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镇域经济调研报告(完整文档)

镇域经济调研报告(完整文档)

发布时间:2023-08-30 12:00:03 来源:网友投稿

镇域经济调研报告镇域经济调研报告篇1作为....市首批大学生村干部,我到...村工作已近两年了,为了更好的推进新农村建设,我通过走访农户及查阅有关档案资料等方式对..村基本情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镇域经济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镇域经济调研报告

对于调研报告,写作者必须要根据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调研计划,调研报告是调研任务的文字载体,是完成一项程序的文字参考,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镇域经济调研报告5篇,感谢您的参阅。

镇域经济调研报告篇1

作为....市首批大学生村干部,我到...村工作已近两年了,为了更好的推进新农村建设,我通过走访农户及查阅有关档案资料等方式对..村基本情况及发展中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村现状:

..村位于...镇政府 2公里处,南与..村相邻,北与..村相邻,西至..村,东至..村,总面积..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亩,总人口..人,共..户,由..个村民小组组成,其中有..名低保户,..名五保户。我村交通便利,村里共有砖瓦厂和养殖场等企业..余家,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和外出务工。

基础设施现状:由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以及在我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在交通方面,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早在几年前就已基本解决,四条总长7.26公里的水泥硬化路贯穿我村;在用电方面,覆盖率达到100%,且全年故障率控制在0.1%以下;在用水方面,村委已于20__年上半年对吃水困难的一,二,三,四,八,九组居民进行了送水工程,村民吃水不再难;在住房方面,我村的小区建设已取得第一阶段的成功,由于地下煤层采空,我村八,十组部分房屋成危房,经开会研究,动土施工等一系列程序,两组共97户居民已经全部搬迁到统一规划的小区中居住。但这些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今后,我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一个很大、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我村的环境状况: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宣传教育下,我村认为环境自治才是行之有效的长远之策,为此村委进行了一系列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如引导村民从根本上消除垃圾,污水等污染源,村里道路两旁种上了绿树,进行改厕建设等等,随着村民们科学知识的不断提高和村委的不断引导,我村的大部分村民已经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能很好地去维护,但仍有少数的人致广大村民的长远利益而不顾,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仍有发生。为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的环保宣传会加大力度,使村民从思想本质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从根本上做好环境保护,真正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及治安管理工作现状:一直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得以深入开展和广泛宣传,使村民对计划生育这项战略性的国策有了深刻的认识,绝大部分群众都能够自觉遵守,我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一步步走向成熟,连续三年,我村被...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检查验收并得到好评,但仍有极少数的群众,由于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不能够很好地执行党和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因此,计划生育工作还任重而道远。同时,经村两委班子和治安主任的努力,我村近几年没出现过一起恶性事件,打架斗殴,小偷小盗现象也不复存在,极少数发生口角现象都通过村委会协调及时被制止,治安管理工作趋于稳定状态。

二、在工作中所采取的方法及取得的成绩

20__年初,旱情严重袭卷我省,我村也未能幸免,部分小麦已经呈现枯黄现象,在配合村委召开了紧急抗旱工作会议之后,村两委干部投入紧张的抗旱工作中去,我村利用新打深井对一,二,四,八,九组部分麦地进行浇灌,我每天穿梭于各组麦地之间,查看是否有接头处漏水导致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由于水管有限还得协调各队在浇地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小摩擦,那段时间,由于经常在浇过的湿地里来回走,我有双鞋跟都拧掉了,但是看到被抢浇的200多亩麦苗又绿绿葱葱的,心里甭提多高兴了,民以食为天,自己只不过累一点,但却能保住村民们的口粮,有什么值得抱怨的呢?

20__年三,四月份,手足口病开始蔓延,我村十组连续出现3例病例,我主动申请负责我村手足口病的防控,那些天,我每天早早起床步行半个多小时赶到十组小区处监督村医对外环境进行消毒,待外环境消毒完毕,我挨家挨户上门提醒和查看村民内环境的消毒,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每天最少四次喷洒84消毒液进行消毒,同时到人多的地方对手足口病的知识进行讲解,消除村民们谈病色变的观念,对他们宣传十五字方针,要真正做到家庭及个人的卫生清洁。对于已出现的3例病例,我每天和村医一起上门查看病人情况,同时做好隔离记录,到现在为止,我村..组小区及与其紧挨着的..组小区再无一例病例发生,孩子们的健康有了保障。

20__年5月,是我到...村任职以来最忙的一个月,也就是这个月,村民们的吃水难及行路难问题得以解决。由于我村底部是正在开采的煤层,我村大部分村民家都出现井干涸现象,许多村民只能靠买水以维持生活之需,20__年下半年村委筹资新打深井一口,但由于资金等原因一直未安装水管,在今年5月份村委利用多方筹措的资金购买了一批水管开始进行送水入户工程,在这期间,我每天早出晚归,对村民所挖管道深浅进行验收;对各组所领水管直径尺寸及长度进行确认;放水管时积极组织协调以保水管不扭曲增加使用年限;埋水管时认真监督杜绝水管外露现象发生;接水管,试压力等工作全程参与,而在安装自来水的同时我村积极响应上级“村村通”工程的号召,一组,九组正在修路,我每天在送水工程告一段落之后,就与其他村干部一起在两个路段上监督检查看路基是否平稳;坡度及弯度是否合适理;用料是否存在偷工减料现;处理施工工程中施工单位与村民们发生的矛盾;测长度,量宽度,算平方,填写验收单;落实道路硬化后后期路面维护工作。在一,九组修完路后,马上又对我村五组进行道路硬化,这个月共硬化道路3626.6米,解决了928口人的吃水问题,一组的..大爷高兴地说:“以后出门再也不用穿胶鞋了,再也不用到远处拉水吃了,这得感谢现任的村干部们啊。”我想说的是:大爷,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更应该感谢党的好政策啊。

20__年元月,为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积极响应上级政府建设文化大院的号召,我和我村秘书负责,通过选址、招标、施工等一系列过程,建成了780平方米的文化大院,其中包括篮球场、健身区、图书馆等娱乐项目。

20__年3月15号,是今年我村第一个育龄妇女康检日,我配合镇计生办人员对我村育龄妇女进行康检,康检结束后,我村仍有39名妇女未参加,我挨家挨户上门提醒做工作,要求其参加补检,在我努力工作下,当月我村康检率上升百分之二十。

20__年6月,在我村秸秆禁烧巡视中,我发现我村三组有一处秸秆有燃烧迹象,我迅速组织人员处理火势,并对放火人员进行说服教育,而后再次组织各小组干部召开会议,重申秸秆禁烧工作的重要性,截止目前,我村再无一处焚烧案例出现。

三、...村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豹沟村虽然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就目前看,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调整的缓慢。...村耕地较多,但种植结构单一,主要以玉米小麦等作物为主,虽然产量不低,但经济效益不高,经济作物太少,棚室蔬菜一个也没有,

养殖业不成规模,个体经济不成气候,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二是农田水利设施基础差,无法抵御自然灾害。全村1950亩耕地,仅有150亩水浇地,由于缺少水源,大部分耕地需要等雨播种,基本靠天吃饭。在今年春季的小麦旱情上充分显示了旱地的劣根性。

三是有些村民思想不够开放,科技投入少。对改变种植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畜牧业等认识不高。缺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普遍等、靠、要思想严重。

四是在确定以发展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后,由于缺少资金,致使养殖业处于少量散养状态,无法形成规模,影响了发展的速度,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

四、针对调研,我村未来的发展方向:

根据调研结果及本村现状,我认为...村在未来的发展上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我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坡地调整种植结构,引导村民经济作物规模种植,发展特色种植,提高耕地收益率,促进农民增收。

2、大力发展养殖业,对本村原有养殖企业进行规模扩大,同时带动散户进行培训,鼓励其建厂养殖。

3、寻求合适项目,结合本村实际,最大限度利用村里的剩余劳动力,使农民的日常生产丰富起来。

4、建设并充分利用文化大院。充分利用文化大院,举行科技知识讲座,培养一些精通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牧特产业等技术能人,让每一个农户至少要有一个懂技术的明白人,要以乡、村为单位做好非农业的专业技术培训

5、宣传国家各项惠农政策,信贷信息和法律信息,鼓励部分大胆的农民投资办企业,带动村边经济。

6、对我村搬迁进行整体规划,尽量集中到一起,为今后的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镇域经济调研报告篇2

力量,培养一批农民林业发展技术人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三是推动产业发展。坚持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大力培育和做强竹笋、花卉苗木、经果、白茶等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培养经纪人队伍,打造品牌文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将林业发展与发展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基本概况

清方村位于卢湖南部丘陵山区,地形狭长,被全乡12个行政村(社区)环绕,由原清方、小余二村合并而成,辖19个村民组,943户,人口3220人。设一个党总支,下辖二个党支部,四个党小组,共有党员88人,其中女性8人,男性80人。

总面积19 平方公里,山多地少,现有耕地1302。1亩,山林21917。5亩,其中毛竹4549亩,用材林2960亩,经济林766亩。有国家级和省级环保公益林 1。5万亩。集体林场一处,总面积1700余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以林业和外出务工为主。20xx年度农民人均收入7400元。近年实施 “村村通”工程,建成水泥路11。1公里。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外欠债务十余万元,是xx县典型的难点村和贫困村之一。

二、发展优势

一是发展提速,历史机遇好。县委县政府提出“四位一体,四区同城”的发展战略,一些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卢村,卢村迎来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近年来,清方村通过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提出“建设美好家园,为美好乡村建设夯实基础”的口号,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为加快发展凝聚了民心,营造了声势,奠定了基础。

二是党旗引领,发展势头好。深入开展党旗引领工程,力促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村增收。20xx年以来,新建村组道路一条,维修道路四条,初步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生态效益初步显现,涌现了以广德品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生态农林业示范典型。20xx年,与芦湖竹海情侣湾生态园艺场签订租赁协议,盘活了村级集体闲置资产,大力发展油茶、绿化苗木基地,发挥生态林业的典型示范作用。

三是生态优越,发展潜力大。清方村依山临水,生态良好,20xx年创成省级生态村。市委副秘书长詹长春来村调研时,深有感触地说,“清方,真正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辖区画屏山(垮皮山)已由县旅游办征用,待开发,画屏山风光被县政府站采用为首页背景,成为广德宣传名片之一。

三、存在的困难

一是水源保护压力大。清方村处于水库库尾,地处xx县水源保护区,保护水源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尚未做强,第三产业发展不快,旅游辐射作用尚未发挥,短期内效益不明显,良好的生态优势没有很好的转化为发展的优势,群众对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

二是传统林业效益低。传统的一家一户粗放式经营,成本高,产出低,群众林业收入总体偏小;农村人才技术缺乏,外出务工人员多,致富能手带动农村发展少;林业生产中,毛竹是林农的主要收入来源,群众对发展经果林,苗木花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受人均山场面积偏少,山多地少和市场风险等制约,林业集约化经营难以推广;由于生态环境好,植被覆盖高,荒山面积少,新增林业面积的潜力不大,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生产基础条件差。由于清方村部分民居处在淹没区,卢村水库蓄水,水位上升,部分村组道路被淹没,山货不能下山,生产生活不便,由于资金的缺乏,部分道路年年坏,年年修,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群众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的愿望比较迫切。

四、初步设想

立足清方的实际,提出 “1+2+3”的工作思路。即:唱响一个口号,打造二个基地,实施三个工程。

“一个口号”即“打造生态清方,全面建成小康”的口号。千方百计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二个基地”即生态白茶基地和油茶苗木基地。将林业开发与生态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依托广德品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芦湖竹海情侣湾生态园艺场,通过跟踪服务和技术支持,动员社会力量投资生态林业,尝试和探索建立1—2个高效林业基地,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

“三个工程”即建成一座桥梁,两条道路,分别是红庙村民组水毁桥梁重建工程,关塘村民组水库淹没道路提升工程和竹坞里山场道路建设工程。多方争取和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实施三个工程,千方百计地破解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稳步改善群众生产基础条件。

五、基层的几点期望

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上级的关心和社会的关注。基层对农村发展有以下几点期望。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经济林业发展进行扶持;加强金融机构对接,解决经济发展贷款难的问题;争取项目资金扶持,扶持培育林业发展示范基地;整合涉农资金,完善山场道路等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激发群众投资兴业的热情。

二是实施科技驱动。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培养新型农业人才。通过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开展技术培训交流,探索与高校及农业科研院所建立协作关系,引进智力支持和技术力

镇域经济调研报告篇3

为切实了解地方国有林场改革进展情况,总结各地国有林场改革经验,推动全国国有林场改革工作的开展,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组成调研组于3月5日—7日赴广东省进行了国有林场改革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广东省林业厅关于国有林场改革的工作汇报,实地调研了惠州市、东莞市和深圳市等地区的国有林场,与部分国有林场干部职工进行了座谈交流。调研显示,广东省坚持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性的改革方向,改革得到了社会和林场干部职工的广泛认同,改革成效逐步显现。

一、改革基本情况

广东省共有国有林场188个,其中省直属10个,市属林场94个,县属林场84个。按照区域划分,粤北44个,粤东60个,粤西60个,珠三角24个。全省国有林场职工总数3万人,其中在职1.4万人、离退休1.6万人。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73.79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70.6万公顷,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6.4%,森林蓄积量4500万立方米,占全省总量的8.1%。广东省国有林场大多分布在西江、北江、东江等主要江河流域、重要山脉和沿海地区,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随着生态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需求的提升,广东省国有林场改革已经在各地陆续开展,取得了一定进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调研情况看,广东省国有林场改革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是东莞改革模式。即一步到位式的改革,主要是将国有林场作为全额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人员和机构经费由政府承担。东莞市国有林场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9年,东莞市全面实行生态转型,率先停止经营性森林采伐,实行封山育林、绿色生态控制线等生态保护措施,全市林业发展从以生产木材为主的经营性林业,转变为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公益性林业。国有林场不能再“砍树卖钱”,也不能搞开发建设,林场收入没有保障,职工生活日益贫困,无力进行森林资源培育和管护,林地资源大量闲置和浪费,林场的生态功能日益萎缩,改革成为东莞国有林场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20xx年以来,东莞采取“四定”措施对六大市属国有林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公益性改革:

一是定性。将国有林场界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费由市财政全额核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后的国有林场以生态建设和保护为主要职能,不再砍伐林木,不收取公园门票。

二是定编。以林场原有事业编制为基础,实行全员过渡,包括所有在编的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没有一人被辞退。

三是定酬。按照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标准,由市财政全额核拨人员经费、离退休经费和聘用人员经费等。目前,市财政每年安排财政预算8500万元左右,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临时人员从事护林、场区清洁等。20xx年以来东莞市各级财政共投入45亿元用于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定责。国有林场主要职能确定为生态建设与保护,包括封山育林、护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相改造等。广东省采取将国有林场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的“东莞模式”的还有中山市、深圳市和河源市。

二是惠州改革模式。即渐进式的改革,主要是将国有林场作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管理,逐步过渡到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惠州市将国有林场改革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将林场由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为差额补贴事业单位,由市财政每年对林场实行体制改革差额补贴(目前是每年1000万元),帮助林场度过难关,不搞下岗分流,实行自然减员,保障林场稳定发展;第二阶段从20xx年起,将林场改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定编、定员、定岗,市财政全额拨款,实现林场全面转型,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公益性功能。广东省采用“惠州模式”将国有林场作为差额预算事业管理的还有广州市和佛山市。

调研组了解到,广东省国有林场没有一家愿意转制为企业。即使是目前采取自收自支管理的国有林场,也希望纳入公益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位于深圳市的省直沙头角林场,目前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林地面积8500多亩,是深圳市重要的“绿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公益林补偿资金和物业租金收入,职工年人均收入12万元,收入相当可观。尽管如此,在下一步改革中,出于林场稳定发展和森林资源保护的需要,沙头角林场明确表示不希望按企业进行管理,倾向于转制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

二、改革成效

(一)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释放了林场发展活力。东莞、惠州等地国有林场转为公益型事业单位后,不再砍树,不再进行林地开发,而是全力做好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工作,有效保护了珍贵的国有森林资源。东莞市近年来共改造单纯林、低质林2900多公顷,种植红苞木、乌桕、枫香、荷木、红椎、千年桐等乡土阔叶树种432多万株,森林群落更加丰富,森林景观更加多姿多彩。20xx年底,全市森林生态效益总值达56亿元,森林覆盖率达到37.1%。

(二)激发了林场发展活力,增加了林场职工收入。国有林场作为公益型事业单位后,经费全部由财政全额核拨,林场迅速走出了发展困境。东莞市的国有清溪林场,改革前全年收入只有400多万元,改革后全年财政拨款达1600多万元,有效解决了制约林场发展的突出问题,激发了林场发展活力。改革大大提高了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东莞市国有林场在职职工年收入增加到12万元,离退休人员每年福利待遇比改革前普遍提高2.4万元;惠州市国有林场在职职工工资由改革之前的每月8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元,大大提升了林场职工社会地位,有效稳定了干部职工队伍。

(三)提高了人民生态福祉,得到了群众的拥护。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改革,东莞、惠州等地国有林场实现了从木材生产、资源消耗转变为生态建设、资源保护,从单纯林业资源管理转变为以服务市民为主的生态旅游管理的“双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成为国有林场的主要社会功能所在。目前,东莞市国有林场森林旅游每年接待游客达1500多万人次,日均接待游客4.3万人次。惠州市10个国有林场全部建立了森林公园且免费向社会开放,年森林旅游136万人次,被群众誉为“生态福利”。广东省总结东莞、惠州等地的经验做法,在国有林场的基础上积极建立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目前全省已有81个国有林场建立了森林公园,今后力争在所有国有林场都建立森林公园。

(四)美化了城市环境,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实施国有林场改革,有效增加了森林资源,美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市民幸福指数,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三、几点启示

(一)各级党委政府对生态建设和国有林场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国有林场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国有林场改革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其国有林场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各级党委政府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是这项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早在20xx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就明确指出,林业是绿色生态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林业,以生态为中心做好林业工作。20xx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明确提出了加快绿色发展走生态立省道路的发展战略。当前,省委书记胡春华同志进一步要求把绿化广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动员全社会力量保护生态环境。东莞市委市政府将国有林场视为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生态保障和全市人民最大的生态福利,为国有林场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惠州市政府明确提出森林保护工作特别是国有林场改革事关惠州的可持续发展,国有林场是惠州市绿色的“城市名片”。正是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对生态建设和国有林场工作的高度重视,广东省国有林场改革工作才能较为顺利的开展并取得了巨大成效。

(二)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国有林场的迎难而上、不懈努力是国有林场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动力。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国有林场是国有林场改革的主体和主要推动力量。广东省国有林场改革实践证明,国有林场改革各项政策的争取和落实离不开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国有林场长期以来持之以恒的奋斗和默默无闻的工作。广东省林业厅组织力量对本省国有林场开展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基本掌握了本省国有林场的基本情况,多次向省委省政府汇报,国有林场改革的相关政策正在落实,各项投入逐年加大。惠州市林业局为了进一步明确国有林场改革思路,专门赴改革起步较早的河源市和东莞市进行考察,学习两地国有林场改革的做法,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了渐进式的改革道路。东莞市林业局多次向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汇报协调国有林场工作,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财政、发改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将国有林场纳入财政全额预算事业单位管理,为国有林场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国有林场应当坚持公益性的改革方向。国有林场作为以造林和森林资源培育为主要任务的公益性单位,承担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提供生态产品和公共服务、保护战略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等重要任务,从长远看,未来我国国有森林资源也应当主要发挥生态功能和提供社会服务职能。广东省的实践证明,国有林场改革应当坚定不移地坚持公益性的改革方向,明确国有林场公益属性,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使国有林场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上来,充分发挥在生态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和正能量,有效增强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战略安全、提升人民生态福祉发挥做出更大贡献。

(四)国有林场改革应当兼顾多方利益。国有林场改革是一项综合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在国有林场改革中,需要兼顾多方利益和需求。东莞和惠州的国有林场改革实践证明,在改革中只有做到林场得发展、职工得增收、人民得健康、政府得生态,实现多方共赢,改革才能让各方满意,才会得到多方面的支持,改革才能够真正取得成功。

镇域经济调研报告篇4

数字经济是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当前,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数字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我国经济也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正确认识当前河北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就要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为引领,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形成新动能,实现数字经济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创新发展。

一、转型发展是我省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我省经济依赖钢铁、煤炭、电力、建材等传统优势主导产业的规模扩张,产能增加,实现了总量的快速增长。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出现新变化,资源和能源需求减少,产能过剩,竞争加剧,资源型产业的扩张发展路子难以为继。由于我省重工业比重大、产业和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产业链短和附加值低,加上调结构、转方式和动能转换相对滞后,致使经济发展遇到多年少见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经济转型发展是实现我省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数字经济是转型发展的大趋势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异军突起,其核心要素的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流等冲破供需障碍,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强劲势头相对传统产业需求不振、危机四伏的低迷现状,显得异常强劲。2015年我国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和中国制造2025,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支持数字经济发展。

许多省市顺势而为,积极推动,取得良好效果。广东省以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基础部分规模多年位居全国第一,201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3.6万亿元,同比增长12.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9318亿元,同比增长14.2%。浙江省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大力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和一批重量级未来产业,2017年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三新经济增加值实现1.25万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7.1%。重庆市制定大数据行动计划,使大数据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数据枢纽及产业基地。

信息时代和数字经济将改变世界面貌,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必须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努力实现全省经济转型发展。

三、以数字经济促转型发展的几点建议

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推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进而带动经济发展新体系的形成。

在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数字经济是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的重要抓手,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河北省应全力抓牢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雄安新区的历史性机遇,聚焦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全省经济创新发展。

一是着力以数字经济推进产业转型。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不断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提供新动能。要将制造业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主战场,大力促进数字技术与整个制造业本身、制造业产业链和智能制造点对点的三次融合,支撑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全面升级,加快构建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制造体系。要将发展现代农业与数字经济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建立农业决策系统、农业数据资源系统,不断完善数字农业平台的服务功能。要将数字经济融入现代服务业,以数字技术助力电子商务、金融、教育、远程医疗、智能交通等新业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发展,积极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二是发挥好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作用。政府部门要作信息技术应用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将发展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纳入各类相关规划,每年谋划、发布和实施一批引领性、应用性、支撑性的数字经济发展重点项目。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携手京津,加快培育大数据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搭建平台培育大数据技术创新联盟、产业联盟等,建设京津冀大数据走廊。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率先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和办公系统的信息化。企业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主体,要紧密结合各自的实际,瞄准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充分运用转换企业模式和商业模式提升企业发展的技术层次和质量效益。

三是充分发挥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要以行业数字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为重点,依托京津及我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优势,打造一批本地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信息技术企业和科技力量,借力发展和共同发展。强化发展数字经济的人才支撑,加大数字经济人才的培育力度,借力全国智力资源,把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纳入全省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库,鼓励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探索多元化的产教培养模式。

四是积极破解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适应数字经济快速创新发展要求,针对数字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从体制机制入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一步破解部门分割、力量分散、资源不能共享等问题,加快建立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配套建立政策制定落实机制,加快建立完善数字经济开放合作体制机制,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镇域经济调研报告篇5

一、大棚发展现况

西屏乡柏林村位于江油市城西12公里处,距绵阳市不到30公里车程,区域优势明显。盘江新河穿村而过,属盘江二级阶地,水利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辖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456户,1559口人,基本农田900余亩。地震前有种植大户1户,种植面积200余亩,现有蔬菜大棚10棚,养殖大户3户。2009年,村民耕地亩产值约1000元,而蔬菜亩产值约4800元,约为耕地亩产值的5位。现阶段我村大棚特点是菜棚建筑质量低,防寒能力弱,种植环境差,冬季不易生产。

二、存在的问题

大棚蔬菜种植经历了近3年的发展壮大,已成为我村产业开发的重头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取得的成绩让人鼓舞,可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集中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于传统农耕思想观念较重,村民认识不到位,限制了大棚蔬菜发展

由于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不少农户对发展大棚的认识不够,种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不能将种植大棚当作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严重束缚了思想解放。绝大部分农民思想观念陈旧,接受新事物意识淡薄,种植停留在传统的农作物上;还有部分村民缺乏种植技术,别人种啥他种啥,别人干啥他干啥,边种植边摸索,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也有一部分农民形成了“以土为本”过分依附土地的思想;还有部分村民存在“小富即安”的现象,易满足于现状,不能把结余投入扩大再生产,无法获得更多更大的结余,缺乏改变现状的冲动和欲望;另外,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开放意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害怕失败,怕担风险,缺乏战略性和前瞻性眼光。此外,抱有种地不如打工思想的人很多,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靠种植生活的村民很少,种地的积极性不高。

二是大棚种植缺乏专业技术支撑,经济效益低下,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集中反映在:

1、农民缺少蔬菜生产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蔬菜技术人员数量不能满足需要,且缺乏在田间地头的实地指导。

2、农户对引进特优品种力度不够,主要还是以往的西红柿、茄子、黄瓜、辣椒等大众化品种,没有依据本村资源特色形成“一村一品”的规模化种植。

3、一些种植户一遇到蔬菜产品及农药化肥种子市场价格波动,就会迅速减少种植面积,有的甚至放弃,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村里大棚蔬菜发展的良好氛围,不利于大棚蔬菜的稳定协调发展。

4、5.12大地震后,大棚蔬菜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地震时期蔬菜卖不出去,再加上唐家山堰塞湖泄洪,蔬菜不能采摘,很多种植户资金积压,大棚种植面积大量减少,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三是销售渠道不畅,受外地蔬菜市场冲击,抑制菜农种植大棚的积极性。

我村的蔬菜种植总体上讲,由于数量少,技术含量低,种植成本大,在市场上竞争能力太弱,大部分菜农是自种自销。再加上外地蔬菜的调入,影响了大棚种植菜农的销售和种菜的积极性。

三、对策和建议

为切实有效解决大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动我村大棚产业开发不断向前发展,经过深入调研,认真分析,形成的解决思路如下:

1、加强宣传力度,帮助村民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小组会等形式,让他们认识到:种植大棚蔬菜是投资低、收益高、见效快、适合农村发展的好项目。同时,也可以采取带出去到我县九岭镇大棚种植成功的示范点实地学习参观,增长见识,让广大农民朋友切身感觉到在身边的真实例子。包村干部与村干部要各尽职责,逐门逐户做大棚种植宣传思想工作,通过深入细致地讲解和引导,让群众在思想观念上有所转变。

2、实施跑动战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种植规模 引导农户自身尽力筹集建设资金,完善大棚菜地基础设施,改善种棚环境条件。如在大棚间建设各种管网和道路,同时,协调水利部门实施打井和防渗滴灌工程。当然这些工程单靠农户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还要靠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两委班子一定要抓住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契机,积极与县、乡两级相关部门联系,争取资金上的扶持。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小额贷款的优惠条件,加大投资;或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外资。农业发展必须形成规模优势。有规模才能有效益,产业化必须规模化。因为只有当生产有一定规模来自周边县市的商贩才会源源不断,产品才不愁销路。

所以我村蔬菜生产还应再接再厉,逐步形成区域化、规模化,最终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

3、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蔬菜产量,促进农民增收 菜农种植户一定要继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通过书本、网络等方式不断了解种植技术方面的知识。村两委班子要定期组织农户召开村民小组会,通过交流学习的方式,不断提高种植技术。同时,要与县、乡农业部门及时联系,聘请农业技术员到我村进行实地指导,使大棚生产各环节都有可靠的技术保证。

4、积极发展宣传作用,打通销售渠道,形成公司与农户订单销售模式

5、充分发挥好农业局大棚蔬菜建设项目的带头作用,塑造龙头企业,打造蔬菜品牌,吸引更多的投资,形成产业化。

要通过电视、报纸、广告牌、打电话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成立配菜公司,打造我村蔬菜品牌,拓宽销售渠道,争取将蔬菜打入城市超市和批发市场进行销售,提高村民的收益。

通过这次调研,使我村村民对发展大棚蔬菜有了新的认识,为我村今后大棚蔬菜发展规模化提供了一个参考思路。

推荐访问:镇域经济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经济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