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心组研讨发言】新征程上坚决扛起三大光荣使命,供大家参考。
【中心组研讨发言】在新征程上坚决扛起三大光荣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江苏工作作出重要讲话指示,为江苏发展擘画蓝图、指引航向。2014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明确提出要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迈上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牢记殷殷嘱托,全省上下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高站位领会把握“三大光荣使命” “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和“十三五”与“十四五”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赋予江苏在新发展阶段的新使命新要求。这三大光荣使命,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总目标和对江苏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既是一脉相承的,又饱含着对江苏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的更高期望,定位更高,内涵更丰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江苏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起笔之地,引领时代风气之先,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每隔几年就迈上一个新台阶。从农村改革率先突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全省经济实现“由农到工”的历史跨越;从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了经济发展“由内到外”的重大转变;从大力转变发展方式、率先发展创新型经济,经济发展开启“由大到强”的转折。正是坚持咬定发展目标不动摇,才使江苏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党的领导下,江苏人民发扬实业传统、实干精神,党群一心、埋头苦干,在全国较早越过温饱线。改革开放初期,苏南地区火热的建设场景为邓小平同志的小康社会构想提供了灵感和信心。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江苏率先制定并持续实施“富民强省”战略,人民群众较早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決战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江苏顺应“四化”同步要求,着眼重构城乡关系,推动苏北农房集中改善,有序引导农民按照城镇化规律居住。各地在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同时,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高质量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江苏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民生答卷更有“厚度”,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十三五”期间,江苏经济总量连跨三个万亿台阶、突破 10 万亿元人民币。2021 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超 11 万亿元,人均 GDP 居各省、自治区之首,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10%。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和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历史性转变,彰显出“强富美高”鲜明特质。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才能“在谋一域中谋全局”,不断提升发展新境界。奋进现代化新征程,践行好三大光荣使命,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当好领跑者、创新者、示范者。要坚持面向世界、引领未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坐标系和世界现代化建设的参照系中来审视谋划江苏的新定位,以现代化的理念、标准、思路系统谋划推进各项工作,以高质量发展的过硬成果开辟未来,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省域现代化范例 进入新发展阶段,江苏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更大手笔,自觉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勇当开路先锋,更主动、更准确地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更好地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不断巩固和放大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先行优势。江苏
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全面系统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聚焦重点领域,紧盯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咬定“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目标等重点任务,塑造以创新为核心的系统性竞争优势,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努力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省域范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江苏更加强化创新驱动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建设科技强省、制造强省、开放强省等方面放大核心优势,尤其是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出科教大省的应有担当。只有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才能在高水平扩内需、促开放、畅循环以及地域风险中发挥关键性的、重要的作用。在新征程上为全国发展大局做出更大贡献,江苏着力破除制度性障碍,努力形成制度化成果,在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上为全国提供更多样板示范。
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
章,是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的总任务与未来目标。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江苏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勇当我国科技与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争当全国高质量发展的表率,当好全国发展的重要“压舱石”。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江苏准确把握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这一本质特征,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打造具有江苏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成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枢纽,以江苏一域之发展为全域增光添彩。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江苏立足当前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刻内涵,让全体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享受高品质生活。
以更高水平改革创新驱动现代化建设 加快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努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发挥江苏拥有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促进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预期目标。聚焦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
度融合,积极开发应用场景,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赋能产业转移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把江苏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经济高地。要进一步聚焦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产业集群集聚的卡点,集中攻克一批制约产业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核心技术,通过形成一批国产化替代的原创成果,大幅提高产业技术自给率和安全性。
更加突出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担当作为。通过系统化的改革创新,激活科教人才资源和产业基础雄厚的双重优势,有效提高经济创新力、竞争力和控制力。全面增强江苏的创新能力,要处理好“高原”“高地”和“高峰”的关系,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集聚优势,着力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支撑能力的同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把构筑国际国内的创新策源地和“头部”科技企业的引培作为重点,努力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充分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全力支持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推动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承担更多战略任务,创建更多国家级平台载体。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凤凰涅槃。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在绿色低碳、减污降碳中协同发力,探出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十四五”期间,江苏要在产业转型升级、重构全省生产力布局的战略行动中,统筹推进专项领域的碳达峰工作。必须根据未来生产力布局的空间腾挪,加快在沿江、沿海地区建立具有全国影响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大力推进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持续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建设更加绿色低碳的美丽江苏,打造美丽中国现实样板,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有序提升沿海、沿淮和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快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国土空间格局,让绿色成为美丽江苏最靓丽的标识。
坚持一体联动优化省域生产力布局。在协同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上发力,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为抓手,共创沿沪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示范带。更高水平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更大力度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沿江沿海生产力布局。着力提升扬子江城市群发展水平,加快宁镇扬、苏锡常一体化进程,努力把沿江地区打造成全省现代化建设先行带、引领带。以建设苏锡常、南京和徐州三大都
市圈为重要支点,统筹推进沿江、沿海、沿大运河和欧亚大陆桥东段的产业腾挪和生产力布局。要推进南北共建园区的高质量發展,切实将苏南苏北共建产业园区以及长三角地区跨省域的结对合作,作为畅通省内与长三角经济循环的重要抓手,探索创新飞地、园中园等模式的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江苏沿海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以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四化同步”集成改革为牵引,以县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探索后发地区跨越式现代化建设之路。
扎实有效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富有江苏特色的高质量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以推进共同富裕的扎实举措取得过硬成果。要立足新起点,在现代化赛道上来推动共同富裕,最大限度地激发经济活力、创新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要走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逐步富裕之路,实现由低到高、由局部到整体的阶梯式递进、渐进式发展,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逐步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持续推进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鼓励和支持苏南地区因地制宜探索协力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以期形成在全省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加快完善基
本养老服务制度,健全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务体系,花大力气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要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
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提高政府、企业以及各界风险预防和处置能力,协力建设“韧性江苏”。提前构建预防响应、应急救援和物资储备制度,加快形成“组织成体系、发现智能化、管理可闭环”的城市管理新模式。综合提升事故灾难的预防能力,建立各类风险人防、物防、技防的监测网络。增强对极端自然灾害的响应能力,检验重点大中城市在重大突发事件下各种资源的承载力和调配能力,着力提升城市与城市群的韧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安全格局。全面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从本质上提升疫情应急处置水平与基层应急处置能力,形成一套务实管用的应对疫情操作规范,以“防得住”保障“放得开”。进一步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高水平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的融合,通过实时管理、溯源管理和预测式管理等手段,
实现智能治理、精准治理,更加精准地服务群众生活、满足民生诉求。
推荐访问:【中心组研讨发言】新征程上坚决扛起三大光荣使命 三大 光荣 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