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完整文档)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完整文档)

发布时间:2022-09-25 08:3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完整文档)

 

 长布镇蒲江小学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学校教育正在面临新的变革, 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求得更好的发展, 立足于创建学校品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进一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 加快学校自主发展步伐, 促进学校持续、 和谐、 健康地发展。

 特制定学校近中期发展规划。

 一、 背景分析 (一)

 学校概况 我校地处原州区西北部, 是一处乡 镇农村小学。

 学校学生近几年稳定在 300 左右,6 个教学班, 教师 14 人。

 其中, 小学学高级教师 10 人, 小学一级教师 4 人。

 (二)

 发展优势 学校经过长期艰苦的发展, 已初步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无论硬件和软件建设都有了长足进展, 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在新课改背景下,“团结、 合作、 和谐、 发展” 已在学校教职工中形成共识,“学校在和谐中发展, 教师在协作中进步, 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2、 积极开展学校制度建设、 校本课程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

 3、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 常规化管理逐步走向过程化、 具体化, 校本研究走向正规化, 教科研活动有机结合、 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效果显著, 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以德治校取得明显变化, 人性化管理唤起学校谋求发展的迫切需求。

 这是师资流动与政策变化都难以削弱的优势;

 4、 良好的校风、 教风和学风已经形成。

 几年来, 认真实践为学生众生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 着力打造良好的校风、 教风和学风。

 广大教师积极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形成了我校教师独特的教风, 从而提高了学校办学效益和质量。

 在近几年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中,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三)

 面临问题 通过对以往工作的总结, 确认了学校发展中蕴藏的潜在优势,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无视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的种种问题。

 通过与教师、 学生、 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的访谈、 书面调查, 我们发现以下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1、 丰厚的校园文化尚未形成, 品牌概念意识不强。

 近些年来, 特别是通过争创省级规范化学校, 学校的发展开始由粗放型发展向提升内涵型转变, 这种转变要求我们立足于学校传统, 高瞻远瞩把握未来, 分析学校自身优势与不足, 形成学校的个性化, 打造学校品牌。

 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意识不强。在学校发展中, 形成了学生乐学、 教师敬业的优良传统, 学校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但

 没有充分发扬、 利用, 缺乏对文化积淀整合的创新意识。

 因此, 学校没能够在充分把握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丰富的校园文化。

 2、 学校质量内涵的个性不鲜明 质量内涵应当由学校结合当地社区需要、 经济发展需要、 学生实际现状与发展需要而提出, 并不断改进, 最终形成富有学校个性化特色。

 教育方针是国家对办学质量、 办学方向等宏观层面的基本要求, 它没有必要对学校的质量内涵做出详尽的规定。

 在以往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学校缺少这一方面的理性思考。

 3、 教育改革过程中学校引领作用的发挥不充分。

 教育改革以来, 学校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改革模式, 积累办学经验, 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 学校并没有充分发挥深入研究探索、 实验的功能, 改革基本上是一种被动行为。

 实践证明, 变革的实践产生新的理念, 新的理念又将带来新的探索与变革, 只有形成良好的理念与实践变革的互动关系, 学校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

 4、 教师专业化发展不足。

 随着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 教育模式、 育人方式呈现多样化, 以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

 由于以前“应试” 教育较为注重学科知识, 忽视学生其它能力, 以致于限制教师的发展。

 因此, 很难适应今天的教育。

 只有突破以往教师专业结构, 才能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5、 教师、 学生素养的提升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 教师的责任心、 课堂教学水平近几年虽有明显提高, 但由于历史原因, 教师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教育理论素养还应该进一步提升。

 学生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一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缺乏积极进取的动力。

 教师和学生的这些品质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

 6、 办学条件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 亟待进一步改善 尽管近几年学校尽力改善办学条件, 更新教育教学设施设备, 但与现代化小学相比明显落后, 就是与辖区内同类学校相比也不再具有优势, 既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形象, 又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如何争取加大投入力度, 使学校面貌能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是学校自身应该值得研究的问题。

 通过现状分析, 不难看出:

 尽管学校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 但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在优势, 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上述问题, 是学校欲求进一步发展、 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打造学校品牌所应高度重视的。

 历史赋予了我们的责任, 我们有义务努力去探索改革解决。

 二、 发展目标 (一)

 办学思想

 以“办一流学校, 育一代英才” 为目标, 以 “尊重人、 发展人、 完善人,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为办学宗旨, 坚持“文化理校, 依法治校、 科研兴校、 特色强校” 的办学思路, 全面落实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力求通过人文关怀和人性化教育, 打造 “阳光” 校园文化, 提供健康、 快乐、 温馨的校园生活,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二)

 办学宗旨 德育为首、 教学为主、 育人为本 校训 育德

 启智

 健身

 成才 (三)

 办学理念 教书育人

  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

  环境育人

  活动育人 “教书育人” :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 。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 是为了人的一切。

 我们教育信念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

 让每个学生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管理育人” :

 在各项规章制度的管理基础上, 将管理不断引向深入、 规范、 有效。围绕学校办学目标, 将管理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每一方面、 每一环节、 每一岗位, 真正做到依法治校, 依法治教。

 “服务育人” :

 让每个学生都在 线怕小学的学习过程中, 树立正确的动机、 浓厚的兴趣、 稳定的情绪、 坚强的意志、 开朗的性格, 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奠定基础的人。

 “环境育人” :

 以优美的环境,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校处处洋溢生机与活力,让学校成为学生求知的学园、 成长的乐园、 生活的花园。

 “活动育人” :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 具有有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精神;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严格的纪律性和自我约束力。

 (四)

 办学目标 要使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劳动、 学会生活、 学会健美和学会审美, 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和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教师发展目标:

 “争做阳光教师, 享受阳光教育”

  阳光教师” 的定位要求是:

 “面对生活, 有阳光般健康的心态与体魄;

 面对教研, 有阳光般积极的热情;

 面对孩子, 有阳光般灿烂的笑脸;

 面对同事, 有阳光般温暖的态度;

 面对发展, 有阳光般不息的能量”。

 努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 业务过硬、 教育理念新、 文化素养高、 科研能力强、 富有

 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 整体结构合理的阳光教师队伍。

 具体发展指标:

 有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需求——把工作当作享受, 在育人的同时育己, 在成事中成人, 在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同时焕发教师自己的生命活力, 真切地享受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

 有高尚的师德——善良、 公正、 爱心、 责任感是师德的核心, 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心, 对家长的热心, 对同伴的贴心, 对事业的追求。

 有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艺——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规律, 智慧地、 艺术地教育学生, 驾驭课堂教学。

 有较强的课程开发和教育科研能力——不再是课程忠实的执行者, 而是课程的开发者; 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教学“操作工”, 而是一个思考者, 一个思想者, 一个研究者。

 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能力——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并能灵活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学校发展目 标:

 打造管理规范、 设施先进、 环境优美、 活动丰富、 质量优质的阳光校园。

 (五)、 基本策略 △突出一个主题

 改革与发展 △ 确立“三种意识”

 1、 生本意识。

 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学校要发展, 关键在于培养的学生是否有质量、 有特色。

 2、 师本意识。

 确立教师是学校发展第一根本的理念。

 针对学校实际, 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创新工作机制, 积极实施“名师工程”。

 并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需求搭建各种平台, 提供更多帮助, 让不同层次的教师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和发展。

 3、 校本意识。

 立足学校教研、 校本管理, 牢固树立学校即家庭, 学即研究、 教室即研究室、 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 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加强教师与教师、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

 形成教师自我发展、 自我提升、 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

 △实施策略 师生发展策略:

 1、 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 以德育实践为重要载体, 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① 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② ②狠抓小学生养成教育。

 ③着力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④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⑤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⑥完善学校、 社会、 家庭“三位一体” 的工作机制。

 ⑦强化法制、 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

 ⑧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育人功能。

 2、 以优化教学管理为着眼点, 以课改实验为抓手, 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

 进一步规范教学常规 ①严肃执行教育政策法规, 认真实施新课程标准, 开齐开足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 严格按课表上课, 不擅自更改或挤占活动型课程。

 ②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时间和质量。

 ③强化值周教师职责, 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学常规进行问卷调查、 随机抽查, 坚决杜绝松、 懒、 散、 应付了事现象, 努力走“轻负担、 高质量” 的教改之路。

 (2)

 深入推进课改实验 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新方法, 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扎实推进课改实验工作。

 积极探索对“新教材、 新理念” 的教研新路, 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素质、 课堂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大力提倡每位教师写教学反思, 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交两篇教学案例, 一篇论文, 并通过各种交流活动实现资源共享。

 确立“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理念, 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 引导学生改进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兴趣;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从培养学生掌握初步的学习方法着手, 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等习惯。

 改革教师工作评价机制, 期中、 期末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

 教案编写、 作业批改、 听课评课、 工作态度等, 奖优罚劣。

 (3)

 做好评价工作:

 ①修订学生评价体系。

 注重学生发展过程特点的描述, 重视学生发展过程的全面性评价。

 ②发挥检测的评价与反馈发展功能。

 根据新课程标准, 做好形成性检测、 抽查和年段过关质量调研工作, 认真进行教学质量分析, 及时反馈, 查漏补缺。

 ③建立竞赛(比赛)

 制度。

 定期组织口算、 朗读、 书写、 作文、 英语、 美术、 书法、计算机等知识、 技能和素质竞赛活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以建设校本教研制度为出发点, 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 努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1)

 优化教研组。

 坚持“以老带新, 以强带弱” 的原则, 合理组建教研组, 选聘

 爱岗敬业、 积极上进、 业务能力强、 关心教师团体成长的同志担任教研组长。

 (2) 加强校本培训。

 健全校本培训体系, 营造学习、 研究氛围, 做到统一要求和按需培训相结合, 集中培训、 定期讲座和个体自学相结合, 定期组织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 时事政治和有关的重要文章, 认真组织开展现代教学技术和各类业务培训,力求教、 研、 训的有机统一, 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教育理论水平。

  (3) 强化校本教研。

 各教研组每周集中一议, 及时讨论、 解决遇到各自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记录下来, 月底在学校教研大组活动时汇报交流。

 每位教师每学期在教研组内上一节以上公开课, 认真做好听课记录, 并积极参加评课活动。

 评课时, 要求听课教师人人发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重点指出存在的问题。积极参加其他教研组的听评课活动。

 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有一次外出学习、 培训的机会, 市级以上听课回来, 必须在一周内上好汇报课。

 开展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

  (4) 大力推进现代化技术教学。

 每学年对教师进行一次以上多媒体知识的培训, 提高教师学习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能力, 发挥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设备的特有优势, 使之达到与课程、 教材、 教学的有机整合。

  (5) 积极实施“名师” 工程。

 ①不断完善《学校教师管理条例》。

 对教师的政治思想、 职业道德、 教学水平、 班队工作、 基本功水准、 科研能力以及教育理论的掌握与运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要求。

 ②通过请进来、 走出去等途径, 精心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 促使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③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积极探索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 并让教师自主评价自身所获...

推荐访问: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完整 文档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