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学习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讲话研讨发言

学习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讲话研讨发言

发布时间:2023-11-12 11:05: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讲话研讨发言,供大家参考。

学习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讲话研讨发言

2021年10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带领我们重温了那段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历史,缅怀了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仁人志士。总书记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重大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学习辛亥革命精神,从中汲取斗争力量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签订了一条又一条丧权辱国的条约,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更多仁人志士奔走呐喊,激起大家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是孙中山先生是民族的英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的先驱,他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提出三民主义,第一个响亮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敲响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辛亥革命自此开始。

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振奋了全国人心,清王朝统治被彻底推翻,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就此结束。虽然辛亥革命没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能让中国人民摆脱悲惨境遇,没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让生活在水生火热的穷苦百姓开始觉醒,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为在茫茫黑暗中探索中国前进道路的革命先驱指引了方向。辛亥革命的先驱们可歌可泣的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从中汲取斗争力量,提升斗争本领,培养斗争精神,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传承辛亥革命精神,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迫切需要新思想引领的中国迎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顺应而生。110年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才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给予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沉重的打击。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因为它是一个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的政党,它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同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做斗争,开辟出了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要传承辛亥革命先驱的精神,要增强爱国主义情怀,不断磨砺自我的心志、不畏艰难险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担时代使命,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
我们要牢记初心使命,心系人民、一心为公,时刻为加强业务能力而努力,在工作中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三、赓续辛亥革命精神,点亮民族复兴灯塔

孙中山先生在曾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知难而进、艰苦奋斗、为达目的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正是我们需要的。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人的一生总会遇到挫折,但总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走向成功,一个国家的成长道路亦是如此,只有不断探索才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中国共产党人从中汲取了经验和教训,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正确的民族复兴道路。赓续辛亥革命精神,有助于我们了解那段艰苦岁月,保留革命记忆,激发我们热爱党、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的情怀。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辛亥革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英勇顽强、愈挫愈奋的奋斗精神,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和胸怀全局、求同存异的团结协作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正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借鉴的精神。我们必须跟紧时代的步伐,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怕艰难困苦,不断积极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推荐访问: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