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2-09-19 12:4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供大家参考。

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 起来, 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

 在课堂中“活” 起来。

 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 起来, 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 将生活融入数学, 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 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 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 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 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 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 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 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

 1、 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开放小教室, 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 常见的, 同时又是新奇的、 富有挑战性的。

 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 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 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 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 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 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 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 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 整合教材, 重组知识。

 2、 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

 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

 如:

 在教学完 “相遇应用题” 例题后, 可问:

 “现实生活中, 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 ” 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 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 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 自己探究解决。

 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又如:

 教学“最小公倍数”时, 可让学生报数, 并请所报数是 2 的倍数和 3 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

 问:

 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

 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 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

 6、 12、 18……发现它们既是 2 的倍数, 又是 3 的倍数。

 师:

 像这样的数还有 18、 24、 30…… 由此引出课题:

 公倍数。

 让学生列出一些 2 和 3 的公倍数 6、 12、 18、 24、 30…… 师:

 请找一个最大的? 最小的是几?

 生:

 找不出最大的, 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 最小的是 6。

 师:

 说得真好。

 2 和 3 的公倍数中 6 最小, 我们称它是 2 和 3 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 )

 2 和 3 的公倍数很多, 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 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

 今天, 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这里, 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 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

 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 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通过报数, 并请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 这一动作,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上面这些所作所为都是学生经常玩的游戏, 教师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 使课堂活跃起来。

 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同学站两次, 为什么会站两次? 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在宽松、 民主、 自由的气氛中, 学生把抽象的公倍数、 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 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 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 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 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 过去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 现在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 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 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

 这样, 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 多给学生机会, 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 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的学习天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 自主、 有创意的课堂氛围, 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 灌输式、 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 挑战心、 想象力、 动手能力等,才会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 创新灵感凸显。

 如:

 教学“用 9 的口诀求商” 时,复习“9 的乘法口诀” , 教师让学生用“9 的乘法口诀” 编除法算式。

 学生热情极高地编起算式来:

 生 1:

 9÷1 生 2:

 18÷2 生 3:

 45÷9 生 4:

 3÷9 生 4 刚说完, 其他学生都喊起来:

 “老师, 他编错了。

 ” 这位同学难过地低下了头, 羞得快要哭了。

 这时, 教师走到那位同学身边, 轻轻抚摸他的头说:

 “同学们, 其实他很了不起, 这道题他没编错, 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

 ” (同学们都很诧异, 过一会,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位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

 教师利用学生错误算式进行改编:

 谁能把“3÷9” 这个算式的“3” 重新换成一个数, 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生 1:

 把 3 换成 27 生 2:

 把 3 换成 72 (学生激情高涨,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

 如果“3” 不动, 怎样添上一个数, 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 1:

 把“3” 的前面添“6” , 就是 63÷9 = 7 生 2:

 在“3” 的后面添“6” , 就是 36÷9 = 4 …… 这里, 正是教师轻轻的抚摸、 充满赞赏的鼓励在生 4 的内心激起波澜, 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

 “谁能把‘3÷9’ 这个算式的‘3’ 重新换成一个数, 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 正是老师灵活的教学机智, 才激起了学生后续的动力, 才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 关爱学生、 欣赏学生, 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一种愉快的体验。

 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能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 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得到每个孩子的认可。

 教师利用学生的错误, 巧妙设计, 走出教材的框框, 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 放飞思维的场所。

 三、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 体验做中学

 课堂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 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 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探究的思路新颖化, 解题的方式独特化,让学生边学边用, 而不是学后通过单纯的复习去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

 如:

 教学“圆的认识” 时, 可通过让学生对折圆片, 动手量折痕, 使学生认识到圆的一些特点:

 这些条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 沿着折痕描画下来的线段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

 一个圆中像这样的折痕是描不完的, 对折后, 两个半圆完全重合在一起,大小是一样的。

 教师小结:

 大家通过动手操作, 发现了圆的这么多知识, 其实, 大家把圆对折后, 描下来的一条条线段就是圆的直径, 这些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

 在这里, 教师讲得不多, 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通过对折圆片, 描下折痕, 仔细观察、 思考、 交流等活动, 让学生逐步认识圆心, 发现直径的本质特征。整个过程至少有 1/2 以上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 创造地学习, 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

 教师重视让学生做数学, 通过亲自操作、 讨论、 交流等方式, 把抽象、 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形象化,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推荐访问: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