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绵羊的读后感8篇狼和绵羊的读后感篇1这个暑假,我一口气读完了一本非常好看的故事书——《大灰狼与小绵羊》。我深深地被故事里的小羊们吸引了,尤其是第二个故事里的金丝猴与盘羊。读了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狼和绵羊的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经过阅读,我们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了强烈的读后感,读后感是我们与文化传承的纽带,让我们与经典脉络相连,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狼和绵羊的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狼和绵羊的读后感篇1
这个暑假,我一口气读完了一本非常好看的故事书——《大灰狼与小绵羊》。我深深地被故事里的小羊们吸引了,尤其是第二个故事里的金丝猴与盘羊。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慨万千,真没想到,动物世界会有如此配合默契的协作与互助。为了生存,为了抵御共同的天敌,金丝猴与盘羊,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互为依傍,共同生活;你为我站岗,我为你放哨;你救我羊羔,我驮着你逃出绝境,真不愧为团结的楷模!
看着金丝猴与盘羊的故事,我想到了我们203班。有一次,曙光小学举行袋鼠跳比赛,其中有个同学摔破了手,她还是含着泪坚持到底。我们都被她的精神感动了,同学们都想着为班级争光。轮到我上场了,我拿起布袋飞快地往前跳,一不小心摔了一下,我看见前面的选手已经离我很远了,我赶紧站起来,竭尽全力往前跳,终于追上了他们。最后轮到朱旭喆上场了,他像一只真正的袋鼠飞快地窜了出去,没想到,快到终点的时候,袋子突然飞了出去,他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一个劲地往前跳,他妈妈马上给他套上袋子,我们终于得了第一名。
我深深地体会到:团结力量大。正是因为我们每个同学都想着为班级争光,所以才能取得好成绩。
狼和绵羊的读后感篇2
你们认识沈石溪吗?如果认识的话,你们应该知道他写的文章可有意思啦!既生动又幽默。我最喜欢看的就是他写的书啦!这次我看的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道理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体贴,不能互相伤害。我在这本书里印象最深的故事叫做金丝猴与盘羊。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群猎人和猎狗,他们的村长叫帕珐。有一天他带着一群猎人和猎狗一起去林中打猎。金丝猴与盘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动物,但奇怪的是,有金丝猴的`地方就一定有盘羊,有盘羊的地方也一定有金丝猴,这真是让我很意外呢!盘羊喜欢吃椿树叶,而金丝猴也喜欢吃椿树叶,盘羊要吃到他们也不能光靠自己,一定要有金丝猴的帮助才行呢!在一次打猎中,在一片椿树林里猎人们发现了十几只盘羊,他们还没有开枪,书上就有猴子的叫声。原来,他们是在跟盘羊说快跑,猎人来了!
盘羊都跑了,只剩下一对母女,因为那只小羊羔跑不动了。这个场面被猴子发现了,它们就搭了一个猴梯,用一只只猴子组成的。那一对母女在猴子的帮助下得救啦!但是那群猎人觉得这一群猴子太会管闲事啦!就想着要把猴子杀掉,他们就在林中放火,可猴子逃了出来,骑在盘羊身上跑走了。正因为金丝猴与盘羊之间的互相帮助,他们才能最终逃出猎人的捕杀,幸存了下来。读了这本书,我局的人一定要互相帮助,五项体贴。
狼和绵羊的读后感篇3
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叫做"金丝猴与盘羊"。
金丝猴与盘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动物,但奇怪的是有金丝猴的地方就一定有盘羊,有盘羊的地方也一定有金丝猴,这真是让人很意外!盘羊喜欢吃椿树叶,而金丝猴也喜欢吃椿树叶,但盘羊要吃到椿树叶不能光靠自己,一定要有金丝猴的帮助才行,,有人猜想难道是金丝猴吃叶子的时候吃的太快,有很多落下地,这样盘羊在下面拣了个便宜?
有一天,一个叫帕珐村长带着一群猎人和猎狗一起去林中打猎。在一片椿树林里猎人们发现了十几只盘羊,他们还没有开枪,树上就有猴子的叫声。原来,他们是在跟盘羊说快跑,猎人来了!盘羊都跑了,只剩下一对母女,因为那只小羊羔跑不动了。这个场面被猴子发现了,它们就搭了一个猴梯,救了那只小羊羔!猎人觉得这一群猴子太管闲事啦!想着要把它们杀掉,于是就在林中放火,让猴子无路可逃,在危急关头盘羊出现了,救了猴子们。正因为金丝猴与盘羊之间的互相帮助,他们才能最终逃出猎人的捕杀,幸存了下来
我从中学到的道理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体贴,才能克服困难,走出困境。
狼和绵羊的读后感篇4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读了沈石溪写的《大灰狼与小绵羊》,里面一共有八个小故事,每一个小故事都是关于羊的。有的显出了头羊的威风,有的突出了羊羔的弱小,有的写出了羊母爱的伟大。当读到第五个故事《大灰狼与小绵羊》时,我和妈妈发生了争论。
故事的内容是:因为动物园游客太少,负责饲养食肉动物的"工作人员让一头名叫“黑泡泡”的大灰狼和一只名叫“一团雪”的小绵羊住在一起。日子久了,他们产生了感情,但因为遭到游客投诉,一团雪不得不要到草原去。在草原上,他遇到了一头凶恶的狼,他误以为是黑泡泡,走过去,想和狼玩耍,结果却被狼咬死了。我带着责怪的语气说:“一团雪真愚蠢,都不想到黑泡泡与野外的狼根本不同!”妈妈耐心地跟我说:“一团雪年龄太小,又和狼相处了几年,它闻惯了狼的气味,而且又由于很挂念黑泡泡,所以才会扑到狼的怀里。”“可它看到别的羊群逃跑,应该也跟着跑啊!”我疑惑不解地问。“因为只有一团雪对黑泡泡有感情,别的羊见了黑泡泡只会知道它是一头狼,狼是羊的天敌,羊见到狼当然会跑了!”我被妈妈说的心服口服。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让动物改变天性,就是害了它,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规律的。人们如果出于某种需要,会扭曲事实,会撒谎,会张冠李戴,我们应该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狼和绵羊的读后感篇5
?大灰狼与小绵羊》这本书使我目不转睛,内容引人入胜。
“狼吃羊,羊吃草”,这是自然界的生存规律,但是,这篇故事却讲了大灰狼和小绵羊成为了朋友,互相追逐打闹,嬉戏玩耍,快乐极了。
黑泡泡是一个生在动物园的大灰狼,有一位饲养员提出:将一团雪放入狼笼(一团雪是一只羊),院长同意了这个提出,便将一团雪放入狼笼,跟黑泡泡在一起,黑泡泡从来没见过羊,更别说吃羊了,刚开始,它还有点怕一团雪呢,时间长了,黑泡泡便和一团雪成为了好朋友,在铁笼里嬉闹,这件事让省里的一位领导知道了,便提出不让狼和羊在一起,院长处于无可奈何,便把一团雪拉走,当一团雪出了笼子后,趁院长锁门的时候跑到铁笼旁,咩——咩——地叫着,黑泡泡听见叫声,便跑到一团雪旁边,泪汪汪的`眼睛凝视着对方。
一日,一团雪在山上吃草时,遇到了一头牛犊大的大灰狼,其它羊都惊慌失措的逃走,而一团雪却踏着欢快的步伐向大灰狼跑去,大灰狼便把可怜的一团雪咬死了。
一团雪之所以会跑向大灰狼,是因为它所见过的世面太少,所了解的事情也太少,由于它跟不吃羊的黑泡泡待时间久了,以为世上所有的狼都是善良的,会跟它友好的交朋友。只有善良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善良也会害了你自己,要学会分辨是非。
狼和绵羊的读后感篇6
要我概括我之前的大学生活,那可不像我小时候设想的那么多彩、丰富,我生活的重心一直都放在了学习和娱乐上,这哪里像人们描述的大学生活嘛。不过还好我高中就做了准备,知道大学学习压力会比高中更大,所以在刚开始时还是有些自律的,成绩也没落下,似乎我做的很对嘛,成绩挺不错,符合大家的认知,瞧人家那小孩,成绩多好,学着点。
在我做了这么多看似很出彩的事情中,有多少是我真正想做的呢?实际上我根本就没思考过我自己的问题,一切都是那么的有条理,好像我的人生都被别人安排好的,你出生了,然后上学,考个好成绩,找个好工作,然后就会有个好生活,这一切的通行证都是你的成绩,也就是说你的成绩决定了你的人生,好成绩等于成功,多么可笑!你的人生就被这几个并不能体现所有能力的学科的数字代表了,然后他们告诉你,没分等于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等于没钱。没钱等于不好的生活,你肯定会后悔的,真的吗?那你得想想,是不是他们怕你做出了一些不符合他们预期的事,不满于你跟他们不一样了呢?倘若你去追求了一些在他们眼中奇怪的东西,他们就会拿出来“现实”的大棒把你给打回去,说你不够成熟,可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真的只能疲于奔命吗?那和动物有什么区别?我们现在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人吗?一切个人的品质:勇气、自信等等,好像都被成绩给盖过去了,活了这么长时间,你真的做过一次关于自己的思考吗?如果做过,那是真正的自我思考还是在别人影响下的对自己的思考?
到了大学,我们该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而活了,我的梦想,在之前只会出现在作文里,要不然就是所谓的大学梦。我们对于整个人生的`思考都是那么的缺乏,连个追求都没有,像个机器人。出发了太久,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我们努力地满足父母的预期,可当你做的已经够好的时候,他们还在说:“加油,你还能做的更好!”这是在搞什么?真的对你好吗,我们父母真的在教育孩子吗?还是在教育一个不断学习的动物?父母真的在关注他们孩子的人格培养,还是努力地骗自己只要成绩好一切问题都能掩盖过去呢?那最后会不会崩溃呢?在这里,一切都显着被别人裹挟,他们做什么,你就跟着做什么,如果没跟着大家走,就会受到别样目光的看待,我们就像一群绵羊,被牧羊犬给看着,有时候它们明明没我们体格大,可我们还是不敢越界,有时候甚至因为别人的言行而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我们接受着大学教育,可进了大学我们关注的不是自己接受的教育,而是大学的排名,校友有多么强大,试问他们强大与你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吗,到大学来到底是为了提升自己而是吃大学的牌面?提升自己到底是综合素质而是简简单单学点课本知识?后者那叫提升吗?那叫输入,换别人也行,一个鱼缸,放几块泥土进去谁不行呢?不过是容量的大小而已,可你的鱼缸里有鱼吗?
好好想想为什么而活,好好想想怎么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优秀的绵羊》一书,我推荐所有的大学生读读,不要荒废了自己的人生,不要因为“现实”而不敢迈出自己的步子,别软弱地过一生。
狼和绵羊的读后感篇7
一本书凝聚着作者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耗一番心血,成一家之言。作为读者,角度不同、认知不同,读后感悟也不尽相同,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近日品读威廉·德雷谢维奇所著《优秀的绵羊》,作者从美国高校教育切入,对教育内在的本质、人生应有的追求、社会发展的问题等进行剖析反思,列举了大量事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值得思考的观点。阅完小思,有这么几点感悟。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教育是社会表达价值观的一种方式,也是社会传递其价值观的方式","大学教育的本意是提供机会给年轻人去尝试和探索,让其发现新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新的能力","大学承担的责任首先是教给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出思辨的习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身边任何事物,不自以为是,不妄下结论。大学的意义是帮助我们生活得更警觉,更有责任感,更有自由度并更加完整"同时,作者也指出,目前的教育"虽然培养了不少高智商、有成就的年轻人,但却没有教会他们领悟生命的追求,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按部就班的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他们也缺乏勇气和自由创造自己的道路"作者写的是美国的教育,反观我们国家,何尝不是如此,教育产业化带了教学功利化,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弱化,学校某种程度上成了生产"工业产品"的流水线。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不应当仅仅以分数为衡量指标,也不应当单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是制造"考试机器",也不是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知世界、认知社会,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探索创新精神。
其次,人生的追求是什么?
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究竟学什么、为什么而学?作者在中提到"整个教育系统在一代人身上催生了可怕的世俗态度:盲目的野心,对风险习惯性的回避,霍布斯式的物质唯上的野蛮性竞争""学生们之所以会参加体育、艺术或者领导能力的活动,其动力并非自内心对这些精神的信仰,而是因为这是通向名校的必经之路。这些活动原本是有意义的,但是现在被简化成一种手段:体育竞技讲究的是体能训练;音乐不过是技术上的娴熟;服务他人等同于做慈善;领导能力无非就是追求位高权重"看,(fsir)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东、西方面临同样的问题,青少年时期为了分数、为了能上一个好的大学(在中国可能是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在美国是以常春藤名校为代表的),上了大学又为了将更好的就业,都在你追我赶,以能直接满足现实需要为标准,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余活动等等,而这些牺牲恰恰又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一直在路上拼命的跑着,唯恐自己落后于他人,但是自己的目标究竟在哪里却不得而知,忽视了对内心的探寻、对人生的审视。
再者,教育该如何发展?
社会的发展是由人推动的,人是要靠教育培养的,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但教育系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既受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面。作者在中谈到美国的常春藤名校主要面向精英阶层,通过设置教师推荐信、校友面试等录取环节,以及偏好运动员或者有"领导特质"学生等等,基本上将普通大众的孩子排除在外。"普通大众确实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孩子的未担忧,社会流动性停滞不前,竞争已经全球化,中产阶层艰难生存,资本阶层变得越越遥不可及。在这样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环境之下,唯一可靠地办法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赢家之一""要么你是‘最棒的’,要么你什么都不是,没有其他选择"一方面,所有人都渴望接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优质的教育资只针对少数人开放,这是社会阶层固化对教育的影响,反过这种教育模式又进一步加深社会的焦虑与隔阂。回归教育本质,建立更加公平、更加普惠的教育,以此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应当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狼和绵羊的读后感篇8
这本书中描写的是那些头顶光环的年轻人,其实说的是一件事。那些看起来优秀的学生,看起来对什么都是有悟性的,双专业而且成绩优异、体育健将、谙熟音乐、会很多外语、参加公益活动等等,他们是一群“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最后的赢家。然而通过作者的视角,耶鲁大学工作了24年的威廉·德雷谢维奇教授让我们了解到褪去光环,这群天之骄子身上的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在这些需要未能得到满足的感受底下,深深海洋中大冰山里藏着什么样的需要未被看见、发现。
我抱着好奇心一点点向下读,更多地去觉察、感受一个中国公立教育的孩子如何在美国现有精英教育中走出自己独有的路,没有一种教育是完美的,我们有觉知地、主动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后,要承担我们选择后的责任和风险。
美国的精英教育,从私立高中开始就给予学生自己决策的权利和自由,对于我们国内的孩子来说是需要强大的自理、自立和自控能力,有些孩子其实还没有做好准备。而一旦选择了这条路,就如同搭乘一班高速行驶的列车,很难停下来。为了保证出类拔萃,有些非常重要的东西,比如:健康、友情、个人探索、课余时光,学生们就都舍弃了。
就如同这一部非常让人觉醒的《编织》动画片一样,这些学生们陷入了去追逐一个又一个更高更伟大的目标中。似乎停下来会让人恐惧,我们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担心向别人”示弱”,没有去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和我们真正看重的价值观。而是永远从外部看起来像一个“战士”,其实内心是一只“斯坦福狂鸭症”,费尽心机地维护自己完美、快乐的形象。
从小到大,也许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自己内心的热爱从未“被看见”、“得到尊重”,自己也从未思考过、探索过如何去和自己的内在建立连接。举例来说,也许对于这些升入藤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需要是“成功”。如何实现成功,在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种办法。如果我们认为只有上名校才是唯一的方法,最终真的会引起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功课、以及未来的工作……
当然,也存在那些纯粹的追寻者,他们不管学校和周边人群的想法如何,他们就是以最纯粹的方式去追求并获得教育的真谛,在关注并滋养自己的灵魂。然而,他们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去实现那些憧憬的时候,往往还是受制于“三驾马车”:财富、资历和声誉。至少在最顶尖高校出来的学生正是如此。
他们最恐惧的是,将来自己不成功。他们无法从失败的恐惧感中挣脱出来。他们一直被不成功的可能性套上枷锁,害怕失败,这种心理从他们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将来不成功时就已经播下了种子。对于精英学生来讲,失败,哪怕是短暂的失败,都会影响到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定。
而该进行精英教育的自我救赎呢?
我想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更看重结果还是过程,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失败经历。
如果我们仅仅一味根据gpa来招生,那最终只会吸引那些拼命三郎,却招不到真正有创造力的孩子,我们是需要通过履历找到那些想在某一领域做到真正优秀、始终保持专一、集中精力,听从自己的直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