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复活》主要人物形象(全文),供大家参考。
浅析《复活》 主要人物形象 【摘要】:《复活》 是 19 世纪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晚年的作品。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是一个不仅勇于忏悔自身, 更为整个阶级而忏悔的贵族形象。
女主人公马斯洛娃则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仍保持清醒头脑的下层妇女形象。
通过分析作品两个主要人物形象, 了解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及 “托尔斯泰主义”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 也借此窥探十九世纪俄国沙皇时代黑暗统治下人民的觉醒。
《复活》 是伟大的思想家、 艺术家、 文学家列夫· 托尔斯泰一生思想的结晶, 它标志着作家世界观的转变。
列夫· 尼古拉耶维奇· 托尔斯泰于 1828 年 9 月 9 日(俄历 8 月28 日), 出生在俄国图拉省克拉皮县亚斯纳亚· 波良纳一个贵族伯爵家庭。
未满 2 岁时母亲去世。
9 岁时父亲中风而亡, 9 个月后, 他的祖母也因受刺激而死。“童年家庭生活的不幸使托尔斯泰养成了沉思默想的个性, 在幼年时他就开始了对人与上帝之类问题的追问”。【1】“父母和祖母相继去世后, 他们兄妹就在姑母的监护下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2】
1844 年, 托尔斯泰进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 攻读土耳其语、 阿拉伯语, 次年转入法律系。
在这段时期, 他广泛交游。后来, 他阅读了文学和道德哲学方面的书籍, 受到了卢梭等人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 “开始对农奴制和学校教育产生不满”。【3】
3 年后,他退学回到世袭的亚斯纳雅· 波良纳庄园, 一方面学习各科知识, 另
一方面企图通过改革改善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但终因不被理解而宣告失败。
在心灰意懒的状态下, 托尔斯泰一度沉溺于莫斯科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 “同时也在心烦意乱、 焦虑不安中思索着道德上自我完善的问题”。【4】
1851 年, 托尔斯泰随兄长上高加索, 不久便以志愿军的身份参加突袭行动。
在高加索期间, 托尔斯泰参与了多次战役,因为表现优异, 从“四等炮兵下士” 提升到准尉。
也正是在高加索,托尔斯泰开始了 文学创作。
先后在《现代人》 杂志发表了 《童年》、《少年》 等小说。
1854 年托尔斯泰离开高加索回到俄国, 稍作逗留后, 不久便被派往布加勒斯特, 加入多瑙河部队。
不过他随后自动请缨调往塞瓦斯托波尔, 并担任炮兵连长, 英勇保卫被土耳其和英法联军包围的城市。
这一时期, 《现代人》 杂志陆续刊登了 托尔斯泰有名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 托尔斯泰就以一个成熟的作家身份登上了俄国文坛”。【5】
1855 年底, 托尔斯泰来到彼得堡, 之后创作了《暴风雪》、《两个骠骑兵》 以及《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作品。
1856 年回庄园从事农事改革, 但终究失败。
隔年, 托尔斯泰带着改革失败后的苦闷沮丧到德国、 法国、 意大利和瑞士等国考察,在此基础上, 写出了短篇小说《琉森》。
50 年代末, 由于与革命民主派在农奴制与艺术观问题上发生分歧, 托尔斯泰退出《现代人》。
1859年托尔斯泰从彼得堡回到家乡 的庄园, 接着创办学校, 第二年再次出国, 到西欧各国考察国民教育。
后回来创办教育杂志《亚斯纳雅· 波良纳》, 撰写了《论国民教育》 等文章。
1862 年托尔斯泰与莫斯科名医别尔斯的女儿索菲亚结婚。
婚后家庭美满, 也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
《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 即这一阶段的作品。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 在急剧的社会变动下, 托尔斯泰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 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 与贵族阶级彻底决裂, 站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
就是在这一时期, “托尔斯泰主义” 思想发展到了顶峰。“托尔斯泰主义”,“是指托尔斯泰于 19 世纪后期形成的一种思想体系, 其主要内容是‘道德自我完善’、‘勿以暴力抗恶’、 上帝之爱和向上帝呼吁, 把对上帝的信仰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作为消除社会邪恶、 改良社会的根本途径”。【6】《复活》 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托尔斯泰晚年倾心于“平民化” 工作, 但他的平民化思想与现实产生矛盾, 无法得到家人的理解, 最终选择离家出走, 在 1910 年 11 月20 日因肺炎病逝于阿斯塔波火车站, 享年 82 岁。
一:
“ 《复活》 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 是他晚年思想与艺术探索的结晶”。【7】
集中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复活》 是托尔斯泰以真人真事为基础, 前后增删几次, 历时十载完成的。小说的故事来自两份素材, 一份是检察官柯尼提供的:
一个贵族青年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 发现被告是他多年前在姑母家引诱而怀孕被赶出家门的婢女, 后来这个婢女当了 妓女, “因被指控偷钱而受审判”。【8】
于是他良心发现, 请求和她结婚, 以此赎罪。
后来女犯在狱中病死, 青年亦不知所踪。另一份是律师卡拉布切夫斯基讲述的 “关于一个陪审员出于自己的社会观点, 要求法院允许他娶一个素不相识的 16 岁妓女犯人为妻的真实故事”。【9】《复活》 的情节与柯尼所讲
的故事类似。
后来男主人公为女主人公的冤案四处上诉, 失败后陪其去西伯利亚流放。
尽管女主人公备受感动并重新爱上他, 但为了保护他的社会地位及声誉, 最终她拒绝和他结婚而同爱她的“革命者” 结合。
小说反映了俄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塑造了各个阶级的人物形象,如犯人、 农民、 工人、 商人、 教徒、 监狱主管、 律师、 中下级的官吏、总督、 高级官僚、 彼得堡与外省的显贵等, 其中着重刻画的是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与女主人公马斯洛娃的形象。
二:
涅赫柳多夫是一个“忏悔的贵族”【10】
形象, 不仅忏悔自身,而且为整个阶级的罪恶而忏悔, 但他无法真正地投身 于人民的行列中。
涅赫柳多夫出生贵族, 在上大学时, 他思想进步、 怀着满腔抱负,“当初他年纪很轻的时候原是赫伯特· 斯宾塞的热烈的信徒”, 【11】不仅相信“正义不容许土地私有” 的原理, 还把自己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给农民, 他对土地的态度是具有先进性的。
在爱情方面, 他对姑母家的半养女半婢女卡秋莎 (马斯洛娃)的感情起初是真诚而热烈的,但三年后, 当他参军做了军官路过姑母家的庄园时, 军队的腐化生活已经使他变成了一个专爱享乐的利己主义者。
他诱奸了曾热恋的卡秋莎, 还企图以一百卢布摆脱自己的罪恶, “此后, 他在罪恶的泥潭中越陷越深”。【12】
在重逢卡秋莎之前, 他还正在与一个有夫之妇私通,却准备向一位贵族小姐求婚。
此时的他也早已抛弃了 自己曾经的信仰, 打算接受母亲的土地遗产。
法庭上, 和马斯洛娃重遇后, 涅赫柳多夫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他并未完全泯灭的良心开始复苏。
他认
清自己的劣行, 决定改过自新, 自此踏上忏悔之路。
他先是为无辜的马斯洛娃奔走伸冤, 并决定与其结婚。
在这个过程中, 涅赫柳多夫还多次探监, 了解到了大量的冤案。
他认识到了沙俄社会中官僚机构的腐败、 黑暗, 以及专制制度的残酷。“他们把一个女人送进单人牢房关了七个月, 不料她什么罪也没有, 只要说一句话就把她放出来了”。【13】
除此之外, 在自己的庄园, 涅赫柳多夫真正地意识到农民贫困的根源在于土地被地主贵族所有。
他身体力行, 把土地分给农民。
此时的涅赫柳多夫已经立足自身, 看到了整个阶级的罪恶, 并为此而深深忏悔。
他最终放弃自己优越的生活而跟马斯洛娃到西伯利亚。
可以说, 涅赫柳多夫是从一种本身就带有点怜舍的赎罪心理逐渐升华到反省自身乃至代表的阶级的忏悔。
尤其在西伯利亚, 与政治犯们的接触,让他彻底看清了 社会人吃人的本质。“人吃人的行径并不是在森林里开始, 而是在政府各部门、 各委员会、 各司里开始的, 只不过在原始森林里最后完成而已”。【14】
然而他却无法提出可行性的方法来冲破这种桎梏, 只能在《福音书》 中找到自己的归宿。
对比涅赫柳多夫大学同学谢列宁的麻木冷漠, 涅赫柳多夫的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体现了他道德上的“复活”。
然而, 涅赫柳多夫却无法像西蒙松、 克雷利佐夫等革命者一样真正地走上推翻专制统治的道路, 这是他思想与行动的不彻底性所决定的, 在这个人物身上更多地是寄托了托尔斯泰“勿以暴力抗恶” 的不抵抗主义。
同时也折射出托尔斯泰自身世界观的矛盾。
这个人物具有自传性质。
马斯洛娃的人生经历了被侮辱、 被抛弃、 自暴自弃、 自我反省、
最后自我牺牲的精神复活过程。
她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但仍然保持清醒头脑的下层妇女形象。
马斯洛娃的身世凄惨。
她本是一个私生女,被涅赫柳多夫姑妈姊妹俩收养, 成为半养女半婢女。
从一开始两个姐妹对她的不同教育, 反映出她实际上是作为两个上层人物的“玩物”。但少女的马斯洛娃是纯洁天真的。
当她最初与涅赫柳多夫相遇, 她还怀有美好的憧憬。
然而在被涅赫柳多夫欺骗后, 她带着一丝的幻想在那个秋夜追火车的时候, “她再也不相信善了 ”。“人们口头说上帝,说善, 可是他们这样做无非是为了骗人而已。
她爱他, 他也爱她, 这一点她是知道的, 可是现在他把她玩够了, 把她的感情作践够了, 就把她抛弃了。
他还要算是她所认得的一切人当中最好的一个呢。
其他一切人还要坏得多”。
【15】此时的马斯洛娃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因为她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服侍两个老姑娘, 她被辞退。
接下来, 在警局局长家做使女的不成功, 孩子的死去, 作家的包养, 喜欢的店员的不辞而别, 使她一步步沦为妓女, “这一切都强化了她对人的最初认识, 而对善、 上帝的信念开始动摇, 对恶的存在与力量深信无疑”。【16】
马斯洛娃看出黑暗, 明白自己的环境状态, 但她的清醒是建立在对社会绝望的基础上, 因此她采取的方式是不理智的。
她最终走上堕落之路, 其中的原因一有她原先所禀有的享乐主义, 重要的还有她的报复心理, 报复欺侮她的人, 报复社会。
她不甘成为社会的牺牲品,却不自觉地作为剥削制度的践行者。“在这种社会里妓院和凌辱妇女人格都是合法的事”,“受到法律的尊崇的卖淫生活, 是对妇女人格的最大侮辱, 是人剥削人的最可恶的形式之一”。【17】
在狱中, 第一次
见到涅赫柳多夫, 马斯洛娃用她惯常的方式应付着他。
在她的眼中,涅赫柳多夫其实和她所遇到的人是一丘之貉。
然而第二次的会面, 马斯洛娃的内心已受到触动, 她拒绝涅赫柳多夫的结婚要求。
她对涅赫柳多夫、 对社会的仇恨直接地表现在了她对涅赫柳多夫的斥责。
她清楚地知道她与两者之间的不调和性。
不过, 马斯洛娃也逐渐被涅赫柳多夫的真诚所打动, 她开始纠正自己的行为, 并尽自己之力借涅赫柳多夫之手帮助狱中受冤的人们。
她对涅赫柳多夫的态度渐渐转变, 在后来饶恕他且重新爱上他, 并在最后为了涅赫柳多夫的幸福而牺牲自己, 选择不与其结婚。
最终她完成了她精神上的复活。
此外, 马斯洛娃理性地对待自己的爱情, 她清醒地看到涅赫柳多夫与西蒙松两个想与她结婚的人的不同。“涅赫柳多夫向她求婚是因为宽宏大量, 还因为从前发生那样的事, 然而西蒙松却是在她处于这样的景况下才爱上她的, 他纯粹因为喜欢她才爱她”。【18】
从另一个角度说, 在革命者这儿, 马斯洛娃才真正地被尊重, 这也使得她寻找到作为人的实在价值。
马斯洛娃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牺牲品, 却是一个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并最终得以完成自己精神复活的妇女形象。
三:
在塑造两个人物形象时, 托尔斯泰首先无情地对沙皇时代下“一切国家制度、 教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强烈的批判”。【19】
如当马斯洛娃被判有罪时, 她的狱友为她鸣不平“ ‘就是因为没有钱才判得重。有了钱, 请上一个厉害的讼师, 包管她就没罪了 , ’ 科拉布廖娃说”。【20】
国家的法律制度俨然成为有钱人的庇护法。
再者, 监狱犯人做
礼拜时, 司祭表现出的行为却是最大的渎神行径。
而劳作土地的人不是土地的拥有者。“ 《复活》 写于 1889-1899 年······ 这十年, 正是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十年, 这时农村受到资本主义势力的侵蚀加紧破产, 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加赤贫; 另一方面, 由于工业的发展, 俄国工人阶级壮大”。【21】
在《复活》 中, 托尔斯泰对官府腐败的否定最为明显。
无论是男女主人公遭遇的事情, 还是借人物之口说出, 均具有针对意味。
其次, 托尔斯泰此时已经从贵族的立场向宗法制农民的立场转变, 他对农民的态度、 对土地的态度已然彻底改变。
小说多处借涅赫柳多夫的眼睛写出了农村田园的荒芜, 农民破产的惨景。
在涅赫柳多夫与贵族人物接触时的描写也较多采用贬义的写法。
最后,托尔斯泰在两个人物的身上阐述了浓重的“托尔斯泰主义”。“男女主人公复活的道路是不同的, 但作者认为他们的精神归宿是一致的, 即‘博爱’ 与‘宽恕’”。【22】
男女主人公“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以及最后涅赫柳多夫从《福音书》 悟到的“人们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 因而既不能惩罚别人, 也不能纠正别人”、 “要永远宽恕一切人”,【23】
无不带有“勿以暴力抗恶” 的说教意味。
小结 《复活》 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代表了两个阶级的交往与对立, 对于他们来说, 两者间的鸿沟终是无法跨越的。
这是托尔斯泰在时代背景下塑造出的人物, 透露出贵族阶级中的分化以及人民的觉醒。
反观涅赫柳多夫的人物形象, 再结合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看, 男主人公身上无疑带有托尔斯泰的影子。“作者在主人翁三十岁的身体中, 纳入
一个格格不入的七十老翁的灵魂”。【24】
马斯洛娃最终 “精神的复活”是在走进革命者中完成的。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托尔斯泰对人民革命力量的认识。
...
推荐访问:浅析《复活》主要人物形象 浅析 复活 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