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关于党史人物的故事50字7篇

关于党史人物的故事50字7篇

发布时间:2022-10-29 14:40:05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党史人物的故事50字7篇关于党史人物的故事50字 党史人物小故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党史人物小故事》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共产党里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值得我们敬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史人物的故事50字7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党史人物的故事50字7篇

篇一:关于党史人物的故事50字

人物小故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党史人物小故事》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共产党里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值得我们敬佩。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欢迎大家阅读。:方志敏的故事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曾是模范根据地的创建者。作为根据地最高首长,...

 中国共产党里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值得我们敬佩。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欢迎大家阅读。

  :方志敏的故事

 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曾是模范根据地的创建者。作为根据地最高首长,他规定,从自己开始,所有干部一律减衣缩食,每天只有四分钱菜金。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做演出服,便从红军在白区缴获来的物品中要了一块绒布。方志敏知道后,马上把妻子批评了一顿,并要求她立即送回。

 方志敏也有不"抠门"的时候。那时,部队向外购买一支枪,要花 50 块银元"天价"。买一批枪,花掉的钱堪称巨资,他一点不含糊,果断批准。

 1935 年初,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日陷入危机,途中还被国民党军队追击包围,饥疲不堪的方志敏不幸被两个国民党兵发现。他们猜到方志敏正是共产党的省主席,满以为自己赚大发了,可从他身上捞到"金银珠宝"。

 一个自称是"老出门儿"的兵痞在他的裤脚、衣缝仔细地捏了起来,认为肯定有金戒指之类,可是一无所获。见此状况,另一个兵挥动手榴弹叫道:"快把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

 方志敏丝毫没有畏惧,而是轻蔑地说:"共产党的官不像国民党的官那样个个有钱!"

 后来,两个兵搜到累瘫也只搜到工作所用的一块怀表和一直钢笔,此外分文没有。他们只好商定将怀表和钢笔卖的钱均分。

 方志敏被囚后,叛徒孔何宠以参议的官职和每月有 500 块大洋薪俸来引诱他。面对"高官俸禄"的诱惑,方志敏不为所动,他痛斥孔何宠:"无耻的东西",并严厉拒绝:"我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

 当时,还有朋友出于仰慕送来钱物,方志敏马上转送狱中病饿的难友。国民党送来让他交代的笔纸,他用来写出许多宝贵的文稿,并秘密托人通过鲁迅等关系转送给了党组织

 :红军团长刘德全

 红九军廿六师七十八团团长刘德全,出生于湖北随县双河观音堂黄家湾,家有田地三百二十亩,宅院两栋,算得上是富豪之家。然而,出生在这个大地主家庭的刘德全,却毅然与家庭分道扬镳,卖掉自己的土地,筹集革命经费。

 1926 年,25 岁的刘德全踏上了革命之路。回到家后,他开始走家串户和农民交往,常常与佃户谈到深夜,有时还和长工同宿。他还经常给母亲及家里人讲什么打土豪、分田地、不信鬼、不求神,中国的出路只有闹革命等等。

 他曾对母亲说:"我们家要对佃户、长工、乡里邻舍客气些,要尊重人家。贫苦农民有困难,我们要尽量帮助,也可以拿钱拿粮周济穷人。"他还劝母亲烧掉契约,把田分给佃户。

 刘德全的这种行为使这个地主家庭尤其是四哥刘稻轩大为恼火。他暴跳如雷,气急败坏地说:"不得了,家门不幸,竟出了个不孝子孙,这个家非给他败了不可!"他还捶胸顿足地对弟弟刘德全吼道:"我们分家算了!"

 刘德全毫不示弱,他警告老四他们:"天下是要变的,工农阶级要翻身解放,任何人也挡不住!"刘氏兄弟就此分了家。

 1928 年秋,刘德全以新集乡联保主任名义组织了地方自卫武装,他将家中的田地卖掉二十亩作为经费。1929 年春,他又建立了新集乡公所农民自卫队。他率部击溃了几股土匪,还处决了多名当地农民痛恨的土豪劣绅。此后,农民纷纷参加自卫队,不久,刘德全在新集正式成立了新集农民自卫队。

 1930 年夏,刘德全率领农民自卫大队参加了枣阳蔡阳铺武装暴动。6 月9 日,红军七十八团正式成立,刘德全任团长。

 :李先念的故事

 1939 年起,李先念率领部队挺进豫鄂边区,孤悬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李先念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从一件小事中可见到他是如何走近群众的。

 有一年冬天,本来是大喜的日子,但是大悟县白果树湾的一家老百姓却犯了难。这天寒风凛冽,村里的路面已被冻成"玻璃",异常光滑,迎亲的队伍根本无法抬着花轿在上面行走,老百姓一时都犯了愁。

 这件事情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村里的军队士兵和老百姓聊得很热,但是大家都一筹莫展。眼看迎亲的时间就要到了,村里的人只能干焦急。

 "就让新娘亲自走上门咯。"士兵们和老百姓开起了玩笑。显然,这是"不合礼数"的,农民们虽然平时在衣食住行方面不讲究,但真要到了这种

 重要的节日他们可不敢有半点马虎,毕竟这是"面子和里子的问题"。

 不经意间,这个笑话传到了李先念的耳朵里,他马上脱口而出:"这有什么难,就骑我的马,风风光光多气派,就这么办!"

 当时村里只有李先念拥有一匹枣红马,这是组织专门配备给首长的战马,村民们和士兵们想都不敢想去碰首长的马,但是李先念一再坚持:"我们打仗不就是为了老百姓吗!"

 当士兵把这个消息告诉迎亲的老百姓时,大家都乐得合不拢嘴,禁不住感叹道:"这样的首长打心眼里为老百姓,不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一心想着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就连这样的小事也替老百姓着想。"

篇二:关于党史人物的故事50字

事迹人物故事

  党史中有很多著名的英雄人物事迹,一直激励着们。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欢迎大家阅读。

  :周恩来的故事

 1963 年岁末,周恩来、陈毅一行对阿尔巴尼亚进行为期九天的访问。经过了民间活动、官方活动,加上阿方举行的跨年晚会后,已经是除夕之夜的凌晨四点了。

 的翻译范承祚在四楼的办公室里整理好一天的翻译文件资料后,已经是凌晨四点四十分。他蹑手蹑脚地下楼,准备回到位于房间隔壁的他的卧室。

 就在他尽可能放轻脚步怕吵着时,一声无比亲切熟悉的声音传来:"小范啊,怎么还不休息啊,明早还有事呢。"

 定睛一看,只见身披旧尼大褂,站在走廊尽头和警卫员在谈什么事。他不理解为什么说明早还有事,因为明天是大年初一,而且经他翻译的行程安排表上,明天上午是没有活动的。但是小范也没敢多问就回房了,累得合衣躺下,领带都没有解开就睡着了。

 第二天,天朦朦亮时,的换班警卫就把小范叫醒了,"快起来,等你呢。"一看表,才早晨五点多,他想起凌晨说的"有事",就敢忙爬起。

 来到大厅,看到已经穿戴整齐的周,神采奕奕,风度翩翩地从行宫的汉白玉台阶上拾级而下,完全看不出他已经连续参加了几天的活动,而且很

 可能昨晚又是一夜没合眼。

 金碧辉煌的大厅经早起的工作人员清扫收拾,已经又焕然一新,想象不出两个小时前这里刚办过一场盛大的狂欢。此时大厅几乎没有任何人,显得很安静。

 可就在刚走到了大厅里,大厅的门竟突然打开了,涌进来几十号阿尔巴尼亚行宫的工作人员。他们在一大清早做完打扫后,没想到来自中国的也这么早就起来了。

 于是他们惊喜万分地涌到的身边,都想一睹周的风采。而似乎并不吃惊,他一个个地与这些清洁员、厨师、接待员、仓库保管员等握手问好,给他们拜年。有拿着簸箕的清洁女工局促地站在墙角,不好意思上前,也一并地上前握手,表示感谢。

 这时,小范才明白说的"有事"原来是这么回事。特意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在没有任何事先安排的情况下,来给阿方的工作人员拜年。

 遗憾的是,因为现场没有任何中方和阿方的官员,也没有中外记者,所以这温馨的一幕,没有留下任何图片和报道,只是在这些工作人员的心里,留下了永远值得回忆的感动。

 :王树声闹革命

 共和国大将王树声出生在一个家境殷实的家族,小时候还考上了"洋秀才"。这么一个具有"高富帅"光环的青年,在土地革命时期,带领农民兄弟"打土豪、分田地",他是如何做到一呼百应的呢?

 其实,王树声在领导农民运动初期,并没有很大的号召力。因为他的出身和背景,让农民们缺乏信任感,"他们这些富贵人家子弟,真能跟地主

 老财斗吗?"

 弄清内情后,王树声立刻向农会会员们宣布,"我们既然参加了共产党,发誓消灭压迫和剥削,就绝不跟土豪劣绅站在一起!从此,我王家的地不再收租收息。"

 王树声说到做到,当众向租种王氏家族田地的佃户们退押,焚烧了地契借约。在他的带领下,其他农会领导人也起来效仿。随之,麻城县的农民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当农民们准备大干一场时,当地一个农会却被恶霸丁枕鱼派人给砸了,还打伤了多名农会会员,并口出狂言:谁敢造地主的反,就拿刀杀谁的头。

 听到这个消息,区农会委员立即召开会议。委员们对丁枕鱼的罪行义愤填膺,可在讨论处置方案时,却都不吭声了。

 就在这时,得到消息的王树声满头大汗地从外乡赶了回来。他一进屋劈头就问:"怎么还不去抓丁枕鱼?个个都像泥巴人似的呆在这里。"

 大伙默不作声。

 王树声火了:"你们怕斗不过丁枕鱼?"

 这时,他的好友廖荣坤吞吞吐吐地说:"国伢哥,这丁四老爷不是别的地主,他是你奶奶的亲兄弟呀......"

 "就为这!"王树声哈哈大笑起来,"要革命就不能讲情面。农会是我们的命根子,谁反对农会,我们就跟谁斗!亲娘老子也一样。"说罢,他一挥手,道:"走,找丁枕鱼算账去。"

 于是,为非作歹的劣绅丁枕鱼被打倒了。王树声大义灭亲的义举,大大震慑了土豪劣绅,使他们再也不敢为非作歹!

 :贺龙和林彪结怨始末

 1942 年初,贺龙到延安不久,因感情不和,与骞先任离婚了。许多热心的老同志对他的生活很关心,纷纷给他当红娘。有一天,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联防军的几位领导在一起开会议事完毕后,大家一起聊家常,有人谈到了林彪同女子大学的叶群谈恋爱的事。贺龙对林彪与叶群谈恋爱的事早有耳闻,还听说叶群把林彪写给她表达爱情的信给别人看,以抬高自己的身份。贺龙很为林彪打抱不平,认为叶群这样做,有损林彪的威信和声誉。现在又听到大家议论此事,就很不高兴地说:"这些小知识分子不像话,轻浮,用损害别人的威信和声誉来抬高自己,应该好好地训她一顿!"

 西北局组织部长陈正人是个热心人,有意要为贺龙当月老。于是,他就灵机一动,趁机向贺龙介绍说:"老总啊!我给你介绍一个人,她认识叶群。此人叫薛明,河北霸县人,天津的女学生。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开始后,一直从事抗日群众工作。她带了一支青年女子抗日宣传队,从北平、天津经山东、南京,一路作抗日宣传工作到江西。1938 年,经新四军江西办事处介绍来到延安,先后在中央党校和女子大学学习,后来去清涧工作,成绩突出,曾被选为县参议员,后调到中共延安县任组织,是咱们西北局重点培养的妇女干部,据说她对叶群比较熟悉和了解,老总是不是和她见一见?"

 贺龙听他们一说,想了想,认为能动员薛明去批评批评叶群,帮林彪一把也是件好事,于是就默认了。

 1942 年春的一个星期天,贺龙在高岗和延安书记王丕年的陪同下,来到薛明的住地。王丕年说:"贺龙司令员来看望我们来了!"高岗趁机向贺龙介

 绍说:"这就是薛明同志。"

 薛明不明白贺龙的来意,有点拘束,轻声地叫了一声"贺司令员!"贺龙点点头与薛明握手,说道:"今天是星期天,我同高书记到这儿来转转,问点情况。"

 高岗说:"薛明,贺老总问什么情况,你就如实汇报!"

 贺龙问:"听说你和叶群是朋友?"薛明点头答道:"是朋友,但现在来往不多了!"

 贺龙从薛明回答中证实了她与叶群"是朋友",便提高声音说:"要是真正的朋友,你就应该拿出做朋友的样子来。"薛明不知原由,便疑惑地问:"怎么了?"贺龙说:"林彪喜欢叶群,给叶群写信,这本来是正常的吆。""叶群的态度可是不好啊!她把林彪的信拿去给同学、同事们看,还这么一散,说我不在乎,你们看吧!这是林彪给我写的情书,你说这样做对不对?"薛明肯定地说:"不对!"贺龙接着说:"那么你是不是可以去告诉她,喜欢林彪,就和林彪结婚,不喜欢就不要写信,不要张扬,明确表态拒绝。你告诉她,这是我说的。老革命,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好不容易想讨个老婆,又遭取笑戏弄,不道德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好就是好,不好就拉倒,你认为怎么样?"

 薛明很认真地说:"我同意贺老总的意见,这件事我可以办。"

 贺龙笑着说:"我要说的就这么多。我知道你在清涧工作做得不错。"

 高岗接过话茬说:"这里的工作也搞得不错么。薛明,把你的工作汇报汇报。"于是,薛明汇报了延安的组织工作和妇女工作。王丕年招待大家吃了午饭。临别时,贺龙对薛明说:"听说你是天津人?"薛明答道:"离天津很

 近,霸县胜坊镇人,在天津上学。"

 贺龙说:"我有个厨师,会做天津狗不理包子,你可以去尝尝,看像不像!以后有空到我那儿去玩。"高岗语带双关地对薛明说:"熟悉了,以后可以常去老总那里看看吆!"

 薛明遵照贺龙的意见,专门找叶群谈了一次,转达了贺龙的看法。

 贺龙同薛明认识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和了解,8 月 1 日正式结婚。任弼时、林伯渠、高岗、陈正人、张帮英等中共中央和西北局的领导,以及王震、李井泉等老部下前来祝贺。几天后,毛泽东在贺龙的陪同下,来到贺龙驻地接见"战斗篮球队"队员时,也向贺龙和薛明表示热烈祝贺。

 1942 年 2 月中国共产党开始开展"整风运动"。在运动期间,薛明和叶群发生了矛盾与激烈的冲突。

 叶群,原名叫叶敬宜,后改名叶瑾,福建省福州市人。与薛明是天津市三八女中的同学。抗日战争爆发后,跟随天津第二批南下学生来到南京,经亲戚介绍,到了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当播音员;后来参加青年战地服务训练班,与青训班的国民党军官关系暧昧;她还参加了"三青团"举办的"一个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的讲演比赛,并不断向国民党 CC 系特务组织办的名为"战斗"的壁报投稿等等。因此,党组织派薛明同叶群作了一次谈话,对她上述表现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在薛明和其他同志的帮助下,1938年她们一起从江西南昌来到延安。到延安后,叶瑾改名为叶群。1942 年与从苏联养病回延安的林彪相识,他们就谈起了恋爱。

 林彪原先有两次婚姻:1927 年,由父母包办娶了一房妻室,举行婚礼后的第三天,林彪就离家了;林彪在长征到延安后,出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

 时,认识一个女学员叫刘新民(后改名刘梅),他们结婚后,1938 年冬林彪去苏联养病,刘梅陪同前往,他们生有一女叫林小琳。后来因感情不和离婚了。林彪 1942 年初从苏联回到延安,认识了当时在延安女子大学的叶群,同年 7 月 1 日两人结婚,这是林彪的第三次婚姻。

 1943 年春,延安整风运动进入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阶段。薛明因对叶群比较了解,她出于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有一天,把叶群约到家中,诚恳地对她说:"我是共产党员,你也是共产党员,现在正是整风的审干时期,我希望你主动地把履行没有履行入党手续,介绍人是谁,在南京时的种种表现,以及同国民党教官和丰城县等人的关系,如实地向组织讲清楚......"

 叶群一听,立即翻了脸,尖声大叫道:"你要干什么?你们趁林彪不在家,你们把我打死好了!"接着又哭又闹,甚至满地打滚撒泼。

 薛明本来想好好劝说叶群主动把自己的历史问题向组织讲清楚,一看她这个样子,也就来了气,说道:"好,你不愿意谈,那就跟你到组织部谈,党员对党组织该谈吧!"于是,就把叶群拉到了中组部,王鹤寿出来接待。

 叶群一见王鹤寿,装得更伤心,哭得更厉害了,大声嚷道:"她说我好多坏话,造谣。"

 薛明理直气壮地说:"不是造谣,我这里写了揭发材料,都有哪些问题,请组织上看。"说罢把材料交给了王鹤寿。

 由于叶群是林彪的妻子,王鹤寿不便轻易表态。他接过信,慎重地对薛明说:"我看过信后,还要向上级报告,你先回去吧!"

 这件事惊动了贺龙和林彪。贺龙从前线匆匆赶回,冲着薛明发火道:"你

 搞什么名堂?谁叫你抓了叶群?"薛明很冷静,向贺龙详细地汇报了叶群历史上的问题。过了一会儿,贺龙的气也消了,对薛明说:"这么大的运动,有怀疑,揭发出来也是对的。已经这样了,光明正大,没啥大不了的,让组织去调查吧!"

 林彪对这件事则看得很重,十分恼火,也从前方急忙赶回延安。叶群一见林彪,装得非屈,添枝加叶地向他哭诉了一番。一贯内向的林彪也动了肝火,高声骂道:"他妈的,老子在前线流血打仗,你们在后方搞我的老婆......"他把这件事迁怒于贺龙,与老婆叶群记下了贺龙和薛明这笔账。

 此外,贺龙到延安出任联防军司令员后,毛泽东曾同他谈起林彪历史上的一些事,包括抗战初期不愿意留兵延安的事,林彪在洛阳蒋介石接见时的表现等。这件事,后来不知怎样被林彪知道了,成了他的一块去不掉的心病。从此,林彪与贺龙两家结下了解不开的疙瘩。这也成了林彪后来利用"文化大革命"运动,要把贺龙置于死地的主要历史原因。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来源:网友投稿

篇三:关于党史人物的故事50字

红色党史经典小故事(感人三篇)

 党史中的小故事:毛泽东的拐杖情缘

  毛泽东一生热爱山水,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爱好。拐杖,成为他晚年登山必不可少的用品。他对拐杖没有什么讲究,不管木制的还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在众多拐杖中,他特别喜欢一根竹拐杖,这根拐杖来自杭州丁家山。

  毛泽东喜欢杭州,称杭州为第二故乡,生前先后 40 多次来杭州。20 世纪 60 年代初,有一次毛泽东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没有带拐杖,就到附近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单处理了一下,当作拐杖,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散发着清新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郑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本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泽东很高兴,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毛泽东对这根拐杖喜爱有加,上山后吩咐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

  后来,无论是在中南海散步,还是外出视察,毛泽东一直使用这根未经雕琢的拐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曾有人给毛泽东送精致的拐杖,但是他却从不留用。对于从野外带回来的这根竹拐杖,他却敝帚自珍,视为珍宝。

  有一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考察,随身带着的就是在杭州丁家山上用过的竹拐杖。其间,越南主席胡志明来中国访问,到长沙拜见毛泽东。毛泽东与胡志明交情很深,两人相见甚欢。有一天散步时,胡志明突然向毛泽东提出交换拐杖,以资纪念。毛泽东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精致的拐杖,扬起自己手中的竹拐杖,风趣地说:“就这根打狗棍跟你换?换不得,你的太漂亮了。”胡志明拗不过毛泽东,只好带着遗憾回去了。

 生活作风绝不仅仅是一己的好恶问题,还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精神品格的具体反映。生活俭朴是毛泽东的一贯本色,他不太注重物质享受,一向严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俭朴。他的拐杖就是最好的说明。

  毛泽东喜欢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

  1947 年 3 月,胡宗南重兵进逼延安,毛泽东率中央机关部分人员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其时,他肺炎初愈,身体虚弱。卫士们考虑到他行军困难,为他准备了一副担架,可他坚决不坐,非与大家一起徒步行军。毛泽东不坐担架,这让大家很伤脑筋。警卫员孙振国找了根柳木棍,送给毛泽东说:“您就用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这样走起路来也许会省力一些。”毛泽东拄着木棍,试走了几步,很是满意。此后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木棍转战陕北。

  晚年,毛泽东的登山爱好没有改变,但他有一个原则即上山不坐轿。有一次,毛泽东邀张治中同乘专列外出考察。火车到了安徽,张治中建议毛泽东上黄山看一看,毛泽东心有所动,但是,当他得知不能开车上山,只能坐轿登山时,就毅然放弃了,“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轿”。

  很多人对毛泽东不坐担架、不坐轿子感到不解,对此,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解释说:“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

  作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他比谁都更有权力和条件要求好的物质享受,可他从来不搞特殊化。宁愿拄杖徒步,也不坐轿子,正是他公仆本色的体现。“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当主席也不能比别人特殊,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毛主席之所以被人民爱戴和怀念,原因也在于此。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使广大党员谨守朴素的生活作风,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牢记人民公仆的本色,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到

 党的建设的重大命题。对此,也许可以从毛泽东的拐杖中得到一些启示吧!

  党史中的小故事:王震爱才惜才

  在老一辈革命家中,王震以爱才而闻名。他曾说:“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尊重人才,没有人才可以有人才,人才少可以变多,否则,多就会变少,有等于没有。”

  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王震,幼年时只读过几年私塾和小学,但在他指挥的部队里,积极主张吸收知识分子入伍。

  1937 年 11 月,时任三五九旅旅长的王震参加八路军会议,他说:“我想要一些人。”贺龙笑着说:“你胃口真不小,一个三五九旅那么多人马,还嫌少?”王震笑着说:“我王震用兵也是多多益善嘛!我还要一些读书识字的知识分子,给部队教授文化知识。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军队,打不败日本帝国主义。这不是我们常说的吗?”

  于是,贺龙将从北平来根据地参加抗日的康世恩、郭小川、刘亚生、赵安博、王季青等一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分给三五九旅。其中,北京大学毕业生刘亚生很受王震器重,被破格提拔为三五九旅政治部副主任。王震求才若渴,在三五九旅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初、高中毕业生入伍,在连队锻炼一段即委以恰当的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王震率军每解放一座城市,就亲自去动员知识青年参加部队。《王震传》的编者说:“王震像磁铁一样,在自己周围吸引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农学家涂治、水利专家王鹤亭、钢铁专家余铭钰、地质学家王恒升、纺织专家刘钟奇……他们都是王震领导新疆建设的高级参谋,为新疆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6 年,王震任农垦。在“反右运动”后期,王震心里总在想着一件事:被定为“右派”的人,也要给个出路。这些知识分子的知识还是有用的,别的部门不要,

 可以到农垦部门来嘛。在王震的支持下,1958 年,北大荒不仅接纳了***万转业官兵,还接纳了 1500 余名“右派”,其中包括丁玲、艾青、丁聪、吴祖光、尹瘦石、黄苗子等文化名人。

  1969 年 10 月,王震被下放到江西红星农场,他从各地请来了很多科技人员。李汝庆是农场一位学畜牧兽医的科技人员,因为海外关系和“反右”期间的问题,在场里被当作重点“牛鬼蛇神”批斗了三年。在调查和了解情况后,王震通知李汝庆到总场开会,“我和你们党委研究过了,现在决定解放你,你就坐下来和大家一起开会。”李汝庆参加批斗会,不是站就是跪,现在一听见让他坐下来,激动得潸然泪下。从此,李汝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农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史中的小故事:彭德怀开解下属

  夏纳是抗大总校的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八路军总部作战科当参谋,但他对分配给他的工作有点意见,心里不大痛快。彭德怀知道这一情况后,决定亲自找他谈一谈。

  一天,彭德怀来到夏纳的住处,一见面就开门见山地说:“你就是夏纳同志吗?我叫彭德怀。”一听是彭德怀,夏纳顿时紧张起来。彭德怀看到他这个样子,温和地笑笑,尽量把神态放得随意一些,说:“听说你是从抗大总校来的,我们很欢迎。咱们这里真正有文化的人不多,很需要像你这样的知识分子前来工作。可是,据说让你到作战科你不很满意,是吗?”夏纳局促地说:“我学的专业是工程技术,没有专门学过军事知识,我怕到作战科完成不好任务。”

  “是呀,”彭德怀深有感触地说,“按照你所学的知识,本该让你去搞工程才对。但是,现在的形势不允许我们这样安排,我们正在打仗。根据地里又没有什么工程可搞,要搞也只能等到抗战胜利才行。眼下,摆在我们面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跟日本帝国主义打仗。特别是作战科,很需要一些有文化的同志去加强工作。为了

 对付日本鬼子,暂时只好让知识服从抗战,你说是不是?”

  听了彭德怀这番话,夏纳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了。彭德怀趁热打铁,继续开导他说:“其实,什么知识也是从实际工作中学来的。别以为军事这门学问高不可攀,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肯学习多动脑子,许多科学知识也都是可以学习到的。到那时,你就会觉得学习军事,指挥打仗,还真有意思多了。”

  一天,彭德怀在作战科看到夏纳写的一篇题为《论敌人的“铁壁合围”战术》的文章,便坐下来认真地阅读起来。原来,这年夏天,日本侵略军为了一口吃掉抗日力量,对华北根据地施行了残酷的“铁壁合围”,后来,在八路军前方总部的指挥下,经过广大军民的同心协力,奋勇抗敌,最终粉碎了敌人的“铁壁合围”。夏纳亲自参加了两次反“扫荡”的激烈战斗,便琢磨研究一番,写出了这篇论文。

  彭德怀看完文章后,说:“小夏,你这样做是很对的。实践出真知。一个青年应该好好研究点实际问题,尤其是敌人使用的那些战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不过,你写的这篇文章还存在某些片面性。你只从表面上说了一下敌人战术上的一些形式,没有从本质上明确指出敌人铁壁合围战术的特点和弱点。如果能够就如何打破铁壁合围战术做进一步的研究,这篇文章就会生动有力,有理有据,说得让人心服口服,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

  彭德怀又说:“另外,文章的题目也有点大,不够贴切。”说罢,他摸出钢笔,在原标题上边端端正正地写下了“关于铁壁合围战术的研究”几个大字。彭德怀走后,夏纳从实际工作和实战中学习研究军事知识的劲头就更大了,将那篇文章做了认真修改,又拿给彭德怀过目。不久,这篇文章就在八路军总部创办的《前线》杂志上发表了。

篇四:关于党史人物的故事50字

事迹人物故事

 党史事迹人物故事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党史事迹人物故事,供大家参考选择。

 党史事迹人物故事

 1963 年岁末,周恩来、陈毅一行对阿尔巴尼亚进行为期九天的访问。经过了民间活动、官方活动,加上阿方举行的跨年晚会后,已经是除夕之夜的凌晨四点了。

 的翻译范承祚在四楼的办公室里整理好一天的翻译文件资料后,已经是凌晨四点四十分。他蹑手蹑脚地下楼,准备回到位于房间隔壁的他的卧室。

 就在他尽可能放轻脚步怕吵着时,一声无比亲切熟悉的声音传来:小范啊,怎么还不休息啊,明早还有事呢。

 定睛一看,只见身披旧尼大褂,站在走廊尽头和警卫员在谈什么事。他不理解为什么说明早还有事,因为明天是大年初一,而且经他翻译的行程安排表上,明天上午是没有活动的。但是小范也没敢多问就回房了,累得合衣躺下,领带都没有解开就睡着了。

 第二天,天朦朦亮时,的换班警卫就把小范叫醒了,快起来,

 等你呢。一看表,才早晨五点多,他想起凌晨说的有事,就敢忙爬起。

 来到大厅,看到已经穿戴整齐的周,神采奕奕,风度翩翩地从行宫的汉白玉台阶上拾级而下,完全看不出他已经连续参加了几天的活动,而且很可能昨晚又是一夜没合眼。

 金碧辉煌的大厅经早起的工作人员清扫收拾,已经又焕然一新,想象不出两个小时前这里刚办过一场盛大的狂欢。此时大厅几乎没有任何人,显得很安静。

 可就在刚走到了大厅里,大厅的门竟突然打开了,涌进来几十号阿尔巴尼亚行宫的工作人员。他们在一大清早做完打扫后,没想到来自中国的也这么早就起来了。

 于是他们惊喜万分地涌到的身边,都想一睹周的风采。而似乎并不吃惊,他一个个地与这些清洁员、厨师、接待员、仓库保管员等握手问好,给他们拜年。有拿着簸箕的清洁女工局促地站在墙角,不好意思上前,也一并地上前握手,表示感谢。

 这时,小范才明白说的有事原来是这么回事。特意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在没有任何事先安排的情况下,来给阿方的工作人员拜年。

 遗憾的是,因为现场没有任何中方和阿方的官员,也没有中外记者,所以这温馨的一幕,没有留下任何图片和报道,只是在这些工作人员的心里,留下了永远值得回忆的感动。

 党史事迹人物故事

  张思德(19151944),四川省仪陇县人,出身贫苦,对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有着深厚感情。1933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炮火硝烟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红军战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在红军中,张思德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了一人夺得两挺机枪的战绩,多次负伤。1935 年,他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1936 年到陕北后,入云阳荣誉军人学校学习和养伤。1937 年 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一切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党叫干啥就干好啥。

 张思德对待革命工作总是认真负责,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平凡的工作中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38 年春,他被调到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营担任班长。1940 年春,又被调入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工作中,他总是承担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这年初夏,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军民施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他带领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深山老林中烧炭。苦战了 3 个月,经过伐树、打窑、烧火、出窑、捆扎和运输等数道繁重工序,终于将 8 万斤木炭运到延安。

 1941 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张思德又随警卫营来到南泥湾开荒。他不仅带领全班战士完成了生产任务,又担负起通讯工作,白天劳动,夜里

 步行长距离去送信,积极完成通讯任务。

 1942 年 11 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简下派,一些连排干部要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要当战士。张思德愉快地服从了组织分配,被调至中央警卫团一连当战士。不久,他又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他为了保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有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还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喂战马,挑水烧火,采药防病,站岗放哨,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全心全意地干好每一件革命工作。

 1944 年初,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距延安 70 多里的安塞县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 7 月,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到出炭时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9 月 5 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堆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 29 岁的生命。

 9 月 8 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 1000 余人,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了张思德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献了花圈,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

 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悼念讲话: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境界给予了高度赞扬。一个普通战士之所以引起领袖的如此关注,是因为在张思德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后来,毛泽东这篇振聋发聩的著名讲话,经过整理后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讲演的主题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而坚持这个宗旨,正是我们党和军队战胜一切敌人、一切困难的力量所在。

 党史事迹人物故事

 1、1949 年 10 月 1 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下,来到迪化市。彭德怀走着走着,忽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现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顿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挡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诧异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

 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烈鼓掌。

 2、1980 年 1 月,主持总参工作的杨勇,为欢送调离总参的李达、张才千,欢迎调来总参工作的张震,在京西宾馆请他们吃饭共花去 400 元。事后有人举报他们公款吃喝,当时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的黄克诚知道后,并没有因为杨勇、张震是老部下且事情不大而放宽要求。他严肃批评了这一做法,指示:要查,不管涉及天王老子都要查,不仅要查,还要处理,谁出主意谁出钱。在旁人看来,黄克诚这种做法是撕破脸皮,不顾杨勇、张震和他当年共同浴血奋战结下的深厚战斗情谊,其实不然。听说黄克诚要查这件事,杨勇当时认为这是在小题大做,心生不快。但当黄克诚给杨勇打电话说:你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杨勇放下电话,立马就赶到黄克诚那里,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不用查了,是我的主意,随后杨勇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 400 元补上饭钱。并作了检讨,了结了此事。

  3、1952 年 11 月的一天,江苏省吴江县人民政府县长杨明突然接到一封北京来信。信中写道:县长同志,中财委陈主任的姐姐陈星据说县政府对她很照顾,谢谢你们请你们查一下,每月接济陈星多少钱(或多少米),已经接济了多少次。陈主任讲,现在补贴增加了,干部家属不必再要公家接济。请你们于 12 月份起,即停发陈星的接济费用,不必客气。以后由陈主任自行帮助解决。盼你们即(及)早复一回信,至盼!信末署名为中财委办公室,时间是 1952 年 10 月 27 日。信中所说的陈主任,就是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主任的陈云。接到来信,杨明感到非常突然,他清楚当时国家工作人员的经济状况。而陈云一家七口,需要接济的亲戚又多,是当时中南海有名的困难户,其自行帮助解决,实在有点难。因此,杨明并没有照来信说的去及时办理。不料,一个月后,北京的第二封信又来了。信上说:吴江县长同志,我们于上月 27 日寄去一信,请于 12 月份起停发陈主任之姐在你县所领的家属优待费,但至今尚未接到回信。因陈主任现在供给较前提高,所以提出应自己补助其姐。但究竟过去由县政府补助多少,请即告知。并请即告处理情况,为盼!这次的署名是中财委秘书室,时间是 11 月 28 日。这两封信,虽然不是陈云亲笔所写,但很显然,表达的都是陈云本人的意思。原来,陈云自小家境贫寒,且两岁丧父,四岁丧母,尽管生活上有外婆和舅舅一家照顾,但年幼的陈云一直由姐姐陈星照看。因此,陈云一直把照顾好姐姐的事放在心上。新中国刚

 成立不久,考虑到陈星当时年过半百、独自一人生活、又没有收入来源,陈云便托当时的苏南行署主任管文蔚给陈星捎过一些钱接济她的生活。1950年4月,又将陈星接到北京想更好地照顾她,因陈星不习惯,在北京只住了 6 个月就回到了吴江。陈星重新回到吴江后,当地政府根据情况对陈星发放了一定的家属优待费。

 4、1959 年,王树声在军事科学院上班时,他天天拿着饭盒到公共食堂排队买饭。接待外宾和出国访问时,外宾送他一些大小礼品,他都如数上交国库。一次,新来的勤务员几次将小礼品拿到车上说:王部长,人家说了,这礼品是送给首长您个人的。王树声却严肃地说:我这个国防部副部长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外宾打交道的,礼品怎么会是赠送我个人的呢?公私分明,是我们革命战士的一个起码准则,今后务必牢记啊。

 5、60 年代初,总军械部建制撤销,王树声的住房成了其他单位的属地,有关部门为了方便他的工作和生活,决定另选地点为他建造新居。他们先是为他选择了一处某自治区的驻京办事处,这里环境相当幽静,王树声看后感到也满意。但当他了解情况后摇起了头,连说:不妥,不妥,这有违我们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几年以后,他们又在东城为他找到了一个旧院落,独门大院,相当理想,但当王树声得知这里原是一个民主党派的机关,只因工作人员都被红卫兵赶跑了而空着时,又摇起了头:这是违反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最后,他们又在五渊潭附近为他选择了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如画的宅基地,王树声先很满意,可当他注意到为自己

 建房要迁走几户老百姓的民房,还是摇起了头:我看这件事还是算了吧!不要因为我建房而把老百姓赶走了就这样,王树声大将在他进京时修建的那座平房里,一住就是 18 年,直到他长辞人世。

 6、1935 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一天,红四方军总指军徐向前在雪山上来回巡视正在爬雪山的部队。突然发现一位红军战士背着一只大锅,一步一喘,艰难地行进着。这位战士没有穿棉衣,身上只披条草袋。他立即发话:快去把连长找来!不一会儿,九连连长跑步来到徐总指挥跟前。徐向前严厉批评道:这个同志还披着草袋子,冻成这样儿啦?你们是怎么搞的,去把司务长找来!连长胆怯地报告道:徐总指挥,他就是司务长,叫肖永正,他的棉衣临出发时脱给房东老乡穿了。什么,他就是肖永正!徐总指挥走到这位叫肖永正的红军战士面前,从他背上接过锅,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肖永正裹在身上部队下山后,徐总指挥在方面军全体干部会上,提起肖永正仍然是激动不已:有个连队司务长,棉衣发下去了,战士们都穿上了,他却把自己的棉衣送给没有衣裳穿的房东,自己披个草袋子过雪山,背上还背着一口锅!他就是三十九团九连的司务长,叫肖永正!肖永正是个正派的粮草官。我们有这样的粮草官,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7、一生清廉的粟裕也曾走了一次后门。大儿子粟戎生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从一名普通士兵干起,在祖国的南陲驻扎了 4 年。当这支部队调回内地的时候,恰逢中苏边境形势紧张,珍宝岛燃起战火,粟裕托关系走后门把粟戎生送到前线。次子粟

 寒生入伍后,一直在条件艰苦的海军舰艇上工作,因长期海上作业,寒生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根。

 8、1944 年秋,马口维持会会长梁某自当上会长后,勾结日寇,助敌作恶,拒交抗日税费,傅玉和奉命带领十余名队员化妆为马帮,通过了日军两道岗哨,进入马口镇内,把梁某抓了起来。傅玉和并没有枪毙这个汉奸,而是向他宣传新四军政策,望其按规定上缴税款,随后将其释放。三日后,梁某居然如实向新四军缴纳税款。此后,梁某还主动协助新四军购买药材等军需物资。还有一次,傅玉和带队前往商户家征收税款时,却被告知已经收过了,并有字据为证...

篇五:关于党史人物的故事50字

故事 50 字集合 9 9 篇

 Word 文档可编辑

 党史故事 50 字集合 9 9 篇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政党史,是一部特别的历史。它探讨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执政党的历史。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史故事 50 字的文章 9 篇 ,欢迎品鉴!

 党史故事 50 字篇 1

  半条被子的故事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 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半条被子的故事让人民群众相识了共产党,把党当成自己人。正因为有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才能走过辉煌历程,取得宏大成就。沙洲村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今日我特地来这里探望乡亲们。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要不断接受教化、接受洗礼。我们党坚持

 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下来要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富有、更加华蜜。

 背景故事链接:

 1934 年 11 月,红军长征途经沙洲村,3 名女红军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看到徐家简陋的床铺上只有一件蓑衣和一条破棉絮,她们便拿出仅有的一条行军被,和徐解秀以及她一岁的儿子合盖。几天后,部队临行前,3 名女红军执意要将行军被送给一贫如洗的徐解秀,但徐解秀说啥也不愿接受。你推我让之际,一位女红军用剪刀将被子剪成两半,将半条被子交给了徐解秀。

  党史故事 50 字篇 2

  毛泽东一生酷爱山水,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爱好。拐杖,成为他晚年登山必不行少的用品。他对拐杖没有什么讲究,不管木制的还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在众多拐杖中,他特殊喜爱一根竹拐杖,这根拐杖来自杭州丁家山。

 毛泽东喜爱杭州,称杭州为其次家乡,生前先后 40 多次来杭州。20 世纪 60 年头初,有一次毛泽东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没有

 带拐杖,就到旁边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洁处理了一下,当作拐杖,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散发着清爽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慎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原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泽东很兴奋,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毛泽东对这根拐杖宠爱有加,上山后叮嘱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

 后来,无论是在中南海漫步,还是外出视察,毛泽东始终运用这根未经雕琢的拐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曾有人给毛泽东送精致的拐杖,但是他却从不留用。对于从野外带回来的这根竹拐杖,他却敝帚自珍,视为珍宝。

 有一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考察,随身带着的就是在杭州丁家山上用过的竹拐杖。其间,越南主席胡志明来中国访问,到长沙拜见毛泽东。毛泽东与胡志明交情很深,两人相见甚欢。有一天漫步时,胡志明突然向毛泽东提出交换拐杖,以资纪念。毛泽东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精致的拐杖,扬起自己手中的竹拐杖,风趣地说:就这根打狗棍跟你换?换不得,你的太美丽了。胡志明拗不过毛泽东,只好带着缺憾回去了。

 生活作风绝不仅仅是一己的好恶问题,还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精神品行的详细反映。生活俭朴是毛泽东的一贯本色,他不太注意物质

 享受,一向严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俭朴。他的拐杖就是最好的说明。

 毛泽东喜爱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

 1947 年 3 月,胡宗南重兵进逼延安,毛泽东率中心机关部分人员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其时,他肺炎初愈,身体虚弱。卫士们考虑到他行军困难,为他打算了一副担架,可他坚决不坐,非与大家一起徒步行军。毛泽东不坐担架,这让大家很伤脑筋。警卫员孙振国找了根柳木棍,送给毛泽东说:您就用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这样走起路来或许会省力一些。毛泽东拄着木棍,试走了几步,很是满足。此后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木棍转战陕北。

 晚年,毛泽东的登山爱好没有变更,但他有一个原则即上山不坐轿。有一次,毛泽东邀张治中同乘专列外出考察。火车到了安徽,张治中建议毛泽东上黄山看一看,毛泽东心有所动,但是,当他得知不能开车上山,只能坐轿登山时,就毅然放弃了,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轿。

 许多人对毛泽东不坐担架、不坐轿子感到不解,对此,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明说: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

 作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他比谁都更有权力和条件要求好的物质

 享受,可他从来不搞特别化。宁愿拄杖徒步,也不坐轿子,正是他公仆本色的体现。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当主席也不能比别人特别,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毛主席之所以被人民爱戴和怀念,缘由也在于此。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今日,如何使广阔党员谨守朴实的生活作风,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牢记人民公仆的本色,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到党的建设的重大命题。对此,或许可以从毛泽东的拐杖中得到一些启示吧!

 党史故事 50 字篇 3

  1949 年 10 月 1 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伴下,来到迪化市。彭德怀走着走着,突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觉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忽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拦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惊诧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抬画像的人生气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

 胆怯 ,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情鼓掌。

 党史故事 50 字篇 4

  一天,毛主席向周总理和**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怎样才能使猫吃辣椒?

 **首先说:那还不简单,你让人抓住猫,把辣椒塞进猫嘴里,然后用筷子捅下去。对于这种解决方法,毛主席摆了摆手说:每件事应当自觉自愿的。

 周总理回答说:我首先让猫饿三天,然后,把辣椒裹在一片肉里,假如猫特别饿的话,它会整个吞枣般地全吞下去。毛主席不赞成这种手法。

 那么,毛主席的策略是什么呢?毛主席笑着说:这很简单,你可以把辣椒擦在猫屁股上,当它感到火辣辣的时候,它就会自己去舔掉辣椒,并为能这样做而感到兴奋不已。

 朱德的扁担

 1928 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经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特别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经常整夜整夜地探讨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更加尊敬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党史故事 50 字篇 5 王震爱才惜才

 在老一辈革命家中,王震以爱才而著名。他曾说:没有学问分子的参与,革命的成功是不行能的,敬重人才,没有人才可以有人才,人才少可以变多,否则,多就会变少,有等于没有。

 出身于贫苦农夫家庭的王震,幼年时只读过几年私塾和小学,但

 在他指挥的部队里,主动主见汲取学问分子入伍。

 1937 年 11 月,时任三五九旅旅长的王震参与八路军会议,他说:我想要一些人。贺龙笑着说:你胃口真不小,一个三五九旅那么多人马,还嫌少?王震笑着说:我王震用兵也是多多益善嘛!我还要一些读书识字的学问分子,给部队教授文化学问。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军队,打不败日本帝国主义。这不是我们常说的吗?

 于是,贺龙将从北平来依据地参与抗日的康世恩、郭小川、刘亚生、赵安博、王季青等一批青年学生和学问分子分给三五九旅。其中,北京高校毕业生刘亚生很受王震器重,被破格提拔为三五九旅政治部副主任。王震求才若渴,在三五九旅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初、中学毕业生入伍,在连队熬炼一段即委以恰当的职务。

 解放斗争时期,王震率军每解放一座城市,就亲自去动员学问青年参与部队。《王震传》的编者说:王震像磁铁一样,在自己四周吸引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学问分子。农学家涂治、水利专家王鹤亭、钢铁专家余铭钰、地质学家王恒升、纺织专家刘钟奇 hellip;hellip;他们都是王震领导新疆建设的高级参谋,为新疆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6 年,王震任农垦。在反右运动后期,王震心里总在想着一件事:被定为右派的人,也要给个出路。这些学问分子的学问还是有用

 的,别的部门不要,可以到农垦部门来嘛。在王震的支持下,1958 年,北大荒不仅接纳了 10 万转业官兵,还接纳了 1500 余名右派,其中包括丁玲、艾青、丁聪、吴祖光、尹瘦石、黄苗子等文化名人。

 1969 年 10 月,王震被下放到江西红星农场,他从各地请来了许多科技人员。李汝庆是农场一位学畜牧兽医的科技人员,因为海外关系和反右期间的问题,在场里被当作重点牛鬼蛇神批斗了三年。在调查和了解状况后,王震通知李汝庆到总场开会,我和你们党委探讨过了,现在确定解放你,你就坐下来和大家一起开会。李汝庆参与批斗会,不是站就是跪,现在一听见让他坐下来,激烈得潸然泪下。从今,李汝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慧才智,为农场的发展作出了主动贡献。

 党史故事 50 字篇 6 毛泽东的拐杖情缘

 毛泽东一生酷爱山水,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爱好。拐杖,成为他晚年登山必不行少的用品。他对拐杖没有什么讲究,不管木制的还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在众多拐杖中,他特殊喜爱一根竹拐杖,这根拐杖来自杭州丁家山。

 毛泽东喜爱杭州,称杭州为其次家乡,生前先后 40 多次来杭州。20 世纪 60 年头初,有一次毛泽东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没有

 带拐杖,就到旁边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洁处理了一下,当作拐杖,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散发着清爽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慎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原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泽东很兴奋,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毛泽东对这根拐杖宠爱有加,上山后叮嘱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

 后来,无论是在中南海漫步,还是外出视察,毛泽东始终运用这根未经雕琢的拐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曾有人给毛泽东送精致的拐杖,但是他却从不留用。对于从野外带回来的这根竹拐杖,他却敝帚自珍,视为珍宝。

 有一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考察,随身带着的就是在杭州丁家山上用过的竹拐杖。其间,越南主席胡志明来中国访问,到长沙拜见毛泽东。毛泽东与胡志明交情很深,两人相见甚欢。有一天漫步时,胡志明突然向毛泽东提出交换拐杖,以资纪念。毛泽东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精致的拐杖,扬起自己手中的竹拐杖,风趣地说:就这根打狗棍跟你换?换不得,你的太美丽了。胡志明拗不过毛泽东,只好带着缺憾回去了。

 生活作风绝不仅仅是一己的好恶问题,还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精神品行的详细反映。生活俭朴是毛泽东的一贯本色,他不太注意物质

 享受,一向严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俭朴。他的拐杖就是最好的说明。

 毛泽东喜爱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

 1947 年 3 月,胡宗南重兵进逼延安,毛泽东率中心机关部分人员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其时,他肺炎初愈,身体虚弱。卫士们考虑到他行军困难,为他打算了一副担架,可他坚决不坐,非与大家一起徒步行军。毛泽东不坐担架,这让大家很伤脑筋。警卫员孙振国找了根柳木棍,送给毛泽东说:您就用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这样走起路来或许会省力一些。毛泽东拄着木棍,试走了几步,很是满足。此后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木棍转战陕北。

 晚年,毛泽东的登山爱好没有变更,但他有一个原则即上山不坐轿。有一次,毛泽东邀张治中同乘专列外出考察。火车到了安徽,张治中建议毛泽东上黄山看一看,毛泽东心有所动,但是,当他得知不能开车上山,只能坐轿登山时,就毅然放弃了,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轿。

 许多人对毛泽东不坐担架、不坐轿子感到不解,对此,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明说: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

 作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他比谁都更有权力和条件要求好的物质

 享受,可他从来不搞特别化。宁愿拄杖徒步,也不坐轿子,正是他公仆本色的体现。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当主席也不能比别人特别,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毛主席之所以被人民爱戴和怀念,缘由也在于此。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今日,如何使广阔党员谨守朴实的生活作风,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牢记人民公仆的本色,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到党的建设的重大命题。对此,或许可以从毛泽东的拐杖中得到一些启示吧!

 党史故事 50 字篇 7

  1952 年 11 月的一天,江苏省吴江县人民政府县长杨明突然接到一封北京来信。信中写道:县长同志,中财委陈主任的姐姐陈星hellip;hellip;据说县政府对她很照看,感谢你们 hellip;hellip;请你们查一下,每月接济陈星多少钱(或多少米),已经接济了多少次。陈主任讲,现在补贴增加了,干部家属不必再要公家接济。请你们于 12 月份起,即停发陈星的接济...

篇六:关于党史人物的故事50字

人物事迹故事范文( ( 通用 6 6 篇) )

 Word 文档可编辑

 党史人物事迹故事范文( ( 通用 6 6 篇) )

  英雄事迹,是指敢于与邪恶作斗争、英勇奉献、无私奉献、无私奉献的令人敬佩、感人的人物故事。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史人物事迹故事的文章 6 篇 ,欢迎品鉴!

 党史人物事迹故事

  1、1949 年 10 月 1 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伴下,来到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彭德怀走着走着,突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觉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忽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拦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惊诧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抬画像的人生气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胆怯 ,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情鼓掌。

 2、1980 年 1 月,主持总参工作的杨勇,为欢送调离总参的李达、张才千,欢迎调来总参工作的张震,在京西宾馆请他们吃饭共花去 400元。事后有人举报他们公款吃喝,当时任中心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的黄克诚知道后,并没有因为杨勇、张震是老部下且事情不大而放宽要求。他肃穆指责了这一做法,指示:要查,不管涉及天王老子都要查,不仅要查,还要处理,谁出办法谁出钱。在旁人看来,黄克诚这种做法是撕破脸皮,不顾杨勇、张震和他当年共同浴血奋战结下的深厚战斗情意,其实不然。听说黄克诚要查这件事,杨勇当时认为这是在小题大做,心生不快。但当黄克诚给杨勇打电话说:你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杨勇放下电话,立马就赶到黄克诚那里,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不用查了,是我的办法,随后杨勇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400 元补上饭钱。并作了检讨,了结了此事。

 3、1952 年 11 月的一天,江苏省吴江县人民政府县长杨明突然接到一封北京来信。信中写道:县长同志,中财委陈主任的姐姐陈星hellip;hellip;据说县政府对她很照看,感谢你们 hellip;hellip;请你们查一下,每月接济陈星多少钱(或多少米),已经接济了多少次。陈主任讲,现在补贴增加了,干部家属不必再要公家接济。请你们于 12 月份起,

 即停发陈星的接济费用,不必客气。以后由陈主任自行帮助解决。盼你们即(及)早复一回信,至盼!信末署名为中财委办公室,时间是 1952年 10 月 27 日。信中所说的陈主任,就是时任中共中心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心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主任的陈云。接到来信,杨明感到特别突然,他清晰当时国家工作人员的经济状况。而陈云一家七口,须要接济的亲戚又多,是当时中南海出名的困难户,其自行帮助解决,实在有点难。因此,杨明并没有照来信说的去刚好办理。不料,一个月后,北京的其次封信又来了。信上说:吴江县长同志,我们于上月 27 日寄去一信,请于 12 月份起停发陈主任之姐在你县所领的家属优待费,但至今尚未接到回信。因陈主任现在供应较前提高,所以提出应自己补助其姐。但原委过去由县政府补助多少,请即告知。并请即告处理状况,为盼!这次的署名是中财委秘书室,时间是 11 月28 日。这两封信,虽然不是陈云亲笔所写,但很明显,表达的都是陈云本人的意思。原来,陈云自小家境贫寒,且两岁丧父,四岁丧母,尽管生活上有外婆和舅舅一家照看,但年幼的陈云始终由姐姐陈星照看。因此,陈云始终把照看好姐姐的事放在心上。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考虑到陈星当时年过半百、独自一人生活、又没有收入来源,陈云便托当时的苏南行署主任管文蔚给陈星捎过一些钱接济她的生活。1950年 4 月,又将陈星接到北京想更好地照看她,因陈星不习惯,在北京只住了 6 个月就回到了吴江。陈星重新回到吴江后,当地政府依据状况对陈星发放了肯定的家属优待费。

 4、1959 年,王树声在军事科学院上班时,他每天拿着饭盒到公共食堂排队买饭。接待外宾和出国访问时,外宾送他一些大小礼品,他都如数上交国库。一次,新来的勤务员几次将小礼品拿到车上说:王部长,人家说了,这礼品是送给首长您个人的。王树声却肃穆地说:我这个国防部副部长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外宾打交道的,礼品怎么会是赠送我个人的呢?公私分明,是我们革命战士的一个至少准则,今后务必牢记啊。

 5、60 年头初,总军械部建制撤销,王树声的住房成了其他单位的属地,有关部门为了便利他的工作和生活,确定另选地点为他建立新居。他们先是为他选择了一处某自治区的驻京办事处,这里环境相当幽静,王树声看后感到也满足。但当他了解状况后摇起了头,连说:不妥,不妥,这有违我们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几年以后,他们又在东城为他找到了一个旧院落,独门大院,相当志向,但当王树声得知这里原是一个民主党派的机关,只因工作人员都被红卫兵赶跑了而空着时,又摇起了头:这是违反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最终,他们又在五渊潭旁边为他选择了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如画的宅基地,王树声先很满足,可当他留意到为自己建房要迁走几户老百姓的民房,还是摇起了头:我看这件事还是算了吧!不要因为我建房而把老百姓赶走了就这样,王树声大将在他进京时修建的那座平房里,一住就是 18 年,直到他长辞人世。

 6、1935 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一天,红四方军总指军徐向前在雪山上来回巡察正在爬雪山的部队。突然发觉一位红军战士背着一只大锅,一步一喘,艰难地行进着。这位战士没有穿棉衣,身上只披条草袋。他马上发话:快去把连长找来!不一会儿,九连连长跑步来到徐总指挥跟前。徐向前严厉指责道:这个同志还披着草袋子,冻成这样儿啦?你们是怎么搞的,去把司务长找来!连长害怕地报告道:徐总指挥,他就是司务长,叫肖永正,他的棉衣临动身时脱给房东老乡穿了。什么,他就是肖永正!徐总指挥走到这位叫肖永正的红军战士面前,从他背上接过锅,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肖永正裹在身上hellip;hellip;部队下山后,徐总指挥在方面军全体干部会上,提起肖永正仍旧是激烈不已:有个连队司务长,棉衣发下去了,战士们都穿上了,他却把自己的棉衣送给没有衣裳穿的房东,自己披个草袋子过雪山,背上还背着一口锅!他就是三十九团九连的司务长,叫肖永正!肖永正是个正派的粮草官。我们有这样的粮草官,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7、一生清廉的粟裕也曾走了一次后门。大儿子粟戎生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从一名一般士兵干起,在祖国的南陲驻扎了 4 年。当这支部队调回内地的时候,恰逢中苏边疆形势惊慌,珍宝岛燃起战火,粟裕托关系走后门把粟戎生送到前线。次子粟寒生入伍后,始终在条件艰苦的海军舰艇上工作,因长期海上作业,寒生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根。

  8、1944 年秋,马口维持会会长梁某自当上会长后,勾结日寇,助敌作恶,拒交抗日税费,傅玉和奉命带领十余名队员化妆为马帮,通过了日军两道岗哨,进入马口镇内,把梁某抓了起来。傅玉和并没有枪毙这个汉奸,而是向他宣扬新四军政策,望其按规定上缴税款,随后将其释放。三日后,梁某尽然照实向新四军缴纳税款。此后,梁某还主动帮助新四军购买药材等军需物资。还有一次,傅玉和带队前往商户家征收税款时,却被告知已经收过了,并有字据为证。抗日税款竟然有人敢冒领,傅玉和当即下令,严查此事。事情很快查个水落石出,原来是傅玉和的堂弟带人来收税款,立了假冒的字据,并私吞了税款。依据新四军的规定,私吞税款超过 5 块者当被枪毙,而傅玉和的堂弟足足私吞了 20 余块大洋。军法如山,傅玉和虽和堂弟感情很深,还是下令将其枪毙。

 9、1977 年初夏,王建安到厦门某军视察,军、师领导打算开车陪伴前往却被拦下。王建安一脸不悦地问:你们来干什么?领导们说:给首长带带路。王建安反问道:怕我丢了不成?你们去,我就不去了。说罢,领导们只好退下。

 10、1956 年,杨明松刚刚接任贺炳炎的警卫员。前任警卫员交接时告知,司令员有四个子女在成都军区八一小学寄读,每个星期六下午要接司令员子女回家度假。杨松明想,八一小学距军区大院有 7 里

 多路,难不成接几个娃娃还要去挤公共汽车?杨明松于是自作主见,向司机发号施令派车,周师傅,出个车,把司令员的娃娃接回来!当天傍晚,一辆苏制吉姆牌高级轿车从八一小学开回贺炳炎居住的院子。在学校憋了一个星期的孩子们欢叫着冲出车门,嬉闹声惊动了正在客厅休息的贺炳炎。贺炳炎走出门外,忽然两道浓眉拧得紧紧的。他把警卫员杨明松叫进客厅,严厉地说,以后,我的娃娃不能用我的车去接。你坐公共汽车也行,喊个三轮车去接也行,这个专车是我工作用的,娃娃不能用!杨明松低下了头,红着脸静默地听着。从今,他再也不敢用司令员的专车去接娃娃了。

 11、1970 年,吴永光调任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后,配了一部专车。但他除了外出办事,一般很少用车,上下班 20 多分钟的路程从来走去走回。一次,他最喜爱的小女儿吴笑娜请老师到家里教小提琴,离开时突然下起了雨。小女儿想用车送送老师,吴永光坚决不同意,说:你送老师是私事,不能用公家的车。最终,女儿只好打着雨伞,一步一脚泥水,送老师去坐公共汽车。后来,吴永光病重,长期在军区总医院住院,而他的汽车停在大楼门口。二女儿吴笑春在隔壁楼上班,一天又是下大雨,她赶着要去火车站买出差的火车票。吴永光的司机看不过去了,说:我开车送你吧!吴笑春婉言谢绝了:爸爸都不随意用车,我办自己的事就更不能用了。我还是坐公共汽车去吧。说完,就撑伞走向了瓢泼大雨之中。

 12、解放后,吴德峰长期担当政法战线的领导工作。有一次,他继母的一个侄儿因为当过国民党特务而被人民政府逮捕,亲戚前来求情,他肃穆地说:我们是共产党,不是国民党,求情无济于事。亲戚无功而返。镇压反革命时,吴德峰的胞弟吴世悉被群众举报,当地政府认定他有罪,便派人到武汉将其抓回保康县。亲属们到武汉求时任武汉市长的吴德峰帮忙,让他给当地政府打招呼关照。吴德峰不但没做打招呼的工作,反而始终劝服亲属,要严格根据当地政府的政策办。吴德峰任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期间,原来的部下曾有人求他解决一些个人问题,每次都遭到他的拒绝。他对来人说,正因为你原来是我的部下,我才更要严格要求你、爱惜你。我们都是党培育多年的干部,可不能拿党的原则当儿戏!由于吴德峰总是把前来疏通关系的亲朋好友拒之门外,他的勤务员经常感慨,要走吴老的后门算是没门,他叫你连窗户都爬不进去!

 13、梁斌从 1948 年底到 1952 年初,在襄阳工作了五个年头,领受了四个第一。即第一任宣扬部长,第一任襄阳日报社长,第一任党校校长,第一任团青委书记。在这里留下了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亲自创办襄阳建国后第一张报纸《襄阳日报》等踪迹,同时也为孕育《红旗谱》、《翻身记事》等宏篇巨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最终,梁老以其常人无法想象的执着,为人们留下了以《红旗谱》为代表的数百万字的珍贵文化财宝。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巨匠,一位功勋卓著的革命者,一位完全有资格高官有位、享受特

 别的人,却三辞官。梁斌第一次辞官是 1952 年。那是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亲自点将,调他担当新武汉日报社社长。上任不到一年,他就辞官,为写他的长篇巨著《红旗谱》。随后,他调任北京中心文学探讨所,只做一个机关党支部书记。其次次辞官,是梁斌辞去中心文学探讨所机关党支部书记,以便用心创作他的《红旗谱》。第三次辞官,是梁斌找到中组部的领导要求辞去职务,那位领导打算支配他到天津去当副市长,又被他辞掉了。后来梁老最终如愿,在河北省文联挂了个名,从今用心地创作《红旗谱》。别人是官越做越大,他却主动要求越做越小。

 14、1941 年,由于受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的影响,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办事处的财务工作重担由中共南方中心局常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董必武掌管。为了维持办事处机关的正常运转,董必武殚精竭虑地拨打着这把小算盘,亲自制定机关伙食标准,实行包干调剂。为了改善办事处的生活状况,董必武在处理千头万绪的工作的同时,对办事处机关的伙食开支严格管理和监督,他要求办伙食的同志既要想尽方法改善领导和同志们的伙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有一个月,在月底伙食费结算时,账面上有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为此,董必武非常自责,坚持要做检讨,很多身边同志都劝慰董老六角钱不是大数目,没必要小题大做,也不用做检讨。董老对身边的同志们说: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简单,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奢

 侈铺张的权力。之后,董必武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并亲自向党中心写了检讨信。

 15、1940 年 4 月,朱老总依据中心确定返回延安,八路军前线总部只留下彭总和左权副参谋长,彭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夏季的一天,彭总翻山越岭到黄山洞水腰兵工厂视察,总务科的同志知道彭总胃不好,不让他吃小米,就做了些面条,还炒了鸡蛋、豆腐、土豆、白菜,凑成四个菜。彭总问:工人吃的和我们一样吗?程明升厂长回答:差不多。彭总二话没说,背起手就出门了。他来到工人吃饭的地方一看,是小米饭炒白菜,彭总回来问程厂长:这是谁让做的?程厂长说:您有胃病,为您做面条是经伙食委员会探讨确定...

篇七:关于党史人物的故事50字

先烈的英雄事迹 0 50 字范文

  革命先烈的英魂总在,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泯灭,他们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下面为大家的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50 字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1928 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

  1948 年 5 月 25 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政府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 4 座炮楼、5 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

 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 19 岁。

  邱少云,1952 年 11 月 11 日,邱少云所在连队在朝鲜平康前线反击391高地作战中担负突击任务,并奉命于夜间在距敌60米的山脚下潜伏,以待次日傍晚发起突袭.12 日 11 时,他的潜伏地不幸被敌盲目发射的燃烧弹击中.为了不暴露部队的整个行动计划,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巨痛,在 5 个小时的时间里一动不动,直至牺牲.他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此次作战的胜利.当晚反击部队顺利攻占 391 高地,全歼守敌 1 个加强连.

  1952 年 1 月 2 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接着跳进了冰河里。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终于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少年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然而,他却再也没有上来。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勇献身。

  帅长根,原泰州市东郊乡黄泥庄人,生前为安徽省军区独立第六团运输排战士。1976 年 4 月 27 日,在执行任务途中,为保护战友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力挽惊马、英勇献身。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并受安徽省军区追记一等功。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