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2023年鲁迅论读后感精选7篇(范文推荐)

2023年鲁迅论读后感精选7篇(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2023-03-06 17:50:05 来源:网友投稿

鲁迅论读后感精选7篇鲁迅论读后感篇1上个星期天,我看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写的散文诗集《野草》。我一看这本书就入了迷,爱不释手,一口气就将它读完了,其中有一篇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迅论读后感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鲁迅论读后感精选7篇

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同学们对书上情感的领悟,写好读后感是提升我们写作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鲁迅论读后感精选7篇,感谢您的参阅。

鲁迅论读后感篇1

上个星期天,我看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写的散文诗集《野草》。

我一看这本书就入了迷,爱不释手,一口气就将它读完了,其中有一篇我印象最深的《雪》,这篇文章与众不同,写得十分优美。《雪》这篇文章我觉得很有特色,与我们写得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写雪的着重点一般都是它的形状、颜色、飘落的样子等等,而鲁迅写得这篇《雪》的着重点却是孩子们怎样塑雪罗汉。依我个人认为这是《雪》这篇文章的闪光之处。“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立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色了。”这一段话里蕴藏着一个道理:看似强大的事物却经不住一点点、小小的考验,就已经完全拜变了样,认输了,低头了。

在我们身边也存在着这样的事情,我们要去克服它,消灭它,不使它成为你生活的累赘。《雪》让人读了以后,眼前仿佛就出现了这个情景,如:“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这一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蜜蜂飞来飞去,写作了忙碌。蜜蜂一边飞一边发出嗡嗡的声音,这是很正常的事,而作者却把它们写成是在吵闹,这更加突出作者之文采。只要你一闭眼,眼前就会出现书中所写的这一幕。

鲁迅论读后感篇2

大家好,我是阿q,今年上六年级了。我帅,我酷,我叛逆!我是新新人类,可我的学习不好,可以说我懒死了。怕什么?偶老爹有的是钞票,将来我一定是××公司的老董,学习好有个鬼用。

昨天晚上泡心一爱一的电脑,真爽!作业?去,谁管你,明天的事明天再一操一心好了!早上,和哥们几个玩了十几分钟,不尽兴埃啊噢!完了,老赵要来检查作业了!老办法,“我忘带了。”我笑着说。于是,我被老赵“k”了一顿,老赵第一千零一次罚我站在教室后面了。哼!这对我来说可是小菜菜了,我是谁?我是阿q我怕谁!?哈哈,老赵又气的脸色苍白了,气吧气吧,反正你也奈何不了我。大不了请我老爹来揍我一顿。挨打不过皮肉苦,怕什么?老赵也够“一陰一”的,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丑”字,还要我阿q来念。我可不念,使用沉默战术。老赵竟然在上面注了个错误的拼音“wu”,存心想让我出丑啊这。老赵见好不收,又写了一个“羞”字,还把羞下面的丑改成了五,这是我写的错别字啊,有你的。老赵要我上黑板,我阿q才不吃这一套呢,不来不来就不来!老赵要“假洋鬼子”扶我上来,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这小子马上对老赵摇了摇头,坐了下来,看看看!我多厉害啊!老赵可不是软柿子,让我阿q捏着玩的。他亲自出马来扶我,我这才动脚。看什么看!没见过酷哥啊,这叫“特殊待遇”懂不懂!结果,我硬是在黑板前站了一节课。

今天晚上,老赵布置作业,点名让我把作业写在黑板上,我yyp(呀呀呸)!这不是存心让我阿q丢人现眼嘛,我不知道你老赵安的是什么心,不就是想让我的螃蟹字出丑嘛。没办法,阿q我当此殊荣,写就写吧。这可是我写的最认真,也是最像字的字,可下面还是有人笑我,说什么我写的字有多难看。气死我也!有本事你上来写啊!告诉你,你还没那福分!

耶!耶!放学喽!星期五,哈哈!ilovefrl(我一爱一星期五),心一爱一的tv,俺来喽!

鲁迅论读后感篇3

今天,我看了《朝花夕拾》中的文章《父亲的病》。

这篇文章让我再次意识到以前社会的疾病,那就是金钱比其他人的生命更重要。过去,人们都很穷。除了少数几个能请到名医的大家庭外,几乎没有人有钱请名医来治疗他们的亲属。这篇文章写道,鲁迅的父亲有水肿,但直到陈连和庸医治好了,鲁迅的父亲才止不住疼痛而死。原因是陈连和是个庸医,他只是推卸责任,说:“不是他不好,而是他的前辈做错了”。我认为陈连和博士不应该说谎,即使他没有说谎。更重要的是,他还对别人的前辈们撒谎。这太过分了。然而,当时社会上的人太迷信,太通情达理,让我觉得自己很虚伪。还有作者鲁迅,他小时候不太相信陈连河先生,但他还有一点救父亲的希望,所以他听了陈连河先生的话,就去找药。但他不知道陈连和先生想拖延时间,谎称他的前任做了错事,于是命令他去找药。我想鲁迅先生问那些陌生人时一定很担心,怕浪费时间,危及父亲的生命。我也知道陈连河只知道钱,不知道一个人只能活一次。衍太太迷信是错误的。他不知道如果鲁迅在他父亲去世时给他父亲打电话,他父亲会害怕失去他的儿子。鲁迅错误地听了衍太太的话,称他为“父亲”,使他的父亲感到害怕。

记住,社会疾病危害所有人的疾病。如果悲剧不被允许发生,社会上最糟糕和最致命的疾病将被治愈。

鲁迅论读后感篇4

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心中弥漫着富足时代的日子,品尝着从言外之意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心机好像也飘向了那份从前归于咱们的逍遥日子。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写作《呼吁》《徘徊》的一起,鲁迅先生还创造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工作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

鲁迅先生创造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透露了年少的张狂时期,从中品尝童真的趣味。

百草园叙述了的景象美,一起也表达了“我”贪玩、顽皮、有好奇心……种种的景象让我感觉百草园的无穷趣味。‘不用说碧绿的菜畦,润滑的石井栏,巨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用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壮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盈的叫皇帝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用了排比的方法,把百草园写的绘声绘色。及捕鸟的全过程,也写出了雪后捕鸟的趣味。

三味书屋叙述了“我”对百草园的眷恋,对三味书屋的恶感。可是‘三味书屋后边也有一个花园,尽管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室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先生是本城中级横竖,质朴,博学的人。但当我问“先生‘怪哉’这虫,是怎样一回事?……”先生好像很不高兴,连撒很改变还有肝火。

?朝花夕拾》,带咱们去领会一下鲁迅的富足,渐渐领会富足的趣味。琐碎的回想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相同的时代,相同的高兴,富足,惹人思念啊!

鲁迅论读后感篇5

鲁迅先生的此篇文章更像是《二十四孝图》这本古籍的读后感,而我所写的则是先生的这篇读后感的读后感,这边让我感到不少压力了。

鲁迅先生是20、30年代新白话运动的领袖人物,而这篇文字也正是从白话运动入手。先给予那个所谓的绅士冲击,阐明先生对于白话运动的立常为了加强说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读过的《二十四孝图》入手,揭开封建卫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为了读懂先生的这篇文章,我还将《二十四孝图》的原文找出,加以对比阅读,让自己能够更好地理解先生的这篇文章。“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这些文章都是传扬封建礼教中的“孝”的脍炙人口的文章。

文中表达的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违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为了人颂之为“孝”而“孝”,封建时代也讲求“礼仪孝悌”,但这些所谓的“孝”实在是无法用当下的孝道观念去衡量的。郭巨可谓至孝,家里贫困,孝母之心值得称赞,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实在违背了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这样的故事在书中随便翻翻举目全是!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这样一种封建的吃人的礼教,实在让人感到可悲!

封建时代的信仰与理念并非都是要继承或抛弃的。但是孝乃百善之首,如何正确地进行理解才是最正确的。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理当传承发扬!但这样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卫这些的披着羊皮的卫道士们更是可耻的!

鲁迅论读后感篇6

鲁迅先生是如此独特,如此博大,如此值得让我们这些后辈敬佩、模仿。所以,鲁迅先生的名作也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鲁迅先生在《呐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从《孔乙己》里面领悟到:鲁迅先生的本来目的是要表现世人的凉薄,我却从中看到了读书人的悲哀,自尊心强却无地位,可供卖弄的惟有学问而已,可是学问在世人眼中算什么呢?鲁迅先生在刻画人物方面并非象西方小说那样大段大段的描写,而是抓住最具特点的地方寥寥几笔传写精神,这就是他写作的独特之处。《孔乙己》中写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酒店是人们取笑的笑柄,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了个半死,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像《故乡》时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而《药》则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文中凶暴残酷的刽子手康大叔,因为小儿子小栓的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为革命而被处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的麻木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夏瑜的英雄气概,但是完全脱离群众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而《狂人日记》的优秀之处在于他用了日记体和精神病人的内心独白这种手法。狂人本身就是一个隐喻,是先觉者的形象,而且庸人不加分析地就认为他说出真实是一种威胁,尽管那是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的东西。我们活在谎言中,还有就是对他恐惧的也多是这个社会的被奴役者,但他们不仅不理解他,反而本能地就认为他追求真实和人道是不正常,拼命地想让他从青春期的发疯状态恢复到适应社会认可社会潜规则的正常状态,果然他最后“赴某地候补矣。”可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已经与普通的庸众合流。从而,维护黑暗的已经不仅仅是统治者本身,而是整个社会,他们对真实和反叛本能地恐惧。

如果要问我最喜欢《呐喊》中的哪部小说的话,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阿q正传》。自然,就象哪部是金庸最好的小说,人们争吵不休没有定论一样,对于哪篇是鲁迅最好的小说,人们肯定也有不同看法。但《阿q正传》得到了最大多数的认同应该是事实,而且也成了世界名著。那么这部鲁迅的最长的小说到底好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是他对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的微妙而又犀利的洞察,他的语言总是独特而又给人予深刻的印象,但在本篇小说里表现得尤其突出。《阿q正传》中的阿q,由于受剥削受压迫而要求革命,但又因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后,不能真正觉悟,最后还是被迫害致死。阿q是旧中国未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在未庄,阿q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所以被人叫着阿q。他是勤劳,专做短工,但穷得只有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他是弱者,受了欺负却又欺负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挨了打,常用“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胜利;他常为生计发愁,而关于妇女和婚姻,他还要“合乎圣贤经传”。野蛮的压迫剥削使他贫穷无奈,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愚昧麻木。从他深恶革命到“神往”革命,都表现他对革命对象,革命目的等的认识都是极其模糊的,是小农经济的闭塞短浅的心态。他的革命行动是去静修庵里胡闹。当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时,他恨假洋鬼子,却又恨起造反来了,这些都是阿q想革命却又愚昧不觉悟的表现。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与人之间的势利,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的摧残……反映社会的真实面目,也让当时的人民醒觉起来,对抗社会的黑暗势力。

鲁迅论读后感篇7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然而有着一身铮铮铁骨的鲁迅也要死去,因为老年的到来把他带到了戏的最后一幕——死亡在舞台两侧等待着。蒙田说:“没有一个人或只有极少数人在进入老年之后不带有酸腐和发霉的味道的。”鲁迅应该属于那“极少数人”,疾病、暮年和即将到来的死亡,没有压垮鲁迅,在他的作品《死》里,表现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死》是鲁迅逝世前一个月写下的一篇杂文,文章的开始部分引用了史沫特莱(通译为史沫特莱,鲁迅在《死》文中译为史沫德黎)对于柯勒惠支的版画集所写的序言中的一段话:“许多年来,凯绥·柯勒惠支——她从没有一次利用过赠授给她的头衔——作了大量的画稿,速写,铅笔作的和钢笔作的速写,木刻,铜刻。把这些来研究,就表示着有二大主题支配着,她早年的主题是反抗,而晚年的是母爱,母性的保障,救济,以及死。而笼照于她所有的作品之上的,是受难的,悲剧的,以及保护被压迫者深切热情的意识。有一次我问她:‘从前你用反抗的主题,但是现在你好像很有点抛不开死这观念。这是为什么呢?’用了深有所苦的语调,她回答道,‘也许因为我是一天一天老了!’……”从不愿多说废话的冷峻的鲁迅引用了这么一大堆别人的话,表面看来有点旁逸斜出,其实不然,鲁迅的心路历程与史沫特莱所说的柯勒惠支十分相似,鲁迅一生都在反抗,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一生都在同帝国霸权,同形形色色的走狗文人作斗争,甚至于也不放过无情地剖析自我,对于国民的劣根性,更是痛加鞭挞,为唤起民众之拳拳之心常常感觉到要成为“啼血杜鹃”,至于柯勒惠支作品中的死亡主题,鲁迅之所以引用史沫特莱的话,更是事出有因,鲁迅就是要从这段话里传达出自己对于死亡的看法,而且鲁迅引用这段话也并不是偶然的,在这之前,鲁迅在介绍和说明柯勒惠支的一幅题为《妇人为死亡所捕获》(亦名《死和女人》)的版画时就说了这样一段话:“‘死’从她本身的阴影中出现,由背后来袭击她,将她缠住,反剪了;剩下弱小的孩子,无法叫回她自己……”(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凯绥·柯勒惠支版画选集〉序幕》)显然,鲁迅对这一版画作品中“死”的意蕴表现出了某种深获我心的赞许和默契,在杂文《死》中他写到:“我那时看到这里,就想了想......我今年的这‘想了一想’,当然和年纪有关,但回忆十余年前,对于死却还没有这么深切。”“那时”只是“想了一想”,而现在感受这么“深切”的是什么呢?是死亡意识。死亡,是随着疾病和暮年而来的;死亡心理,可以说也是最重要和最典型的暮年心理。但是,相对来说,暮年毕竟还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它的到来往往是不知不觉的,人们可能不会一下子便感受到暮年的死亡阴影,大多只是由于生理上的变化而首先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年老体衰的感觉,所以“我那时看到这里,就想了想”,但仅只“想了一想”,十余年后的今天,对于敏感的鲁迅来说,在遭遇许多不幸、经常生病,生大病的鲁迅,虽然是大病刚有点转机,但当这种暮年的死亡意识再次袭上心头,感受深切之程度就再也不是一个“深切”这样的词语,一句或几句话载得住了。鲁迅也毕竟是人,一个会死去的肉体的人,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现实的物质羁绊,完全超越现实存在的限制和人的最基本的思维定式与精神素质,但在这些最普通、最一般的心理表现中,鲁迅是伟大的,从他在《死》这篇作品接下去的文章当中我们马上就能感受到鲁迅是一个具有高度生命意志与深刻生命意识的人,他有着比一般凡夫俗子远要沉后执著的生命态度和蕴藉深远的死亡意识。在接下去的文章中,鲁迅很自然地谈到穷人的死亡意识,“有着地位,权势和金钱的人”的死亡意识,谈到这些的时候,鲁迅没有忘记他仍是个斗士,举起了他的“投枪”,刺向那些该入畜生道的有着地位、权势和金钱的人,因为穷人是没有“造出该入畜生道的罪孽的”,所以要让曾经作孽多端的人到阴间也不好受,他们要“长久做鬼,而且还别梦想着阴间的主宰者”也“恰如人间的好官一样”,“对于他独独颇肯通融,也会收点礼物。”鲁迅从来的作品里都是充满了一种昂扬的斗争气息的,在这为数很少的调子和氛围难免悲哀和低沉的作品里,包括《死》这一篇作品,他仍然没有忘记战斗,正如许广平所说,鲁迅“是一个终身从不复员的征人,毕生荷戈而绝不解甲的一位能征惯斗的战士。”(许广平《忘记解》)而正是因为要继续战斗,鲁迅即使“这两年病特别多,一病也比较长久。”而且“往往记起了年龄”,但却一丁点儿也不懈怠,而且“从去年起,每当病后休养,躺在藤椅上,每不免想到体力恢复后应该动手的事情:做什么文章,翻译或印行什么书籍。想定之后,就结束道:就是这样罢——但要赶快做。这‘要赶快做’的想头,是为先前所没有的,就因为在不知不觉中,记得了自己的年龄。”鲁迅是伟大的,他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在暮年心态和死亡意识面前,他不是束手就擒,而是表现出他的反抗精神,以及他的沉厚执著的生命态度,正是这种与生命、与反动势力持续不断地抗衡,激发了鲁迅的生之灿烂的激情。许广平曾说,鲁迅是“用小跑步走完他的毕生”(许广平《忘记解》)的,但是鲁迅在感受到死亡将近时,还在对自己说:“要赶快做”,使人不免感受在鲁迅暮年,他简直是以一种百米冲刺——是在马拉松的最后一段路程的“百米冲刺”——的竞技状态和速度投入生活的,这是何等地让人肃然起敬!鲁迅以前“从来没有直接地想到‘死’”,“直到今年的大病,这才分明地引起关于死的预想来”,然后仿佛谈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一样谈到他的病情及诊治,他说医生“虽然誉我为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国人,然而也宣告了我的就要灭亡,并且说,倘是欧洲人,则在五年前已经死掉。这判决使善感的朋友们下泪。我也没有请他开方,因为我想,他的医学从欧洲学来,一定没有学过给死了五年的病人开方的法子。”鲁迅自供:“我并不怎么介意于他的宣告,但也受了些影响……而从此竟有时要想到‘死’了”“临终之前的琐事”“想到过写遗嘱”“我也留下一张罢”等等,鲁迅的这些话,写来笔调是这样地从容、舒缓、平和乃至于显示出一种能够包蕴一切的幽默,并且还表现出了一种不失为自嘲的豁达风度,让我们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是一个自信、参透了生命真谛的人。死和死的预感,已经完全消解在鲁迅丰富而深刻的生命意识之中了。所以,鲁迅的“遗嘱”可以说是对一切存在包括生命存在的挑战和对死亡威胁以及蔑视、压迫生命者的嘲弄!什么“不收礼”“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忘记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等无不体现了这种嘲弄,但是,与此同时,也流露出鲁迅对于死亡的幽婉心态及一些儿女情长,如“管自己生活”“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取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幽婉和儿女情长是给自己人,对于敌人,鲁迅即使在临死前,却仍然决绝地说“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在这篇作品的最后一句话“到现在,我想,这些大约并不是真的要死之前的情形,真的要死,是连这些想头也未必有的,但究竟如何,我也不知道。”毅然决然,激烈与决绝之后却是一片茫然,从而也最真实地揭示了鲁迅暮年对于死亡的隐晦和曲折的特殊心态。每个生命都会有终结,骨头再硬的鲁迅也要死去,戏已经演到了最后一幕,大幕即将徐徐拉上,然而鲁迅告诫自己的是“要赶快做”,那“准遗嘱”更是意味深长,想着一代伟人的死不免唏嘘惆怅,扼腕哀叹,读着他的作品,真切地感受到为伟人的死亡意识,只感到是小溪之于大海,又怎能一一包容,又怎能几言穷尽,但还是做了上述努力,笔者才疏学浅,不尽周详之处在所难免。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