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高校学科建设(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论高校学科建设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 要:
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龙头, 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学科建设的意义,学科建设的基本环节,新形势下学科建设中面临的新情况、 新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
高等学校;学科;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一项艰巨又迫切的任务。
所谓学科, 它的含义有两个:
一是作为知识体系的科目 和分支。
它与专业的区别在于它是就知识体系而言, 而专业指社会职业的领域。
因此, 一个专业可能要求多种学科的综合, 而一个学科可在不同专业领域中应用; 二、 是高校教学、 科研等的功能单位, 是对教师教学、 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
学科建设中“学科”的含义指后者,但与第一个含义也有关联。
1 高校学科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科水平决定一所大学的水平
学科是人类在认识和研究活动中针对认识对象,而将自 己的知识划分出来的集合,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高等学校的发展,核心是学科建设。
学科发展的水平是高等院校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性特征是具有优势的学科, 优秀杰出的师资, 开拓创新的研究。
学科建设搞好了, 学校的发展才能有根基, 才能有更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世界上一流的大学,首先是因为它有一流的学科。例如,美国 1999 年大学评估中,加州理工学院排在第一,超过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主要原因之一是它的实验物理和航空技术成为世界顶尖的学科。
1.2 学科、 专业对人的发展起着定向和规范的作用
学生进入大学,确定了专业,自己今后的发展就与这个专业联系在一起。
学科、 专业”授人以’能’”,培养他今后谋生的能力;“激人以’动’”,激发他今后献身专业、 奉献社会的动力。
未来也是一种教育因素。这种与学科、 专业相联系的对未来的构想,将影响学生的成长。
例如,教师应“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医生应“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工程技术人员要重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养成严谨的作风。
这些要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
影响学习者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每个学科、 专业都有自己的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思考问题的方式、 习惯。
2 学科建设的基本环节
学科建设不能脱离学校原有的基础。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同时还要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特别是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认为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 明确学科方向
在学科的本体部分,要设立研究方向。现在有一种趋向,有的学科,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了生存,完全放弃学科的本体部分,如历史学科转向旅游,先进制造学科只搞数控和 CAD,等等。
在设立学科方向时,在学科的本体部分,至少要有一个方向,否则,本学科难以发展。
要确立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并以此为重点加强建设。
进入市场经济后, 高校不能单靠国家投入, 学校之间的竞争加强了, 与社会( 行业、 地区)
的联系也必然更为深广, 也就是各自从本校的层次、特色出发去占领阵地, 找到自身的位置。
特色方向的选择,可以在主体部分,也可以在非主体部分。
现在,学科发展变化很快,只有不断地寻找新的生长点,学科建设才能焕发生机。
生长点具有时代性、 灵活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
这就要求不断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寻找新的生长点,努力创新。
2.2 搞好梯队建设, 提高整体效益
不同的学科,对其梯队结构的要求不同。
要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 学科负责人,提高他们的素质。
学术带头人要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很强的研究能力;要有开阔的视野,善于把握和抓住学科前沿,带领本学科始终走在学科
建设的前列。
学术带头人还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韧不拔的毅力。
学术带头人要站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度,有宽阔的胸怀和气度,善于团结和带领学术梯队的同志共同奋斗。
一个学科,既有学科带头人,又有学科建设负责人,如所长、 系主任等。
有的学科,二者合而为一,一位教授,既是学科带头人,又兼任所长、 系主任,是学科建设负责人。
2.3 抓项目 , 促进成果转化
发挥优势学科、 主干学科的技术优势, 争取重大项目 , 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 主导行业和大中型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 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 生产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
只有走出校门, 深入各行业、 企业, 就能发现到亟待解决的课题,在真诚合作中出成果, 上水平, 就会逐步形成社会效益显著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优势, 不断提高知名度, 取得社会信任和支持, 也就能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办学资金, 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形成良性循环。
3 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中面临的新情况、 新问题
学科发展和建设既受内动力作用,又受外力作用。
内动力指学科逻辑地自主发展的规律,外力主要指社会需求。
现在,学科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都在发生极大的变化。
首先,学科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各门学科,各层次分支学科
将不断地交叉,同时又加速地综合,使科学朝着一个领域内不断地深入和多个领域综合交叉的整体化方向发展。
如在考古、 遗传、 动物、 医学、 化学、 数学等学科综合、 交叉的基础上产生了生命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一步综合并定量化,产生了系统科学、 科学法学、 工程伦理等学科;科学和技术形成共生关系,协同发展,导致产、 学、 研一体化;科学与社会之间发生强相互作用,社会发展越来越以科学为基础,社会需求将决定科学发展的规模、 速度;科学共同体进一步国际化,科学研究需要有国际眼光,了解世界研究的现状、 前沿。
其次,社会也在发生极大变化。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高等学校从社会的边缘推向社会的中心;两个根本性转变对学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教体制改革给学校和学科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以上两个方面的发展、 变化,对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学科建设中要着力研究、 解决遇到的新情况、 新问题。
3.1 要给自己学校的学科发展定位
高等教育大众化,从全国来看,需要形成研究型、 教学型、 单科性、 职业技术教育等多种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以满足各种生源入学的需要和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人才。
面对这种情况,每所大学都要给自己的发展重新定位,以求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创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学科结构上,要比较齐全,力争办成综合性大学。
世界著名大学一般都经历了一个由单科性、 多科性到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过程。
例如,南京大学从以文、 理为主,通过延伸、
扩展,分化、 发展,交叉、 综合,有选择地新建学科,建设学科群等多种方式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 浙江大学、 复旦大学、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吉林大学、 四川大学等,则通过合并和自己创办新学科的方式,走向综合性大学。
3.2 要突出重点,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
世界一流大学,也不可能使其每个学科都成为世界一流的学科,但必须有一个或几个学科是世界顶尖的学科,一批学科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
一所大学,如果有一个或几个一流的学科,或独具特色的学科,这所学校就会在国内乃至国际产生影响,就能在社会上立足,同时,也可以使其他学科的教师感受到什么是一流水平,什么是特色学科,从而带动整个学校学科的发展。
在进人指标、 教授晋升、 房屋分配等方面,都应向重点学科倾斜。同时,要建立竞争机制,在学科建设中,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
3.3 要促进产、 学、 研协调发展
现在的学科建设,不能仅仅考虑教学和科研,还要考虑产业,考虑技术创新。
前面论及项目 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本环节之一,如果离开产业基地的建设就很难争取到大项目 ,也很难去完成大项目 。
华中科技大学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提出了三个层次,三条主线的产、 学、研发展模式,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个层次是指校内产、 学、研,社会产、 学、 研,国际产、 学、 研。
三条主线是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
产、 学、 研的协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科建设。
3.4 要重视制度创新
学科的交叉、 综合是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学科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新的创造、 新的生长点,往往产生在学科的交叉处。多学科交叉发展,在组织制度上,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原有组织结构形式的约束,因而往往迈不开步子。
这是全世界大学都遇到的一个难题,也是大家都在寻求解决办法的一个问题。
3.5 要建设有利于学科发展的环境、 氛围
首先,要使学校的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意义,高度重视学科建设。
学校领导和院、 系负责人,要把学科建设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广大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各职能部门和职员,要为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一流的服务。
其次,要形成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学科建设的关键是梯队建设,特别是学术带头人的培养。
要尊重和依靠学术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对他们要扬长补短,扬长避短,有时候还要扬长“护短” 。
最后,要造成积极向上、 不甘落后的氛围。
建设和发展学科,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现在,学科发展非常快,竞争激烈,稍一放松,就会落后。
近几十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上虽然有很大发展,但正如周光召同志指出的,我国“没有完全领先、 开时代之先河、 开创性的科研成果和重大的科学发现,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 。
在21 世纪,我们要加速学科建设,创造出开时代先河的重大科研成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综上所述, 要做的工作很多。
今后一阶段仍有许多工作尚待细化, 例如梯队情况应摸清现状, 作出动态预测, 以决定对策。
希望全校各部门积极支持配合, 让学科建设真正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龙头” 。
参考文献
[ 1 ]苏青. 学科建设的 认识与实践[ J ] . 高 等教育,1996,(2).
[ 2]石来德.学科集萃,育人楷模[ 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
[ 3]周纪信.研究生培养质量与重点学科建设[ J] .学位与高等教育,1997,(6).
[ 4]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