚”放到第一位。由此可以看出“忠诚”品质,在总书记心目当中的重要位置。那么,究竟什么是“忠诚”呢?
一是对祖国的忠诚。祖国不是抽象的,它不仅指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而且更包括祖国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每个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接续奋斗、百折不回。要始终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不移做到对祖国忠诚,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守护好、建设好我们伟大的国家。
二是对人民的忠诚。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大家知道,祖国是由人民来构成的,忠诚于祖国必须忠于祖国的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我们必须始终忠诚于人民,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三是对党绝对忠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之所以坚强有力,关键在于全体党员对党忠诚。千军万马,靠统帅指挥;
攻坚克难,听领袖号令。对党忠诚是具体的实践的,首要的就体现在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大局和首要的纪律,思想上高度信赖核心,感情上衷心爱戴核心,政治上坚决维护核心,组织上自觉服从核心,行动上始终紧跟核心,使维护核心、看齐追随成为思想自觉和实际行动。
第二、为什么要讲忠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既然是先锋队,那么作为先锋队成员的我们每一个党员,必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甚至自己的生命来诠释对党的忠诚。
(一)对党忠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要求。每一名共产党员在入党时都宣誓过: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坚强有力,要求全体党员必须始终忠诚于党。在落实党的决策部署上是打折扣搞变通还是无条件执行,在大是大非面前是含糊不清还是立场坚定,在噪音杂音面前是人云亦云还是保持定力,都是检验党员对党忠诚与否的试金石。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把对党忠诚牢记心中,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二)对党忠诚,是完成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需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之所以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就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共产党员。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到1949年,在我们党领导的革命中牺牲的有名可查的烈士达370万人。“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胸有忠心,就能入火海而不退缩、遇烟雾而不迷失、出淤泥而不沾染、临诱惑而不动摇。对党忠诚始终是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座右铭、大义凛然的正气歌,党的事业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向前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新时代,广大党员只有做到对党忠诚,才能为党和人民事业勇挑重担,才能做出对党对人民有益的业绩,才能以奉献精神召唤亿万人民接续奋斗,完成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
(三)对党忠诚,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需要。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回望过去,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拼搏历程辉煌灿烂。展望未来,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壮丽画卷波澜壮阔。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一些领导干部违法违纪事实暴露出来的对党不忠诚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些腐败分子口头上忠诚、行动上不忠诚,表面上忠诚、内心里不忠诚,对别人要求忠诚、对自己要求“做聪明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突出强调对党忠诚。要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第三,新时代怎样做到对党忠诚?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忠诚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而是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为那些用生命书写对党忠诚的英模们进行点赞。他们都是在自己平凡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践行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我们要自觉对标对表,学习榜样,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永葆共产党人忠诚本色。
(一)对党忠诚,就必须把讲政治作为第一遵循。政治上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政治上的失守是最致命的失守,政治上的溃败是最全面的溃败。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不移讲政治、一以贯之讲政治。要坚定政治信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突出抓好“关键少数”和年轻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让党的主流思想舆论占据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切实把稳思想之舵,绷紧政治之弦,校准政治之标,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把准政治方向。始终在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忠诚于党的核心,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不在政治方向上出错误,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提升政治能力。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精心组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认真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严格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和“首个议题”学习制度,在学习党的奋斗历程、光荣传统中分析党性,在学习新思想中增强发展信心,在思想大解放中谋求突破之策,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二)对党忠诚,就必须把抓落实作为第一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要求我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撸起袖子加油干”、做努力奔跑的“追梦人”。首先,谋事要实。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XX时的重要讲话、关于XX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找准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真正做到谋定而后动。第二,干事要实。工作是干还是看、是真干还是假干、是实干的多还是空喊的多,检验的是党员干部的人品官德。要倡树实干之风。对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坚决反对和纠正。第三,成事要实。把工作成效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争先创优上、提升群众满意度上,既看纵比又看横比,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数据变化又看群众感受,让群众从实实在在的变化中认可党委政府工作、增强发展信心决心。
(三)对党忠诚,必须把守纪律作为第一准则。对党忠诚,严守规矩是根本。讲规矩体现的是党性、反映的是忠诚。这不仅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内在自觉,也是党的纪律的核心要求。 要敬畏良知。敬畏良知,说到底就是要处理好“畏人知”与“畏己知”的关系,消除侥幸心理,自觉做“忠诚干净担当”的践行者。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手握戒尺,动有所虑。一个高尚的人不是没有欲望,而是懂得节制和掌控自己的欲望。物质诱惑再炽烈,只要内心淡定就不会溃坝;
监督可能有缺位,只要战胜“心魔”就不会出轨。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律己能赢得尊重,树立威望;
律己能凝聚民心,汇聚发展正能量。要敬畏权力。邓小平同志曾告诫说:“我们拿到这个权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做人须敬畏,做官更须敬畏。权力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人民。越是职位高、权力大,越要牢记权力的本质。要严守公与私、情与法、利与法的分界线,真正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才能为人方正、处事公正,办事不离“章”、行为不越“轨”、权力不出“格”;
才能用手中的权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要敬畏法律。我们知道,凡清官皆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遵规矩、守纪律。贪官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心中无戒、心中无法。党员领导干部敬畏法律,就要有法律底线意识,即清楚怎么用权、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
就要有法律程序意识,即严格遵循法律程序推进工作,实现工作流程公开化、监督常态化;
就要有法律规则意识,即坚持思考问题与法规制度接轨,实施决策以法规制度为据,检查指导以法规制度为准,自觉做到不以“小节无碍”宽容自己,不以“下不为例”开脱自己。
同志们,忠诚不是一下子,而要一辈子。无数党的好干部把事业看得重于生命,兢兢业业、不知疲倦,为党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把忠诚化作行动,不懈奋斗,努力奔跑,永怀一颗红心,永葆党员本色,替党分忧、为党添彩,争做新时代忠诚好干部。
专题党课:坚持人民至上 做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奋斗者
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到“人民万岁”,再到“人民至上”,全面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为民的博大情怀,是我们学习贯彻的根本指南。如何把握和践行“人民至上”理念?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和大家谈谈我的认识体会,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第一,要原原本本把“人民至上”的含义搞清楚。
如何理解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的重要思想,深刻把握其思想意蕴,对于我们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民至上”彰显了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的目标指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我们党之所以把人民立场作为自己的根本政治立场,归根到底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而正确的政策和模范的行动确保我们党始终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将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既是我们党制定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发展的价值目标所在。
(二)“人民至上”突出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指向。人民群众始终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是我们党战胜一切风险考验、赢得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力量。因此,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的主体意识,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更好地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的事业上来。
(三)“人民至上”表达了增进民生福祉的价值指向。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和最切身的利益,只有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保障,人民群众才能真正享受到民生福祉。因此,增进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首先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身体健康,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导向,我们党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尽最大努力挽救更多患者生命作为重中之重,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我们党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也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二,要切切实实把“为什么我们党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弄明白。
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实现的主体,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作为价值评判的最终依据和根本标准,在近百年的奋斗征程中,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不断前进。那么,为什么我们党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一)因为为了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底气。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罗杰,在2020年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湖北抗疫期间,有一位87岁的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入院的时候呼吸困难。在救治过程中,医院为其配备了9人的医疗专班,病情多次反复,大家全力救治,每次医院都想办法让其转危为安。47天之后,老人终于痊愈出院。新冠肺炎救治难度大,而患有基础病的高龄患者救治难度更大。但是,我们做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全心全意守护着每一个生命。在湖北,类似这样80岁以上患有新冠肺炎的老年患者,我们已经成功救治了3600多例,百岁以上老人就有7例,这个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势。也只有这种没有任何自己特殊利益的政党,才能有底气担起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使命。
(二)因为依靠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中国共产党来源于人民,中国共产党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也必须得依靠人民。淮海战役期间,有个叫唐和恩的农民,参加了淮海战役支前小车队。临走前,拿了一根1米左右的小竹竿,主要作用就是探路。但是,唐和恩非常有心,每到一个地方就把当地的地名刻在小竹竿上,他一共刻了88个地名,累计行程达到1500公里。如今,这根小竹竿是淮海战役纪念馆里的一级革命文物,它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鱼水深情的见证。这根小竹竿告诉我们,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党才能克服一切困难,也才能让中华民族站起来。今天,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这个过程中,必然面临各种风险挑战。而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中华民族复兴中的“黑天鹅”事件。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广大人民群众识大体、顾大局,自觉配合疫情防控斗争大局,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全国动员、全民参与,形成了疫情防控的基础性力量。我们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使得疫情控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场战疫的胜利离不开埋头苦干的人,更离不开拼命硬干的人。历史和现实都在告诉我们,未来要走向民族复兴,人民群众才是最值得依靠的力量。
(三)因为造福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这就要求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党的宗旨和性质,初心和使命都告诉我们,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就是正确的政绩观。由此,这要求我们要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切实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实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提升。
第三,要认认真真把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做到位。
坚持人民至上不仅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理论表达,更要落实到我们党执政实践中,落实到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当前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
(一)要坚定不移顺民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党群、干群关系好比鱼和水关系,只有鱼水情深国家这条大河才能长治久安。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任何时候、任何环境,共产党人都不能忘了共产党人的初心。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要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用为民工作成效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二)要持之以恒听民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只有走出去、沉下去,把调查研究的主阵地放在基层一线,深入实际调查问题,才能真正摸清群众所思所盼、所急所难。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党的领导作用就在于“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倾听民意,把人民群众的需要、智慧集中起来,加以归纳、总结、提升,形成反映民意的政策,然后再集中民智、凝聚民力贯彻落实下去,以发展成就增进人民福祉。
(三)要凝心聚力实民生。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必须见诸于实践和行动。在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征程上,我们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
始终关心“粮食和蔬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
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把人民至上落实到行动中,把初心使命融入工作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同志们,“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越是在非常之时,越是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真正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持“人民至上”,我们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
专题党课:注重提高团结质量 不断增强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
说起团结,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团结这个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志,都不同程度地感受过或费解过,深谙其中的酸甜苦辣。今天,我就结合自身的工作体验和生活中的一些感悟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团结这个话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和帮助。
团结得好与坏,事关一个单位的发展方向,事关一个单位的建设大计,是决定各项工作蒸蒸日上的关键。有关团结的重要意义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提高团结质量,做到真正的团结呢?我觉得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什么是真正的团结
什么是真正的团结?目前还没有什么特别的界定,也就是说按照这个界定百分之百就能搞好团结目前还没有。广义上的、人人都能用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团结”确实很难寻觅。而就个体而言,就我们一个单位来讲,追求现实中的真正团结还是完全能够做到的。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不幸福的家庭各不相同,幸福的家庭都一个样。不团结的原因千差万别,团结好的结果都是一致的。那么,作为一个单位,真正的团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根据我的经历和体会,我觉得一个团结的支部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要确实做到不存私心。一个人要真的做到一点私心没有,确实很难。但对支部每一名成员来讲,利益面前能以单位建设为重,没有私心肯定能做到。要想增强班子的战斗力,“一班人”的凝聚力、向心力非常重要。如果有私心从何谈战斗力?在支部生活中,哪些时机会让我们有私心呢?总的来说,那就是“利益”驱使。具体来讲,那就是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有损于团结的事来。诸如发展党员、评功评奖、配备骨干、财务开支、探亲休假等。如果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圈子,事情就很难办了,也就不可能达成一致意见,形成不了一个科学的决策。最终必将给支部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制约一个单位的正常发展。所以说要使一个支部真正团结,有很强的凝聚力,大家必须都要有大局观念,特别是正副书记更要行得正,才能统得住,确保团结的质量。常言说得好,正直才能无私,无私才能无畏。如果说我们的正副书记在评功评奖时也要争一把,在蝇头小利上非得捞到好处,得到实惠,这样的事办多了,时间长了,“一班人”就会慢慢疏远,形成思想隔阂,团结也就无从谈起。第二,要确实做到把支部当作家建。家,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那是充满和谐、温馨和亲情的地方。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美好的,充满希望的。有的人毕其一生的精力来构架和筹建,有了矛盾相互忍让,有了困难同舟共济,着力使家变得更加富裕,更加和谐。对一个单位来说,支部“一班人”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有着一个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支部就是一个家,班子中的每名成员都应该尽心尽力地来维护它、建设它,为它的发展出谋划策。那样,任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个家也就会建得越来越好,日子就会红红火火,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会变得很强大。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把支部当作自己的家,并不是让你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关心这个家,热爱这个家。如果大家都能这么做,支部“一班人”还能不团结吗?第三,要确实做到把成员当成兄弟看。正如我们刚才所谈到的,支部就是一个家。那么,我想支部成员之间,就应该像兄弟一样,生活中相互关心,工作上相互支持,讲“掏心窝子的话”,办明明白白的事。平时相处、尤其是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谁也不要设个“机关”、留个“心眼”。真正做到有什么说什么,说什么做什么,看到对方有困难,主动伸手扶一下,出一把力。像我们XX科,连续几年一直是先进单位。他们支部有个同志,是一名毕业不到两年的本科生,得了一种叫肾病综合症的顽疾,思想压力很大。为了给他加强营养,单位给他单独做菜;
为了鼓起他生活和工作的勇气,支部“一班人”经常与其谈心;
为了让他尽快康复,支部 “一班人”还筹钱帮他治病,真正把他当兄弟看。这样的支部团结能搞不好吗?还有,工作的过程中,不要小肚鸡肠,什么事都要先算计,后工作,应该是谁说的对就按谁说的办。做到“任务多干一点,责任多扛一点、荣誉多让一点、关心多尽一点”。这样通过生活中的互通、工作中的互补,从而凝结为班子成员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兄弟感情。第四,要确实做到维护整体利益。班子团结不团结,很重要的一点是看这个班子中的成员在利益面前究竟保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有没有把集体利益放在心里,有没有抱着一种对单位、对群众负责的精神。见到违反原则的事主动管一管较个真,其他成员犯了错误主动拉拉袖子提个醒,民主生活会上敢于揭短亮丑,进行思想交锋。特别是在对外观瞻上,影响支部形象的话不讲,影响支部团结的事不做,不把研究问题中的分歧意见随意向外宣扬,或将班子内部鸡毛蒜皮的小事随意夸大,任意扭曲。只要是对支部团结有利的,是维护集体利益的,就应该主动地、大胆地去做、去管,与支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高度的一致,积极地去营造一种团结向上的环境氛围。
二、怎么看现在的团结
应该说,当前,基层大部分支部是团结的,“一班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很强。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影响着一个班子团结的质量。一是好人主义思想作怪。在支部生活中,好人主义就是一味迎合别人的意见,大事小事不发言,谁讲意见都说“好”,搞无原则的团结或者“和稀泥”。批评与自我批评,只查找自己的问题,对他人轻描淡写,追求表面上的一团和气。我刚当局领导的时候,有个单位支部班子组建近两年,单位却没有一点起色,表面看支部“一班人”也很团结,也没发生什么磕磕绊绊的事。究竟是什么制约了单位的发展呢?后来,我通过了解发现,单位支部在研究讨论问题时,其他支委对书记、副书记意见,不论合理不合理,科学不科学,基本不发表个人的意见,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在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上处理不公,影响到了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所以单位建设一直上不去。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主要是个别同志怕得罪人,明哲保身,怕对自己不利,影响个人的前途。现实生活中的好人主义,不但影响到个人的形象,也不利于个人威性的建立。对于支部建设来说,它隐藏了问题,掩盖了弱点,并造成支部的一些决策不够科学,不尽合理,严重制约了一个单位的健康发展。二是自由主义思想作怪。这里我给大家讲一则寓言故事。从前,一个农夫养了一匹马,性情刚烈,总想摆脱缰绳的约束。一天,趁农夫不在,自己挣脱缰绳,沿着山路狂奔,最后摔下了悬崖。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我想,至少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不加约束的自由必将带来严重后果,而跌向深渊。在我们的支部生活中,经常也有这样一种人,不讲原则,犯自由主义的错误。会上不讲、会下乱讲,当面不说、背后乱说。有的支委发现其他同志存在问题时,不是当面提出,而是在群众中当笑料说说讲讲。有的对支部作出的决定有看法,在会上不讲,会下发牢骚,乱抱怨。有的同志向上级汇报工作或与其他单位同志聊天时,对支部的决定评头论足。我在机关工作时,一次下基层,发现这样一件事。有个单位针对一名同志私自外出,在支委会上研究了处理意见。会后,一名支委把会上其他支委的意见全盘告诉了当事人,使得这名同志对提出处理意见的支委耿耿于怀,经常制造一些麻烦,并给支部做其转化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从这件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个别同志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不讲原则,这不仅影响了一个班子的团结质量,造成工作被动,牵扯工作精力,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严重的还会破坏班子正常的生活秩序。三是本位主义思想作怪。在我们的支部生活中,有的支委感到自己资格老,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我行我素。有的同志态度蛮横,搞个人说了算,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这就是本位主义思想在作怪。如果这种现象发生在书记、副书记身上,就是“一言堂”,发生在各支委身上,就是“一边倒”。有一个单位,在一个月内连续发生多个问题,上级派出了工作组进驻单位进行帮建。在座谈中,各支委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支部书记、副书记在团结上没有做好表率。特别是在入党、立功受奖、探家等敏感问题上,两个人经常意见不一致。本位主义表现在工作中,就是过分强调自己分管工作的重要,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只管自己,不顾别人,甚至要求别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本位主义在一些单位中能够存在,主要是个别同志存在官本位思想和功利思想。长此以往,支委之间就容易形成“积怨”,造成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矛盾不断加深,甚至激化,支委之间更谈不上团结和谐。
三、搞好团结应该抓什么
我们都知道,一个单位建设得好坏,与一个好的班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班子,除了其成员本身有很强的素质外,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支委之间要真正地团结在一起,使班子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如何真正的搞好团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是要注重主动抓团结。“单位好不好,关键看领导,支部行不行,就看前两名”。书记和副书记是支部班子中的核心,班子是否团结,关键在正副书记。在这方面,XX做的比较好。我们XX是受上级表彰的模范基层党支部,工作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作为主官之间关系十分融洽,抓团结的意识比较强。工作中,支部十分注重抓团结,成员之间经常谈心,有了因难和矛盾能够及时化解。我们说一个班子要想达到真正的团结,除了个人素质、修养等因素外,经常地、主动地抓团结也是提高团结质量的重要手段。XX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党支部注重抓团结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讲班子成员之间,不可能没有意见分歧,关键还是要主动去抓,主动地去统一思想,才能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实践证明,这种手段对促进支部团结十分有力,作用也非常明显。二是要注重把握团结艺术。我们常说:一句话惹人笑,一句话惹人跳。就是在说语言的艺术问题。在一个班子里生活,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因为经历不同,素质不等,分析和把握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有分歧、有争议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但在处理矛盾和分歧的时候,把握其中的技巧很重要,这就是一种促进班子团结艺术的关键所在。一位朋友曾给我讲过这么一件事,他刚到单位任主官时,副科长是一名老同志,脾气不怎么好。一次,单位召开支委会,在单位是否自购一批文化娱乐器材这个问题上,副科长和大家发生了分歧,互不相让,最后拂袖而去。这位同志没有采取报告上级党委的方式来激化矛盾,而是暂时休会。会后,他主动找到副科长单独交换意见。几天后,单位又召开了一次由支委参加的座谈会,在很融洽的气氛中,大家畅所欲言,彼此谈心交心,因意见分歧而产生的隔阂很快消除了。副科长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犯的严重错误,并主动做了检查。当再次召开支委会的时候,很快就形成了决议。这位主官用了一种艺术手法很好地处理了矛盾和分歧,既讲了原则,又维护了班子团结。他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现实生活中,单位也经常有争人员、争时间的现象发生,在班子内部难免会相互“冲撞”。这个时候,我们还是应该注重一些处理问题的艺术,既解决好矛盾,又能使班子成员之间不产生隔阂。三是要注重提高能力素质。在班子生活中,要确立团结是一种能力的思想。应该说,能很好把班子成员团结在一起就是一种素质。法国总统拿破仑在一次接受访问时,一名记者问他:“你的气质真好,是不是你的气质带动了部队一往无前?”拿破仑却说:“不是我的气质好才取得胜利,而是我带领大家打了胜仗,士兵们才愿意听我指挥。”在单位,我们也经常听到群众议论,哪个干部能力很强,素质很高,党员干部都服气。这也正说明了能力强,也是凝聚人心的有力途径。搞好支部团结,如同下好一盘棋,要求书记善于及时统一“一班人”的思想,调动每一个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最大效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是领导能力不强,至少也是领导能力上的“缺腿”。我们要正视自身差距,善于借鉴别人好的经验和做法,多学习勤思考。要有一种学习的紧迫感,注重提高自身管理成员思想的能力、筹划部署工作的能力、协调调动大家积极性的能力、管好“一班人”的能力。四是要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正副书记团结了,方式方法和能力素质也具备了,如果个人修养上不去,团结还会是一团糟。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经历过这么一件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XX有一位同志,不论是自身素质,还是管理能力都很优秀,但他总爱独断专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而且骂人也很难听。这就是自身修养不够,最后导致人人都讨厌他,工作也很难开展。支部成员性格脾气有差异,工作方法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每名成员处理问题的时候,多进行换位思考,对其他委员的意见和建议给予重视。哪怕是别人提出的反驳意见,多从单位整体建设角度出发,不能随意否定,力戒“主观拍板”,以免矛盾激化。成员之间自觉做到互信、互谅、互爱,珍惜彼此相处的机会,把情谊建立在无私关心对方疾苦、当面指正对方不足、长远帮助对方进步的基础之上,做到“搭一届班子,交一生朋友”。分配任务时,主动靠前,密切协同,出现问题时,勇于查找自身不足,敢于承担连带责任,克服“各扫门前雪”现象。在其他成员不在位、走不开时,主动想到位,干到位,补到位,这样才能使支部团结始终处于一种健康和谐的氛围之中。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体会和看法,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我的授课完了,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党课 讲稿 第一季度 第一季度3月专题党课讲稿汇编(1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