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人类简史读后感心得

人类简史读后感心得

发布时间:2023-06-22 17:10:03 来源:网友投稿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人类简史读后感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人类简史读后感心得1尤瓦尔赫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类简史读后感心得,供大家参考。

人类简史读后感心得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人类简史读后感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人类简史读后感心得1

尤瓦尔赫拉利,一个1976年出生的,以色列人,现在已经40岁了,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这个高配的头衔还真不错。

我喜欢他对历史的犀利言辞的独特视角。犀利意味的毒辣专断,历史是冷漠中性的,而他的解读刷新我的三观,不过20出头的我三观也没有形成多少。

我们是智人的后代。大约很多年前,在地球上,有些分子的结合形成了有机体,就有了动物,最早的人类是在东非开始演化的,祖先是一种南方古猿,不得不承认的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是我们的近亲,其他动物是我们的邻居,我们只是身在一个巨大的地球村里。其实在人类这个大种族中,智人只是其中一个分支,还有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然而我们为什么是智人?智人的伟大,在于有独特的语言,能与很多的智人交流,形成文化,得以延续。

我们生性残忍。智人的存活,是从灭了其他种族才留下的,为了生存,获得更多资料,我们生性残忍。其实长久以来,智人只是处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上面有剽悍的巨型肉食动物,下面有弱不禁风菌类植物。我们没有庞大形体,锋牙巨齿,但是我们有头脑,学会使用工具。记得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上的一个片段,当猩猩学会了使用骨头作为工具,就有了人类的特性。有了头脑,使用了工具,甚至还操控了火,很好的掌握了烹饪技巧,成为了厨师之后,我们的杀戮才拉开了无休止的序幕。在农业时代之前,我们是到处游走的采集者。在熟悉了周边的环境之后,知道了哪里的果子最香甜,哪里是长毛象和野牛的栖息地,到处游走,到处采集,居无定所。环境加上基因,文化加上信仰,使得智人这种生物越发越壮大,通过迁移,把澳大利亚的巨型动物灭绝了,为了获取食物,我们渐渐把邻居作为盘中佳肴,最后慢慢的爬上了食物链的顶端。

我们的连结方法是沉浸于集体想象之中。150之谜,人类的团体活动只要在150以下,大家还是可以互相认识,彼此沟通,但是超过了150,就很难建立联系了,所以就要通过讲故事让别人让别人信服,建立共同神明,构建相同文化,建立信任,这样超过150之后,也能共同合作,产生连结,建造城市帝国。虽然人类的基因变化基本没有什么特质的改变,但是人类的想象力却一下子平步青云。

农业革命中的人____炸。我们真的进步了吗?从游走的采集者纵身一跃成为农民。我们种起了小麦,给我们吃,调教了野牛,给我们耕地,为了排解寂寞,我们把猫猫狗狗作为我们的好伙伴。我们以己为利的行为,无意识间的却操控了其他物种的数量,影响了其他生物的演化。我们从居无定所到了自给自足。看似是一场越来越聪明的演化,然而作者却提出质疑。人口食物的总数量的增加,不能代表吃好了,过舒坦了,更快乐了,因为从食物种类上,游荡的我们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食物,从而保证了我们的营养。但是成为农民之后,主食就是小麦,圈养什么吃什么,就懒得跑来跑去的,过的更舒坦?其实也并没有,从到处游走,边走边吃的乐趣,变成了以土地为单位的活动限制,和从早到晚的辛苦耕种。的确在这样的环境下,不能到处采集食物,却有了剩余食物,随后有了等级,生产出了一群所谓游手好闲的精英。其实从他的解读也不是并无道理,对突然从风吹日晒的游走生活,绷紧神经捕捉巨兽的采集生活,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想吃啥就养啥的农业生活,感觉多了保障,少了乐趣,多了安全,少了风险,似乎养活了更多的人,然而他们单个的生活品质真的上升了吗?人类身为一个群居的动物,定居畜养的生活的确给了不少年纪大的,年纪小的人的方便,因为到处游走也只是适合行动方便的青壮年,所以到底他们的情感变化如何?我们也只能从行为上进行猜测。然而到底从采集生活到农业生活,我们的情绪是怎么变化的,在历史的认识层面上,好像没有人对人的情绪的演变的感兴趣。好像进步和是否开心两个是不相干的平行线。而作者认为农业革命的本质,是让更多人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

越来越健全的想象力系统。因为每个人的基因码不同,所以演化出来也各不相同。人类的增多,为了是更好的统治,使我们产生了共同的神话故事,催生了成熟的宗教系统,维护意识形态,奠定统治基础,定居之后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更加不易离开,就慢慢形成部落,到后来的帝国。所以必须要有共同的信仰,才能统治更多的人。伏尔泰说过:“世界上本来没有神,但别告诉我的仆人,免得他半夜偷偷把我宰了。”

我们愿意相信满口谎言的想象世界。浪漫主义告诉我们要积累不同的经历,鼓励所有人到处旅游,消费主义告诉我们想要快乐,就要购买更多的产品与服务。我们创造了法律,钱,神与国家的概念,来维护我们的想象秩序。建造公平的游戏规则,是用来安抚人心,便于统治。

用书写和记录来扩充我们的脑容量。一个国家要运行,同时产生大量的信息,人的生命有限,大脑也会随之而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创造了文字,记录信息。

科学革命的开始,就是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我们人口的暴增,从原来的5亿人口到现在的70亿,人口的暴增,怎么可以活的更好?就要用科技技术延长寿命,和获取更多的资源来喂饱人口。

我们继续生性残忍。在以前,科技的进步之下,航海技术的普及,踏入未知土地并且占领,而今天,科技技术继续进步,探索外太空,也是试图寻找更多的领地和资源,但是对于新开发的土地,可能本身对新领地就是一场残忍的掠夺,把他们变成了我们。扩充领地,建立帝国,就像在几乎所有的帝国建立之中,都是在鲜血中完成的,通过压制和暴力来维持权利。看似好像是更加进步了,但是进步的背后隐喻的一个新的东西的升起,就会带来旧的事物的灭亡。当人类人口的继续扩大,我们继续完备我们的想象系统。利用宗教,金钱,帝国让人类形成统一的力量。使得人类的种群继续活下去。

人类简史读后感心得2

春节,我在回家的高铁上,开始阅读慕名许久的一本书——《人类简史》。书的推荐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赫拉利无疑是痛恨‘人类中心主义’的,在他看来,正是这种罪恶的人类中心主义,把具有神一般的能力、本来应该成为宇宙间‘正能量’的智人,变成了一种不负责任、贪得无厌又极具破坏力的怪兽,结果给地球生态带来了一场‘毁灭天地的人类洪水’。他对人类完全无视家禽家畜的感受,用种种变态的养殖方法获取美味的行为提出的几乎声泪俱下的控诉,显然不是故作矫情,而纯粹是出于一种大慈大悲。”彼时,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假如人类都能听从《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的教诲,尊重自然,也许就不会发生病毒的跨物种传播,也许就能从根本上避免这场灾难。

《人类简史》具体是一本什么书呢?简介中讲到:这是一部从10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10万年前,我们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全书的三大线索理清人类发展脉络,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认知革命使得人类成为想象的共同体,农业革命可能是史上最大的骗局,科技革命最终将使人类成为神一样的存在。人类通过讲故事的能力将彼此连接,有效协作,国家、宗教、企业是虚构的现实。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发展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我们是如何由原始时代的智人,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人类?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脱离原来的混沌到如今的智慧,内因的推动可能是一种非自然化的东西,也就是一些虚幻的概念。这些概念是怎么产生的,以及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作者在他一步一步的推论中,向我们阐释他的理解。

智人创造概念,走到食物链顶端

人类语言最独特的功能,是能够创造并传递一些不存在事物的信息。人类能讲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事物,并且讲得栩栩如真。创造概念,传播想象,共同相信,让智人可以集结群体,灵活合作。对比来看,动物只能传达简单的信息,因此合作仅限于特定的群体关系中。语言和创造出来的概念,比如民族、国家、宗教、信仰、金钱等,使得人类能够大规模的合作,铲除危害人类的物种,从而走到了食物链顶端。复杂语言、八卦能力、虚构故事,这三个互补的理论是认知革命的三个维度,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对智人征服世界并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动物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步,也是一条分界线,将生物学与历史划分了开来。认知革命之前,智人其实只是一种普通动物,所有发生在智人身上的事都可以很好地用生物模型和理论来解释。然而从认知革命开始,生物学的模型和解释不再充分,我们还要开始考虑各种故事,建构历史的叙述,才能为智人做过并依旧在做的事作出解释。

历史在不可逆转中偶然前行

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的一次重要革命。它使人类能收获更多的食物,养活更多的人,而这也导致更多的人都固定在同一个地方,不停劳作。虽然更多的食物可以养育更多的人,但更多的人需要更多的食物,因此就需要更加艰辛的劳动。作者赫拉利认为农业革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未必是一种进步,虽然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能生活得更好。随着人口大量增长,产生了一群“地主”,受地主的压迫,农民的工作比之前时代的采集者更为辛苦,自由可支配的时间更少。因此农业革命对于当时绝大部分人来说,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按照作者的假设,农业革命并不意味着幸福。那么,人类还能回到采集狩猎时代吗?历史既然选择了某一个方向,这一选择很难说是偶然还是必然,但终究是回不去了。作者举了一个现在生活的例子:一个大学毕业生发誓努力工作,争取在35岁的时候就退休。可是,当他真到了35岁,他能放下背负的房贷、车贷,放弃现在的一切,靠到野外采果子挖树根为生吗?显然不能,只能继续努力,辛苦工作。这是因为人类关于生活必需品和生活意义的概念都在变化,原来以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变成了现在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人类很难彻底回归过去。

金钱、帝国和宗教是改变人类社会的三大重要因素

金钱,人类社会物质增长上重要的虚拟概念。刚开始的人类是以物换物,后来随着群体的扩大,贝壳等作为货币开始流行起来,这就是最初钱的概念。但是贝壳等在不同的区域交换依然很不方便,随着世界贸易的扩大,纸币就顺理成章登上了历史舞台。然而,一张本来没有价值的纸币,怎么才能让群众信任它?在稳定发展的时代,大家都相信它是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当社会混乱经济低迷的时候,纸币就可能成为一张废纸,因为此时的人们失去了对它使用的信心。

帝国,人类组织架构和管理上的虚拟概念。帝国统一世界,其原来的宗旨是统治全人类,为人类的福祉而努力。而事实上,古罗马帝国、蒙古帝国等,其最初形成的原因可能基本都是因为抢占自然资源而开始的战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众多人类丧命,不少文化消失。

宗教,人类精神和信仰上的虚拟概念。无论是泛神教、多神论、一神论,相信的都是神灵或者超自然的对象。各种宗教,在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进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凡是对于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在精神世界的各种困惑,都可以寄托在宗教中,得到暂时的指引和解脱。

这三个概念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是一种虚幻的、本身不存在的概念。但是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依然存在着。

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快乐吗

今天,人类所享有的物质生活,在过去可能只存在童话里。但是,我们真的更快乐了吗?快乐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快乐是物质还是感觉?快乐又该如何计算?降低自己的期望,就能更快乐吗?如果经济增长和自立自强并不会让人快乐,又何必将资本主义奉如圭臬?最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这本书,作者看待人类的政治、历史等的辩证思维,启发了我们去思考人类的本质。

人类简史读后感心得3

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很高,读了一些之后,我发觉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历史书籍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很有自己的思想,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的想法有些天马行空,想常人之未能想之事,可是他的假设又是在现有的证据上做出来的,也不能说他不对,能将历史写得别有一番风味,这样的书难怪可以获得好评和众人推荐。

赫拉利的《人类简史》第一章节认知革命

第一章节主要讲述的是石器时代甚至更久远的历史,作者通过研究智人和其他人种的区别,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大规模的人类合作以虚构的故事为基础。人类最开始因为自然原因限制而处于孤立状态,即使又氏族也只是小范围内部的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不断进化,技能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渐密切。仅靠以前的沟通能力不足以维系大规模人群,这时候人类的智慧发挥重要作用,利用虚构故事的方法,并使人们相信,从而有了共同的信念,凝聚力也就产生了。

作者指出,想了解人类的天性、历史、心理,就得想办法回到那些狩猎采集的祖先头脑里面,看看他们的想法。可是我们还没能达到看到人思维的水平,但可以从他们遗留下来的痕迹推测他们的想法,分析还原当初的生活习性。有专家说,那个时代是最初的富裕社会。在我们的印象里,他们应该是过得很贫乏,无聊的日子,可实际上是他们有健康和多样化的饮食,相对较短的工作时间,少有传染病的发生。这些和现代的我们比起来,听起来生活质量很好。因为人内心的满足最重要。很多人发现如今虽然安居乐业,吃饱穿暖,但是精神上很空虚,加班时间长,身体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从另一方面看,我们的科技进步和物质水平发达,加上医疗设施技术进步,寿命也比他们的长,还有各种娱乐设施。但是这些还是要看个人的心理。

人类社会终究向前发展,而且更新换代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是我们还是要适当的时候慢下来,回想一下,这些东西真的是我们所追求的吗,我们真的能快乐和幸福吗?如果只是为了满足某些少数人不正当的私欲,我们应该学会抵制,进步需要向好的方面发展。

第二部分之农业革命

照我们常人理解,人类从过去的采集狩猎到农耕文明,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从前居无定所,食无定时到有固定的住所,依靠耕种获得食物,人口存活率大大增加,人口数量超过几千年前的总数。可作者却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骗局,当人类的历史发展演变到这个地步,意味着人类离灭亡不远了,这是为什么呢?

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量好不代表吃得更好,过得更有限,反而只是造成人爆炸,产生一群养尊处优骄生惯养的精英分子。以至于后来的历史只告诉我们极少数人在做什么,而其他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当人口数量增长到一定的数目,我们的记载就要有所取舍,不可能记录全部人。而且大部分人都做着千篇一律的事,也不便于记录,只能选择特殊的人特殊事件记载。这也是无可奈何之据举,也难以用其他言语来反驳。平等和公正,二者不可兼得。

历史的发展轨迹就是如此,最开始因为生产资料的有限,人们只能采取等级制度,保存小部分人的生存,而大部分人作为牺牲品,为历史所淘汰。之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创造更多的物质,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而人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提升,倡导全世界的人平等,排除等级制,人人享受基本权利,然而还有一些权力无法让全体人得以实现。因为资源终究有限,但人的觉悟在不断提高,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

第三部分:人类的融合统一

历史背景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那段时期。仅仅是单纯的农业已经无法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欲望,加上各领域的主日益强大,为了利益纷争而大动干戈,如果一味固守传统,只能落后于世界,倒不如闯出一番新天地,另辟蹊径,增加自己的财富。

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帝国和资本。帝国是政治方面的因素,民族是判断帝国的一个标准,不仅仅包含一个民族,而是在广袤的领土上拥有多个民族。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然而领土一大,所需要管辖的范围变大,利益的维护变得重要,需要详细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条文予以保障,还要依靠武器增加国防实力。这就需要资本进行支持,所以财富增长,人们对于物质的渴望也促使自己想尽办法发财致富。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生命作为代价,引发了万恶的资本积累。最后,还有文化因素的促进功能,宗教改革,也让人们的思想有所改变,放弃了过去的苦行,禁欲,而是解放人性,追求现实幸福。

今天阅读完了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这是本书的副标题,可是作者并不认同这以观点,这只是大部分人所以为的,人类征服了全世界,以后将征服全宇宙,人不再是如动物一般的,而是他们的主宰,人就是万物的上帝。可作者却反对这一观念。本书他罗列了各种历史事件,看上去人类很伟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可是他仍然反对以人类为中心的历史观念。本书的重要意义就是思考人之为人,认识你自己。

第四部分: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全球通史》主要是以1500年作为分水岭,该作者的历史思路是讲述1500年以前和1500年之后的历史大事件。因为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过去需要几千年才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短短几百年就做到了其发展量,还超出几千万倍。作者或许是参考了这一数据。当人类发明了蒸汽机以后,开启了工业革命,世界的发展就一发不可收拾。如果是8世纪的人穿越到14世纪或许没有不适应,环境基本熟悉,而倘若是14世纪的人来到20世纪,他一定会觉得自己疯了,完全陌生的世界,措手不及。然而这些科技的发展也不是没有弊端的,特别是如今的智能时代,一旦人类发明出比自己还聪明的生物体,我们该何去何从?

正如作者所言,他特意研究了人们的快乐。他发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类的幸福满足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即使我们能发明这样那样神奇的玩意。甚至他认为我们比过去的人更加不快乐。也许是现在的我们要求太多,物质欲望太强烈,一旦没有办法实现,终身抑郁。快乐的秘诀其实就那么简单:知足常乐!无论是古人还是现在的人,穷尽一生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可惜很多时候我们难以践行,而饱受痛苦的折磨。

个人感悟

本书最大的意义和价值不是给我们简单介绍人类的历史,而是作者从各类事件中得出的自己的观念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哲学和人类的基本思考。

首先,作者认为过去的人类并不比现在的人类过得差,他们比现在的人类可选择的食物种类更加丰盛,人也更为自由,平时通过采集和狩猎可获得锻炼,也不易于感染群体性疾病。当人的负担过少,欲望较少,人也会更加的快乐和容易满足。

其次,他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农业革命是历史上的最大骗局。表面上看,人类通过大面积耕种,大规模的生产,使得人口激增,并不断发展壮大,实际上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资源环境的破坏,各种政治权术以及残酷的战争,最主要的是人类的自由被大大束缚于土地之上,芸芸众生耗尽心血产出的粮食也提供给某些精英分子,而他们却史上无名,为他人做嫁衣。

最后是他对于人类的未来之思考。人类无论处于哪个时代,都应该思考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如果我们不能认清人之为人的特点,人类的独特性,一旦我们发明出比我们更聪明的物种,我们该何去何从?

看本书,重要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让我们可以思考什么,这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人类简史读后感心得4

作者尤瓦尔.赫尔利,1976年生人,以色列历史学家,牛津毕业,希伯来大学做历史学研究,2012年出版《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他本人是历史学家,但是其书中融合了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等诸多学科知识。

书中用几近于上帝之眼的高度,俯瞰人类从东非一个普通动物发展到目前地球的控制者,地位直追造物神的历史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件事,一是认知革命,从猴子到统治者,二是农业革命,从打猎到帝国,具有了文明,三是科学革命,推动发生骤变。

一、认知革命

大概在600万前,猴子作为全部人类祖先出现在地球上,250万前,出现大批人类,包括尼安德特人、直立人、梭罗人、匠人、智人等多个人种,人一开始是非常弱势的状态,人最早用石器就是吃骨髓,在各类动物之后吃剩下的,同时人的身体不行,直立行走后骨盆变窄,生育风险很大,人类容易早产,同时需要父母好几年生养。大概30万前,人类学会用火,森林烧完后,可以食用熟食,原先吃生肉,需要消化很长时间,同时人的用餐时间变短,使得有时间思考、发明工具,大脑开始有营养,脑容量开始增加,也造就了智人走向食物链顶端。

大概7万前,基因突变,智人语言发生巨变,描述那些没有发生的事情,出现复杂的语言,调动更多的人来一起工作,同时部落中发现艺术品,有想象了,开始消灭其他生物,他们从东非出发,跨海,到澳大利亚。造图腾、造艺术品。语言和想象力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因为仅有利益是无法长久的,分肉无法长期,但是有想象力、有图腾后,塑造出神后,原始人战战兢兢,心灵上有依靠,形成以虚构前提形成的组织团体。这就是认知革命带来意义。

企业,有实体,但是什么是公司,公司不是资产,不是人,公司其实人们虚拟出来,相信有公司存在,对所有人有保障,都相信,如果大家都不相信,没有信誉了,信任不再了,公司就不再,所以人和动物之间的认知,人开始相信一些不存在的东西,强大,成为人类的洪水,开始摧毁其他物种。以澳洲大陆,大型类动物都比较笨,两百公斤、两米高的袋鼠,24种大动物23种灭绝,一是智人火烧的比较多,二是大动物生育期长,繁衍期跟不上,美洲大陆也一样。那个年代的原始人,相对事物比较充裕,因此现代人对甜食很喜欢,因为原先甜食很稀缺。

这就是完成第一个革命,认知革命,统治地球。

二、农业革命—史上最大骗局

实际上当人类从狩猎到采集后,平均寿命下降,痛苦,辛苦,而打猎为生,相对幸福,不需要靠天吃饭。

9000年前,种小麦,每天担心天气,变得焦虑,小麦需要呵护,需要用水、除虫,人开始弯曲、插秧,辛苦劳作,人体开始出现大量疾病,营养不良,吃小麦、面糊等,小孩死亡率提高,但人口数量提高。因为打猎时需要迁徙,生孩子不方便,而农耕时,因此是小麦驯服了人类,成为地球上的植物,基因大幅提高。

打猎时战争不多,而农业时代的土地成为战争焦点,出现大量暴力行为,对于个体而言,人的福利大幅下降。因此,从经济上将,做农民是不经济,而推动这种变化的可能是基因,人不是重点,而是基因,基因为了更大、更多的扩大范围,人是载体,只是基因的需求,基因让你吃得多,而脂肪多在于生育,一个女人生完孩子快速老化,基因认为你已无用。(自私的基因)

狗、猪、鸡,数量很多,但福利很差,鸡可以8-10年野化,而现在鸡几个月,公元前1万年,全球有500-800万人,公元一世纪,2.5亿人。史前人比现在聪明,没有工具即可判断天空、动物,但对大自然非常了解,而农业社会,只关心小麦,量的增加,增加了人口,催收了食利阶层。大规模、政治、战争等的基础,富裕粮食的出现,使得阶层出现,历史、哲学等,法律、教育、国家,都是想象出来的东西,围绕这些东西,建立了帝国时代。农业社会对基因有帮助。这时候出现了记忆过载,各大文明出现文字、语言、数学,人类历史进入分久必合,大部分是合的,越来越融合的趋势,主要由三件东西组成,一是宗教,多神、一神、无神,即宗教的法则,二是国家,主要是帝国的愿望,三是货币和经济,表示为金钱的味道。

公元前1万年,有数千个宗教,公元前2000前,只有数百个,而公元1450年,将近9成人紧密一起,今天,接受了同一套地缘政治,没有国家被吞并,法律、科学,趋同,人类向更紧密发展。

三、科学革命

第三个科学革命,假如500年前人到现在,会吓死,近几百年发生巨大变化。1500年,人类力量有巨大成长,具体

人口从5亿-70亿

产值2500亿美元—60万亿 240倍

卡路里13万亿卡-1500万亿 115倍

发现自己的无知。这里主要来自科学革命,过去信神、变成科学,这里有三个前提:

1、人们愿意承认自己无知,

2、以观察和数学为依据,有数理化统计,

3、把理论转化成新的应用,

1744年,苏格拉长老会想成立养老基金,用概率论的做法,运用出生、死亡年龄的概率,测算930人,每年死27,18人有遗孀,没有遗孀5个人有孤儿,有的里面2人有孤儿,遗孀里还有再婚的。牧师每年交2磅12先令2便士,遗孀一年能拿10磅,选择年缴6磅11先令3便士,遗孀能拿25磅。经过计算后,1765年,总资本为58348磅,实际上为58347。现在1000亿磅,苏格兰遗孀基金。所以,科学是生产力。

科学和帝国的联姻,远航200天,都要写遗嘱,有风俗,吃柑橘可以防坏血症,主要是vc,哥伦布、麦哲伦航海开始盛行,欧洲航海是带着好奇心、掠夺的,带着科学家,国王贵族出钱,探险家掠夺;而中国、波斯是帝国施舍,这里殖民过程,大幅人口被杀,无论这帮人和你说什么,你都不要相信,他们只是要抢你的东西—印第安人。

每次航行,都会发行股票,很多人会买,这里就是信用的发明,过去从生产道收益,现在开始循环,资本主义出现了,收益不要存着,要流动,全部人都参加投资。

西班牙衰弱,打仗太多,信用下降,荷兰后来起来,靠的也是信用,后来英法起来了

工业的巨轮。过去历史,我们只能通过人类或动物的身体进行能量转换,吸收食物中封存的太阳能,再转换成为肌肉运动,用以拉车或犁田。直到蒸汽机的发明,人们才洞悉能量转换利用的秘密,开始深深着迷于使用机器和引擎转换各种能量。使得人类历史第一次实现了生产超过了需求,所以有了消费主义。

后续:

永远的革命

智人通过一场场革命,越来越不受自然控制,甚至全面改变了自然的生存状态。但是人类的心理也在被改变,工业化的精确时间,统治了人们生活,社群和家庭被弱化,市场和国家成长越来越大,。同时人类力量空前强大,但是到底是更加快乐还是痛苦,我们拥有堪比造物主的能力,但是我们无法控制自己变化,如果有神的力量,但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人类就危险了。

人类简史读后感心得5

无论是第一章的“物种分类”、第三章的“远古采集者”、还是第四章的“历数人类引起的灭绝灾难”,作者的立论本心皆源于慈爱。除此之外,五、六两章分析“农业革命的实质是史上最大的骗局”和“小麦驯化了人类”,也是基于考虑人类的感受与最终生活来建立观点的。赫拉利在第十八章中说:“我们比较容易体会个人的辛酸,而不是人类整体的苦难”,在第十九章中说:“如果要评估地球的幸福程度,只看人类有失公允”,甚至后记末句仍不忘记提醒:“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文字背后的悲心呼之欲出,因爱而忧。

赫拉利在第十三章提出来一个历史研究的新视野,即“从人类自身的感受来记叙历史”,并在接下来的几章中反复提及因这类历史研究空白所导致的后果,读来令人稍有些伤感,他认为一切学科都是人造、人所发现且为人服务,应当回归本来的人文历史研究。他的文字慈爱温煦,趣味亲切,即便提出了颇为惊人的观点,也感受不到多少批判的意味,反而引人深思,这应该就是发心的力量吧。

如果说《人类简史》以仁心为纵轴贯穿整部著作,那么横向展开并联系多个话题的就是“一切只存在于人类共同想象”的独特视角。人们觉得这本书有意思也好、烧脑也好,应该都与这个“一切只存在于人类共同想象”的观点有关,朋友说我可能会反对这个观点,恰好相反,我本人不但认同并且还对此有进一步思考。

为什么觉得我会反对呢?或许他认为我是“学佛之人”,但其实如果我真能契合佛法要义,这个世界上将没有不能接受的观点、事物和情境,佛法如果是排他而唯我独尊的,就不成其为佛法了。要说的是,其实这个观点与佛法不谋而合,让我们回顾一下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观点的。

故事开始于第二章,在七万至三万年前,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认知革命”,其原因是智人能够精准使用语言后使自己从其他诸如尼安德特人中分离出来,语言不但令智人能有效表达以提高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拥有了虚构故事的能力,从而可以轻松突破150人的极限合作数字,建立与陌生人合作的大型社交网络。从此,智人便活在了“客观存在的现实和想像中的现实”的双重现实之中。

直到今天,包括帝国、经济和宗教在内的所有事物无一不是这种认知的延升,这种由千万人共同想象而构建的秩序与真实世界相结合,塑造了我们的欲望,披上文化外衣后操纵了我们的生活甚至心理。所以赫拉利说:“除了存在于人类的共同想象之外,这个宇宙根本没有神、没有国家、没有钱、没有人权、也没有法律”,从这个角度而言,“历史从无正义”。

对此,我有三点想法。

第一、赫拉利以标致公司为例,他拆解标致公司概念和实体的方法正是佛法中拆解实然的方式,亦即破除实执的方式。比如,车辆不能代表标致公司,工厂、机器、工人、会计师不能代表标致公司,股东和经营团队也不能代表标致公司,那么标致公司究竟以什么方式存在?答案是“法律拟制”,但所谓的“法律拟制”,其实也就是集体想象。

同理,我们每个人以什么方式确认自身存在?头、手、脚、身能不能代表“我”,能的话,生病后、截肢后的“我”是否随之残破或被切割?甚至于理发、剪指甲、打耳洞之后,我们会不会认为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或者自我残缺呢?当然不会,我们还是会认为这个人就是自己,少了一只手的亲人也依然还是我的亲人。所以,零部件不是“我”,既然每一个零件都不是“我”,将总体有形的身体看作“我”也是一种集体想象。

或许有人问:精神是“我”吗?没有了物质身体,精神依托在何处?是集中在任意一点还是飘荡在整个空间之中?如果依托点不是“我”,精神凭什么认为那是“我”?若说精神和物质搭配起来才是“我”,那就犯有逻辑错误,部分不是,整体当然也不可能是。所以,最大的骗局不是农业革命,而是每个人以为有“我”,为此穷尽一生,自欺欺人。

第二、赫拉利的拆解到此为此了,他没有接着阐释把一切都破掉之后人类该如何自处于这个世界之中,读书分享会也没有提及这一点,也许人们认为这个观点将导致虚无,不如缄口。其实虚无不是终点,不必害怕。

记得之前跟学生讨论某个问题时我问他为什么是那样而不是这样,追问到最后,他给我的回答是:“概率啊”!然后大眼瞪小眼,他认为这就是答案,而我认为概率这答案聊胜于无,我当然知道是概率,我要知道的是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概率。概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句貌似理性的废话,有的有,有的没有,有时有,有时没有,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这用得着说吗?所以我时常在弄懂某个西方概念或理论之后喟然而叹:毫无新意,起码对于中国人而言不新鲜。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好美的一句话,只可惜不少人在认定世界的本质是虚无之后都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莫如及时行乐。我猜,认为佛法消极的人正是陷入了这种“单空”见解,单空又称“顽空”,意思是你不“四大皆空”么,还去追寻作甚,《人类简史》也是这个意思。

可是我们没法否认眼前的一切鲜活的事物和经历的种种爱恨情仇,于是我们又只好选择无视,过原来的日子。用赫拉利的观点来说,就是有着高级快乐生物机制的人会用这种观点在沮丧的时候安慰自己说“一切都是不实的”,而低级快乐机制的那一部分人可能就会时常处于一种提不起心力的状态之中了。

但佛法的四大皆空是这个意思吗?当然不是。

《人类简史》的观点可以说很好地诠释了《心经》中的“色即是空”,但别忘了,它之前还有一句话,那便是“空即是色”。这个世界之所以缤纷多彩正是因为一切万法的本性为空,“空”不是没有,是不成实,了不可得。“空”不仅是这个世界最后的面貌,同时是一切万法产生的原因,正因为本性是空,所以才能生出一切,才能显现一切。《道德经》言“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其无,有器之用;当其无,有室之用”,先有“当其无”,然后才有“有之用”,无中才能生有,空中才能显实,如果都是实心的,还能起什么用?我们生活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倘若有一个成实,整个世界将无法显现。

所以我想在罗曼罗兰的话后补充一句:正因为世界是人类虚构想象的,所以才会有这一切,看清生活真相之后还能热爱生活的不是英雄,而是平凡、愿意思考、直面现实的人。

第三、既然万法“色空不二”,那世界的本体是什么?其中的法则又是什么?分享会上有学生问到了前者。世界的本体无法言说,因为一提“本体”,就会伴随一个“非本体”的概念,既然有了“非本体”,那“本体”就不能成立,所以在名言之中辩论此事是无解的,唯有靠证知。“三宝”中的法宝分为“教法和证法”,教法是高僧大德教我们的,证法是我们自己亲身体会求证得到的,想在教法中找寻证法的答案,就像描述水与喝下水一样,缘木求鱼。

达尔文写了《物种起源》一书,但是书中对于物种的起源明确表示尚不清楚(容后别述),赫拉利写了《人类简史》一书,对于智人在何时何地、由何种早期人类演化而来亦无法得知。他说:“越是了解历史,就越是不能知道历史的原因”,历史“从来都是马后炮”,最后不得不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偶发。这就像虚构一样,一切都在中点而不是终点,偶发即缘起,不过只是缘起的现象,缘起才是规律本身。

想起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书中的一个煮鸡蛋的例子,当我们把鸡蛋准备好,水也准备好,又把鸡蛋放进水里,最后在下面升起了火,这样过了五分钟之后,我们即便努力祈祷鸡蛋不要熟,都是不可能的了。想要鸡蛋不熟,唯一的办法就就是破坏掉前面蛋、水、放入、火、时间五个缘中的任意一个。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如是如是。

写至此,似乎大部分的想法都已诉诸笔端,又似乎还有很多想说的没说完,先这样吧。

推荐访问:读后感 简史 人类 人类简史读后感心得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