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讲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整),供大家参考。
党课讲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由来 在 2014 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围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等核心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此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提法在媒体和论坛上出现的频率日益增多,党和国家有关文件与会议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词汇也频频出现。
2017 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原文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的十九大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
2019 年 7 月 15 日至 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共产党说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要认真总结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融合,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践行守望相助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2019 年 8 月 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年 9月 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时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2020 年 8 月 28 日至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发展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
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020 年 10 月 26 日至 29 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战略性部署。
由此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历史性命题,是摆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这一任重道远过程中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正因如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坚定不移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和其他各项工作都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二、“四个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需要,也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需要,更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一)有利于国家统一。新中国诞生后,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发展趋势用民族一律平等的方式延续下来,通过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同繁荣的政策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70 多年来,各民族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探索和改革开放过程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基本形成了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间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新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问题提出了新时代加强民族团结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为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
第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是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形成的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平等团结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关键是坚决做到“两个结合”。
第三,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加快民族 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让各族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不断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新趋势,强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紧扣民生抓发展,缩小差距,补齐短板,着力解决好各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
第四,坚持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基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是全面依法治国在民族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深刻体现了法治文明的时代新要求。
第五,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维护民族团结,要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但民族情感有时是超越物质利益的,思想意识同样重要。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有利于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地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实现整体意义上的现代化,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不可或缺。一是要外力推动与内力激发相结合。将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使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群众成为自我发展、自我改革、自我进步的主体力量,这是民族地区在现代化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快的关键所在。二是发展经济与传承文化相结合。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应该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民族文化不断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让人记得住民族乡愁、不忘民族之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创新引领与理性借鉴相结合。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既要完成新型工业化任务,又不能在信息化大潮中落伍,应努力实现跨越式协调发展。
(四)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首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要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这里的“统一起
来”“联系起来”和“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意义。中国人始终讲同呼吸共命运,中华文明一贯推崇“协和万邦、四海一家”,这为全人类建立祸福相依、安危与共的命运纽带,构建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第一,中国的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用世界上 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0%的人口,靠的是我们越来越精密化的农牧业生产和杂交水稻等良种培育,靠的是数千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和辛勤耕耘。第二,中华文明崇尚推己及人,从未强迫过他人。既然是命运与共,就必然坚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既然是四海一家,就必然平等相待、和谐相处。中华文明命运共同体精神,始终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强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反对“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狭隘观念,反对“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先发制人手段。第三,中华文明从不进行强加于人的文化输出,更不推行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霸权主义。我们坚持文化多样性,绝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绝不会一厢情愿输出意识形态。中国两千多年官家未派出一个儒生去外面传播过四书五经,反倒是全世界很多人来主动研究儒学;没有派出军人、教士、商人四处辐射性向外征服输出,而是坐在原地,秉持自信,润物细无声地包容吸纳异族异质文化,最终形成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华文明共同体传统显然具有处理大规模人口、多文明形态共处共融的历史经验,显然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推荐访问:党课讲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课 讲稿 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