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对照材料 > 对照秦岭北麓生活会发言材料(8篇)

对照秦岭北麓生活会发言材料(8篇)

发布时间:2022-11-26 12:35:03 来源:网友投稿

对照秦岭北麓生活会发言材料(8篇)对照秦岭北麓生活会发言材料  王学斌:秦岭的历史文化意义西安大数据今天  本文原载于2020年5月25日《学习时报》,原题为《如何理解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照秦岭北麓生活会发言材料(8篇),供大家参考。

对照秦岭北麓生活会发言材料(8篇)

篇一:对照秦岭北麓生活会发言材料

  王学斌:秦岭的历史文化意义西安大数据今天

  本文原载于2020年5月25日《学习时报》,原题为《如何理解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来源:天熹策论文章结构提纲:

  秦岭的历史文化意义王学斌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文史教研部教授

  “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古往今来,山脉作为国家的精神标识与民族的文化象征有其独特的重要价值。众所周知,中国名山众多,各有千秋。位于华夏腹地、界分南北的秦岭,又有着极其特殊且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意义。

  今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时指出,“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再次凸显出秦岭之于我们民族、国家文化的显著地位。

  何为“祖脉”?简言之,它犹如万流之源,绵延不竭,祖先诞生于此,民族形成于此,历史开端于此。

  莽莽秦岭,人文悠悠。距今115万年前,蓝田人已在山谷间繁衍生息,此后半坡人、郧西人和仰韶人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古人类在此聚合交融。恰如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所指出的,从宝鸡一直延伸到伊洛之间的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文明起源最主要的一区域,多元却又统一的中国文化基本就是沿着秦岭北麓展开。

  经年累月,传说流播。华胥氏在此建国立邦,繁衍子孙;伏羲氏在此发明八卦,结绳记事;女娲氏在此捏泥造人,炼石补天;神农氏在此尝尽百草,教民农耕;轩辕氏在此征伐蚩尤,天下安定;周公旦在此制礼作乐,天下归心;老聃在此出函谷关,留《道德经》……

  《尚书》有云:“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华夏民族就在秦岭温暖宽厚的怀抱里悄然孕育、渐成规模。

  一座山脉,半部国史。

  (来源:搜狐网)

  公元前763年,秦文公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之后数百年里秦国人依凭秦岭庞大富饶的身躯不断开疆拓土。“秦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秦王嬴政更是一扫六合,统一中国,称皇帝,设郡县,修长城,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秦政暴虐,天下再乱。起义军领袖刘邦意识到“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有也”,“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于是入主关中,与百姓约法三章,终底定四方,建立西汉。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融合与动荡持续了四百年之久,直到公元618年唐王朝的建立,才结束了这一旷日持久的乱局,从而迎来了史上少有的盛世。

  无论江山如何鼎革变幻,秦岭依旧大爱无言,默默地为一个个朝代提供滋养与屏障。

  一千多年间,巍峨的秦岭见证了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兴衰荣枯,西安也成为是我国建都时代最早、建都王朝最多、定都时间最久、都城规模最大、历史文化遗迹也最丰富的古代政治中心。这里承载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为深厚坚实、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维系着我们民族对共同起源的认知和根基情感的认同。

  何为“象征”?概言之,它仿佛群峰之首,巍然矗立,代表着文化的厚度,文明的高度,精神的温度。

  壁立千仞,基础必固。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在秦岭书写了浓墨重彩。周人不断探究天人之际,制定周礼,“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从吉、凶、宾、军、嘉的礼制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皆有相应的仪节规定,礼仪活动已经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仪文化渗透到中国人血液当中。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经学遂蔚为大观,盛极一时。

  终唐一代,佛音悠扬,先有西域龟兹人鸠摩罗什于秦岭山岚雾霭之中潜心翻译,为后世传下佛经94部,总计300多万字。此后高僧辈出,流派纷纭,汇聚为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来源:搜狐网)

  除却经典,更有诗篇。王维在辋川隐居,描绘出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景象;韩愈遭遇仕途贬谪,发出了“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喟叹。文学史上总不乏秦岭的踪影。降至北宋,关学兴起,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着后世无数读书人为苍生社稷殚精竭虑。

  山不厌高,有容乃大。秦麓南北,泾渭两岸,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文化辐辏融汇,构成了一个庞杂多元的文化系统。游牧文明曾长期在这里存在,秦国崛起后便开启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农耕文明时代。关中文化是其底色,巴蜀、荆楚、中原、西域等文化类型为这里增添了缤纷多彩的色调,共同描绘了华夏文明的瑰丽画卷,彰显出一种成熟文明的博大、包容与高明。作为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源头与骨架,秦岭的地位不可撼动。

  山之大者,精神长存。名山哺育人类,人类赋予其精神内涵,古今概莫能外。秦岭涵养万物,中国人受其启示,提炼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天人合一式价值追求;儒学在这里跻身庙堂,道教在这里发源兴起,佛教在这里祖庭遍布,这正是“和而不同”精神的最生动展现;一

  代代中国人在秦岭生老病死、兴家建业,薪火相传,奋进不辍,“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

  (来源:搜狐网)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千百载来,秦岭如同一位智慧长者启迪与保佑着中华民族。

  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我们慎终追远,不忘祖脉,应满怀温情与敬意地悉心守护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上那座不朽的“秦岭”。

篇二:对照秦岭北麓生活会发言材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演讲稿五篇精选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五大演讲精选

  青山青山青山是金山银山的概念,其中蕴含着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蓝天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具包容性的福利的深刻道理。所以今天边肖带给你的是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希望你喜欢!

  【环保模式】一

  秦岭北麓自然资源、文物古迹和地质遗迹丰富,是关中城市群的自然生态屏障,也是Xi重要的水源补给区。20xx年4月,市政府研究制定的秦岭北麓矿山专项整治方案出台,拉开了秦岭北麓分布矿山的整治序幕,对资源无序开发说“不”,坚定不移地保护大秦岭绿水青山。

  对资源的无序开发说“不”

  许多采石场最初分布在临潼区秦岭街道办事处杨家村大水沟组附近,但目前都已停止开采。在一个废弃采石场的旧址,记者看到在巨大的山下,裸露的石头仍然引人注目。河里的小溪虽然小,但是清澈见底,所有有土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杂草。原本分布在周围的几个采石场关闭带来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秦岭北麓已经关闭了很多这样的采石矿,目前还在生产的采石矿也不多。”。据市国土资源局矿山管理处郑世华处长介绍,4月20日,我市研究制定的秦岭北麓矿山专项整治方案发布,拉开了Xi市整治分布在秦岭北麓的大小矿山的序幕。

  根据规划要求,20xx年秦岭北麓有16个闭矿任务(10个采矿权和6个探矿权)。截至去年年底,整改工作进展顺利,全市已决定关闭20个矿业权。目前,秦岭北麓有15个探矿权和26个采矿权。26个采矿权中,只有4个生产,其余均处于停产整顿状态。

  “我们现在要继续严格执行秦岭北麓矿山专项整治计划。青山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要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郑世华说,要进行矿山整治,不需要一下子把所有的矿山都关闭。今年,国土部门将继续加快矿山关闭,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关闭所有小型和分散的采石矿山,以更好地保护秦岭的生态环境。

  资源储量接近枯竭、综合利用率低的,建议恢复治理后,退出并关闭矿山环境;虽然有资源储备,但采矿方法落后,矿山环境恢复和管理不到位,给予半年宽限期,促进其整改。不符合要求的,待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后关闭;如果有资源储量,可以分采分选,边生产边治理矿山环境,则需要提高环保标准,在资源储量评估确定的服务年限到期后关闭矿山环境。

  未来将在蓝田、户县、周至选择一些生产条件和设备较好的大型绿色矿山作为原料基地,提高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水平,妥善解决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同时,加快砖瓦粘土矿的整合,通过建设现代化自动化生产线形成规模化生产,不仅可以更好地

  省国土资源资产利用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赵表示,矿山整治要积极适应矿产资源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常态,适应生态保护新要求,坚持绿色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只要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和底线思维,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够实现Xi市矿山数量和面积的“双减少”,矿山产出效益和生态恢复面积的“双增加”,以及矿产资源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从而实现矿山整治的预期目标。

  【环保模式】二

  世界自然遗产不仅是荣誉和桂冠,也是“保护名录”。对于南川来说,对她的保护从未停止。近五年来,金佛山因其生态和对绿水青山的执着而美丽。南川正在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把丰富的自然资源转化为人们真正的收获感和幸福感。

  让每个人都成为保护者

  倡导设立“中国自然遗产日”

  自20xx年金佛山成功申请世界遗产以来,南川区一直致力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在积极倡导设立中国“文化自然遗产日”的过程中,努力引起全民的关注和参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20xx年6月23日,在金佛山成功申报世界遗产一周年座谈会上,除了讨论金佛山成功申报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问题外,还有一个话题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中国只有文化遗产日,但针对自然遗产的专属节日却是空白,这给中国自然遗产的关注和长期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局限。

  对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领导、金佛山管委会领导、与会学者和华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领导一致认为,设立“中国自然遗产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时机成熟,并立即就设立中国“自然遗产日”进行了讨论。

  为了更有力地推动“中国自然遗产日”的设立,区政府多次与华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领导、相关部门和相关学者联系,推出《设立“中国自然遗产日”倡议书》,由中科院袁道贤等五位院士签名支持。

  20xx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文化遗产日”从20xx年起调整为“文化自然遗产日”。到目前为止,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已经正式成为中国的“文化自然遗产日”。

  “这增强了公众对世界自然遗产的认知体验,为全社会营造了珍惜美好家园、爱护自然遗产的良好氛围。”袁道贤院士表示,“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的设立,进一步彰显了中国保护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历史责任,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保护和传承壮丽自然景观和悠久历史文化的高度重视。

  让资源保护更加立体

  科技手段有助于保护管理

  金佛山有多大?1300平方公里,占南川区的一半,相当于70万个篮球场。境内动植物达8000多种,其中银杉、银杏、古树茶、金佛山方竹、杜鹃被誉为“金佛山五绝”;动物有20xx多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林麝、黑叶猴等。

  银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三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后残留下来的稀世珍宝,被植物学家称为“植物熊猫”。在金佛山广袤的密林中,仅有400多株野生银杉树。而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居民就从靠山吃山、乱砍滥伐,到放下伐木斧,成为生态护林员。

  金山镇老龙洞村民梁正福的父亲梁隆全就是其中之一,梁正福父子俩护林35年,就守护着门前大山里大小不等的野生银杉70余株,管护面积上百亩,其中最大的银杉王也在此山中。他们负责挂牌、记录生长数据、每年采收银杉果实和防火防盗等工作。为了守好这片青山,从白天走到了黑夜,从春天走到了冬天,从少年走到了鬓白……几十年如一日,父子俩沿着崎岖的小路去林中巡护,由于父亲年岁的增长,梁正福从父亲手里接过这个“守护青山”的光荣任务,没有指南针等专业工具,全凭记忆和经验,坚持每日巡山护林,走错路也是很常见的事。

篇三:对照秦岭北麓生活会发言材料

  山水城市视野下秦岭北麓(西安段)空间建构研究

  肖哲涛;郝丽君;和红星

  【摘要】ThenorthernfootofQinlingMountainsofXi’anSectionisatransitionzonebetweenQinlingMountainsandXi’an,andithasveryimportantecologicalsignificance.Firstly,thepaperreviewsthelandscapecity,takesthespaceconstructionofthenorthernfootofQinlingMountainsinthetheoreticalframeworkofthelandscapecity,andrevealsthespaceconstructionthatisanimportantecologicalcarrierofthelandscapecitypatternandanimportantsupportof“Mountains-WaterCity”cultureinXi'an.Then,thepaperproposesthefivefactorsforthespaceconstructionofthenorthernfootofQinlingMountains,describesit’sthefivebasiccontentsfromspacestructure,spacemorphology,ecologicalenvironment,geographicalspaceintegration,historicalcontext.ThatishopethatmakesapositivediscussionfortheecologicalprotectionandproperutilizationofthenorthernfootofQinlingMountainsfromthespaceconstruction.%秦岭北麓(西安段)是秦岭和西安市的过渡区域,其生态意义十分重要。在梳理山水城市的基础上,将秦岭北麓空间建构的研究放在山水城市的理论框架下,揭示秦岭北麓空间是大西安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的重要生态屏障,是大西安“山-水-城”文化的重要载体,提出秦岭北麓山水城市空间建构的五个影响因素,从空间结构、空间形态、生态环境、地域空间一体化、历史文脉五个方面阐述了秦岭北麓山水城市空间建构的基本内容,以期从空间建构角度对秦岭北麓的生态保护和适度利用作出积极探讨。

  【期刊名称】《中国名城》【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页(P49-52)【关键词】山水城市;空间建构;秦岭北麓;西安【作者】肖哲涛;郝丽君;和红星【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

  秦岭北麓(西安段)位于秦岭分水岭至关中平原南缘之间,是关中地区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秦岭北麓(西安段)生物、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为西安乃至陕西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源依托,但多年来由于重开发轻保护,导致该区的植被退化,河谷断流,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加剧,生态危机四起。随着西安城市的发展,秦岭北麓(西安段)已经纳入大西安的建设体系之中,到处可见建设开发的痕迹。无序的开发建设活动已经对秦岭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因此,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研究秦岭北麓(西安段)空间建构,并促进其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山水城市中国正处于城市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激增下的环境恶化、特色消退、文化迷失的历史危机时刻,一系列力图解决危机的城市新理念被引入,如“生态城市”、“花园

  城市”、“绿色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等,而“山水城市”的概念则是由钱学森先生在1990年与吴良镛先生“谈城市”的书信中首次提出,随后钱学森先生又在多次书信论文中,对“山水城市”构想进行细化阐述,钱学森先生将其表述为:“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溶合在一起,创造山水城市概念”。[1]对山水城市的界定,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强调有山有水才是山水城市。可以是真山真水,也可以是概念上的人造山水;另一种是将山水广义化,泛指自然环境。山水城市并不是农业文明的简单回归,而是更高层次的人地协同,是生态文明的中国城市理想模式。山水城市是在天人合一的理想下,以生态为前提,经济为动力,文化为调控,技术为手段,山水为特征,追求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模式。[2]2山水城市视野下秦岭北麓空间建构的意义2.1秦岭北麓空间建构是大西安山水城市空间格局体现的重要生态屏障秦岭北麓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生态功能板块,而秦岭是大西安山水格局的重要支撑部分,所以,山水城市视野下的秦岭北麓空间建构必须面对现今西安城市飞速发展对秦岭北麓乃至整个秦岭山脉的生态需求,以“山水城市”为理论依据,既保证区域生态环境的不被破坏,又促进秦岭北麓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秦岭北麓既是大秦岭的生态屏障,又是西安城市发展的合理边界。只有这样,秦岭北麓才能真正走向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道路。2.2秦岭北麓空间建构是大西安“山—水—城”文化的重要载体山水城市蕴含了“山—水—城”文化理念,这种理念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以及中国人的山水情结的集中体现。具体而言,在文化上,山水在天人合一观念、天地互通格局中所体现的沟通天地和界定四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中国古代整体性环境观的理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山—水—城”的理想人居模式成为一种潜在观

  念,指导着人们营城筑室活动;在功能上,中国古人营城十分注重考察自然山水环境,积累了资源供给、防灾防洪、军事防御等诸多方面的丰富经验;在审美上,古人在开拓、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山水环境蕴涵的美,进而进行诗情画意的创造,历经时间的洗练,陶冶并塑造着当地人们的性情,孕育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在西安城的建设中,北部的秦岭山脉、流淌的八水,共同构筑了大西安“山—水—城”文化体系,而这其中的秦岭北麓,不言而喻,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所以,在山水城市视野下建构秦岭北麓空间更应体现“山—水—城”文化。3秦岭北麓山水城市空间建构的影响因素3.1需求因素秦岭北麓山水城市空间建构的需求因素包括人亲近自然的需求与商业开发的需求两个方面。亲近自然的需求是人的本性,对于生长于秦岭边上的西安人来说,似乎是一个十分自然的事情。秦岭,曾被西安人自豪地称之为“后花园”,可见人们对于其热爱程度。作为秦岭北麓,本身是一个生态交错带,也是秦岭山脉和西安城市之间的过滤膜,对不断增长的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必须作出应对,这给秦岭北麓的保护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秦岭北麓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旅游资源吸引人们亲近自然,也吸引了开发商的眼球,房地产建设项目一段时间内在秦岭北麓到处生根发芽。人类亲近自然的需求越多,就越会刺激商业开发的加速,反映在秦岭北麓的空间上,就是对可开发空间规模的需求越来越大,并且越是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空间,人们进入的机会就越多,这也意味着,自然环境良好的空间成为商业开发的首要空间选址区位——开发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过程。亲近自然与商业开发两种需求是相互影响并制约发展的,正是因了人亲近自然的需求加速了自然环境的商业开发,但同时过度的商业开发需求又对人亲近自然的需求

  造成了影响。3.2人口因素人口规模的激增是现代城市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秦岭北麓山水城市空间建构必须考虑人口规模增长带来的问题。传统农业时代,秦岭北麓人口的增长相对缓慢,对秦岭北麓的破坏也相对较弱。随着人口增长,城市规模变大,西安市的发展边界在逐年向外扩展,加之休闲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发展的刺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入秦岭北麓,或者旅游,或者暂住,或者从事其他活动,这给秦岭北麓的空间发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压力——不仅体现在对非建设用地的过量占有上,还体现在对资源的无序使用上。3.3生态因素生态因素是秦岭北麓山水城市建构的关键因素。秦岭北麓的生态因素主要是秦岭北麓的生态承载力条件。生态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3]。对秦岭北麓来说,生态承载力主要强调的是秦岭北麓系统的承载功能,而突出的是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秦岭北麓资源的承载己超负荷,尤其是水资源,超负荷最为严重,水资源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王书转,2006)[4]。生态因素是秦岭北麓空间保护利用的基础性要素,任何开发建设都不能以牺牲秦岭北麓的生态环境为前提。生态因素限定了需求因素和景观因素,秦岭北麓空间格局、空间尺度、空间功能和形态均需要在生态因素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任何破坏生态因素的空间开发都是不可取的。3.4景观因素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景观美是秦岭北麓山水城市空间建构必不可少的目标诉求。秦岭北麓的自然景观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体、动植物等,这些均是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的基础。秦岭北麓的人文景观是基于秦岭北麓优美的自然景

  观而产生的,秦岭是“生道、立儒、融佛”之地,因此,秦岭北麓展示的人文景观应该是多元并存,兼容并收的秦岭地域文化。关中民居的四合院空间格局、坡屋顶的汉唐建筑风格、古遗址、古寺庙、古栈道等均是体现秦岭文化的人文景观。景观因素源自于生态因素,作用于需求因素和管控因素,景观美学基础上的山水城市空间——秦岭北麓空间安全格局的建立、空间规模的划分、空间功能的分布都与秦岭北麓的景观因素不可分割。3.5管控因素秦岭北麓山水城市空间建构的好坏与否和其管理控制有很大的关系,良好、合理的管理和控制体系促使山水城市空间的建构,而滞后、不合理的管理控制只会阻碍或者扼杀山水城市空间的建构。秦岭北麓的规划建设原先覆盖各个区县,有些区县管理严格,有些区县管理相对较松,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呈现各自为政的局面,因此秦岭北麓必须建立起统一的管理机构,并形成整体管控下的政策和法规体系。管控因素影响着秦岭北麓空间发展的选址和空间功能分布,也对限定秦岭北麓的空间规模尺度及空间形态起着重要的作用。4秦岭北麓山水城市空间建构的基本内容4.1城市空间结构与自然山水空间结构的匹配城市空间结构与自然山水空间结构的匹配是指两者空间的组构方式、组构秩序相互契合关系。在传统风水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城市结构形成了与自然山水空间结构紧密结合的匹配模式。城市空间结构与自然山水空间结构的匹配在西安古代城市建设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秦咸阳城的规划中,咸阳宫象征天上紫宫,也称紫薇垣,是天极所在位置。渭河象征天上银河,银河又称之为天河、天汉。南北两岸宫庙台苑等建筑错落有序,象征天宇中密布的群星。咸阳城因借渭水、秦岭等自然山水空间,并在城市空间中模

  拟天象并布局于地上的象天法地规划手法,既表达了人对大自然的亲近与向往,也体现了城市空间和自然山水之间的和谐匹配。汉长安的规划建设,更是注重城市与自然山水的匹配。在城市选址上,南部直通秦岭山脉中的子午谷,北面占据渭水,东面与浐河和灞河相邻,西面枕卧龙首原上。沿渭河南岸,东出函谷关可通中原,南走秦岭子午峪,可与汉水流域便捷联系,西面出了散关便是陇西地区。尤其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水的环绕,既解决城市水源,又提供了城市交通——漕运的功能。由此可见,汉长安对于山水龙脉的尊重,而长安中轴线朱雀大街正对终南山子午谷(自然山水的骨架轴线)更是这种城市空间结构与自然山水空间结构匹配设计的典范。4.2城市空间形态与自然山水形态匹配城市空间形态与自然山水形态匹配是指两者空间形态的状貌、气质等应当具有相互呼应匹配的内在一致性。此外,城市空间形态是以自然山水形态为基础的,自然山水空间形态从大尺度来看是城市空间形态的背景;城市空间形态应当与自然山水空间形态相互呼应匹配。江南多丘陵,水网小而密,选址江南的传统城市形态方面也呈现了空间尺度不大、城市边界等多随自然地形水系曲折的情况。建于雄浑的秦巴山系下,开阔平坦的八百里秦川的古长安城则呈现了尺度开阔、格局严谨的大城形态,唐长安城朱雀大街宽约150米,长5020米[6]。城市空间景观形态的基础是自然山水,在一定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谈论城市空间景观形态才是有意义的。城市空间景观形态在形成的过程之中,必须考虑或者呼应自然山水的景观形态,与自然山水景观形态相匹配。4.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与自然山水生态空间的匹配山水城市空间下的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应该是和自然山水生态空间相匹配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环境中的城市生态廊道、斑块、基质,应该与自然山水生态中的生态

  廊道、斑块、基质相互对接,并形成相互渗透与层次过渡的空间格局。一方面,城市人工生态环境空间应该是在自然山水生态空间上的有机重构,而不是为了建设城市人工生态环境而对自然山水生态空间进行破坏。另一方面,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应该与自然山水生态空间合理渗透,如广州的绿道建设,通过绿道网络衔接城市生态环境和自然山水环境,形成整体性、可持续性的山水城市空间。而对于秦岭北麓而言,就是要在西安市城区中形成能和秦岭北麓相互联系的生态廊道,通过西安市内的生态廊道建设,使西安市和秦岭北麓,在生态环境上更加匹配,更加和谐、可持续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西安市特有的山水城市空间。4.4城乡地域空间一体化建构山水城市空间建构下的城乡地域一体化是指在城市空间中应当促进自然山水景观的渗透,具体来说就是城市公园景观在城市环境中的消解,家家画屏(自然山水景观环境)中;在与自然山水毗邻的乡村环境中应当倡导相关的城市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的均等化设置,提升乡村环境社会生活品质。当前,山水城市空间建构下的城乡地域的一体化建设,在乡村中是以自然山水的生态景观保护,以适度的迁村并点形成合适规模的乡镇聚落为基础,发挥城市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的集约效应为目的,同时,注重自然山水秀丽风光保护和生态功能的延续。秦岭北麓的大小村庄在建构西安山水城市空间时,必须面对村庄发展的实际问题,通过统筹规划建设,迁村并点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在资源、设施共享共建的基础上,促进秦岭北麓城乡一体化发展。4.5城市历史山水地理文脉的承启城市历史山水地理文脉的承启是指当代城市空间的发展应当尊重、继承并继续发展延续作为城市空间存在基础的历史山水地理文脉,其在当代城市空间快速扩张发展的时代更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代一些城市为了寻求更多的城市空间用地,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平山填湖①,这种以破坏城市历史山水地理环境为代价换

  取城市的空间发展的做法,一方面带来了自然环境被破坏的风险,另一方面也破坏了城市历史山水地理文脉的传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由于其自然山水差异而形成的文化个性特点也被逐步弱化甚至抹杀。就秦岭北麓而言,应当在西安城市的新城发展中继续坚持子午轴线、九宫格局,保护秦岭北麓和西安城市的山水格局,在保障秦岭生态屏障和生态作用的同时彰显秦岭历史地理文脉,在空间上、建筑风格塑造上等方面传承西安地域文化特色。5结语秦岭北麓山水城市空间建构与生态环境适应性保护利用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山水城市空间建构的手段与工具就是生态环境适应性保护利用,这是城市与自然环境匹配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目的。结合不同环境对象,系统高效地研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山水城市空间建构能为秦岭北麓生态环境适应性保护利用方法及策略提供理论与管控基础,其中的意义重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感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汤道烈教授对山水城市空间建构基本内容的点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涛博士对于论文的修改润色。)注释:①从2012年4月开始,延安市以超常规的方式进行“造城运动”。根据“中疏外扩、上山建城”发展战略,通过“削山、填沟、造地、建城”,计划用时10年,整理出78.5平方公里的新区。这是目前世界上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规模最大的岩土工程,在世界建城史上也属首例。如此大规模的建城,其“外科手术式”的做法对内在的生态系统的干扰,值得思考。参考文献:[1]钱学森.关于山水城市给吴良铺的信(1990.7)[M]//鲍世行,顾孟潮.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47.[2]杨柳.风水思想与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3]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5.[4]王书转.“一线两带”建设中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5]赵红斌,宇文娜.“八水绕长安”的景观生态演变及规划利用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62-268.[6]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篇四:对照秦岭北麓生活会发言材料

  地球环境的恶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秦岭生态环境,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做到以下几点:

  一、拒绝使用珍贵木材制品现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盲目攀比、追求奢华的消费风气。“物以稀为贵〞的思想使人们舍得花高价购置和使用珍贵木材制成的家具。然而这种畸形的消费观念正对大自然造成严重的破坏。珍贵木材取自珍稀树种,而珍稀树种是不可复生的自然遗产。一万年前,地球上约l/2的陆地面积覆盖着森林,约62亿公顷,而如今只剩下28亿公顷了。全球的热带雨林正在以每年l7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着,用不了多少年,世界的热带雨林资源就会被全部破坏。保护珍稀树种从拒绝消费珍贵木材制品做起。二、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又称“卫生筷〞、“方便筷〞,是人类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效劳开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曾被视为一种文明标志。然而,现实说明,其所谓“卫生〞和“方便〞不过是人们一种虚幻的心理期望,它的使用与“折枝为筷〞本质相同,与每餐清洗消毒、不需要众多生产基地和繁琐运送过程的屡次性筷子比,既不卫生,也不方便。它的生产,是一种野蛮的掠夺行为,它的储运中伴随着难以防止的污染,而其使用,显然是不洁和浪费。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仅能制成6000—8000双筷子。因此,我们提倡外出就餐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学习和工作中拒绝使用木杆铅笔。

  三、使用节能型灯具在改善照明技术的过程中,白炽灯比蜡烛发光效率高70倍,寿命长100倍;比油灯效率高20倍,同时提供更高质量的照明。最新节能照明产品小型荧光灯比白炽灯效率又高3倍,寿命长9倍,而且发出的光的亮度相当。和白炽灯一样,小型荧光灯降低了照明本钱。目前全世界使用着大约5亿个小型荧光灯。如果同时使用的话,节约的电能相当于28座大型火力发电厂的发电量约2.8万兆瓦。除此之外,使用节能灯还可通过减少耗电量减轻由能源使用导致的环境副作用。如气候变化、酸雨和煤炭燃烧时产生铅、砷等有毒金属。同时,使用电能涉及发电、送电、用电以及大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所有步骤都会产生废物。我国素有节电传统,应该发扬光大。四、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肥皂是由天然原料脂肪再加上碱制成的。肥皂使用后排放出去时,很快就可由微生物分解。所以相对来说,肥皂在生产和使用上,对环境的影响是轻微的。与肥皂相比,洗涤剂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合成洗涤剂的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气,它的使用,特别是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又增添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含磷洗衣粉中的磷酸盐能刺激水藻的过分增长,水藻在死亡时会因其自身有机物质分解使水生态系统负荷过重,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被磷污染的水域含有供水藻生长的丰富肥料,水藻的过分生长又造成氧耗竭,以致水域里的鱼虾因为无力与水藻争氧而死亡。被磷污染的江河湖海中,都会形成“死亡带〞。为了尽量减轻对环境的破坏,我们应该多用肥皂,少用

  洗涤剂。五、节省纸张,回收废纸在报纸电视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造纸厂污染环境的报道。

  大量的污水把水体变得又黑又臭,鱼虾绝迹,两岸农田减产或绝收。生产纸张大局部以木材为原料,而木材的来源森林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地球之肺〞,同时造纸还要污染环境,所以节约纸张就等于保护了我们生存的空间。在我们每天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中,留心一下准备扔掉的废纸,也许反面还能用。即使是没有空白的废纸也不要随便扔进垃圾桶。回收一吨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生产800公斤好纸,减少35%的水污染,节省—半以上的造纸能源。我国的废纸回收率很低,每年都要进口废纸,仅1996年就进口了137万吨。我们可以把学校和家中的旧报纸、旧课本、废纸片等集中起来,送往废品收购站。在购置纸张时选择再生纸,用实际行动支持废纸的循环利用。

  六、少吃口香糖香糖作为一种休闲食品,香糖固然有很多可爱之处,但是近年来在一些兴旺国家,香糖的名气却开始臭了。原因很简单:口香糖入口时爽口,“出口〞时却只会让人恶心。更要命的是,口香糖吐在地上后形成的残迹难以去除、难以降解,给环卫工作添了很多麻烦。口香糖残迹就像一摊摊鸡屎,搞不好还会粘在人的鞋上。为了防止让口香糖残迹败坏形象,国外—些城市近年来开始制定法规,禁止人们在公共场合吃口香糖。比方在新加坡,胆敢在公共场合吃口香糖的人将被处以高额罚款。虽然现在中国还没有对口香糖消费采取什么限制措施,

  但任何一个关心环保的人都应该对口香糖说“不〞,至少在吃口香糖时不要出口成“脏〞。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意到所处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保护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对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矿藏资源、森林资源、牧草资源和野生动物、植物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都作了相应的保护规定,明确规定禁止不合理的开采利用。相对于中国如此庞大的人口,中国已不再“地大物博〞,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人们的不合理利用,乱挖乱采,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违背可持续开展战略。

  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也对社会环境作了规定,加大城市绿化面积,防治工业和城市生活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垃圾、放射性物质等有害物质和噪声、震动、恶臭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对环境保护的实施却很外表,许多生活细节都是也环境保护想违背的。法律明文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森林,人们对于乱砍滥伐的行为也是极为痛恨,但是,在餐厅一次性筷子却仍然受到人们的偏爱,面对消毒柜里有些发黑的筷子,人们还是更愿意拿起桌上的一次性筷子;为了降低本钱,有些工厂上空还是有大量的乌黑的气体排出,肆无忌惮地往上飘,也有说不清什么颜色的恶臭废水往河流排出;游客在享受风景游览区的新鲜空气,赞叹它的美好的同

  时,却毫无顾忌地留下了矿泉水瓶和食物包装袋等;在呼吁汽车尾气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却掀起了私家车热潮,对每天挤公交上下班的生活见而生畏;大家提倡保护野生动物,而酒店餐桌上却视野生动物为档次,就怕少了会丢了面子。

  环境保护是个很实际的问题,需要的是实际的行动。秦岭是我国中部重要的生态平安屏障和南北分界线,是国家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关中城市群的重要水源地和“气候调节器〞,堪称西安市经济可持续开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生命线,也是西安建设“山水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凭借。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好秦岭北麓生态资源,对于水源修养、水土保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息空间、延续传统文脉、提升城市综合价值,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要领导屡次带队深入实地进行调研,听取工作汇报,召开现场工作会解决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屡次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安排部署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坚持“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保护工作机制,有效开展各项保护工作;市“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把秦岭北麓打造成“国家中央森林公园〞和国际生态保护示范区的奋斗目标;这些都为做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一、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情况“十一五〞以来,市级各成员单位和沿山区县政府各司其责,按照“统

  筹规划、保护优先、科学利用、严格管理〞的原那么,积极实施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工程,大力整顿秦岭北麓开发建设秩序,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提高,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水土流失有效治理,水源地河源水质到达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野生动植物生境不断改善。

  (一)植被保护“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造林79.23万亩,封山育林32.2万亩,年均造林1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42%增加到44.99%,高于全省7.73个百分点,列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第五位。2021年,全市造林绿化10.4万亩,退耕还林1.2万亩。同时,认真落实森林防火工作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防火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火灾受害率和病虫害成灾率均低于省上下达的控制指标。

  (二)水资源保护我市高度重视秦岭北麓水源地的保护问题。依照?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省?条例?)规定,划定了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实行分级保护,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一是开展黑河水源地专项整治,对违法采石活动进行治理,对水源地内农家乐设施进行清理撤除;二是启动了黑河二期移民搬迁工作,分批对一、二级保护区内的群众进行搬迁;三是在108国道南设立检查站,杜绝有毒违禁物品进入水源保护区;四是在全市水源地保护区设立警示标志牌,建成城市供水水源水质实时监测系统,建立水源地水质旬报制度和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平台;五是加大秦岭北麓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坚持山、水、田、林、路

  并举,工程、生物、耕作、水利、政策措施并重,年平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0平方公里。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十一五〞时期,我市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完成了全市湿地资源调查,建立了周至黑渭湿地保护区和周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目前秦岭北麓自然保护区总数到达5个,总面积1004.04平方公里,占山区面积的18.87%。通过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

  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严格执行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实施多项措施,加大执法力度,打击了乱捕滥猎和运输倒卖等违法活动。完成了?西安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野外监测?、?西安市珍贵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及保护利用规划?等10个工程的开发、编制和储藏,其中局部工程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四)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环境保护我市不断加大力度标准秦岭北麓各类开发利用活动,2006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秦岭北麓及环山路区域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市政发〔2006〕72号),遏制了秦岭北麓区域及环山路两侧乱占耕地、破坏绿化、乱搭乱建的势头。集中力量持续不断地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专项整治,对不具备平安生产条件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矿山均予以关闭。“十一五〞期间,通过资源整合、关闭破坏生态环境和不具备平安生产条件的矿山等措施,将采矿权减少到42个,减少率达58%。

  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根据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关于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审议意见,两年来,我市进一步加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力度,细化工作措施,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制度标准,加强执法监察,强化宣传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一)加强保护管理机构建设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对秦岭北麓的统一监管,去年3月,市委、市政府决定独立设置市、区县两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秦岭办〞)。市秦岭办由过去挂靠在市发改委改为独立设置,核定行政编制18名,内设处室4个。随后,市政府又批准成立了市、区县两级执法监察机构,批准事业编制123名;批准成立了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公司,注册资金8个亿,其中市财政出资2个亿。市、区县两级秦岭保护机构的成立为我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二)加快编制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市秦岭办成立后,立即对我市秦岭北麓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摸底,成立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课题组,邀请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参与规划编制,并注重与“关—天规划〞、“大西安规划〞以及西安市“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去年底,完成了?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大秦岭西安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以上两部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目前,?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正上报省政府批准。今年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

  又对产业开展规划等7个专项规划的编制作了安排部署。(三)加强秦岭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各成员单位与区县政府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对秦岭生态环境开

  展了一系列综合治理。一是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有效恢复植被,改善水生态环境。林业部门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秦岭北麓直观坡面绿化等工程;去冬今春,市秦岭办组织了“感恩秦岭—我为秦岭植棵树〞大型义务植树活动,发动驻区工程单位、沿山群众和社会志愿者植树109万株;水务部门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黑河、涝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农业部门在环山旅游带大力开展杂果基地、现代农业展示基地。二是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大力进行环境整治。建立执法联席会议制度、执法监察通报制度,市秦岭监察支队加强与国土、规划、城乡建设、林业、水务、环保等执法机构合作,开展对乱采乱挖、乱搭乱建、乱排乱放等违法行为的专项执法检查,今年上半年共出动130余次,发现违规建设50余起,查处40起。三是实施“铁锤治理〞,严厉打击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按照省?条例?的规定,去年9月和今年4月,市秦岭办和临潼、蓝田、长安、户县、周至5个区县政府组织了两次联合执法,撤除违规砖瓦窑7处,违法矿山生产线12条,违规沙石厂6处,违法建筑10处,极大的震慑了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四)严格工程管理去年10月,市政府发布了?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内投资工程管理方法(试行)?(市政办发〔2021〕195号),对区域内投资工程实

  行全程监管。对已建成工程,加强对环保设施运行状况的跟踪检查,凡排放不达标的,限期改正;对擅自突破规划、更改建设内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要求其立即整治;对未开工建设的保存工程,按照?大秦岭西安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重新规划报批;对新报工程,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那么,突出环境影响评价,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控制规划条件。

  (五)深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省?条例?公布以来,我市以宣传贯彻省?条例?为重点,结合宣传国家和省、市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浓厚的保护气氛,提高了广阔市民自觉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意识。一是充分发挥媒体宣传和监督作用,大力宣传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先进典型,曝光违法采矿、无序开发等企业和个人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二是采取多形式、广覆盖的户外宣传,在重点道路、峪口、景区和水源保护区树立宣传牌;精心组织“五一〞、国庆长假和“世界环境日〞、“国际湿地日〞等纪念日宣传活动,向市民、游客和“农家乐〞经营户发放法律法规和生态环境保护常识手册。三是组织万名志愿者进山拾荒,护绿秦岭,引导市民和游客自觉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激发其关爱秦岭、感恩秦岭的自豪感。三、下一步工作打算我市虽然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破坏和生态功能退化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近30年秦岭北麓河流的天然径流量下降了11.32%,2021年,19个河源水质监测断面仅

  有9个达标,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一是秦岭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二是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系还不健全;三是生态建设投入缺乏。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将认真研究,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高保护水平,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科学利用良性互动。

  (一)加快规划编制工作。抓紧完成?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报批工作,尽快组织编制有关专项规划、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

  (二)认真落实重点资源保护。加强森林植被保护,构建生态平安屏障;加强水资源保护,确保我市生产生活用水平安;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建设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的物种保护体系。

  (三)严格执行投资工程管理规定,更加注重开发利用活动的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完善工程审批工作流程,标准工程论证会审制度,建立健全工程建设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方法;从严控制新建矿权数量,加强对现有采矿权的监管,治理恢复已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做好省市重大建设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

  (四)标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按照?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大秦岭西安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和?西安秦岭旅游开展专项规划?的要求,秦岭旅游开展布局形成以环山路为主线,以楼观、草堂、终南山、辋川、骊山为重点区域的“一轴五片区〞的空间结构,形成以自然生态、宗教文化、生态观光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加快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建设和重点旅游景区的整合工作,标准森林公园建设,完善重点景区和峪口旅游效劳设施建设,在打造“5A〞级景区方面取

  得实质性进展。(五)完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一是建立秦岭生态环境

  保护专项资金,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用于支持植被保护、治理水土流失、污染减排等工作;二是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使水源保护地、生态保护地等区域居民逐步享受根本均等的公共效劳;三是建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制度,在定期进行考核评价的根底上,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四是研究有关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鼓励性政策,提出有关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做好秦岭生态功能区立法的前期调研工作。

  (六)加强执法监督,依法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健全执法监管体制,建立完善社会监督举报机制和执法监察通报制度,定期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对重点区域组织联合执法,严肃查处违规建设、违法排污、破坏植被、乱捕滥猎、非法采矿等行为,实现执法监察网络全覆盖。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随着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强,未来5年,秦岭北麓生态环境将不断提升,生态功能日益彰显,生态空间与产业空间相互渗透,“山水秦岭、人文西安〞的独特魅力充分展示,形成城市与山水相融合、生态与经济社会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开展新格局,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中央森林公园和国际生态保护示范区。

篇五:对照秦岭北麓生活会发言材料

  秦岭北麓文化产业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

  冯雨;金青梅;胡瑞柱;李倩

  【摘要】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天然分界线,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和生态开发潜力,而西安秦岭北麓沿山文化带文化产业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有序建设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有很重大的意义。通过对比归纳国外文化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经验,同时又实地走访调研西安秦岭北麓文化产业和生态建设情况,分析了西安秦岭北麓沿山文化带资源开发现状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并提出诸多的问题,如文化项目单一,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论述生态环境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在西安秦岭北麓沿山文化带文化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应该走出一条创新之路、集约之路、统筹之路、科学之路和生态之路,协调发展文化产业和生态建设,通过文化产业繁荣促进生态建设,二者共同推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QinlingMountains,animportantnorth-southboundaryinChinaandanimportantstrategicpositionwithplentyofculturalandecologicalresources,aboundswiththepotentialofcultureandecologicaldevelopment.ThereforethecultureindustrydevelopmentandecologicalenvironmentconstructionoftheculturalzonealongthenorthernsiteofQinlingMountainsarevitalforXi’an’seconomicandculturalthrive.BasedontheabroadexperienceofculturalindustrydevelopmentandtheecologicalconstructionandtheinvestigationofhomesituationalongthenorthernsizeofQinlingMountains,thepaperanalyzesthecurrentconditionofresourceexplorationandtheachievementofcultureindustryinthearea,concerningtherealisticproblemssuchasthesinglenessofcultureproject,

  thepollutionofecologicalenvironmentandsoon.Thepaperalsodiscussesthedialecticalrelationbetweenecologicalenvironmentconstructionandcultureindustrydevelopmentandputsforwardaninnovationpath,whichisintensive,integrated,scientificandecological.Itisimportanttocoordinatecultureindustriesconstructionwithecologicalenvironmentdevelopment,promoteecologicalconstructionwiththeprosperityofcultureindustries,andimpeljointlythelocaleconomicandculturaldevelopment.【期刊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88-91,100)【关键词】秦岭北麓;文化产业;生态建设;创新之路【作者】冯雨;金青梅;胡瑞柱;李倩【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026

  一、引言秦岭在我国乃至东亚自然地理、气候水文、生态、农事、动植物区划等天然界限划

  分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秦岭北麓沿山文化带在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资源丰富的重点开发区和风景名胜广泛分布的自然保护区。当前秦岭北麓沿山文化带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深入的开发利用秦岭北麓的文化产业资源,将文化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旅游等产业,从而促进当地文化繁荣,经济发展,人民增收。生态文化是依靠人或组织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在融合绿色创意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和媒体等手段将生态文化资源提升和创造,同时加以开发和利用知识产权,产生附加值较高的生态产品或者生态文化服务[1],利用生态文化理念指导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和后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更体现了其自然、绿色、低污染的特征。因此,在秦岭北麓沿山文化带发展和建设过程中首要选择的发展模式就是生态文化发展,目前,在秦岭北麓的资源开发过程中,文化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由于初期规划不到位,过多依赖于现有文化资源,缺乏对地域环境演变、绿色资源的破坏、经济活动及环境变化与资源分布的系统研究[2],导致区域内文化产业总体上发展滞后,生态建设问题层出不穷,出现了诸如文化项目单一,文化资源开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生态环境污染,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对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研究,不仅使秦岭北麓沿山文化带文化产业进行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有序建设,用“生态文化”、“绿色文化”理念指导生态建设,解决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更好、更快地推动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7]。二、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文化产业生态关系是以文化产业为核心,形成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关系的总和,这些生态关系的总和构成了文化产业生存发展的整体环境,这些生态关系的动态生态平衡促进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3]。生态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在进行生态建设的同时与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结合路径[2]。

  1.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的发展具备建设生态文明的特征,同时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具有的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受资源、能源和环境制约小的特点[4],并由于“少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特点而具备凸显的发展优势。文化产业的这一特征与生态建设发展要求正好一致,即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建设生态环境。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文化产品更快的生产和使用,塑造绿色生活方式以及消费观念,更将健康的生态环境进行建设,不断促进文明的生态环境构成[5]。2.生态建设是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最终目标是通过树立生态理念和倡导绿色发展来共建生态文明[6]。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就是以发展生态优势为核心,以生态文化理念为引导,通过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互动互促的有益探索,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升生态生产力,充分发展生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效融合了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更快更好的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7]。如高素质3D电影《阿凡达》素材以环保生态为主,不仅震撼了全球观众,而且取得了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多种效益。《可可西里》是中国最成功的生态电影,该生态电影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取得了多项优秀电影奖项,故生态电影以及生态电视剧的建设无疑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5]。3.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是发展经济的强大推动力文化产业发展以其独有的优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而且成为了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生态文化为引领,以生态文化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新优势,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大力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能够促进生态资源的开发,而且在提升旅游资源发展水

  平和提高旅游资源附加值的同时也能提升区域的文化形象[4]。只有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来代替原始性的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8],进行绿色开发,才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比如在浙江安吉建成了我国第一家生态影视基地,通过建设好的生态,然后拍摄更多的受欢迎的生态电视剧,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2]。三、西安秦岭北麓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现状分析1.秦岭北麓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现状秦岭北麓位于秦岭分水岭至关中平原南缘之间(图1),是关中地区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区位独特,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秦岭北麓环山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扼守着众多的山口、河口和长达三百余公里的山缘线,是秦岭的北边防线,加之山外即是人口密集的关中盆地,使得其在保护秦岭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秦岭北麓环山带作为关中的南缘线,与陕西省政府“一线两带”战略中的“一线”和“两带”均处于平行位置是“一线两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9]。图1秦岭地理位置[10]秦岭北麓的山林、山珍、矿产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的开发,这种的发展方式在最初的开发过程中增加了当地收入,带来了短期的收益。但是由于开发不合理,破坏了生态绿化,粗放式开发带来的问题,使得当地资源已经进入了瓶颈时期,不能承受资源衰竭造成的风险以及生态破坏污染的问题,所以急需转变对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的开发方式,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秦岭充满了丰富的中华传统人文历史,原本苍茫的大山有着特殊和非凡的意义,但是目前在挖掘秦岭北麓文化题材,开发文化资源等文化产业开发项目过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开发明显不足。而且在文化产业开发上,尽管秦岭北麓沿山文化带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由政府主导,联合相关部门进行的协调发展,对秦岭北麓传统的风景区进行建设,开发多种旅游路线,完善产业链,将景区和餐饮、住宿等结合在一起,

  形成生态文化景区,但是暴露的问题众多,如规划相对滞后,管理无序,宣传力度较低,重复建设严重,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低。这是目前秦岭北麓沿山文化带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的现状[10]。2.西安秦岭北麓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秦岭北麓在生态环境粗放型的开发模式以及对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不重视,导致了当前在生态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上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限制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在生态建设上,山林植被、矿产、水等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导致了天然植被大面积缩小,河流山川水量急剧减少、水质恶化、甚至枯竭;当前农业开发类型单一,生态农业开发不足,导致产业结构单调,资源配置不优化;此外,客流量的匮乏导致经济效益减少,从而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因此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并没有进行自然生态的保护,造成了资源匮乏,环境污染[8]。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因为追求短时的经济效益而对资源的无序开发,使得资源已经进入瓶颈时期,不能承受资源衰竭造成的风险以及生态的破坏和污染。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文化产业政策滞后,旅游活动内容单调,资源开发不足;基础设备不完善,发展规划不科学,建设盲目无序;高新科技力量薄弱,投入明显不足,管理人才匮乏,经营管人员水平不高;文化产业环境问题突出,环境治理需求迫切。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重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不深,文化资源开发不足。面对大自然的馈赠,人类要把握好生态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利用生态建设来发展文化产业,并在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应该懂得与自然界和谐共生。尽管目前秦岭北麓对生态建设和文化发展存在一定问题,但是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解决当前问题,协调好生态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才是当务之急[11]。

  四、西安秦岭北麓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辅相成,面对秦岭北麓沿山文化带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在坚持原有成功经验的前提下进行探索,对发展过程中就要有针对性的对这些方面进行合理的改进,才能走出一条“创新、集约、统筹、科学、生态”的发展路径。1.创新之路文化产业的创新关键在于发展市场,不断引来消费者,且较长时间锁定消费者。只有进行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文化观念、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体制方面,走科技创新、内容创新的文化产业自主创新之路,才能实现产业升级,实现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与生态资源的低密集度利用相结合。2.集约之路我国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不断向集群化趋势迈入,许多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大量涌现。但也出现了诸如文化产业定位不明确,文化含量低,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对这些不良现象进行调整。产业集约化发展是一种资源配置优化、合理有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方式。文化产业发展在集约化过程中,应该深入分析和寻找文化产业集约化的演化发展模式、要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的原则,通过政府政策扶持、创意品牌推广等,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文化产业品牌,实现规模化与集约化、专业化的有机统一。3.统筹之路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的发展路线,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统筹发展,不能因为单一的发展过快,而影响其它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发展要杜绝同质化竞争,杜绝对生态资源的浪费性使用。而要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关键在于对文化资源的消耗和再生利用率的关注上[4],防止一味的上项目而导致生态资源损失。相关部门应该以包容的态度,

  将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创新有机结合,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有效转化,从而推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4.科学之路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秦岭北麓发展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清晰的目标、准确的方向、明确的内容以及有效的保障体系。所以,必须对生态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生态建设工程,用生态文化不断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同时围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开启生态文化研究工程,加强生态文化的科学研究,加大生态文化科研投入,培养生态文化研究的高层人才,促进生态文化学科体系的建设;积极开展生态伦理、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建设战略等方面的研究,为生态建设和保护,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12]。5.生态之路走生态之路,对生态科学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推出,将经济发展的模式进行质的改变。广泛推广生态文化,一方面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二者关系,另一方面促进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更好的改善生态环境,在推动经济发展走生态之路的过程中,绿色健康的新型生态经济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12]。生态建设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设计,对受人类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将自然和科学进行统一化,从而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的融合。而生态文化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复杂关系的文化,是基于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规律的文化,二者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12]。把握好生态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则能够更好的利用生态建设来发展文化产业,也能更好的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创新路径。五、结论

  综上所述,论文选择西安秦岭北麓沿山文化带为研究对象,综合多方面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得出了秦岭北麓生态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与文化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进而论证了文化产业是能够促进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的辩证关系,并提出了在建设生态环境和发展文化产业中要坚持走出一条文化创新之路、资源集约之路、统筹规划之路、科学发展之路和生态建设之路的新思路。当然,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与生态建设有关,而且还与当地其它很多因素有关,若仅仅考虑文化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远远是不够的,在后续西安秦岭北麓发展建设中要进一步研究文化、生态、人文、地理以及当地发展规划,经济规划等因素,统筹发展,建设好秦岭北麓。参考文献[1]龚建文.大力建设生态文化[N].江西日报,2011-03-07.[2]王书转.“一线两带”建设中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3]周庆山,王雯,李瀚瀛,冀志贤.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与保护的生态战略研究:上[J].图书馆,2008(5):59-62.[4]邓显超.低碳经济视阈中的文化产业发展[J].长白学刊,2011(2):150-152.[5]黄娟,喻继军.发展文化产业与建设生态文明[J].绿叶,2012(7):97-102.[6]俞广文.关于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J].新重庆,2014(2):36-38.[7]王晓凤,葛先汉.赤壁市发掘生态文化引领绿色发展的思考[J].绿色科技,2012(12):20-21.[8]李宁平,姚富海.浅谈甘肃省庆阳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J].北京农业,2011,33(下旬刊):148.[9]王克西,任燕,张月华.秦岭北麓环山带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2007(2):44-49.[10]王胜利,张敏.论秦岭北麓生态产业发展:以西安市域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4(32):14-15,11.[11]武宇红.秦岭北麓生态产业政策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1(34):2123521237.[12]龚建文.大力建设生态文化[N].江西日报,2011-03-07.

篇六:对照秦岭北麓生活会发言材料

  都市农业规划研究——以西安秦岭北麓都市农业示范区为例

  黄晓军;黄馨;李同昇;杨新军【摘要】都市农业规划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确都市农业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都市农业规划的性质,提出都市农业规划的基本思路,并以西安秦岭北麓都市农业示范区规划为例,探索了中国都市农业规划在功能定位、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内容与思路方法;最后,对未来中国都市农业规划前景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45)003【总页数】5页(P489-493)【关键词】都市农业;城市规划;示范区;可持续发展【作者】黄晓军;黄馨;李同昇;杨新军【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1近年来,城市食品供给与安全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在规划领域逐渐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制定了相应规划策略。特别是美国规划协会相继出版了“社区与区域食品规划政策指导”(PolicyGuideonCommunityandRegionalFoodPlanning)和“都市农

  业:培育健康和可持续的地方空间”(UrbanAgriculture:GrowingHealthy,SustainablePlaces)之后,食品及都市农业规划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2]。都市农业组织(SUGA)在全球范围内启动的支持计划也在鼓励各城市积极发展与都市农业相关的规划与政策,并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投资、信贷等方面的信息交流[3]。农业规划(区划)在我国规划体系中曾占据重要地位,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都设有专门的农业区划委员会负责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研究。但近些年来,农业规划(区划)地位持续下降,遭到明显的“冷落”。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建国后我国曾在地域分工理论指导下开展过大规模的综合农业区划,确定了农业空间生产的基本格局,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其二,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吃饭问题”已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三,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与非农产业相比,传统农业增长缓慢,而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地方政府和规划部门关注的焦点;其四,面临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交通、环境和住房等问题愈发突出,并成为当前规划领域的核心主题。20世纪90年代,都市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形态在我国开始起步并获得快速发展,由于其与传统农业特征的显著差异,逐渐引起各界学者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2012年,农业部第一次以“都市现代农业”为主题在上海召开了全国都市农业现场交流会,并提出了“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推动城郊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一些都市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开始着手编制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作为城市的“新产业”与“新空间”,农业规划重新进入主流规划的视野。由于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城郊农业有着显著区别,因此传统的农业规划方法并不适合都市农业规划。都市农业规划需要将城市规划和农业区划密切结合起来,在明确都市农业内涵与特征基础上,研究都市农业规划的性质与思路,探索适应当代城市发展需求的规划内容与技术路线。“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最早见于日本地理经济学家青鹿四郎所著的《农业经济

  地理》,是指分布在都市工商业和住宅区等区域,或都市外围的特殊形态的农业,依附于都市经济并直接受其影响,产品包括稻、麦、菜、果、水产、畜牧等,具有多产品复合性特征,且集约化、专业化程度高,范围一般是都市面积的2~3倍[4]。此后,都市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得到了许多学者及相关组织的补充和界定。尽管尚未形成统一观点,但对于都市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农村农业)的典型特征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都市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的突出特点是其同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关系紧密,这种联系体现在多个方面。在空间上,都市农业不仅在城市郊区和外围集中分布,也可能在城市内部以点缀农业、袖珍农业,甚至屋顶农业等形式存在;都市农业生产食物产品和非食物产品(如观赏性植物、药用植物等),是城市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多利用城市密集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交通、信息等要素为其发展提供有效支撑;都市农业可以利用城市有机废物作为肥料,使用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进行灌溉;都市农业还是城市绿地和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上述特征外,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还体现在其功能的多样性上。都市农业的主要功能包括:①生产功能,都市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鲜活的农产品,同时,都市农业涉及食品加工、销售与流通等多个环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②社会功能,都市农业为城市和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即使在失去土地之后,农民还可以在农业企业内实现重新就业,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③文化功能,都市农业具有观光、教育、展示功能,促进了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为城市居民特别是中、小学生提供了科普教育的空间场所;④休憩功能,都市农业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在一起,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日常休闲、旅游、度假的空间;⑤生态功能,都市农业可以纳入到城市绿地与景观系统中,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控制城市蔓延与边界增长具有重要意义[5];⑥环境功能,都市农业要求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和有机肥料进行灌溉和作业,节约了农业中的资源消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短缺和农业污染等问题。2.1规划性质

  2.1.1产业升级规划都市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特征及其功能上的多样性,决定了都市农业规划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规划。都市农业覆盖了农业种植,农业生产、加工与流通,以及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类型,贯穿了一、二、三产业。都市农业规划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促进农业产业功能的融合,加强先进农业技术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的转型升级。2.1.2空间管治规划都市农业规划可以同生态建设、绿地景观等规划内容进行衔接,通过划定禁止与限制建设区域,实现对城市生态和绿地系统的空间引导。都市农业规划可以通过实施农田保护和空间管治对策,实现对城市蔓延与增长边界的控制与管理。都市农业规划可以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对都市农业的支持、管理和调节,并通过分区规划与项目布局分类指导都市农业的发展。综合来看,都市农业规划的引导与调控功能使其呈现出明显的空间管治规划特性。2.1.3城乡统筹规划都市农业在为城市提供生产、生活与生态等基本功能的同时,也要求城市交通、物流、市场、科技、信息等要素为其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这就要求都市农业规划必须同上述城市资源与要素紧密结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等规划内容的对接。另外,都市农业规划在空间上既关系到城市建设用地,又涉及到农村集体土地,如何处理耕地与建设用地矛盾,实现城乡用地上的统筹规划与协调发展,是都市农业规划必须回答的问题。2.2规划思路2.2.1突出都市农业空间的综合功能都市农业具有生产、社会、文化、休憩、生态、环境等六大功能,集中体现了都市农业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复合特征。这要求都市农业发展空间的功能定位必须突出其综合性的特点,将都市农业发展区建设成为集农产品生产与供给、休闲农业与观光体验、农业科技文化展示、城市生态屏障和统筹城乡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空间载体。

  2.2.2促进农业产业融合与转型升级都市农业规划的目标之一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在此目标导向下,需要树立“大农业”理念,拓宽农业产业链,包括从农产品生产向农产品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的纵向扩展,以及向休闲农业、科技农业、会展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文化农业等相关产业的横向延伸,转变长期以来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的传统农业增长模式。2.2.3形成梯度推进的空间增长模式遵循农业技术扩散规律,通过实施“示范园—示范基地—辐射区”的圈层布局模式实现都市农业空间的梯度推进与发展完善。示范园为都市农业发展的核心区,承担科研、孵化、培育、加工、物流、展示等功能;示范基地承担已经“熟化”的科研成果的示范和技术培训与服务功能;辐射区承担技术推广与应用以及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通过这种空间增长模式,实现都市农业的“典型园区—示范基地—全域空间”的梯度推进。2.2.4完善支撑与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都市农业的顺利发展必须借助于大城市在科研、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在资金投入、技术应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应形成支撑都市农业发展的服务体系。都市农业规划需要整合涉农的政府部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主体,积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投向都市农业领域,保障都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快速推进。2.2.5加强同城市规划的对接与协同都市农业与城市发展关系紧密,因此,必须将都市农业规划和城市规划置于同一规划框架下进行综合考虑,统筹布局。一方面,加强都市农业规划与城市交通、绿地景观、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的对接与协同;另一方面,处理好都市农业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保障农业发展用地的基本需求,在城乡统筹框架下发挥都市农业服务城市的基本功能。西安秦岭北麓都市农业示范区位于西安市南部的秦岭北麓环山路沿线地区,规划区横跨蓝田县、长安区、户县、周至县,涉及37个镇、街道办和602个行政村,总面积860.6km2。该区域在粮食生产、蔬菜瓜果、特色农业等方面优势突出,是西安

  市主要的农产品供给基地。其中,长安区已获批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乡村旅游示范区。该区域是典型的“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具备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条件,都市农业发展前景广阔。3.1功能定位在对规划区自然条件、农业基础、发展优势、空间关系和未来需求分析基础上,提出都市农业示范区的功能定位: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功能区。突出都市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加强同大都市其他空间的功能联系,使其成为支撑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重要功能区。②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区。稳定各类农产品的供应,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使其成为西安市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区。③农业多功能开发的样板区。从农业生产、科技服务、休闲农业、生态涵养、文化传承、城乡统筹等多方面拓展都市农业的功能体系,使其成为农业多功能开发的样板区和示范区。④农业先进生产要素的聚集区。加大农业科技要素投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使其成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基地。3.2产业发展结合当前产业现状,以促进产业功能融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升级为核心目标,重点发展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五大类型。①休闲农业。依托区内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先发展休闲农业示范园、观赏型农业生产基地、农家乐集聚区、种植加工一体化庄园等,对接区域旅游空间布局,构建休闲农业产业带。②设施农业。大力推广和使用设施栽培、设施园艺、设施养殖、设施林果、设施装备等农业工程技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优质、安全、鲜活农产品的持续提供。③特色农业。以周至猕猴桃、“户太八号”葡萄等特色农业品牌为基础,延长产业链,完善特色农业品牌的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提高特色农业经济效益。④生态农业。大力推广“畜—沼—果(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逐步建立适合示范区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体系。⑤农产品加工与流通。围绕

  特色农业,发展规模化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加快农产品物流体系和销售终端体系建设,保障鲜活农产品的运输与销售。3.3空间布局规划为促进产业空间、休闲空间、生态空间融为一体,在规划布局上综合考虑“山、水、田、园、城”等要素,提出“一轴、六廊、六心、四区”的空间结构(图1)。其中,“一轴”为以环山路为主线的都市农业核心轴带;“六廊”为依托黑河、涝河、沣河、潏河、浐河、灞河形成的6条景观生态廊道;“六心”为依托主要乡镇(街办)节点形成的都市农业服务中心;“四区”为依托一区三县形成的4个产业功能区,即周至猕猴桃产业区、户县葡萄瓜菜产业区、长安休闲农业区、蓝田山水生态农业区。在各功能分区的布局规划中,采取了“示范园—示范基地—辐射区”的圈层模式进行产业空间布局。其中,示范园是各功能区产业空间网络的核心和都市农业的增长极,以布局农业科技园、研发孵化中心、培训展示中心、观光休闲农业园、加工物流中心、龙头企业、农家乐集群等重点项目为主,承担农业科技项目的引进、孵化和新品种培育以及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市场建设和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等职能。示范基地包含一个或多个示范园,在示范园的带动下,实现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的全面转型升级,规划布局各类特色农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承担已经“熟化”的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等职能。辐射区为除示范园、示范基地外的传统农业地区,主要通过接受示范园、示范基地的技术扩散来改造传统农业,逐步发展现代农业。3.4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秦岭北麓地区水体、山体、植被等自然要素丰富多样,生态功能突出,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基础,必须加以充分保护和利用。依据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将示范区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划分出生态敏感区、生态保育区、生态恢复区和生态开敞区4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功能区的生态约束特征确定都市农业生产活动类型与强度,并针对水体、

  河道、山体、植被、耕地等提出明确的管治策略。同时,严格控制农业环境污染,明确农药、化肥使用量、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率的具体控制指标,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加强农业资源和废弃物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增强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5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为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应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规划。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确定了以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农业科技企业孵化中心为主的都市农业科技支撑平台,通过安排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民科技培训基地、田间学校工程等项目,实现农业技术传播与培训,重点推动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核心的都市农业技术扩散网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规划中,完善了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动“三品一标”的农产品认证,规划了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以带动区域都市农业的标准化发展。同时,确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质检站—快速检测室的检测体系,建立了一系列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与监管机制,全面保障都市农业食品安全。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都市农业规划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规划地位与管理、规划内容体系、规划技术标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尽管都市农业受到我国越来越多大城市的重视,但都市农业规划的地位还没有被明确,在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博弈过程中,特别是涉及到一些重大产业项目的布局时,政府部门往往以经济产出为衡量依据,使得都市农业很可能成为被“牺牲”的对象。许多西方城市规划机构已经开始整合都市农业规划和城市经济、土地、生态等相关规划,也更加重视都市农业规划与传统规划之间的联系,并且在努力寻求并提高都市农业在增强经济活力、公众健康、生态可持续性、社会公平和文化多样性中发挥的作用。我国也应尽快将都市农业规划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明确都市农业规划的法律地位,探索实现都市农业空间与城

  市建设空间整合的规划框架。同时,加强规划部门和规划师对都市农业规划的重视和研究,在城市规划体系内,尽快制定都市农业规划的相关标准和规划细则,规范都市农业规划的编制与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的指导作用。

  【相关文献】

  [1]ERAYDINA,TASAN-KOKT.ResilienceThinkinginUrbanPlanning[M].NY:Springer,2012.[2]PICKETTSTA,CADENASSOML,GROVEJM.Resilientcities:meaning,models,andmetaphorforintegratingtheecological,socio-economic,andplanningrealm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4,69(4):369-384.[3]蔡建明,罗彬怡.从国际趋势看将都市农业纳入到城市规划中来[J].城市规划,2004,28(9):22-25.[4]俞菊生.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创新体系构筑[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4):207-210.[5]MOUGEOTLA.Urbanagriculture:conceptanddefinition[J].UrbanAgricultureMagazine,2000(1):5-7.

篇七:对照秦岭北麓生活会发言材料

  五年级保护秦岭建议书作文秦岭素有“国家中央公园”之称,是重要生态屏障。然而,一些人在秦岭北麓私建上百套别墅,破坏山体,随意排放生活污水,甚至削平山坡,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从秦岭北麓的违规别墅,到洞庭湖畔的超级矮围;从千岛湖饮水保护区违规填湖,到青海木里煤田超采破坏植被,生态环境领域的突出问题、突出矛盾,之所以常常演化为顽瘴痼疾,就在于山水草木、林田湖海的背后,往往牵扯着复杂的经济利益。生态环境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如果总想着赚快钱,甚至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发展,那就是在为短期利益透支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换句话讲,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要求我们必须看到更远的将来,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不是非此即彼、二选其一,而是一枚硬币不可切割的两面。同样是秦岭北麓,在浅山区有一座天留村,曾在历中上小有名气,然而一度发展滞后,近年来,当地大力开发天留景区,打造森林公园,薰衣草园、农家休闲体验园,打响了“山水桥南,天然氧吧”的名号,当地人说,“没想到金钥匙就藏在山上的林子里、溪流中”。这说明要把生态理念转变为绿色发展的思路,还需要进行因地制宜的探索,只要肯下心思,善找门路,就能搭上绿色发展的快车避免走栖牲环境的老路,蹚出兼顾生态与发展的新路。于山水之间发现新的出路并不难,难就难在斩断陈旧发展模式的利益链条,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落在实处。近年来,在中央环保督察

  的整改报告中,“主体责任”“政治责任”成为高频词。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到河长制、湖长制的建立和完善,压实主体责任、悬起追责利剑,成为推动地方践行环保政策的有效制度保障。

  生态环境的“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因个体破坏生态环境而产生的消极后果,会被社会中的每个人所分担,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正因如此,无论是一个地方还是其家企业,都不应该抱有“收益是我的,污染大家担”的侥幸相法,也不应该产生“让别人保护,自己坐享其成”的搭便车心理。正因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意识,处理好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辩证关系,真正把环境保护当成全局的事来办,并承担起自己在全局中的那一份责任,才能用每个地方的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明代画家仇英曾作《辋川十景图》,描绘了秦岭脚下秀美的风光、诗意的生活。保护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峻岭,既是为中国保留一个天然的氧吧,也是在传承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文化。保护秦岭、守卫自然,以时不我待、间不容发的紧迫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才能离美丽中国的目标越来越近。

篇八:对照秦岭北麓生活会发言材料

  秦岭与秦岭文化概况

  秦岭与秦岭文化概况

  •秦岭,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中国有许多名川大山,但陕西的秦岭和

  渭河最为重要和独特。•秦岭作为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生态系

  统,不仅仅单纯体现在生态环境上,而且体现在文化和历史上。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哪一座山脉像秦岭这样哺育着中华文明的进程,也没有哪一座山脉像秦岭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进程。”

  •“如果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秦岭就应该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

  •陕西人拥有了秦岭,实在是一种得天独厚的福份;西旅人选择了秦岭,便选择了一个深厚而博大的课题,一个可以自由驰骋、大展宏图的广阔天地。

  提起秦岭,尽管西安人几乎是人人皆知,但长期以来,西安人对秦岭的认识仅仅局限

  在狭义的秦岭上,即秦岭横穿于陕西省中部的那一部分;又由于这一部分位于西安市南,故名“南山”,或曰“终南山”。也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即使历史已进入21世纪,西安人把旅游的视角伸展到了秦岭这一天然胜地,但也仅仅把秦岭当作自己城市的后花园。直到权威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为秦岭下了新的意义,人们才明白了:秦岭乃是“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

  事实上,把秦岭定义为“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决不是今人的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由秦岭在中国地理、历史上的地位、特别是秦岭在哺育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自然形成的。相传秦岭为秦始皇“北修长城,南修五岭”的“五岭”之一(秦岭陵川县段海拔1340米高的宝应山山巅上至今留存有秦始皇台荒基数层),故称秦岭。这一名称本身就折射出其悠久的历史渊源。以此为基础,博大精深的儒家重要经典《周易》,更把秦岭称作“中国的龙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秦岭地位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比如,2004年7月1日,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林业局和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正式启动大型电视特别节目《秦岭控访》,这是国

  内电视领域有关秦岭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报道内容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活动。全程参与了这次报道并对秦岭进行了深入了解、研究的西部频道新闻总监陈永庆先生无限感慨地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哪一座山脉像秦岭这样哺育着中华文明的进程,也没有哪一座山脉像秦岭这样曾经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进程”。他进而说,“如果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秦岭就应该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而早在200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在积极开展“推动社会各界关注秦岭,发掘其生态、文化、宗教和历史价值”活动,并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于2003年4月22日,正式宣布确认秦岭为全球第83份“献给地球的礼物。”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秦岭,名符其实的秦岭。陕西人拥有了秦岭,实在是一种得天独厚的福份;西旅人选择了秦岭,便选择了一个深厚而博大的课题,一个可以自由驰骋、大展宏图的广阔天地。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充分认识当前努力做好御苑生态旅游区这块文章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从而着手当前,放眼未来,在首先做好御

  苑生态旅游区文章的基础上,励兵秣马,进一步做好秦岭北麓及其两翼乃至整个秦岭生态旅游的大文章;也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秦岭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地理、自然、人文资源,按照“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的旅游新思路,做好山水文章,再现历史风貌,突出人文特色,增加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把秦岭旅游的文章“做新做亮”,做大做强,做扎实,做长远,并以此带动西安的整体旅游业,进而实现集团提出的“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把西安旅游打造成为中国一流的知名品牌,把西旅集团打造成中国一流的旅游企业”的目标。

  一研究秦岭,开发秦岭,做好秦岭旅游的大文章,首先要认识秦岭,了解秦岭。那么秦岭到底是什么模样呢?

  辞海讲,秦岭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黄河、淮河与长江支流汉江、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岭(或说黄河、长江水系的分水岭),横贯中国中部,绵延甘肃、青海、陕西、河南等数省,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但对于秦岭,自古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或者广义、狭义之说。广义的秦岭就是辞海上所说的横贯于中国中部的那座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它西起甘肃临漂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河南岸东向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山脉南部一小部分由陕西延伸至湖北郧县。广义的秦岭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狭义的秦岭是指秦岭山脉中位于陕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汉代即有“秦岭”之名,又因位于关中(西安)以南,故名“南山”,或曰“终南山”、“中南山”等。

  同一个秦岭,为什么会有广义、狭义之分,或者广义、狭义之说?最初,可能是由于受交通、信息等因素的制约,人们只能看到自己眼皮底下的那段秦岭,即狭义的秦岭,如西安人说秦岭就指南山,宁陕县人把宁陕版图所辖的范围称秦岭(见《宁陕厅志》)。后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还有狭义秦岭的说法,可能是人们看到了秦岭的重要性、看到了秦岭的开发利用价值,因此,都在争“秦岭”。就像陕西宝鸡和湖南炎陵县都

  说炎帝在他们那里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旅选择了秦岭,要做大秦岭的旅游文章,可谓是选准了目标。

  秦岭不仅地域广阔,而且地质构造很复杂、很特殊、很有特色,因此,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美誉。据中国地质科学院专门从事秦岭地质研究的姜春发研究员介绍,秦岭处在中国地质图上中央造山带的一个重要部位,枢纽地带,即中央造山带和南北构造带交汇的地方。不仅地质期次多,而且岩浆活动、地质变形、岩石变质、新矿成形等地质现象在这里也比较多,所以说它是野外的天然地质博物馆,也是野外的地质实验室。中央造山带由西昆仑造山带、东昆仑造山带、西秦岭造山带、东秦岭造山带和大别山造山带这五大造山带构成。由于它位于中国的中部,位于中央,就像一条长长的龙,将中国地质分割为南北两大块,因此又把它称为“龙脉”。

推荐访问:对照秦岭北麓生活会发言材料 秦岭 对照 生活会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