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基于脑科学,小学数学(范文推荐)

基于脑科学,小学数学(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2022-09-16 16:2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脑科学,小学数学(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基于脑科学,小学数学(范文推荐)

 

 基于脑科学, 小学数学 自主型课堂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沈阳市沈河区热闹路第二小学校长李云彪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 而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在于: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同时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走出目标单一, 过程僵化, 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

 笔者认为真正实现“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的可行性操作办法在于:

 顺应学生大脑发育的特点、 认知规律及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一、 先前的知识经验是自主学习的基点 脑科学研究证明:

 大脑具有选择意义的特点。

 也就是说:

 大脑在接受新知识时, 首先要在它原有的经验中搜寻, 如果大脑中已有, 它认为是有意义的自然就会接受, 否则就产生排斥。

 脑科学家根据大脑这一特点, 总结出重要的教学启示:所有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依赖于先前的知识经验。

 数学学习中的每个公式、 定律、 概念、 运算方法都是数学家们经过了无数次反复的推理、 验证才得出的最终结论。

 而我们的课堂单凭十几分钟, 学生在无任何准备的情况下, 完成提出猜想——验证——理解——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显然是不可能的, 原因是我们缺乏充足的时间唤醒学生的旧有知识。

 案例:

 笔者大胆实践, 将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设置为自主探究课, 教师将第二天新授课的内容以核心问题的形式提前抛给学生, 学生利用自主探究课进行自我预习, 在预习的基础上也可以和自己的小组成员共同探究。

 如果探究课上的时间不够, 材料不够, 资料不全, 学生还可以回到家里进行充分的准备, 查阅资料, 制作学具等进一步的探究学习。

 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 亲历自主提出问题、 合作解决问题、 独立消化问题的过程, 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 逐步形成“问题解决” 的数学意识。

 这样的学习方式既促使大脑对已有知识的唤醒, 又激发对新授知识的认同; 不但保证了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 空间、 资源, 而且保证了每个学生对探究问题有所得、 有所感, 为每个学生在新授课表现做充分的准备。

 二、 激发兴奋是研究学习的兴趣点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要解答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 他们感受不到——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缺乏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此时, 学生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情境调动后会产生一个兴奋灶, 这为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专心致志地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生理条件。

 优势兴奋灶形成后学生自身机体反应处于最佳时机, 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提出学习需要,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学生在互相质疑中注意力高度集中, 充分发挥自主性, 达到了 最好的学习效果。

 同时鼓励教师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如:

 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学习过程的困惑处、 法则规律的结论处、 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 以及概念的形成过程中、 算理的推导过程中、 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 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 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 既可以在正面问, 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 即“无处不可生疑, 无时不可生疑”。

 只有让学生在质疑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地学习知识, 才能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三、 引发好奇是培养学习素养的切入点 《数学课程标准》 提出:

 解决问题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增强应用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素养的关键所在。

 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 结果表明:

 大脑具有好奇的特点。

 它对所有环境中的所有信息都积极捕捉加以熟悉, 并记忆下来, 只有这样大脑才能得以生存。

 因此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 这是因为大脑要生存就必须得学习。但是大脑讨厌枯燥、单调、 重复的东西, 所以用一百种方法教会一个知识和用一百种方法教会一个学生才叫真正的教育

 案例:

 执教北师大版四年级下《三角形内角和》 一课。

 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 自备材料, 探究结论。

 课上通过测量、 撕拼、 折叠、裁剪等方法, 探究出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

 方法不是唯一的,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在不断的操作和自主探究中, 感受数学、 经历数学,

 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教学生学。

 事实证明, 教学过程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 而且要指导他们“会学”。多种方法地学习, 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 更多的是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获得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四、 思维的交锋是生成知识的灵动点。

 长期以来,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教材变成了“圣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以至于学生失去了 自我, 根本谈不上“主体性”。

 这种学习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能动性的培养, 这样很难发展学生的独立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案例:

 执教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圆锥体的体积》 一课。

 授课老师抓住学生在预习时闪现的思维火花, 引导交锋。

 课上学生分别利用排水、 倒沙、 捏泥、 削型等不同的思路完成数学中转化的思想, 操作过程中不断质疑、 解疑, 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

 学生通过所做的活动对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有了 多层次的感性认识, 同时也为初中后续的数学、 物理学科学习埋下了伏笔。

 因此,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求新求异。

 这样让他们多独立思考、 判断, 让他们就问题展开充分、 自由的讨论和思维的交锋,这不仅能让学生自己想想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也给其他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 这往往就是知识与经验生成的灵动瞬间。

 五、 思维可视化是巩固知识的关键点 从脑科学的角度上来说, 人类所有的感官认知里面最强大的就是视觉认知,视觉的信息记忆效果最好。

 因此,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 教师利用大脑这一特点,采用“思维导图” 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内容, 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 既便于学生有效的记忆,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本身思维的结构化的形成。

 新课程标准提倡新型的学习方式, 强调教学要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应始终如一的顺应脑科学及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行自主探究” 的学习方式, 通过充分预习、 大胆质疑、 引导交锋、 方法多样等教学方式, 引领学生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 自己走进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改落

 地生根、 开花结果。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学习力品质。

推荐访问:基于脑科学,小学数学 脑科学 小学数学 推荐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