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县农业发展调研报告7篇

2023年县农业发展调研报告7篇

发布时间:2023-08-26 15:05:02 来源:网友投稿

县农业发展调研报告7篇一、铁门镇基本情况铁门镇位于洛阳市西40公里,全镇辖33个行政村,6.5万农业人口,耕地面积6.5万亩,属浅山区、丘陵区,是一个农业大镇。镇域内工业发达,交通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县农业发展调研报告7篇,供大家参考。

县农业发展调研报告7篇

调研报告是调研工作的文字载体,是推行一项举措的文件说明,只有用事实说话的调研报告,才能提供解决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县农业发展调研报告7篇,供大家参考。

县农业发展调研报告篇1

一、日本农业经济概况

二、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举全国之力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农业已成为日本目前最大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民生问题。日本正在举国家和全社会之力,以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一是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虽然日本农业增加值只占gdp的2.5%,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所占比重很大,以大分县为例,2004年农业投入在财政投入中列第四位(第一是政府开支,第二是教育,第三是土木建筑,第四是农业),达到60亿元(749亿日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2.3%,财政补贴每个农户10.7万元(130万日元),占农户平均年收入的13.4%。

二是制定农产品价格安定法。国家、县、农协三方建立了价格安定基金(国家出50%、县出30%、农协和农户承担20%),明确了价格安定的补助品种,价格低于生产成本,农户损失全部由基金补足,因自然灾害减产也可获得基金的救济。

(二)建立农协把农民由弱者变成强者。农协是日本举足轻重的政治、经济力量。农民可自愿加入农协,住在农村的非农户也可参加农协。农协组成主要有四个层次:一是组合员(农家或以农家为主);二是市、町、村ja农协;三是县ja农协,包括信联、共济联、经济联、厚生联、中央会五部分;四是全国ja农协,包括农林中金、全共联、全农、全厚联、中央会五部分。县和全农主要从事农业专业性工作,市、町、村农协是县的窗口,各级农协都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农协将弱势农民联合起来成为日本社会强大的经济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农协具有五项职能:

一是信用事业。农协将农民的钱集中起来,成立了中央农林金库,目前各类存款和组合员资金达73兆亿日元,为日本第二大银行。五十年前,农民贷不到款,贷到了利息也很高,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银行。中央农林金库可从事任何金融增值业务,增值后的利润分给农民。二是保险事业。日本政府对其他保险公司的险种有限制,农协所办的保险机构则可以从事所有业务,可以从事保险资金的增值业务,主要是投资股票、债券和发放贷款。目前,农协共济联持有保险金400兆亿日元,在日本仅次于生命保险公司,处于第二位。三是经济事业。主要是帮助农民共同销售农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和部分生活用品。去年全国47个县经济联买卖金额3.3兆亿日元,是日本最大的经营共同体。四是厚生事业。主要是办医院,从事防病、治病等解困事业。五是指导事业。主要是代表农民给政府和政治家(主要是议员)提建议和意见,在生产经营、社会生活等方面对农民给予指导。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一是提高消费者信心。不定期到产地(超市)抽样监测,并通过各种市场营销组织,经常把消费者或商社请到现场参观考查,在增进互信的基础上签订供销合同。二是推行实名制销售。日本农产品从产地生产到协会、加工企业、进入市场都是采取实名制。在产地和生产企业抽查监测,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产品不能进入加工企业或市场,并按商品标注退回原产地。三是完善农产品产地标识认证制度。日本全国农协中央会决定,在2006年底之前对通过全国农协上市的`肉类、蔬菜等所有农产品编排识别号码,实施“身份”管理制度。

三、启示与建议

我市人多地少,农业的家庭经营方式与日本有相近之处。借鉴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以行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日本发展农业经验表明,只有通过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民和农业企业组织起来,才能为科技推广、质量安全、品牌培育、高效管理、农民维权等提供有效的载体和运转平台,才能把单家独户经营的弱势农业变成规模化、产业化、社会化经营的强势农业。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强行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关键要把握四点:一是将政府的一些具体的经济职能,转由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行使,政府主要通过制定规章、准则、标准,搞好监督管理,特别是要适应乡镇扩大的趋势,强化乡镇一级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使其在某些方面起到政府的作用;二是以专业大户和行业龙头企业为载体率先推进;三是从市场前景好、种养效益高的农业行业领域重点突破;四是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原则,稳步推进。

(二)以发展设施农业和养殖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日本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粮食、油脂生产必然呈下降的趋势,蔬菜业、养殖业将成为农业的主导产业,设施农业成为集约型农业的主要形态。因此,无论是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还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都要求大力发展劳动密集、产品新鲜度高、市场销路广、经济效益好的设施农业。近年来,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我们要适应这一形势,把中央政策与合肥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设施农业、养殖小区和农业产业园区快速、健康发展。

(三)以优化质量和品质为重点,大力突破国内外市场农产品绿色壁垒。日本农户年收入最少要达到80万元人民币,务农者才能稳定。欧盟基本上也是这个水平。比劳动力成本,日本和欧盟根本无法同我们竞争,这点他们也非常清楚,危机感很强,做了很多细致的对策性研究,制定了很多保护性措施,主要为两条:一是提高质量检测标准,树立技术壁垒;二是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提高本国产品的质量。我市农产品要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最关键的是要突破质量和品质的“瓶颈”制约。一要以专业大户为龙头,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为质量追溯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建立奠定基础;二是从老百姓最关注的夏季叶类蔬菜着手,推行实名制销售,提高消费者信心;三是以外销前景广阔、附加值高的农产品为重点,集中财力和人力攻关,提高产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增强对国内外消费者的吸引力;四是采用信息公开的方式,全过程向消费者宣传保障质量、改善品质、增加营养的措施。

(四)以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工程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我市开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工作起步比较早,但由于缺乏持之以恒精神,特色农业未能真正做精、做深、做大、做强。在农业发展新阶段,围绕农民增收,发展特色农业,全面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工作,借鉴日本经验,关键是走好两步棋:一是政府引导,农民自愿,集中力量开发一个主导产品,造就一个成功范例,引导农民围绕主导产品发展生产经营;二是把从事主导产品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

(五)以扶植种养大户为重点,大力培育专业务农者。日本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村人口稀疏、农业衰退、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等问题,也是我们难以避免的。为了稳定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遵循wto的绿箱政策,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一是适应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趋势,大力扶持专业农户提高机械化水平;二是针对老龄化和女性化的趋势,大力扶持省力化栽培品种和技术的研究推广;三是加强对专业务农者的技能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由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四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六)以完善和规范程序为重点,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借鉴日本经验,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注重调研广度和深度,广泛听取意见特别是农民的意见,真正掌握“三农”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农民的需求,提出解决方案,优中选优,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重要农业问题招标和论证制度,注重发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社会中介组织、国内国际同行的智力优势,从定量到定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建立市、县农业重要政策和项目审议制度和听证制度,尽量多组织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专家和当事人进行审议和听证,形成共识后付诸实施;四是进一步发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在农业政策研究制定中的决策、协调、统筹功能。

县农业发展调研报告篇2

按照厅党组的统一安排,20__年12月21日至25日和20__年元月10日至12日,我们一行五人到监利县开展农业生产情况调研。我们实行入户调查和问卷调查,宏观座谈和微观调查相结合,重点剖析一个村,了解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田种植备耕情况。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人口

__村农户数为314户,总人口1529人,男女比例为1.04:1,18岁以下人口501人,其中18-60岁819人,60岁以上209人,分别占总人口的32.77%、53.56%、13.67%;其中1028个成人中,文盲126人、小学文化程度410人、初中文化程度420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72人,文化程度比例为:1.75︰5.69,5.83︰1,全家外出打工户为80户,占25.48%。

2、劳动力

全村劳动力(18-60岁)人数为819人,占总人口比例53.56%,其中外出打工人数为492人,占总人口的32.18%,占劳动力人数的60.1%,在家务农人数327人,占总人口的21.39%,占劳动力人数的39.9%。

从文化程度来看,文盲、小学、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分别为33人、318人、398人和70人,分别占劳动力的4.03%、38.82%、48.60%和18.55%。

3、实际从业人员

据调查__村实际从业人数1002人,其中非劳动力(18岁以下和60岁以上)从业人口183人,占总人口的11.97%,其中外出打工人数为12人,占非劳动力从业人口的6.56%;在家务农171人,占非劳动力从业人口的93.44%。

文化素质偏低。从文化程度来看,文盲、小学、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分别为106人、406人、418人和72人,分别占实际从业人员的10.58%、40.52%、41.72%和7.18%。

4、耕地

我们调查,20__年__村耕地面积3107.3亩(统计上报为3160亩),其中水田面积2985.5亩(统计上报为2930亩),旱地面积121.8亩(统计上报为230亩),播种面积为6553.7亩(统计上报为6687亩),复种指数为2.11。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692.6亩,水稻4587.6亩(其中早稻、中稻和晚稻分别为1602.1亩、1229.9亩和1755.6亩)、油菜1496.65亩、其它469.5亩。冬闲田1500.9亩,占耕地面积的48.3%。

5、粮食产量

20__年粮食总产量为2219.6吨(统计上报产量2779吨),其中水稻2188.1吨(统计上报产量2779吨),占粮食产量的98.58%。早稻、中稻、晚稻产量分别为712.9吨、676.4吨和798.8吨,小麦产量为31.5吨。

20__年水稻收购价好于20__年,早、中、晚稻每公斤收购单价分别为2.1元、2.3元和2.3元,分别比去年上升0.22元、0.42元和0.5元,上升比例分别为10.4%、18.26%和21.73%。

6、收入情况

①经营性收入

种植业方面:20__年全村种田收入369.46万元,需上交村提留费用12.8万元,实际收入为356.66万元。涉及种田的农户共234户,共投入劳动力498个,劳动力人均种田年收入7161.84元。

养殖业方面:全村水产养殖收入60.3万元,畜牧养殖收入4.95万元,合计65.25万元。

②务工收入

全村外出年打工收入共计670.32万元,外出打工人数为504人,人均年打工收入1.33万元。

③转移性性收入

全村转移性收入35.43万元,其中粮食直补6.19万元,良种补贴7.87万元,农资综合直补20.87万元,农机补贴收入0.5万元,人均231.72元。

④财产性收入

存款利息收入12.31万元,农机等机械出租收入18.01万元,共计30.32万元。

全村总收入合计1092.73万元,人均收入7146.7元。

7、村级债务

目前,__村还存在着债权债务问题,20__年__村债务总额为10.47万元,其中借款3万元,应付款项7.47万元;债权总额为45.98万元,其中农户欠款45.08万元,其它应收款0.9万元。20__年__村村级债权债务变化情况:农户上交欠款4万元,村级归还借款2万元。村级经济来源只有村级机动地的租金,目前机动地面积258亩,每亩年租金120元。

8、20__年打算

通过对农民种植意向调查,20__年__村计划种植面积6437.1亩,其中水稻计划种植4592亩,与20__年4588亩相差不大。20__年早稻、晚稻、棉花和油菜计划种植面积略有增加,而中稻、小麦种植面积略有减少。外出务工人数509人,比20__年增加5人。

二、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农技推广满足不了需求

根据调查,__村是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村,早稻和中稻主要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晚稻由于生产季节的原因,该技术应用面积不大,20__年全村早稻轻简栽培技术应用面积1482亩,占早稻种植面积的92.5%;全村推广水稻良种面积达到100%;配方施肥服务面积1505亩,占总面积的48.43%;水稻病虫机防面积1855亩,占总面积的16.17%。

据调查,农民对作物的播种期、移栽期认识不够,不懂得对症施肥,不懂病虫防治,希望能够统一组织,开展病虫害防治,希望农技人员提供准确的病虫预报,并指导用药,并希望参加种植技术方面和养殖业方面的培训,尤其是水产培训。

目前农业技术在服务人数、方式上与农村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汪桥镇12万亩耕种面积,而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只有3个农业技术人员,既无办公场所更无新设备,高产创建项目、测土配方施肥、植保病虫防治集中3个人身上,而且他们待遇差,地位低,后备人员匮乏,思想不稳定。一个人以钱养事年经费22600元,扣除保险费,实际年收入只有16000余元,相当于一个普通打工者。因此,应给镇推广服务中心增加人员,按2万亩一个人的比例落实,要给农技人员创造一个稳定的条件。农民反映,在农事管理活动中,几乎很少见到农技员,只是从村干部和宣传单上知道一些农技指导信息。

2、农机服务受制约

全村共有各种农业机械535台(套),其中插秧机1台、收割机3台、机耕船2台、手扶拖拉机24台、耕整机59台、抽水机280台、机动喷雾器16台和电动喷雾器150台。农机服务主要在机耕、机收和抽水上,病虫防治主要以自防为主,全村农机化服务应用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农田机耕和水稻收割基本实现100%的机械,20__年全村农机服务应用面积达到25793亩次,其中机耕面积5120亩,机收面积3000亩,分别占应耕和应收面积的78.12%和45.78%。总体上来看,农业机械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近几年,国家对农机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但在农机服务上还受到一些制约:一是操作人员的制约,年轻人不愿意干,而年龄大的人不会干,同时农民接受农机培训少,农机操作人员少,水平低;二是受到农机补贴经费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农机补贴经费少,农民需求大,农机补贴范围小,农民需要的小型机械未列入名录;三是受到农机发展的制约,农业生产需要的晚稻插秧机、油菜收割机等农机服务还跟不上;四是受到柴油供应的制约,柴油涨价太快,农机应用负担加重,农忙季节买不到油。

3、土地流转步子不大

5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户不满足现有的小农经营模式,纷纷外出务工,部分农户将土地全部或部分转租给他人种植,据统计,全村涉及转租流转土地达934.3亩,占总种植面积的30.07%,涉及农户80户,占总农户数的25.48%。目前土地流转的形式多是亲朋好友近邻间进行的季节性土地流转,多是口头协议,没有签订书面协议,流转涉及的户数不多,面积也较小,__村没有大面积上百亩的土地流转,最多的一户也只有50亩,大多数农户种植面积在10亩左右。国家取消农业税,并对粮食生产实行补贴政策后,农民种田积极性高涨,许多农民“惜田如命”,土地纠纷事件不断增加,20__年汪桥镇发生农民要地种的土地纠纷28件,__村涉及向村委会要地的农户16家,但目前还解决不了。农民之所以“惜田如命”,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当前种田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根据20__年监利县平均种植水平,种植一亩早稻收益554元、中稻收益808元、晚稻收益624.5元,(包括分别享受的转移性补贴69元、74元、74元);种植一亩棉花的效益1087元,包括良种补贴15元。根据__村调查,农民种田年收入平均7161.84元,外出打工年收入平均1.33万元,两者差距6138.16元。

二是劳动强度减轻。由于实施轻简栽培和农机化服务,传统的种田模式被替代,农民种田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根据测算栽种一亩早稻,只需要4-5个工,而传统种田模式则需要8-9个工。

三是农民出路不多。由于当地工业不发达、没有大型企业,周边又没有矿场,农民就业门路少,在家农民只有以种田为主。

四是农民有后顾之忧。由于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尚未解决,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自己就无立足之地,将来生活没有保障。

五是对农村环境的认可,他们认为农村环境还不错,在种田的同时,还可以在附近打打零工。

4、农业生产条件急待改善

农村排灌条件和田间道路等农业生产条件制约生产发展和生产能力提高。根据调查,__村排灌能力不足,设施主要有路闸12个、沟渠63条,其中损坏路闸7个,淤塞的沟渠38条。可以满足全部田块排灌,可以满足900亩田抗旱,占总面积的28.96%。20__年,受连续暴雨影响受灾面积420亩,产量损失__公斤。

目前全村田间道路2条3.5公里,农业机械能进去开展田间作业的道路10条8.5公里,另外需要维护的田间道路12条12公里,还需新修的田间道路10条10公里。

5、农村冬闲田面积较大

__村冬闲田的面积还较大,全村冬闲田1500.9亩,占耕地面积的48.3%。主要原因:一是因为排灌条件有限,导致冬不能排,春不能灌;二是抓粮食生产就要发展双季稻,这样作物茬口不好安排;三是种冬作物小麦、油菜效益差,投入300-400元,收入也只有300-400元,划不来。

三、发展农业的建议

1、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从监利的情况来看,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有关政策,统一认识,消除疑虑,让广大农民主动参与土地流转。二是要培植种田大户,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方面促进大户发展,不断提高能力,扩大土地流转规模。三是加大组织推动力度,一方面要要强化经管队伍,目前监利县县、乡两级经管部门不在农业部门,力量弱,对土地流转推动力小,建议将经管部门合并到农业部门,另一方面要发挥村级干部与党员的作用,加强党支部建设。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农户对__村村干部的作用表示认可的占80%以上,认为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占60%以上。四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施以工补农,在政策、土地出让资金、人才等方面大力向县市倾斜,发展当地经济,吸引周边农民就近就业,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让部分农民离地离田,使土地流转到种田大户手中。五是要探讨股田制经营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2、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20__年,主要农资价格均出现上涨,其中50公斤复合肥的价格由140元上涨到145元,上涨3.57%;40公斤尿素的价格由85元上涨到88元,涨价幅度3.53%;50公斤碳铵的价格由32元涨到34元,涨价幅度6.25%;农药中除少数药剂如毒死蜱价格上涨8.33%外,噻嗪酮、井冈霉素、阿维菌素、吡蚜酮等大部分药剂价格未变;水稻种子平均价格由每公斤40元上涨到50元,上涨25%,柴油每升价格由5.2元上涨到6.8元,上涨30.77%。

根据调查,20__年__村全村投入复合肥163.8吨,比20__年同等用量增加费用1.64万元、投入碳铵98.3吨,比20__年同等用量增加费用0.4万元、投入尿素65.5吨,比20__年同等用量增加费用0.3万元;共使用种子2.4吨,由于涨价多投入24万元;农药支出29.82万元,与去年基本持平;使用柴油34.4吨,同等用量比20__年多投入5.5万元,共计增加投入成本31.84万元。

在农业生产资料涨价的同时,粮食价格也有相应的增长,其中早稻价格由每公斤1.88元上涨到2.1元,上涨11.7%,中稻价格由188元上涨到2.3元,上涨22.34%,晚稻价格由1.8元上涨到2.3元,上涨27.78%。早稻、中稻和晚稻由于涨价增加的收入分别是15.68、28.41和39.94万元,油菜由于涨价增加的收入是4.34万元,棉花由于涨价增加的收入是15.32万元,共计103.69万元。

由此可以看出,农资价格涨价没有水稻等粮食作物价格涨价的幅度大,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农民希望这种政策得到保持,要求政府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一是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体系建设,提高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功能,加快现代传媒手段在农技推广中运用,推进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积极探索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水平。

二是加快农机推广与普及,加大对农机补贴的投入,降低农机补贴的门槛,扩大农机补贴范围,让农民受惠范围扩大。同时,加大力度对农民开展培训,提高农机应用水平。积极引导农民购臵高技术、多功能、多用途的机械,要搞好农机技术服务,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支撑。

三是改善农村排灌设施条件,加大资金投入,采取政府和农户共同分担投入的办法,开挖和疏通沟渠,提高泵站和路闸的排灌能力,提高农田排涝和抗旱能力,落实双季稻种植面积,确保农田稳产高产。

四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如在晚稻育秧方面,乡镇可成立专业育秧公司,对周边农户进行服务。在运作上,采用市场运作和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发展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合作组织的合法权益。

4、积极稳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农业生产发展需要有集体经济,从调查中发现,__村是一个“空壳村”,没有村级企业,没有收入,还背负着债务。要研究制定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积极稳妥地化解村级债务,并避免产生新的村级债务。

县农业发展调研报告篇3

一、铁门镇基本情况

铁门镇位于洛阳市西40公里,全镇辖33个行政村,6.5万农业人口,耕地面积6.5万亩,属浅山区、丘陵区,是一个农业大镇。镇域内工业发达,交通十分便利,市属企业、县属企业及民营企业星落棋布,陇海铁路、连霍高速、310国道横贯东西,又是一个工业强镇。

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概况

铁门镇作为一个工业强镇,镇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工业总产值直线上升,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而另一方面受地理位置、恶劣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占总人口三分之二的南岭北山,传统的小农意识禁锢着人们思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仅靠几亩薄地,艰难的维持着生计,农业成了制约铁门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摆脱农业、农村、农民的贫困落后面貌,带领全镇人民共同富裕奔小康,已成为历届党委政府首要共识。走“工业强镇、产业富民”之道路,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如何充分发挥地区的区位优势、自然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让广大农民从传统的封建小农意识中解放出来,已成为发展的必然,一个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规划应运而生。南山以发展旱作农业为主,以铁磁路、铁盐路为经济发展带,两侧各500米种植朝天椒和烟叶,北山以养殖和特色林果种植为主,川区以蔬菜种植为主,形成种、养、加工为一体的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基地。

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成果

铁门镇的农业产业发展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1999年通过考察论证,镇政府决定在铁磁路、铁盐路经济种植带发展朝天椒种植500亩。万事开头难,为了保证朝天椒种植成功,镇政府成立了专门组织,党委书记、镇长亲自抓,主抓副职专职抓,并抽调15名机关干部成立专门工作组深入南岭各村的农家院户、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自觉接受统一规划,让出土地种植朝天椒,对自觉自愿接受统一规划种植朝天椒的农户,政府在育苗、耕作、施肥、盖膜、栽植等方面予以资金扶持,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对不愿接受政府统一规划,拒不种植朝天椒的,政府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辣椒种植成功了,然而市场销售不畅,政府按当时承诺的保护价全部收购。镇政府积极与外地客商联系,组织辣椒供需洽谈会,一年又一年努力,市场销售畅通了,椒农从中得到了实惠,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地位也改变,由过去的政府提倡、政府扶持、强行干预变成了现在的政策指导、重点扶持、区域种植、规模化经营,变主导为服务,广大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地位也变了,由过去的被动变主动,积极性空前高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历经八年的艰辛努力,朝天椒种植从最初植的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16000亩,种植区域由原来的产业带周边的7个行政村,辐射带动全镇二十二个行政村,朝天椒种植农户由原来的1200户发展到现在的6000余户,种植面积超千亩的村达10个。20xx年仅朝天辣椒总产值达6400万元,户均纯收入达5000元。

为了规范朝天椒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朝天椒种植产业。20xx年,铁门镇朝天椒种植协会在各级的关心下应运而生,辣椒生产规程、技术服务、市场营销有章可循。为了适应市场规律拉大产业链条,辣椒协会于20xx年4月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铁丰”牌商标,随着产业基地的不断扩大,于20xx年6月成立辣椒农民专业合作社。20xx年4月,铁门镇种植的朝天椒相继获得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证书。20xx年5月,铁门镇镇被推荐为河南省名优辣椒镇。20xx年3月,铁门镇与洛阳农科所合作的“朝天椒引进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与运用”项目获洛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叫响“铁丰牌”朝天椒品牌,实施品牌战略,种植协会在扩大对外宣传的同时,为了规范产销渠道,杜绝无序经营和价格竞争,保护朝天椒品牌和质量。20xx年县、镇投资250万元在铁门镇陈村村建成新安县辣椒专业交易市场,统一市场收购、统一市场销售、统一品牌包装,切实维护了椒农和客商的利益,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每到收获季节,辣椒收购红红火火,全国各地客商慕名而来,最多达120余家。更让人振奋的是,铁门镇朝天椒除内销外,由客商经厦门、贵州等地远销日本、韩国。

由于辣椒产业的不断壮大,还带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一是出现了一大批的以经销辣椒为业的本地经纪人,涌现出一批靠经销辣椒迅速致富的典型;

二是辣椒收购、分级、包装等环节,带动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三是带动了餐饮、商业、运输等产业的发展,椒农在获得生产利润的同时,分享到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利润,以辣椒生产为龙头的产业链条得到长足发展。

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烟叶生产和蔬菜种植,也经历了朝天椒种植过程的同样经历,从群众不认可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政府引导到市场引导,种植规模不断壮大。至20xx年烟叶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5000亩,蔬菜种植面积达6000亩,烟叶生产创产值175万元,蔬菜生产创产值320万元。

铁门镇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面积共计27000亩,占耕地面积的40%,而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经济注入了巨大活力,农民收入明显提高,新房、楼房盖起来了,三轮车、摩托车、小手扶几乎家家都有,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的农村几乎和城市没有差别,到处呈现出和谐、文明、向上新风尚。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拉大拉长产业链条,我们将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引导农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培植支柱产业和名牌农产品建设特色农业,建设龙头企业,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产品市场网络,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把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大市场相链接,使广大农民在获得生产环节利润的同时,分享到流通和加工环节利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化向专业化、市场化、集约化、现代化转变。

1、20xx年底前完成朝天椒绿色食品申报工作;

2、完成辣椒深加工项目论证工作,投资1000万元,20xx年底建成辣椒深加工厂一个;

3、新上蔬菜加工项目一个;

4、进一步完善辣椒市场功能,在原有市场功能的基础上,拉大市场框架,硬化市场8万㎡,建交易厅、棚及仓库9000㎡,购置辣椒检测及化验设备一套,并完成市场配套设施1000㎡。

五、铁门镇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几点做法

回顾铁门镇几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几多艰辛,几多收获,经验做法概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成为历届党委政府的共识,不因政府人事变动更改,一张蓝图绘到底,把认准的路子走到底;

2、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产业化初期,政府唱主角,大力提倡、政策扶持,行政干预、利益导向,通过各种行政手段,真正炒热干群思想,使广大群众有感性认识变为理性认识,自觉的.从小农意识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顺应市场发展规律,自觉调整种植结构,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

3、产业基地形成后,政府的作用由主角变为配角,主要引导农民成立民间协调组织和协会,靠民间组织规范生产行为,靠技术章程规范生产环节。以市场信息为依托,引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以民间组织为依托,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培训服务工作;

4、敢当红娘,为企业牵线搭桥,引导发展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走贸、工、农一体化发展道路。

县农业发展调研报告篇4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积极实施农业机械化“两大工程”,补短板、强弱项,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绿色环保、智能高效、集成配套的农机化装备和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有力促进了全县设施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县设施农业面积约34.5万亩,占比全省第一。

设施蔬菜机械化:全县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约20万亩,主要分布在沛城街道、张寨镇、张庄镇、敬安镇、河口镇、栖山镇、朱寨镇。全面推广棚内耕作机械(田园管理机、微耕机、“大棚王”)、起垄机械、覆膜机械、高效植保机械等。大力推广微喷滴灌及贮运设备等。积极开展移栽、播种育苗、收获机械化、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试验示范。目前,我县设施蔬菜机械化生产水平达到59%,拥有大棚卷帘机1万余台,节水灌溉类机械4000余台套,田园管理机械350余台,机动植保机械5000余台。在棚内耕作、植保、卷帘、喷滴灌已实现机械化生产,育苗、移栽、收获、水肥一体化等环节尚在示范推广阶段。

林果业机械化:全县林果类作物面积约10万亩,主要分布在鹿楼镇、张寨镇、张庄镇、安国镇、敬安镇。重点配套移栽、土壤调节(追肥)、修剪、植保、收获、搬运、分级、枝条处理等环节农机化技术与装备。目前,我县林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达到58%,在施肥、修剪、植保、搬运、枝条处理等环节已采用机械化生产,收获、分级等环节仍处在试验示范阶段。

水产养殖机械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约4.5万亩,主要分布在杨屯镇、龙固镇、大屯街道办、沛城街道办、湖西农场、魏庙镇和五段镇。全面推广应用自动饲喂、水质调控、捕捞机具和分捡和尾水处理等环节配套集成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全县拥有各类水产养殖机械近5000台。今年7月,沛县通过“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验收。目前,我县渔业机械化生产水平达到63%,在自动饲喂、水质调控、捕捞等环节已实现机械化生产,分捡和尾水处理等环节尚在起步阶段。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县委、县政府把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为财政支农资金扶持的重点,优先安排、优先扶持。投资6500万元在鹿楼镇建成规划面积100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汉源农业发展公司为农服务中心,分为管理服务、果品冷藏、果品分拣三个功能区,管理服务区主要包括农业展示、电商中心、双创平台及农业技术培训推广中心等;果品冷藏区可冷藏各类果品约2500吨;果品分拣区主要用于果品分拣和包装。该中心通过整合跨界资源,建立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最大限度帮助农户拓宽农产品市场储存渠道和流通渠道,并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促进农户增收。同时,积极争取省、市农机化相关项目对设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进行扶持,如:大沙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龙固和杨屯水产科技示范园、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等一批大项目,加大了设施农业的投入,促进了农机装备的示范推广。

二是强化机艺融合。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在品种选择、种植模式、设施配套等方面强化协作,从农艺要求、农机开发等方面开展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围绕主推技术方案和农机具操作,强化培训,主动与新型服务主体进行对接,提供设施建设和机具配套的技术指导。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演示和试验示范等形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群众了解和掌握设施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和机具操作水平。

三是强化模式创新。积极探索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服务机制,加快培育设施农业机械化新型服务主体,抓好设施农业机械作业的社会化服务工作。全县培育了150余家设施农业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提供设施农业机械化一条龙作业服务,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从作业面积较大的耕整、施肥、栽种、除草、植保等环节入手,培育设施农机服务市场,做好机具与服务对象的对接工作,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依托现有农机服务组织,积极拓展作业服务空间,通过合同订单、托管服务、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具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四是强化科技创新。积极整合农机科研、生产、推广、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力量,围绕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学习借鉴先进农机化技术。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建设一批规范化、机械化、标准化的林果生产机械化科技示范园,通过试验示范,推动技术的组装配套,加快形成一批成熟的设施农业技术体系,示范引领农民群众积极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户投入资金短缺。设施农业产出高、效益高,但栽培设施上的投入也大。目前,我县新建一个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需要投入资金5万元,大多数农民自有资金有限,加之贷款门槛较高、担保手续繁琐、限制条件多等原因造成贷款难,农户发展设施农业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二是示范推广经费少。由于缺少示范推广经费,用于设施农业方面的农机装备购置种类少、比例少,设施农业机械装备更新换代缓慢。当前,设施农业机械化项目资金少,先进设施农机具价格又偏高,制约了农民的购买和使用欲望。

三是用地流转较为困难。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首先需要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目前,一家一户土地较为分散,流转土地费用较高,致使大面积土地流转、转换较为困难,严重制约了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

四是机械装备品种不全。调研中发现,现有的设施农业机械品种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要。国内机具虽然价格偏低,但机具性能落后,故障率高;进口或合资的设施农机具性能先进,故障率低,但价格偏高,影响了设施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

五是农业种植模式须改变。我县农民习惯于南北向种植农作物,导致设施机械有效作业时间大幅减少,作业质量不理想,制约了设施农机具的推广;林果类作物的株行距和生长高度,不利于设施农机具的通过和作业,制约了设施农机具的.推广。

六是社会化服务能力待加强。缺乏综合型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力量薄弱,服务水平不高,农民认识相对落后。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少,效益低,制约了设施农业“机器换人”的步伐。

三、几点建议意见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各方面扶持。县政府将“两大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设施农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一把手”工程,加大工作力度,强力推进。实行目标管理,将“两大工程”纳入县目标考核,并将任务分解到镇及有关职能部门,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兑现奖惩。出台扶持政策,县制订促进“两大工程”发展的实施办法,加大扶持力度,建议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加大设施农机具购置补贴和作业补助力度,将设施农机具购置补贴增加到70%以上,机械化作业补助30元/亩。落实以奖代补,鼓励农民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增强发展设施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争取资金,除财政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外,要加大项目申报力度,争取设施农业项目资金,并将设施农业与黄淮海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乡村振兴等项目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投资合力。

二要规划产业布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县区域种、养殖各有侧重点,实施“两大工程”建设要结合实际,合理布局,制定我县“两大工程”产业发展规划,发挥规划先导作用。在此基础上,统一协调涉农部门项目规划,统筹农业、水利、电力、交通等部门的项目编制申报,整合涉农资金向特色产业和重点区域倾斜支持,切实改善全县农业生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全县设施农业的大发展,继而推动“两大工程”建设的大发展。

三要多方筹措资金,解决融资难题。县农业银行、信用社、农担公司要充分发挥信贷支农主渠道作用,创新信贷产品,积极土地使用权、房屋抵押等担保新机制,加大对设施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实现“银农”双赢。探索尝试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民信用协会等新型农村金融互扶的组织,激活农村金融资本市场,解决农民融资难题。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积极寻求实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经济能人和企业投资参与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要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积极引导农民采用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合理有序的流转、调整,促进土地资源向设施果蔬种植龙头企业和大户集中,推动设施农业连片经营,规模化发展。

四要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服务体系。积极扶持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招商,积极培育和发展蔬菜、瓜果等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集中力量新建一批蔬菜、瓜果专业批发市场,实施“农超对接”,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支持有能力的机手成立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开展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提高机具的作业面积,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的经济收入,加快设施农业“机器换人”步伐。

五要加大推广力度,提高设施农机化水平。建议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机推广经费”,开展专项资金定投,有重点、有步骤地支持实施“两大工程”建设主体(如中科种植家庭农场、沛县现代果业三新示范基地等)的发展,引进性能先进、质量可靠、适合我县设施农业农艺要求的农机具进行试验示范,把性能好、实用性强、故障率低的设施农机具积极推荐给农民,确保农民用着效率高、作业质量好,降本增效显著,推动“两大工程”向更高水平迈进。

六要加强技术指导,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多渠道聘请技术专家抓点示范,搞好技术培训,高起点、高标准、系统全面地进行林果业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充分利用手机信息推送、广播宣传等形式和途径,将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宣传到千家万户,培训到千家万户,提高百姓对“两大工程”的认知度,提高农民购买和应用农机具的积极性。今后要逐步改变设施农业种植方式,改日光能温室蔬菜南北方向种植为东西方向种植,林果类作物种植采取宽行距窄株距的“墙”式结构的种植模式,淡水鱼养殖鱼塘标准化建塘,为设施农机具作业创造有利条件,提高设施农机具作业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七要强化部门协作,抓好绿色环保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推广。农业农村、经发、生态环保、科技等相关部门要强化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的联动机制。积极对接农民需求,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发挥本土农机制造企业的创新优势,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最新成果,解决好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促进绿色环保农机产品技术升级换代,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可靠、更适用、更经济的绿色环保农机装备。积极向上争取绿色环保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试验示范等项目,加快相关绿色环保农机装备的试验示范和技术改造。县政府每年投入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向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绿色环保装备和技术倾斜,利用农机购置补贴和报废更新政策,引导农民报废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老旧农机具,购买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促进高效节能、智能环保机械发展,鼓励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向绿色环保农机领域投入,努力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两大工程”发展的长效机制。

县农业发展调研报告篇5

为了了解我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市政协财农委于九月中旬组织部分委员并会同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在乔万荣副主席的带领下,先后赴靖边、榆阳、神木等县区进行了视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一)自然地理和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耕地总资源1646.3万亩,农业人均5.6亩,常用耕地956万亩。以古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土地广阔,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灌溉农业较为发达;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土层深厚、土质优良,主要为早作农业区。榆林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适宜谷类、豆类、薯类等多种作物生长。,全市农业总产值110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2元,粮食总产量132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452公斤。

(二)现代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现代特色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从过程看,是依靠科技,培育名牌,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从结果看,是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现实条件

一是榆林的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20人均gdp达到436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反哺农业的条件和能力。二是榆林的自然资源和经济优势明显。具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土地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态优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三是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已初见成效。

(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榆林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市委、市政府站在宏观、全局、长远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矿业开发强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和建设“两基地一中心”的发展战略,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市“三田”面积达到410.8万亩,其中水地111.3万亩,坝地37.2万亩,梯田262.3万亩;建成各类水库73座,总库容量达到10.52亿立方米;农业机械及配套农机具拥有量达到10万多台,农机总动力达到219.79万千瓦;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达到2.3万口,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明显。“十五”以来,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100万吨以上。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部分产品出现区域性、结构性过剩。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种植业内部结构逐步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势头明显加快,“北种、南豆、东枣、西薯”的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3、农业科技研究推广成效渐显。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先后承担中、省、市重大科技项目100多项(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各类作物新品种8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建立各类试验示范基地(点)160多个,累计面积达200多万亩。年马铃薯、玉米、蔬菜刷新7项全国高产记录,小杂粮首次创立7项全国高产记录。

4、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000多个,乡级以上农产品购销企业已有1000多家,拥有各类农产品营销市场300余个。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各类加工、营销企业逐步发展,“订单农业”、“科研单位+企业+基地”等多种模式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在探索中得到有序发展。

5、土地流转机制得到不断创新。较为典型的有“孟岔模式”和“东坑模式”,米脂县银州镇孟岔村成功地把全村182户承包的2142亩山地流转到8户农民手中,靖边县东坑镇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设施农业,都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全市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5万多份。

6、农民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十一五”以来,榆林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20xx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10.24亿元,实现增加值66.11亿元,分别是的6倍和7倍。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增加了2442元,增长幅度达254%。

二、制约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视和支持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政策层面上,优先发展工业的指导思想不仅要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粮食、原料、资金、劳动力和市场,还通过价格机制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积累及

后续投资。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使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上形成了明显的城市偏向。

在现实发展中,以能源工业为动力的跨越式发展,凸显出“三大失衡”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失衡。20xx年我市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之比为6.5:78.7:14.8,呈现出明显的一产弱、二产强、三产滞后的特点。二是区域南北经济失衡。20xx年南六县gdp总和72亿元,仅占全市的7.1%;农民人均纯收入2909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93元。三是城乡发展失衡。20xx年榆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3.58:1,差距为8795元。农村在教育、就业、医疗、文化、卫生、社保、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人均投入远低于城市,社会事业发展与城市相比滞后明显。

在工作措施上,尽管已将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列入“两基地一中心”三大任务之一,并制定出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等六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任务目标等,但县区及乡镇仍停留于只建点不扩面、只引进不创新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没有有效地整合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资源,行政推动力不强。

(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尚未形成

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推动了整个经济跨越发展,但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同时,“三农”工作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没有得到同等重视、同等加强、同等组织、同等支撑,缺乏政府的统筹运作。在能源化工建设浪潮中,广大农民不仅没能参与进来,分享工业利润,一些农民还因此要成为“生态灾民”。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缺失,“谁破坏,谁治理”的责任难以落实,治理经费“悬空”,治理基金机制尚未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还停留在行政手段、政治号召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制度机制,至20xx年,全市仍有贫困人口38.7万。

(三)农业投入、资金整合和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上市县逐年增加的投资,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然严重不足。这既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并且过于分散,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直接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少、涉及面小。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基本上局限在示范区内。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2%—4%,发展中国家平均约占1%,而我国只占0.5%,榆林市则更低,不足0.3%。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装备简陋,监测、分析化验等设备严重短缺,多数乡镇农技部门名存实亡,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工作条件差,农业科技人员有技术、无设备,缺乏展示技能的平台,服务手段落后,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约。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过于分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统计表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多而且乱,分散在10多个部门,约28个项目渠道,既增加了管理运行成本,又降低了农业资金投入使用效率。究其原由,一是由于资金来源分散,各级事权划分不明确,资金使用范围模糊。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机协调,导致农业投入混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二是资金分块管理,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科研、生产、流通等方面的财政资金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撒胡椒面”的现象,财政资金难以合理配置。三是政出多门,监督不力,农业资金流失严重。尽管近几年加强了农业财政资金的制度建设,但截留、挪用支农资金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农村经济缺乏金融支持。一方面,金融资本集中于能源开发地区,广大农村的资金来源渠道很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撤并精简也导致了农村资金投入不足。农民除在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外,在其他机构很难获得金融支持。再则,一些涉农企业由于无资产抵押,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榆林市生财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是陕西省“民营科技优秀企业”,先后开展了30多项农机新技术,获国家专利6项,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产品辐射周边几个省区,实用价廉供不应求。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因没有银行贷款所需的固定资产抵押,在微利经营的艰难生存发展过程中,全是靠高利息与私人贷款扩大生产规模的。

(四)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弱

全市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数量虽多,但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相当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只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一体化经营。同时在加工中存在着加工初级产品、传统产品、低档次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少等问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村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化程度较低。全市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只占总产量的30%。农业产业链短,产销环节关联度不高,还没有一项产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县农业发展调研报告篇6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壮大,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28元,较xx年增长13%,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粮食生产情况

xx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xx年,全县粮食总产84.7万吨,连续十年丰产增收。其中:夏粮单产500.9公斤,居全市第1位,连续7年超千斤;夏粮总产50.4万吨,首次突破10亿斤。xx年,全县101.4万亩小麦,总产50.8万吨,平均亩产501.1公斤,连续8年超千斤,连续xx年增产丰收。

(二)蔬菜瓜果生产情况

xx县蔬菜瓜果品种主要包括西兰花、水果黄瓜、樱桃番茄、苦瓜、丝瓜、芥蓝、胡萝卜、白萝卜、白菜、西瓜、甜瓜等。xx年,全县蔬菜生产总面积28.56万亩,总产量75718.6万公斤,总产值244405万元。其中:露地菜24.82万亩,产量60718.6万公斤;温室面积0.97万亩,产量25190万公斤;大中棚蔬菜面积1.45万亩,产量5800万公斤;小拱棚1.32万亩、产量4630万公斤26万亩。露地菜xx年平均产量为4200公斤/亩,xx年平均产量4700公斤/亩,每亩增产500公斤。其中:付井、周营、纸店、留福四乡镇大棚西瓜种植面积近4万亩,平均亩产达5000公斤。

(三)槐山药生产情况

xx年,xx县槐山药种植面积xx0亩,种植区域涵盖北城、东城、白集、新安集、纸店、莲池、范营等7个乡镇(办事处),以xx北城为中心,辐射带动周口、淮阳、西华、郸城等县市种植槐山药面积达30000亩。正常年份平均亩产6000公斤,槐山药生产已成为当地农民农业生产的主要经济增长点。

(四)高粱生产情况

以xx县久酒中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xx年我县开始发展高粱种植。xx年,该公司在xx县及周边市、县种植酿酒高粱12万余亩,平均亩产750公斤,建立了国内最大的优质酿酒高粱生产基地,其中在周营、赵德营等乡镇的11个行政村流转土地20900多亩,进行生态酿酒粮食(高梁、小麦)生产(种植)基地建设,并在周营乡建设一个与项目相配套的占地30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具有凉晒硬化场地,库房,职工生活服务设施和分筛、烘干、脱壳清理、灭菌、包装等多个车间的加工基地,与贵州茅台集团、台湾金门高粱酒厂、泸州老窖等酿酒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年提供酿酒高粱1xx多吨。

(五)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情况

截至目前,全县流转土地面积30万亩。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133家,其中,市级示范合作社26家,省级示范合作社5家,国家级示范社4家。在民政部门注册的专业协会6个。合作社注册资金总额达46亿元,合作社成员14万户,行业及生产经营范围涉及畜禽养殖、蔬菜、林果、粮食、秸秆利用、中药材、农机、沼气服务等多个门类。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

1、周口金丝猴乳品农业产业化集群、周口永欣生猪农业产业化集群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集群,成功开发了一大批以优质面粉、糖制品、豆制品、面制品、肉制品、油制品、饮料制品等为主的广受市场欢迎的农产品,并逐步建成了“生产与销售相连接、本地与外地相沟通、国内与国际市场相接轨”的农产品大流通格局,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2、付井镇郭岗村是xx县177个重点贫困村之一。xx年,该村被确定为扶贫开发到户增收试点村,经村民民主评议,将大棚蔬菜种植作为该村的支柱产业。截至目前,该村塑料大棚发展到800余座,占地面积600亩,年可实现纯收入700万元左右。

3、北城以种植槐山药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8家,合作社种植面积1xx亩。

4、北杨集乡林寨行政村在村支书林峰的带领下,村民以土地入股形式成立了xx县林家富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林寨行政村的耕地实行了整村流转,以发展优质小麦、优质玉米规模种植为主,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

5、xx县瑞丰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石槽集肖营行政村流转土地521亩,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山东金乡客商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辣椒加工厂及冷库。

6、周口市雪荣面粉有限公司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北城、石槽集乡流转土地1xx亩,建立了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六)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积极引导、强化服务,全县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一是以优质强筋小麦、油料作物、棉花生产为主的粮棉油产业。二是优质马铃薯、棚菜、槐山药、西瓜生产为主的蔬菜瓜果产业。三是以白术、白芍、薄荷、桔梗、牡丹、凤仙透骨草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一)抓规模化,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

坚持把结构优化、规模经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全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按照规模化生产、特色化发展、区域化布局的思路,调整优化种养结构,突出抓好了东部酒用高粱种植、奶牛养殖、牛奶、大豆深加工,中部的订单优质小麦和小麦良种繁育,西北部的槐山药种植和南部的三粉、三辣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二)抓产业化,提高现代农业综合效益

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强龙头、建基地、构载体,增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以金丝猴为主的牛奶、玉米、大豆深加工产业链;以雪荣面粉、掌柜食品等为主的面粉生产产业链;以三闸纺织、振东纺织为主的棉花精深加工产业链;以秋迪糖业为主的科技产业链。目前,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其中省级6家,带动了近50%的基地和8万农户走上了产业化经营之路,农民户均增收近xx元。

(三)抓标准化,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坚持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不断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三个体系”建设,有力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双提高。一是抓好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突出抓好产地环境治理、生产技术规程、农产品质量检测三个重点环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坚持定期到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大中型超市进行抽检,并配备专业检测人员,初步构建起了从生产基地到流通市场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二是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使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目前,目前,全县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25万余亩,认证无公害食品18个、绿色食品3个,涉及小麦、高梁、蔬菜、水果、水产养殖、冰糖、面粉等产业。xx年,全县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个、产品4个、绿色食品基地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个,获得省级“放心菜示范单位”1个。三是抓好农产品监督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深入开展了农产品专项整治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并对农资市场定期专项整治,有效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利益。xx年,我县被省农业厅表彰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先进县。

(四)抓投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xx县编制了《xx县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xx-20xx)》,计划到20xx年,在全县范围内建成40个万亩方、188个千亩方、423个百亩方,集中打造92.17万亩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xx年共实施14个项目,建设面积18.98万亩,涉农建设资金(项目)投入1.45亿元。xx年共实施5个项目,建设面积13.5873万亩,涉农建设资金(项目)投入1.34亿元。xx年,计划建设6个万亩方,建设面积13.7万亩,建设资金(项目)投入1.5889亿元。通过项目建设,改善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状况,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大力实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程,xx年,通过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培训新型农民2510人,涉及合作社负责人、种粮大户、农业生产技术骨干、农村经营管理人员等,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

(五)抓土地流转,增加规模效益

xx年4月,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沈政[xx]28号),明确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推进措施,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作为农村土地流转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对于当年一次性连片规模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00亩、有书面流转合同且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的,一次给予规模经营主体(流入户)1万元的奖励。以100亩为起点,每增加100亩,县财政奖励资金增加1万元。截至xx年,全县共发放土地流转奖补资金580万元。xx年,县政府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意见》(沈政[xx]21号),进一步加大对土地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土地流转奖补资金列入县财政预算安排,主要用于解决集中连片流转土地100亩以上、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流转大户区域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三、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县现代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总体上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任务依然非常艰巨,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主要矛盾

一是农户超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之间的矛盾;二是农民的恋土情结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矛盾;三是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矛盾。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防灾减灾能力不强。水利化程度不高,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比例相对较小,耕地质量和产出率低,防灾减灾能力不强,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产品交易、仓储、物流等设施不全,滞后于生产发展。

二是结构调整速度缓慢,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民长期沿袭了传统的种养模式,地方特有资源没有得到很好挖掘,分散、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只凭本地市场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项目,经济效益偏低。

三是群众文化素质偏低,现代农业发展认识不足。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能力弱,对新兴产业持观望态度,不想发展、不敢发展、盲目发展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相对缺乏,农村农业劳动力不足。

四是缺乏产品价格保护体系,农民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当地的农特产品(如:槐山药、中药材等)由于缺乏价格保护体系,随行就市,市场价格波动大,价好之年增产增收,价廉之年丰收不增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五是农产品产销大户少,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不多,受生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总体规模和吞吐量小,品种单一、质量不稳定、包装不标准,带动农民增收能力有限。同时,受市场影响,企业与农民的订单诚信度不高,缺乏利益联结机制,生产与销售脱节。

六是资金投入不足,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由于财政困难,无更多的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和办公经费投入,公益性服务体系运行举步维艰,办公条件落后,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单一,且单项技术多、集成配套少,成果转化率低,造成农业技术存在着技术棚架问题。

七是扶持政策尚不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支持农特产品经营、加工、营销、税收的优惠政策相对不足,支持优势产业发展,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农业信贷体系不全,合作金融、民间金融发展滞后,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还不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未完全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特色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尚未完善。

八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总体较低,产业化经营有待规范。首先,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较低。传统农业格局仍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千家万户经营方式较为普遍,农业的弱质现状和生产的低、小、散局面仍然存在,集约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农产品加工业落后,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其次,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全县没有规范的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市场功能和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中心菜场及集镇农贸市场交易方式和质量监管条件落后,产地市场缺乏统一规划且设施简陋。再者,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上规模、有档次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多数合作社的内部机制不健全、运行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农产品营销网络不健全,实力不强,难以有效组织我县农产品外销。务农队伍老化、弱化严重,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政策措施和建议

(一)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

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工作的主题,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全面提升,是对传统农业质的跨越。从xx情况看,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是:

一是突出重点,积极构筑现代农业发展框架。发展现代农业包括农业产业、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市场和现代农业主体等方面。但各个方面不能起头并进,应分出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结合xx情况,重点抓好三大工程建设:一是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集中抓好槐山药、蔬菜、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二是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集中培植主业突出、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全县12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进度,及时配备农技人员,购置相关仪器设备,构筑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二是集中力量,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的四大瓶颈。一是着力解决基地小而散的问题,在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优势农产品基地上突破。发挥现有产业特色优势,在克服“小”和“散”上做文章,在发展规模、标准化上下功夫,把优势产业、有竞争力的产业做大做强。二是着力解决生产和市场脱节问题,在发展有带动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实现突破。依托槐山药、蔬菜和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对现有龙头企业实行政策扶持,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集中扶植一批有规模、有带动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三是着力解决服务缺位的问题。用市场化的办法搞好农户“订单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技术服务需求和供给渠道不畅通的问题。四是着力解决农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在发展品牌农业上实现突破。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从技术、规模抓起,按照有机和绿色农产品标准,通过新型农民培育工程,普及到每个农民,逐步形成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农业支柱产业。

三是强化措施,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手段。一是抓项目。把现代农业建设细化为具体项目,上下凝神聚力,不变调,不松劲,一个一个地去突破,连续不断地抓下去,实现以工程带项目,以项目带投入,以投入促开发,以开发提档次。二是抓机制。发展现代农业,既要创新发展思路,又要创新工作机制,尤其要研究落实好工作责任机制、工作推进机制、工作监督考核机制,抓好难题攻关,通过健全完善机制推进工作落实。三是抓投入。在加大“三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争取增加农业项目投入。认真研究金融政策,通过银企联合、银农联合等方式,增加农业信贷投入。

四是培育组织载体,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发展现代农业,既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动起来,更要把农民联合起来。当前,农民的组织载体已发生显著变化,传统的乡镇政府和村两委行政组织,在推动农业发展能力上正逐步弱化。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就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使之承担乡村行政组织生产经营的功能,避免形成真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要转变职能,既要靠领导重视,又要靠行政手段,更要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同时,进一步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改善农业执法条件和手段,依靠法律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工作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是符合xx实际的产业选择,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战略安排。当前,中央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着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健全机制,抓好落实。加强宣传引导,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各生产经营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增强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努力形成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2、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明确重点产业导向,重点培育粮食、蔬菜、畜牧等各大产业,合理布局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构建特色农业产业带。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努力培育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注重发展生态产业型、集约发展型生产模式。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更多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二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筹划建设县级农产品批发市场,提升农产品市场功能,完善中心菜场及集镇农贸市场的设施配套,合理布局农产品产地市场,积极开拓以周边市场,努力构建较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积极构建营销网络,注重发展产销对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提高农产品流通交易能力。切实增强本地农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有效控制外地农产品调入规模。三要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注重培育产业农民队伍,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农业事业,有效解决农业就业队伍接续、提高这一现实问题。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健全内部管理机制,规范运行秩序,努力培育示范性合作社。积极扶持和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带动范围广、竞争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3、着力破解农产品生产经营中的突出难题。一要切实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各生产经营主体牢固树立质量安全理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对农药、化肥等监督检查,严防违规使用。加强对农资经营网点的监督检查,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加大农产品标准的实施力度,重点做好标准化生产示范,引导和推进全县标准化生产进程。充分发挥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作用,努力改善农产品市场的检测条件,支持生产经营单位的检测点建设。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管理和保护,严厉打击在生产经营环节中各类毁坏品牌信誉和形象的行为。二要研究破解土地流转难题。加大对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转变恋土的思想观念,并要处理好农村土地利益关系,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的保障忧虑。研究土地流转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连片流转,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4、着力提高支持保障水平。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努力争取和落实上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重视和加大农业生产性投入。研究制订政策措施,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吸引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研究解决贷款担保难等实际问题,满足涉农贷款需求。加强资金整合,突出扶持重点,做到及时兑现,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研究农业资金扶持的有效模式,改进发放形式,提高发放效率,减少发放成本。对农民合作社的财政补助资金,要加强监督检查,规范资金使用。二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抓住当前中央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设施农业发展力度,鼓励和支持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三要加强农技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深化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进一步推广生物物理防治、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积极发展生态种养殖农作模式。重视农技队伍建设,解决农技队伍的人员结构、知识更新、作用发挥、待遇保障等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农技人员在科技示范、推广、服务中的作用。四要切实增强执法保障能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手段,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监管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县农业发展调研报告篇7

一、__镇基本情况

__镇是京山县南部门户重镇,处在大洪山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丘陵地貌,版土面积215.2平方公里,辖25个村(场),6724农业户,2.8万多农民,耕地面积6.9万亩。早稻种植面积3.2万亩,中稻种植面积3.1万亩,晚稻种植面积3.4万亩,全镇全年水稻种植面积9.7万亩。获“全国万亩水稻机插秧核心示范区”,获“荆门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

二、__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惠农政策的利好因素,各级党委、政府“强基础,重民生,促发展”的重要决策引导,从到是农村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时期,从小型手扶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到手扶式插秧机,__镇的农业机械拥有量有了跨越式发展。截止6月底,全镇插秧机从的70台增加到今天的560多台,__镇的插秧机保有量在全省乡镇中是位居第一。全镇现有大型联合收割机165台,大型旋耕机135台,小型手扶拖拉机(配套小旋耕器)多台,现有排灌台(点)1200处,全镇农业机械总动力5.6万千瓦。全镇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4个。全镇小麦机收率达92%,早稻、中稻机耕机整率达93%,早稻机插面积达1.9万亩,中稻机插面积达1.3万亩,机插率达51%。全镇上半年机械作业平均率达78.6%,水稻生产主要环节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

三、__镇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农业机械利用率低,农机具维修保养不到位。

“有机户无田种,无机户种田难”。这种现象使得农机具的利用率不高,建议鼓励无机户把农田“托管”给有机户,推动土地流转,让农机大户变成种粮大户,让有产业的农民不再为自己的几亩田操心,轻装上阵,专心自己的产业。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农机具没有得到很好的维修保养,在农忙正准备作业时“趴窝”,也降低了机械利用率,建议农业机械销售商增加售后服务,特别是享受国家惠农补贴资金的农机具,不是“一卖了之”就完事了。

2、农机合作社的社会效益不强。

__镇现有“亲农”、“源发”、“银华”等多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但合作社社员一般都是单兵作业,个人结算,各自为战。合作社战斗力不强,凝聚力不够,制度不完善,建议本着农机户自愿,组建有特色、小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托管”、“代管”本组、本村的闲散田为主,实行规范化、规模化农业机械作业,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国家农机购置惠农补贴指标太少。

因国家政策的利好因素,加上大型收割机4-5年就要淘汰,所以现在农村购买各类农机具的热情持续高涨。以今年第一批农机具购置补贴为例,全镇有48位农户申请购买大型联合收割机,而落实享受国家惠农政策购买大型联合收割机农户只有20人。建议向农机大户、科技示范户倾斜农机具惠农补贴政策,实行“普补”,以实际购机、实地作业、服务周边农户,得到认可后,再“以奖代补”奖励购机户,间接提高农机具利用率。

4、乡镇农机公益服务中心力量单薄。

在京山县的综合机构改革中,乡镇农业机械管理站撤销,成立“农机服务中心”,人员由9人减少到1人,人员身份也转变成社会聘用人员。乡镇农机人员是负责基层农机推广的最前线,为千家万户服务,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机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特别是水稻机插秧新技术,要求农机与农艺的高度结合,这些都对服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议增加农机经费投入,改善办公条件,定期组织乡镇农机服务人员参加各类培训,系统提升乡镇农机服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

5、农村农业基础综合配套设施老化。

乡镇农村的机耕道还是上世纪70年代修的,经过这些年使用,已是残缺不全,有些大型农机具根本到不了农田,只能是“望田兴叹”。农村的水渠也是老化漏水,难以畅通,而机插秧是薄水浅插、栽后回水,这样就对水源有一定的要求,这些问题都严重抑制了农机化的发展。建议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把农村机耕道、水渠网络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没有现代农业的机械化,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