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住乡音记得住乡愁二年级征文 留得住乡音记得住乡愁二年级征文郯城县郯城街道注重从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着手建设文化广场,突出本土特色,人文历史背景,民俗生活方式,彰显本土文化等,努力构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留得住乡音记得住乡愁二年级征文 ,供大家参考。
留得住乡音记得住乡愁二年级征文
郯城县郯城街道注重从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着手建设文化广场,突出本土特色,人文历史背景,民俗生活方式,彰显本土文化等,努力构筑“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格调,把活动健身与文化修身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
千古传诵的孝妇之墓———孝妇冢,在东城东社区县东外环路旁,有一个高五六米的坟冢,周长80米,占地近半亩,这是至今保存完好的西汉年间东海孝妇冢。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以汉东海孝妇为原型,改编戏剧《窦娥冤》、《六月雪》被世人们所传颂,它记载着孝妇周青赡养老人的贤孝美德。
百善孝为先。东城社区借助这一历史孝德感人故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广泛营造宣传氛围,用孝德事例和个人言行来影响带动村民。社区投资200余万元建成集健身与文化为一体的文化广场。修建了35米的孝德文化长廊,广场周围还设立了善行义举四德榜,以孝为核心,用身边的事感动身边的人。社区还成立了“庄户剧团”、舞蹈队,紧紧围绕社区的四德工程,自编自演了《二子称娘》、《逛东城》、《三子争母》等文艺节目。每天下午国学班,将张卸、王卸、汪卸三个村的5到8岁的儿童组织起来,集中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孝敬课、感恩课等,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孝老敬老、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榆林因过去榆树多而得名。在打造榆林社区文化广场时,重点突出当地特色,历史文化渊源和留住乡音、记住乡愁这一元素,对榆林
社区进行了规划设计,借助榆林六个村名的特点,最后把榆树当作核心,把榆树作为切入点,勾引起村民对过去的回忆。他们从全国各地搜集购置了榔榆(药榆)、家榆,白榆、金叶榆(黄金榆)、圆冠榆、大叶垂榆、榆树球、造型榆等11个品种17000棵榆树,分别栽植在广场附近。有的作为行道树,有的在游园里绿化,为广场增添了一番景色。榆林社区文化广场达到了“入村榆成景,棵棵皆不同”的景象。
“鱼米之乡”是对十里社区农业生产的赞许。这里紧靠白马河两岸,是养鱼种稻的好地方。社区建立了两个文化广场,一个是小颜文化广场,一个是北墩文化广场,两个文化广场内涵丰富,各具特色。
小颜文化广场划分为四个部分:乡间树种、田园农耕、传统民俗、核心文化。突出一个主题:乡村记忆。在景观节点的设置上,既贴近百姓生活,又彰显文化品味,让群众住上美丽乡村的同时,留得住乡音,记得住乡愁。乡土树种,从全县400个村庄搜集50余种郯城乡土树种,按照季节和方位栽植,每棵树上都设置了标牌,学名又名和特点用途等一目了然。田园农耕,按照“春种、夏忙、秋收、冬藏”的农时特点,设立耕作场景,让最原始的耕作方式重现在人们面前。农家小园内陈列了轱辘、古井、茅屋、石碾、犁耙等离百姓渐行渐远的农耕器具,让人们睹物思情,追思感怀过去农耕文化。传统民俗,建造民俗戏台,寻找民间艺人,弘扬柳琴戏等地方特色文化,周围设立木制秋千架、跷跷板等传统娱乐设施供儿童玩耍,同时唤起游人对童年的回忆。核心文化,包含“五德五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等石刻文化,以及郯城风土人情、古今名人、地方特色饮食文化等展示,让百姓在休闲之余,接受文化熏陶。
北墩文化广场,以古墩为历史背景。古时这个地方有座“瞭望台”,为体现古时场景在广场中建立了微缩景观“长城”,作为“瞭望台”纵阅四面八方,让游人身临其境,记忆犹新。
推荐访问:乡愁征文 留得住乡音记得住乡愁二年级征文 乡音 乡愁 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