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董事长在暨“能源+金融”论坛上讲话(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参加这次xx“能源+金融”论坛,下面跟大家简短交流一下全国碳市场建设情况,以及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知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目前,由党中央出面,正在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向双碳目标推进当中。这其中有一项重要的部署,就是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是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的一项重大的制度举措。
根据国家总体部署,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落户上海,由上海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由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负责建设、运营和管理。今年x月xx日,全国碳排放权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截止到目前,整个市场运行平稳有序,配额价格波动合理。截至今天刚刚收市,市场一共运行了xx个工作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两千七百多万吨,累计成交金额将近xx个亿,xx.xx亿。我也将数据与海外的主要碳市场进行了对比,我们配额交易的量是同期xx市场的x倍,是同期xx市场的xx倍。应该说我们的市场一旦建立,就成为全球最大的现货配额交易市场,也一直在同期处于全球主要碳市场的首位。
全国碳市场从成立到现在时间不长,我们也正在推动国家有关部委进一步优化市场建设,重点是从扩大市场交易主体,从积极引入投资机构入市,从尽快推行碳金融产品这几个方面进行安排。目前,全国碳市场仅允许控排企业参与碳交易,碳金融市场暂未开放,但纵观国际较为活跃的碳市场,金融机构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xx碳交易市场是国际上成立最早、体系最成熟、交易份额最大的市场,从参与的主体来看,不仅仅是控排企业,也包括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等。金融机构在参与碳市场发展过程中,将碳市场作为投资渠道,直接参与碳交易,活跃了碳交易市场;
同时也向碳市场参与者提供金融中介服务,顺利推动交易进程;
参与推动碳金融产品的设计和碳金融服务的发展,也使得减排项目投资回报速度相应提高,呈现出互利多赢的局面。所以,我们也在推动碳市场金融化。
随着国内碳市场深入发展,金融机构在推动市场化机制建设、发展绿色金融方面作用会更加突出,也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我也简单进行了归纳。
一是金融机构在提升市场流动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全国市场成立之前,从地方试点经验来看,参与碳市场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其他投资机构以及碳基金等。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可以通过做市、报价、撮合交易等方式,为碳市场提供多层次的、灵活多样的定价方式,有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激发市场活力。
二是金融机构在深度探索国内碳市场发展路径、满足气候投融资需求中起到关键性支持作用。
金融机构的参与能够帮助碳市场扩大资金来源,弥补气候投融资资金的巨大缺口,至少是百万亿级的缺口。中国碳市场相较与欧盟碳市场、美国碳市场起步较晚,用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不足。因此,国内碳市场需要不断发挥金融机构的重要支持、建设作用,提供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捕捉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契机,积极引进外资,为低碳发展贡献资金支持。
三是金融机构为国家减排政策落地、地方碳达峰计划实施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加入碳市场有效助力国家减排政策落地、支持地方碳达峰计划实施。对国家而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绿色信贷等气候投融资项目能够在宏观上减少全国二氧化碳的总排放量,从而帮助我国履行“双碳”的国际承诺。对地方而言,金融机构能够凭借其融资和引资能力助力地方减排工作并提高经济效益。
四是金融机构为加快构建多样化的碳金融体系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金融机构的参与能够促进碳金融产品设计、创新,提供金融服务,活跃市场,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建设。金融机构既是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者和提供者,也是碳金融活动的中介服务提供者,更是连接碳金融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重要桥梁。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可以有效提升碳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加强碳市场的价格发现。此外,注册登记平台、结算清缴平台也能够为碳交易主体提供基本服务,推进相应的交易流程顺利进行。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咨询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核证机构的加入也能够帮助稳定碳交易市场,提高风险对冲能力。
五是金融机构的支撑有助于提升国内国际碳定价能力,提高碳市场国际竞争力。
碳金融衍生产品对碳价格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及时有效地捕捉碳价格信号,从而制定合理的碳价。像欧盟碳配额期货就具有明显的碳价格发现功能,对现货价格走势影响较大。因此,金融机构的加入有助于不断探索碳金融衍生产品,包括碳期货、碳期权、碳远期等,并开创风险管理工具,构建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提升市场流动性和价格发现能力。
我们在看到金融机构给碳市场交易带来重要作用、收获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尽管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不少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国内碳金融衍生产品的竞争力较低。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缺乏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国内“碳金融”的概念起步于20xx年,传播时间有限、范围不广。这就导致国内各大市场参与主体对“碳金融”总体来看比较陌生,无法深刻理解其可能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可能蕴藏的巨大商机,也降低了参与的意愿。与此同时,在目前市场分割不合理的情况下,公共金融产品对碳金融产品具有挤出效应,可能更多机构主要集中在ESG这方面的建设,但是围绕碳配额开发的金融产品较为单一、有限,缺乏成熟的交易机制和可观的收益预期,这就导致了碳金融与公共金融相比竞争力较弱。金融机构缺乏科学有效的碳资产管理能力,应对交易风险的策略也没有成熟、有效的相关管理工具。另外一点,碳排放权的低流动性、碳金融的潜在风险性使得很多碳金融产品在市场上得不到认可,导致金融机构、投资中介等重要主体在碳金融市场的活跃度有限。这个市场还只是开始,还需要广大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一起去建设和挖掘。
二是碳市场风险控制体系较为薄弱。现阶段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交易还面临一系列风险,对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控能力也提出较高的要求,比如在政策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方面。在政策风险方面,政策调节的不确定性和与之相关的监管不确定性,对市场的影响都是比较明显的。我国现货市场的监管主体是生态环境部,而与碳金融有关的监管主体是一行两会,因此,相关政策是由不同部门来主导的,这也导致政策性风险有可能存在。另外,信用风险也很明显。国内缺乏信用评级体系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给市场准入标准设立、参与者身份识别、违约处置机制设立带来了困难。现有的碳金融融资工具,例如碳配额质押融资,在质押物风险管理以及违约处置机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完善空间。
三是碳金融产品创新有待加强。目前国内碳试点市场已平稳运行多年,各试点市场对碳金融均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但交易产品仍以碳现货为主,品种较为单一。部分试点虽然推出了碳基金、碳质押、碳回购、碳远期等碳金融工具,但碳市场衍生品合约种类总体上比较少,专业化程度不足。相对于传统金融衍生品,碳金融衍生品的设计仍不够完善,处于风险权重较高、收益相对较低的状态。
四是碳市场相关人才建设相对滞后。碳金融业务对于我国绝大多数金融机构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多数金融机构对市场认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对相关知识和业务的了解缺乏深度。对于碳金融这个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新兴行业,高素质、高质量、综合性强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但是国内对该领域的人才建设与培养相较发达的市场还相对滞后,现阶段人才缺口较大。
总体来讲,全国碳市场刚刚启动,目前处于初期起步阶段,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更长时间的政策实践、更大范围的市场探索和主体参与来不断完善,以更好地发挥碳市场对实现“双碳”目标的支撑作用。我们期待与广大金融机构和各个中介机构合作,共同推动碳交易金融化,创新碳金融产品,发展碳金融市场。我们也诚恳地希望通过各方携手共进、合力推动,为中国如期实现“双碳”承诺贡献我们的力量。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