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讲稿)2篇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讲稿)2 2 篇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务必落实好全员德育工作。
一、德育机制与队伍 (一)确立学校全员德育架构,明确不同主体的德育内容和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在立德树人中的领导地位,建立分权的学校治理结构;明确党组织、团委、少先队、课程与教学中心、学生发展中心、行政服务中心、艺术中心、体育与健康中心、信息与技术中心、学部、年级、教师、教育顾问、教育咨询师、生活学院、家长在全员德育中的职责与作用。在平衡而又导向明确的治理结构中,让权力和资源紧紧围绕着育人和学生成长聚集。
(二)明确全员德育抓手,搭建全员德育载体。通过加大育人诊断评价力度,推动每一位教师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实现全员导师,形成不育人无法教书的健康生态。通过实施以学生的职业引导、心理疏导、学业指导为职责的“导师制”,解决学校管理过度、教育不足的问
题,让老师从“警察”队伍中退出来,去除功利色彩,使教育变得更加纯粹,教育的力量更加集中。
(三)加强年级团(队)组织建设。
各年级团组织要根据本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生理特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设计团建创新项目,全方位着眼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品质的培养。
(四)重构教师“新基本功”,设立教育咨询师、教育顾问,提高新形势下研究学生、读懂学生的专业能力,让“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局面更富适应性和专业性。
确定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经验丰富、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为总咨询师和总教育顾问,重点展开“育人目标落实”的顶层设计,与各年级的咨询师和教育顾问一起形成有序规范、符合规律、促进成长、呵护个性的个别化育人体系。
(五)以党建创新项目带动德育工作。
初中学部和高中学部党支部通过实施“摆渡工程”,帮助学生做好小初、初高衔接,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要做好摆渡者,当好引路人。工作重点集中在初一和高一年级导师制和课程建设,在导师制的基础上,解决从行政班向教学班转化中学生心理归属感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从人生规划的高度对学生进行高位引领。
通过实施初二、初三和高二、高三的“接力棒计划”,党员教师自觉地发挥育人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更亲切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接力棒计划的学员则通过党员教师的引领,不断强化和完善自己的人生追求,逐步厘清自己的志向,为成为国家栋梁和民族脊梁不断努力,最终将自己塑造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六)有效预防机制 全面排查学生家庭状况,对一些复杂背景家庭的学生建立重点关注制度,建立育人信息档案,加强对其正向引导。
各学部、年级均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充分利用好“导师约见”“校长有约”等制度,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家校联系,避免并及时阻止学生的过激行为。
建立重要节点和敏感期“预警-防范-引导”制度,确保重要节点和敏感期的安全稳定。
二、德育课程体系与实施 (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德育课程体系。
基于学校的培养目标——诚信、感恩、友爱品质,完善“诚信、感恩、友爱”三个维度的德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对每一门课程特定目标的界定明晰,以课程的形式将育人目标落地;通过将国家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再由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将培养什么人的大目标贯通到每一堂课的具体目标中,并始终保持一致性。
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和领军计划课程,为学生提供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能够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找准未来定位,并且有机会、有条件、有能力去体验自己的未来职业,从而为其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
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必须通过每一天的课堂为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埋下对党忠诚、为党奉献的信仰。一方面,通过学习资源审查制度、教师意识形态规范培训,净化课堂环境;另一方面,要求每一位教师站在“一位师德高尚的教师就是最好的课程”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言传身教、思想表达,会深刻影响着学生,引导教师加强自觉与自律,真正弄清楚在课堂上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能讲什么、不能讲什么。
(三)大力加强全程育人。
从学生一进校门到毕业,从每个学期开学到结束,从双休日到寒暑假,从校内到校外,从线上到线下,都精心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在学生的课后时间,通过丰
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在双休日和寒暑假,一方面通过可供选择的职业考察课程,让学生走进党政机关、科研院所,感受最先进的文化和最前沿的科技,另一方面组织学生社团走进孤儿院、养老院、边远地区支教等,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同时,要求每一位教师充分认识到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教师在网络中的生活方式、思想表达同样会影响着学生,强化“育人不分校内校外,师德没有线上线下”的意识,努力做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
(四)深入落实全方位育人。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和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通过每周的升旗仪式,加强学生爱党、爱国教育;通过“每月百星”的评选与展示,树立同学们身边的榜样;通过“专家大师进校园”,帮助学生厘清志向,树立远大理想;通过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申报,以评价杠杆规范学生行为;建立学生自媒体登记审查制度,从源头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对新时代发展的趋势和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向葆有积极的学习力,自觉刷新与迭代观念,既要善于听懂年轻人的时尚话语体系,又要利用学习空间无声无痕的教育力量,传播新榜样、传递价值观、传导正能量,让校园里的每一棵
树、每一块石、每一条走廊、每一个角落都释放出强大的育人力量。
(五)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全面落实国家安全教育、国家战略认知,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通过一张蓝图连接今天的师生与国家的未来,拉近中国梦与每一位学生的关系,激励学生不断奋进,为自己的国家作出贡献;加强对学生自媒体,尤其是个人微信公众号的管理,实行媒体与出版中心和团委的“双线负责制”,主动贴近学生,了解相关动向,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健全学生媒体登记审查制度和运营机制,向学生弘扬正能量;开设媒体素养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媒体观;建立重点学生联系人制度,通过总支委员、支部书记与学生一对一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建立个别学生帮扶小组,以年级、学部党小组的形式开展工作,强化针对个别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德育评价与诊断 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与诊断体系。立足多元性、层次性、易操作、抓关键的原则,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日常思想行为规范,随时随地的记录和反馈,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状态,成为学生成长的推动器,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工作规划
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正确把握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发展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根据《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实行)》文件要求,制定本建设规划。
一、学院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在学院研究生教学培养工作指导小组及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领导及指导下进行。
二、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 立足研究生校级必修课程《研究生学术规范》,通过在线学习、在线测试、参考资源和学风论坛等模块,提高研究生模范遵守学术道和学术规范的自觉性。按照学校规定,未学习该课程或考核不通过的研究生,不能获得相应学分,不能申请毕业答辩。
加强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落实工作。以学位授权点为单位,定期开展以导师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学术道德规范研讨会,将研究生线上学习中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得到解决,使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渗透到研究生学习的基础层面,成为研究生学习中的“常态”。
三、立足理论与实验,全面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在专业课程中纳入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内容,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1、建设《工程伦理》课程,纳入专业学位研究生必修课程,以培养工程师及其他工程从业者的伦理意识和责任感,使其掌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提高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为基本目标,系统阐述工程伦理的相关内容。组织授课教师参加第三届清华大学-全国工程专业学位《工程伦理》课程师资培训班,适应“思想政治正确,社会责任合格,理论方法扎实,技术应用过硬”的全面育人观的要求,使授课教师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优秀师资。
2、结合工科教学实际,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发挥前沿讲座课程的作用,广泛开展社会类、专业类实践,在《信息前沿讲座》、《专业实践讲座》等教学环节,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结合国情、时势、行业发展情势教育,坚持将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强研究生教材把关 1、引导研究生指导教师牢固树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在导师评聘过程中,引入“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评价要素,从根本上树立立德树人是教师的根本使命。
2、以教学培养研讨会的形式,定期开展理论研讨和师德经验交流,评选和表彰师德先进标兵等,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纳入研究生指导教师评聘的考察范围。
3、加强研究生教材把关。规范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流程,研究生课程教材的确定、调整及更替须经过学科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研究生教学培养工作指导小组的审批。
推荐访问:(讲稿)2篇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树人 讲稿 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