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由来及庆祝方式3篇
元旦的由来及庆祝方式篇1
免费通行的时间段为春节、清明时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等4个国家法定节假日,元旦与春节邻近,中秋节与十一国庆距离较近,而端午节由于农忙、学生中考等原因,想必人流量较为低,相关部门最后只选取4个节假日免收通行费。
需注意,假如车子在高速公路行驶中出现交通事故,驾驶员应及时向后续车子传出危险讯号,马上打开危险报警闪光灯,晚间还需一起打开示宽灯和尾灯。驾驶员和搭车人务必快速转移到右边路肩上或是停车带内,并在肇事车后一百米外置放故障车警示标示牌,马上通过紧急电话汇报给公安交警或高速公路监控室,简略叙述下列内容:事故地址、时间、状态(碰撞、翻车或燃烧等)、规模及其人员伤亡情况。其他人员应采取措施,救护伤员和保护现场。若有需要马上送医院救护的伤员,可向来往车子传出呼救信号,但不可以尝试强制拦截车子求助或自动在行车道上救治伤者。
元旦的由来及庆祝方式篇2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一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这就是中国“元旦”的来历。[1]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夏历正月初一的前后,因此便把夏历正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1]
每年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公历年”、“阳历年”或“新历年”。
元旦的由来及庆祝方式篇3
中国传统的元旦是指正月初一,“元旦”的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具体所指也不尽相同。中国的“元旦”这一概念,历来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时期的夏历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时期的殷历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时期的周历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冬季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规定春季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元旦”一词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