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阅读教学“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完整版】

阅读教学“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2-09-28 08:5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阅读教学“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阅读教学“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完整版】

 

 阅读教学的“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 作 者:

 陈仁龙

 作者简介:

 陈仁龙,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实验高级中学教师。

 原文出处:

 《语文教学与研究》(武汉)2017 年第 20178 上期 第 45-50页

 内容提要:

 “举三反一”和“举一反三”作为两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各有优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举三反一,让学生有所积淀,又要重视举一反三,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交互使用,才能优化教学效果。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7 年 11 期

  关 键 词:

 阅读教学/举三反一/举一反三

 一、“举三反一”是语文学习的传统

  从整体上看,“举三反一”是语文学习的传统。《文心雕龙》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意思是练习很多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很多把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学习语文也是这样的道理,要多多阅读各类文学作品,从中感知遣词造句、描摹景物、刻画人物、阐释事理、运用修辞、表达主旨等

 规律,然后才可以模仿作文。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古代教学采取简单易行的“举三反一”的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其基本做法是:多读书,多背诵,多积累,先整体感悟,无需彻底弄清楚文章的深层含义,读多了,背多了,量变产生质变,写作就轻松了。诚如特级教师韩军所言,大量积累、积淀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只举一,则永难反三,此乃铁律!这样学习语文,多快好省。

  事实上,古代不少诗人和作家都阐述过“举三反一”的道理。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形象地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基本关系,读书是基础,多多益善。欧阳修说:“作诗须多诵古今人诗。不独诗尔,其他文字皆然。”欧阳修的论述强调了一个道理,即读书是写作的根本。明代程端礼云:“读书如同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意思是说:读书就像熔化青铜,把铜块收集起来放入熔炉中,然后就用皮风箱给炉火扇风,不到铜全部熔化就不停止,所以非常地费工夫。而写文章就像铸造铜器,这时铜已经熔化了,按照模具的形状来铸造成各种各样的铜器,那是一经冶铸就能成功的事情,只要识得模具,铸造过程全不费力。程端礼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读书和写作的关系。写作必须基于读书,书读得越多,写作就会越轻松,也就是说,只有先“举三”,然后才能“反一”。

  为什么“举三”可以“反一”?

  第一,读书能够积累丰富的素材

 书籍是人类经验的总结,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赋形,是智慧的结晶。我们如果能够博览群书,那么就可以博古通今,写作时就能左右逢源。诚如作家邹韬奋所说的那样:“当我拿起笔写作的时候,只要有用得着的任何文句或故事,它竟会突然出现在我的脑际驰于我的腕下。”中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材料的贫乏。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就是要多读书。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先吸收丰富的知识,才能有思想倾吐。“读书破万卷”,就是往头脑里输入信息,“下笔如有神”便是输出信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饭,首先要有米;要写文章,首先要有材料。马克思写《资本论》时,钻研了近 1500 多种书籍,从 600 多本著作中引用了 2900 多个材料,还从 54 种报刊、56 种会议材料中引用了大量素材。尽管中学生的写作与马克思的写作不是同一个概念,不能相提并论,但是,道理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写作离不开材料这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写作就无从谈起。

  第二,读书能够丰富各种知识

  写作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写作的时候,需要调动各种相关联的知识。各种相关联的知识从哪里来?一是从实践中获得,一是从书本中获得。由于人生短暂,我们不可能事事亲自实践。所以获取知识最好的途径就是读书。在阅读时,我们可以学到各种知识。比如我们可以从《史记》中学习到有关国家、朝廷、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从《红楼梦》中学习到有关政治、经济、科举、教育、管理、医学、建筑、道教以及为人处世等等方面的知识。恩格斯在评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时说:“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

 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这虽然是恩格斯个人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的评价,但是它足以证明读书可以学到各种知识。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高尔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马克思博览群书,知识精深,所以他“不论遇到什么题目,非常丰富的有关事实和见解立刻就涌上他的脑海”。可见读书越多,知识越丰富,综合能力越强,出言立意也必然显出高远。

  第三,读书能够借鉴各种写作方法

  许多语文教师喜欢对学生谈论各种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但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并不明显。其实,让学生多读书,从别人的文章中学习写作方法,效果更好。天下妙文帙卷浩繁,尽管内容各不相同,但是相同文体的写法大同小异。议论文总是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行阐述;记叙文往往先设置悬念或总提全文然后揭开悬念或分层叙述;说明文一般依据一定的顺序分层说明。尽管每个作者才学胆识不同,写作过程可以灵活变化甚至不断创新,但我们仍然能够探求个中奥秘,找到相同的规律。清代孙洙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仔细分析这句话,有三层意思:其一是说要读得多,“三百首”不是实际数字,而是指数量多,读多了,自然就会写诗,这就是“举三反一”;其二是告诉我们,要想写好诗要有选择地读,要读精品,读上乘之作——唐诗就是诗歌中的上乘之作;其三是告诉我们要细读、细品、玩味,找出写作方法和写作规律——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熟读”。鲁迅的写作实践验证了这些道理,鲁迅在谈到写短篇小说的经验时说,自己就是将古今中外的百来篇小说反复研读,反复揣摩,才开始写小说。为什么反复研读,反复揣摩?就是为了找出写作方法和写作规律。古人说的

 “文选烂,秀才半”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有意识地通过读书借鉴他人的写作方法,作文的进步自然就更快。

  第四,读书能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读书能够增强语感,提高表达能力。什么叫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它是从整体上感受语言对象,进而体验出一种语言模式。古代私塾先生教授学生的办法就是读,摇头晃脑的读,读着读着就自然背下来了。这样的读书和背诵,自然就有了语感。诵当然还包括背诵。巴金能够背诵《古文观止》200 篇,茅盾能够背诵《红楼梦》,最终他们才写出了《家》《春》《秋》和《子夜》等著作。

  二、举一反三是现代语文学习的方式

  我们现在进行各种学科的教学,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举一反三”。其实,这种教学方式也是古已有之。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人们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一成语。它告诉我们,学一件东西,要进行必要的思考和归类,灵活地运用到其他相似的事物上。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他要求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在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点拨、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然值得提倡。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倡导“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认为语文教学效果不佳正是因为教师没有教会学生“举一隅”而“三隅反”,所以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

 有效阅读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是要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举一隅”以达到“三隅反”之目的,所以语文教材尽管例子有限,但是如果把这些例子用好用活,我们的教学就完全可以起到“金针度人”的效果。“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重视分析、梳理、归纳,重视迁移能力的培养,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重点、抓住肯綮,讲深讲透,将事物的规律揭示出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法可依,触类旁通。具体说来,教师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注重梳理、归纳、对比

  实践证明,梳理、归纳、对比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理清课文的思路,找出相似的内容,区分不同的内容,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真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在初中课文中学生学习了范仲淹的词《渔家傲》,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在高中课文中,学生又学习了杜甫的《登高》,最后一联的诗句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另外,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有这样的句子:“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临江仙》也是学生熟悉的词,因为它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还有近代李叔同(后来的弘一法师)所做的《送别》一词中有:“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送别》词也是学生熟悉的词,因为读过小学的中国儿童,都会学唱李叔同这首《送别》。那么,在这些诗词中,都有“浊酒”这个词,“浊酒”是什么意思?作为诗歌的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又有怎样的寓意?另外,

 与“浊酒”对应的词是“清酒”,“清酒”又是什么意思?“清酒”在诗歌中又有怎样的寓意?

  如果我们能够根据不同作者、不同环境、不同感受,进行仔细梳理,那么既可以明白“浊酒”的一般意义,也可以明白“浊酒”这个意象,在不同诗句中具有的不同寓意。同时通过对比,也能够区分“浊酒”和“清酒”的寓意。

  其实,要解释浊酒和清酒的意思并不难。简单地说,浊酒就是没有经过过滤的黍酒,因为有酒渣在里面,所以喝起来口感会差一些,因而相对劣质。而清酒就是滤去渣滓的酒,喝起来口感较好,因而质量比较好,是上乘的。这是浊酒和清酒的一般性区别。

  而要理解浊酒和清酒的意象,就要结合具体语境。范仲淹的《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浊酒”,主要表现出征战生活的艰辛,也表达了诗人心里的无比复杂和矛盾:一方面征人非常思念相距甚远的家乡和亲人,另一方面他们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打退进犯的外敌,收复失土,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的“浊酒”,则需要结合杜甫的身体状况分析:当时杜甫生活在夔州,生命之烛即将燃尽,“新停浊酒杯”写出了自己身体的衰败,不胜酒力。整句诗也写出了杜甫颠沛流离生活的贫穷窘迫,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无奈。杨慎《临江仙》“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中的“浊酒”,是相聚的朋友叙旧的凭借物,只有通过它,朋友的聚会才有温度,谈论起来方能无拘无束,而且敢于傲视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李叔同《送别》“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的“浊酒”,也需要结合当

 时的情况:《送别》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学堂乐歌”具有这些鲜明的特点:一是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所以,在这里,“浊酒”主要是借鉴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表达对离别的不舍和惆怅。由于《送别》叠加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杨柳、笛声、夕阳等这些千百年来送别诗中经典的意象,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集体无意识”,所以,《送别》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而对于“清酒”这一意象的理解,我们可以结合初中语文课本中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这里的“清酒”,显然是上等的美酒,因为朋友为李白送别,不惜花费金钱。而面对金樽美酒、玉盘珍馐,李白却只能“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为什么?因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追求理想的人生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所以,有“清酒”而喝不下,显示出李白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和茫然。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文内容,还是基础知识,我们都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理性的梳理、归纳、对比,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教与学的效益。同时,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养成梳理、归纳、对比的习惯。

  第二,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知识迁移的过程。如果没有知识的迁移能力,就没有办法真正提高语文水平。不论学习什么知识,最终极的目的就是运用。毛泽东说: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比如说,在教授鲁迅先生的作品时,我们发现,鲁迅在标点符号的运用方面特别讲究,具有特色。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教师能够抓住一些典型的例子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就会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妙。那么,在课外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时,学生就会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能够感悟鲁迅运用标点符号的良苦用心。同时,学生在写作时,也会有意识地综合运用各种标点符号,避免作文中只是运用逗号、句号而使文章显得过于单调的毛病。下面列举具体的文段加以说明。

  好个“友邦人士...

推荐访问:阅读教学“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 完整版 阅读教学 举三反一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