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全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全文)

发布时间:2022-09-19 12:5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全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全文)

 

 给数学加点糖

  为了使孩子们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我经常给数学加点糖—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数学趣味题。数学趣味题浓厚的趣味性为师生间建立快乐的互动关系,但是趣味题要比教材提供的习题更灵活,难度也更高。如何使孩子们既兴致高昂又不畏困难,同时能在此建立师生良好的互动关系?通过实践,获得了以下几点启发。

 启发一:以良好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兴趣

  说起数学,总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复杂烦琐的计算,没有生气的习题,每道题都需要严密的逻辑去思考。对于一些怕苦的孩子,数学使一门艰苦的学科。因此,以有趣的习题让孩子们去探讨、思考,以良好的解题策略去引导孩子,经常以趣味题去让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学习留下美好的感觉。

 案例 1: 鲸每秒游 11 米,羚羊每秒跑 22 米,豹每秒跑 31 米,问题是:一只豹子正在快速追赶奔跑中的羚羊,当距离羚羊 150 米时,再过20 秒能追上吗?

 这样的趣味题,孩子很难想象,也很难理解。一般都想到了“22×20=440(米),31×20=620(米),然后 440 跟 620 比较”,可能孩子们也想到 150 米是有用信息,但又找不到思考的方法,怎么办呢?嘴巴上说说孩子还是很难想象,于是我让两个学生上来模仿豹子追赶羚羊的情景,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了其中的道理,“他们不在同一起跑线,难怪不能比较”、“得把羚羊拉回同一起跑线才能比较,也就是440+150=690(米)”,孩子们谈论得头头是道,令我惊喜的是还有学

 生“发现豹子迟早会追上羚羊,可以先算每秒距离缩短多少米,31—22=9(米),追了 20 秒,也就是追上了 20×9=180(米),它们之间才离了 150 米,所以能够追上”。学生在讨论中获得了知识的收获,这道题不再是一道难理解的题目。

  数学的趣味题用得好完全可以改变孩子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也在无形中使孩子与趣味题紧紧握手,促成孩子敢于思考、敢于挑战的良好心态。

 启发二:以具体的实物明朗孩子的空间。

 “口水无凭,以事实为依据”,这本身是学习数学所需要的科学态度。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空间观念还很朦胧,需要以具体的实物进行操作,方能逐步建立空间观念,明朗思维的空间。

 案例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

  5 分米

 通过直观上的观察和我们黑板的平移,学生似乎很难发现,于是,我利用摆小棒的办法,让他们都动手摆一摆,结果事实有力地说服了一切,他们的疑惑也就不攻自破了。

 经常和学生一起动动手,那么此类问题无疑使他们的空间想象更加丰富。孩子是不怕麻烦的,只要我们肯蹲下来和他们一起探究验证,那么孩子也将会老师一起兴奋,共同收获,何愁学不好数学? 启发三:以期待的心情培养学生的习惯。

 3 分米 2 分米

 7 分米 2 分米 2 分米 8 分米 6 分米 4 分米

 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会,也不是不愿意思考,纯属习惯在作怪,我们经常说的“小马虎”可不是“笨小孩”,只不过遇事不够认真,看题总看个大概。只有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老师积极引导,以期待的心情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才能逐步转化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案例三:有一盒火柴,小明第一次拿出 12 根,第二次拿出 10 根,以后每次比以前少拿 2 根,六次拿完。这盒火柴原来有( )根。

 学生甲粗略看了就说“不会做”,我让她把题目再看一遍,“还是不会”。

 我也不急,问:“第一次拿出几根?“ “12 根”。

 “第二次呢?” “10 根”。

 “第三次呢?” “不知道,没写”。

 “你把题目仔细看看,其实岂止告诉我们第三次,第四、五、六次都写清楚了。” 结果它非常认真地阅读题目中的文字,然后对我笑一笑,顺利地解答了这道题。看似挺难的问题就这么“认真”几下便豁然开朗。

 其实,只要趣味题用得好,完全可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烈的兴趣,并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案例 全文 小学数学教学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