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5篇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5篇

发布时间:2022-09-13 19:20:06 来源:网友投稿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5篇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努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桃源三中 邹军摘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方式但是现阶段性义务教育中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发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5篇,供大家参考。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5篇

篇一: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桃源三中

 邹军 摘 要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方式 但是现阶段性义务教育中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发现 这对义务教育的发展是十分不利了 如何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摆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优先发展教育为首要任务因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因此作为民生之基 教育一直是各级政府倾注心力的关键领域 不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 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充分体现了教育是民生之基特别是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及各项保障措施后 彻底解决了农村子女、 贫困家庭子女的读书问题。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惠及了广大农村学子、 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产生了一些新问题。

 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

 为了更深入了解城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如一个县、地区、省的范围内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方面、教师资源方面实现相对均衡保证所有学生受教育权利与机会的平等和公平。均衡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办学条件、教师资源、教育质量的均衡其外延主要包括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均衡。

 均衡发展不是教育发展的目标它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实现“向所有人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的途径。不能把均衡和优质对立起来即既不能单纯追求不公平的优质也不能追求低水平的均衡。均衡发展与优质发展是统一的。均衡发展的本质在于缩小教育差距通过普遍提高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 为实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都享有同等机会和同样优质教育的目标创造条件。因此实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着重的意义。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应有的题中之义

 1、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显而易见 凡是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青少年或儿童必定都是未成年人 他们都渴望而且也有权利享受平等和良好的义务教育。那么义务教育学校之间一旦出现了悬殊的差异主管部门又是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划片区让学校招生 自然就形成了不公平的教育。

 而对这种情形凡是被划为在名校如规模宏大而且装备精良片区就读的学生当然是欢天喜地。如果是被划为先天性不足如校园狭小而且设施较差的普通学校就读的学生而且这种不幸运的学生还是多数他们之中绝大多数都想“突围”冲出被划定的招生片区界线从四面八方向着名校进军 于是乎 校际之间声势浩大的 “生源大战” 、 不甘现状的学生的 “择校热” 、屡禁未止的学校“乱收费”等等教育难题就不可避免地凸现出来了。“择校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校与校之间的巨大落差必然导致择校。”③

 这是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的观点。就名校而言他们凭借“地利天险”可以为所欲为例如片区内的“问题”学生他们可以轻视对他们的教育和服务甚至变相趋赶片区外的“优秀”或家庭有钱择校的学生他们可以一网打尽坐收渔翁之利。相反那些普通学校就深感苦不堪言他们片区内的优秀学生、家庭有能力交择校费的学生纷纷慕名校而去但为了学校生存不仅将本片区内各方面条件都较差的学生全部收下外片区排挤出来的“问题”学生也毫不嫌弃的收下以充其生源数量。他们没办法“讨口哪嫌裂口的馍”呢。殊不知这些充数的学生中他们之所以被称为“问题学生”主要是因为下列几种情形一是异地打工女子二是离异单亲家庭子女三是下岗贫困家庭子女四是品行习惯和学习基础不好的双差孩子。归根结底他们是普通百姓或穷人家的孩子。正象力主教育投资均衡化的徐州市委书记徐鸣所说的那样“现在有种说法教育改变命运其实在好多普通家庭中是因教致贫。”④

 这类学生因为家贫 其心中都怀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如果将上述类型的学生相对集体中在一些普通学校里那么就会恶性循环学校办学效益日趋下滑造成“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学校难办”  面对这种教育难题 单靠教育工作者的个体力量或某学校的强化管理是无力回天的只有依靠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整合共同营造和谐与良好的教育环境尤其是依靠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 用强有力的措施逐步缩小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 让学校之间平衡发展对每个未成年人实行平等教育这既有利于未成人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有利于现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由于城市人口与日俱增很多地方的城市区域内的学校校园场地狭小设备简陋班额人数严重超标部分功能室被挤占为教室学生活动场所所剩无几。在一些学校按国家的初中生人均校园占地 23 平方米小学生人均校园占地 18 平方米的标准还差得很远有的

 还未达到该标准的一半”⑥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与适龄儿童、少年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及其他基本教学设备施。

 …… ⑦ 在这种现状下 如果再不将用于名校工程中的倾斜政策和经费拿去扶持薄弱学校缩小差距逐步使其平衡发展实行公平教育那么其结果不仅会导致因校园狭小酿成安全事故经常发生、 因校际之间的差距而导致一些学校乱收费 而且还会对现有的教育资源造成无可估量的浪费。因为办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这是我们国家承诺并逐步实施了的义务教育还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这种教育有别于其它教育它是国家赋予每个公民的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政府的责任与义务而不是“绩优股”。如果不采取措施让公办的义务教育学校缩小差距 平衡发展 务必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学校的生源迅速减少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办学规模逐步萎缩直到濒临倒闭或被兼并。那么原已有的这些校产、师资、设施等教育资源即是不荒臵也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只有加强义务教育办学的雪中送炭工程通过扶持和改造薄弱学校逐步让学校之间平衡发展对每个公民实行平等教育这既有利于对现有教育资源的极好利用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思想过程的可见国家的宏观政策不论是区域发展政策还是个人收入分配政策都会对教育的不均衡产生影响。

 不过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源自教育财政体制与政府教育政策取向。

  首先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财政体制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改变了学校行为使公立学校越来越丧失了社会融合的使命。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是现行基础教育财政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体制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刚刚起步整个社会对于什么是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十分理解的情况下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的设计着眼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 增加教育投入总量 而基本上没有考虑教育经费分布的均衡与公平问题。由于市场机制往往都是锦上添花而不会雪中送炭所以从实践的情况看能够利用多渠道的往往是发达地区、城市以及重点学校。这就使地区间、城乡间以及学校间的差距越拉越大。近些年在中央与各省市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后地区间、城乡间的差距问题有所缓解但学校间差距过大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所以教育经费筹措的体制性问题是造成教育发展不均衡尤其是校际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财政体制的变化直接导致学校行为的变化使学校的行为与学校的使命产生了直接的矛盾。

 从整个社会的制度构造来看 公立学校在社会中承担着维护社会良知与公平的使命。20 世纪 60 年代人力资本理论之所以风靡全球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其解决

 了长期捆扰经济学家的难题 促进经济增长与改善收入分配的矛盾。

 人力资本投资是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改善收入分配的投资。可见不论是从社会制度结构的构造看还是从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来看 学校教育都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的使命。

 按照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思想学校还承担着改造社会的使命。这一切都要求学校应该是一个道德性的、充满理想追求的社会机构。

 但多元化的筹资体制却改变了学校的行为 使其越来越偏离对理想与道德的追求 而越来越多地成为经济利益的实体。

 当学校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超过了对理想和道德的追求时 学校就越来越变成了技能的训练场 越来越远离了学校的本源的使命。

 更为严重的是学校甚至开始人力资本属性 为越来越成为单纯的筛选机制 因而也就越来越远离教育规律成为分数至上的考试训练场。

 其次政府的教育政策曲向人为地拉大了学校间的差距。重点学校在“文革”后教育恢复时期确实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社会环境变了 教育发展阶段变了政府教育政策扶优创先的思想与思维方式却没有变。不论是在人、财、物的投入上还是在管理上 政府始终对重点学校关爱有加。

 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一是决策者对公共教育的使命认识不足 仍然用短缺经济培养精英人才的思想来办公共教育。

 二是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标准单一与僵化。

 以某县委因为高考没考好向老百姓致谦为例 反映出这样的教育观念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三是重点学校建设也是政府官员追求短期效应 大搞形象工程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特别是要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来保证教育公平。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的是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保障问题 教育的公平问题。

 各级政府要对当前义务教育资源配臵中存在的差距要有清醒的认识 将缩小本地区义务教育城乡差距摆上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的重点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确立在发展中缩小差距的义务教育均衡观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要把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均衡配臵作为督导评估政府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并将督导结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 作为表彰奖励和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一是强化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主渠道作用确立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在公共财政中的优先地位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高

 义务教育保障水平确保 2010 年前后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和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比例达到 4%”的目标。二是要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水平保障义务教育的基本经费需求。

 《教育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我市近年来财政增长速度超过 20%各县区财政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实行义务教育的同时 各级政府应同步提高学校公用经费标准。

 要增加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提高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 确保学校的正常运作。真正体现公共财政向农村、向教育、向基础义务教育倾斜的执政方向。

  三推动城乡教育联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要促进教育公平就要促进城乡教育和谐协调发展。一要合理配臵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在统筹规划、整体布局上合并一些麻雀学校重点建设农村标准学校真正发挥教育资源最佳效益使农村学校在资源配臵上逐步向城市学校靠拢逐步推进农村学校城市化。二是实施城市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用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带动农村学校全面进步建立英语、计算机、美术、音乐等学科的专任教师人才库对农村学校稀缺学科采取定向走教和巡回教学制度形成“联动发展资源共享”的城乡教育新格局。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是着力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为他们扎根农村安居乐教提供保障。要适当提高乡村教师岗位津贴标准切实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到位。同时建立和完善针对农村教师的各项社会保障机制 包括在医疗、 养老和失业保险、 住房等方面提供保障。二是在保证教师数量基本能满足要求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加大农村教师的在职培训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是选拔一批优秀校长到农村学校任职 引进一批教学骨干到农村学校任教制定措施鼓励和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并注意解决当前稀缺科目的教师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农村义务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只有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最终才能实现教育全面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三条 ②朱万能撰写的《质疑名校工程》 2005 年绵阳市“两会提案”稿件

篇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桃源三中

 邹军 摘 要: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方式, 但是现阶段性义务教育中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发现, 这对义务教育的发展是十分不利了, 如何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摆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

 义务教育; 优质; 均衡; 发展;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

 优先发展教育为首要任务, 因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因此, 作为民生之基, 教育一直是各级政府倾注心力的关键领域, 不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 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教育, 健全学生资助制度, 保障经济困难家庭、 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 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 充分体现了 教育是民生之基, 特别是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及各项保障措施后, 彻底解决了 农村子女、 贫困家庭子女的读书问题。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惠及了 广大农村学子、 进一步减轻农民负 担, 但同时也出现了 一些新情况,产生了 一些新问题。

 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 教育均衡发展问题。

 为了 更深入了 解城乡 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 , 如一个县、 地区、 省的范围内 , 学校与学校之间, 在办学条件方面、 教师资源方面, 实现相对均衡, 保证所有学生受教育权利与机会的平等和公平。

 均衡发展的内 涵主要包括办学条件、 教师资源、 教育质量的均衡, 其外延主要包括区域之间、 城乡 之间、 群体之间的均衡。

  均衡发展不是教育发展的目 标, 它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实现“向所有人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 的途径。

 不能把均衡和优质对立起来, 即既不能单纯追求不公平的优质, 也不能追求低水平的均衡。

 均衡发展与优质发展是统一的。

 均衡发展的本质在于缩小教育差距, 通过普遍提高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 为实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都享有同等机会和同样优质教育的目 标创造条件。

 因此实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着重的意义。

 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应有的题中之义:

  1、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 实现教育公平, 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显而易见, 凡是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青少年或儿童必定都是未成年人, 他们都渴望而且也有权利享受平等和良好的义务教育。

 那么, 义务教育学校之间一旦出现了 悬殊的差异, 主管部门又是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划片 区让学校招生, 自 然就形成了 不公平的教育。

 而对这种情形, 凡是被划为在名校( 如规模宏大而且装备精良)

 片 区就读的学生当然是欢天喜地。

 如果是被划为先天性不足( 如校园狭小而且设施较差)

 的普通学校就读的学生( 而且这种不幸运的学生还是多 数)

 , 他们之中绝大多 数都想“突围” 冲出被划定的招生片 区界线, 从四面八方向着名校进军, 于是乎, 校际之间声势浩大的“生源大战” 、 不甘现状的学生的“择校热” 、屡禁未止的学校“乱收费” 等等教育难题就不可避免地凸现出来了 。

 “择校的根源, 在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校与校之间的巨大落差必然导致择校。

 ”③

 这是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的观点。

 就名校而言, 他们凭借“地利天险” , 可以为所欲为, 例如片 区内 的“问题” 学生, 他们可以轻视对他们的教育和服务, 甚至变相趋赶, 片 区外的“优秀” 或家庭有钱择校的学生, 他们可以一网打尽, 坐收渔翁之利。

 相反, 那些普通学校就深感苦不堪言, 他们片区内 的优秀学生、 家庭有能力交择校费的学生纷纷慕名校而去, 但为了 学校生存, 不仅将本片 区内各方面条件都较差的学生全部收下, 外片 区排挤出来的“问题” 学生也毫不嫌弃的收下以充其生源数量。

 他们没办法, “讨口 哪嫌裂口 的馍” 呢。

 殊不知这些充数的学生中, 他们之所以被称为“问题学生” , 主要是因为下列几种情形, 一是异地打工女子, 二是离异单亲家庭子女, 三是下岗 贫困家庭子女, 四是品行习惯和学习 基础不好的双差孩子。

 归根结底他们是普通百姓或穷人家的孩子。

 正象力主教育投资均衡化的徐州市委书记徐鸣所说的那样:

 “现在有种说法, 教育改变命运, 其实在好多 普通家庭中, 是因教致贫。

 ”④

 这类学生因为家贫, 其心中都怀有不同程度的自 卑感, 如果将上述类型的学生相对集体中在一些普通学校里, 那么就会恶性循环, 学校办学效益日 趋下滑, 造成“学生厌学、 教师难教、 学校难办” , 面对这种教育难题, 单靠教育工作者的个体力量或某学校的强化管理是无力回天的,只有依靠家庭、 学校、 社会的教育整合, 共同营造和谐与良好的教育环境, 尤其是依靠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 用强有力的措施逐步缩小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 让学校之间平衡发展, 对每个未成年人实行平等教育, 这既有利于未成人的健康成长, 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

 2、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 实现教育公平, 有利于现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

 “由于城市人口 与日 俱增, 很多 地方的城市区域内 的学校校园场地狭小, 设备简陋, 班额人数严重超标, 部分功能室被挤占为教室, 学生活动场所所剩无几。

 在一些学校, 按国家的初中生人均校园占地 23 平方米, 小学生人均校园占地 18 平方米的标准, 还差得很远, 有的

 还未达到该标准的一半”⑥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 一)

 与适龄儿童、 少年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及其他基本教学设备施。

 …… ⑦ 在这种现状下, 如果再不将用 于名校工程中的倾斜政策和经费拿去扶持薄弱学校, 缩小差距, 逐步使其平衡发展, 实行公平教育, 那么其结果不仅会导致因校园狭小酿成安全事故经常发生、 因校际之间的差距而导致一些学校乱收费, 而且还会对现有的教育资源造成无可估量的浪费。

 因为办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 这是我们国家承诺并逐步实施了 的义务教育, 还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 这种教育有别于其它教育, 它是国家赋予每个公民的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是政府的责任与义务, 而不是“绩优股” 。

 如果不采取措施让公办的义务教育学校缩小差距, 平衡发展, 务必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学校的生源迅速减少, 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 办学规模逐步萎缩, 直到濒临倒闭或被兼并。

 那么原已有的这些校产、 师资、 设施等教育资源, 即是不荒置, 也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因此, 只有加强义务教育办学的雪中送炭工程, 通过扶持和改造薄弱学校, 逐步让学校之间平衡发展, 对每个公民实行平等教育, 这既有利于对现有教育资源的极好利用 , 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思想过程的可见, 国家的宏观政策, 不论是区域发展政策, 还是个人收入分配政策都会对教育的不均衡产生影响。

 不过,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源自 教育财政体制与政府教育政策取向。

 首先多 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财政体制加剧了 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改变了 学校行为, 使公立学校越来越丧失了 社会融合的使命。

 多 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是现行基础教育财政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种体制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刚刚起步, 整个社会对于什么是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十分理解的情况下, 多 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的设计着眼于利用 一切可以利用 的渠道, 增加教育投入总量, 而基本上没有考虑教育经费分布的均衡与公平问题。

 由于市场机制往往都是锦上添花, 而不会雪中送炭, 所以从实践的情况看, 能够利用多 渠道的往往是发达地区、 城市以及重点学校。

 这就使地区间、 城乡 间以及学校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近些年, 在中央与各省( 市)

 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后, 地区间、 城乡 间的差距问题有所缓解, 但学校间差距过大问题不仅没有解决, 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所以教育经费筹措的体制性问题是造成教育发展不均衡, 尤其是校际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 财政体制的变化直接导致学校行为的变化, 使学校的行为与学校的使命产生了 直接的矛盾。

 从整个社会的制度构造来看, 公立学校在社会中承担着维护社会良知与公平的使命。

 20 世纪 60 年代人力资本理论之所以风靡全球, 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其解决

 了 长期捆扰经济学家的难题:

 促进经济增长与改善收入分配的矛盾。

 人力资本投资是既能促进经济增长, 又能改善收入分配的投资。

 可见, 不论是从社会制度结构的构造看, 还是从人力资本投资的目 的来看, 学校教育都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的使命。

 按照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思想, 学校还承担着改造社会的使命。

 这一切都要求学校应该是一个道德性的、 充满理想追求的社会机构。

 但多 元化的筹资体制却改变了 学校的行为, 使其越来越偏离对理想与道德的追求, 而越来越多 地成为经济利益的实体。

 当学校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超过了 对理想和道德的追求时, 学校就越来越变成了 技能的训练场, 越来越远离了 学校的本源的使命。

 更为严重的是,学校甚至开始人力资本属性, 为越来越成为单纯的筛选机制, 因而也就越来越远离教育规律,成为分数至上的考试训练场。

  其次, 政府的教育政策曲向人为地拉大了 学校间的差距。

 重点学校在“文革” 后教育恢复时期确实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 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社会环境变了 , 教育发展阶段变了 , 政府教育政策扶优创先的思想与思维方式却没有变。

 不论是在人、 财、 物的投入上,还是在管理上, 政府始终对重点学校关爱有加。

 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一是决策者对公共教育的使命认识不足, 仍然用短缺经济培养精英人才的思想来办公共教育。

 二是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标准单一与僵化。

 以某县委因为高考没考好向老百姓致谦为例, 反映出这样的教育观念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三是重点学校建设也是政府官员 追求短期效应, 大搞形象工程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三、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 特别是要促进区域之间、 城乡 之间、 学校之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来保证教育公平。

 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 一)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的是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保障问题, 教育的公平问题。

 各级政府要对当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差距要有清醒的认识, 将缩小本地区义务教育城乡 差距摆上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 程, 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的重点,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确立在发展中缩小差距的义务教育均衡观,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要把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作为督导评估政府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并将督导结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 作为表彰奖励和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 二)

 完善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

 一是强化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主渠道作用, 确立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在公共财政中的优先地位, 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不断提高

 义务教育保障水平, 确保 2010 年前后实现国家“十一五” 规划和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比例达到 4%” 的目 标。

 二是要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水平, 保障义务教育的基本经费需求。《教育法》 第五十五条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并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 逐步增长, 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 经费逐步增长。

 我市近年来财政增长速度超过 20%, 各县区财政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实行义务教育的同时, 各级政府应同步提高学校公用 经费标准。

 要增加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提高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 确保学校的正常运作。真正体现公共财政向农村、 向教育、 向基础义务教育倾斜的执政方向。

 ( 三)

 推动城乡 教育联动, 促进城乡 教育均衡发展。

 要促进教育公平, 就要促进城乡 教育和谐协调发展。

 一要合理配置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

 在统筹规划、 整体布局上合并一些麻雀学校, 重点建设农村标准学校, 真正发挥教育资源最佳效益, 使农村学校在资源配置上逐步向城市学校靠拢, 逐步推进农村学校城市化。

 二是实施城市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

 用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 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带动农村学校全面进步, 建立英语、 计算机、 美术、 音乐等学科的专任教师人才库, 对农村学校稀缺学科采取定向走教和巡回教学制度, 形成“联动发展, 资源共享” 的城乡 教育新格局。

 ( 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教师, 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是着力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为他们扎根农村安居乐教提供保障。

 要适当提高乡 村教师岗 位津贴标准, 切实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到位。

 同时建立和完善针对农村教师的各项社会保障机制, 包括在医疗、 养老和失业保险、 住房等方面提供保障。二是在保证教师数量基本能满足要求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教育公平, 推进教育优质、 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 加大农村教师的在职培训, 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是选拔一批优秀校长到农村学校任职, 引 进一批教学骨干到农村学校任教, 制定措施鼓励和吸引 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 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并注意解决当前稀缺科目 的教师, 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农村义务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只有推动城乡 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 最终才能实现教育全面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二十三条 ②朱万能撰写的《质疑名校工程》, 2005 年绵阳市“两会提案” 稿件

篇三: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金东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 我区按照“政府主导、 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分类指导” 的原则, 以实现“标准化、 均衡化、 特色化和现代化” 为发展目标, 不断缩小校际发展差距, 提升全区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

  一、 以均衡发展为目标, 确立工作重点, 明晰创建路径 1.加强领导, 统一认识 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 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关键在领导, 核心在落实。

 为了加快金东义务教育均衡化进程, 2011年, 区政府出台了《金东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金区政〔2011〕 25 号), 明确提出了“办学条件标准化、 义务教育均衡化、 学校发展特色化、 金东教育现代化” 的发展目标, 并成立了由区长为组长, 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 区府办、 区发改局、 教育局、财政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局、 城建局、 审计局、 国土分局、规划分局、 各镇乡(街道)

 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金东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区教育局建立了工作小组。

 区政府与各部门、 乡镇(街道)

 签订了创建责任书。

 建立了创建工作进度每月 通报制度。

  近年来, 我区通过落实责任, 创新机制, 加大投入, 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 城乡之间、 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水平大幅提高, 在 2010-2012 年金华市县(市、 区)

 党政领导教育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连续三年名列全市第一。

  2.抓住重点, 落实整改 近年来, 我区秉着“集中力量办大事, 握紧拳头保重点” 的工作原则, 集中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化创建过程中一些突出问题, 如标准化学校建设、 教师队伍优化、 班额控制, 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就学等等。

 从 2010 年开始到现在, 先后编制了《金东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以及金东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 专项规划、

 2 金东区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2011 年, 以“围绕标准化、 注重内涵化、 办出特色化、 争创现代化” 的目标要求, 启动实施了十大行动计划, 即教师全员培训行动计划; 标准化学校创建行动计划; 高效课堂普及行动计划; 学前教育升等行动计划; 教改科研助推行动计划; 学校发展性评价导向行动计划; 小班化教学试点实验行动计划; 书香校园工程行动计划; 校园文化建设行动计划; 阳光体育运动行动计划。

 教育局深入学校进行专项督查,确保各项重点工作落实到位。

  二、 以经费保障为前提, 合理配置资源, 提升硬件水平 1.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我区始终坚持“教育是百年大计, 再怎么投入都不为过” 的理念, 在财力安排上重点向教育倾斜。

  2002 年 6 月 , 区委、 区政府出台了《金东区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金区政〔2002〕 51 号)

 , 明确规定:

 从 2001年至 2005 年, 区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每年提高不低于1.5 个百分点; 每年筹措不少于 50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基础教育事业发展; 提取城乡建设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的 5%, 作为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学校建设。

 2006 年 5 月 , 区委、 区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工作的决定》(金区政〔2006〕 36 号), 再次明确规定:

 进一步完善“以区为主” 的财政保障制度, 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区财政每年安排 200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学校布局调整、 标准化学校建设、 教学仪器设备添置和幼儿教育发展。

  2007 年我区再次下发了《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金区政〔2007〕 35 号)

 , 将全区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2011-2012 年将专项资金增至 3500 万元。

 从建区到 2013 年, 我区在保证人员经费的前提下, 共投入基建项目经费 3 亿多元, 用于提升全区教育的硬件水平。

 2.加大布局调整力度, 学校布局更趋合理 2002 年, 区政府制定并由人大通过了《金华市金东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 (金区政〔2002〕 103 号)

 。

 2007 年, 配合金华市区

 3 布局调整, 又制定了 《金华市区中小学幼儿园 布局专项规划(2006-2020)

 (金东区部分)

 》 。

 按照就近入学、 相对集中、 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 先后撤并了部分规模过小、 布点分散的学校, 学校数从建区之初的近百所, 调整到目前的 36 所, 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整合, 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3.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建区以来, 我区一直把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作为提升金东教育发展水平的主抓工作。

 2001 年开始实施的危房改造工程, 全区共投入危房改造项目资金1500多万元,消除危房3 万多平方米。2007年底结束的浙江省学生食宿改造工程, 共实施 28 个项目, 投入资金近 4000 万元。

 自 2009 年浙江省实施校安工程以来, 全区共安排校安工程建设项目 104 个, 总投资 5600 万元, 到 2012 年底, 校安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傅村小学和让河小学新校园已分别于 2013年春季、 秋季投入使用。

 2011 年开始, 启动了“农村学校运动场改造工程”, 迄今为止投入资金近 3000 万元, 建成了 30 个塑胶运动场,公办学校塑胶运动场比例达到 83. 3%。

 2012 年启动的投资 1000 多万元的仙桥初中改建工程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

 占地 65 亩的鞋塘初中迁建工程正式启动。

 到 2014 年 10 月 , 我区有实验中学等 20 所学校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 学校标准化率已达到55.56%, 列金华市各县(市、 区)

 前茅。

 4.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近几年来, 我区加快了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 实现了全区学校城域网全覆盖。

 从 2007 年开始, 我区为学校配备教学仪器、 音体美器材和信息技术设施等投入资金 3000 余万元。

 目前, 全区共有计算机 5545 台, 生机比达到 4.86︰ 1; 共有多媒体设备 791 套, 多媒体进普通教室比例达到 100%。

 2012 年以来, 我区投入 420 万元,建设全区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

 5.拓展多元办学空间, 优质教育资源比重不断扩大 为鼓励支持民办学校, 引入优质民办教育资源, 助推金东教育向更高层次、 更高水平发展, 2012 年下半年, 区政府与金华市外国

 4 语学校达成办学协议, 划出土地 80 亩, 提供 60 个教师编制, 建设金外金东初中。

 目前, 金外金东初中已迁入新校园。

  三、 以骨干教师为引领,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我区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 以师德建设为主线,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抓手, 以名师为引领,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抓好师德教育, 师德师风明显改善 坚持把师德教育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

 2010 年开展了“金东区首届十佳师德标兵” 评选, 并举办了师德标兵巡回演讲活动。2012 年, 结合师德建设年、 师德规范年活动, 印发了《金东区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不准》, 以杜绝教师有偿家教和变相体罚学生, 力促教师做到爱岗敬业,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013 年, 区教育局又下发了《金东区中小学“师德提高年” 行动实施方案》, 以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并开展了“金东区第二届十佳师德标兵” 评选。

  2.完善教师和校长交流机制, 教师交流合理有序 为了建立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 促进教师合理有序流动,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实现师资优质均衡。

 2012 年暑期, 区教育局印发了《关于选调部分初中教师到小学援教的实施意见》 (金东教人 〔2012〕41 号), 选调了 28 名初中教师到小学去援教。

 2013 年, 区教育局制定了《金东区教师校长流动管理办法》(金东教〔2013〕 2 号), 以规范教师校长流动秩序, 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2014 年,区教育局、 编委办、 财政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教师校长流动管理的意见〉 的通知》(金东教〔2014〕 32 号), 以进一步有效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3.开展教师培训, 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 教师培训经费落实到位, 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2012 年, 区教育局印发了《金东区中小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管理规定(试行)》(金东教财〔2012〕 10 号), 对培训内容和经费作了明确规定。

 一是落实全员培训。

 区教育局教育中心多年持续组织全区性的

 5 名师讲学、 优质课评比、 教学能手评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比赛、 学科培训班、 教学开放周等活动, 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提升。在参加上级培训的同时, 各校大力抓好校本培训。

  二是注重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2002 年、 2010 年和 2014年分别组织了教育系统青干班培训, 并开展了中小学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送教活动。

 2013 年, 区教育局又印发了《关于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金东教〔2013〕 8 号), 以进一步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

 三是注重班主任、 新教师队伍建设。

 开展了班主任、 新分配教师的专题系列培训, 评选了区级优秀班主任, 每年组织新分配教师上岗培训, 开展了新教师课堂教学诊断活动。

  四是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 。

 2009 年, 区政府下发了《金东区名师名校长培养管理办法》(金区政办〔2009〕 62 号), 以加强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

 2011 年, 评选了金东区首届名师名校长 22 人。迄今为止已举行了两届名师名校长论坛活动。

 2011-2013 年, 共组织 148 名名师名校长赴北师大、 华东师大、 华南师大和东北师大培训。

 为发挥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 2012 年建立了“名师带徒”制度。

  全区现有省特级教师 2 名; 省名师培养对象 1 名, 省教学能手1 名, 省教坛新秀 1 名; 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 2 名; 浙派名师培养人选 4 名, 市名师 6 名, 市名师培养对象 28 名, 市教坛新秀 8名, 市教改之星 2 名; 区名师 13 名, 区学科骨干教师 60 名, 区教坛新秀 120 名, 区教学能手 91 名;“长三角” 名校长培养人选 1 名,市名校长 3 名, 市名校长培养对象 10 名, 区名校长 3 名。

 四、 以“减负工作” 为抓手,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近几年来, 我区认真贯彻省教育厅“减负工作” 精神, 努力创设“早上书声朗朗、 中午翰墨飘香、 下午各展所长、 每天健康阳光”的素质教育氛围,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0 年, 区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

 6 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金东教基〔2010〕 36 号), 区教育中心又制定了《学生作业管理意见 20 条》、《小学一、 二年级非书面作业范例》, 在作业布置这一环节上实现点的突破, 切实做到学生作业教师“精选先做全批全改及时反馈”。

  构建“有效课堂” 和“智慧课堂” 模式, 注重课堂教学效率提升。

 2012 年, 区教育中心组织开展了课堂教学艺术月 活动, 进一步探究了推进“轻负高质”、 构建高效课堂的路径。

 全区师生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努力形成“围绕课堂抓考核、 围绕质量抓教研、围绕科研抓提高、 围绕特长抓发展” 的学科建设特色。

 同时积极开展小班化教育改革试点工作, 2011 年, 我区承办了全省“小班化”教育专题研讨会, 提出了《金东宣言》。

  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为发挥城区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 2012 年全区建立了 5 个城乡学校结对互助的教育共同体, 积极探索区域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校际深度合作机制、 人力资源校际组团发展机制。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共同体工作, 2013 年教育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共同体培育工作的意见》 (金东教〔2013〕 14 号), 教育共同体增加到 7 个, 并召开了研讨会。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源东中心学校的朴素情感教育, 实验小学爱的教育, 孝顺小学的孝德教育, 岭下初中的励志教育, 分别被列为国家级、 省级研究课题。

 曙光小学的雷锋精神传承教育, 澧浦小学的求真教育, 赤松小学的“四个学会” 教育, 傅村小学以艾青文化为主的乡土人文教育, 都彰显了一定的办学特色。

 2012 年, 金东区实验小学荣获“全国德育特色学校”称号。

  从“三化” 入手,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2012 年, 区教育局制定了《加强中小学校园洁化、 绿化、 美化建设的实施方案》(金东教基〔2012〕 11 号), 开展了三风(校风、 教风、 学风)、 四化(洁化、绿化、 美化、 文化)

 建设情况检查。

 通过现场会、 不定期检查、 量化考核等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书香校园建设,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

 7 班级图书角的功能, 提高学生的阅读率。

 2012 年, 在曙光小学召开了全市书香校园工程现场会, 开展了“一校一书读国学” 活动。

 2010年, 孝顺小学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先进集体、 浙江省首批中小学(书香工程)

 示范性图书馆(室)。

  推进阳光校园建设, 推进“体艺 2+1” 活动深入开展。

 全区每年举行一次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和中小学生文艺会演, 组织开展中小学生乒乓球联赛、 篮球联赛, 推进高雅艺术、 民间艺术、 婺剧进校园活动。

 曙光小学的篮球、 田径, 孝顺小学的乒乓球, 江东小学的阳光快乐运动, 澧浦小学的快乐星期五活动, 都各具特色。

 孝顺小学代表金华市参加省首届艺术特色学校经验交流会作典型经验交流, 实验小学、 曙光小学参加市中小学舞蹈节比赛均获一等奖, 曙光小学、 孝顺初中参加市中小学合唱比赛均获一等奖。

 目前, 全区共有省级艺术特色学校 4 所, 省级体育特色学校 3 所。

 2010 年, 金东区被评为“浙江省第三批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

篇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SICEDUCATIONREVIEW · BASICEDUCATIONREVIEW · BASIC EDUCATION REVIEW基础教育参考刊 首 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思路2010.04· 基 础 教 育 参 考 ·◇何克抗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举措,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受到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0 年 1 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该文件的基本精神就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袁贵仁部长在教育部 2010 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提高质量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要坚持应用导向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运用,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

 ”目前,国内外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与方法一般有三条:一是政策性资金投入,以改善教学环境和办学条件;二是提高学科标准和学习成绩测试标准、建立有效的责任和绩效机制;三是实施面向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计划或重大工程。

 应该说,这些都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比较有效的传统做法。除此以外,我们认为,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的运用,可以显著提升区域内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能力素质,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好、较快的发展,从而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这也是一种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与方法。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能有效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还能实现优质义务教育(显著提升教育质量),即能同时达到“优质、均衡”目标。

 近 6 年来,不同地区(包括中西部贫困地区、山区)几十所农村学校和一批城乡结合部的薄弱学校,运用这种思路与方法所进行的试验研究与探索证明,这样的“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对于绝大多数的薄弱校、农村校都是可以达到的,所以应该说,这是一种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全新思路与做法。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机会均等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而且教育机会均等的优势最终还是要通过教育质量提升这个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和体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则是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学校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

 课堂教学毕竟是义务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和孕育每一个孩子潜能的主要场所与个性化空间。

 事实上,薄弱校(特别是农村校)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家庭经济背景和原有文化基础的影响,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由于办学条件、软硬件设施等客观条件所产生的制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均衡发展,使促进教育公平(尤其是教育结果公平)的目标切切实实落到实处。现代教育技术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在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通过远程教育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及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化提升等方面的有效落实,可以极大地推动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的发展,并大幅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实现质量导向、内涵导向、各具特色的教育均衡发展。

 与此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当代教育改革的制高点,还能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这种变革无论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实际上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通过信息化的教育媒体以及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可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责任编辑甘 璐)1

推荐访问:义务教育 均衡 推进 发展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