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自然灾害预防【优秀范文】

自然灾害预防【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2022-09-25 08:20: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然灾害预防【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自然灾害预防【优秀范文】

 

 地

 震 地震就是通常所说的地动, 是一种自然现象。

 震级表示的是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大小, 一次 5 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在花岗岩中一颗 2 万吨级黄色炸药爆炸所释放的能量。震级每增加一级, 能量增加 30 多倍。

 震级大的地震破坏性极强, 所以地震又被称为“群灾” 之首。

  一、 地震前兆

  地震, 特别是强烈地震之前, 经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 人们把这类现象称为地震前兆。除了专业地震监测获得的千兆信息外, 自然现象中可能出现的地震前兆有:

 1、 地下水异常

  井水是个宝, 前兆来得早,

 天雨水质浑, 天旱井水冒。

 水位变化大, 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 有的变味道。

 2、 动物异常

  震前动物有预兆, 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圈, 猪不吃食够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 鸡乱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 大猫携着小猫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 鱼儿惊慌水面跳。

 燕子盘旋不进屋, 老鼠搬家往外逃。

 蜜蜂群迁闹哄哄, 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 综合异常作预报。

 3、 地光和地声

 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夕或地震时, 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 是重要的临震预兆。

  4、 气象异常

  地震之前, 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状况。

 主要有震前闷热, 人焦灼烦躁, 久旱不雨或阴雨绵绵, 黄雾四塞, 日光晦暗, 怪风狂起, 六月冰雹等等。

 5、 地声异常

  地声异常是指有时地震前有来自地下的声音。

 其声犹如炮响雷鸣, 也有如重车行驶、 大风鼓荡等异常生音。

 如果在震中区域, 3 级地震有时可听到地声。

 6、 小震报大震

  地震有“前震——主震——余震” 型, 小震即前震, 可作为大震的前兆。

 7、 地光异常

  地光颜色多种多样, 以红色与白色为主。

 其形态也各异, 有带状、 球状、 柱状、 弥漫状等。

 一般地光出现的范围较大, 多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分钟内出现, 持续几秒钟。

 8、 地气异常

  地气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雾气, 又称地气雾或地雾。

 这种雾气, 具有白、 黑、 黄等多种颜色, 有时无色, 常在震前几天至几分钟内出现, 常伴有怪味, 有时伴有声响或带有高温。

 9、 地动异常

  地震尚未发生之前, 有时也会感到地面晃动, 这种晃动与地震时不同, 摆动得十分缓慢,地震仪常记录不到, 但很多人可以感觉到。

 、

 10、 地鼓异常

  地鼓异常指地震前地面上出现鼓包。

 与地鼓类似的异常还有出现地裂缝、 地陷等。

 11、 电磁异常

  电磁异常指地震前家用电器如收音机、 电视机、 日光灯等出现的异常。

 最为常见的电磁异常时收音机失灵。

 二、 平时防地震准备

  1、 全家人都要知道煤气及电源开关的位置及如何使用开关。

 家中随时准备干电池、 收音机、 手电筒、 急救箱等物品, 要放置在固定位置, 家人都要知道。

 2、 家中摆放的物品或装饰品, 首先要考虑牢固、 安全、

 3、 家中应备有家用消防器材, 并要知道如何使用。

 4、 地震时家中哪里最安全人人都要知道。

 5、 平时了解居家、 工作场所、 学校附近的可应急避难场所, 地震时就可能撤到安全的地方。

 6、 要了解自己天天接触的建筑物, 像学校教学楼、 寝室、 家中的房屋等。

 直到哪种结构的建筑物抗震性更好。

 一般而言, 剪力墙结构好于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好于砖混结构, 砖混结构好于砖石结构, 砖石结构比土坯墙抗震。

 有些楼房, 其露面构件采用预制板, 由于其整体性较差, 地震中容易发生整体倒塌。

 7、 家中要准备地震急救包, 放一些必需的物品, 如手电筒、 半导体收益及、 食品、 矿泉水、 药品、 以及绳子、 小锤子等。

 以上是家中最基本的准备事项。

 三、 地震发生时怎么办

  地震时最重要的是保持镇静, 不要惊慌失措, 不能失去理智, 特别是不要恐慌, 因为恐慌才是最大的危险。

 每年全球发生的地震, 大部分时中小地震。

 7 级以上的大地震很少。

 根据统计, 在地震发生时, 真正由于灾难本身原因发生死亡的病不算太多, 危及发生时,多数人只会随别人行动, 而不能冷静地思考, 由于逃生不能的促使, 仓惶中因跳楼、 拥挤、践踏而死伤的却不少。

 很多时候不是地震本身造成了伤害, 而是惊慌失措的踩踏等制造了二次伤害。

 专家认为, 地震发生时, 至关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醒, 要有镇静自若的心态。

 主震发生时,持续时间平均只有 12 秒。

 此时要保持冷静, 在 12 秒钟内要根据具体情况, 瞬间做出避险抉择。

 根据专家的建议, 当地震发生时, 如下的知识非常重要。

 (一)

 在学校

  能撤离时, 迅速有序地疏散到安全的地方。

 不能迅速撤离时, 要因地制宜就近避险。

 1、 在教室:

 如果学校内教室为砖砌平房或者是楼房的一楼、 低楼层, 地震时坐在离门较近的学生, 可迅速从门窗逃出教室, 撤离到校园中的开阔地带, 如操场等地。

 离门较远,如果来不及出逃, 迅速就近躲在课桌下面或者墙根下, 双手抱头或者用书包保护头部。

 注意:

 ①上课时候千万不要锁教室的后门。

 地震发生时, 坐在门边的同学要立即打开教室后门, 防止教室门变形后无法打开; 坐在开关附近的同学应顺手关闭教室的电灯、 电扇的电源。

 ②如果楼层较高, 千万不要跳楼、 跳窗, 也不要在教室里乱跑、 争抢外出。

 在高楼, 强震时不可贸然外逃, 因为时间来不及。

 盲目乱跑, 不仅不能逃生, 还极易发生踩踏挤伤。

 如楼梯口拥挤, 有的可迅速分散到跨度小的房间, 如洗手间、 小办公室等; 有的可迅速就近躲避在课桌、 讲台下; 靠内墙的同学要紧靠墙根。

 外墙容易倒塌, 不能靠近。

 学校教学楼多为框架结构, 具有一定的抗震性。

 ③从高楼向下转移时, 千万不要跳楼, 也不能乘电梯。

 主震后一般有余震, 要在两次地震的间隙迅速撤离, 以防余震和火灾等并发灾害。

 ④要注意保护头部, 以防异物砸伤。

 地震时房屋倒塌会导致产生大量的灰尘, 许多人因此窒息而死, 要用口罩或者毛巾、 衣服(用水浸湿、 拧半干后更好)

 等捂住嘴和鼻子, 闭眼。身体取低位, 以免摔伤; 远离玻璃窗, 以免被玻璃扎伤。

 不要到阳台、 窗下躲避, 这些地方容易崩塌。

 不要到处跑, 不要随人流拥挤, 以免发生挤压踩伤。

 (2)

 在操场、 室外。

 ①站立不稳时, 可原地不动蹲下, 以免在地震中摔倒。

 不要慌张地往室内冲。

 ②双手抱住头部, 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如电线、 标牌、 盆景等。

 ③远离在建中的建筑物。

 ④在山区, 要警惕滚石、 山体滑坡、 泥石流、 山洪、 崩塌等。

 (3)

 若在多媒体、 多功能教室等地方, 如来不及撤离, 可就地躲在排椅下, 用书包等物保护头部, 注意避开吊灯、 电扇等悬挂物, 待主震过后尽快撤离。

 (二)

 在家中

  1、 地震一旦发生, 首先要保持清醒、 冷静的头脑, 及时判别震动状况, 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 这一点极为重要。

 2、 正在用火、 用电时, 要立即灭火和断电, 防止烫伤、 触电和发生火灾。

 3、 立刻将门打开, 尤其是坚固的防盗门, 以免主震过后撤离时, 房门、 大门变形卡死无法进出。

 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 如何逃脱的方法, 准备好梯子、 绳索等。

 在坚固的楼房中(如框架结构)

 , 强震时不要试图跑出, 因为时间来不及。

 冒失往外跑易遭掉落物击伤。

 迅速寻找坚固的梁、 柱附近或坚实的床、 家具旁、 内墙墙根、 墙角处等易于形成三角形空间的地方躲避, 也可转移到承重墙角多、 开间小的厨房、 洗手间、 储藏室去暂避一时, 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 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 具有较好的支撑力, 抗震系数较高。

 并顺手用被褥、 枕头、 棉衣或脸盆等加强保护头部, 应远离玻璃窗、 门, 因为玻璃窗、门最容易破裂伤人。

 万万不能在窗户、 阳台、 楼图、 电梯及附近停留。

 墙角要选择房间内侧的, 因为外侧的墙在震动中容易倒塌。

 家中哪些家具坚固, 平时心中要有数。

 小地震时躲在桌子等家具底下确实可以避免被上面掉下的东西砸到, 但是碰上大地震,哪些躲在桌下、 床下和柜子里的人往往是最先被压到的。

 由台湾“9•21” 大地震的经验可以

 知道, 躲在桌子底下许多人被压遇难, 蹲在钢琴旁边的很多人活命。

 因为碰上大地震, 屋顶和屋梁垮下来的时候, 屋里哪些结实的东西可能撑住, 可能留下侧边一小块活命的空间。

 至于躲在桌子床下的, 则可能被桌子和床架压到。

 大震还是小震事先是无法预知的。

 所以不管大小, 最好挑上面没有大的危险物(譬如吊灯、 会垮得书架、 高处的电视等)

 , 而且有特别结实的东西的旁边躲避。

 若住在平房或楼层低的房间, 则应冲出门外, 同时注意保护头部, 可用双手抱头或者用随手能找到的枕头或垫子、 盆当作“头盔” 。

 千万别跑出来站在楼旁边, 一免被上面落下的重物或玻璃伤到。

 要跑得越远, 而且跑到空地上。

 总之, 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 审时度势, 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三)

 在街上 1、 在街上, 要赶紧撤离到空旷处, 要远离危险的地方。

 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 瓷砖以及广告招牌、 霓虹灯架等, 可能掉下伤人, 因此在街上时, 最好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 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 尽可能做好自我保护的准备。

 要镇静, 尽快避开高大建筑物, 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远离过街天桥、 立交桥、 高烟囱、 水塔、 狭窄的街道、 危旧房屋、 围墙、 女儿墙 、雨篷、 砖瓦木料、 自动售货机以及化学、 煤气等工厂和设施, 就近喧杂开阔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 以免摔伤; 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2、 如果正在过桥, 要紧紧抓住桥栏杆, 防止在地震时颠簸摇晃中坠落桥下。

 主震过后立即向可靠近的岸边转移。

 3、 如遇到起火或者有毒气体泄露, 要选择在上风向有水的地方躲避。

 4、 如在楼群密集区, 附近找不到开阔的地方, 根据具体情况, 可以进入路旁大楼里暂避, 以免被高空坠物砸伤, 待主震过后撤离到开阔地带。

 避开其他危险场所:

 尽量远离加油站、 煤气储气罐等有毒、 有害、 易燃、 易爆的场所和设施。

 五、 如何互救

  震后被埋压得时间越短, 被救者的存活率越高。

 地震后, 外界就在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就在现场。

 在外援队伍到来之前, 同学之间、 师生之间、 家庭和邻里之间应当自动组织起来,积极地开展互救活动。

 救助工作的原则是:

 救近救易, 先易后难

  1、 听仔细:

 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 呻吟、 敲物声。

 2、 挖得准:

 抢救时, 要根据房屋结构, 确定被困人员的大致位置, 不要盲目乱挖乱扒,以防止意外伤亡。

 不要破坏了被埋压人员所处空间周围的支撑条件, 引起新的垮塌, 使被埋压人员再次遇险。

 3、 施救得法:

 救援必须讲究方法。

 (1)

 要先易后难, 先救身边的, 先救强壮人员、 医务人员, 以增加帮手壮大抢救力量。

 (2)

 首先要想办法使被埋人员头部暴露, 尽快疏通被埋压人员的封闭空间, 使新鲜空气流入, 挖扒中如尘土太大应喷水降尘, 以免被埋压者窒息。

 营救出来后, 先迅速清除其口鼻内尘土, 防止窒息, 根据情况施行包扎或急救, 并及时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3)

 不要强拉硬拖, 防止新的伤亡。

 (4)

 尽量用小型轻便的工具, 避免重物利器伤人。

 (5)

 注意保护幸存者的眼睛, 由于在黑暗中时间太长, 不能受强光刺激。

 (6)

 如果昏迷的伤员有呼吸、 脉搏, 应把伤员翻成侧卧位, 以防口腔内的分泌物或者呕吐物堵塞气管。

 (7)

 对于颈椎和腰椎受伤的人员, 切忌生拉硬拽, 要在暴露其全身后慢慢移出, 用硬木板担架送到医疗点。

 (8)

 对于埋压过久者, 应遮住其眼部并避免过急进食。

 抢救时要先抢救重伤员。

 预防暴雨

  暴雨是指 24 小时降水量大于或等于 50 毫米的降水。

 在我市, 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出现暴雨天气, 但较大范围的暴雨一般出现在 5 月到 10 月。

  暴雨的主要危害有:

 导致江河湖泊水位暴涨, 淹没农作物, 冲毁农田, 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冲毁道路、 桥梁、 房屋、 通讯设施、 水利设施, 冲垮堤岸堤坝, 造成江河水库决口, 酿成大灾; 引起山洪暴发、 山体滑坡和城市内涝, 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影响生态环境。

  当预计未来可能出现暴雨天气时, 市气象台除立即上报市委、 市政府及相关部门

 外, 还会通过手机短信平台、 电话 12121 以及电视、 报纸等媒体根据暴雨量级由低到高分别发出蓝色、 黄色、 橙色、 红色预警信号, 以提醒市民加强防范。

 当 3 小时降雨量达 100 毫米以上, 或者已达 100 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就会发出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也是暴雨灾害预警最高级别。

  暴雨防范主要措施:

  1. 畅通水道防堵塞。

 暴雨持续过程中, 应确保各种水道畅通, 应防止垃圾、 杂物堵塞水道, 造成积水。

  2. 修好屋顶防漏雨。

 暴雨来临前, 城乡 居民, 应仔细检查房屋, 尤其是注意及时抢修房顶, 预防雨水淋坏家具或无处藏身; 预防雨水冲灌使房屋垮塌、 倾斜。

  3. 关闭电源防伤人。

 暴雨来势凶猛, 一旦家中进水, 应当立即切断家用电器的电源, 防止积水带电伤人。

  4. 减少外出防意外。

 暴雨多发季节, 注意随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预警信息,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和出行计划, 尽量减少外出。

 5. 远离山体防不测。

 山区大暴雨有时会引发泥石流、 滑坡等地质灾害, 附近村民或行人尽量远离危险山体, 谨防危情发生。

  应急要点:

  1. 水中行, 避井坑。

 出行遇到暴雨引起大面积积水, 特别是儿童、 妇女...

推荐访问:自然灾害预防 自然灾害 预防 优秀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