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大众史学热兴起,这种大众史学文化现象越来越被众多学者所关注,但大多将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去研究、解构,而较少单独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去研究。史学认识论的研究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史学文化现象研究,它的认识论问题受到许多学者关注,其中蕴含的历史认识价值对大众史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众史学 历史认识 认识价值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有人说:历史即为过往,而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但不可否认历史是一直存在的,自从人类有了自己的思维和意识、有了文明,也就有了史学的存在,当然就有了大众史学的存在。如果秉承马克思的阶级与阶级关系的观点,从原始社会开始,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甚至社会主义社会,史学的印迹从未离去,特别是中国更加浓厚,进入阶级社会的中国,为了迎合和满足统治阶级的现实需求,“庙堂史学”几乎垄断史坛的全部,而作为雅俗共赏的“俗史学”完全处于停滞不前的境地,虽然“雅史学”给中国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优良的史学传统,但也给史学领域本身的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似乎没有历史的存在,一国之言成为一家之言。
一、大众史学历史认识的目的和动机
大众史学特别强调“人人都是史家”的观念,强调每个人皆有其对历史的主观。大众史学的历史认识目的在于提高受众的自我意识,增强自我的历史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历史的主人,让他们充分发挥历史认识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物质世界历史的主体作用。“李大钊在他的名著《史学要论》辟章专论及‘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集中阐明:1、史学可以陶冶人们科学的态度,史学可以与人生以进路的导星,史学可以激昂人们的慷慨,增强人们的智识,史学可以给人们以乐观迈进的人生观……‘在历史中寻找人生、寻找世界、寻找自我’。”①
(一) 为什么要写大众历史?
历史是作为社会关系的每一个人所创造的,每个人生活的轨迹构成了每个人的小历史,并形成了社会的大历史,当然每个人的小历史总是会或多或少受到其他人的小历史及社会大历史的影响,而社会大历史是小历史融合、同化的结果。目前的大众史学发展受传统史学影响甚深仍然基于社会大历史角度解读和书写,而非小历史角度,因此他们认识历史的目的也是基于传统史学,当然其中张扬着个性,他们书写历史的动机往往是无意识的,有时纯粹是抱着一种玩票的性质,一般没有带有功利性,而非之前其他人对那一段历史、那一个历史人物是解语,通过书写历史让其他人认同“他们心目中那一段历史、那一个历史人物”,从而形成一种满足。
有记者问当年明月为什么要写《明朝那些事儿》,明月给了一个不太令人信服的理由:“为了图个乐。”的确,相比书写传统史学的人士,大众史学书写者没有任何压力,能写即写,不能写半吊子也是可以的,因为没有任何人命令和要求作者必须完成、完成质量必须高,其次,没有浓厚的色彩和倾向性,学科史学研究要求创新和发现、意识形态史学要求与当前政治保持一致并有发展,而大众史学可以突出王侯将相、也可以刻画普通老百姓,甚至可以采用百家争鸣的观点和看法。因此,使得史学主体在认识历史时没有条条框框、来去自如,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二) 为什么要认识大众史学?
年轻人迷上历史,往往不是因为喜欢历史,而是因为现实。因为现实太残酷,看上去似乎渺茫,所以才回头看。所以历史也好,传统文化也好,都适应现实而生。现实需要它们,它们就出现,现实不需要,它们就冷淡。从大众史学功能来说,一是大众史学能够满足认识客体基于现实需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用于现实,二是纯粹满足客体娱乐和消遣。对于其他人来说,认识大众史学所设门槛非常低,传统史学对于受众有较大的要求,造成曲高和寡,客观地刺激大众关注和看大众史学。
对于客体来说,认识大众史学也就意味着找到了自我,找到了人的本身,“人人即为史家”,普通人书写的历史必然会引起普通人的共鸣,其次大众史学的作品基于生活,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没有带有浓厚的说教色彩,让受众易于接受,这点可以从《媒介在民众历史知识建构中的作用》调查结果可以印证。
中国人对于历史的偏好由来已久,从原始社会的史官、阶级社会以史治国到现代的复古,历史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因此认识历史、关注历史成为一种传统。之前的传统史学由于本身的局限,使得大多数人即使偏好,也无史可读,随着大众史学热的兴起,大多数人激活了历史的那一根弦,从而产生了认识的原动力,一部分人甚至成为了大众史学认识的主体,与其说时代成就了大众史学的繁荣,还不如说是大众本身成就了这种繁荣。
二、大众史学历史认识主体、客体
大众史学历史认识主体由一群爱好史学的人及部分爱好大众史学的历史专业人士组成,他们通过大众史学这个载体传递价值和个人对历史的另类解读,以唤起社会上所有人关注历史、爱好历史、珍惜过去现在及未来,主要呈现出三个特征(以黄仁宇、袁腾飞、当年明月、易中天为例):
(一) 、“爱好”是支撑他们认识历史、书写历史的最核心的动力。“黄仁宇从1952年开始,进入美国密西根大学读本科,能在34岁时,把半生的事业成就部放弃,重新和年轻的学生在一起,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足见黄仁宇对历史的热爱和自信心。”②袁腾飞高中毕业后,由于历史成绩突出,被保送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特别钟情于政治制度、少数民族史、以及战争史。
(二)、通过书写历史,实现自我价值。无论是黄仁宇、易中天这样的学者,还是袁腾飞这样的历史从业人员,以及当年明月这样的半路出家的历史爱好者,都希望通过写“自己”的历史、“好看”的历史、“说”通俗易懂的历史等方式把自我认识的一个历史呈现给认识的客体,使得认同、接受其给历史的解读和诠释,在他们看来再现历史是不可能的,过去的历史究竟发生了什么虽然可以通过史料、实物、遗迹去部分佐证,但是只是存在一定的客观性,通过史学和文学、艺术的结合可以有若干种真实客观的历史。而他们自我价值体现在于解读历史的文本、影像,通过书写历史的辐射,自我价值得到翻天覆地的呈现。
(三)、为个人书写历史。黄仁宇书写历史是为了向世人传递他的“大历史观”,袁腾飞讲历史是为了传递他的历史教学思想,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儿》是为了印证了:“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易中天讲历史是为了“如果做不了官,则希望能够游说执政者,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我说,孔子如果活到今天,肯定会上“百家讲坛”,或者在网上开博客。这实在比东奔西走到处游说效率高多了。”总之,上述四位大众史学的名人无论是传递观点、思想,还是“政治主张”,实际上是为他们本身书写历史,写一本自己解读、包含着自我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历史文本。
历史认识客体是广大热爱历史的群众(简称:受众),除少数人仅为猎奇或满足个人嗜好外,大多数爱好历史的人们通过阅读、观看、倾听和欣赏历史增广见闻、取鉴用于自身的提升。处于特定历史时期中的社会关系,认识社会关系就是认识人的活动,认识人的自身,因为人的活动体现了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接受大众史学知识达到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目的。
三、大众史学认识价值
一个单体的人创造并形成一个人的历史,而人类历史则是由一个个单体的人创造并形成的,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活动使得历史得以延续,他们在三维空间中的这些活动,就形成了历史,而这些活动是有目的和动机的。认识历史就是认识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其中认识历史的目的在于积累经验、达到认同。“积累经验就是对人的社会活动事实作出的提炼和区分,弄清楚哪些事实有利于人的生存,哪些事实不利于人的生存,然后根据区分的结果,把它们固定为人的行为规则,让其在以后继续发挥作用。当应当遵守的人的行为规则得到社会认同,发挥了规范人的行为的作用后,社会就形成了一定的程序。”③大众史学认识的价值在于通过大众史学,获取历史知识,用于积累经验并达到某种认同。
(一)认同价值与经验积累
大众史学所关注和研究的历史并非与传统史学所关注和研究的历史隔断,历史只有一个,在那一刻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唯一的,在研究对象上大众史学与传统史学并未严格区分,只是其认识历史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实际上在认同价值和经验积累上他们之间存在某种程度上交叉和重叠,通过意识形态史学认识促使被统治阶级达到国家和阶级认同,通过学科史学促使史学界达到学术认同,而通过大众史学可以达到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甚至世界的认同。对于大众史学认识主体的代表当年明月、易中天、袁腾飞、黄仁宇等,他们通过研究和表达大众史学,达到了社会、国家甚至世界的认同,虽然他们当初研究史学的目的或许不在此。对于大众史学受体来说,“研究历史,人类会有明确的方向感和锻造未来的透视能力,研究历史,能展望未来的发展,培养历史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研究历史,能知道人世的复杂多变;研究历史,能启发思维,收益匪浅。”④改革开放下的今天,个人张扬着个性,不再强调集体的智慧,同时也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对于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个人更多地学习历史的智慧,通过历史积累经验,达到个人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使得个人达到并得到各方的认同。
“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这是梁启超在《新史学·中国之旧史》中的呼吁,大众史学作为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责无旁贷。“‘通俗历史热’所带来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受众”的大幅度增多,它所显现的历史传播范围的迅速扩大,是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传承的有效模式,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是极为有利的。”
(二)认识真实性和客观性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学者对历史的客观性以及那些使历史文本和话语可能成为可能的形构和转化的规则。…后现代主义认为必须用知识的或然性来取代或补充知识的确实性。实证主义史家在史料和解释的文本之间连以证伪、归纳和演绎方法,而后现代主义则更多看见历史叙述与解释的非实证主义层面,他们以为文本存在多重诠释的可能性。”大众史学认识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一直备受史学界关注并充满争议,“影视史学一出现,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的虚构性之间的关系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并深入地关注和思索。”⑤、“在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热烈追捧同时,这些明星学者对历史的‘戏说’却遭到了严肃历史学家一致批评。”⑥、“‘时尚史学’存在着大量‘失真’、‘误读’现象,造成了史学现实价值的降低。
1、观念的真实
当年明月倡导心灵写史、黄仁宇推崇大历史观,所出版的《明朝那些事儿》和《万历十五年》都是这种历史观念的具体体现。正如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洪武大帝/前言中所说:“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2、叙述的真实
大众史学热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历史被重新解构和认识的好看,原本厚重的历史经过大众史学主体解喻,在叙述手法上大多采用艺术想象和小说笔法,能够引起受体的兴趣和关注,从而促使大众史学的发展。
3、事实的真实
《明朝这些事儿》中写到:“但作为这段历史地见证人之一,朱棣心里很明白在那些篡改过的地方原本写着历史的真实。他把自己的父亲从坟墓里拖了出来,重新装扮一番,以证明自己的当之无愧。历史证明,朱棣失败了,他没有能够欺骗自己,也没有骗到后来的人,因为真正的史笔并不是史官手下的毛笔,而是人心。”这说明原本真实的历史事实被人为地篡改,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二十五史大多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人为痕迹,那么我们该如何区分哪些历史才是真实的历史呢?无论是乾嘉学派还是实证主义史学都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基于原本发生的历史事实已不能真实还原,虽然可以通过史料和史物佐证这段历史的真实存在,但毕竟所收集的不足以还原所有真实,因此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不确定性。
“认识历史本体的核心价值在于探寻真实的历史过程,这是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命题,不论是基础历史研究,还是历史知识的大众普及,概莫能外。追求历史的真实性,是史学研究的最基本任务,因为‘信史’是历史学存在的根本。”⑦作为史学分支,大众史学真实性和客观性一直备受诟病,特别是近年来戏说、穿越成风,仿佛历史就是一个娱乐的工具和染缸,没有时间和空间制约,为所欲为,实际上只是借用历史这具躯壳、将现实填装进去的一种反映和重构,但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和小说充其量只能算作文学作品,不在大众史学范畴。史学是研究“过去”的东西,但能在现实中找到它的若干踪迹,换言之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客观反映。绝对的真实是不可能得到的,是因为过往的历史已在历史的某个时间节点上发生过了,我们不可能百分之百去还原和复制,只能通过过往历史在现实中留下的蛛丝马迹去佐证,而往往我们这些所谓证据有时候是不真实的、被改写的,特别是历史文献资料,毕竟书写这些历史文献资料的作者在书写时是夹杂着个人感情、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他们所了解和掌握的材料未必全面和完整,最能代表过往那一历史发生节点的事情,再次数千年来研究和掌握这些历史文献资料的人“以伪证伪”、“以伪传伪”,可能最初有50%是真实,最后或许连1%真实都很难。那我们如何看待大众史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呢?一则看它是否最能代表大众的普遍看法,二则看它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个现实世界,三则看它是否能被大多数大众所接受。既然我们无法做到绝对的真实,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大众实践去检验它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于一位一生未离大山,所去的地方最远不过村口的老人,他所认识的历史或许只有这几十公里范围的历史,对于之外的历史全靠想象,那么他所述的历史无论村落之内、村落之外的历史都是真实的、客观的。对于一位文盲来说,他所认识的历史全凭道听途说和自己经历,那么他认识的历史对于他自己来说是真实的、客观的,对于接受他认识历史的受体来说亦是真实的、客观的。这时的历史认识真实性和客观性无关于背景、受教育程度、人生经历和历史感知。
注解
① 张文生:《李大钊论历史知识普及问题》[J],《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1期,第65页
② 铁军:《黄仁宇和他的“大历史观”》[N],《中国审计报》2002年04月26日,第007版
③ 李杰:《原始历史意识与社会进化》[M],第159页
④ 牟维珍:《论历史学的社会功能》[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9月第21卷第5期,第101页
⑤ 曹寄奴:《影视史学的真实性和虚构性》[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5月第5卷第2期,第12页
⑥ 段鹏:《由“大众史学热”看学术与传媒的对接—从“百家讲坛”节目谈起》[J],《社会科学战线》2006第6期,第236页
⑦ 许海云:《从西方史学的文化视角看我国当前的“史学大众化”》[J],《社会科学战线》2006第6期,第2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