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延安《解放日报》冬学运动报道パх治延安《解放日报》冬学运动报道传aspan,class=【优秀范文】

延安《解放日报》冬学运动报道パх治延安《解放日报》冬学运动报道传aspan,class=【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2022-09-27 17:0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延安《解放日报》冬学运动报道パх治延安《解放日报》冬学运动报道传aspan,class=【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延安《解放日报》冬学运动报道パх治延安《解放日报》冬学运动报道传aspan,class=【优秀范文】

 

 延安《解放日报》 冬学运动报道的传播学分析 1941 年 5 月 16 日, 为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宣传工作, 《解放日报》 在延安创刊, 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

 报纸初期每天出四开两个版, 1941 年 9 月 16 日改为对开一大张四个版。1942年 4 月 1 日发表改版社论《致读者》, 到 1944 年 2 月 16 日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 发表, 整个改版历时 1 年零 10 个月。

 此次改版对《解放日报》 发展及我国早期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建设具有突出的价值和意义, 它更加确立了党报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发展了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 成为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6 年 11 月解放战争期间,《解放日报》 开始第一次疏散, 11 月 20 日改为两版, 1947 年 3 月 13 日, 报纸撤离延安, 3 月 27 日, 报纸停刊。

 延安《解放日报》 历时 5 年 10 个月零 11 天, 刊出 2130 期, 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的中央机关报, 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初期贡献最大、 影响最深的革命报纸。

 作为第一个在根据地出版的大型日报, 延安《解放日报》 不仅在团结全国人民胜利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揭露并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且积极反映并参与根据地政治军事、 经济发展及社会文化建设, 有力促进了根据地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单从对冬学运动这一“中国成人教育史上重要的一页”①的报道便可窥见一斑。

 一、 陕甘宁边区冬学运动发展概述 据文献记载, 冬学这种教育形式最早出现于我国宋代, 陆游《剑南诗稿· 秋日郊居》 的自注中提到,“农家十月, 乃遣子弟入学, 谓之冬学”。

 作为传统教育形式的一种, 冬学尤其适合北方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 有谚语称“天寒地冻把书念, 花开水暖务庄农”。②1930 年代后期,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和抗日根据地的成立, 冬学在边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单纯传统教育的一种形式, 变为发动群众、 扫除文盲, 广泛开展社会教育的全民运动。

 传统冬学演变为冬学运动, 并成为抗日根据地“最大量、 最经常、 最有效果” 的社会教育组织形式之一, 一方面有效地对边区群众实施国防教育, 发动农民抗战救国, 巩固边区政权, 同时大量

 扫除了文盲, 有力改善了边区群众因文化水平较低, 不利于全民抗战的状况。

 具体而言, 陕甘宁边区冬学运动大致可分为如下阶段:③ 1. 发起阶段。

 1937 年 9 月, 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会议, 提出要开展一次识字突击运动, 当年冬天, 开始大办冬学, 吸收成青年文盲利用冬暇来学习识字。1937 年办起冬学 619 处, 学生 10337 人; 1938 年办冬学 723 所, 学生 12824 人;1939 年有冬学 643 所, 学生 17750 人。

 这一时期, 冬学运动处于初步发起阶段,取得一定的成绩, 在数量上完成了任务, 但学员的大多数是儿童, 与社会教育扫除成青年文盲的初衷仍有差距, 群众对冬学运动也多表示了怀疑和应付的态度。

 2. 快速发展阶段。

 1939 年边区政府提出要消灭三万文盲, 冬学运动随之开始迅速发展, 到 1941 年间大概有 6 万余人参加冬学。

 1940 年办冬学 965 处, 学生 21689 人; 1941 办冬学 659 所, 学生 20915 人。

 这时冬学学员年龄组成上已有很大改观, 部分县区, 成青年已占学生数的 92%, 课程增加了珠算、 卫生等更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内容, 新文字冬学也普遍开展, 极大提高学生的识字率。但这一时期冬学运动仍出现重数量忽视质量, 宣传鼓动方面出现摊派和强迫的动员形式, 部分领导干部甚至包庇其亲属不上冬学, 冬学前的准备和布置还不够充分, 物质提供也多有不足。

 3. 稳步发展阶段。

 1942 年, 随着边区第三次精兵简政开展, 既有教育资源得以优化, 大生产运动成果初现, 为冬学运动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边区冬学运动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虽然学校和学生较前一阶段有所减少, 但每年学生仍在万人左右, 同时学习内容和条件大为改善, 整个冬学质量明显提升, 取得了稳步的发展。

 1947 年 3 月, 胡宗南军队进攻陕甘宁边区后, 冬学暂停, 收复延安和解放新区后, 冬学继续开办。

 二、 延安《解放日报》 关于冬学运动的报道 1941 年《解放日报》 成立之前, 关于边区冬学运动第一阶段(1937-1939年)

 和第二阶段初期(1939-1940 年)

 的情况, 除了从政府文件等相关史料可以看出, 延安《解放日报》 的前身《新中华报》 相关报道中也多有体现。

 如《新中华报》“克服冬学运动中的错误认识与不良倾向”(1937 年 12 月 15 日)、“三个半月来冬学运动的总结(上)”(1938 年 4 月 15 日、 20 日、 25 日)、“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通令——关于冬学问题(1938 年 9 月 20 日)”、 社论“为超过冬学计划

 而斗争”(1938 年 10 月 25 日)、 社论“为扫除三万文盲而斗争”(1939 年 4 月19 日)

 等就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阶段冬学运动的开展情况和问题予以报道,同 1941 年《解放日报》 成立后的报道相比, 具有延续性。④ 1941 年-1947 年, 在延安《解放日报》 出版期间, 笔者查阅了 1954 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套影印版, 排除少数遗漏, 在新闻标题和内容中出现“冬学” 的相关报道有 309 篇。

 (一)

 报道首先呈现出明显的时间性。

 一般集中于当年的 10-12 月及来年的1-2 月, 分别侧重于部署开展和结束总结, 与冬学的开办及运动的展开情况十分吻合。

 数量上, 1946-1947 年受当时内战形势和报纸版面的影响, 报道数量较少;1943 年报道数量也较少, 可能与当时冬学运动的实际开展有关系, 19 篇报道中,有 14 篇是总结去年冬学情况的, 剩余的 5 篇中, 又有 4 篇是关于山东沂蒙、 鲁南、 晋冀鲁豫、 武安等地冬学的筹备与开展, 并且在 1944 年 1-5 月, 关于 1943年冬学运动的总结描述也比较少, 出现的 4 篇, 也多涉及鲁南、 左权、 华中等地。相对地, 仅从报道数量来看, 1944 年应该是边区冬学运动发展最为突出的一年,不管是当年的安排部署开展, 还是来年的总结表彰, 报道的深度和广度都很明显。

 表 1:

 延安《解放日报》 冬学运动报道数量及时间分布 年份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6 月7 月8 月9 月10 月11 月 12 月 合计1941

 0 1 1 1 4 12 16 12 45 1942 14 9 3 0 0 0 0 2 1 9 15 10 63 1943 6 7 1 0 0 0 0 0 0 1 0 4 19 1944 1 3 0 1 0 2 1 13 3 18 10 22 74 1945 26 16 9 3 2 1 2 0 0 10 10 14 93 1946 3 1 0 2 1 0 0 0 0 5 1 0 13 1947 1 1 0

 2 合计 51 37 13 6 3 4 4 16 8 55 52 60 309(二)

 报道普遍而全面。

 1. 在区域上涉及边区市县及其他解放区, 包括有延安、 延川、 延长、 鄜县、 固临、 绥德、 安定、 甘泉、 陇东、 米脂、 镇原、 神府、赤水、 合水、 甘谷, 吴旗、 吴堡、 清涧、 靖边、 新正、 庆阳、 盐池、 志丹、 子洲、淳耀、 华池、 马栏以及太行、 长治、 晋西北、 苏北、 山东、 鲁直、 鲁中、 鲁南、苏北、 晋察冀、 华中、 西北、 晋绥、 襄垣、 武安、 晋冀鲁豫、 左权、 盐阜等。

 2. 在报道内容上, 延安《解放日报》 对冬学运动的报道, 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政策、 指示、 安排、 部署等, 包括除 1943 年外每年都出现的边府发布

 的冬学指示, 市县政府及教育三科关于开展冬学运动的会议讨论, 计划安排、 动员发动, 冬学委员会的工作布置等, 约占全部报道的 20%。

 二是关于冬学运动的开展和开办, 包括不同地区学校间的竞赛, 工人、 驻军、 青救、 市府、 妇救、 自卫军、 少先队、 中学协助办冬学, 冬学教员的训练、 待遇, 校址、 经费、 教材、课程、 教学方法等, 约占全部报道的 40%。

 三是关于冬学运动的总结描述和表彰。包括各地区冬学创办情况, 各学校结课及成绩考核、 经验总结以及表彰先进等,约占全部报道的 40%。

 另外, 这些报道中, 除报纸本身组织的文章, 来自新华社的稿件有 60 多篇, 占全部报道的 20%。

 3. 在版面分布上, 出现在一版的报道 18 篇, 其中包含 2 篇社论,“关于开展冬学运动”(1941 年 10 月 24 日)、《今年的冬学》(1942 年 11 月 24 日); 4 篇较重要的报道, 分别为“教厅发出冬学指示”(1942 年 9 月 9 日)、“边府发出指示 提倡小学民办公助”(1944 年 4 月 23 日)、“边区文教会议十月举行”(1944 年 7月 17 日)、“边区建设的新阶段(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三届边区参议会第一次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边府颁令组织全体军民 实现三年建设计划”(1946 年 5 月 25 日); 其余 12 篇则均为来自新华社的报道, 涉及苏北、 太行、晋西北、 鲁中、 晋绥等地区。

 2 版 205 篇, 除一般消息简讯及少量通讯报道外,还有“信箱”、 工作报告、 工作总结等内容。

 其中, 简讯多以专栏的形式出现,有 “边区点滴”、“延市冬学简讯”、“延安市文教简讯”、“综合报道”、“一月巡回”、“市县简讯” 等。

 “信箱” 栏目 4 篇, 分别为“利用新文字学汉字”(1944 年 9月 13 日)、“对冬学的一点意见”(1944 年 12 月 29 日)、“今年各县冬学外来教员的一个重要任务”(1945 年 1 月 15 日)、“帮助冬学教员”(1945 年 2 月 5 日)。通讯 9 篇, 有报道冬学先进人物的, 也有直接记述某处冬学学校的创办及开展情况。

 3 版 5 篇, 多为消息, 主要集中于 1941 年, 也即改版前, 与《解放日报》改版前的版面设置有关。

 4 版 81 篇, 消息报道也多集中于改版前, 此外, 还有通讯 12 篇, 小言论 2 篇,“信箱” 1 篇,“读者往来” 7 篇, 歌曲 1 篇( 《上冬学》)。

 (三)

 报道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1. 每年报道不同的侧重点。

 作为一项广泛开展的群众运动, 每年边区政府都会根据当时形势对冬学运动提出不同的要求,基于此, 报道侧重点也就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如 1941 年“集中火力, 消灭文盲”、“切实负责合办冬学” (1941 年 10 月 6 日); 1942 年“质量优越、 改良动员方式、

 课程以识字为主、 慎请教员”(1942 年 9 月 9 日); 1944 年的“普遍开办冬学”、“坚持群众自觉自愿原则、 实行民办公助方针”(1944 年 6 月 12 日), “扩展明年识字运动”(1944 年 8 月 25 日); 1945 年“依群众需要与自愿办学, 纠正命令主义的倾向, 又要防止走到放任主义”(1945 年 10 月 27 日); 1946 年“冬学与自卫军冬训结合, 时事教育与识字教育并重, 配合自卫军防奸训练、 推广一揽子冬学与巡回冬学、 分班教育等形式(1946 年 10 月 19 日)。”

 2. 早期关于新文字冬学的报道。

 1941-1942 年, 除一般的关于文件部署、宣传动员、 开展情况的报道外, 新文字冬学可以称为该阶段冬学运动报道的一个关键点。

 先后出现 36 次, 占全部报道的 10%还多, 约占同时期报道的 30%。

 如1941 年 10 月 24 日《解放日报》 社论“开展冬学运动” 在阐述冬学运动对组织战斗、 开展抗日反汉奸的民众教育、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发动群众、 培养学习兴趣的作用和要求外, 还特别指出了要在冬学中推行新文字。

 1942 年 8 月 18 日的报道“今年怎样办新文字冬学” 文中提出教厅召开“新文字座谈会”, 一方面让各县根据去年新文字冬学的基础尽量办新文字冬学, 另一方面再在一定的地区,集中人力, 作全面的深入的推行新文字计划。

 冬学结束后, 还要有专人负责有计划的展开经常的新文字工作。

 3、 中后期报道内容的成熟与丰富。

 随着运动的开展,《解放日报》 关于冬学运动的报道更加成熟, 内容、 体裁、 角度等逐渐丰富全面, 不再局限于对政策、文件的宣传和活动的单纯描述。

 除上述提到的包含有通讯、 言论、 歌曲等多种体裁, 就单篇报道来看, 内容也已经很全面了。

 如 1942 年 1 月 11 日“到冬学去——记延安市裴庄新文字冬学”(海棱)

 就详细报道了该地冬学校舍建设、 经费来源、 学生情况、 新文字冬学、 课程内容(包括青年课、 锄奸课、 体育、 卫生、 唱歌、 时事报告)、 课时设置等各方面的情况。《解放日报》 1946 年 1 月 10 日“绥区文教通讯剪辑”, 分“群众要求学文化”、“学校办的好, 教员作用大” 两个方面报道了绥区冬学部署、 妇女冬学等内容。

 三、 鲜明的党性和组织性 1942 年 4 月 1 日, 延安《解放日报》 发表社论《致读者》, 针对什么是党报,怎样才能使党报成为党的最锐利和最有利的武器, 提出党报必备的四个品质——贯彻坚强的党性, 密切联系群众, 洋溢着战斗性, 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 也即党

 性、 群众性、 战斗性和组织性。

 1942 年 9 月 22 日, 《解放日报》 发表社论《党与党报》, 更加明确提出报纸是集体宣传者和集体组织者, 党报是党的喉舌。⑤ 1、 积极反映党和边区政府关于冬学运动的各项方针、 政策、 要求和部署,及时反映情况, 总结成绩, 揭示不足。

 1941-1946 年间, 边区冬学指示一经发布,《解放日报》 就及时予以原文刊登, 有效传达了边区政府关于当年冬学运动的政策和方针。

 如《解放日报》 1944 年 6 月 12 日“边区政府指示各分区今年普遍开办冬学”, 就原文报道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当日发布的今年冬学指示, 包括冬学制度的历史基础、 现实基础, 工作方针、 宣传鼓动原则、 内容形式要求等。

 同年 8月 22 日, 边府发出关于今年冬学的补充指示信, 《解放日报》 在 25 日便予以全文刊登。

 指出冬学的目的一是识字或增加识字, 二是生下识字运动的根; 冬学要贯彻民办公助方针和群众自愿原则; 课程除识字、 还需传授群众所迫切需要的卫生常识、 珠算; 教学方法上要根据教育对象、 学习...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