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征精神,供大家参考。
长征精神
设计者:曹杨职校
李鹏辉
教学目标:1. 让团员青年了解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2. 解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 育团员在今天的学习和工作中大力发扬长征精神。
4. 增强团员青年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培育团员在今天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扬长征精神。
课时安排:1 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制作(长征精神.MPG)
课前准备:课件制作(长征精神.MPG)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长征精神
序
1934 年 10 月,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围剿,摆脱内战困扰,北上抗日救亡, 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长征从江西的瑞金出发,经过了 14 个省, 穿越了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长驱二万五千里,于 1935 年 10 月到达陕北吴起镇,取得伟大胜利。
红军将士怀着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坚定信念,以敢于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英雄气概,在腥风血雨中终于闯出了一条生路,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
长征不仅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百折不挠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是我们青年教师需要汲取的宝贵精神财富。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
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 100 余米,宽 2.8 米,由 13 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守城川军第 4 旅第 38
团(欠 1 个营)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1935 年 5月 29 日晨,红军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16 时,红 4 团第 2 连连长廖大珠等 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枪林弹雨,手攀铁索,脚踏铁索,向对岸冲去,敌人敌挡不住,于是企图用火消灭红军,勇士们在连长廖大珠的率领下穿过火海、勇往直前,夺下了泸定桥。
从此寒光闪闪的铁索不再沉默,红军长征的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就深深地镌刻在它身上,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壮美的自豪。
1935 年 9 月红军长征到达腊子口,打天险腊子口是进入甘南的关键性的一仗。腊子口是通往岷县的一个奇峻的隘口。口子很窄,只有三十来米宽,仿佛这原先本是一座大山,被一把巨斧劈开了似的。两边都是悬崖峭壁,中间还有一条咆哮奔腾的河流,称为腊子沟。水深流急,河上架有一座木桥,桥头筑有碉堡,这是进入腊子口的唯一通道。敌人在这里布置了两个营的兵力。正面由杨成武政委指挥,用一个连从正面进攻,夺取木桥,猛攻隘口,另组织了一个敢死队,由一名自告奋勇、会攀藤附葛的苗族战士带领,由于敌人碉堡的火力很大,正面部队几次猛攻都没有奏效。伤亡很大,在这紧急关头,红军战士把手榴弹绑在身上,以大无畏的精神从悬崖上跳入了敌人的碉堡,拨掉了这根钉子,战士们如虎添翼,不怕牺牲,奋勇杀敌,到九月十七日早晨,终于占领了天险腊子口。腊子口战斗中谱写了红军的不怕牺牲和无坚不摧的颂歌。
不畏艰险,不屈不挠
大渡河自古以来就是难渡过的天险。要渡过大渡河,真比登天还难。大渡河两岸都是横断山脉,崇山峻岭。在安顺场渡口,河幅有 300 多米宽,流速每秒4 米,水深 30 米。河底乱石参差,形成无数旋涡,俗称竹筒水,可让鹅毛沉底,水性多好的人也不能泅渡。
尽管如此凶险红军必须过渡,红军来到河边时,只听见惊涛拍岸,河水奔腾咆哮。红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挑选了以二连连长熊尚林为队长的 17 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员们没有被天险吓倒,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穿过激流,登上对岸,奋勇杀敌,取得胜利。
在赴往泸定桥的途中,红军一天二百四十里的山路,而且还要突破敌人的重重堵击,这关系全军的重大任务,一定要坚决执行,不容许一分钟、一秒钟的迟疑。来不及做饭了,要大家嚼生米、喝凉水充饥。天不由人,突然大雨倾盆,电闪雷鸣,道路泥泞,更是走不快,牲口、行李都跟不上。暴雨冲打着战士,山洪从峰顶宜泻大渡河,本来已经难走的羊肠小道,此刻被雨水冲洗得象浇上了一层油,滑的实在厉害。经过整夜的急行军,在第二天早晨六点多钟胜利地赶到了泸定桥,并占领了西岸及西桥头。这一天,除了打仗、架桥外整整赶了二百四十里路,真是飞毛腿呀!
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进行的一次出色的运动战。在这次作战中,毛泽东充分利用敌人的矛盾,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指挥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人。当发现敌人的弱点时,立即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力,歼敌一部,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我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935 年 6 月 11 日,红军过第一个雪山,高耸入云的雪山——夹金山,当地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
时值盛夏,红军指战员身上只有一件单衣,当地居民既少又穷,烈酒、辣椒无法买到,能找到的只有每人一根木棍。红军战士只能以内心的革命火焰去战胜雪山的严寒了。
刚过正午,山上云雾弥天,人行其中,犹如腾云驾雾。山风卷着雪花,向红军战士袭来。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氢尖刀刮着。
越生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战士们一个个头晕眼花、胸痛腿软,一步一停、一步一喘。就在红军战士快要到达山顶时,突然又下起了冰雹,核桃大的冰雹劈头盖脸地打来,打得满脸肿痛,红军战士用手捂住脑袋艰难地继续前进。每个人都拼尽全身力气,互相搀扶着,互相鼓励着,同残酷无情的大自然搏斗。红军战士写到:雪山白茫茫, 寒风透骨凉。
左手扶伤员, 右肩把枪扛。
北上
为抗日, 脚下无屏障。山高志更高, 风凉血不凉。显示出了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征服一切的英雄气概。
这里虽没有硝烟、弹坑,但这里的雨雾、泥沼却比枪林弹雨还可怕。红军于1935 年 8 月 15 日跨入了死一般寂静的大草地。这里海拔在 3000-4000 为以上,方圆数百里,纵贯其中的多条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曲流横生,泥潭星罗棋布,水草丛生,盘根错节,覆盖于沼泽之上,几分钟之内就能把陷进去的人吞噬掉。草地上经常阴雾腾腾,毒气弥漫,气候更是变幻莫测,一会儿烈日当空,一会儿大雨倾盆,忽而雨雪交加,忽而狂风怒吼。一位战士感慨的写到:过了雪山过草地, 草地一片野茫茫。
无人烟, 没村庄, 风嘶吼, 苍穹黄。
吃了皮带吃皮鞋, 只见粮袋底朝上。风雨、泥泞、寒冷的折磨和饥饿的煎熬,使很多的战士倒在了草地上,永远不能起来了。但红军并没有退缩,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勇敢精神踏出了生命的禁区,用惊人的意志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生命颂歌。
风雨同舟 情深似海
一部红军长征史,也是军民鱼水情史。在长征出发时,苏区人民为红军几乎捐献了一切。红军扩兵招兵,苏区青年踊跃报名,母亲送儿参军;红军筹粮饷,苏区妇女把耳环、手饰捐上;红军架浮桥,苏区百姓捐完了木头捐门板。
长征途中,红军严格遵守革命纪律,不动百姓的一针一线,一草一木……红军遵纪守俗的模范行为,赢得了百姓的深深敬爱,沿途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在红军经过四川大凉山时,由于反动统治者对彝族同胞封锁和屠杀。引起了彝民对汉人的猜忌和敌视,他们挥舞着土枪、长矛、棍棒、呐喊着不许红军通过。肖华告诫战士们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决不能开枪。一定要遵守党的民族政策。当彝民把战士们的武器抢走,扒光了衣服时,战士们仍然没有还手,为宣传党的政策奠定了基础。党的政策,红军的真诚感动了彝民同胞,他们不但让红军通过,而且彝民首领小叶丹还和刘伯承将军结为兄弟,这就是著名的彝海结盟,成为长征史上的千秋佳话。
结束语
长征,在人类历史上确实是前所未有的,是极其伟大的。它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早已成为不朽的英雄史诗。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长征,把惊涛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光照千秋流芳万古!
21 世纪的今天, 中国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社会主义建设,让中华民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光荣任务就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今天,我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和全国人民一起,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永不退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的新长征精神,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继往开来。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思考题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一谈在今天如何发扬长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