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党课讲稿: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度党课讲稿: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3-10-10 08:4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党课讲稿: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党课讲稿: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

     大家好!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我的报告分四个部分:一是从党的二十大看中国式现代化;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
四是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一、从党的二十大看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党的二十大规定了未来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任务: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是什么?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三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四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五是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以上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讲解。我们了解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项重大原则。接下来,我们重点讲述一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目前拥有14亿多人口,推动我国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基于人口众多的国情,我们的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充分立足于本国国情,不能走别人的老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理论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未来我们要继续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不仅要追求物质上的富足,也要讲求精神富有。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之间没有相互对立,也不存在一方改造另一方的行为,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要实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是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实现美丽中国梦与健康中国梦。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不断地从理论与实践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些都是在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下,持续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果。前面也讲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无论是从西方的生态学理论,还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论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一点。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类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比如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人类文明形态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一直发展到工业文明,今天我们要推进的是生态文明,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什么是文明?学术界给出了很多定义。在我看来,文明是不同人群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所选择的不同的生存方式。我们已经看到,工业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全球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环境问题。所以,未来我们要走向生态文明。

从起源上看,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引发生态问题的时代背景下推动发展的。从过程上看,生态文明表现出对现有的牺牲生态环境的现代工业文明模式的超越。从内涵上看,生态文明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工业文明生存方式的新的根本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结果上看,生态文明表现为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事物的总和。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实质就是由过去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条件下,人与自然冲突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型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条件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一直持续不断地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15年4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揭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其中第九大方略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不只是采取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具体举措,也不只是在创新生态经济、生态科技、生态文化等具体层面,而是要有一整套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方案,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模式。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的实质,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准确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现代化模式。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并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分为两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二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运用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生产和生态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批判与超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与时俱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取之有度”等生态智慧和文化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依据是全球面临的生态恶化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给全人类带来一些重大的潜在的危害,全球已经出现关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的问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富足的资源保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一思想是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基础上,针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有了更高的期盼和要求这一重大变化,以新的视野、新的认识、新的理念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的集大成,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

从毛泽东同志要求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到邓小平同志强调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从江泽民同志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到胡锦涛同志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理念不断深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就其主要方面来讲,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
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依据;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要求;
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
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观念;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力量;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倡议。从另一个维度看,“十个坚持”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层面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应有之义,体现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要求。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工业文明开始到现在仅三百多年,人类社会巨大的生产力创造了少数发达国家的西方式现代化,但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生物的延续。西方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的基础上的;
当大多数人都要像少数富裕人那样生活,人类文明就将崩溃。”对比西方工业文明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但并不反对现代化,而只是反对错误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我们追求的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统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基于中国目前处于现代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特征,我们既不能放弃现代化发展,也不能重蹈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要推进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于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在于创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辩证地理解人与自然关系,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准确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自然观特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用“两山”理论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内在统一起来,标识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的特征,开拓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超越了关于生态文明抽象的狭义与广义之争,深刻回答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问题。

当前,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开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重大历史征程。

四、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在前面理论铺垫的基础上,我们要探讨当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十部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我们要积极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第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我们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积极实行节能环保政策,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们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这也是“十个坚持”里提到的内容。我们要从思想上真正领悟认识到这一点,并在生产生活中自觉地遵守、倡导绿色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5%。从能源消费结构上看,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2020年的56.8%。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2016年的19.1%上升到2020年的24.3%。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保持高增长态势,中国汽车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二。

第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这一系列政策要求是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我们严格遵守和落实的。

第三,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之一,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国家公园,能够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对重要生态系统提供更为严格的保护,对珍惜野生动植物提供长效保护,给子孙后代留下自然遗产。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xx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我本人在xx民族大学也做了一些关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三江源气候变化的研究,从实践上看,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关于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重大举措。未来,我们要建设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打造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关于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如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一些刚刚脱贫的地区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但生活还未达到富足水平,这时就需要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即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为生态价值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是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搭建桥梁和纽带。生态产品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有形抓手和实践载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就成为落实“两山”理论的核心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把潜在的生态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以此较好地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态保护也是生产力。生态产品可分为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服务产品、文化服务产品等。比如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吸引更多人投资,让潜在的生态旅游资源向现实价值转化。

第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我们不仅要控制碳排放总量,还要控制碳排放强度,要将碳排放的总量与强度和产能产量挂钩。“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工业、建筑、交通这些都是能源消费大户,也是碳排放的大户,所以我们要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我们正大力推动“煤改气”“煤改电”等项目的发展,以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关于气候变化,近一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已上升约1℃。从我国近五千年来历史温度变化曲线看,在工业化出现之前,冷与暖呈规律性交替出现,工业革命后,这一规律被打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们将煤炭作为主要能源;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石油成为主要能源。煤炭、石油等能源产生出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打破农耕时代二氧化碳的排放规律。几百年来,发达国家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释放了大量二氧化碳。我国提出“双碳”战略,这是我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们对国际的重要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我们要深刻认识“双碳”战略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调整能源结构,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增强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发出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伟大号召。“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勇毅前行,努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推荐访问: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