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5篇

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5篇

发布时间:2022-08-09 10:20:03 来源:网友投稿

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5篇

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篇1

  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是村级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村级经济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随着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的开展和村代理会计制度的实施,村级财务管理逐步得到加强,正在进一步走向健康、规范。但是近年来我们在村级财务审计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应引起重视和加以改进。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现金管理“混乱”,主要表现有:白条抵账、村干部有长期借公款、大笔资金在出纳处坐支、一些经济富裕村现金存放量较大,有的存放在个人家中,公私难分,一些经济薄弱村因收支较少,发票报账不及时,往往3—4个月并在一起报账,无法及时反映村级财务的现状。

  二是代理记账“错漏”。村账镇管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村级财务的监督,提高了账户记载的规范,但是因为代理会计与村报账员沟通相对也较少,造成错漏。表现为账实不符,今后很有可能成为村集体资产流失的渠道。账户上时有一些串户记账的现象,使村级固定资产失去账户管理,容易造成村集体资产的失控。

  三是支出发票“失控”。近几年来,由于村级财务管理的加强,村民财监小组和会计代理站的把关,村级支出发票的额度真实性得到了提高,但报入的发票仍然很不规范。主要表现为无据支出泛滥,大量票据无支出事由,真实性难以判断。对代理站把关退回的发票,消极对抗,根本不去调换。

  四是民主理财小组形同虚设。在农村村民委员会,现阶段所有的村都建立了以村民为代表的村民理财小组,对本村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监督。但是,我们在审计中了解到绝大多数村民理财小组章是由村干部掌握,形式上看盖了理财小组章,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经过理财小组审核。

  改进村级财务工作的对策:一是提高村干部、村级财务人员素质。对村干部定期进行培训,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使其了解村级财务违规案例,提高其自律意识。村级财务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村级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处理日常出纳的专业技能,不合规的不接受,不报账。

  二是完善村级财务民主理财机制。民主理财小组章应由群众代表掌握和使用,在村财务审核时,应实行签名、盖章同俱。重大事项经民主讨论,乡镇办党委政府要对村级财务开支审批的标准、审批权限、报批原则进行规范。避免一人说了算的现象。

  三是改革村级代理记账模式。逐步推行专业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承担代理记账业务。将乡镇财政人员从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不利境地中解放出来,专业专心的做好村级财务监督检查工作。

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篇2

  摘要:农村法治建设在我国的法治建设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难点。然而现阶段农村法治建设存在某些问题,同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还有很大的差距。分析了农村法治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应该从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建立健全农村法律体制,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方面来提高农村法治建设。

  关键词: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高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与民生发展一直以来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农村建设便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法治建设决定了农村的发展环境,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法治建设成为了农村政治、经济发展的保障条件,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农村法治建设现状与问题

  (一)农民的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有待提高

  随着国家普法宣传的进行,农民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农民的法治思想逐渐增强,但是总的来说,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仍然需要提高,主要表现在:①农民缺乏权利意识。许多农民在面临权利遭到侵害时,只有少数农民愿意使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权益,要么不主动使用法律武器,要么是因为顾及一些其他因素而不愿去主张。近些年来,在社会上出现许多农民工讨薪事件,许多民工使用非常极端的方法讨要薪资,但是成功率非常的低,造成此类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的法治观念淡薄,缺乏权利意识。②部分农民的法治意识仍然淡薄,用法意愿不高。在他们看来,法律比不上权力、关系好用,“讲人情、讲关系”的思想普遍存在,“遇事找人”成为习惯。农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高,导致法治观念很难在农村盛行,农民就很难用法治的观念来规范和要求自身的行为。

  (二)农村法律制度不健全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农业的快速发展等许多新变化的发生,我国关于农村的各项法律制度出现了较多空白,主要表现在:①在部分涉农领域立法上出现空白,当前需要的一些法律条款还没有制定出来,导致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无法可依。②现存法律当中,有些内容缺乏可操作性;有的由于出台时间较长,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经济因素制约

  法治作为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相应的法治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更无法谈法治。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农村经济虽然发展较慢,但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在现阶段,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农村居民走出乡村,到城市发展,农村的发展程度相对于城市还有很大的差距。现在的农村仍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我国现在依然是城乡二元制结构,农村经济与城市发展相差较大。经济上的巨大差异致使法治资源上的分配不均,法治资源更加偏向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除了现有的资源,还包括对将来法治资源的吸引力。农村的现有法治资源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的发展,并且农村的现状也很难吸引到相关的法学人才,很多从农村走出去的高素质法学人才在就业时更加倾向于发展机遇较好的大城市,农村地区难以做到人才回流,未来的法治资源仍然稀缺,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当中。

  二、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法治建设打好物质基础

  由于当前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发展农村法治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没有保障的。这就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經济建设,提高农村生产力,拓宽农民提高收入的渠道,加快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完善农村市场经济。在这个进程中,农民慢慢把自己作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农民的权利意识就会慢慢提高,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学会使用法律去保护自己的权益。这样农民才会慢慢变得富裕,农村经济才能得到不断发展,才能更加迈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村法治建设打下物质基础。

  (二)坚持科学立法,建立健全农村法治体系

  有法可依是法治的基本前提,健全的农村法治体系是农村法治建设的前提。国家在立法要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要重视农民利益的保护,加快涉农领域的立法进程。立法要切合农村实际,要认真调研农村实际情况,对原有的农村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梳理,及时修改和调整不符合当前农村实际的法律法规。各地农村要依据法律法规,将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制定出符合本地特色的村规民约,保证村规民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形成多层次立法体系。

  (三)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

  邓小平曾指出:“加强法治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农民作为依法治国的主体,同时也是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经过长期多方面多角度的普法,农村居民的法律素养在不断提高,但是与我们所要求的还有很大差距。所以,我们还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加大法治宣传的力度。农村的法治教育要做好专门抓与综合抓,一般教育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1)要突出重点内容。要重点宣传农村土地流转、房屋拆迁等有关的法律知识;大力宣传同农村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知识;重点宣传劳工权益、安全生产相关知识;大力宣传消费之权益保护知识;大力宣传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2)要创新普法手段。要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在宣传法律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微信平台等现代媒体,传播法律知识;要充分利用全国法制宣传日——12月4日,向广大农村居民宣传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易国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路径探析[J].特区经济,2007(5):162-164.

  [2]梁宝宏.新农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9.

  [3]钟薛.农村法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3):105-106.

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篇3

  (一)班级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电大班集体就像一只乘风破浪的船,掌舵的就是班主任。班主任是电大学生的领航者,一个班集体如果没有组织,就会一盘散沙。

  (二)学校工作的执行者和落实者

  电大班主任不仅是教师中的骨干,还是校长的助手。学校各项工作要得到具体落实,必须得到班主任的具体实施才能得以实现。学校工作只有通过班主任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大量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才能有效的在电大学生中贯彻实施,并具体落实到每一位电大学生身上。

  (三)各方教育的联系者和协调者

  实践告诉我们,大到一个学校、一个年级,小到一个班集体,形成教育合力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教育力量有机地联系与相互促进的影响学生成长的教育力量。我们电大学生在教育合力的形成过程中要发挥整体功能,发挥整体效益,这就需要班主任的联系和协调。

  (四)学生学习的人师者和导师者

  德高为师,学高为师,身正为师。育人先育己,敢为人师者,不可一日废学。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信息更新的日益加快,班主任应不断更新知识,及时把握和跟踪现代教育思想发展的动态,这是班主任扮演多重角色的内在要求。班主任唯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由单纯“放电”的知识输出者转变为不断“充电”的学习者,才可能保证开放教育的高质量,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班主任必须更新观念,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从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突围”出来,由“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由“演员”转变为“导演”,完成向“导学”教师的转变,做学生学习的人师者和导师者。

  (五)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服务者

  电大班主任是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应该成为具有一定权威的管理者。所谓“权威”,是指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威信、威望,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影响力”。权威不是法定的,不能靠别人授权。权威虽然与职位有关系,但主要取决于管理者个人的品质、思想、知识、能力和水平;取决于同组织人员思想的共鸣,感情的沟通;取决于相互之间的理解、信赖与支持。这种“影响力”一旦形成,学生都会吸引到管理者周围,心悦诚服地接受管理者的引导和指挥,从而产生较大的学习动力和工作热情。电大班主任是学生活动的服务者。应该把学生的呼声作为工作关注的第一信号,学生的需要作为工作的第一选择,学生的利益作为工作第一考虑对象。因此,电大班主任应牢牢树立“以学员为本”的服务意识,在学习工作上为学员提供各种服务。

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篇4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关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居乐业、国泰民安,是维持建筑事业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基础,也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和效益。因此,必须加强领导,明确施工安全生产职责,强化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切实提高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水平,确保安全,关爱生命。

  一、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和表现

  1.安全制度在落实环节还存在死角。近几年来,随着建筑量的不断扩大,各施工企业对安全工作越来越重视,安全投入也逐年加大,安全制度逐步健全,安全防护逐步完善。但在工地施工中,安全制度在落实环节上还很薄弱,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相对原始,安全教育走过场应付检查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安全工作书面上强调的多,实际落实的少。人员安全意识不强,还没有真正形成时时讲安全,事事抓安全的良好氛围。

  2.对待安全工作思想麻痹的现象依然存在。施工不戴安全帽、不扎安全带的事还时有发生。有些工人,如毛石砌筑的工人,认为戴安全帽作业碍事,经常不戴安全帽作业,等到检查时才戴上,检查走后又把帽子放在一边。外墙作业人员,认为楼层低,戴安全带不自由,不戴安全带作业。修路、别墅工地施工,前翻斗车的数量相对较多,由于驾驶人员技术良莠不齐、人员难以固定,极易发生安全事故。有的驾驶员在家开过四轮车,认为开前翻斗车是小菜一碟,思想麻痹,开车速度快,发生安全事故就不足为奇了。有些特殊车辆,如铲车、挖掘机、压路机等,非专业驾驶员驾驶也极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3.施工中使用当地工人容易发生失窃事件。近几年来,由于工期紧,工程量大,为了抢工期赶进度,使用当地工人的现象常发生。工人素质良莠不齐,家在附近住的工人,对工地及周边环境相当熟悉,个别工人法制观念淡薄,对工地材料和物品产生偷窃的念头,如果安全措施不到位,打更人员责任心不强,就极易发生失窃事件。尤其是在工地占地面积大、点多线广、分布散乱的情况下,发生失窃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

  4.打架斗殴、意外受伤常发生在休息时间。施工期间,由于劳动强度大,人员极易疲劳,不容易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晚上收工后或下雨天休息,有些工人喜欢聚集喝酒,酒后失控,发生打架斗殴的几率增大。曾经出现过的高空坠落事件及工人掉进外网沟坑里的,虽是安全防护不到位为主但多是与休息时间饮酒过度有关。

  5.施工现场工人素质的下降也是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隐患。随着大批农民工涌入建筑市场,他们对建筑业的各项职业技能及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很陌生,法律、法规意识淡薄,仅凭感觉经验和感觉去施工,对各种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及作用认识不强,普遍存在侥幸心理,如果施工现场的检查、监督力度不够,就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二、解决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1.更新观念,高度重视施工安全工作的动态性,调整管理机制,促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平衡发展。统一施工安全资料标准,解决安全管理资料目前参差不齐、弄虚作假、混乱的状况。

  2.切实加强对安全工作的管理,各工地配专职安全员,主抓安全工作。施工前,对工人集中进行培训,把“三级教育”落实到实处,不走过场。对在施工中发生的安全问题进行汇总,利用上班前、晚饭后休息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也可印《施工安全手册》,让工人熟悉掌握安全常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3.加强安全工作的管理,对违纪者如酒后上岗、不戴安全帽、不扎安全带等,一经发现严肃处理,首先停止其工作,令其立即整改,对多次违规的工人要开班组及全体员工会议进行教育,性质严重的终止其工作,责令退出施工场。项目部管理人员要做好表率,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加强对特殊工种人员的管理,确保持证上岗,定岗定人。对技术熟练、责任心强、设备保养及时、节约维修经费的人员,给予一定经济、物质奖励。对无证上岗、思想散漫、发生安全事故或存在安全隐患的人员,坚决清除施工队伍。对铲车、挖掘机、压路机等特殊车辆,非专业驾驶人员私自驾驶的,在对其进行处罚的同时,对本车辆驾驶员也要进行处罚。

  4.加强对劳务队工人的管理和审查,做好每个工人信息的存档及审查,避免在逃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尽量避免使用距施工现场三十公里内居住的工人,发现使用当地工人的应立即责令劳务队辞退,对因工期紧、人员紧缺的特殊情况下,非使用当地工人不可的,项目部应对当地工人进行了解和调查,并对其工人情况进行备案,与当地派出所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沟通,了解当地的社情环境。对打更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力争不发生失窍事情。

  5.加强对工人休息时间的管理,教育引导工人适量饮酒,施工期间禁止喝酒。因醉酒发生的殴斗事件,要对殴斗双方所在的劳务队进行严肃处理。对在发现施工期间私自饮酒的,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

  “安全靠大家,安全人人抓”。安全工作关乎施工质量、人员生命和企业信誉,需全体人员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抓好这一基础性工程。只有这样,才能筑牢安全的堤坝。

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篇5

  新形式下,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是顺应现代管理发展的需要,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部署、新要求、扎紧制度笼子的需要。

  内部控制既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也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是行政事业单位治理的基石。实施好内控规范,对于提高单位管理水平,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规范财经秩序,建设服务型政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内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相应的分析:

  01、内控工作的理论体系尚待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统一化的理论框架,对于实务操作中的指导作用还不够完善,理论研究跨度和深度不够广泛,仍有很大的需要进步的空间。

  在如今的条件下,我国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自身的内部控制还没有搭建良好的制度模式,没有搭建完善的体系框架结构。

  对于部分的单位内部,也没有依据规范的实际要求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制度,对于自身具有的财务管理、经费开始等情况较为随意;部分的单位内部虽然依据需求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还不够完善与健全,存在着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全是为满足于上级的检查,没有切实的发挥其具有的功能。

  对策:增强内控意识,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

  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在内部控制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因此,作为财政资金的管理部门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强调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且明确单位主要领导是建立内部控制的第一责任人。各单位也要把建立内部控制的理念传达到每位员工,调动大家积极性,使其了解内部控制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内部控制是每位员工都需参与的事情,逐渐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

  02、对内控制度缺乏正确的认识

  较好的内控环境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一些单位认为已经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财政部门逐年推行一系列的财务制度改革,每年编制部门预算,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根本不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还有一些单位认为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跟自己工作没有任何关系,对于建立内部控制意愿不强,认为这样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所以说,对于单位之内含有的内部控制操作,仅仅是依赖于几项制度的搭建或者是几个人员的负责等是难以开展有效的控制的,而是需要在经济活动之内将活动的整体分析以及全面掌控的基础上,形成自身有效的控制系统模式。

  对策:健全完善内控制度

  单位应根据《会计法》、《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部门对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的要求,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建立合适的内部控制制度。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组织系统内的单位进行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针对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交流经验,并且定期检查各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情况,从而推动各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开展。

  03、人员编制和内设机构设置制约

  受人员编制制约,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法增设专门的内控建设机构。采取部门兼职办理的办法,兼职办理部门往往不会专注内控建设工作,只是在需要提报资料等时候想着内控建设,最终内控建设工作效果弱化。

  另外,内部审计仅限于对财务控制的监督,缺乏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分析,以及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主管部门、财政、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等作为第三方外部监督机构,其监督机制不完善,只是对一般经济事项进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建设的健全和完善。

  对策

  培养专项人才,建立内部审计机构

  单位内控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建议在行政事业单位设立专职的内控工作小组,培养专项人才,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同时,将单位内控规范建设经费纳入预算,作为单独一项任务列示。

  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财政、审计、主管部门等外部监督机构应与内部审计机构相互结合,采取专项监督的形式,至少每年开展一次内部控制的专项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04、缺乏一整套内部控制信息系统

  行政事业单位类型繁多、规模不一、管理基础不一致,“一刀切”推行一种内控模式显然不合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个性化较强的“私人订制”式工作,需紧密结合各单位具体情况推进。因此很多行政单位采购了内控信息系统,但如果仅仅认为信息系统就是内控,将信息系统当成了内控的全部,而没有理解到信息系统只是内控实施的重要手段,这显然是不够的。内控信息系统的设计完善不仅需要考虑内控理念与管控措施的嵌入,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考虑使用的便捷性,增加了内控体系建设的工作难度。

  对策:搭建个性化内部控制信息化平台建设

  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平台并非旧制度、旧组织、旧流程简单机械的线上化,而是一场组织、制度、流程、系统乃至观念的变革。需要从总体上给予指导性建议,把握内部控制信息化平台的定位、方向、作用,形成“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以过程控制为重点”的内部控制框架,从顶层设计上予以保证。

  云内控采用领先、灵活的设计理念和系统架构,建立一套资金保障有力、风险管控到位、财务准确高效、业务财务一体的数字化内部控制解决方案,帮助实现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的全面连接,充分发挥财务中台的作用,建立可采集、可加工、可分析、可扩展的数字化平台。

  一方面,将制度明细、内部控制业务和预算要求嵌入系统,通过规则设置与后台计算实现内部控制全程管理,满足经济活动各环节程序合规、表单可视、风险提示的需求;另一方面,系统间互联互通,实现预算、结算、核算、决算“四算”集成,打通数据链条,做到数据“一次录入、全程共享、同步关联”。最终,达到规则自动控制、数据实时分享、报销智慧审核、监督智能完成等智能化水平。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需要全体员工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更需要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需要全体员工的监督,确保内控在阳光下履行,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单位的内控,更好地杜绝腐败现象发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效能。

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篇6

  一、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干部对信访工作认识不到位。一是认为抓信访太牵扯精力,影响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信访工作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二是有些村主要干部在矛盾纠纷排查、乡村说事日、解决解决疑难信访问题时工作存在应付思想,不下势动真,认为上访群众多是“刁民”,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不能引起足够重视,采取哄、拦、卡、压的办法,甚至对群众的上访征兆置若罔闻,既不及时报送信息,也不采取措施,导致群众上访不断。三是一些机关干部工作作风不实,官僚主义严重,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到位,甚至不闻不问,以至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四是认为信访工作是信访部门的事,认为信访部门是“救火队”、“挡箭牌”,有事时想到,无事时忘掉,平时看不到。

  (二)信访对象多元化。当前信访活动的主体已不单纯是过去的以优抚对象、老幼病残、贫困户为主,现在则扩大到离退休老干部、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社会求助者及其他如举报、咨询、社会法人等。许多普遍性问题上访人数多、持续时间长,城镇信访对象有呈逐年上升之势,信访群体信“上”不信“下”,信“多”不信“少”,信“闹”不信“理”,信“访”不信“法”,信访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信访内容复杂。信访对象反映的问题绝大多数都很现实,基本都涉及到个人或集体的切身利益,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处理起来难度较大。且都明确要求为其解决实际问题,不达目的,不肯罢休。因此,导致集体上访不断增多,越级上访时有发生。

  (四)无理缠访依然存在,群体信访活动组织化倾向明显。极少数人别有用心,滥用信访权利,背后专人策划一些较大规模的集体访,虽经信访部门耐心说服教育,仍然信访不息,找领导纠缠,无理取闹,组织化倾向较明显。无序信访突出。

  二、解决问题及建议

  综揽上述难点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形势和复杂的社会矛盾,如何做好当前信访工作,是摆在各级党政领导面前的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我们以为,解决这些难点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提高对信访工作的认识,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真正形成各级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各基层单位齐抓共管的全方位、网络化、大信访的信访工作格局。一是强化领导,全面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和落实“一岗双责”制,坚持领导包案制,一手抓预防一手抓处理,大的信访案件要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抓。二是完善情报信息机制。在工作中注重收集有价值信息,及时、正确把握信访先兆,牢牢把握信访工作主动权,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及时把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源头,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进一步做好重大事项信访评估制度,最大限度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从根本上化解引发大规模的集体上访。

  三、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我们洽川镇始终把信访稳定工作放在全镇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动,突出工作重点,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基层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了“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稳定工作格局。2008年,全镇实现了赴京赴省集体上访和赴京、省非正常上访“双零”目标,我镇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无越级上访乡镇”。各类信访案件的到期结案率达100%。在全国“两会”、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十七届三中全会等重要敏感时期没有来自我镇的干扰。

  (一)全力促进“事要解决”,进一步完善解决问题机制

  成立了重大疑难信访问题会审和重大疑难信访问题协调领导小组,及时研究重大疑难信访案件。并在全镇开展了重信重访专项治理活动,化解了一批重点案件,特别是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党委书记、镇长主要领导亲自抓。各村各单位也都切实把信访稳定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定期研究信访工作和联席会议制度,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信访中心户、乡村说事日等工作,研究重大案情,全镇上下重视信访稳定工作,主动抓好信访稳定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明显提高。

  (二)完善督查督办机制,推动信访稳定工作扎实高效开展

  建立了信访稳定“小红旗”挂牌督办制度,对各类不稳定因素和上访苗头,上墙小红旗挂牌督办,有力地推动案件快查快结的过程。我镇的“小红旗”挂牌督办制度被市党委宣传部主办的《渭南宣传》上予以发表。

  (三)畅通信访渠道,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在全镇认真开展大接访、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建立健全了首问负责制,乡村说事日制度,包村领导、机关干部负责制度等四项制度。通过三项活动的开展,将大量上访群众稳定在镇内,现场处置解决了一大批信访问题,维护了上访人的合法权益。

  (四)抓早、抓小、抓苗头,着力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坚持定期排查和不定期排查相结合,建立矛盾纠纷排查档案,一事一策研究解决措施,减少越级信访量和重复信访量,做到三个明确,即:明确领导包案,明确专人处理,明确解决时限,20-年以来,没有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上访事件。对于苗头性的重大信访件提早接入,我们职权范围无法解决的,及时上报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争取主动性。今年我镇夏阳村码头群体性纠纷事件由于我们提早主动介入,积极向上汇报,在县联席办特别是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协调下,终于得到了比较完满的解决。

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篇7

  摘要:农村法治建设在我国的法治建设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难点。然而现阶段农村法治建设存在某些问题,同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还有很大的差距。分析了农村法治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应该从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建立健全农村法律体制,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方面来提高农村法治建设。

  关键词: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高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与民生发展一直以来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农村建设便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法治建设决定了农村的发展环境,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法治建设成为了农村政治、经济发展的保障条件,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农村法治建设现状与问题

  (一)农民的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有待提高

  随着国家普法宣传的进行,农民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农民的法治思想逐渐增强,但是总的来说,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仍然需要提高,主要表现在:①农民缺乏权利意识。许多农民在面临权利遭到侵害时,只有少数农民愿意使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权益,要么不主动使用法律武器,要么是因为顾及一些其他因素而不愿去主张。近些年来,在社会上出现许多农民工讨薪事件,许多民工使用非常极端的方法讨要薪资,但是成功率非常的低,造成此类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的法治观念淡薄,缺乏权利意识。②部分农民的法治意识仍然淡薄,用法意愿不高。在他们看来,法律比不上权力、关系好用,“讲人情、讲关系”的思想普遍存在,“遇事找人”成为习惯。农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高,导致法治观念很难在农村盛行,农民就很难用法治的观念来规范和要求自身的行为。

  (二)农村法律制度不健全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农业的快速发展等许多新变化的发生,我国关于农村的各项法律制度出现了较多空白,主要表现在:①在部分涉农领域立法上出现空白,当前需要的一些法律条款还没有制定出来,导致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无法可依。②现存法律当中,有些内容缺乏可操作性;有的由于出台时间较长,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经济因素制约

  法治作为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相应的法治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更无法谈法治。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农村经济虽然发展较慢,但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在现阶段,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农村居民走出乡村,到城市发展,农村的发展程度相对于城市还有很大的差距。现在的农村仍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我国现在依然是城乡二元制结构,农村经济与城市发展相差较大。经济上的巨大差异致使法治资源上的分配不均,法治资源更加偏向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除了现有的资源,还包括对将来法治资源的吸引力。农村的现有法治资源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的发展,并且农村的现状也很难吸引到相关的法学人才,很多从农村走出去的高素质法学人才在就业时更加倾向于发展机遇较好的大城市,农村地区难以做到人才回流,未来的法治资源仍然稀缺,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当中。

  二、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法治建设打好物质基础

  由于当前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发展农村法治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没有保障的。这就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經济建设,提高农村生产力,拓宽农民提高收入的渠道,加快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完善农村市场经济。在这个进程中,农民慢慢把自己作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农民的权利意识就会慢慢提高,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学会使用法律去保护自己的权益。这样农民才会慢慢变得富裕,农村经济才能得到不断发展,才能更加迈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村法治建设打下物质基础。

  (二)坚持科学立法,建立健全农村法治体系

  有法可依是法治的基本前提,健全的农村法治体系是农村法治建设的前提。国家在立法要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要重视农民利益的保护,加快涉农领域的立法进程。立法要切合农村实际,要认真调研农村实际情况,对原有的农村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梳理,及时修改和调整不符合当前农村实际的法律法规。各地农村要依据法律法规,将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制定出符合本地特色的村规民约,保证村规民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形成多层次立法体系。

  (三)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

  邓小平曾指出:“加强法治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农民作为依法治国的主体,同时也是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经过长期多方面多角度的普法,农村居民的法律素养在不断提高,但是与我们所要求的还有很大差距。所以,我们还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加大法治宣传的力度。农村的法治教育要做好专门抓与综合抓,一般教育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1)要突出重点内容。要重点宣传农村土地流转、房屋拆迁等有关的法律知识;大力宣传同农村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知识;重点宣传劳工权益、安全生产相关知识;大力宣传消费之权益保护知识;大力宣传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2)要创新普法手段。要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在宣传法律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微信平台等现代媒体,传播法律知识;要充分利用全国法制宣传日——12月4日,向广大农村居民宣传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易国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路径探析[J].特区经济,2007(5):162-164.

  [2]梁宝宏.新农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9.

  [3]钟薛.农村法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3):105-106.

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篇8

  (一)班级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电大班集体就像一只乘风破浪的船,掌舵的就是班主任。班主任是电大学生的领航者,一个班集体如果没有组织,就会一盘散沙。

  (二)学校工作的执行者和落实者

  电大班主任不仅是教师中的骨干,还是校长的助手。学校各项工作要得到具体落实,必须得到班主任的具体实施才能得以实现。学校工作只有通过班主任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大量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才能有效的在电大学生中贯彻实施,并具体落实到每一位电大学生身上。

  (三)各方教育的联系者和协调者

  实践告诉我们,大到一个学校、一个年级,小到一个班集体,形成教育合力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教育力量有机地联系与相互促进的影响学生成长的教育力量。我们电大学生在教育合力的形成过程中要发挥整体功能,发挥整体效益,这就需要班主任的联系和协调。

  (四)学生学习的人师者和导师者

  德高为师,学高为师,身正为师。育人先育己,敢为人师者,不可一日废学。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信息更新的日益加快,班主任应不断更新知识,及时把握和跟踪现代教育思想发展的动态,这是班主任扮演多重角色的内在要求。班主任唯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由单纯“放电”的知识输出者转变为不断“充电”的学习者,才可能保证开放教育的高质量,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班主任必须更新观念,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从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突围”出来,由“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由“演员”转变为“导演”,完成向“导学”教师的转变,做学生学习的人师者和导师者。

  (五)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服务者

  电大班主任是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应该成为具有一定权威的管理者。所谓“权威”,是指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威信、威望,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影响力”。权威不是法定的,不能靠别人授权。权威虽然与职位有关系,但主要取决于管理者个人的品质、思想、知识、能力和水平;取决于同组织人员思想的共鸣,感情的沟通;取决于相互之间的理解、信赖与支持。这种“影响力”一旦形成,学生都会吸引到管理者周围,心悦诚服地接受管理者的引导和指挥,从而产生较大的学习动力和工作热情。电大班主任是学生活动的服务者。应该把学生的呼声作为工作关注的第一信号,学生的需要作为工作的第一选择,学生的利益作为工作第一考虑对象。因此,电大班主任应牢牢树立“以学员为本”的服务意识,在学习工作上为学员提供各种服务。

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篇9

  当今世界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交流交融交锋异常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多变、斗争尖锐严峻,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高校是知识和思想的创造源和集散地,也是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争夺的前沿。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多种思潮交织和交锋的新特征,对高校的办学方向、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新的挑战,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形势紧迫、意义重大。

  一、高校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经过各级主管部门和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加强。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央的要求、形势的发展和学生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在教育实效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

  1.教育模式存在弊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国际化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落后于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各种意识形态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错中复杂。然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却未能与时俱进、及时转型。意识形态教育内涵更为全面、更为广泛,而许多教师更为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对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关注不足。一方面,青年学生对意识形态理论课的认同的程度较低,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上课仅仅是为了拿学分。另一方面,授课老师的教学内容过于固定,对现代新现象、新问题、新科技、新观念反映得不够,使得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离,变成远离生活的理论说教,降低了理论课的教育实效,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

  2.教育理念认识缺失。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理念方面,部分任课教师存在着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价值教育的现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部分教师没能正确地认识学生的思想动态,没能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真正的价值目标所在,仅仅将课程教学内容当作理论体系加以灌输,只注重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掌握,而没有对理论体系本身所蕴含的价值目标分析和解读,从而无法实现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目的。在其它非意识形态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任课教师没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往往否认意识形态教育在高校教学和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没有甚至排斥意识形态的渗透教育,在个别学科科学领域中,部分教师无视我国的国情、社情,总是不加分析地运用西方的学术观点批判当下的中国实际,极大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力,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教育合力不足。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个部门和教师的相互配合与密切协作。但当前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普遍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比例不合理,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忽视甚至以实用课程代替政治教育、人文教育,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和精神价值所求,导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边缘化;在日常管理中,有些高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只关注业务工作,重视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效益,而忽视了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这大大削弱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4.教育环境复杂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不仅来自其内部,还来自其外部社会环境的挑战和压力。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在相互冲击与碰撞,高校作为教育基地,是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之地,青年学生受社会环境和社会信息的影响更为激烈,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先进网络技术的掌握,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和了解全球化过程中呈现的多元思想。然而一些国家甚至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载体、各种文化产品等渠道公开或隐蔽地传播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或刻意放大和攻击我国当前的党风问题和社会问题,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对不良的社会意识形态缺乏科学理性的判断,容易盲从,从而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社会结构转型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观念不断地投射和渗透进高校,“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和价值观念在高校潜滋暗长,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言论以及鼓吹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的思潮在校园里不时泛起,个别教师缺乏职业自律,以学术自由为由,突破政治、法律、道德底线,滥用课堂话语权,在课堂上公然发出“抹黑中国”、“扭曲历史”、“美化西方”的言论。

  二、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成因分析

  1.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尚不到位。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意识形态工作和高校业务工作辩证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尚未形成学校各部门协同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合力。

  2.对教师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关键作用认识不到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专业能力而忽视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等素质,缺乏对教师进行法律、政治、道德底线教育。

  3.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力军,在部分高校实际处于弱势地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升,意识形态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双轨制”,即思政课强调意识形态教育,个别专业课则有意无意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甚至唱反调。

  4.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思潮和错误言论缺乏有力有效的回应和反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不够,对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不足,对国际形势和热点问题认识不清,对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的传播机制和规律把握不足,未能在重大问题上占有主动权和话语权,发声不够,影响有限。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策

  高校是理论研究创新的主阵地,也是思想活跃的大讲堂,是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和新理念新思潮的策源地,比其他任何领域都更直接、更系统、更深入地接触各种社会思潮和理论体系,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斗争和冲突在此表现得更加直接和尖锐。高校只有掌控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引领权、管理权、话语权,才能守住宣传思想阵地,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使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拥护新时期治国理政总方略,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积极主流,才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和凝聚全社会团结奋进。

  1.强化认识,转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理念

  面对国际和国内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的局面,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的极端重要性,要正确认识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性,坚持理论创新,讲究方法策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袭,着力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明确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在意识形态教育建设中的分工和责任。要有针对性地对青年学生经常性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政治辨识力,增强青年学生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抵制力,确保青年学生在政治态度、基本立场、战略全局等方面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立场坚定。同时,要加大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和监管力度,建立高效的舆情监督和反馈机制。

  2.建设队伍,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思想政治素质高、师德师风正、专业素质过硬的高校教师队伍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是高校正确引导学生认清并处理好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把青春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重要途径。建设一支既注重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更注重思想素养和政治信仰涵养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时代脉搏,引导青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启发青年学生深入思考社会各种现象,正确分析一些关键节点和敏感问题,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

  3.巩固阵地,占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制高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网络平台等都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中央领导指出,互联网舆论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变量”和“不确定因素”。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表达诉求的重要载体,互联网世界的意识形态斗争也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尤其要认清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新态势,发挥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作用,建立博客、微博客、微信、QQ群等即时互动平台,构建高效、互动、个性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将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与课堂知识紧密结合,对现实热点问题与网络热点问题进行积极的评价和引导,从关系国家安危和巩固阵地的高度来提升思政工作的自觉意识和主动作为。

  4.深化研究,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软实力

  在今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进行了深刻、全面的总结和概括,对于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和力度,胸怀大局,把握大势,掌握规律,紧扣重点,紧紧围绕走中国道路加强理论信念教育、紧紧围绕弘扬中国精神培育主流价值、紧紧围绕凝聚中国力量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尤其要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核心”工程,在深化宣传普及、增强认同上下功夫,向广大青年学生讲清楚“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说明白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学生成长的新要求,提升以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来吸引和征服更多的师生。要以突出的问题意识、扎实的理论素养、坚定的理论勇气来驳斥错误思潮,澄清模糊认识,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驱散思想雾霾,营造清朗精神环境。

  5.创新方法,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

  抓牢“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关注好高校师生的生活状态和发展状态,创新工作方法,主动化解交互式大众化广泛参与的文化时代所带来的各种困境。高校加强传统新闻媒体建设的同时,加强网络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切实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能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感染广大师生;同时深化“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大主题教育”,提高青年学生意识形态认识,引导青年学生多看主流、多看本质、多看光明面,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努力在高校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

 

 

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篇10

  信访工作作为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连心桥,在为党委政府分忧、为信访人解难、维护社会稳定中确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得到了信访人的首肯和认同,同样得到了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但从近年来的信访总量和信访人的具体信访行为来看,信访工作形势不容乐观,由于部分信访人的信访行为不当,导致信访总量有所攀升。如果让不正当信访行为长期延续下去,势必影响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经济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因此,务必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

  一、信访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观其信访工作现状,由于我国正处于法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化,利益格局的调整,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因土地承包、涉法涉诉、征地拆迁、安置补偿、企业改制、下岗职工、移民问题、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各种因素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多,诱发许多信访问题:一是信访人信访观念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在信访人抓住领导不放,抱着领导好说话、说了算数的心态,明知不应解决的问题,也许能在领导那里开开绿灯。二是信访人滥用信访权利。信访人深谙信访渠道简便、快捷,相当一部分信访人明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就是不依法依规办事,认为找领导来的快,成本少,实惠多。三是信访人信访行为过于偏激。信访人摆出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式,无论是找领导还是信访部门,只要没有达到目的就死缠乱打。

  二、信访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个人利益主义意识加剧。信访人重权利、轻义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和严重。二是部分社会行为失范。一些公民公然践踏社会公德和法律而致富的现象。三是对信访工作不够重视。极少数部门和人员在对待上访人信访问题方面,无论是认识上还是措施上都存在较大差距。重治标、轻治本。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很难形成良好的信访工作秩序。

  三、解决信访问题的对策

  群众利益无小事。正确处理好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如何更好地做好信访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拿在手上,信访部门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治标和处理个案上,要在治标的同时,集中精力在治本上下功夫、做文章:

  (一)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一是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基础性、长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从源头上和根本上减少和防止信访行为的发生的重要措施和根本途径,必须常抓不懈。二是加大政策宣传落实力度。党的政策涉及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群众的根本利益。无论是政策宣传,还是政策执行,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就会诱发上访和引发各类矛盾,因此,各项工作一定要细,作风一定要实,尤其是在政策执行上要保证公开、公平、公正,把信访行为降到最低限度。三是加大《信访条例》宣传教育力度。要保持《信访条例》宣传的持续性和经常性,信访部门要把《信访条例》的宣传融入信访活动的全过程,引导信访人依法信访。

  (二)进一步规范信访行为。一方面要在保证信访渠道畅通的前提下,重点在规范信访人信访行为上下功夫,对信访人合法、合理的诉求要依据政策及时解决。没有政策依据的,要尽力做好"息访"工作。对有极端行为的信访人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以维护正常的信访工作秩序。另一方面,信访部门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对待每一个信访人,尤其是信访承办单位,绝不能草率从事,对信访人反映的信访问题要全面深入地调查,客观、公正的处理。

  (三)进一步提高信访工作质量。信访工作部门及信访承办单位要以"事要解决,人不回流"为目标,以提高信访队伍业务素质为重点,以提高信访人满意率为标准,全面提高信访事项的办结质量,力求在每一件信访事项的处理上达到"三性",即事实调查的客观真实性、适用政策法律的准确性、文书制作的规范性。避免重访、缠访行为的发生。

  (四)进一步强化信访工作机制。一是领导机制要有新突破。首先是在领导重视程度上、组织建设上、经费保障上要有新思维,其次在工作落实上、目标管理上、考核内容上要有新举措。二是运行机制要有新创举。在整合资源,构建大信访工作格局上要有新思路,在畅通渠道,整体联动上有新动作。三是处理机制要有新成效。在处理突发性问题上要有新方法,在消化积案上要有新作为,全面提升处理信访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篇11

 

  对照建设一支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的要求和基层工作形势发展需求,当前基层干部队伍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矛盾和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任务繁重责任加大”与“编制偏少人员偏老”矛盾较突出。目前,"一票否决"评估监督,"xxxx"平台全面运行,"三改一拆","四破"整风,"五水共治"等重点任务同步实施,,使乡镇(街道)作为最基层和落实各项政策任务的末端,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和压力。自该区成立以来,该区的行政编制总体上相对较小。全区x个乡镇仅有x名公务员。长期以来,公务员队伍长期偏紧偏满,但前线人手却不足。例如,有x个村庄,常住人口超过x人,总移民人口超过x人。今年,承担了x项重点任务(x项省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全镇公务员编制x个,现有公务员x人,年龄平均x,其中x岁以上x人,x-x岁x人,x-x岁x人,x岁以下的仅x人,干部力量不足、队伍年龄老化断档问题日益凸显。

  二是“专业人才需求迫切”与“干部来源渠道单一”矛盾较突出。近年来,除安置复员士兵外,由于受人员配备因素少的影响,该地区每年仅组织向社会招聘约x名乡镇政府公务员,其中半数以上需要招聘大学生村官和优秀村干部。由于职位的缺乏,社会的招聘只能是无限专业的,不能直接用专业知识补充最急需的新鲜血液。目前,乡镇领导班子在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一般干部中农林水等专业技术人才匮乏。xx年代招收的专业技术干部年龄即将达到“条”到“线”。直接招聘的年轻干部和转业干部大多专业不同,流动性强,基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面临“断代”问题。

  三是“基层队伍人心不稳”与“工作环境较难改善”矛盾较突出。由于工作的复杂性,干部的许多基本权益,例如节假日都得不到保障。同时,也面临着阶段性,突出性的检查监督任务。基层干部经常“两眼已开就忙到熄灯”。如果在工作中出现错误,就会受到批评和惩罚,或者被当场解雇。许多干部如履薄冰。在参观调研期间,不少村镇(街道)“一把手”反映前线压力大,经常睡不着觉。此外,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许多扎根基层、奔赴一线的干部长期超负荷工作。他们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有的病了还坚守岗位,一拖再拖,小病变大病,急病变慢性病。与往年相比,患病和住院的干部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仅在xxxx年上半年,区委就前往医院向多达xx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表示慰问。正因为如此,乡镇基层公务员的心不稳定,人心不安。在与干部的谈心中,不少乡镇班子成员提出了机关转岗的想法,有的甚至宁愿到机关部门当一般干部。

  四是“干劲活力有待激发”与“考核管理落地乏力”矛盾较突出。目前,乡镇公务员工作压力大,工资低,社会关注度高。阳光工资实施和津补贴治理后,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吃大锅饭问题死灰复燃,“苦乐不均”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工作的重要性和干部的待遇在政治待遇上无法体现,一些基层干部由于身份和年龄的限制,没有晋升的希望。老干部的积极性难以调动,队伍中有不少"站客"和"看客"。在严格干部管理方面,虽然近年来从中央到区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在基层工作考核管理方面,由于“粗放”措施相对较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差,好人”思想作怪、制度执行走样落地乏力等,导致干部队伍中“庸懒散”现象、“出勤不出力”问题依然改观不大、不能有效解决,不仅挫伤了部分同志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到干部队伍的整体建设。

  二、有关对策和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倾斜,让乡镇干部“暖心”。建议加大对基层一线的人员配备,特别是对开发建设任务重、社会管理压力大的乡镇。在严格执行的《规范和提高乡(街)干部待遇暂行办法》中,提出了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奖金基数,由乡镇党委全面考核,严格有序发放,使广大乡镇干部安心扎根基层。出台一般干部交流办法,在尊重自身意愿和乡镇党委意见的基础上,优先交流本单位表现良好、业绩突出的乡镇干部,对在现乡镇工作时间较长的一般干部,给予照顾性交流安排,重点抓好有特殊困难需要组织照顾的乡镇干部。

  二是加大专业培训,给乡镇干部“充电”。建议各级党委在招聘乡镇公务员时,除优先考虑农林水专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外,更要重视乡镇干部的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进行准确的理论培训,,针对乡镇干部的知识缺口、经济盲点和能力弱点,加强科技培训、管理培训和法律培训,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训,学习先进制造业、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知识,加强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形势的认识,不断锤炼乡镇干部的专业思想,提高专业素质,掌握专业方法,提高乡镇干部适应新常态、落实新思路的素质和能力。

  三是加强心理疏导,替乡镇干部“解忧”。针对乡镇干部长期以来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责任压力不断加大,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失衡等不良心理问题,积极探索干部心理咨询工作机制,及时解决干部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成立乡镇干部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开通了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热线,并通过心理专家坐下来回答配对咨询,帮助广大乡镇干部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完善干部探亲慰问机制,建立干部“三必访、五必谈”机制,即干部遇到重大困难、生病住院、直系亲属死亡、干部提拔时必须探亲,交流调整,违纪处理,情绪异常,思想波动,群众反映强烈,工作挫折和压力过大必谈。

  四是建立容错机制,为乡镇干部“撑腰”。探索建立容错免责机制。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容错免责机制对于乡镇干部在改革创新和推动发展中出现的工作失误或无意过失,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或是符合上级方针决策精神,只要符合条件,乡镇干部可提出免责申请,组织考虑给予减轻或免除相关责任。充分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使乡镇干部放下因错得咎的心理负担,到事业工作中大展抱负,在全区大力营造鼓励党员干部改革创新、敢于担当的良好氛围。

  五是加大选拔力度,给乡镇干部“鼓劲”。始终坚持“三个优先”选配干部,努力营造让基层乡镇好干部脱颖而出的环境。优先推荐能够应对突发事件、善于解决复杂矛盾的基层一线党政正职为市管后备干部;除一些专业技术领导岗位外,选配区直部门主要领导,优先考虑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选拔乡镇党政班子成员,优先考虑长期扎根乡镇经受过扎实磨练的干部。优化干部推荐和考察办法,采取“无任用提名推荐+多级署名推荐”办法选拔“黄牛型”干部,即看推荐情况又注重考察现实表现,防止简单唯票现象,不让脚踏实地的“老黄牛”干部吃亏。注重优化选拔方式,为防止在选任工作中过度依赖考试分数的做法,使广大乡镇事业干部自觉埋头实干,取消笔试比选环节,增加量化比选环节,强化实干实绩方面竞争,做到不唯分取人。科学设置量化比选条件,量化项目向乡镇经历倾斜,给予一定加分比重,从而使干出实绩的乡镇干部更能胜出。

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篇12

  当今世界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交流交融交锋异常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多变、斗争尖锐严峻,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高校是知识和思想的创造源和集散地,也是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争夺的前沿。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多种思潮交织和交锋的新特征,对高校的办学方向、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新的挑战,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形势紧迫、意义重大。

  一、高校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经过各级主管部门和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加强。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央的要求、形势的发展和学生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在教育实效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

  1.教育模式存在弊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国际化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落后于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各种意识形态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错中复杂。然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却未能与时俱进、及时转型。意识形态教育内涵更为全面、更为广泛,而许多教师更为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对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关注不足。一方面,青年学生对意识形态理论课的认同的程度较低,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上课仅仅是为了拿学分。另一方面,授课老师的教学内容过于固定,对现代新现象、新问题、新科技、新观念反映得不够,使得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离,变成远离生活的理论说教,降低了理论课的教育实效,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

  2.教育理念认识缺失。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理念方面,部分任课教师存在着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价值教育的现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部分教师没能正确地认识学生的思想动态,没能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真正的价值目标所在,仅仅将课程教学内容当作理论体系加以灌输,只注重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掌握,而没有对理论体系本身所蕴含的价值目标分析和解读,从而无法实现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目的。在其它非意识形态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任课教师没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往往否认意识形态教育在高校教学和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没有甚至排斥意识形态的渗透教育,在个别学科科学领域中,部分教师无视我国的国情、社情,总是不加分析地运用西方的学术观点批判当下的中国实际,极大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力,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教育合力不足。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个部门和教师的相互配合与密切协作。但当前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普遍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比例不合理,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忽视甚至以实用课程代替政治教育、人文教育,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和精神价值所求,导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边缘化;在日常管理中,有些高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只关注业务工作,重视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效益,而忽视了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这大大削弱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4.教育环境复杂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不仅来自其内部,还来自其外部社会环境的挑战和压力。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在相互冲击与碰撞,高校作为教育基地,是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之地,青年学生受社会环境和社会信息的影响更为激烈,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先进网络技术的掌握,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和了解全球化过程中呈现的多元思想。然而一些国家甚至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载体、各种文化产品等渠道公开或隐蔽地传播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或刻意放大和攻击我国当前的党风问题和社会问题,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对不良的社会意识形态缺乏科学理性的判断,容易盲从,从而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社会结构转型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观念不断地投射和渗透进高校,“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和价值观念在高校潜滋暗长,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言论以及鼓吹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的思潮在校园里不时泛起,个别教师缺乏职业自律,以学术自由为由,突破政治、法律、道德底线,滥用课堂话语权,在课堂上公然发出“抹黑中国”、“扭曲历史”、“美化西方”的言论。

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篇13

  近日在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中,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了延伸调查。从调查情况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财务和民主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健全,账簿设置不规范,虚列项目建设内容,监督乏力等问题。成为当前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一个障碍。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财务管理机构缺位。从调查的4家合作社来看,都没有设置财务专门机构,即使设置了财务室,也没有设置会计、出纳岗位,多数是聘请其他人员结算账目,以做“流水账”为主,应付了事,造成财务管理机构的缺位。

  二是账簿设置不规范。调查发现,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科学、合理的设置账簿以及使用会计科目。如某果树农民专业合作社xx年建设的标准化苹果生产基地一处,财政补偿资金50万元,未建立账簿核算,失去财务监督。没有记录反映经济活动状况。一些合作社账簿设置不规范,只记现金流水账,没有按照会计核算要求设置会计科目,不能完整、全面、规范地进行账务处理和反映合作社的财务活动状况。

  三是项目资金收支不及时入账,而是转入个人存款卡运做,收支及资金往来得不到真实反映。调查发现,一些合作社在财政直接支付项目资金到对公账户后,资金稍作停留即被转入个人存款卡,这些项目资金在转入个人存款卡后具体收支情况无法监管。

  四是虚列项目建设内容套取资金。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虚列建设内容,套取资金,有的养殖专业合作社购进养殖品种后,验收一过,马上转手卖掉,没有发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

  五是缺乏内部监督。部分合作社没有定期进行社务公开,加之社员普遍财务知识不高,对合作社的财务状况漠不关心,无法起到监督作用。

  二、相关对策

  一是设立财务机构,完善财务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加强财务工作管理,设立财务职能管理部门,出纳要安排专职人员担任,不能由董事会成员或董事长兼任。同时,加强财务经济活动各项制度建设,完善制度内容并按制度执行,增强民主理财意识,对合作社的大额资金支出必须经理事会讨论,集体决定,保证资金运用的安全性,防范风险。

  二是规范会计行为,强化成本核算。财务人员要按照《会计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健全会计账簿,国家扶持资金明细账,做到账款相符,账证相符。中央和地方财政扶持合作社发展资金给予的补贴资金,必须按规定进行核算,专款专用。

  三是加强内部监管,强化财政监督。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按自身特点,对于设立执行监事或监事会的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对发现违规违纪行为或账务处理不当或财务手续不完备的,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或完善。同时,要加强示范性合作社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加大督促力度,保证做到专款专用。

  四是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除个别规模较小的合作社委托代理记账外,一般都要设置财务岗位,配备财务人员。并积极组织合作社监事会和财务人员培训,学习《会计法》、《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提高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能力,学会处理账务,提高执行财经政策水平和能力。财政部门和农业经济管理部门要为合作社财务人员提供咨询,指导合作社建帐,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三.农商行助力合作社融资

  近日,xx农商银行成功发放首笔家庭农场贷款50万元。目前,该行已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放信贷资金7200万元,支持农村专业大户300多户,已与6家专业合作社达成合作意向,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档案500多户。

  针对当前新型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催生更多金融需求的现状,xx农商银行积极创新,按照“宜场则场、宜户则户、宜企则企、宜社则社”的原则,针对满足无抵押、无担保,有适销对路农产品、有明确的销售对象、有稳定的现金流、有健全的财务会计核算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名单制管理,实行一对一对接,进行重点扶持,建立稳固的客户群体。客户只要依托农村土地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即可申请贷款,且农村产权价值能够覆盖贷款本息的,原有两个以上担保人担保降为一个担保人,贷款最高额度原则上由不超过经营项目资金总需求的30%调整到50%。同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根据新型农业生产性资金需求特点,快立项、快授信、快报批、快发放,简化贷款手续,建立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适应的审批流程,对其实施一次申请、集中授信、循环使用、余额控制的方式。

  考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少担保物的实际,该行强化产品创新,除采取联保体担保的方式外,提供多样化融资方案,对种植粮食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开展农机具、存货第三方监管等抵质押贷款业务;对种植经济作物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蔬菜大棚、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应收账款等抵质押贷款业务;对产业化程度高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供应链金融服务等。截至目前,该行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具机械抵押贷款100万元、存货第三方监管质押贷款500万元、林权抵押贷款210万元、应收账款质押贷款400万元。

  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客户提供贷款支持的同时,该行还为其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通过布放“农金员+农金通+自助设备”模式的电子机具,对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产业集群较集中的重点区域实现了金融服务全覆盖,构建了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截至目前,该行已为30多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安装了电话POS,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四.市场

  近年来,在探索市场化经营模式方面,滕州xx镇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支部+农户”的生产模式,由企业(合伙人)注“资”、合作社出“技”、村集体转“地”、农户出“力”,政府铸“牌”。重点培植了粮食、蔬菜、马铃薯、食用菌、林果、苗木花卉、中药材等基地,发挥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龙头带动作用,实施现代农业示范提升工程,推进全镇农业基地建设。

  永兴粮食、润民粮食、山溪种植、国丰种植、忠堂种植等合作社大力实施了粮食高产千亩方、百亩方创建项目,以托管方式采取“农资服务、农机服务、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等“四统一”标准化生产,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推动了粮食产业由传统的一家一户模式种植向精细化统一管理的现化生产模式转变,使全镇6.6万亩粮食得到稳步增产。

  升腾蔬菜、蔬源种植、亿达蔬菜、优质园蔬菜、康之源粮蔬、宝丰蔬菜、德富果蔬等专业合作社,在该镇孟庄、西南宿、张坡、庞庄、土城、东于等村8000亩基地上,采用大田种植、拱棚种植、冬暖大棚的方式,生产甘蓝、圆葱、嫩萝卜、黄瓜、辣椒、茄子、韭菜、冬瓜、西红柿等30多个品种蔬菜,年交易蔬菜1.5万吨,交易额近2亿元。天芋马铃薯、御宿种植基地主要生产春秋两季拱棚马铃薯。

  玉玲珑樱桃、冠林银杏、大红袍花椒、巨丰核桃、长峰蜜桃、金顶山花椒等林果合作社,其中500亩“满堂红”系列的长峰蜜桃,栽植“黄金蜜”、“日本红桃王”、“霜红六号”、“金秋红蜜”、“中油16”等品种,自5月初到11月底每月都有鲜桃上市,每亩可实现产值2万余元。腰庄、西南庄、东南庄等10多个村形成的万亩大樱桃基地和南台村大棚大樱桃基地,正在打造大樱桃精品园;在中顶山、中黄沟、前台、民庄等村山岭薄地栽植大红袍花椒近万亩,可每年为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小花椒已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摇钱树”。在钓鱼台、上邱庄、西辛庄、大峪庙等村栽植了2000余亩的薄皮核桃基地,品种为元丰、香玲,正进入盛果期。

  玉泉苗木、御盛花卉、万红花卉等合作社的千亩花卉苗木基地,集林果苗木培育、科学技术推广及观赏于一体。各种名贵苗木花卉100余类,牡丹、海棠、玉兰等花卉百花竞放、万紫千红,已成为区域精品苗木示范基地。

  丰润种植合作社基地的瓜蒌、木瓜、皂角、皂刺、半夏等药材,自庄村和后赵村种植100亩白术、芍药以及上屯村、洪村种植的400亩金银花等中药材基地;已成为xx中医药大学教学实践基地,着力推广名优中草药种植。

  目前,xx镇已发展农民合作社52家,合作社投资1.561亿元,流转土地21555亩,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有效促进了全镇农业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着力解决了销售难题,有效规避风险,让农民从中得到了最大实惠。

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篇14

  1 农村财务管理的特殊性

  与企业财务管理相比农村财务管理具有不同的目的和追求,首先,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其管理的追求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利润最大化,企业的收入减去所有支出的差额就是利润,他们认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就更接近企业的管理目标;第二种是每股收益最大化,其看中股东投入的资本和利用资本所创造的利润之间的比值,可以更好地衡量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种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其追求利用企业所拥有的资金合理运营,股东获得的财富越多越接近其管理目标。而村级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服务和经营的职能,其财务管理目标是村级财务管理的民主化、公正化、规范化,其目的是为了打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农村生活气氛、公平合法的财务环境,还要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使其更规范,减少不必要的矛盾。

  在管理方式上,企业财务管理一般采用评估、分析、决策、计划等管理方式,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考察评估、财务预算、提供财务信息经过管理层决策、对偏差进行纠正评价、奖惩等。而农村财务管理更注重村民的监督,将财务信息公开化,接受群众监督,进行集体决策,投票表决等。

  在管理原则上,企业坚持的是管理现有的资金,而农村财务管理坚持的是民主性、广泛性、公平性原则。

  在管理内容上,企业的管理对象是企业的资金循环,筹集资金以及如何分配股息。而农村财务管理主要是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分配,如何对集体的资产进行增值运行。

  在管理环境上,企业财务管理受内外部条件限制很多,如法律、金融市场、经济等。而农村财务管理受法律限制很少,受金融市场限制也不明显,主要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村内的经济发展、干部素质水平、群众民主意识等影响。

  2 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在会计机构的设立上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根据相关会计法律规定各个单位组织应当设立单独的会计机构,不具备单独设立条件的应设立会计专员专门负责该单位的会计工作。目前中国乡镇发展迅速,许多村级单位资金流量大、业务复杂,按规定应该设立单独的会计机构进行会计处理核算记录,由于村干部不重视财务核算往往不设立会计机构;而那些没有条件设立会计机构的村级单位也不会有会计专职人员,一般由村支书、村主任兼任会计主管,出纳和会计由一人担任。村干部领导没有把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财务制度混乱导致无人监管,腐败、“家族”独大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严重为违反了制度的要求,为了防止内部人员贪污腐败,村委会应严格遵守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在村级单位任职的人员其亲属不得担任财务人员。

  村级单位的会计不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确认,不设立总账明细账等,没有平行登记,详细记录每笔业务的实质,还存在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填写不规范的现象。

  2.2 财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村级单位财务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会计资料完整度和规范程度达不到要求,离职交接时手续不规范。在村级单位,白条入账、白条抵库的现象层出不穷,还有出差不写差旅费报销单、没有将完整的相关业务的原始凭证附到记账凭证后边的现象。负责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要相对稳定,但大多数的财务人员都由村干部指定,随着村干部换届,财务人员往往也会换届,这就不能保证财务工作稳定有序地进行。有的会计由其他干部兼任不能保证其具有会计专业素养,没有考取相关的证件。

  会计相关制度规定,会计人员在离职或者调离该岗位时必须办理交接手续,把手上的工作清晰地转移到接任会计手中,但是仍然存在村级单位的会计人员知法犯法,在没有办理完毕交接手续时离职,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不符合法律法规对财务人员的要求。

  2.3 农村筹资渠道单一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性质,是一个包含了管理服务和生产经营的组织,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农村除了国家财政拨款补贴、惠农方面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若想筹集资金,大多采用举债的方式,这种筹资方式导致农村债务负担剧增。这种沉重的债务负担不仅给农民施加了压力,成为农村生活不稳定的影响因素之一,还限制了农村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若置之不理、任其发展,将会拖垮农村集体经济,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基层政权的稳定。

  2.4 财务工作监督力度不够,制度不完善

  村级单位的财务会计具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一些职能和预算会计的职能,在考核村级财务工作情况时没有一套完整、科学、公正的财务管理量化指标参考,对应的奖罚制度也没有建立,这些在制度体系中存在的巨大的空白,造成某些村级干部存在腐败、违法现象。由于集体经济的性质和财务工作制度的缺失,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匮乏,村干部没有财务风险概念,大肆举债,赚钱归为己有,赔钱推给集体,拒绝承担一切责任。

  对农村财务人员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农村集体经济中人人都是集体的主人翁,可正是这种模式导致无人可以当家作主,没有参与共同管理的积极性,没有真正实行自己监督的义务,造成集体资产的萎缩。农村没有选拔机制,导致干部没有危机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3 农村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村干部缺乏为民服务的意识,村级会计人员监督意识薄弱,对于村干部挪用公款、贪污腐败视而不见,更有甚者,少数会计人员与村干部同流合污,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导致农民怨声载道。村干部一般缺乏管理思想,认为生产高于一切,没有意识到村级财务管理在整个农村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一个村子的财务现象混乱就有可能导致当地出现一系列社会治安等问题。村级财务信息不够公开透明,这样村民就无法监督其财务工作,出现各种投机倒把的行为。有的村级单位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监察才进行财务公开,这些是毫无意义的假透明,表面上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实际上还是我行我素,对于这些问题不予理会。

  自改革开放以来,村级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大大落后于形势的发展,由于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地区缺乏专业人才,也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虽然大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许多大学生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愿意回到农村,这就导致了农村人才的匮乏。

  农村缺乏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方面是财务人员自身素质不够,另一方面可能是村干部指定的财务人员,受到村干部的授意不敢举报,明知违法还犯法。农村群众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不了解法律,也不了解维权的途径,不知道自己手中有监督的权利,就算有些人知道自己有监督权,他也可能没有集体观念,认为与已无关,不愿意去得罪人。对于那些违反法律法规,阻碍农村和谐发展的村干部惩罚不够,没有让他们忌惮的惩罚制度,使得他们更加肆意妄为。

  4 解决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4.1 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

  首先要要树立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意识,只有制度完善才能有效预防有“小心思”的人钻空子。第二要建立规范的财务工作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所有财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财务工作流程进行账务处理,发生业务事项时必须取得符合规定的原始凭证,经过村级组织同意后签章,再由会计人员审核记账。

  4.2 提升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首先要聘用具有财会资质的人员担任财务工作,若没有具有财务资质的人才,村级单位要进行上岗前培训,等到其培训合格获得会计资质后再上岗工作,切不可随意指派无资格人员任职。国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吸引财会专业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以提升农村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4.3 加强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外监督

  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该在实行内部控制监督的同时积极接受广大村民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加大农村财务公开的透明度,遇到重大事项应共同商议决定,不可擅自做主。应重点监督和审计村干部任职期间的财务情况及其离职时的财务情况,预防贪污、受贿的事情发生。

  4.4 提高村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要做到依法治国必须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在农村,首先要提高村干部的法律意识,其次要加大对农村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使村民树立法律意识,营造农村人人知法、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氛围。

  5 结语

  农村的和谐发展关系到中国社会的稳定,是和谐社会构建重要的一环,农村应该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营造民主、法制、和谐的氛围,严格按照财会制度和内控制度要求,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篇15

  (一)班级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3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电大班集体就像一只乘风破浪的船,掌舵的就是班主任。班主任是电大学生的领航者,一个班集体如果没有组织,就会一盘散沙。

  (二)学校工作的执行者和落实者

  电大班主任不仅是教师中的骨干,还是校长的助手。学校各项工作要得到具体落实,必须得到班主任的具体实施才能得以实现。学校工作只有通过班主任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大量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才能有效的在电大学生中贯彻实施,并具体落实到每一位电大学生身上。

  (三)各方教育的联系者和协调者

  实践告诉我们,大到一个学校、一个年级,小到一个班集体,形成教育合力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教育力量有机地联系与相互促进的影响学生成长的教育力量。我们电大学生在教育合力的形成过程中要发挥整体功能,发挥整体效益,这就需要班主任的联系和协调。

  (四)学生学习的人师者和导师者

  德高为师,学高为师,身正为师。育人先育己,敢为人师者,不可一日废学。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信息更新的日益加快,班主任应不断更新知识,及时把握和跟踪现代教育思想发展的动态,这是班主任扮演多重角色的内在要求。班主任唯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由单纯“放电”的知识输出者转变为不断“充电”的学习者,才可能保证开放教育的高质量,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班主任必须更新观念,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从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突围”出来,由“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由“演员”转变为“导演”,完成向“导学”教师的转变,做学生学习的人师者和导师者。

  (五)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服务者

  电大班主任是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应该成为具有一定权威的管理者。所谓“权威”,是指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威信、威望,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影响力”。权威不是法定的,不能靠别人授权。权威虽然与职位有关系,但主要取决于管理者个人的品质、思想、知识、能力和水平;取决于同组织人员思想的共鸣,感情的沟通;取决于相互之间的理解、信赖与支持。这种“影响力”一旦形成,学生都会吸引到管理者周围,心悦诚服地接受管理者的引导和指挥,从而产生较大的学习动力和工作热情。电大班主任是学生活动的服务者。应该把学生的呼声作为工作关注的第一信号,学生的需要作为工作的第一选择,学生的利益作为工作第一考虑对象。因此,电大班主任应牢牢树立“以学员为本”的服务意识,在学习工作上为学员提供各种服务。

推荐访问:对策 财政 监督 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5篇文章 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5篇解读 财政监督检查存在问题 财政监督的困境 财政部门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财政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加强财政监督工作的思考 财政局存在问题及对策 财政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财政监督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