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2个中央一号文件,供大家参考。
始于1 9 7 8 年的农村改革, 至今已经历30年风雨。
针对改革不同时期面临的问题和阻力,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 1 2个“一号文件”, 顺应和指导了农村改革, 有力地促进了 农村改革和农业生产, 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一、 1 9 8 2 年1 月 1 日, 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一号文件”, 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 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
之后, 连续4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政策的。
这五个“一号文件”, 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1 9 8 2 年的一号文件, 突破了传统的“三级所有、 队为基础”的体制框框, 明确指出包产到户、 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
这个文件不但肯定了 “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制, 而且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 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二、 1 9 8 3 年1 月, 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 正式颁布。
这个文件从理论上说明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三、 1 9 8 4 年1 月1 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 即第三个一号文件。
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 延长土地承包期。
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 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 5 年以上, 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 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四、 1 9 8 5 年1 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即第四个一号文件。
文件的中心内容是: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取消3 0 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 对粮、 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
国家还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
五、 1 9 8 6 年1 月1 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1 9 8 6 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
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 必须继续贯彻执行。
针对农业面临的停滞、 徘徊和放松倾向, 文件强调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六、 2 0 0 4 年1 月, 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
七、 2 0 0 5 年1 月, 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即第七个一号文件。
在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 着力于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 农民持续增收, 直接带有资金支持的政策占到相当大的比例, 促进中国农业持续发展。
八、2 0 0 6 年2 月, 中央下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即第八个中央一号文件。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行动纲领, 从推进新农村建设入手, 强化对“三农”领域的全方位支持, 更是以人为本地从乡 风村容、 社会文化事业以及民主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 全面求解。
九、 2007年1月 2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下发, 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关于“三农”问题一号文件。
文件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提高农业水利化、 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素质、 效益和竞争力。
十、 2008年1月 3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正式公布。
这是近5 年来第5 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 0 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十一、 2009年2月 1日,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正式公布。
这份文件再度锁定“三农”, 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 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也是中央连续6年发布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十二、 2009年1 2月 31 日, 201 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 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这份文件再度锁定“三农”, 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 2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也是中央连续7年发布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文件推出了 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 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
1 . 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
按照总量持续增加、 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 不断增加“三农”投入。
要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 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都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继续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
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 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 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对各地土地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各项资金征收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继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
2 . 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
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
增加良种补贴, 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 启动青稞良种补贴, 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
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 扩大补贴种类, 把牧业、 林业和抗旱、 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
落实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按照存量不动、 增量倾斜的原则, 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 农
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逐步完善适合牧区、 林区、 垦区特点的农业补贴政策。
加强对农业补贴对象、 种类、 资金结算的监督检查, 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 不准将补贴资金用于抵扣农民交费。
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 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
扩大销区粮食储备规模。
适时采取玉米、 大豆、 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 支持企业参与收储, 健全国家收储农产品的拍卖机制, 做好棉花、 食糖、 猪肉调控预案, 保持农产品市场稳定和价格合理水平。
3 .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
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 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 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
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 定向费用补贴、 增量奖励等政策。
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
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 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 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
农业银行、 农村信用社、 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
加快培育村镇银行、 贷款公司、 农村资金互助社, 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 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
抓紧制定对偏远地区新设农村金融机构费用补贴等办法, 确保3 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 镇。
针对农业农村特点,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监管。
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
积极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 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
鼓励各地对特色农业、 农房等保险进行保费补贴。
发展农村小额保险。
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 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
4 . 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
各部门各行业要主动服务“三农”, 在制定规划、 安排项目、 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村倾斜。
大中城市要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乡 村结对帮扶, 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
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或者设立专项的农村公益基金会, 用于建设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的捐赠支出, 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 2 %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有关部门要抓紧健全科技、 教育、 文化、 卫生等下乡 支农制度, 通过完善精神物质奖励、 职务职称晋升、定向免费培养等措施, 引导更多城市教师下乡 支教、 城市文化和科研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城市医师支援农村。
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
5 . 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针对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办法新措施。
加大家电、 汽车、 摩托车等下乡 实施力度, 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 产品最高限价, 对现行限价内的产品继续实行1 3 %的补贴标准, 超出限价的实行定额补贴, 允许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
根据本地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 补贴对象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
职工。
改善售后服务, 加强市场监管, 严禁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
大力发展物流配送、 连锁超市、 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支持商贸、 邮政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 建设日用消费品、 农产品、 生产资料等经营网点, 继续支持供销合作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 提升“万村千乡 ”超市和农家店服务功能质量。
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 购买汽车和家电等提供消费信贷, 加大对兴办农家店的信贷投放。
1 3 . 努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建立覆盖城乡 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
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 整合培训资源, 规范培训工作, 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林下种养业, 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
推进乡 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积极发展休闲农业、 乡 村旅游、 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 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
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 将农民工返乡 创业和农民就地就近创业纳入政策扶持范围。
加大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 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
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深入开展工伤保险全覆盖行动, 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农民工健康服务, 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抓紧落实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 以输入地为主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政策, 关心农村留守儿童。
1 4 . 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
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落实好教师培训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
农村学校布局要符合实际, 方便学生上学, 保证学生安全。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逐步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落实乡 镇卫生院人员绩效工资和乡 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政策, 逐步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
搞好农村地区妇幼卫生工作和疾病防治, 加强农村食品和药品监管。
积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 远程医疗。
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继续推进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和少生快富工程, 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持制度, 加强和创新农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 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乡 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 农村电影放映、 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综合利用,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 活动。
1 5 .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 政府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
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农村医疗救助、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衔接。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试点步伐。积极引导试点地区适龄农村居民参保, 确保符合规定条件的老年居民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合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 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落实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
健全临时救助制度。
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水平。
搞好农村养老院建设, 发展农村养老服务, 探索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有效办法。
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 农村各项社会保障政策优先覆盖残疾人。
做好农村防灾减灾工作。
1 6 . 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
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 合理布局, 完善功能, 加快改变农村面貌。
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 加强水源保护、 水质监测和工程运行管理, 确保如期完成规划任务。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城乡 区域供水。
适应农村用电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 结合推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 抓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 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
继续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 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
全面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任务, 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 推进城乡 客运交通一体化。
加快推进农村户用沼气、 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 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