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字治税典型经验材料,供大家参考。
去年以来,**依括“智慧税务数字治理综合平台”,着力加强统筹协调、共管共治、发挥优势,运用5G+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科技手段创新打造“建筑和房地产管理、加油站涉税数据管理云平台、矿石行业监管与税收共治管理”三大特色行业管理系统,实现税收共治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与经济发展协调共进,有效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一、发挥“助力器”作用,实现“单向管理”向“社会共治”转变。通过建立政府主导、税务牵头、各职能部门配合的“智慧税务数字治理综合平台”行业税收协同共治机制,使治税工作从税务部门的“单向管理”向政府多部门的“社会共治”转变。一是联管共治下统一调度。成立由税务、科工贸、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组成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将三大系统的日常管理纳入社会综合治税绩效考核范畴,并就户籍确认、数据传递等关键环节多次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对重点和难点采取情景模拟方式攻坚突破,形成联管共治的强大合力。二是实地走访中摸清底数。全面掌握征收对象情况,对全县范围内的建筑和房地产行业、加油站行业、矿石行业进行入户摸底调查,实地查看、统计相关信息。充分发挥征收管理职能,统筹协调摸清税源底数,解决可能存在的管理和服务缺位问题,做到知根知底、无一遗漏。三是宣传引导后争取支持。通过召开纳税人培训辅导会、电话和微信等线上辅导、“一对一”面对面服务等方式,在企业和税务之间搭建桥梁,做好政策解读、疑惑解答。密切关注意见建议和社会反响,加强对社会大众及行业纳税人的正面宣传引导,争取得到理解和支持。
二、发挥“监测仪”作用,实现“以票管税”向“数字治税”转变。为全面破解三大行业征管的难题,着力探索“不用发票也能管住税源”的税收监管新模式,实现从“以票管税”向“以数治税”分类精准监管的转变。一是实时跟踪采集,破解数据“采集难”。“建筑和房地产管理系统”以建筑房地产项目源头监管为核心,以企业为管理对象,通过对项目全流程节点监控,实时掌握全县项目投资、项目进度、资金拨付、涉税数据等信息;
“加油站涉税数据管理云平台”通过接入加油机的税控接口,可准确、完整、实时采集加油机单笔销售数据,从根源上解决了数据采集成本高,一些纳税人篡改销售数据等问题;
“矿石行业监管与税收共治管理系统”通过对接采石场的地磅设施,对运输矿石的过磅车辆进行实时税费测算,堵住征税漏洞。二是实时无线传输,破解数据“传输难”。三个系统均充分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可实时将数据加密传输、保存到云平台并汇总传输至税务端。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建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工作机制,有效破解数据堵塞、效率不高等顽疾。三是实时监控预警,破解日常“监管难”。实时监测三大行业的运行状态和监控数据异常变动并及时触发系统预警,全方位掌控辖区内三大行业的实际运行情况,整合重点领域系统数据,实现跨平台税费风险数据的分析识别,为税务部门提供统一的税费风险分析应对平台,为全县税费风险筛查、分析、监控提供了宝贵经验,推进以税收大数据为驱动力的智慧税务建设。四是报表自动生成,破解分析“取数难”。依托前期汇集的数据,系统自动生成基于三大行业、税务部门等不同视角,涵盖营业额、销售量等多种内容,包括日、月、季、年度全时间口径的报表,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发挥“一体机”作用,实现“低效运行”向“高效监管”转变。依托“数字治税”的优势,在环节监控和过程管控中形成人员监控、软件管控、物理防控“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有效防范企业涉税风险,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营商环境。一是加强部门间的数据信息共享。抓住监控“数据”这一关键要素,作为行业管理的重要抓手,推动县发改、住建、自然资源等成员单位利用系统对整个项目进行全流程跟踪监控,加强对办结时间的监督,发现和化解企业在各流程办事过程中的痛点、堵点,减少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差,推进智慧税务与数字乡村建设,促进税收与经济协调增长。2021年,全县矿山行业共征收入库税款同比增收197.14万元,增长18%;
民营加油站销售入库税款103.43万元,同比增长56.18% ;
“建筑和房地产管理系统”对外来建筑预缴企业核查出31个施工单位61个建筑项目,疑似漏征税款共计761.91万元。二是激发系统征纳的集约降成功能。从保证数据质量和解放大量人力物力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系统的数据采集、传输和自动生成报表等功能,将更多资源用到集约配置征管力量、开展专业化评估上,极大提高了征管效能。纳税人能通过系统实时查看交易数据,能轻松掌握对应申报和缴纳的税费种类,简便了申报操作,降低纳税时间成本,有效规避涉税风险,规范企业内部管理。三是精准锁定并有效化解风险。组建起3支专业化风险应对团队,通过加强对数据的分析应用,精准锁定税收风险疑点企业并为其化解税收风险,促进纳税人自觉遵守税法和法律。2021年,三大系统累计开展行业风险分析8次、帮助企业化解涉税风险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