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5篇

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5篇

发布时间:2022-08-10 11:35:02 来源:网友投稿

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5篇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2021.05.26红色经典故事精选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共产党人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5篇,供大家参考。

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5篇

篇一: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

明理 学史增信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2021.05.26红色经典故事精选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克服艰难险阻、战胜一切挑战的坚强保证。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归根到底在于有坚定执着的革命理想,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笃信笃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追求。

 1 2021年是令所有中国人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一年,因为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一百年的历史沧桑,一百年的风雨激荡,一百年的波澜壮阔,一百年的壮丽辉煌。让我们一起讲好党史故事,知史明理、知史增信、知史崇德、知史力行,每一个人用自己最优异的表现献礼建党百年!

 闪闪的红星

 I. 年仅八岁的潘冬子就是穷苦人家的一个普通孩子,他和小伙伴天天眺望南山,盼望着当了红军的爸爸早日打到柳溪,除掉胡汉三。胡汉三听说红军就要打过南山,惊慌失措,准备逃命。I. 故事发生在1932年初冬。在一个叫柳溪的山村里,居住着几十户贫苦人家。他们受尽了恶霸胡汉三的盘剥和欺压,饥寒交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I. 冬子的爸爸和中央红军一道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临别前,爸爸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II. 冬子和小伙伴们给红军叔叔送食物。当孩子们进山之际,突然对面的山谷里有一队敌军悄悄潜伏进来。机智勇敢的冬子带领小伙伴们破坏了敌人企图偷袭红军后路的计划,红军赶来围歼了敌人。

 潘冬子挑柴经过胡汉三家门前,被正准备仓惶逃命的胡汉三拦住盘问,逼他说出他父亲潘行义的下落,并把潘冬子吊打拷问。这时,红军在潘行义的引导下,打进了村子,解救了潘冬子。转眼几个月过去,已到了深秋。冬子的爸爸潘行义随部队一起开始了第五次惨烈的反“围剿”战斗。为了配合红军前线作战,柳溪村男女老幼全都动员起来,在胡家大院建起了临时红军医院,冬子的妈妈领着姐妹们做起了护理员,给伤员们喂汤喂药。

 红军撤离的消息很快传到胡汉三的耳朵里。可恶的胡汉三又回来了!村庄又陷入了恐怖之中。潘冬子和母亲暂时离开村子,转入了深山老林。可是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牺牲了,潘冬子看到母亲的死,变得更加坚强。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人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把急需的盐送到游击队手里;他和小伙伴把情报及时送给游击队,将敌人的运粮船弄沉了,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多次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的试探,最终砍死了胡汉三,勇敢地配合游击队端了敌人的老巢。父亲潘行义终于从延安回来了!父子相见感慨万千,他们面对青山,心潮澎湃,深深怀念牺牲的亲人们。红军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父子俩一同奔赴抗日前线,踏上新的征程。

 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多么气势非凡啊!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的董存瑞、刘胡兰、邱少云等正是这精神的完美阐释。今天我要分享的党史故事是《王二小的故事》。

 在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团员,他常常在山坡上放牛,常常给八路军放哨。

 2 1942年 10月 25日( (农历九月十六) )早晨, 13岁的王二小正在当地老乡称狼牙沟门的外崖山坡上放牛,忽然看见一队鬼子进山来扫荡,鬼子兵有好几十人,正从狼牙口向范庄旺村走来。那边的山沟里隐蔽着八路军的后方机关,还有不少乡亲们,万一鬼子摸进那条山沟,不仅八路军的后方机关受损失,乡亲们也将在劫难逃。

 可是这时候跑回去报告已经来不及了。这时二小忽然想起来,为了粉碎鬼子这次进攻,涞源抗日政府已将20多名伤员和粮食转移了,为了保护后方机关和群众,骑兵连就埋伏在石湖旮旯的石岭子上。二小冷静地想了想,他要把鬼子引进埋伏圈,让八路军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打定主意之后,二小故意暴露了自己的目标,正在山谷里瞎撞的鬼子兵一见到二小,连忙把他从山坡上抓来问路。二小机智地和鬼子周旋,骗取了他们的信任在前边带路。从狼牙沟门往东走是范庄旺村,王二小带着鬼子从西北沟钻了进去,引向八路军埋伏的石湖旮旯。其实这是一条死路,翻过巨石就到了路的尽头。鬼子一下傻了眼,直到此时才知道上了当。

 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被打得抱头鼠窜,他们知道上当了,鬼子队长追上了向山坡里逃跑的王二小。用刺刀扎进了王二小的身体,将他摔在了山坡上的巨石上。这次围剿,八路军消灭了全部敌人。可是,13岁的王二小却永远闭上了双眼,英勇的牺牲了!

 王二小用他那还没有来得及绽放的生命,为今天的孩子们换来了没有战火燃烧的幸福生活。王二小一生虽然短暂,但他那平凡的事迹,却永远被千万人传诵;他所谱写的生命之歌,响彻祖国的万里长空;他响亮的名字,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红色经典故事-小英雄雨来抗日小英雄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地涌现出的一批少年英雄,比如王朴、张嘎、海娃等人。战争胜利后,他们均被授予“少年抗日英雄”称号。这些少年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与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抗战的重任。

 红色经典故事-小英雄雨来晋察冀边区有一个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住在那里。雨来从小就喜欢和伙伴们在河里游来游去,练得一身好水性。一天雨来准备去上学,忽然闯进一个人,雨来抬头一看,原来是交通员李大叔。李大叔直奔墙角,搬开大水缸,跳进大水缸下的洞里并对着雨来着急的说:“外面有鬼子追我,你…你快把洞口给堵上,对谁都不许说!”雨来好不容易使了全身的力气,把大水缸给搬了回去。

 红色经典故事-小英雄雨来这时十几名带着刺刀的鬼子冲了进来,一个领头的鬼子假装温和的说:“小鬼,不用害怕,刚才有个八路军跑了进来,你看见没有?撒谎的死啦死啦的!”雨来用手背抹了抹鼻子,嘟嘟囔囔的说:“我在屋里,什么…什么也没看见!”那个鬼子又笑嘻嘻的掏出一把糖果,对雨来说:“吃糖,吃糖,吃了赶紧告诉我,八路军藏在什么地方?”

 雨来并没有接过他的糖,也没有吭声,鬼子气坏了!对雨来又打又骂。雨来被打得头破血流、皮开肉绽,可是还坚定的咬着牙说:“没看见,就是没看见!”鬼子这次可真的是被气坏了,恶狠狠的说:“拉出去、拉出去枪毙!”河岸边响起了砰…砰…砰的枪声.芦花村的老百姓们都伤心的哭了…大家沿着河岸寻找雨来的尸体。突然,从芦苇丛中冒出个小脑袋来,大家欢呼道:雨来、雨来,雨来没死!雨来没死!红色经典故事-小英雄雨来

 红色经典故事-小英雄雨来原来呀,在枪声响起之前,雨来趁鬼子不注意,悄悄地跳进河里游走了!机智勇敢的小雨来,面对敌人的糖衣炮弹,毫不心动,即使是敌人对他严刑拷打,他也决不屈服,他的这种爱国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小萝卜头的故事--- 世界上最小的烈士

 小萝卜头很小的时候就和妈妈一起被捕,他在敌人的监狱里被关押了8 年,受尽了敌人的摧残和折磨。刚被捕的时候,小萝卜头和妈妈一起被关在一间只有10多平方米的牢房里。这间牢房阴暗潮湿,终年不见阳光。小小的牢房里,苍蝇、蚊子、臭虫多得很。小萝卜头的身上被咬得大疮连着小疮,新疮摞着旧疮,一不小心抓破了就鲜血直流。

 在敌人的监狱里吃的是什么呢?他们吃的是发霉的米饭和烂白菜帮子。这样的饭菜闻着都想吐,更别说吃了。可是,没办法,他们没有别的东西吃,妈妈只能把饭里的老鼠屎、沙粒挑出去再让小萝卜头吃。牢房里每天只给一次水,每人一勺,连喝都不够,更别说洗刷了。条件非常艰苦。小萝卜头和所有的小朋友一样渴望上学,经过叔叔阿姨的努力,他获得了在监狱里学习的机会。虽然没有纸、笔,没有书,但他学习非常努力、刻苦。妈妈在床头地上铺了一层土,小萝卜头就用一根长钉在上面写写画画,进步很快。

 1949年9月6日,小萝卜头宋振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遇害时年仅9岁。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小的烈士。

 I.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红色精神是一部历史,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英勇奋斗的艰苦历程;红色故事是一座座丰碑,记载着成千上万革命英烈的奋斗足迹。II. 希望我们继续学习和继承英雄的勇敢,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让我们一起讲述红色故事,传递红色精神!时刻牢记历史,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寻先烈足迹 忆红色往昔谢谢大家!2021.05.06

篇二: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

百年历程,艰苦卓绝;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一艘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急流险滩,穿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II.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党史,就是要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百年历史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学先烈使命担当,悟英雄浩然正气。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读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忆峥嵘岁月。让我们重温那段不屈不挠的革命历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真理有“味道”吗?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看到安放于陈列柜中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时,XXXX总书记讲述了一个关于真理味道的故事。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没喝,却把那个墨水给喝了,而他浑然不觉,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就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XXXX总书记多次谈起。墨汁的味道当然不是甜的,但在有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心中,真理的味道比糖还甜。正是为了这份理想之甘、信念之甜,一代代的共产党人历经一次次挫折又一次次奋起。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中文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它的刊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促进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共产主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里珍藏了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的六个版本。今天,人们仍在继续着一百年多前中国先进分子对“真理味道”的不懈追寻。信仰恒在 ,历久弥新。

 半条被子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XXXX总书记作了《一切贪图安逸的想法都要不得》重要讲话,用了湖南汝城沙洲村“半床棉被”这个红色经典故事,原文如下:“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1934年11月上旬,红军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卫生部等驻扎在了湘赣边界的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那年冬天的一个傍晚,不幸与队伍失散并迷路的三名女红军战士,饥寒交迫,筋疲力尽,来到了沙洲村,敲开了一间破茅草屋。主人是一对年轻的夫妇。女主人叫徐解秀,家里一贫如洗。主人倾其所有,为饥饿疲惫的客人准备了一顿粗茶淡饭。吃完饭,徐解秀就将三位客人领到了床上。那是一张用楠竹扎成的床架,床上的破席下面垫着稻草,女战士忙将她们唯一的棉被打开……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徐解秀和女战士同时醒来,她们发现,男主人一直睡在门口的草垛上守护着她们。女战士们的眼睛湿润了。临走时,她们决定把这唯一的一条被子送给徐解秀夫妇,但夫妇俩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三个红军姑娘不由分说地把被子往床上一扔,抽身就往外跑,徐解秀赶紧抱起被子,拼命地又追了出去,她们在村口把被子推过来又推过去,僵持不下,这时一个红军姑娘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坚定地把一条被子剪成了两半。她们拉着徐解秀的手哽咽着说:“大姐,这下你可别推了,这半条你就收下吧,等革命胜利了,我们还会回来看您的。”徐解秀颤抖着双手接过这半条被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泪水唰地流了下来……

 一盏温暖人心的马灯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陈列着一盏马灯。它虽然锈迹斑斑,但却记载着87年前一位名叫钟招子的母亲等待8个参加长征的儿子归来的故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由中革军委、红军总部等机关组成的第一野战纵队和由中共中央、中央政府等机关组成的第二野战纵队,以及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于10月上、中旬分别从瑞金、兴国、宁都、石城等地,陆续进抵于都地域集结休整,进行兵员、武器弹药、粮款的补充,准备战略转移。10月17日傍晚至20日傍晚,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和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共8.6万余人,先后在于都的8个主要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盏温暖人心的马灯于都县银坑镇窑前村钟招子有10个儿子,其中8个儿子当了红军。就在那年10月,他们同时从家乡于都出发,参加长征,只留下年幼的曾林梅、曾林桃与母亲相依为命。送别时,钟招子对儿子们说:“一定要打胜仗,妈等你们回来。”丈夫早逝,钟招子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她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回家做家务。深夜,她就坐到老屋门前,点起一盏马灯,等待儿子们回家。等啊、等啊,眼泪流干了,青丝变白发,也没有等来儿子们的身影。后来,钟招子把眼睛哭瞎了,但她依然每天点亮马灯,坐在石阶上等待儿子。她想用微弱的灯光,照亮儿子回家的路,也让他们看清妈妈的模样。“我眼睛看不见了,但马灯不能灭,要让儿子看清回家的路。”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驻于都。钟招子守候在队伍的必经之路上,一次次询问,一次次失望,整整三天三夜。她心里明白:儿子们已凶多吉少。

 一盏温暖人心的马灯后来,她和两个儿子一起,在村后竹篙岭的大树下,修了一座空坟冢。每逢清明节,她都会带领全家人前来插香祭奠。如今,祭奠形式和地点没有变,只是在原来的坟边又多了一座坟——伟大母亲钟招子的坟。1960年,她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人世。弥留之际,她嘴里反复念叨:“把我埋在儿子们身边……”长征路上,不知道有多少母亲,为远行的儿女点亮一盏灯;也不知道有多少儿女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灯光里的母亲。那些没有归来的儿女,用他们的鲜血铺就了通往胜利的道路。而灯光里的母亲,虽然没有等到儿女的归来,却等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繁荣和富强。

 闪闪的红星

 冬子的爸爸和中央红军一道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临别前,爸爸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冬子和小伙伴们给红军叔叔送食物。当孩子们进山之际,突然对面的山谷里有一队敌军悄悄潜伏进来。机智勇敢的冬子带领小伙伴们破坏了敌人企图偷袭红军后路的计划,红军赶来围歼了敌人。潘冬子挑柴经过胡汉三家门前,被正准备仓惶逃命的胡汉三拦住盘问,逼他说出他父亲潘行义的下落,并把潘冬子吊打拷问。这时,红军在潘行义的引导下,打进了村子,解救了潘冬子。转眼几个月过去,已到了深秋。冬子的爸爸潘行义随部队一起开始了第五次惨烈的反“围剿”战斗。为了配合红军前线作战,柳溪村男女老幼全都动员起来,在胡家大院建起了临时红军医院,冬子的妈妈领着姐妹们做起了护理员,给伤员们喂汤喂药。

 红军撤离的消息很快传到胡汉三的耳朵里。可恶的胡汉三又回来了!村庄又陷入了恐怖之中。潘冬子和母亲暂时离开村子,转入了深山老林。可是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牺牲了,潘冬子看到母亲的死,变得更加坚强。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人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把急需的盐送到游击队手里;他和小伙伴把情报及时送给游击队,将敌人的运粮船弄沉了,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多次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的试探,最终砍死了胡汉三,勇敢地配合游击队端了敌人的老巢。父亲潘行义终于从延安回来了!父子相见感慨万千,他们面对青山,心潮澎湃,深深怀念牺牲的亲人们。红军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父子俩一同奔赴抗日前线,踏上新的征程。

 抗日英雄--- 王二小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将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

 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1989年1月,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牺牲46年后终被追认为烈士。无所谓强大弱小,无所谓鄙视畏惧,一个不屈的灵魂,一种坚强的意志,像黑暗中的一束光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尽管前方被黑暗包围,尽管前方被哭喊声所环绕,前进的路上可能荆棘弥补,杂草丛生,甚至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始终如一的是灵魂的不屈和意志的坚定,王二小前进的路上并不孤独,他用他弱小的身躯,支起了一片广袤的天地。

  岁月如梭,回望过去,战争的号角已不再响起,而和平的钟声仍在继续,几十载的悠悠岁月,几十载的风雨兼程,许多人前仆后继为和平的钟声付出了血与泪,留下了许多许多耳熟能详的革命故事,并被广为传诵。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 “ 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信仰之火生生不息,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再会! !感谢您的聆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篇三: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

党 100周年小学生学党史红色教育 PPT模板〗百年党史天天学 红色精神记心间

 前 言从 1921年到 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这是用鲜血、汗水、泪水、勇气、智慧、力量写就的百年;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充满艰险、充满神奇的百年;是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后毅然奋起、探索中收获成功、失误后拨乱反正、转折中开创新局、奋斗后赢得未来的百年。党史小故事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优良的作风,体现了他们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甚至生命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他们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家国大义,体现了他们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情怀。党史是丰富的营养剂,只有学习党史、悟透党史,我们党的大树在新时代才能更加枝繁叶茂,我们的事业才能更加辉煌。

 目录1、陈云对家人实行“三不准”2、徐海东戒酒3、彭德怀摘画像4、黄克诚不怕拉下脸5、陈云写信要求停发接济费6、王树声大将拒礼7、王树声大将住平房去世8、开国少将肖永正规定面前人人平等9、粟裕“走后门”10、傅玉和:亲自下令枪毙贪污抗日税款的11、王建安视察拒陪同12、公务用车岂能接娃娃放学13、吴永光下雨不准用车14、吴德峰走后门没门15、梁斌三次辞官的故事16、王树声“收购”家乡送的茶17、董必武为六角钱写检讨18、嫌夫人帽子买贵董必武作自我批评19、彭德怀的“特权”20、贺炳炎探亲“三辞刘专员”21、饿倒在粮食挑子旁的粮草官22、朱正传分到皮袄让给同志23、胡锡奎与一个数字的故事24、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25、黄克诚深入基层被战士认成股长26、胡耀邦不做“过路神仙”27、刘伯承独创“重叠待伏”战法同一山沟两次歼灭日军28、李先念无惧降6级29、一根油条引发的整风30、聂荣臻力排万难带领科技大军造出导弹原子弹

 目录31、为闹革命与兄弟分家32、抠门的方志敏33、任弼时大喊陈独秀34、“秦老专”的本色35、7岁女孩两次给李先念写信36、恽代英为亡妻守义十年37、毛泽东“未便再荐”的故事38、刘伯承拒过生日39、周恩来让侄子一辈子留在淮安40、陈云的朴实生活41、罗厚福带领新四军战士屋檐雪地度除夕42、朱德的扁担43、宋庆龄申请加入共产党临终前实现夙愿44、为修缮西花厅自我批评45、私事要花个人钱46、不许“估计”“大概”“差不多”47、警卫西柏坡48、病危中的呐喊49、陈云的秘密50、王树声大将为什么几次搬新家未遂?51、刘少奇勤于学习被称为“刘九书柜”52、董必武中了秀才不请酒53、毛泽东禁徇私:亲戚排队3天没买到票54、周总理的十条家训55、毛主席7个月不吃肉识破炒青菜里偷放的鸡汤56、朱德21年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57、周恩来:对数字不许说“大概”58、聂荣臻力排万难带领科技大军造出导弹原子弹59、陈赓创办军事学院曾堵厕所逼着周恩来做批示60、周恩来一个个给清洁员、厨师拜年

 目录61、李先念借马帮助老百姓娶老婆62、要像“苦瓜”一样做人63、开国上将陈再道“被改姓”不改回64、何耀榜司令为战斗拒绝高位截肢保守治疗65、王新亭将军的家规66、不为一台照相机搞特殊67、刘华清力劝弟弟在家种田68、叶挺将军宁肯饿肚子也不吃嗟来之食69、不做“红墙里的贵族70、王必成将军下部队的“罢宴风波”71、刘华清上将为何两次“走后门”72、宛希先坚决跟着毛委员干革命73、官兵要有盐同咸74、李先念下连队检查工作自称是通讯员75、5位战士渡乌江76、6只木船过金沙77、在休整中扩军78、坐筐过绳桥会师79、红军女战士“接受检查”80、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公开出版的政治机关报81、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史82、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83、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制式党旗84、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校85、王宏坤将军觉得自己不行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陈云对家人实行“三不准”01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徐海东戒酒02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彭德怀摘画像03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彭德怀摘画像03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黄克诚不怕拉下脸04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陈云写信要求停发接济费05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王树声大将拒礼06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王树声大将住平房去世07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开国少将肖永正规定面前人人平等08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粟裕“走后门”09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傅玉和:亲自下令枪毙贪污抗日税款的堂弟10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王建安视察拒陪同11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公务用车岂能接娃娃放学12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吴永光下雨不准用车13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吴德峰走后门没门14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梁斌三次辞官的故事15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王树声“收购”家乡送的茶16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董必武为六角钱写检讨17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嫌夫人帽子买贵董必武作自我批评18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彭德怀的“特权”19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贺炳炎探亲“三辞刘专员”20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饿倒在粮食挑子旁的粮草官21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朱正传分到皮袄让给同志22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胡锡奎与一个数字的故事23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24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黄克诚深入基层被战士认成股长25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胡耀邦不做“过路神仙”26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刘伯承独创“重叠待伏”战法同一山沟两次歼灭日军27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李先念无惧降6级28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一根油条引发的整风29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聂荣臻力排万难带领科技大军造出导弹原子弹30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为闹革命与兄弟分家31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抠门的方志敏32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任弼时大喊陈独秀33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秦老专”的本色34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17岁女孩两次给李先念写信35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恽代英为亡妻守义十年36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毛泽东“未便再荐”的故事37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刘伯承拒过生日38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陈云的朴实生活40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罗厚福带领新四军战士屋檐雪地度除夕41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朱德的扁担42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宋庆龄申请加入共产党临终前实现夙愿43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为修缮西花厅自我批评44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私事要花个人钱45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不许“估计”“大概”“差不多”46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警卫西柏坡47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病危中的呐喊48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陈云的秘密49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王树声大将为什么几次搬新家未遂?50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刘少奇勤于学习被称为“刘九书柜”51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董必武中了秀才不请酒52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董必武中了秀才不请酒53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周总理的十条家训54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毛主席7个月不吃肉识破炒青菜里偷放的鸡汤55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朱德21年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56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周恩来:对数字不许说“大概”

 57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聂荣臻力排万难带领科技大军造出导弹原子弹58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陈赓创办军事学院曾堵厕所逼着周恩来做批示59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周恩来一个个给清洁员、厨师拜年60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李先念借马帮助老百姓娶老婆61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要像“苦瓜”一样做人62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开国上将陈再道“被改姓”不改回63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何耀榜司令为战斗拒绝高位截肢保守治疗64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王新亭将军的家规65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不为一台照相机搞特殊66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刘华清力劝弟弟在家种田67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叶挺将军宁肯饿肚子也不吃嗟来之食68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不做“红墙里的贵族 ”69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王必成将军下部队的“罢宴风波”70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刘华清上将为何两次“走后门”71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宛希先坚决跟着毛委员干革命72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官兵要有盐同咸73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李先念下连队检查工作自称是通讯员74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5位战士渡乌江75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6只木船过金沙76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在休整中扩军77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坐筐过绳桥会师78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红军女战士“接受检查”79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公开出版的政治机关报80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史81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82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制式党旗83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王宏坤将军觉得自己不行85

 〖建党 100周年小学生学党史红色教育 PPT模板〗百年党史天天学 红色精神记心间

篇四: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

学习教育经典故事(焦裕禄小故事 30 例汇编)

 1 1. . 婉拒大连起重机器厂挽留 1955 年 3 月,焦裕禄来到大连起重机器厂,担任车间实习主任。他像小徒工一样从基础学起。为了弄清钢材的材质分类,他除了苦读教科书,还从老工人那里学到“打花辨材质”的绝技。他主动发挥特长,在厂报上发文章,用二胡表演节目,提出经营管理、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的建议。厂党委很快注意到了他,决定派出两名能独当一面的工程师到洛矿工作以换取焦裕禄留下,但焦裕禄婉拒了这份厚意。

 2. 泥腿子走进高等学府 1954 年 4 月,焦裕禄与其他 4 人被厂里选派到著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造。只读过 4 年书的他,用上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几个月内完成初中、高中的课程。在即将上大学之际,他接到中断学习,前往大连起重机厂实习的通知。他毅然放弃个人想法,服从组织安排。

 3. 共和国“长子”的担当 1953 年 6 月,焦裕禄来到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作。时值工厂筹建,道路不通,工期延误。为此,他主动请缨,担任筑路总指挥。当修路遇到难题时,他就召开“诸葛亮会”,依靠群众解决。他吃住在工地上,专抢脏活累活干。他处处精打细算,节约修路成本。他关爱工人,

 千方百计地帮助大家解决生活困难。仅用 3 个月,焦裕禄带领大家修了一条从洛阳老城区通往工地的公路,用“百年大计”的标准修筑了涧西大桥。

 4. 给工人让新房 1956 年,洛矿给即将结束实习的焦裕禄分了一套 50 平米的新房子。为了让支援洛矿的大连厂工人郝师傅有地方住,无私的他说服妻子徐俊雅,不顾自己住宿困难,让出房子;还反复叮嘱,不要说是自己让出的。

 5. 旧席棚办公室 1956 年 12 月,焦裕禄重返洛矿工作,担任一金工车间主任。由于车间没有建好,同事们都在一里多的宿舍区工作。为了方便工作,他不惧严寒,带头把办公地点搬到厂区的一个旧席棚。大家都跟着搬了过来。他处处为大家着想,无论刮风下雨,总是早早生好炉火,让大家感到温暖。

 6.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任第一金工车间主任期间,焦裕禄的办公桌就在车间里,用板材隔出半间房子,里面只有一张白木桌、一条长凳子。尽管是骨干,但他从未放松对业务的钻研,常常拿着图纸钻到机床下,弄清楚每一个部件。一次,计划员告诉他根本不必这样辛苦,因为“图上都标着号”,

 还说完全可以让技术员标上部件名称,但焦裕禄却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说,那可不一样,要了解一台机床,就得亲自把每一个部件都看明白;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后来在兰考大地闪烁光芒的金句子,就是这样诞生的。

 7. 到群众中找办法 面对 60 吨的大型车运进车间这块难啃的硬骨头,焦裕禄组织召开业务骨干座谈会,集思广益。他们采取千斤顶升高、轨道平车两头抬、进入室内换木杠滚筒手工作业的方法,奋战 10 个小时,完成任务。这为吊装 9 米铣床、8 米龙门刨、6 米立车等 270 台大型设备奠定了基础。

 8. 自制充电机 1957 年 3 月,在车间设备安装的关键时刻,电瓶车没电了。为了节约时间和成本,尽快让电瓶车投入使用,焦裕禄带领电工周学才实验研究,在苦战三天两夜后,成功制作了一台土充电机。这不但解决了一台电瓶车的充电问题,而且使全厂十余台电瓶车全部开动起来。

 9. 为学俄语磨肿唇舌 1957 年 10 月,为了能看懂俄制设备和图纸,焦裕禄决心向从苏联留学回来的赵广宜学习俄语。他克服先天口音影响,一有空就反复练习发音,以致舌头都练肿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没多长时间,他就

 能拿着图纸清晰地念出俄语。

 10. 成功研制 5 2.5 米卷扬机 1958 年春,在洛矿党委的号召下,一金工车间接受“制造新中国第一台 2.5 米卷扬机”重大任务。设备不全、技术不足、经验为零,但焦裕禄善于做思想工作,在车间用通俗的语言就鼓动起了大家的工作热情。50 天里,他吃住都在车间。期间,他不迷信苏联专家,用灵活实际的土办法解决了整铸齿轮、烘装大齿轮等问题……终于成功完成了任务。该机器的诞生让全国轰动,是共和国重工业起步的一个里程碑。

 11. 善于团结群众 1959 年春,洛矿全面投产,焦裕禄任生产调度科长。他工作作风踏实细致,经常深入车间,了解情况、解难帮困。在他随身携带的兜兜里,经常装着好几种工作手册,分门别类地记载着各车间的情况。从生产任务、设备条件、劳动力量,以致哪个工人有什么思想问题、家庭困难等等,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工人们说:“焦科长不仅谙熟业务,还善于抓政治,抓人的思想,跟着他再重再难的任务,我们都乐于接受”。

 12. 不辞病痛思工作 1960 年,紧张的学习和劳累的工作使焦裕禄患上肝病。为了不

 让病痛影响工作,他用钢笔、烟斗、牙刷……顺手顶住肝部,坚守在岗位上。即使住进医院,他仍记挂着厂里的生产进度和矛盾问题。为了不给组织增加经济负担,他坚决不转院,留在厂职工医院休养。

 13. 一件黑大衣 1953 年,到洛矿报到的时候,焦裕禄穿着一件黑大衣。有时因任务忙睡在车间的时候,他就把大衣铺一半盖一半当被子用。在洛矿工作 9 年,生活节俭的他一直穿着这件“两用”大衣。

 14. 决不搞特殊化 一年春节,洛矿举办文艺汇演,给每名职工都发了门票。团委书记李靖涛给焦裕禄拿了几张,邀请他的妻儿观看。焦裕禄认为应该先保证职工群众,婉言相拒。李靖涛又找到焦妻徐俊雅,送给她门票。徐俊雅拒绝后,说:“我们不能搞任何特殊化,否则老焦知道会发脾气的。” 15. 不占集体便宜 焦裕禄从来不要组织的照顾,也从不接受他人的馈赠。他刚到兰考的时候,看到县委机关北面有一个大池塘,觉得里面可以养鱼,就建议城关镇投放了几万尾鱼苗,成了个养鱼场。他关心鱼苗的生长情况,时常在休息时间到鱼塘看看,有时看到打鱼,就帮着打。渔场同志觉得他为渔场操了不少心,还经常参加劳动,为感谢他的指导,也

 为了让身患重病的焦书记补补身体,就派一名职工用水桶装了 10 多条活鱼,送到了他家。孩子们一见到活蹦乱跳的鱼,喜欢的不得了,嚷着要吃鱼。焦裕禄回家后,问清了来龙去脉,就对孩子们说:“这鱼是渔场的同志辛苦养大的,是集体财产,咱一家没去劳动,咋能白吃呢?如果大家都占集体的便宜,那集体的事还能办好吗?”一席话使孩子们明白了道理,他的大儿子焦国庆当即就把一桶活鱼又送回了养鱼场。

 16. 高工资,无财产 上有2位老人,下有6个儿女,焦裕禄和所有男人一样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责任。而他所生活的年代,工资几乎是家庭的全部收入来源。

 1962年始为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被定为14级干部。时任兰考县委宣传干事的刘俊生回忆:“当时我是21级干部,月工资51.5元,焦书记级别比较高,有130多元钱。” 在此之前,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械厂工作数年。工友张兴霖记得,焦裕禄工资有50多元钱,很多工人只有40多元,不过当时物价低,他们的生活相对宽裕。“工资低,物价也低啊,一斤猪肉才几毛钱,早饭吃油条、喝粥也就几分钱。” 无论在工厂还是当县委书记,焦裕禄都算得上“高收入阶层”,但焦家却经常吃不饱饭。“计划经济时代要凭票购物,粮票是按照职务、工种配给的,当时工人分粮多,干部粮食少。”焦裕禄任洛阳矿

 山机械厂一金工车间主任时的邻居张泉生回忆,“我一个月有59斤粮食,焦主任只有22斤,他家人口多,就那么点粮食怎么吃得饱啊!”他想给焦家点粮票,焦裕禄从来没要过。

 有钱买不到,饿肚子也就罢了,蹊跷的是,如此高的工资,焦家却没有积蓄。焦裕禄回山东老家时,因为手头拮据,竟没能按家乡风俗给初次见面的侄媳妇包个红包。他去世后,除了常年佩戴的一块手表,没留下任何遗产。他的工资哪去了? 当年的兰考县葡萄架村大队会计孙世忠回忆,焦裕禄曾连续3个月在此调研,每天都交一斤二两的粮票和四毛钱作为伙食费。“好的时候能吃到馍,有时候就吃萝卜缨子、木薯干。”跟随焦裕禄下乡的刘俊生说,“他交的伙食费只多不少,碰到农民家里条件差的还会另给钱。” 原洛阳矿山机械厂工人吴永富第5个孩子出生时家境困难,焦裕禄送去了10元钱;工人刘辅臣妻子生小孩后想喝点小米稀饭,焦裕禄把仅有的2斤小米送到了他家。类似的故事听许多人讲起,焦裕禄工资高却一穷二白,这种怪账只有老百姓算得清楚。

 17. 偷拍的照片 一同下乡的干部向焦裕禄建议合个影,焦裕禄说:“咱照相有啥用?”刘俊生趁机问出长久以来憋在肚子里的问题:“焦书记,每次下乡你都告诉我带上照相机,为什么不让我给你照相呢?”“我是让

 你多给群众拍些照片,这对他们是鼓舞,又很有意义!你不要想着跑前跑后给领导拍照片!” 18. 爱护青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焦裕禄到尉氏县团委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广泛发动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但由于当时受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等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很多妇女都不愿意走出家门。

 一天,焦裕禄在下乡调研途中发现一个小姑娘正在田间挥鞭驱牛犁地。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妇女积极参加生产的好典型,于是他急忙上前问道:“妹子,你叫什么名字?怎么会犁地?”那姑娘也不怯生,笑着说:“我叫王小妹,俺家没男孩,我只有赶着牲口下地干活了。”焦裕禄称赞道:

 “你真是好样儿的,大家应当好好向你学习呀!” 回到县里以后,焦裕禄就向县委请示,建议树立王小妹这个典型,县委同意了他的意见。不久,尉氏县报纸刊发了王小妹犁田的新闻,并加由焦裕禄创作的顺口溜:

 “上王村有个王小妹,小小年纪十七岁,斗地主,抓土匪,犁地耙地她都会。大家都学王小妹,不畏艰苦不怕累,争当青年先锋队。”后来,王小妹不仅在焦裕禄介绍下第一批加入了青年团,县委还作出决定,授予王小妹“劳动模范”称号。

 19. 激励兰考人民抗灾自救的斗志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同志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

 了兰考。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重重的困难,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三十六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九十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就是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焦裕禄同志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焦裕禄通过调查,感概万千。他说:“兰考的贫下中农是革命的,他们有改变家乡面貌,由穷变富的强烈要求,就象在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满干柴一样,只要崩出一个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 20. 舍“小家”顾“大家” 1962 年,兰考县遭受到了历史上罕见的灾情,全县粮食平均亩产只有 43 斤,大批群众为了生存不得不外出逃荒要饭。在这一危难时刻,党组织决定派焦裕禄到兰考主持工作。焦裕禄的爱人徐俊雅舍不得离开老家尉氏县,便说:“我虽然没有去过兰考,可那里的情况也听说不少。有人说那是个最穷的地方,遍地是沙丘、盐碱,种啥庄稼都不成,就要饭的多。”焦裕禄却说:“党叫我去兰考,就是兰考需要我。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要去,那才是好同志。”后来,焦裕禄先到

 兰考,徐俊雅担心丈夫的身体,一个月后,带着孩子门一起去了兰考。这一来,焦裕禄一家便将根扎在了兰考。焦裕禄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无论身份和地位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没有动摇过,贯穿了他为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奋斗的全过程。

 21. 言传身教,教育子女 1963 年,焦裕禄的大女儿焦守凤初中毕业后要找工作,一些单位知道情况后,主动把招工表送到了家里,都是些坐办公室的工作。焦裕禄知道后坚决不同意,语重心长的教育女儿:“一出校门就想坐办公室,不行。年轻人应该干点脏活、累活,找个体力劳动比较重的职业去锻炼锻炼,不劳动就会忘本。”后来,焦守凤就被安排到了食品加工厂上班,由于拉不下面子不愿意走街串巷卖酱菜,焦裕禄就亲自带着她,挑着酱菜挑子,沿着街巷,边走边吆喝,还教女儿怎么挑挑子不磨肩,怎么吆喝才能吸引顾客注意。在焦裕禄的言传身教下,焦守凤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她对爸爸说:“你回去吧,我以后再也不闹了,别人能干,我也能干。”就这样,焦守凤慢慢地就接受了这份工作,而且一干就是十几年。后来,无论干什么工作,她都是勤勤恳恳,最后辛苦劳动了一辈子。

 22. 统一县委领导班子思想除“三害” 兰考是一个老灾区。当时整个县上的工作,大部放在救灾上。县里有些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貌缺乏信心。是依靠群众,

 自力更生,改变灾区面貌,还是两手向上,依赖救济呢?面对这种情况,焦裕禄同志感到:要改变兰考面貌,干部是关键。“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群众在灾害面前两眼望着县委,县委领导挺不起腰杆,群众的积极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1963 年元月,焦裕禄在县委扩大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带头到困难村去,与基层干部同甘苦、共患难,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作出贡献,为基层干部作出榜样,真正做到心不离群众,身不离灾区。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

 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雨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国家运送兰考一带灾民往丰收地区的专车,正从这里开过。也还有一些灾民,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踡曲在货车上,拥挤在候车室里...... 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对同志们说:“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焦裕禄再也讲不下去了。几位县委领导低下了头,而心里却豁然开朗,明白了风雪夜车站之行的含义。县委一班人受...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