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梁家河的知青岁月积极分子读后感8篇

梁家河的知青岁月积极分子读后感8篇

发布时间:2022-10-28 11:20:06 来源:网友投稿

梁家河的知青岁月积极分子读后感8篇梁家河的知青岁月积极分子读后感 梁家河走出的人民领袖——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2018年X月X日,是日,校园内外红花争艳,祝福满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梁家河的知青岁月积极分子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梁家河的知青岁月积极分子读后感8篇

篇一:梁家河的知青岁月积极分子读后感

河走出的人民领袖——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2018 年 X 月 X 日,是日,校园内外红花争艳,祝福满满;是日,入校的第4日,再次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掩卷沉思,觉得要写点什么,才能舒缓一下胸臆……

  其实,这已是我第二次的通读。第一次,是在半年前的那段紧张忙碌的时光里,连续33天的高强度上班值班,在偶有的闲暇里,手里会捧起这本书读上一会儿,“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过后,自然神清气爽,就这样,断断续续的,在繁忙中读完了这一篇篇的访谈录,也感受了第一轮的冲击和震撼。而这次,看到课表中很快就有一次系统的解读课程,就不由自主的再次捧起它、靠近它,希望能尽快的重温和寻找那份充满人民领袖独特魅力的洗礼与力量。

  陕北,黄土高原腹地,10 年前我曾经游历过那里。那是一块壮阔的土地,在那里,极目远眺,雄浑苍茫,群岭万壑,山大沟深。那也是一块传奇的土地,就是那块厚重淳朴但也贫瘠落后的黄土地,80 多年前,曾经以温暖的胸怀慷慨接纳过刚刚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精疲力竭的工农红军,成为中国革命演绎历史传奇的红色策源地;40 多年前,它再次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 26000 多名少小离家的北京知青,成为这批还不谙世事的知识青年接受岁月洗礼的人生根据地。

  书中收录了对 29 个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 19 篇采访实录,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 15 岁多入陕,在梁家河及陕北 7 年知青岁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

 事,再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书中并没有记录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只是在闲话家常中和历史细节里,鲜活还原了一位从最初迷茫彷徨的少年知青、如何卧薪尝胆嬗变为坚定自信的“黄土地的儿子”、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党的优秀干部的光荣历程。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和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是在浓郁革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是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是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是在新的伟大斗争中确立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是在重大国际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书中反映的生活场景都是很多知青和村民所亲历、所熟悉的,没有空洞口号,没有夸张煽情,展现的是一种真实、平实、踏实的清新文风;其中,很多采访对象娓娓道来的话语,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细细品怀,力透纸背,打动人心,令人感怀。

  如,雷平生说,“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他还说,“中山大学杨荣国先生所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近平当时也买了一本,兴致勃勃地阅读……作者介绍了这些学派的基本观点,以及在古代中国社会如何存在发展、如何推广演变的历史事实,使近平对相关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和掌握”,作为中大毕业生,看到这个习总书记少年时代和中大的渊源,心中还真有些小自豪,当然,这是后话;雷还说,“近平对中国经典古籍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近平后来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建立在他对祖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之上的”,“近平认为,智商是重要的,而情商则是关键,尤其是做大事者”。雷榕生说,“近平这个读书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他经常是以看一本书为主,同时又寻找相关的书籍作为佐证,不断地扩展阅读书中的知识”。陶海粟说,“习近平当时曾跟他说‘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

 陶叙述的“锥处囊中”、“淮阴之辱”的故事,也亦耐人寻味。王燕生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这也就是近平所说的‘过四关’当中的‘思想关’”。戴明说,“陕北很苦,延安更苦,延川极苦,梁家河最苦”。梁家河前任支书梁玉明说,“近平当书记不到两年时间,办沼气、打井、办铁业社、种烤烟、办代销点,还搞河桥治理,打了 5 大块坝地,给我们村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直到今天,我们村里人还在受益”。梁家河村民张卫庞说,“再糙的饭近平也吃得香,再穷的人近平也看得起”,还有那个珍贵的由齐心老人亲手缝制的“娘的心”针线包,也是青年习近平送给他“留念想”的礼物。赵家河村民赵勋功说,“近平开会时我们不瞌睡”。同为赵家河村民的高小梅说,“我们村里年纪大一点的人私下里都称赞他说,‘近平这娃,别看他是大城市来的,真能吃苦,真厉害!’”。曹谷溪的“随娃”和“烧鞋煮面”的故事验证着“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的论断。白光兴说,“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习近平奋斗的结果”。艾平说,“梁家河的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唯有实践,才能认识到实际;唯有实践,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孔丹说,“我个人觉得,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第四个历史时期,这是一个全新的时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期’”。何毅亭也说,“习近平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他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他评价,“这种从容、这种坚韧、这种任随‘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淡定,让我们这些当年插过队的人由衷地感佩”。

  掩卷沉思,人民领袖的成长经历已深深镌刻着时代发展的历史烙印,人民领袖的品格风范亦鲜明展现了一个伟大政党的气质形象,人民领袖的智慧情怀更极大影响着巍巍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前景。通过这几日课外的日夜研读、重读,尤其是在

 3 月 7 日上午再一次认真聆听了周峰教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诠释之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人民的必然选择。纵览全书,习近平总书记艰难困苦的青春经历,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陕北人民的朴实善良,都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和感动;那理想的火、希望的光将不断强化我们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不断激励我们磨砺意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打牢人民至上的思想根基,铸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从书中可以清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奠基于在梁家河及陕北的实践。这本书既是一部青葱少年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干事创业的奋斗史,还是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从政史。因为这本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深深扎根于农村、扎根于农民的朴实青年,也看到了一位胸怀理想、执着追求的壮志青年,更看到了一位忧民之苦、感时之艰的大爱青年。知青上山下乡这件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那一代人独特的经历,正如书中所说,“北京青年上山下乡,包括习近平在内,一下子面对的就是社会最底层的甚至是中国农民里头最苦的一群人。这个落差是非常大的,同时也是很难得的,因为这才是对人民真正的了解,对中国国情真正的了解”。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强调乡村振兴战略,就直接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冷暖甘苦尤其是对农民农村的深入了解和真切感受,根基极深,地气十足。

  从书中可以清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爱学习、有追求、重辩证、善创新、勇担当就奠基于在梁家河及陕北的实践。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当今,习近平总书记

 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够牢牢地把握住历史的经验和规律,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厚积薄发的学习积累有关。艰难困苦是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人身经历,它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摧毁一个人,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在梁家河和陕北 7 年,他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并且在之后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报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和有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和实践来源,都能在这 7年点点滴滴的历史瞬间中找到原因起点和活水源头。

  从书中还可以清晰的看到,习近平总书记重信仰、能吃苦、战困境、办实事、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也奠基于在梁家河及陕北的实践。诚然,作为中青班学员,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已经基本归位,但能否扣好人生的每一粒纽扣,必须成为我们的终身课题和终身追求。书中过“四关”的故事,“苦读经典”的故事,“解衣推食”的故事,“奖品换农具”的故事,无不展示着青年习近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坚守至真的为民情怀和坚毅无惧的历史担当,无不展示着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里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扣好了人生第一粒纽扣以及之后的每一粒纽扣,习近平同志陕北 7 年,清华 4 年,军委机关 3 年,正定 3 年,福建 17 年,浙江 5 年,上海近 1 年,中央高层 5 年,之后在十八大和十九大上都当选党的总书记;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初级军官到军委主席,从西北

 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地区,直至主政中央、并明确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都是全党同志全国人民善谋实干、砥砺奋进、行稳致远的表率。历史不能重复,道路不可复制,但伟大的精神却能穿越时空,给人以面对艰险的信心、勇气和力量,给人以永恒深厚的启发、感染与滋养。

  梁家河,延安,陕北,北京……蓦然间,耳边又想起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最后援引的那句古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是以为记。

篇二:梁家河的知青岁月积极分子读后感

星河,踏过泥泞 ——读《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仰望星河,踏过泥泞 ——读《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七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陕北,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翻开《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不只有一个个熟悉亲切的词汇,不只有一种种熟悉的生活方式,更多的是青年的他在这片土地上的点滴故事带给我的温情,是年轻的他与人们深深融为一体、一同行走在路上的感动,是在繁重的劳动中坚持读书与思考的他带给作为学生的我们的思索,是年龄与我们相仿时的他“从负数开始”的艰难中努力成长给予我们的震撼。

  《七年知青岁月》带给我们的,是我们开启不断奋斗、扎根土壤大地、与祖国和人民同在的青春岁月的豪迈誓言。

  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翻开《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的。

  陕北,父辈的年代,黄土地,有太多太多熟悉的名词,但是,青年的他却有着我不曾经历的那个时代,那些岁月。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故事,让我感到动容。在那个远比现在过得艰苦的年代,面对生活、劳动、饮食上的诸多不适,能努力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行;面对种种问题与难题,能站在人民立场上思考与行动;面对平凡的生活,能不懈坚持读书学习思考;面对个人的得失,却想到的是大家的前行,在这七年知青岁月,他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时光跨越里许多年,新世纪的成长的我们,面对着这个时代,又需要做什么?为什么而做?怎样去做?我们的青春该如何度过?怎样生活,我们人生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迷茫的青年人,总有着无穷

 的自我追问,却也在跌跌撞撞中努力成长着。

  时代

  时代在变迁,可许多许多值得传承的精神却永远不会改变。

  如同青年时期的他在梁家河与乡亲们一起生产劳动,一起修水坝、打水井、建沼气池,一起做建设、求发展一样,牵引时代前行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

  故乡昨日

  依然在陕北。小时候,尤其在两千年前千年初的那几年,还有很多上个世纪的影子。百货大楼,公立的电影院,馄饨挑子,豆腐脑摊,铁皮房做的小卖部,还是黄土地面的体育场、还有保留下名字的供销社,粮站……一到晚上,孩子们的娱乐项目就是去学校附近的小店门口看电视上播放的《西游记》。小城中心的水井连接着家家户户的水瓮,家里的水要父亲每天早上去山下的井里挑,看遍了所有青石板和砖地,还有湿润着的雨后的天。看着天天堆满人的棋摊和下不完的棋,转过热闹的集市,展销会,过年后的秧歌……还有陪伴我长大的黄河——那是故乡的小河,也是祖国的大河。这是一种值得记忆的体验。我们对比起大城里的 95 后们,对那些老电影,可能有更多亲切感。

  而在一代一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中,这个国家同我的故乡一起日新月异。如果说,时代曾经对我而言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词,如今回望,似乎也触摸到了时代交汇的边缘与新时代的潮头。

  从历史而来,立足现实,到未来去。我感谢能让我感知到十多年近二十年的改变,让我感到了内心的动容。这种内心的动容,不只是

 感慨高速公路铁路贯穿,也只不是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涌起的自豪,而是我开始真真切切知道,所有改变都是父辈兄辈用汗水浇灌的。这是一颗留在心里种子,告诉我自己我所在的地方因为什么而前行。

  我知道,这是一个时代的前行,是因为和在这个时代里砥砺前行的我一样默默奋斗的,亲人、身边人、故乡人、远方人流下的汗水。

  故乡今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答案,为我们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广大青年要像习近平青年时代那样,扎根中国大地,洞察国情民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人民

  2017 年新年贺词中,他说,“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 他离人民很近。在七年知青岁月中,看到了广阔的中国大地的一隅,扎根于人民当中。在农村七年,他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在梁家河的苦难与磨练,和对群众利益的忧患,让他更有这样的人民使命感。

  人民是什么?人民是和每一个平凡的我一样的人们,是生活在广阔中国大地上处于不同生活状态与生活环境中的个体的集合,是历史和时代的创造者与推动者。作为一名中央党校的研究生,一定不会忘记“实事求是”的那块大石后刻着的,便是“为人民服务”。作为一

 个马克思主义者,也一定会记得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以及它其中满满的人民情怀。青春为何奋斗?为的不只是个人与家庭的生活幸福,更是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是靠朴实的劳动与工作推动某个社会进程发展,是从我做起为他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从我开始帮助别人、影响别人、和别人一起共享这个时代,同为这个时代的前行而努力。

  读书

  作为一名学生,对书中,他读书的部分感受深刻。

  读书,思考,写文章。

  他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还能如此珍惜知识;他在如此繁重的劳动后,还能坚持读书。而在宽敞方便的环境里,有着专门的时间用来学习读书的我们,又该如何去做?答案不言而喻。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学、历史、军事相关著作中的所思所得,一些阅读的具体方法、扩展阅读的广度与宽度的 同时善于思考 的阅读状态,不断在艰苦的环境中“充电”,这都值得我们学习。

  人生成长要脚踏实地,做学问更要脚踏实地。而在这个时代,处于学生阶段的我们更要脚踏实地的读书、实践、做学问,去砥砺思维,不断成长。

  向他学习。

  见微知著,微言前立真行。

  厚德载物,德望居于俯身。

  睹人思事,人杰方显地灵。

 大道行思,星空常伴泥泞。

  前行路上,让我们仰望浩瀚星河,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踏过所有困难与泥泞。

 原创·于自得园

  2017 年 9 月 19 日

 岁月砥砺

  理想肇基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这是一部由 29 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既是一部青葱少年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干事创业的奋斗史,还是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从政史。书中以生动鲜活的案例,展示了青年习近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无私无畏的历史担当,充满着大智大情大理,给人以深刻启发和宝贵教益。社区党员在阅读之后表示:

 “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锤炼出的‘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情怀和品格,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走好新长征路、接续奋斗、夺取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我们要倍加珍视、发扬光大。”还有一位党员这样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故事,润物无声、富有滋养,让人不知不觉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召唤,让读者觉得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历史不能重复,伟人不可

 复制,但伟大的精神却能穿越时空,给人以面对艰险的信心、勇气和力量,给人以永恒的启发和滋养。这正是读者欢迎这部书和从中获得情感共鸣的奥秘所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并没有记录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更多的是在亲历者闲话家常中展露的历史细节,鲜活还原了一位最初迷茫彷徨的城市知青嬗变为坚定自信的“黄土地的儿子”,一位懵懂少年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党的优秀干部的成长历程。而讲故事的人,既有与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陕北朴实的农民,还有当年与总书记有过接触的各界人士。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进行原汁原味的再现。故事因为细节丰富所以真实,全书因为内容真实所以感人。读到过“五关”的故事,读到“苦读经典”的故事,读到“解衣推食”的故事,读到“奖品换农具”的故事,读到与乡亲打成一片的故事,读到做群众工作的故事,凡此等等、点点滴滴,实在令人动容、令人莞尔。一位读者这样说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画面感很强,语言生动朴实。书中每一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经历故事都栩栩如生,可读性强,感染力强。很多故事让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 七年的知青生活,发生在总书记一生中最宝贵的年纪,这七年也构成了他走向未来的人生底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

 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在梁家河的土地上,总书记经历过磨难,也得到了锻炼;备尝了艰辛,也赢得了真诚,他把他的汗水和理想献给了那块土地,他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

 坚强 刚到梁家河插队就要先过“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既要克服身体的种种不适,更要在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上得到转变和升华。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在磨难中,铸就了执着的信念、坚贞的品质、顽强的性格、坚韧的志气。这也让他获得了人生的真谛:艰难玉成。

 读书 与习近平一起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的书装满了两个箱子,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的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读书时会注重分析对比,一方面,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另一方面,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他常常是以看一本书为主,同时又寻找相关的书籍作为佐证,不断拓展书中的知识。其实,读

 书就像吃东西,久而久之,读过的那些书就融进了骨血,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信手拈来。今天,我们再来看看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能引经所典,都与他一直以来注重学习、注重读书有关。正如 2013 年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 80 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讲到“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为民 “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这是 1974 年习近平放弃了招考工农兵学员的机会,对知青雷平生说的一段话。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刚到梁家河没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的包容、关心;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和质量;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都给了讨饭的老汉;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这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他在知青时代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对人民群众的深情。

 担当 大事、难事看担当。梁家河的村民石春阳说:“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一旦担起了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敢干事、敢干大事,这就是习近平做事情时的一个很大的特点。不搞形式主义,立志办大事,为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敢说、敢做、敢担当。当今,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都与他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息息相关。

 信念 总书记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在我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有两种人,一种是革命老前辈,一种就是我那陕北老乡”。在他七年的知青岁月里,虽然年青,但是单纯;虽然粗犷,但是真诚;虽然平常,但是踏实;虽然艰苦,但是忠贞;虽然田荒,但是心齐;虽然地僻,但是人亲;虽然枯燥,但是欢乐!他面对荒山和黄土,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压倒,他经常说自己是“老陕”,他把自己完全融入了农民之中,定准人生的基调,为山沟里农民的幸福生活而全力拼搏。他把汗水洒在这块热土上,把理想交给了他的知青时代,这是他人生的起点,在这里他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

  当我拿起《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我是带着

 一种崇敬、一种敬仰去品读的,字里行间中体会着“那时的岁月”。无奋斗、不青春。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特殊,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使命,做为新时代的年青共产党员,我们当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人生指针,校正坐标、找准位置,做心灵上的智者、意志上的强者,坦然迎向属于自己的充实而又充满希望的未来。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近日,我仔细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中讲述1969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 15 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 1975 年 10 月。书中原汁原味地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中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他住在简陋的窑洞、吃着粗加工口粮、承担高强度劳动、忍受前路迷茫的困苦,却秉承个人定力,扎根在黄土地上,用一颗赤子之心,身体力行,干出了常人所不及的成绩。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读后深受思想鼓舞和精神洗礼!

  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共同探寻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领袖的成长足迹和非凡历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把忠诚...

篇三:梁家河的知青岁月积极分子读后感

梁家河》读后感 0 20 篇

 从梁家河中你学习到了什么?从梁家河中你读到了什集 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读《梁家河》读后感合集 0 20 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我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梁家河》这本书,该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通读全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习总书记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有苦不怕苦,有苦不叫苦,苦中建功业。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 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逆境中砥砺上进,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

 ‚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说:‚当年的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我们在一个地方,不可能工作一辈子,可能是五年七年,超过十年的很少。在一个地方的服务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好事。

 结合自身谈感受,我于 x 20xx 年 年 8 8 来到延安市宝塔区第

 一幼儿园 ,今年整整八年。在这八年的时间里,我回顾我多年来的工作经历,可以说是我的一个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也为自己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

 我带的第一批孩子跟了我两年,感情之深可想而知,在中班下学期开始我接任班主任工作,成了这个‚家‛的主管,我意识到自己有更多的责任,操的心也多了,我常这样想:家长既然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送到我们老师手中,就是给予了我们信任和期望,他们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吃得好,玩得好,学得好,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为他们着想,在他们想到之前先考虑到,让他们对孩子入园无后顾之忧,安心,放心,尽管要做得完全 周详并不容易,但怀有一颗真诚的心很重要,态度决定一切,家长会感受到你的用心,孩子也会感受到你的爱!

 我喜欢孩子,喜欢和他们如朋友一般地相处,所以我们班的氛围很好,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我的思想也不断得到扩充,考虑的也比以往多,多的是比以前更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想他们之所想,这样很容易就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他们的心灵,而每每与他们产生共鸣与默契时,我都有种成就感和幸福感!

 尽管有时很用心地为孩子和家长服务,但难免也有家长不理解和误会的时候,面对这样的状况,我没有惧怕和回避,而是勇于面对和解决,因为这对我 来说可能是个不错的‚挫折教育‛机会,我反倒感激于此。于是我平下心来,向家长解释误会,用行动证明我们一些做法的良好用

 意,在经过努力之后,家长们也化反对为认同,大家彼此间更多了份信任,家园关系更为融洽了,还是那句话 —— 态度决定一切。

 现在我又重新开始了新一届的轮回,继续担任班主任的角色,有了前面的工作经验,我现在觉得工作上手更快,无论是对孩子性格特点的掌握和对他们的教育,还是对家长工作的把握,我都很有信心,这信心来源于我真诚的态度,以心待心,将心比心。我是班主任,是这个‚家‛的主心骨,要当好家,管好事,所以更多 时候,我都显得特别忙碌,忙的是一些琐碎的事,怎么说呢,幼儿园生活就像是家庭生活,有了孩子就得好好照顾好好管。

 十三年的教龄,奠定了我在未来工作的扎实基础,年轻的我还需在以后的日子里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对于担任班主任工作,我也还需继续通过实践增长经验;需要更多时间学习实践,锻炼自己,在园领导的培养和帮助下,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完善班主任工作,继续得到上级和同事,家长的认可!

 工作中,压力太大,琐事太多,难免遇到挫折、委屈,也有身累心累、坚持不住、心灰意冷的时候,但是读了《梁家河》这本书后,让我从中汲取了苦 而弥坚、克难奋进的精神力量。

 上世纪六十年代,习总书记在陕北延安梁家河那样一个艰苦的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

 今天的工作环境条件,远远好于过去梁家河的那个条件。作为一名教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岗位,我一定会坚持理想信念,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实事好事。

 ‚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习主席在梁家河留下了魂,留下了根,留下了信念,主席的信念是从农村、农民的生活中留下的,我看哭了,因为自己是农村娃,对习主席和梁家河村民的感情和 村民们对习主席的热情,不由得让自己也回到了小时候的农村和想起农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一个个小名叫起来那么亲切,说的乡亲们心里暖暖的,我读起来心里也是暖暖的,5 85 岁的梁有昌一个劲的拍手,脸上挂着泪珠,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是的,我们黄土地上走出一位为人民服务的主席,激动、感动情真意切的话语,如春风阵阵,拂过乡亲们的心田,也拂过我们每位中国人的心。

 梁家河之行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习书记在梁家河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透露了一个‚实‛字。可以说,0 40 多年前,年轻的习近平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三严三实‛这个做干部的 重要遵循。我理解习书记的‚实‛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凡事必须实事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看到当年习书记打坝淤地的地方,感觉陕北跟我们赣南比,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得多。总书记当

 年在解决这个困难的时候,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通过因地制宜,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相信正是有了在梁家河的宝贵经验,让总书记能够‚居高位而知基层,揽全局更懂细节‛。

 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干部带头,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 持。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习书记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定不能在群众面前夸夸其谈,说漂亮话,做表面文章。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 ;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部带头干。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今后,我们更应该在服务群众的工作实践中,以群众满不满意、实不实惠、幸不幸福来衡量和检验。

 第三,做人做事必须实实在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据了解,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习书记总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习书记做人做事实实在在

 的朴实品质。

 我时常在思考,我们干部的形象怎么树威信从哪里来去了梁家河,听了总书记事迹后,我觉得就是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我相信自己多一点苦、多一点累,群众就会少一点愁、少一点难。通过学习习书记当年在梁家 河的动人事迹,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真心服务群众这一理想信念。

 读完《梁家河》一书,感觉习总书记朴实亲切、务实担当的形象跃然纸上,更多的是体会到习总书记为人处世的最大特点,那就是实际、实干、实在。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实实在在接待群众,实实在在服务群众。

 首先,凡事必须事实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看到当年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结合实际情况建於坝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的事情,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相信正是有了在梁家河的宝贵经验,才能够‚居高位而知基层,揽全局更懂细 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是缺乏这种认真的精神,缺乏这种事实就是敢为人先的劲头。

 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干部带好头,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想当初梁家河贫穷、落后,群众家里没粮,兜里没钱,习近平就站在群众的角看事情、想问题、找路子,又是修建沼气池,又是修建知青井,又是成立铁业

 社,桩桩件件都是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打坝、挖井、建沼气池也是自己身先士卒,脏活累活抢着干,正因为如此,才赢得了梁家河群众的认可,群众不管你是什么成分,只看你为人处世。我们日常监督检查,常常要求别人要做什么,怎么做,自己首先要 严格要求自己,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不正,又怎么能够去要求别人呢?我们必须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干部办事的唯一标准。

 最后,我觉得做人做事必须实在。习总书记刚到梁家河是,因为心态消极,劳动不积极,群众并不接受,认为城里娃就是娇气。但后来,习近平改变思路,积极融入群众,和。

 当地群众打成一片,逐渐得到了群众的认可。9 2009 年和 20xx年,习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是,面对阔别许久的群众,仍然能够一下子交出当年群众的名字,能够一一指出当年村子的居所,说明当年在梁家河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实实在在做人 ,踏踏实实做事,最终肯定能赢得群众的认可。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这是《梁家河》一书的开篇语,它用红色的纸张特别标注,可以看的出,陕北高原对于习总书记的特殊意义,在他一生的事业中没有一刻不惦念着这个陕北高原的小村庄。

 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3 1993 年 年 9 9 月7 27 日,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时隔x xx 年第一次回到了梁家河,当时他挨家挨户看望了大家,并叮嘱乡亲们:‚山上要治理,沟里要 打坝,山上要种经济林,还要种果树,既要解决肚子吃饱问题,还要解决文化问题……‛他还特意为每家每户送了一个电子时钟,让孩子们上学用,希望孩子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就算不在其中,他也不忘为梁家河的未来出谋划策。他后来写道:‚3 1993 年,我再回梁家河时,有的乡亲提到,当年我在村里创建铁业社,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我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可是,我所记得的,是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敦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他是真正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才会只记得他们的 好,不管走到哪里都惦记着亲人的日子。

 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4 2004 年 年 8 8 月x xx 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采访时,回忆起在延安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注定了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不管在哪里,他都记得在梁家河跟亲人度过的美好日子,尽管生活苦,但是他的心是热的,为人民

 谋福祉,渴望亲人生活幸福的心是不变的。

 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8 2008 年‚两会‛期间,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参加陕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 9 69 年 年 1 1 月去的,5 75 年 年 x xx 月离开陕西的,这一段时间就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可以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历历在目,现在有很多思维行动都和那时候有关联。贺敬之那个诗呢‘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就是这样的感情‛。x 20xx 年 年 3 3 月 月 7 7 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这个人呢是有农村情节的……现在我看到贫困地区老百姓啊,我确实是发自内心地同情他们,我们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地为他们办 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无论身在何处,他时刻提醒周围的人,陕北的山、陕北的水、陕北的风土人情养育了今天的自己,自己是一名淳朴的陕北人,有着浓厚的恋乡情节。

 4 1994 年、9 1999 年、7 2007 年、9 2009 年、8 2008 年等等 40年间,习近平先后四次给梁家河村回信,希望乡亲们早日过。

 上小康生活。0 40 年间只要乡亲们有任何需求,他都尽量满足,给乡亲们寄钱、照顾看病、给村里通电、修学校、修桥……,对此,习近平说:‚延安养育了我好几年,为延安老区做点事,是我们应该做的‛。读完《梁家河》让我了解了一位伟人的成长历程 ,尽管年幼的他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经历了‚黑

 帮子弟‛,经历了困惑与苦闷,但梁家河的淳朴使他没有被困难压倒,在懂得了‚黄土地养育了他的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他‛时,他开始热爱这片土地,他用他的智慧、勤劳、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敢于实践的行动力为我们谱写了一名基层干部应具备的素质,时刻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村干部要‚一碗水端平‛,要做行动上的巨人,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每一件事他都身体力行,当他离开梁家河时,也不忘规划未来的梁家河。他说过了,也做到了。今日的梁家河已不再是昔日靠肩挑水 、靠腿走路、靠天吃饭、山道弯弯、尘土飞扬的小村庄,当地的人们发展起了旅游,成立了合作社,放下了锄头,坐在了办公桌前,住上了楼房。村里的人都说:‚听近平的,准没错‛。

 读《梁家河》一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只有苦干实干才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只要人人都肩负责任,立足本岗位、本工作俯下身子苦干实干就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一份力量,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增砖添瓦。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都是优秀共产党员的标杆,在梁家河其间的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露了个‚实‛字。在他那 吃苦耐劳、不放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下,梁家河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质的改变。

 40

 多年前,年轻的习总书记就...

篇四:梁家河的知青岁月积极分子读后感

党员《梁家河》读后感两篇

  近期有幸拜读了《梁家河》,这本书以“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个章节、34 篇文章分别讲述了 1969 年 1 月至 1975 年 10 月,青年时期的习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生活经历,再现了一代领袖在沧桑岁月中艰辛磨炼的成长历程。从中让自己体会到党的核心是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联、情深似海、心贴着心的鱼水之情,让自己看到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兑现誓言、克己奉公、履行职责、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感受到了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加巧干的作风、浓浓的使命担当和亲民爱民的博大情怀。读过《梁家河》,我深切地体味到蕴含其中的修身立命、理想信念、为民服务、治国兴邦和忠党爱党、亲民爱民的大学问。作为一名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梁家河》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在扶贫工作中实践中不断学习并从中受益。要把学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与梁家河的实际做法有机的相结合,学习理解新时期党中央以服务人民为核心的强国理想,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做到“四个服从”,坚决捍卫习总书记为首

 的党中央核心,捍卫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践行党的宗旨,甘心扎根脱贫攻坚一线为民奉献。要学习先进典型,不断强化自身修养,全面增强为民服务本领,勇于担当职责使命,带着责任、带着感恩真扶贫、扶真贫。

 把从《梁家河》中学习的以民为主的初心力量运用到驻村扶贫工作。梁家河插队期间,青年的习近平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作为扶贫干部,我们要从《梁家河》中汲取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丰厚营养,深入领会总书记立足群众、造福群众的工作方法,从思想深处树立起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都必须放在心上、抓在手中,要把当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件老百姓的关心事做好做实做到心坎上,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把困难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驻村中真实的体会到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这句话的真实感受。

 把《梁家河》中习近平总书记体现的真抓实干作风运用到驻村扶贫工作。首先,凡事必须实事求是。

 陕北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习近平同志当年在解决这个困难的时候,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通过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用水、用电难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拥戴。作为一名从事基层扶贫的党员干部,我们更应该从服务群众的工作中去实践,以群众满不满意、实不实惠、幸不幸福来衡量和检验。最后,我觉得做人做事必须实实在在。在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习近平同志总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习近平同志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我觉得扶贫干部的良好形象就是从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中累积起来的。

 把《梁家河》中敢为人先的精神运用到驻村扶贫

 工作中。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时期,带领广大社员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这一桩桩鲜活的事例,生动诠释了习近平同志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责任担当精神。我们扶贫干部要学习习近平同志当年在梁家河当大队支书时,时刻把群众利益记挂心头,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好作风。结合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思路,选好产业,扩大渠道,充分利用好国家出台的各项好政策,带头实干、立说立行,切实将梁家河蕴含的精神贯彻落实到自己的扶贫工作实践中,勇于担当、争优创先、,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共奔小康。

 把《梁家河》中“一碗水端平”廉洁奉公的做法运用到驻村扶贫工作中去。我们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基层驻村扶贫,在项目争取、产业奖补、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运用“八个一批”过程中应该恪守“三严三实”的要求,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一碗水端平”,不搞优亲厚友,不与民争利,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奉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传统,以公平公正取信于民。

  以上是我学习《梁家河》的几点浅显体会,作为进入新时代的我们,应该从《梁家河》中不断地汲取营养,总书记讲过:“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身处全国各地驻村扶贫的基层干部,扶贫所住的村子就是我们的“梁家河”,我们要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身经历,勉励自己坚持学习,严于修身,埋头苦干,攻坚克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打赢脱贫攻坚这一伟大战役中淬炼自己,不断成长。

 党员《梁家河》读后感

  全体教师在学校党支部书记张勇校长的带领下,一起品读了《梁家河》的动人故事,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陕北高原摸爬滚打的青春岁月,追寻我们党的新一代领航人在植根群众中历练成长的光辉足迹,进一步坚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969 年,习近平同志来到了梁家河。在那里,他度渡过七年的艰难岁月,在那里他从一个懵懂少年逐

 渐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有梦想的青年。他胸怀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从习总书记的人生成长历程中,从梁家河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中,我们应当汲取最宝贵的经验。我们要坚定信念,发愤图强,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希望融为一体,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奋力前行,为实现人生理想而永不懈怠。

 在学习过程中,张勇书记告诫全体教师要珍惜美好的生活、珍惜现有工作,用感恩之心和奋进之情做人做事,用实打实的干劲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去,努力争做新时代新教师,真正让“梁家河精神”在城区三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他还希望教师们时刻做到慎言慎行,常怀赤子之心,以实际行动无愧于时代的重托和人民的深情厚望,争做一位人民满意的老师!

 《梁家河》不仅是一本革命传统教育的读本,还是一座“不忘初心、坚定信仰”的精神丰碑,是一个“怀揣梦想、继续前进”的人生驿站。通过学习,我们三小教师将会用“梁家河精神”武装自我,用“梁家河”精神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以满腔的热情为教

 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五:梁家河的知青岁月积极分子读后感

家河》读后有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梁家河》是一本反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纪实文学,朴实的文字时不时夹杂一些陕北方言,使我这个陕西人读起来倍感亲切,除了医院组织学习外,我用了两天时间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读完了全书,读后深受鼓舞。《梁家河》是一本蕴含着修身立命、理想信念、为民服务、治国兴邦等学问的传记性文学。

  1968 年 12 月毛泽东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1969 年 1 月我们的习总书记当时还不到16 岁,就离开北京奔赴陕北的梁家河村,当起了农民,想想我们 15-16岁时在干什么?当下 15-16 岁的孩子在干什么?是啊,这个年龄正是初中刚毕业要上高中的时候,还是不懂事的“娃娃”呀,当时的生活多么艰苦,一个大城市来的不懂事的娃娃要适应陕北的生活习惯、听懂陕北方言并下地干农活,吃的是什么苦呀,“清晨 6 点就起床上山劳动,爬到山上人已经气喘吁吁了,但还要干活,一直干到晌午吃饭时间,没有歇的时候”,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当年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念。有人干工作挑肥拣瘦,生活上怕吃苦、讲享受,对比习总书记我们应感到惭愧。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不能忘记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小教会我们的孩子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我们更要学习习总书记的“团结观”,《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习近平写到“他(魏震五)说,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钻,你

 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就是做每一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因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情都以自己为主,就是不行的”。只有讲团结才能把自己融入群众。现在好多人只讲个人利益,不看集体利益,看看网上报道的一些搬迁中的“钉子户”,不顾政策不顾大局,随心所欲,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私心更重,侵占集体财务,收受贿赂,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对这些人,群众深恶痛绝,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不讲原则,不讲团结,应该把这些败类清除出干部队伍。

 我们要学习总书记爱读书的好习惯,从北京到陕西梁家河,只带两箱子书,除了看自己带的书,还到处借别人的书看,“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 里借书、30 里讨书”的生动故事。《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母亲》、《浮士德》、《叶普盖尼.奥涅金》、《当代英雄》、《战争与和平》、《复活》、《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红与黑》、《林海雪原》、《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这些书大家看过几本?我看过五本咱们国家的,有七本听说过没有看过,其他的听都没有听过,不怕大家笑话,下班后的时间大多看了手机,看了电视了。看看周围读书的有谁?去新华书店、图书馆的大多是给孩子找学习资料吧!

 

 我们应该学习习总书记为人民为群众干实事干好事的实干精神。1973 年习近平在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搞社教,治理神车沟,使赵家河增加近百亩高产田;习近平当选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为梁家河打造淤地坝;1974 年 7 月建成沼气池,也成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截止 1975 年 8 月梁家河共建成 34 口沼气池,解决了 43 户社员的点灯做饭问题;又成立铁业社,废除“泛水井”,打造甜水井,组织扫盲班;这让我想起了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人就要这样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干一些实事,才不枉来人世一场。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积极上进、不甘平庸的精神。当年习总书记是“黑帮子弟”,想上进想入团比登天还难,但由于不懈努力,第八份入团申请书递上去后终于获得了批准;再看看习总书记的入党过程,还是因为当时的成分问题,一而再,再而三,被拒绝,倔强的性格使他不气馁,直到第十分入党申请书才获得批准。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政治觉悟,努力向党靠拢、积极要求上进,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组织的力量是无穷的。再看习总书记考清华大学的过程,目标很清晰要上清华大学, 1973 年习总书记参加了考试,但录取方式是考试加推荐,因为“黑帮子弟”清华大学拒绝了他,直到 1975 年才又有报考机会,“政审关”由于洛阳耐火材料厂的一份证明——“习仲勋同志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才得以顺利通过。1975 年 10 月 7 日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去上大学了。我们要学习习总书

 记不甘平庸的上进精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脚踏实际、勤奋努力,我们总有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工作上如此、社会上更是如此。人类社会越来越文明,越来越进步,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来吃苦的,但是我们要能吃苦,我们吃苦是为了将来生活的更好,为了我们的后辈生活的比我们幸福!不要求上进,只能原地踏步,就会更贫穷、更落后,如果是一个不求上进的民族,注定要被世界淘汰,如果是一个不求上进的国家,注定要落后挨打遭欺负。

 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危救困的人民公仆精神。“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1969 年到1975年七年光阴在陕北度过,随后习近平因职位变动去过好多地方,但一直没有忘了陕北梁家河的父老乡亲,1993 年、2009 年、2015 年习近平回到陕北,在延安、在梁家河作了短时间停留,看看这片曾经养育过他的黄土地,看看这里勤劳朴实的乡亲,问问他们如今过得怎么样?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这就是人民公仆心系人民,心中所思心中所想都是底层人民群众生活过得好不好?不管在浙江、在福建、还是在北京,有乡亲来诉说生活不幸,习总书记总伸手帮助,人民群众的困苦就是他的困苦,只有人民群众过好了满意了,习总书记才能放下心来。从这里我们也才能理解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思想理念。

 《梁家河》读完了,习总书记的故事很精彩,也值得我们深深体悟,好好学习,让我们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紧跟党的步伐

 为实现宏伟的“中国梦”而努力!

 2018.7.4

篇六:梁家河的知青岁月积极分子读后感

梁家河心得体会精选 2 12 篇

 篇一 读完《梁家河》,心中有激动、有感动,有收获、有升华,这本书的封面引用了习总书记的一句话: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深深吸引了我,一口气读完后,感觉回味无穷,有很多思想碰撞。感触最深的就是梁家河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学问。

 这是修身养性的大学问。1969 年 1 月到 1975 年 10 月,总书记把 7 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七年里,他从一个城里人彻彻底底变成了农民,学会了砍柴种地、烧火做饭。在这里,他经受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的磨练。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没有放弃自己,而是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精神、思想上的营养。他经常在自制的煤油灯旁,啃着‚砖头一样厚的书‛,劳动之余,他先后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母亲》《浮士德》《叶甫盖尼• 奥尼金》《当代英雄》《红与黑》《战争与和平》《复活》《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大量关于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文学的、哲学的书

 籍,这让他在特殊的环境里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心性品质不断坚定。

 这是追寻真理的大学问。从‚逃离‛北京,到泪别梁家河,七年时间,习近平总书记经历了寻梦、追梦、圆梦的历程,梁家河也成了他坚定信念的地方,意志锻造的过程。从这本书里,我们了解了一个经历了真实心路历程的习近平,我们认识了一个深入群众、平易近人、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崇尚科学、真抓实干的习近平…….更让我们看到了习近平在梁家河办起了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和磨坊,更在全省成功建造第一口沼气池……。习近平始终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前行,那就是求实、务实,苦干、巧干。

 这是治国理政的大学问。孟子说: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七年知青岁月,锻造了总书记坚忍不拔的品质、矢志不渝的信念、志存高远的胸怀、攻坚克难的意志、为民务实的情怀以及战天斗地的勇气。在这里,培养产生了我党坚强的领导核心,孕育了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党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引领新时代实现新梦想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作为党员干部,应时时以梁家河精神激励自己,时时以梁家河学问提升自己。不断砥砺品质、磨练意志、丰富精神、钻研业务,使自己在新时代有新面貌新作为,做一名无愧于组织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的合格党员干部。

 篇二 1999 年是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这年,国家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水土治理措施,要求延安人民变‚兄妹开荒‛为‚兄妹造林‛,实施退耕还林,建设美好家园。延安将 25 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保留‚人均 2.5 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作为一项保障措施,在全市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

 几年下来,梁家河光秃秃的群山上木已成林,曾经灰头土脸的坡坡洼洼披上了绿装,雨过天晴,山头上云雾缭绕,一座座大坝把几条小沟锁得滴水不漏,坝田仿佛铺上了一张张平展展的毯子,成为村里旱涝保收田、高产丰产田。

 ‚过去一干就是一整天,两头不见日头。‛村民王富忠回忆,由于土地贫瘠,王富忠的地里只能产些土豆、小米,而且收成很差。

 ‚现在,地就在家门口,不用爬山,甚至是开着三轮车、骑着

 摩托车去种地,而且 1 亩沟坝地产量顶得上 5 亩山坡地,下苦轻反而打粮多。‛对比过去,王富忠感慨万千。

 从 1999 年退耕以来,延安退耕田地 1000 万亩以上,林草覆盖率逐年提高,延安的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转变。

 2007 年,延安实施退耕还林已整整八年了。初夏的梁家河,山山峁峁披上绿装,坡洼上郁郁葱葱,淡淡的草香在空气中弥漫,沁人心脾,山间鸟唱蝉鸣。置身其中,人们内心一片澄澈…乡亲们忍不住拿起笔写信,把内心的喜悦分享给已赴上海任职的习近平。

 同年8月28日,习近平在给村民的回信中说,自己始终不曾忘记在梁家河村度过的难忘的七年,始终不曾忘记那片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土地和朝夕相处的乡亲们。得知梁家河山变绿了、水变清了,水、电、路已全部到村入户,乡亲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感到非常高兴。他在信里鼓励乡亲们,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带领下,通过乡亲们的共同努力,大家的生活会一天比一天更好。

 凛冽的黄风挟裹着沙土肆虐、乌黑的浮尘笼罩着城市上空,这是往日延安留给外人的糟糕印象。而在 19 年前,延安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黄土高原上掀起一场波

 澜壮阔的‚绿色革命‛。如今的延安,再不是遍地黄土、风沙肆虐的旧模样。从黄到绿、由绿而美,这就是延安的新面貌。

 读后感:

 经过了 19 年轰轰烈烈退耕还林的绿色革命,现在的延安青山绵延,到处都是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人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天蓝、水清、山绿、地净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梦想中的美好家园,而实现这个梦想需要我们每个人一起携起手来,继续保护我们的地球,做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和低碳理念的传播者,共同维护、建设我们的绿色低碳家园。

 篇三 近日,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梁家河》一书,感触颇深。梁家河是习主席修身、立业、明志的起点,正是在那样艰苦贫穷的环境中铸就了习近平主席坚忍不拔、志存高远、无私奉献、为人民做事的领袖魅力。

 《梁家河》这本书,还原了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下乡期间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及习近平再回梁家河时群众热烈拥护的场景,让大家近距离了解了一代伟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的力量源泉,深刻理解了习主席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共命运的公仆情怀,正是梁家河那样贫穷落后的艰苦生活为他奠定了‚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以至于在今后的每一个工作岗位习近平主席始终将农村、农民、困难群众放在心上,把群众路线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始终,有习近平这样一位心系人民,心系困难群众的国家主席是我们国家的幸事,是人民的幸事。

 我们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的领袖和核心地位,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远听党话,坚决跟党走。

 篇四 《梁家河》,一本一百来页的书籍,一段凝练人生心路和成长历程的故事;梁家河,一个原本贫瘠的小村庄,早已改头换面有了新模样,它也是最富饶的‚土壤‛,让有为青年在这里扎根、生长,开出繁茂的花儿,结出丰硕的果实。

 翻开《梁家河》,习近平同志说道: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你便有了十二分的好奇心,想要看看梁家河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可当你跟随着知青们一路辗转颠簸来到这个漫天黄尘,传说中‚鸟不拉屎‛的地方时,一种莫名的心酸便涌上心头。对于我

 们这一辈人来说,知青上山下乡的艰苦岁月只在老一辈口中偶尔听到过,论感受,几乎没有,所以长辈们常说忆苦才能思甜,也只有经历过那段时光的人才能真正懂得什么叫苦,什么叫甜。

 吃糙粮,睡土炕,煤油灯熏得脸孔黑亮亮,起早贪黑的劳动让人忙,过年节才能吃到的肉最香,城市与农村实在不一样。对于一心只读圣贤书、未满 16 岁的城市青年来说,确实难以接受。可正如悬崖峭壁往往能开出最美的花,当一个人下决心背水一战,不留退路,等待他的就是进步了。

 踏踏实实务工,勤勤恳恳劳动,认认真真学习,真真切切为民。身在农村,自己就是农民。那时的农民,依靠黄土地过日子,有着大智慧,是土地教会一辈辈农民怎样生存、怎样做人。习近平同志干活儿从不偷懒,并且虚心向农民学习生产、生活之道;最重要的是他会学习、会动脑,巧干实干,才有了后来的打淤地坝、修沼气池、建铁业社、挖甜水井等等,一步步改变了这个贫穷落后小村庄的生产生活面貌,这其中的艰辛都浓缩在了字里行间,印刻在了村民的眼里心头,还有梁家河的寸寸土地上。也正应了那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最让我动容的是,跟随着习近平同志从北京来到梁家河的行李箱里装满了各种书籍。条件愈艰苦,他对书籍和知识的渴

 望愈发强烈。每晚在自制煤油灯的支撑下,品读各种中外史书、名著,且不说昏暗的光线对视力的伤害,单单煤油灯的气味和烟尘就够人受的了,可他却甘之如饴;走 30 里路只为借一本《浮士德》,看过了书籍还要思考当下和人生,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从读书中寻找到无尽的乐趣,才能不用费力坚持就将这份爱好一直保留下来吧。反观如今的我们,读书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可花在读书上的时间却寥寥无几,实在惭愧。

 还有那句‚一碗水要端平‛,简单地一句话却承载了巨大的重量,那里面包含着个人的品行、村民的信任和集体的稳定,对待任何一个人、一件事都能做到不偏不倚,让多劳者不少得,少劳者不多得,最大限度激发村民劳动、干事、创业的热情,只有这样,村民才会真心信服你,打心底里亲近你,而这些又成为促使习近平同志扎根农村、一心为民,从而带领梁家河村走上摆脱贫困之路的源动力。

 对于我们这一代青年干部来说,虽然那个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其中的苦辣酸甜却有诸多相似。我们从城市的高等学府分别来到广袤大地上无数不同的乡镇、村落,也许每个地方的生活、工作条件不尽相同,但相比城市,它们都一样有差距,相似的是,最初产生在我们心中的失落;初到基层,不善与群

 众打交道,很多时候交流起来牛头不对马嘴,遇到棘手的问题,难以寻求两全之策;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不能时常与家人团聚,面临防汛防滑、安全生产、脱贫攻坚等关键时期,忙起来更是食不知味、寝不遑安。这其中的辛酸苦楚只有自己知道,可当你真心付出过、努力过、经历过,当群众为你竖起大拇指,称赞你是个好小伙、好姑娘时,当集体因为有你的付出而变得越来越好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那些虽然离开了农村,却把心留在这里的干部们,内心的感动与甘甜。

 这是我们选择的路,是青年干部成长、成熟、成才的必经之路,那些山间地头蜿蜒的村道,那些汗流浃背打湿的衣衫,那些跋山涉水磨破的鞋履,那些不辞辛劳奋战的日夜,还有朴实可口的农家饭菜、香醇味浓的自酿美酒,和一张张善良、诚恳的面容。它们就如同山间奔流的条条小溪,最终汇聚成我们每个人人生中的‚梁家河‛,是缘分,是记忆,也将成为一种情怀。梁家河,我阅读过,正经历着,跟随者它的脚步,我也将找到人生中不一样的我,和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篇五 《梁家河》一书,全景式、实录性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艰难困苦磨砺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

 一步一步成长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的历史起点。读完这本书,一位从黄土地走来、具有博大人民情怀的领袖形象在眼前定格,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并再一次证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人民领袖产生于人民。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总会忠实的记录下奋斗者的足迹。1969 年 1 月,年仅 15 岁的习近平来到延安的一个小山村——梁家河,在这里,他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锤炼了顽强意志品质,铸就了为民造福初心。2015 年 2 月 13 日,习近平总书记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时,动情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小山沟里有‚大学问‛,‚大学问‛蕴含大精神。

 艰难困苦,铸就初心。杰出人物的产生,有着特殊的环境土壤和深厚的实践积淀。那个年代,在偏僻、贫困的梁家河,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才算是融入生活;白天干一天活儿,到了晚上点上煤油灯看书到半夜,才会有精神充实;打坝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才可能熟悉农活……因为家庭背景的原因,青年习近平先后写过 8 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别人是从零开始,他要从负数开始。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艰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中,

 他拜人民为师,向实践学习,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正是这段艰苦岁月的磨炼,正是长时间同人民群众一起摸爬滚打,让习近平从一个迷茫少年成长为胸怀远大抱负的有志青年,在困境中完成了人生的蜕变,实现了精神的升华,迈出了‚天将降大任‛的关键一步。2015 年 10 月 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又一次回忆起梁家河:‚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初心为始,正觉为终。在梁家河,习近平整日在生活或劳动中与老乡接触,深知农村的落后与群众生活的艰苦,完全把自己融入了农民之中,称自己是‚普通农民‛甚至是‚老陕‛。他住在一孔土窑里、挤在六个人的土炕上、行走在一架架山卯间……他说一口地道的陕北话、好一口美味的酸菜、习惯了点一盏煤油灯渡过漫漫长夜……这七年,他在这片黄土地上同乡亲们打成一片,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玉米‚团子‛。‚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帮村民修厕所、办识字夜校、教村民学写字,还将自己最珍贵的物品赠送给他们。回忆起那段往事,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是黄

 土地的儿子‛。七年的农村生活,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与陕北农民结下了深厚情谊,也让他从小就对农村、农民和脚下的土地有了切身的了解。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和陕北人民阔达包容的集体人格,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

篇七:梁家河的知青岁月积极分子读后感

家河》读后感心得体会 0 20 篇

 一 《梁家河》读后感一

 纪实文学《梁家河》用细腻的文笔描写了习近平和梁家河群众的深厚感情,提供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教材,我们学习研究梁家河蕴含的精神,就是要从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中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源泉,进而获取投身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从《梁家河》中汲取人民至上的初心力量。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青年习近平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迷惘、彷徨到充满自信的转变,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梁家河》中汲取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丰厚滋养,深入领会总书记立根群众、造福群众的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在实处,在选拔干部时多到基层一线了解干部、观察干部;在制定政策时,多听取各方面意见,综合把握群众意愿,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

 精选优秀学习范文 从《梁家河》中汲取舍我其谁的担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20 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以铁一般的担当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中汲取面对困难敢闯会干,敢于担当进取的力量,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真正把那些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危难时候豁得出来的干部用在关键岗位上。

 从《梁家河》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奋斗力量。苦,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面对艰难困苦,他没有怨言,而是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打坝,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学习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把党赋予的各项工作完成好,以苦干实干成就事业。同时,有意识地把年轻干部选派到急难险重的实践中去淬炼、去升华,让他们在攻坚克难中完善自身、成就人生。

 从《梁家河》中汲取向我看齐的表率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就是一部以上率下的奋斗史。在打坝淤地时,水沟旁铲土是谁都不愿干的苦差事,每次习近平同志总是主动去水沟旁铲土。修筑梯田过程中,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习近平同志都是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正是他的模范带头,梁家河村先后建成了 14 座淤地坝,成为了乡亲们收入的聚宝盆。

 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中汲取向我看齐的表率力量,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领导干部当“头雁”,走在前、干在先、作表率,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凝聚起爬坡过坎、追赶超越的强大合力。

 二 《梁家河》读后感二

 近期读《梁家河》,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习近平所写《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的一句来表达:“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精选优秀学习范文 “要为人民做实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习近平同志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办铁业社、开代销店等。从 15 岁来到黄土地时的迷惘、彷徨,到 22 岁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一步一步都镌刻着要为人民做实事历史印记。

 XX 村也是一块红色革命土地。作为村支部书记,我要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优良传统,把 XX 村建设得更富裕更美丽。

 当年,习近平带领干部群众,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和第一家代销店,体现出习近平同志身上那种“敢吃第一只螃蟹”的智慧和勇气。当前扶贫进入决战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更要向总书记学习,大力弘扬梁家河蕴含的精神,凡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就要勇于创新、敢闯敢干,不断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

 当年,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带领大家打井抗旱、打坝淤地、建沼气池、修筑公路,以敢于啃硬骨头的作风和担当,推动梁家河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就要

 把当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件老百姓的关心事做好做实做到心坎上,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把困难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切实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习近平总书记 20 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广大社员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这一桩桩鲜活的事例,生动诠释了习近平同志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责任担当。我们要传承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当大队支书时,时刻把群众利益记挂心头,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好作风。结合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思路,选好产业,扩大渠道,用好用足国家各项好政策,带头实干、立说立行,切实将梁家河蕴含的精神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带领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共奔小康。

 三 《梁家河》读后感三

 精选优秀学习范文 阅读纪实文学《梁家河》,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艰苦磨砺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青年习近平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起“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那么,我们这一代青年基层党员干部该如何淬炼自己,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基层组工干部呢? 我们要向总书记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对标看齐,把牢思想之舵。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我们要向总书记博读天下的尚学精神对标看齐,锻造过硬本领。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 里借书、30 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作为新时代的基层组工干部,

 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孜孜以求的尚学精神,向书本学习,在实践学习,加强工作能力的学习,补足精神之钙。

 我们要向总书记实干攻坚的使命担当对标看齐,坚定扛起责任。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带领村民打淤地坝,挖深水井,建沼气池,办铁业社,“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作为基层一线的组工干部,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着力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加强各领域党的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突破,体现责任担当。

  会 参观梁家河心得体会

 习近平同志曾在一次自述中讲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身的

 精选优秀学习范文 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他说:“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梁家河,习近平度过了七年青葱岁月的这个陕北高原上的小山村走进了全世界人的视野,从此名传五湖四海,声扬神州大地。

 一个周末,我和几个朋友怀着崇敬的心情赴梁家河村参观学习。梁家河村位于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方向 5 公里,多年以前,这本是一个无名的村落,“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虽说在公社的所在地,属于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那种村子,但当时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969 年,包括习近平在内的一帮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梁家河原有的那份静谧。习近平同志说,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的,“不要小看梁家河,

 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在梁家河村习近平入了党,并被推选为村支书。

 据梁家河村民们回忆,习近平主要为他们做了几件事:第一件是他带头建了四个淤地坝,挖了水井。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从 1973 年开始,村里开始有余粮了;第二件是修了沼气池。1974 年,习近平带领大家修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第三件是种蔬菜,为村民改善生活。此外,习近平为村里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小店(代理小商店)。

 从习近平为村里办的几件事中可以看出,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切身践行着延安精神,其中“心系群众、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一身正气”的品质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学习,在当今的工作中仍然具有指导作用。我们要像习总书记当年一样,把延安精神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一是要心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延安精神的实质和核心。这次参观学习,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习总书记与群众之间淳朴深厚的感情。插队时与农民一起同吃同住,重活累活抢着干,离开以后还时刻关心着老乡们的疾苦,自己掏钱给村民看病,节日给村民们送来生活用品和礼品。位居高官还

 精选优秀学习范文 记挂着村民,多次给村民们回信。看了习总书记与百姓的交情后,我明白了不是群众不愿与你交朋友,而是你有没有真心跟他交朋友;不是群众不跟你讲感情,而是你首先有没有倾入真感情。

 二是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也是延安精神的标志,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家的作风。习近平同志当年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不等不靠不要,带领梁家河村的村民们埋头苦干,筑淤坝,造良田,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今天,我们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我们应该立足自身条件,勇于开拓,不断进取。

 三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也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习近平同志当年敢于在梁家河建成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其思想的解放程度可想而知,我认为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正是当今创新精神的雏形。我们要对文化进行创新,使文化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四是要廉洁自律,当年习近平同志以一身正气赢得了梁家河村民的一致拥戴,如今当上了总书记的习近平大兴廉政之风,出台了“八项规定”,其核心就是坚持艰苦奋斗、倡导勤俭节

 约,这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领导干部的作风,会对社会风气产生直接的影响,正所谓上行下效也。我们作为一名干部要自觉践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

  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心得体会 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

 ***

 按照区委中心组的统一要求,我深入学习了纪实报告文学《梁家河》,重点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了认真研读,结合工作实际,现将个人学习心得体会和大家交流如下:

 一、梁家河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

 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插队的地方,也是他立下为人民奉献信念的地方,是他用以诠释中国梦的地方。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这一伟大思想,我们可以从梁家河发现萌芽、找到基础。梁家河的一山一水,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有追求真理

 精选优秀学习范文 的精神,有埋头苦干的作风,有攻坚克难的意志,有中华复兴的梦想。这些都是我们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的生动教材。

 所以,梁家河精神是新时期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就是要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带头维护核心、拥戴领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我们党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二、梁家河精神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党作为一个拥有 8000 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那就是背离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丢失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

 从《梁家河》一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生活的七年,年少的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超强的体力支出

 与艰苦的食宿条件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正是陕北这艰苦生活的步步磨练,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忍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志存高远的情怀,并最终使他成为高瞻远瞩的大国领袖。“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启示我们,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是锻炼,学会吃苦是人生的必修课。艰难困苦磨砺坚强意志,有了坚强意志,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坚韧不拔、充满自信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从《梁家河》一书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梁家河担任村支书时,一心为民办实事,带领村民打淤地坝,修建沼气池,打水井,开铁业社、缝纫社,办扫盲班,村子很快焕发出一片生机。诚如村民王宪平评价的“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这种“用双脚丈量黄土高原”求真务实、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成就了他在...

篇八:梁家河的知青岁月积极分子读后感

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3000 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3000 字 我退休三年了,从没改变学习与思考的习惯。最近,我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触良多。习近平是下乡知青,我是还乡知青,我们年龄相同,经历相似,因此,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精神,学习起来更亲切,理解起来更自然,践行起来更自觉。我对此书感悟最深刻的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政治定力、工作魄力和人格魅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我们要读懂、读好这本书,最精彩之处是学习和践行习近平精神,以习近平为榜样,走好人生之路。

  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政治定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政治定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政治定力,是政治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决定一个人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刚到梁家河村时,思想上也有过一些忧虑、迷茫和困惑。经过知青岁月的洗礼,他在政治上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有五个“最”佐证了他思想上的进步和政治上的成熟。

  一是他带的书最多。当地还乡知青王宪平说,习近平来梁家河村时,他带的箱子最沉,里面全是书。村民武晖说:

  “我喜欢到知青窑洞去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看他带来的许多书。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是书。现在回忆起来,近平他们住的那个窑洞特别温暖,也特别神奇,就像知识的宝库。”

  二是他读的书最好。与习近平同住一个窑洞的下乡知青雷平生说,习近平读的书,涉及到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知识,既有马恩列斯毛的经典著作,也有中外历史名著和军事专著,另外,他还读了农村这个广阔天地的无字之书。他从中汲取了知识和精神的营养。

  三是他读书最刻苦。

 三是他读书最刻苦。乡亲们说“他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读书。”雷平生说:“他经常看书到深夜。”他有“求知若渴”的精神。

  四是他从政治和思想上要求进步最执着。

 四是他从政治和思想上要求进步最执着。在“文化大革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习仲勋接受组织审查,习近平向党组织递交十多次入党申请书,从不放弃政治追求,始终坚定理想信念。

  五是他在梁家河待的时间最长。乡亲们和下乡知青都说,北京到梁家河的十八名知青,习近平年龄最小,在乡下待的时间最长,他是最后一个返城的。

  这五个之“ 最” ,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习近平政治定力的光芒,同时也揭示了他政治成熟的历史逻辑。

  正得益于知青岁月奠定的政治定力,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习近平科学判断形势,牢牢把握大势,积极应对挑战,妥善化解了港独、xx、疆独以及“钓鱼岛”、“南海”、“中印边界”等一系列矛盾和冲突,赢得了和平与发展的局面。

  当前,我们学习习近平政治定力,最要紧的是自觉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毫不动摇地拥护核心,毫不动摇地爱戴核心,毫不动摇地服从核心。确保习近平在党中央和全党核心地位牢不可破。

 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习近平工作魄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习近平工作魄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工作魄力,是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决定着工作成就的大小。工作魄力的形成,既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习近平工作魄力的铸就,是植根于黄土高原大地,得益于七年知青岁月的历练。其中,七件大事,彰显了习近平的工作魄力。

  第一件事是拦河打坝。还乡知青王宪平说,习近平当上梁家河村支书后,动员组织村民拦河打坝。开始阻力很大,乡亲们既怕洪水冲坝,又担心今后效益不大。对此,习近平既深入调查研究,又找来专家论证,还发动骨干带头,通过多处发力,特别是习近平甩开膀子同乡亲们一起苦干、实干、巧干,最后干成了这件事。王宪平说:“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淤泥坝与七十年代的样子完全一样。坝顶的土地,是我们梁

  家河村最好、最平整、也是最便于灌溉的土地。”这块地可为梁家河子孙后代造福。

  第二件事是建沼气池。乡亲们说梁家河祖祖辈辈做饭、取暖缺柴烧,习近平到四川取经,学习沼气技术,回村亲自试验,带领大家建成了沼气池。从这以后,沼气得到大面积普及,解决了困扰我们这个地区多年的燃料不足问题。真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第三件事是办代销店。过去,社员买点日用品,要等到逢集,提前请一天假,跑到文安驿供销社去买,既费时、又费功。有了代销店,社员随时可以去买,还可赊账,或拿鸡蛋去换货。真是方便了社员。

  第四件事是办铁业社。习近平把会打铁的社员组织起来,实施定额管理,生产的锄头、镰刀、菜刀等,既满足了本村社员使用,还将多余的卖掉,为集体创收。

  第五件事是办缝纫社。他把缝纫手艺好的妇女,请到缝纫社,专门缝补衣服,做衣服。社员可用工分来支付裁缝的报酬。这样,既解放了妇女劳动力,又解决了村里人日常的需求。

  第六件事是给村里打了一口深水井。过去,用泛水井的水,非常不便,水质也不好。建了这口深水井后,同时解决了村里喝水和菜地灌溉的问题。现在村里安了自来水,也是用这口井的水。

  。

 第七件事是办磨坊。过去,是用毛驴推磨,加工粮食慢,又耽误毛驴运粪。办磨坊后,承担了全村的磨面和碾米的工作,把毛驴腾出来用于生产和运输。社员只要把粮食拿过来,一会儿就磨好了,非常方便,而且都是免费的。

  村民武晖说:“近平做了这么多实事,源于他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面临的难题,也源于他平时的观察与思考。他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

  七年知青岁月历练出的工作魄力,为习近平治国理政也奠定了基础。七年知青岁月历练出的工作魄力,为习近平治国理政也奠定了基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彰显出的工作魄力,令世人震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了“中国奇迹”。“一带一路”、“金砖+”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给出了“中国方案”。我们可以无愧地说,习近平的工作魄力已经发挥出“改变中国、影响世界、引领未来”的作用。

  当前,我们学习习近平的工作魄力,最重要的是,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干好本职。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防止不作为和乱作为,自觉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在本职岗位上做出贡献。

  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习近平人格魅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人格魅力,是领导干部立身做人之本,是领导形象、领导威信、领导力量的重要支撑。

  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习近平人格魅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人格魅力,是领导干部立身做人之本,是领导形象、领导威信、领导力量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人格魅力的形成,既源于严格家教、红色基因的熏陶,又源于七年知青岁月的磨炼。伟大来自平凡,细节彰显人品。习近平的人格魅力,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中震撼着人们。

  第一个细节是信任人。有一次习近平到县里买煤油,遇到一个自称是习仲勋卫士的乞讨老人要找习近平,习近平毫不犹豫地将身上所带的钱、粮票及大衣都送给了老人。同行的知青提醒说,你怎么这样相信他,老人若是骗子呢?习近平说,“我就是个普通的农民,他为啥骗我。”这个细节给同行的知青以极大震撼。

  第二个细节是尊重人。在梁家河,当地群众有给别人起绰号的习惯,但习近平从不给别人起绰号。另外,有一次当地一位老人去世,习近平主动到去世老人遗像前鞠躬,表示对去世老人的尊敬。这些细节,让当地群众深受教育,感到习近平把当地群众当亲人。

  第三个细节是关心人。

 第三个细节是关心人。村里有个弱智儿童叫“灵娃”,习近平离开梁家河第一次回村看望乡亲们时,得知“灵娃”的爸爸去世了,习近平当场给了“灵娃”的妈妈 500 元,表示对孤儿寡母的关心。乡亲们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第四个细节是教化人。习近平制定的村规民约,其中有一条是不允许打人骂人,违者罚工分。有一次两村民打架,队长管不了,找到习近平,习近平对村民晓之以理,并主动

  以自己的工分代罚。村民被感召了,不仅向全村人作了检讨,而且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处罚。

  第五个细节是引领人。习近平特别注重身教重于言教,要求村民干的,他都带头干,要求村民遵守的,他带头执行。村里打井,他是第一个跳到井里挖泥;村里建沼气池,他不仅第一个干,而且后来维护也是第一个下池维修;村里拦河打坝,他也是第一个带头干。这种引领作用在群众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

  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感人细节,习近平的人格魅力在人民心中牢牢树起。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感人细节,习近平的人格魅力在人民心中牢牢树起。从这些人格魅力中,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习近平今天成为党中央核心和全党核心,确实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确实体现了历史的逻辑和人民的情怀。

  今天,我们学习习近平的人格魅力,就应该自觉加强党性锻炼,自觉为民服务,积极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争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推荐访问:梁家河的知青岁月积极分子读后感 积极分子 知青 读后感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