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蚂蚁和蝈蝈读后感(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蚂蚁和蝈蝈的读后感1
中午,我读了一篇寓意很浓的故事——《蚂蚁和蝈蝈》,这篇故事使我一生受益。
这篇故事主要讲的是:一只不爱劳动的蝈蝈,在炎热的夏季看见勤奋的蚂蚁在田野间寻找冬天的粮食,便嘲笑蚂蚁是徒劳,到了冬天,鹅毛大雪纷纷降下,田间里已经没有任何食物,蝈蝈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他想到蚂蚁家去要点食物,但蚂蚁冷淡地说:不爱劳动的人,是永远得不到食物的。蝈蝈只好继续乞讨。
贪图安逸,不爱劳动是不会有丰富的食物的。
我也有一次这样的小故事,虽然故事很短,但寓意浓厚。
一个星期六,爸爸妈妈不在家,我看见家里有点脏,便想把家里打扫一下的欲望。心动不如行动,我先用扫把把家里扫了一遍,再用拖把把家里拖一遍,随后,再细心地用抹布将桌子擦干净,虽然有点累,但为了家里的卫生不被污染,辛苦一点是值得的`。
下午,爸爸妈妈回来了,看见屋里的卫生是多么的干净,便问起我,我很自豪的回答:是*的,怎么样,家里干净吧!”爸爸妈妈夸了我,便请我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是啊,这个故事说明:贪图安逸,不劳而获是可耻的。唯有劳动是最光荣的,也是获取知识和粮食的最好方法。让我们一起光荣劳动吧!
蚂蚁和蝈蝈的读后感扩展阅读
蚂蚁和蝈蝈的读后感(扩展1)
——蚂蚁和蝈蝈读后感10篇
蚂蚁和蝈蝈读后感1
读了课文第二十课《蚂蚁和蝈蝈》后,看到勤劳的蚂蚁通过在炎热的夏天里辛苦的劳动,得到了充足的粮食,才能在寒冷的冬天中安然无恙的度过。而贪玩懒惰的.蝈蝈一个夏天都在吃喝玩乐中度过,没有为过冬做好准备,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饥肠辘辘。
蚂蚁辛苦的劳动,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有了收获。而且蚂蚁遇到困难不退缩,百折不回、勇往直前。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学习蚂蚁的这种精神。不能像贪玩懒惰的蝈蝈一样,贪图一时的享受,下场却很惨。
蚂蚁和蝈蝈读后感2
第二年夏天很快就到了,一只老蝈蝈把小蝈蝈们召集在一起开会,它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我们不能像去年夏天这样光顾着玩,到冬天又冷又饿。我们要学习蚂蚁勤劳不怕苦的精神,大家赶快去分头行动吧!”
听了老蝈蝈的话,小蝈蝈们马上就动起手来,建房子,运粮食。他们也学蚂蚁那样,有的背、有的扛、有的推、有的拉,还有的在打洞,个个都满头大汗,忙得不可开交。 可是他们都感到很快乐,一个都没有喊累。
蚂蚁和蝈蝈读后感3
最近,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字叫《蚂蚁和蝈蝈》。里面讲了蚂蚁和蝈蝈的故事。夏季到了,蚂蚁辛苦的储存着粮食,可蝈蝈在悠闲的.唱歌。冬天到了,蚂蚁享受着粮食,蝈蝈就被冻死啦。
从这个故事里我发现蚂蚁有长远的打算,为冬天着想,而蝈蝈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
从这篇故事让我想到我和父母,我像蚂蚁,现在储存知识,到考试的时候就享受着知识。还有爸爸妈妈,他们也像蚂蚁用小时候的知识,给我创造现在幸福的生活。
总之,我从这篇故事里读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
蚂蚁和蝈蝈读后感4
这篇故事主要讲的是:一只不爱劳动的蝈蝈,在炎热的夏季看见勤奋的蚂蚁在田野间寻找冬天的粮食,便嘲笑蚂蚁是徒劳,到了冬天,鹅毛大雪纷纷降下,田间里已经没有任何食物,蝈蝈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他想到蚂蚁家去要点食物,但蚂蚁冷淡地说:不爱劳动的人,是永远得不到食物的。蝈蝈只好继续乞讨。
我也有一次这样的小故事,虽然故事很短,但寓意浓厚。
一个星期六,爸爸妈妈不在家,我看见家里有点脏,便想把家里打扫一下的欲望。心动不如行动,我先用扫把把家里扫了一遍,再用拖把把家里拖一遍,随后,再细心地用抹布将桌子擦干净,虽然有点累,但为了家里的卫生不被污染,辛苦一点是值得的。
下午,爸爸妈妈回来了,看见屋里的卫生是多么的干净,便问起我,我很自豪的回答:是*的,怎么样,家里干净吧!“爸爸妈妈夸了我,便请我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是啊,这个故事说明:贪图安逸,不劳而获是可耻的.。唯有劳动是最光荣的,也是获取知识和粮食的最好方法。让我们一起光荣劳动吧!
蚂蚁和蝈蝈读后感5
《蚂蚁和蝈蝈》讲述了这样一则寓言:蚂蚁在炎热的夏季就开始储备粮食了。而蝈蝈却在路边凉爽的"树阴下唱歌。它看蚂蚁这么辛苦,觉得它们很傻,就劝它们去休息。蚂蚁说:“我们在夏季里辛苦劳动,是为了冬季有足够的粮食吃。”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冬天来了,大地一片空白,一场大雪过后,到处一片白茫茫,蝈蝈再也也找不到食物了。蝈蝈只好去蚂蚁家乞讨。蚂蚁没有给它食物。这个故事说明:贪图安逸,不劳而获是可耻的。惟有劳动是最光荣的,也是获取知识和粮食的最好办法。
我们要趁自己年轻,勤奋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长大以后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不要像蝈蝈那样,贪图安逸,到老了一事无成。
蚂蚁和蝈蝈读后感6
中午,我读了一篇寓意很浓的故事——《蚂蚁和蝈蝈》,这篇故事使我一生受益。
这篇故事主要讲的是:一只不爱劳动的蝈蝈,在炎热的夏季看见勤奋的蚂蚁在田野间寻找冬天的粮食,便嘲笑蚂蚁是徒劳,到了冬天,鹅毛大雪纷纷降下,田间里已经没有任何食物,蝈蝈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他想到蚂蚁家去要点食物,但蚂蚁冷淡地说:不爱劳动的人,是永远得不到食物的。蝈蝈只好继续乞讨。
我也有一次这样的小故事,虽然故事很短,但寓意浓厚。
一个星期六,爸爸妈妈不在家,我看见家里有点脏,便想把家里打扫一下的欲望。心动不如行动,我先用扫把把家里扫了一遍,再用拖把把家里拖一遍,随后,再细心地用抹布将桌子擦干净,虽然有点累,但为了家里的卫生不被污染,辛苦一点是值得的。
下午,爸爸妈妈回来了,看见屋里的卫生是多么的干净,便问起我,我很自豪的回答:是*的,怎么样,家里干净吧!”爸爸妈妈夸了我,便请我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是啊,这个故事说明:贪图安逸,不劳而获是可耻的。唯有劳动是最光荣的,也是获取知识和粮食的最好方法。让我们一起光荣劳动吧!
蚂蚁和蝈蝈读后感7
我非常喜欢文中的小蚂蚁,因为它很勤劳而且善良,相反的我不喜欢文中的蝈蝈,因为它不仅很懒惰而且还嘲笑小蚂蚁是傻瓜。
转眼冬天就到了,小蚂蚁舒服的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而蝈蝈却要忍受着饥饿与寒冷,这时候的它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文中的这个事故告诉我们,辛苦的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而那些贪图享乐的人最终会自食恶果。
蚂蚁和蝈蝈读后感8
如果面对生与死,你会选择什么?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生。火灾,对于人类而言,那也绝对是可怕的。前一段时间听消防队的教官降到火灾,说道很多人不是烧死的,而是因为拥堵,被踩踏而死的,心中便有一种悲哀。
面对灭顶之灾,渺小的蚂蚁们却让人瞠目结舌,他们给我们好好的上了一节课。从“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到“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死者已矣,但却有了生。而生则又是死付出的。死,是为了生。面对肆虐的火,一部分蚂蚁被灼焦,肝胆俱裂,但蚁团却不见缩小,它们致死也没有松动,没有退让。那“河面上升腾起的一层层薄薄的烟雾”便是他们不朽魂灵的升华。
想到了不久前的殷雪梅老师,她是英雄,她更是一位普通教师,我想,她的这种行为,使任何教师都会去做的。她想死吗?肯定不想。自己不想,也不想学生死,于是普通人变成了英雄。我宁愿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英雄,更希望不需要有这样的英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都应当珍惜。
善待生命,但在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付出,这便是英雄。
蚂蚁和蝈蝈读后感9
《蚂蚁和蝈蝈》讲述了这样一则寓言:蚂蚁在炎热的夏季就开始储备粮食了。而蝈蝈却在路边凉爽的树阴下唱歌。它看蚂蚁这么辛苦,觉得它们很傻,就劝它们去休息。蚂蚁说:“我们在夏季里辛苦劳动,是为了冬季有足够的粮食吃。”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冬天来了,大地一片空白,一场大雪过后,到处一片白茫茫,蝈蝈再也也找不到食物了。蝈蝈只好去蚂蚁家乞讨。蚂蚁没有给它食物。这个故事说明:贪图安逸,不劳而获是可耻的。惟有劳动是最光荣的,也是获取知识和粮食的最好办法。
我们要趁自己年轻,勤奋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长大以后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不要像蝈蝈那样,贪图安逸,到老了一事无成。
蚂蚁和蝈蝈读后感10
我们最近学了《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
“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几只蝈蝈看见了,都笑蚂蚁是傻瓜。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我非常喜欢小蚂蚁,因为它们很勤劳。我不喜欢蝈蝈,因为它们不仅懒惰而且还嘲笑小蚂蚁是傻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的劳动才会有幸福的生活,我要做一个勤劳的孩子。
蚂蚁和蝈蝈的读后感(扩展2)
——《蚂蚁和蝈蝈》读后感3篇
《蚂蚁和蝈蝈》读后感1
蚂蚁和蝈蝈这一课写的是炎热的夏季,蚂蚁们忙着搬运粮食,而蝈蝈们却躲在大树下乘凉,个个自由自在,笑蚂蚁们是傻瓜,冬天来了,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局,蚂蚁们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蝈蝈们却又冷又饿。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写了夏天就写冬天,而没有秋天呢?
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很少是正确的,我是这样引导孩子的,夏天再热,已经有蚂蚁需要的食物了,所以蚂蚁们不怕苦、累、热就开始为冬天作准备;而秋天是不是蚂蚁就休息不搬运粮食休息了呢,不是,是继续在搬,为什么突出夏天呢,是突出夏天的炎热,蚂蚁们从夏天就开始一直到秋天忙碌着,为过冬天作准备。一番解释后,学生终于明白了原因,并对蚂蚁的那种辛勤劳动的精神所打动。懂得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蚂蚁和蝈蝈》读后感2
读了课文第二十课《蚂蚁和蝈蝈》后,看到勤劳的蚂蚁通过在炎热的夏天里辛苦的劳动,得到了充足的粮食,才能在寒冷的冬天中安然无恙的度过。而贪玩懒惰的`蝈蝈一个夏天都在吃喝玩乐中度过,没有为过冬做好准备,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饥肠辘辘。
蚂蚁辛苦的劳动,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有了收获。而且蚂蚁遇到困难不退缩,百折不回、勇往直前。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蚂蚁的这种精神。不能像贪玩懒惰的蝈蝈一样,贪图一时的享受,下场却很惨。
《蚂蚁和蝈蝈》读后感3
我们最近学了《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
“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几只蝈蝈看见了,都笑蚂蚁是傻瓜。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我非常喜欢小蚂蚁,因为它们很勤劳。我不喜欢蝈蝈,因为它们不仅懒惰而且还嘲笑小蚂蚁是傻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的劳动才会有幸福的生活,我要做一个勤劳的孩子。
蚂蚁和蝈蝈的读后感(扩展3)
——蚂蚁和蝈蝈的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的教学反思1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第四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在炎热的夏天,蚂蚁辛勤的搬运粮食,而蝈蝈在大树下乘凉;到了寒冷的冬天,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而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课文属于童话故事,内容浅显,道理清楚。因此学生在理解内容和论理方面不难。
首先,在教学本文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有趣的动画片导入课文,此环节先声夺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为了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动脑思考,参与学习。在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充分练读“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说说“满头大汗”是什么意思(通过动作来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接着出示句型“有的……有的……”让学生用这一句型说说小蚂蚁还用什么方法搬运粮食,最后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话,先个人说再同桌说,这一环节,学生由读到悟再到练,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动脑思考,参与学习,而且思维得到启迪,语言得到发展。如有学生拓展学习时说话:下课了,有的小朋友在操场上玩球,有的小朋友在操场上跳绳。
但是由于是新教师,经验不足,在备课时忽略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应该改进的地方。
新课程标准强调:
低年级教学,要注意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合作互动。如本节课的识字教学,在检查预习的环节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每一组选一个代表找出一张共同认为学起来困难的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其他小组的小朋友互助学习。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在实际操作时,由于考虑不周全,大部分学生在预习时已学会了生字,导致教学失控,此教学环节虽热闹,却无效。即使是参与活动的学生不过是随意找一个字贴在黑板上,匆匆而过,期间没有过多的思考和选择。这样就变成了热闹的游戏,没有达到检查预习的效果,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没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自主学习。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只有学生的思维总量大了,才有可能启动他们的智力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因为本节课容量较大,包括识字、词,学习课文,指导写字。在一些教学环节的安排上考虑不周全,致使我为了使整个教学环节完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还停留在表层,就匆忙把学生领到另一个教学环节上去了。特别是在提问时,几乎没有等待的时间,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展开就要求回答问题,这样做大多数学生可能还来不及思考,只有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能作出反应。
新课程标准强调:
给每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表现是人实现发展的途径,让学生获得生动表现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热情会被调动起来,自信心增强了,也就会走向成功。但是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了解不充分,怕发生冷场的情况,导致面向全体不足,有的学生回答了很多次问题,而大部分学生一次机会也没有。
因此,我想,如果把识字熟悉课文放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重点讲解课文,可能教学效果更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合作学习,那么他们的表现将会更精彩。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应该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结束以后做到认真反思,一课一得。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请教。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多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技能,争取做得更好。
蚂蚁和蝈蝈的读后感(扩展4)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10篇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1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富有教育好处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的故事。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比较,也有蝈蝈本身前后状况的比较,使学生懂得只有勤劳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课堂上本人注意实践以下几点。
一、采用随文识字教学常模的四组织教学,将词语的教学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课堂上,本人注意用多种形式引出段落和词语,如“夏天”是透过看夏日图引出,“冬天”是看图听北风的声音引出,“个个”是透过评价学生的朗读引出,“自由自在、幸福、痛苦”是透过总结性谈话引出。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是透过谈话引出,第三小节透过看图引出。同时本人注意将理解词语分析字形融合在阅读教学中。如“汗”和“粮”的字形记忆就融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
由于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易于理解,因而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画面十分感兴趣,兴趣浓,注意力集中,朗读声情并茂。
三、注意教学资料、教学过程的整合。
为了防止教学资料,教学过程过于零散,本人采用以一个词为线索,组织教学。本人围绕“傻瓜”一词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句子,理解词句。围绕“傻瓜”从释义到谁是说谁是傻瓜,蝈蝈为什么说蚂蚁是傻瓜?蝈蝈认为怎样做才不是傻瓜?到底谁才是傻瓜?认识到错误并打算改正还是傻瓜吗?展开讨论,一以贯之,从而实现了对教学资料、教学过程的有效整合。
四、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谜语的导入,自然地引出蝈蝈和勤劳的蚂蚁,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本篇课文的主角,起到课开始趣即生的效果。同时蚂蚁的谜语激发了学生对蚂蚁的喜爱,为学生懂得“只有勤劳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做了必须的铺垫。
五、多种形式朗读,培养学生喜爱阅读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为此,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这是实施教学的首要目标。朗读是语言训练,陶冶情操,体会感情,积淀语感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机会,采用范读,品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分组读、表演读等各种朗读形式,透过反复诵读,细心品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词句理解,感受了蚂蚁搬粮食的辛苦,蝈蝈的悠闲自得,再把理解到的意思和体会到的情感,透过朗读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喜爱阅读的情感,对学生的朗读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持续着那份“读”的热情和渴望。。
六、挖掘教材资源,适度拓展,想象说话。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的想象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如课文中“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只是一语带过,没有具体描述,我启发学生透过想象,适度拓展,说说蚂蚁们有的(),有的()。并加上动作。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和想象潜力,又大大调动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七、前后衔接,注重积累。
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几处强调,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堂上,本人注重成语的积累。在看夏天图时,我补充了“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学习完童话故事,总结时我结合《练习七》教学了几条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利用故事情节,学生简单地懂得了成语的意思,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八、重新解读文本,实现人文关怀,教书育人。
本课篇幅短小却富有教育好处。课堂上,我注意引导学生透过朗读体会蚂蚁的勤劳,同时注意创设情境实现人文关怀,改变了以往将蝈蝈当成反面典型的教学模式,将蝈蝈当成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引导学生明白,犯了错误没关系,只要认识到错误,并决心改正,就是好孩子。这样不仅仅教了书还育了人。
总之,在教学中本人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谜语激趣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透过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学习,重视朗读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使学生喜欢阅读,获得学习的快乐,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2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这是低年级小朋友最喜欢的课型,所以这节课我主要从趣味性入手,在课堂中通过唱歌、表演等手段来给孩子们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文篇幅虽短,但却富有教育意义。针对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心理,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主动的参与、感知中,发展他们的能力。
一、 在自学中主动探索
课文的第一段一群蚂蚁搬粮食的忙碌场面和第二自然段蝈蝈的悠闲自得形成鲜明对比。这两段结构完全相同,用的是“有的??有的??个个??”句式。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其自学能力,我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边读边画出书中描写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的语句,然后用投影出示蚂蚁搬粮食、蝈蝈乘凉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它们在干什么?最后出示填空题:()在(),有的(),有的(),个个()。同桌进行讨论、交流。这一填空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地先说蚂蚁或者蝈蝈,而不受课文的束缚。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读、自主想、自主说,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积极性高、探索性强。
二、想象中主动创新
课文中描写蚂蚁搬粮食的动作的词只有“背”、“拉”,写蝈蝈自由自在样子的也只有“唱歌”、“睡觉”这两个,事实上,图中所画或者它们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动脑筋去想一想,蚂蚁还会用什么动作搬粮食?蝈蝈还会干什么?看到蚂蚁在大热天那么辛苦地搬粮食,蝈蝈都笑蚂蚁是傻瓜,它们会说些什么笑话蚂蚁?学生的想象自然贴切,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内在心理,两相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课文的主题,使学生深受教育。
教学最后,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年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这时候,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在干什么呢?”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深化了对文章主题的认识,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堂中不禁锢学生的思维,不要求统—的答案,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个体自身的潜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增强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 在朗读中主动感悟
首先,我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对于蚂蚁,我注意引导学生读好“背”、“拉”、“满头大汗”等词语,想象当时蚂蚁那种热烈的劳动场面,体会蚂蚁搬粮食的辛苦,读出蚂蚁当时那种很累的感觉,读出对蚂蚁的赞美之情;对于蝈蝈,引导学生读好“唱歌”、“睡觉”、“自由自在”等词语,体会蝈蝈的懒惰,读出蝈蝈那种很舒服、很自由自在的感觉。同时,引导学生把蚂蚁和蝈蝈的表现在朗读中比较,使学生有所感悟,加深认识,激*感。
其次,读的方式多样化。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读法,如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配上动作的表演读,学生以饱含情感的角色语言和逼真的动作,读得入情入境,效果很好。
四、寓言故事应该尊重浪漫主义还是科学?
本文以蚂蚁和蝈蝈两个不同习性的昆虫作为对比的对象。蚂蚁体形很小,生活在温暖阴暗潮湿的洞穴里,到了冬天很温暖。蚂蚁吃的事物也很杂,所以它们可以在夏天就为冬天准备食物。而蝈蝈体形比蚂蚁大几百倍,它们喜欢栖息在田野或庄稼地,以植物嫩叶为食。
课文运用寓言来告诉我们蝈蝈不为冬天的生活做打算是不对的,可是我却认为蝈蝈没有错。科学告诉我们:假如蝈蝈它们也像蚂蚁一样在夏天努力贮备粮食,可是到了冬天这些粮食都枯掉了还是不能吃,不是吗?
在上课前我就把我的疑虑拿出来讨论过,可是有人说我太刻板。因为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应该抓住浪漫主义这个主线。我想想也是,既然专家们都写在书上的,肯定就是要我们教者抓主线,也许是我太钻牛角尖了!于是,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到了冬天,蝈蝈又冷又饿经过蚂蚁的家,蚂蚁会对蝈蝈说些什么?小朋友大多数的回答是责怪和教育,如:“谁叫你夏天不劳动,冬天就又冷又饿,活该!”“你应该在夏天就为冬天储备一些粮食,冬天就不会又冷又饿了。”可是,出乎意料的回答让不知道
如何招架:“蝈蝈,别哭了,你就住我们的家里吧,我给你吃好吃的,明年夏天你可要像我们一样也准备好食物。”听到这个回答,本来就有疑虑的我第一反应就是:“蝈蝈进不了蚂蚁的家,我该如何引导他们呢?尊重科学还是浪漫主义?”在我思考的一瞬间,我不自觉地反抛了一个问题出去:“这只小蚂蚁真热心,可是其它小蚂蚁同意吗?”问题一下去同样会有很多小手举起来:“同意,我也像邀请它们。”“不同意,它们太懒了,我不要和它们做朋友。”可是课堂生成真是永远出乎意料的,有一个小男孩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蝈蝈不可能去蚂蚁家,因为蚂蚁比蝈蝈大很多很多!”听完回答我恍然大悟,科学就是科学,作为教师的我们怎么能在孩子启蒙阶段就给他们灌输一些不符合科学的知识呢?有的人曾经严厉的批判那些戏说历史的电视,说他们混淆历史,误导孩子!而那些编剧、导演们也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注明这是戏说,怎么能说我们混淆历史呢?”可是我还是坚决反对孩子甚至大人多看这些电视,因为我们要尊重历史! 所以,我同样呼吁尊重科学!
五、“勤劳”、“懒惰”考验孩子的理解能力!
《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我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从整体感知到具体分析。就是先通过学生的朗读整体感知蚂蚁很勤劳,蝈蝈很懒惰,再一起具体分析课文,并进行语言训练。
可是,局里的教研员提出应该从具体分析到得出结论。这让我很困惑,本来想问问原因,可是因为她很忙,所以没有找到机会。可我还是不理解,我觉得两个设计都没有错呀,而且我在上课之前随意问了一个小男孩:“你喜欢蚂蚁还是蝈蝈?”他很快的回答我:“我喜欢蚂蚁。”我又追问:“为什么呢?”小男孩不假思索地说:“蚂蚁很爱劳动,蝈蝈就知道睡觉、唱歌,不劳动。”同时,在我和孩子们一起制作蚂蚁和蝈蝈的头饰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抢着制作蚂蚁,不喜欢制作蝈蝈,这也说明了孩子们喜欢蚂蚁不喜欢蝈蝈。其实这个故事很浅显,一年级的孩子读了几遍完全是可以理解的,那为什么要等分析完了以后再总结呢?是不是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还是我是个新教师,还不懂得教学的思路或者窍门?
真希望有谁能给我指点一下!
六、教学少花样,多实在!
在《蚂蚁和蝈蝈》的初期备课中我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或者说是为了课堂的热闹曾经这样设计:所有的学生都戴上蚂蚁或者蝈蝈的头饰,成为草丛中的居民,在大树下的草丛里上课。为了这个设计我花了很多时间,并发动学生一起做头饰。可是在一个班试上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做了很多的无用功,虽然全班四十几个孩子都戴上了头饰,看上去很热闹,可是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觉得戴得不舒服摇摇头,或者摸摸头饰;有的孩子很开心,看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3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新标准强调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出发,我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而且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在本设计中我抓住了文本中的空白部分,大胆设计,让学生扮演花儿采访、老师扮演草儿采访,感悟人物形象。还让学生发挥想象,模拟蝈蝈神态、语气,演绎一段精彩的生活。
课标还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我抓住了重点词语的理解,进行了语基的训练。总之,本节课注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的同时,引导个性化阅读,并加强了双基的教学。
《标准》关于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要求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识字、写字的第一条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可见,我们的语文课堂要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个孩子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努力培养学生读书、识字、写字的兴趣,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正如张庆先生所言:“要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最关键的措施就是要紧紧抓住读书训练这条主线不放。”
上这节课时,我觉得学生兴趣很高,在读读、写写、演演、说说中,学的比较扎实,比较轻松。最大的收获是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1.切实过好认读关,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学生读了一篇课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读准确,句子读得通顺连贯,形成顺畅的语流,有一定的情感。生字会认、会记、记得牢,会写并写得漂亮。这些应是一年级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第一课时,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苹果卡检查生字,通过开火车检查词组、长句子的认读情况。在记生字、写生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好办法记住字形,又通过看笔顺图,动手在田字格里描了描,从中悟出怎样写才好看,并在课堂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写字,较好地落实了识字、写字的内容,并坚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相结合的原则。
2、注重读的形式与层次,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时我充分运用形象直观的板贴和动作演示,加以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加工,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感情相合,去感受、去意会,进而在读出感觉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又反过来以悟促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感。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4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全文共分三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只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文中的对比也很鲜明:有两种动物不同生活方式的对比,有季节特点的对比,也有两种动物不同命运结局的对比,这些都增强了课文的可读性,学生很喜欢阅读,这也是我选择这篇课文的"原因。
在教学中,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所以我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网上下载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动画课件,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学生。有助于学生直接感受和理解语言,通过视、听、说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情景,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活泼、色彩斑谰的真实生活,让学生在情景中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蝈蝈,在第二年的夏天会怎么做?创设真实生活情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语文课档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一二年级。为此,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这是实施教学的首要目标。在教学中,我时时刻刻都在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采用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等形式进行读的训练,并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对学生的朗读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和渴望。当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给予指导。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5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第一步就是激趣:通过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手段展示全课文的动态画片,设置了新异的情境,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第二步:将夏天蚂蚁劳动、蝈蝈休息;冬天各自得到不同结局的画面,配合课文出示,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
二、运用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 动作。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想一想蚂蚁搬粮食还有哪些动作。再让学生进行表演体,情境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了破教学重点。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拓展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想象对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更识于学生发展想象。《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 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学生根据课文已有的线索,将片断和隐含的东西连接在一个场面中,从场面出发来创造组合出新的视野。教师扮演蚂蚁,学生扮演蝈蝈,他们有的说:蝈蝈会边打哈欠边对蚂蚁说:你们,大热天还搬粮食,不知道休息,真是傻瓜 。有的说: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 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6
以“我要争夺聪明花”这一激励手段为切入点而设计的这节识字课,充分体现。
⑴“教师,放心地放手吧!”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必须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甘于寂寞,学会等待,懂得赏识。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质疑、理解、感悟、探究还给孩子们。
⑵“孩子们,看你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只要把儿童*出来,小孩能办大事。”课堂是孩子们的。他们不再是被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人。只要有机会让他们自主选择、自读自悟,他们就能自主地获取知识,创造性的发现问题,体悟情感。
⑶“课堂,越发开放了!”课堂的开放除了在师生观念上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也体现在课内向课外的开放。社会是大课堂。在识字这一小课堂上,凭借一双“慧眼”。把识字与生活之间 “契合点”挖掘出来,将识字与“链连”起来,使孩子们的学习进入更加开阔的天地。如:当生字宝宝学会了,让孩子们到课外书中,到社会中去寻寻他们的踪影,跟他们聚聚旧情。孩子们在“寻”的过程中获得比教材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⑷“激励,你真神!”“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以“争夺聪明花”为线索贯穿整堂识字课,充分利用低年级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营造了鲜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孩子主动积极参与到识字活动中去,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培养竞争意识,感受成功的快乐。再加上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优美自然的体态语,来一个满意的微笑,赞美的眼神,默许的点头,温柔的抚摸,使孩子们感到器重、关切、爱护、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充满赏识,充满爱的识字课堂里,孩子们的识字热情怎能不高涨呢?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7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这是低年级小朋友最喜欢的课型,所以这节课我主要从趣味性入手,在课堂中通过唱歌、表演等手段来给孩子们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文篇幅虽短,但却富有教育意义。针对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心理,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主动的参与、感知中,发展他们的能力。
一、 在自学中主动探索
课文的第一段一群蚂蚁搬粮食的忙碌场面和第二自然段蝈蝈的悠闲自得形成鲜明对比。这两段结构完全相同,用的是“有的??有的??个个??”句式。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其自学能力,我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边读边画出书中描写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的语句,然后用投影出示蚂蚁搬粮食、蝈蝈乘凉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它们在干什么?最后出示填空题:()在(),有的(),有的(),个个()。同桌进行讨论、交流。这一填空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地先说蚂蚁或者蝈蝈,而不受课文的束缚。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读、自主想、自主说,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积极性高、探索性强。
二、想象中主动创新
课文中描写蚂蚁搬粮食的动作的词只有“背”、“拉”,写蝈蝈自由自在样子的也只有“唱歌”、“睡觉”这两个,事实上,图中所画或者它们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动脑筋去想一想,蚂蚁还会用什么动作搬粮食?蝈蝈还会干什么?看到蚂蚁在大热天那么辛苦地搬粮食,蝈蝈都笑蚂蚁是傻瓜,它们会说些什么笑话蚂蚁?学生的想象自然贴切,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内在心理,两相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课文的主题,使学生深受教育。
教学最后,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年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这时候,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在干什么呢?”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深化了对文章主题的认识,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堂中不禁锢学生的思维,不要求统—的答案,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个体自身的潜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增强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 在朗读中主动感悟
首先,我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对于蚂蚁,我注意引导学生读好“背”、“拉”、“满头大汗”等词语,想象当时蚂蚁那种热烈的劳动场面,体会蚂蚁搬粮食的辛苦,读出蚂蚁当时那种很累的感觉,读出对蚂蚁的赞美之情;对于蝈蝈,引导学生读好“唱歌”、“睡觉”、“自由自在”等词语,体会蝈蝈的懒惰,读出蝈蝈那种很舒服、很自由自在的感觉。同时,引导学生把蚂蚁和蝈蝈的表现在朗读中比较,使学生有所感悟,加深认识,激*感。
其次,读的方式多样化。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读法,如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配上动作的表演读,学生以饱含情感的角色语言和逼真的动作,读得入情入境,效果很好。
四、寓言故事应该尊重浪漫主义还是科学?
本文以蚂蚁和蝈蝈两个不同习性的昆虫作为对比的对象。蚂蚁体形很小,生活在温暖阴暗潮湿的洞穴里,到了冬天很温暖。蚂蚁吃的事物也很杂,所以它们可以在夏天就为冬天准备食物。而蝈蝈体形比蚂蚁大几百倍,它们喜欢栖息在田野或庄稼地,以植物嫩叶为食。
课文运用寓言来告诉我们蝈蝈不为冬天的生活做打算是不对的,可是我却认为蝈蝈没有错。科学告诉我们:假如蝈蝈它们也像蚂蚁一样在夏天努力贮备粮食,可是到了冬天这些粮食都枯掉了还是不能吃,不是吗?
在上课前我就把我的疑虑拿出来讨论过,可是有人说我太刻板。因为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应该抓住浪漫主义这个主线。我想想也是,既然专家们都写在书上的,肯定就是要我们教者抓主线,也许是我太钻牛角尖了!于是,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到了冬天,蝈蝈又冷又饿经过蚂蚁的家,蚂蚁会对蝈蝈说些什么?小朋友大多数的回答是责怪和教育,如:“谁叫你夏天不劳动,冬天就又冷又饿,活该!”“你应该在夏天就为冬天储备一些粮食,冬天就不会又冷又饿了。”可是,出乎意料的回答让不知道
如何招架:“蝈蝈,别哭了,你就住我们的家里吧,我给你吃好吃的,明年夏天你可要像我们一样也准备好食物。”听到这个回答,本来就有疑虑的我第一反应就是:“蝈蝈进不了蚂蚁的家,我该如何引导他们呢?尊重科学还是浪漫主义?”在我思考的一瞬间,我不自觉地反抛了一个问题出去:“这只小蚂蚁真热心,可是其它小蚂蚁同意吗?”问题一下去同样会有很多小手举起来:“同意,我也像邀请它们。”“不同意,它们太懒了,我不要和它们做朋友。”可是课堂生成真是永远出乎意料的,有一个小男孩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蝈蝈不可能去蚂蚁家,因为蚂蚁比蝈蝈大很多很多!”听完回答我恍然大悟,科学就是科学,作为教师的我们怎么能在孩子启蒙阶段就给他们灌输一些不符合科学的知识呢?有的人曾经严厉的批判那些戏说历史的电视,说他们混淆历史,误导孩子!而那些编剧、导演们也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注明这是戏说,怎么能说我们混淆历史呢?”可是我还是坚决反对孩子甚至大人多看这些电视,因为我们要尊重历史! 所以,我同样呼吁尊重科学!
五、“勤劳”、“懒惰”考验孩子的理解能力!
《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我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从整体感知到具体分析。就是先通过学生的朗读整体感知蚂蚁很勤劳,蝈蝈很懒惰,再一起具体分析课文,并进行语言训练。
可是,局里的教研员提出应该从具体分析到得出结论。这让我很困惑,本来想问问原因,可是因为她很忙,所以没有找到机会。可我还是不理解,我觉得两个设计都没有错呀,而且我在上课之前随意问了一个小男孩:“你喜欢蚂蚁还是蝈蝈?”他很快的回答我:“我喜欢蚂蚁。”我又追问:“为什么呢?”小男孩不假思索地说:“蚂蚁很爱劳动,蝈蝈就知道睡觉、唱歌,不劳动。”同时,在我和孩子们一起制作蚂蚁和蝈蝈的头饰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抢着制作蚂蚁,不喜欢制作蝈蝈,这也说明了孩子们喜欢蚂蚁不喜欢蝈蝈。其实这个故事很浅显,一年级的孩子读了几遍完全是可以理解的,那为什么要等分析完了以后再总结呢?是不是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还是我是个新教师,还不懂得教学的思路或者窍门?
真希望有谁能给我指点一下!
六、教学少花样,多实在!
在《蚂蚁和蝈蝈》的初期备课中我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或者说是为了课堂的热闹曾经这样设计:所有的学生都戴上蚂蚁或者蝈蝈的头饰,成为草丛中的居民,在大树下的草丛里上课。为了这个设计我花了很多时间,并发动学生一起做头饰。可是在一个班试上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做了很多的无用功,虽然全班四十几个孩子都戴上了头饰,看上去很热闹,可是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觉得戴得不舒服摇摇头,或者摸摸头饰;有的孩子很开心,看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8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第一步就是激趣:通过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手段展示全课文的动态画片,设置了新异的情境,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第二步:将夏天蚂蚁劳动、蝈蝈休息;冬天各自得到不同结局的画面,配合课文出示,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
二、运用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动作。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想一想蚂蚁搬粮食还有哪些动作。再让学生进行表演体,情境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了破教学重点。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拓展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想象对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更识于学生发展想象。《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学生根据课文已有的线索,将片断和隐含的东西连接在一个场面中,从场面出发来创造组合出新的视野。教师扮演蚂蚁,学生扮演蝈蝈,他们有的说:蝈蝈会边打哈欠边对蚂蚁说:你们,大热天还搬粮食,不知道休息,真是傻瓜。有的说: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9
1. 创设情境,让每个同学都能踊跃参与其中,并能在参与中表现自我,提高自己。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将“趣”放在首位,以趣为导、以趣促动:看着喷火的大太阳,孩子们把那句“夏天真热”读得淋漓尽致;亲身体验一回小蚂蚁搬粮食,他们终于知道了劳动的辛苦;分别走进蚂蚁和蝈蝈的“家”,让他们看一看、听一听,劳动与懒惰的差异已不言而喻。生动有趣的环境布置将孩子成功地引领到情境中去,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说话的氛围。
2.抓住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个个——。”这个句式,先让学生说说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再让学生根据插图想象:蚂蚁劳动时还会有哪些动作?并表演这些动作。这样学生既可以练习说话,又真切感受到蚂蚁在夏天搬粮食是多么辛苦和艰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教学时对蝈蝈“笑蚂蚁是傻瓜”只是一笔带过,没有具体描述。于是,我指导学生看图上蝈蝈的神态和动作,想象蝈蝈可能会笑话蚂蚁什么?想想它们会说些什么?这样,教师启发学生观看插图和想象,充实了蝈蝈的话语和行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4.教学时我还将课文进行拓展。在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含义后,我将书本归还于学生,抛出一个问题:“第二年夏天到了,如果这几只蝈蝈侥幸没有饿死,它们会怎么样做?”由于教学时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只做了适当了点拨孩子们就表现得很出色。
遗憾之处:
(1)教学中,虽然我注重了朗读地指导,留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但如何让学生去观察、体会,从而使学生能够融入文本,入情入境地朗读,切实地把“要我读”变为“我要读”,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去探索的。
(2)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联系得不够紧密。生字的教学应随课文进行,而不是学完课文后才来学习生字。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有遗憾才会不断有新的起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不断地吸取更多的经验,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有更进一步地提高。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10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新标准强调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出发,我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而且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在本设计中我抓住了文本中的空白部分,大胆设计,让学生扮演花儿采访、老师扮演草儿采访,感悟人物形象。还让学生发挥想象,模拟蝈蝈神态、语气,演绎一段精彩的生活。
上这节课时,我觉得学生兴趣很高,在读读、写写、演演、说说中,学的比较扎实,比较轻松。最大的收获是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下是我这节课的几点收获和体会:
一、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第一步就是激趣:通过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手段展示全课文的动态画片,设置了新异的情境,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第二步:将夏天蚂蚁劳动、蝈蝈休息;冬天各自得到不同结局的画面,配合课文出示,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
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动作。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给一部分学生戴上了蚂蚁的头饰,请他们上台来学一学,演一演小蚂蚁搬粮食的样子。学生进行表演体,情境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了破教学重点。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探求拓展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想象对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更识于学生发展想象。《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学生根据课文已有的线索,将片断和隐含的东西连接在一个场面中,从场面出发来创造组合出新的视野。有的说:蝈蝈会边打哈欠边对蚂蚁说:你们,大热天还搬粮食,不知道休息,真是傻瓜。有的说:蝈蝈会指着蚂蚁笑: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对比,相异而丰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积累运用语言文字,加深内心体会
教学到最后的环节,我根据课文内容自编了一篇三字经,内容如下:
烈日下,小蚂蚁,搬粮食;绿蝈蝈,忙乘凉。
北风吹,勤蚂蚁,多幸福;懒蝈蝈,被饿死。
小朋友,学蚂蚁,爱劳动;展未来,生活美。
学生在学习三字经的同时再次从整体把握了课文。在最后的环节,我还注重成语的积累,借助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我结合《练习七》教学了几条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利用故事情节,学生轻松地懂得了成语的意思,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如果*时的教学注重语言积累,对于学生说话、写作都是有帮助的。
随着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尽其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善学,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构建*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蚂蚁和蝈蝈的读后感(扩展5)
——绿色蝈蝈读后感5篇
绿色蝈蝈读后感1
不知不觉地,“绿色蝈蝈”闯进了我的世界……
“夜间狂热的狩猎者”“夜晚的艺术家”“歌手”……这些词语无不透露出蝈蝈的特性。当人们读起这篇文章时,他们了解了蝈蝈,他们喜爱蝈蝈。可又有多少人能够看见这篇文章背后法布尔的勤奋努力呢?
法布尔用他毕生精力研究昆虫,他喜爱昆虫,以至于一生都与它们相伴。法布尔穷尽一生写下了《昆虫记》,让无数读者认识昆虫、接触昆虫、喜爱昆虫,让无数人对昆虫事业感兴趣,给人类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昆虫世界。
回到课文,法布尔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样一部巨著,实力不看他的探索精神的,这一点单从他描写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原因中就能体现。法布尔能够坚持他的梦想,为了他的.梦想拼尽全力,所以他成功了。
为了梦想努力拼搏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具有法布尔一般的精神与品质呢?
就拿那一次跑步测试来说吧。老师一声令下,我就如同离弦的箭般飞奔了出去——这都是由于争强好胜的心理。不一会儿,全体同学就纷纷冲上了他们长达一千米的旅程。
不知是缺乏锻炼,还是跑步时气息没有协调好,刚跑完四分之一的路程时,我便喘得上气不接下气了。后面几个穷追不舍的同学立即抓住了这个机会,一举超越了我。眼看着自己被其他人无情的丢下,我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拖着沉重的步伐艰难地跑至四分之三处,我顿感一空,眼前一黑,身体就顺势而倒了。
漆黑的世界里,我感觉好像躺在了一张温暖暖舒适的大床上又好像置身于赛马场中,几匹野马从我身边呼啸而过。不一会儿,又响起了一阵欢呼声,指不定又是什么比赛哪一个队赢了。
紧接着,欢呼声越来越响,我猛的一惊,竟发现自己还在跑道上。原来之前已经有同学冲线了,后来居上的同学越来越多,我一咬牙,又重返了比赛。
这时,有一名同学紧跟了上来,无论如何,我不能让他超过我。我不再多想什么,双脚有力的蹬着地面,胜利就在眼前了,我拼尽全身气力,一个箭步冲过了终点线。
这一次,欢呼声属于我。在一片掌声中,我铭记下:梦想需要坚持。
绿色蝈蝈读后感2
在夏季,你注意过那些深藏草丛中的歌唱家们吗?他们的声音那样细小,《绿色蝈蝈》一篇生动的文章就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蝈蝈。
法国着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他,向我们讲述了那些会唱歌的蝈蝈的故事。
文章的设计十分巧妙,耐人寻味。这是蝉在安静的休息中,被夜间狂热的狩猎者绿色蝈蝈捉住而发出的绝望哀号一句引出了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绿色蝈蝈,就在介绍蝈蝈狩猎的同时,通过一声哀鸣让主人公登上舞台。
狂热的狩猎者、艺术家、歌手都是作者给蝈蝈起的小名,那么富有拟人化,让人们更方便了解这一昆虫的特点。文章中,还把蝈蝈勇敢挑战庞然大物与鹰捕食云雀作比较,从中能过看看它敢于挑战的性格。
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这些形象生动的描写,把蝈蝈的特点展现在读者眼前,一幅蝈蝈歌唱的景观在我们面前展开。在描它声音的时候,与蝉的歌喉相对比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从淡淡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蝈蝈的无比喜爱。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是蝈蝈的食性,用了大量的笔墨,是作者亲自喂养蝈蝈所总结出来的信息,中间还掺杂了一些细致的外部特征的描写。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看了这一句,你会对作者称赞不已。于是,我不由自主地说道:多么细致的观察,多么形象的比喻,多么巧妙的刻画!
文章里没有一句话直接说明作者喜爱蝈蝈,但我们却能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作者深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那些会唱歌的蝈蝈,明年夏天,我等着听你们唱歌。
绿色蝈蝈读后感3
《绿色蝈蝈》一文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通过刘琳老师的讲解,真正把学生们带入到了昆虫的世界,微观的世界。当然,通过远程观看,我也深深地坠入了那个昆虫世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对本课谈一下观后感。
首先,从教室的言谈举止上。刘林老师给人的视觉感受是:自然、大方。板书优美,工笔于一笔一画,语言流畅优美,轻重适当,课堂节奏舒缓而层层递进。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的言谈举止也是彬彬有礼,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课堂互动,每一位学生的回答都体现出了较高的语文素养。
其次,从课堂的教学设计上。刘琳老师以谜语为导入,进而引出蝈蝈这一课堂主角,引起了学生的的广泛关注。新课开始前,老师先检测了学生们的预习效果,通过读生字词、紧接着成语连线等检测。我不仅体会到了学生课下的认真而且也对他们的课堂硬件设施羡慕不已。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板电脑,而且在接下来的整个课堂教学中,它发挥了巨大的传播与交流作用。通过一份“蝈蝈小档案”不露痕迹的完成了文章内容的概括,其间的抢答环节和通过*板电脑赠与小红花环节,为课堂增加了游戏的乐趣。通过局部的精彩研读后,刘琳老师引出了文章的作者,这与普通教学中的先了解作者的生*再研读课文是不同的,反而更能够应发学生对于作者的关注。文章结尾通过微观世界中一个小短片的放映,并转换为语文课堂的读写练习,并上传,作为一个课堂总结作业,素材准备贴切。
再次,在课堂流程的过渡上。刘琳老师通过请同学们完成一份“蝈蝈小档案”、周作人的“读昆虫记比读那些无聊的小说和戏剧更有意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是谁将文章写的这样有趣?等过渡语,将初识、再读、研讨、认识作者等环节完美的整合起来,足以看出教师备课的认真仔细。
最后,对于文章精彩部分的研读上。老师用红色字体,划横线的词语等方式,引导学生真正的深入文本,体会蝈蝈的外貌、歌声、喜欢的事物、居住特点等。学生的分享为课堂增色不少。通过教师的引导,大部分学生参与到“研究蝈蝈”的大军中来,而且是运用富有语文特色语言。其间,老师提到:汉语词典中关于蝈蝈的解释,通过对比突出了本文生动形象的写作特色。
感悟:在硬件设施上,大部分学校课堂可能比不上这节课,但是,我们更应该从老师的教学思路、方式、素材的运用上学习。将每一节课当作一部未经雕刻的石头,每节课都要精心去刻画,去雕饰,争取完成一座座精美的雕塑。
绿色蝈蝈读后感4
《绿色蝈蝈》这篇文章是由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所作。
作者通过细腻地观察,生动描写了绿色蝈蝈的叫声、生活习性,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蝈蝈捕蝉那一段:这场战斗发生在一大早,在梧桐树上,一只蝈蝈把蝉活活咬伤,尽管蝉的体积却比蝈蝈大得多,然而蝈蝈却用自己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非常勇敢地纵身捕蝉,蝉最终只能哀鸣踢蹬。作者用鹰与蝈蝈作比较,“鹰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我不禁想到:这蝉就像是人生路上的巨大屏障,蝈蝈就何尝不是我们自己?人的一生,肯定不会一帆风顺,总会经历风雨,面对坎坷,我们需要有直面的勇气,勇敢地对待!音乐巨人贝多芬,在晚年时候,双耳失聪,这对于作曲家而言,是多么大的打击!这不正是他人生路上巨大的坎坷吗?面对命运的厄运,贝多芬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而是把试音管放在嘴里,用触觉来感受音乐之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创作出《命运交响曲》与《田园交响曲》, 这些不朽的作品。正是贝多芬用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的见证。我们有理由相信,上帝为你关了一扇窗,便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门,只要你有恒心、有毅力,就一定会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也是我们学习典范,面对困难他也是毫不放弃他的理想,不管风吹雨打,依然坚持研究昆虫,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昆虫,最后,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昆虫记》这本世界名著。
困难随处皆有,有人勇敢对待,有人懦弱踟蹰。曾见过这样一幅漫画,叫《朝三暮四》,讲得是一个人,为了成为像篮球明星乔丹那样,而去练篮球,但因为个子不够高而退学;他又羡慕那些功夫明星,却又因为怕苦怕累而中途退学,最终毫无收获的故事。这虽然仅仅是一幅漫画,却深刻表达了面对强大的敌人,面对难以逾越的困难,知难而退,半途而废,最终被困难吓倒,必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是啊!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我们应该勇敢面对,即使前路有再大的风险。
绿色蝈蝈读后感5
《绿色蝈蝈》这篇文章是由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所作。
作者通过细腻地观察,生动描写了绿色蝈蝈的叫声、生活习性,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蝈蝈捕蝉那一段:这场战斗发生在一大早,在梧桐树上,一只蝈蝈把蝉活活咬伤,尽管蝉的体积却比蝈蝈大得多,然而蝈蝈却用自己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非常勇敢地纵身捕蝉,蝉最终只能哀鸣踢蹬。作者用鹰与蝈蝈作比较,“鹰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我不禁想到:这蝉就像是人生路上的巨大屏障,蝈蝈就何尝不是我们自己?人的一生,肯定不会一帆风顺,总会经历风雨,面对坎坷,我们需要有直面的勇气,勇敢地对待!音乐巨人贝多芬,在晚年时候,双耳失聪,这对于作曲家而言,是多么大的打击!这不正是他人生路上巨大的坎坷吗?面对命运的厄运,贝多芬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而是把试音管放在嘴里,用触觉来感受音乐之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创作出《命运交响曲》与《田园交响曲》, 这些不朽的作品。正是贝多芬用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的见证。我们有理由相信,上帝为你关了一扇窗,便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门,只要你有恒心、有毅力,就一定会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也是我们学习典范,面对困难他也是毫不放弃他的理想,不管风吹雨打,依然坚持研究昆虫,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昆虫,最后,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昆虫记》这本世界名著。
困难随处皆有,有人勇敢对待,有人懦弱踟蹰。曾见过这样一幅漫画,叫《朝三暮四》,讲得是一个人,为了成为像篮球明星乔丹那样,而去练篮球,但因为个子不够高而退学;他又羡慕那些功夫明星,却又因为怕苦怕累而中途退学,最终毫无收获的故事。这虽然仅仅是一幅漫画,却深刻表达了面对强大的敌人,面对难以逾越的困难,知难而退,半途而废,最终被困难吓倒,必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是啊!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我们应该勇敢面对,即使前路有再大的风险。
蚂蚁和蝈蝈的读后感(扩展6)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感悟3篇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感悟1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新标准强调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出发,我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而且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在本设计中我抓住了文本中的空白部分,大胆设计,让学生扮演花儿采访、老师扮演草儿采访,感悟人物形象。还让学生发挥想象,模拟蝈蝈神态、语气,演绎一段精彩的生活。
上这节课时,我觉得学生兴趣很高,在读读、写写、演演、说说中,学的比较扎实,比较轻松。最大的收获是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下是我这节课的几点收获和体会:
一、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第一步就是激趣:通过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手段展示全课文的动态画片,设置了新异的情境,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第二步:将夏天蚂蚁劳动、蝈蝈休息;冬天各自得到不同结局的画面,配合课文出示,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
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动作。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给一部分学生戴上了蚂蚁的头饰,请他们上台来学一学,演一演小蚂蚁搬粮食的样子。学生进行表演体,情境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了破教学重点。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探求拓展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想象对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更识于学生发展想象。《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学生根据课文已有的线索,将片断和隐含的东西连接在一个场面中,从场面出发来创造组合出新的视野。有的说:蝈蝈会边打哈欠边对蚂蚁说:你们,大热天还搬粮食,不知道休息,真是傻瓜。有的说:蝈蝈会指着蚂蚁笑: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 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对比,相异而丰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积累运用语言文字,加深内心体会
教学到最后的环节,我根据课文内容自编了一篇三字经, 内容如下:
烈日下,小蚂蚁,搬粮食;绿蝈蝈,忙乘凉。
北风吹,勤蚂蚁,多幸福;懒蝈蝈,被饿死。
小朋友,学蚂蚁,爱劳动;展未来,生活美。
学生在学习三字经的同时再次从整体把握了课文。在最后的环节,我还注重成语的积累,借助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我结合《练习七》教学了几条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利用故事情节,学生轻松地懂得了成语的意思,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如果*时的教学注重语言积累,对于学生说话、写作都是有帮助的。
随着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尽其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善学,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构建*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感悟2
四月十六日,听了倪老师的一课《蚂蚁和蝈蝈》,倪老师教学思路清晰,环节之间衔接巧妙自然,也给了学生充分的说话训练的机会。从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老师的精心设计,细心准备,对于课文的解读很细致,但是,因为对每个细节都很关注,面面俱到,所以感觉有些琐碎。张校长对此提出了“大开大合”的`教学理念,从整体入手进行教与学。在同组老师的共同帮助下,我对《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的教学重新进行了设计,把目标精简为两个:一个朗读,一个表演,舍弃了零散的枝节。
在教学过程一开始,我就从一个大问题入手,让学生听示范录音,思考“蚂蚁在干什么,蝈蝈在干什么?”学生在听的时候也受到了任务的捆绑,让他们有事可做。这个大问题正好引出课文中的两个重点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必要的讲解还是需要的,所以我对这两个重点句子进行了讲解,让学生对这两个句子的留白处进行补足,训练他们的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表演环节做铺垫。在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图片,让他们的想象有一个方向。他们能看着图片说出“推、扛”等动作,能想象出蚂蚁会搬米粒、搬虫子等。经过提醒,注意到是夏天搬粮食,食物很重,学生能说出蚂蚁可能会说“天气真热呀”,“好累啊”,一边说,一边还加上了擦汗的动作。在讨论蝈蝈会怎么嘲笑蚂蚁的时候,学生也很起劲,说出了会嘲笑蚂蚁“你们真傻啊”,“真是一群傻瓜”等句子,边说还边加上了动作。我又及时让学生边读句子边表演,学生基本上把讲到的动作都表演出来了,看来,学生真的是理解了这两个句子。蝈蝈的结局让蝈蝈很后悔,学生也能说出他们后悔当初没有和蚂蚁一起搬粮食等。
接下来,我让学生做一回小演员,表演故事。学生爱表演,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我先让学生讨论怎样演好蚂蚁和蝈蝈这两个角色。在小组讨论的时候,也提前给每一组设了一名组长,负责分配角色,指导表演的任务,避免出现分组表演时候因为角色不清,或者几个学生争演某个角色而出现的混乱。通过讨论,我们得出了表演的几条评价标准,给学生表演和评价提供了依据。第一组表演完,我让观看的学生做评委,提出改进意见,我给学生及时总结这些不足:比如,第一自然段虽然只讲到蚂蚁,但是蚂蚁在搬粮食的时候蝈蝈已经到大树下乘凉了,他们是同时的;蝈蝈在嘲笑蚂蚁的时候,蚂蚁应该继续背着粮食往前走,不应该停下来;做旁白的学生也应在适当的地方停一下,给小演员自己发挥的空间,把蚂蚁和蝈蝈的对话加进去。接着,又针对这些意见进行小组练习。每一个学生都进入到表演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又请一组学生上来表演,这一次比第一组有了进步。蚂蚁和蝈蝈的表演同时进行,表演中也能加上一些自己的语言。说明刚刚的学习是有效的。在表演过程中,我也给学生播放了一段音乐,学生伴着音乐进行表演,兴致颇高。在表演中体会到夏天,蚂蚁和蝈蝈对待劳动的不同态度以及冬天他们不同的结局。
这篇课文中蕴含着一个道理:劳动创造幸福。但是直接把道理灌输给学生的方式并不理想,课文内容浅显,我觉得学生通过上面的学习和表演,能够自己把这个道理领悟到了。于是,我让学生续编故事,找蚂蚁代表和蝈蝈代表各一名上来续演故事:第二年夏天,蚂蚁和蝈蝈遇到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学生的表现比较理想。蚂蚁说:“我们一起去搬粮食吧。”蝈蝈说:“谢谢你提醒我,小蚂蚁,我们一起去搬粮食吧。”最后,我让蚂蚁代表和蝈蝈代表分别对小朋友们说一句话。蝈蝈代表说得比较深刻:“小朋友,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就要像蝈蝈一样挨饿。如果你现在改过来还是来得及的。”她已经把课本中的道理迁移到了学习中来。那我们老师什么都不用多说了,学生自己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感悟3
苏教版第二册第二十课《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文篇幅虽短,但却富有教育意义。
针对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心理,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主动的参与、感知中,发展他们的能力。在设计本课时,我努力营造一个“入境悟情”的氛围,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演”中悟。还结合本单元的“读读背背”,设计了“四季成语猜猜看”等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走下课堂,我有以下几点颇深的感受:
一、朗读是感悟文本的最佳途径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首先,我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朗读。如指导学生读好“背”、“拉”、“满头大汗”等词语,读出蚂蚁那种劳累的感觉,读出对蚂蚁的赞美之情;指导学生读好“唱歌”、“睡觉”、“自由自在”等词语,读出蝈蝈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读出对蝈蝈贪图舒适的鞭挞感情。根据课文内容,我还设计了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表演读等不同的读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配上了动作的表演读,同学们都以逼真的动作和饱含情感的角色语言,读得入情入境,效果很好。
二、即兴幽默的评价语言对课堂氛围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前在评价学生的朗读时,我总是单纯以赞扬和鼓励为主;在执教这节课时,我即兴地加入了幽默“因子”。如在学生朗读“夏天真热”这句话时,我在一旁自言自语地插话:“真热啊,可以吃冰淇淋了!好热呀,要扇电风扇了!更热了,快开空调吧!”没想到几句很简单的话,不仅引发了孩子们的欢笑声,还意外地促使他们饱怀激情地投入到课文所营造的氛围中去体验和感悟。幽默、风趣的语言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激活了学生的兴趣,点燃了他们的激情。
三、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课文中没有具体描写蚂蚁和蝈蝈是怎样搬运粮食的,描写蚂蚁时只用了“背”、“拉”两个词,写蝈蝈自由自在的样子时也只用了“唱歌”、“睡觉”两个词,事实上,图中所画或它们实际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因此,我让学生动脑筋去想一想,蚂蚁还会用什么动作搬粮食?如果你是蝈蝈,你会怎么样笑话蚂蚁?还要求学生用“有的。有的。”句式和本课中的重点词句来描述蚂蚁和蝈蝈的话语和行动,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我还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第二年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这时候,蝈蝈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呢?”用延续情节来引导想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另一方面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四、教师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成为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重要保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么炎热的天,小蚂蚁为什么还要背粮食?”时,有的学生说:“从中可看出小蚂蚁的勤劳、可爱》”有一个孩子却说:“我觉得蚂蚁真可怜!”他的“独树一帜”的回答立刻惹得全班孩子哄堂大笑。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不免有些意外,但我没有批评、责怪这个学生,而是引导他再读前文,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小蚂蚁非但不可怜,而是非常的勇敢、勤劳。不仅使学生正确理解了文本所蕴含的深刻内涵,而且尊重了学生的认识差异,保证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畅所欲言,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保障了学生个性的多元发展。
蚂蚁和蝈蝈的读后感(扩展7)
——《蚂蚁和西瓜》读后感3篇
《蚂蚁和西瓜》读后感1
有一天,一群可爱的小蚂蚁发现了一个大西瓜,高兴极了!可是,它们左抬抬不起,右搬搬不动。
于是,它们回到洞穴,叫来了一群蚂蚁来帮忙。可它们还是搬不动西瓜,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蚂蚁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大蚂蚁和小蚂蚁都拿着一个小铲子,把西瓜一大块一大块地挖了起来,然后,各自把一块块西瓜搬进洞里。
可是,还有一大半的`西瓜没搬,它们的洞里已经装满了西瓜。没办法,大家只好把西瓜一口口吃掉,饱餐一顿。吃完了西瓜,蚂蚁们的肚子变得好大好大。吃完留下的西瓜皮该怎么办呢?大家想了想,决定把西瓜皮变成一个滑滑梯。
就这样,有些蚂蚁拿着叶子往下滑,有些蚂蚁把西瓜皮当成了游泳池,拿着游泳圈在西瓜皮上滑来滑去。
多么开心的一天啊!蚂蚁们玩得可开心了。蚂蚁们这种团结的力量,值得我们学习。
《蚂蚁和西瓜》读后感2
《蚂蚁和西瓜》讲得是一群蚂蚁和一块西瓜的故事。这一群蚂蚁,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把西瓜搬回家,反复上演着“分享”和“分担”的故事。他们分享着甜美的西瓜,分享着劳动带来的快乐,分享着协作带来的成功。他们分担着西瓜搬不动的困惑,分担着搬西瓜的不同工种,分担着西瓜太多带来的储藏室的拥挤。
我们要学会团结,向蚂蚁一样遇到困难要想办法去克服,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
从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得她讲故事,大多是我们小时侯常听的那些,如龟兔赛跑、猴子捞月亮、小红帽……我觉得这些故事得以代代相传是因为这些故事虽然短小却蕴含着深厚的道理、小哲学,所以我愿意也经常给她讲这些故事。
从从她从出生到现在我每天在睡觉前会给她背一段三字经或一、两首唐诗。从她会翻书起我就给她买了许多色彩鲜艳、图案丰富的经典老故事,并且给她买了洪恩学英语和三字经等一系列光盘,让她可以多方面接触各种不同种类的知识。古今中外各有不同,我不指望孩子能懂或者融会贯通,只希望孩子能从小多接触一些不同的知识,这对她将来长大进一步学习并领会学以致用是有一定作用的。所以,我这个专职妈妈每周会讲同一个故事并用我认为她能懂的语言和肢体动作给她讲述。开始她只是认真地听,后来她就能很快地接述我所讲的故事、唐诗或三字经等。她现在更喜欢“看”故事,或者从书上、DVD,总之喜欢能看到的故事,并且学者书上或DVD上的各种动作给我们即兴表演。
现在,从从很喜欢唱歌、学英语,并且对动物、家里常用到或看到的物品的英语名称尤为热衷。所以,我在给孩子书本这种死教材的同时会带她亲身去接触或参观可以让她见到、摸到的或教材。从从也很愿意去动物园,因为动物园里的很多动物她都能用英语说出它们的名字,这让她很有成就感。
这次我们拿到《蚂蚁和西瓜》的故事书时,从从开始就很兴奋,因为她知道西瓜和蚂蚁的单词,我给她讲了三遍故事还意犹未尽,最后因为太困了不得不放弃。第二天我再给她讲的时候,问她:“从从,蚂蚁为什么搬动西瓜呀?”她奶声奶气地告诉我“西瓜太沉了,蚂蚁搬不动”我当时听了很高兴,因为她从轻重的角度诠释了她心中这个故事的含义,我觉得我的女儿从现在起已经慢慢地运用她自己的哲理去解释她所接触到的事了,她在成长、在进步。这就是我们这些家长最希望看到的结果,这不就是看书的初衷吗?
左后愿我们的小宝贝都能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汲取他们以后人生中所需的各种知识养分,在不久的将来能长成一个无愧于己的有用之材。
蚂蚁和蝈蝈的读后感(扩展8)
——《蜻蜓和蚂蚁》读后感3篇
《蜻蜓和蚂蚁》读后感1
我读了《克雷洛夫寓言》里的一则寓言《蜻蜓和蚂蚁》。
夏天,小蜻蜓悠闲地玩耍着。别人都劝它过冬的食物,而它却满乎。秋天来了,寒冷和饥饿一齐向小蜻蜓袭来。它请求蚂蚁收留它,可蚂蚁却不愿意,并且说:“你要想冬天过得舒服,夏天就向我辛勤地工作!”
这则寓言使我深有感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耕。蚂蚁辛勤劳作,最后过上衣食无忧、充实富足的生活;而蜻蜓纵情享乐,在冬天里喝西北风。不付出,就回报的。
都要向蚂蚁学习,和蜻蜓。春天撒下种子,秋天收获到果实。在别人辛勤地劳动时,你在偷懒玩耍,“冬天”,再去讨要别人的施舍,那意义呢?靠勤奋学习,长大以后应收获。
蚂蚁和蝈蝈的读后感(扩展9)
——蝈蝈和蚂蚁作文 (菁选2篇)
蝈蝈和蚂蚁作文1
天气变冷了,动物们都开始为冬天准备粮食了。蚂蚁们争先恐后的到处寻找粮食,并把粮食运回蚂蚁洞。它们运粮的时候经过了蝈蝈国,蝈蝈们一点儿都不着急,有些蝈蝈站在城门口玩耍,他们看见蚂蚁满头大汗的推着粮食,哈哈大笑起来:”多好的时光啊,你们却在这里浪费,这么好的天气应该用来唱歌才对呀,谁像你们这样浪费时间。”说完他们又去准备开演唱会了。蚂蚁们摇摇头,不理睬蝈蝈,继续推着粮食小车赶往蚂蚁洞。
冬天很快到了,天气好冷,外面也找不到粮食了。蚂蚁们穿着暖和的衣服,吃着喷香的"粮食在洞里玩耍。而蝈蝈们却没有粮食,蝈蝈们很后悔在秋天的时候没有及时准备粮食,只好去找蚂蚁借粮食。蚂蚁问,你们难道没有准备粮食吗?蝈蝈们很不好意思。蚂蚁说:“劳动是在为幸福做准备。下次冬天快来的时候,你们一定要准备好粮食。”蚂蚁们边说着边分给了蝈蝈一些粮食,蝈蝈们非常感谢蚂蚁,发誓下一年冬天一定要提前储备粮食。
第二年冬天,蝈蝈们果然不再浪费时间了。蝈蝈们和蚂蚁一起去寻找并存储粮食,他们再也不偷懒了,也不再害怕冬天的到来了。
蝈蝈和蚂蚁作文2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小草从地面钻出了尖尖的小脑袋,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太阳慢慢地从东方升起来了。
有一只懒惰的蝈蝈,在大树底下,一边嗮太阳一边唱着动听的歌。它看见蚂蚁们在忙忙碌碌地搬家,但它还在唱歌。蚂蚁关心的说:“你还不快搬家?快下雨了。”蝈蝈抬头看看天空,不以为然的说:“瞎说,这么好的天气怎么会下雨呢?”蚂蚁只好走了。
蚂蚁刚搬完家,在家悠闲地休息时,刚刚晴空万里的天空,忽然乌云密布,不一会儿下起了倾盆大雨。把蝈蝈的家给淹了。它只好到蚂蚁家躲雨。雨停了,蝈蝈只好重新挖了一个洞,住在了里面。夏天来了,蝈蝈还是整天在家门口,边嗮太阳边唱歌,蚂蚁又出去找食了,叫蝈蝈一起去。
蝈蝈说:“现在到处是食物,用不着去找。”蚂蚁只好自己去了,它们找到了许多食物。秋天来了,它们又叫蝈蝈去找食。
蝈蝈说:“离冬天还早着呢?”蚂蚁们只好摇摇头去找食了。转眼冬爷爷来了,蝈蝈的粮仓一点儿食物也没有,又不好意思去蚂蚁家借,可饿得受不了,只好硬着头皮去蚂蚁家借食,蚂蚁给了它一个大苹果,蝈蝈感激地说:“谢谢,你多次劝我,我都没有听你的话,只顾唱歌,可你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帮助了我。以后我会改掉懒惰的坏习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