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吴孟超先进事迹摘要汇编(3篇),供大家参考。
吴孟超先进事迹摘要汇编(3篇)
目录
信仰之光
吴孟超事迹摘要
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一生——吴孟超在其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稿
信仰之光
17606号小行星,一颗飘荡在浩瀚宇宙的小天体。
2010年7月2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报,将这颗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以褒奖吴孟超在肝脏外科领域杰出的学术贡献。
在国际肝脏外科领域,吴孟超就像一颗光芒闪耀的明星,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进步,为全人类创造了更多生命的福音。而在吴孟超心中,也有一颗“明星”指引着他的人生路,让他穷尽一生在肝脏外科的“禁区”内冲杀,永远生机盎然,永远奋斗不息。这,就是他坚守一生的忠贞信仰。
在一次采访中,吴孟超说:“我一辈子做过4次重要的选择。”
为国逆行
吴孟超的童年,是在漂泊中度过的。
1922年,吴孟超出生在福建闽清的一个小山村。3岁时,父亲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到马来西亚谋生。5岁时,吴孟超跟随母亲,漂洋过海移居马来西亚北部的沙捞越诗巫,投靠在那里割橡胶的父亲。
上午割胶、做家务,下午去学校念书,靠着这种半工半读的生活,吴孟超小学毕业,考进了当地由华侨创立的光华初级中学。
光华中学的校名是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寓意“光耀中华”。时任校长的程立军是一名爱国华侨,办学很有办法。当时,英国殖民当局实行文化统治,禁止学校教授中国历史,但程立军总是想方设法,为学生讲述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魂灌注到这些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
全面抗战爆发后,身处南洋的陈嘉庚先生牵头成立了华侨抗日委员会,经常到诗巫一带宣传抗日救国,开展募捐活动。受到爱国进步思想的感染,少年吴孟超热血沸腾,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抗战信息,和同学们组织演讲会、报告会、义演队,为抗日募捐。从那时开始,延安、八路军、毛泽东、朱德……这些原本陌生的词语,慢慢进入到吴孟超的耳中,嵌入他的脑海。
1939年,吴孟超即将初中毕业。按照惯例,毕业前学校和家长会共同出资,组织毕业学生聚一次餐。身为班长的吴孟超,却对聚餐没有热情。他提议把毕业聚餐费变为特殊捐款,和他们募捐筹集到的经费一起,寄回国内支援抗战。这份署名“北婆罗洲萨拉瓦国第二省诗巫光华初级中学39届全体毕业生”的特殊捐款,通过海内外爱国人士的接力传递,被送到了延安。
谁也没想到,不久后他们收到了一封署名“朱德、毛泽东”的感谢电。这封特殊的“朱毛来电”,就像一条红丝带,把漂泊海外的吴孟超与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他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
山迢迢、水迢迢,阻不断一名爱国青年的报国情。
1940年,18岁的吴孟超告别相对平静的生活,和几名同学一起登上了回国的航船。经新加坡,沿印支半岛北上,数十天后,他们抵达了回国必经的交通要地--西贡。顾不上欣赏“东方小巴黎”的风情,同学们匆忙赶往海关办理签证。经过大半天的排队,当吴孟超终于拿起前面一个白人刚用过的笔,准备在登记表上签字时,却被一名法国警察拦住了。这位殖民者用傲慢的口气说:“黄种人不能签字,只能摁手印!”
国弱受欺的强烈屈辱,深深刻在了吴孟超心中。当抗争无效只能通过摁手印签证通关时,吴孟超暗暗地告诉自己:总有一天,要让他们认识真正的黄种人!
昆明,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吴孟超和同学们历经险阻终于抵达,兴奋包裹着这几位年轻人。然而当天夜里,他们在一所小旅馆中酣睡时,衣服和行李却被偷了。
一盆凉水,浇在了这群热血青年的头上。有的人愤怒地咒骂,有的人则考虑要不要返回马来西亚。吴孟超在冷静下来后动情地说:“我们原来对祖国知道得太少了,她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但再不好也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现在是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不能当逃兵。”
吴孟超准备直奔延安,在昆明简单安顿后,就四处打听去延安的路径。战火纷飞,国民党当局又多方设阻,吴孟超的盘缠很快花光了。无奈之下,他只能听从同学的劝告,留在昆明一边做工,一边读书,又开始了半工半读的日子。
艰难的生活并没有磨灭吴孟超心中的信念之火。感受着国家的深重苦难,目睹着国民党当局的腐败无能,吴孟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共产党、八路军的情况,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
为党尽责
1943年,吴孟超高中毕业。看着身边积贫积弱的同胞,他抱着“行医救国”的朴素想法,考取了同济医学院。
1949年初夏,解放上海的炮声像春雷一样,震撼着浦江两岸,更让当时在同济医学院学习的吴孟超激动万分。作为一名进步学生,他盼着“朱毛”的部队赶紧打进上海。
期盼的日子终于到来了。5月27日清晨,吴孟超推开宿舍窗户,惊喜地看到,一排排解放军战士和衣睡在马路上。看着这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军队,以前关于共产党的所有美好传闻,全都得到了证实。那一刻,吴孟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我要参军,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几个月后,当得知华东军区后勤卫生部正在筹建的医学院招聘医生时,刚刚大学毕业的吴孟超欣喜若狂,第一时间直奔筹备处报名。经过考核,他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医生。
建国初期万物复苏、蓬勃向上的氛围,让吴孟超心中信仰的火苗越燃越旺。到医学院上班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然而,由于归侨身份,吴孟超的第一次入党申请并未获批。他毫不气馁,一封接一封地向组织汇报着思想。
此后7年,吴孟超连续递交了19封入党申请书,在一笔一画间不断深化着自己对党的认识,党组织也在炽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组织的无限向往和忠诚。
1956年春天,根据新的政策,吴孟超通过了入党审查。3月28日,他迎来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在金黄色的镰刀锤头前,吴孟超光荣地举起右手,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信仰的指引下,34岁的吴孟超犹如一匹奔腾的骏马,在新中国肝脏外科的原野上奋力冲锋。
1969年,吴孟超已是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外科主治医生、党总支副书记兼支部书记。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风潮下,他被罢免领导职务,停止了组织生活。那天晚上,僵坐在台灯下的吴孟超心如刀绞,成年后第一次,他哭了。
信仰的火炬一旦点燃,即使遭遇再大的风雨也不会熄灭。在那些动荡的日子里,吴孟超心中忠党爱党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他相信,党绝不会抛弃他,而他更离不开党。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吴孟超仍坚持每周给党组织写一封思想汇报,每月按时交纳党费,积极完成组织交给的每项任务。
1年后,吴孟超恢复了组织生活,并再次被选为支部委员。“重生”后的吴孟超更加珍惜为党工作的机会,全身心投入到肝脏外科事业中。
1974年,吴孟超向医院正式提交报告,申请成立肝胆外科;
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吴孟超夜以继日,奋战在临床一线;
2003年非典爆发,吴孟超以院士的身份,日夜坐诊在发热门诊;
2008年汶川地震后,86岁的吴孟超又要求带医疗队赶赴灾区一线,因年事已高组织没批准,他就为前线网络会诊,还主动交纳了2万元的特殊党费,并以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的名义,为灾区捐赠了价值500万元的急救药品。
“听党话,跟党走。”这简简单单的6个字,已经深深融入了吴孟超的血脉。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院士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退休”,这个从未考虑过的词语,第一次出现在吴孟超的脑海。尽管心中有着万般不舍,但作为一名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吴孟超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96岁了,这个时候党需要自己出来带好这个头。坐在熟悉的办公室,趴在那张写了几十年病历的办公桌上,吴孟超饱含激情地写出了退休申请书。
在海军党委组织的院士退休座谈会上,吴孟超动情地说:“我永远感激党和国家,感激部队这个大家庭对我的教育培养……我虽然退休了,但只要组织需要,我随时可以进入战位,投入战斗!”
这是一名老党员的真情告白,也是一名人民军医的肺腑心声。
为军冲锋
上海市长海路225号,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门诊楼里,每天都拥挤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穿着白大褂、带着口罩的医护人员穿梭其中,为病人问诊、检查、开刀。
很多病人是冲着吴孟超的金字招牌来的,如何找到吴孟超,也成了他们琢磨的大事。有“经验丰富”的老患者透露了玄机:只要看到个子不高、白大褂领口露出严整军装的,就是吴院士。
确实,很多医生为了工作方便,都是直接在衬衣或便服外套上白大褂。而吴孟超则不同,他每天到办公室后先认真穿好军装,反复检查军容风纪,再把白大褂穿上。一身军装、四季常穿,是吴孟超的一个标志性特征。
吴孟超经常受邀参加各类活动,每次都是穿军装出席。一次,吴孟超要到欧洲参加学术活动,临行前他问工作人员:“我的军装带了吗?”工作人员告诉他,到国外参加活动不用穿军装。吴孟超沉思半天,和工作人员定下一个规矩:以后不管什么活动,只要没有不允许穿军装,我就一定要穿着军装参加。
吴孟超为什么对军装如此热爱,仿佛一辈子穿不够?这种特殊的军装情结,源自他根深蒂固的军人意识,永不忘却的军医使命。
1949年上海解放后,解放军联系伤员救治工作,吴孟超积极报名参加了抢救组。救护工作展开后,吴孟超细心地观察到,送来的解放军伤员多是重伤,伤口处理得却比较简单,有的甚至已经感染了。但这些伤员的精神状态都很好,大家互相鼓励、彼此照应。清创时,有的伤员因为纱布已与血肉连在一起,疼得直冒汗,嘴上却不喊疼。这些可爱的战士,这支英雄的部队,深深震撼了吴孟超年轻的心灵。
1956年6月12日,已在部队医院工作7年的吴孟超,终于正式加入这支英雄的部队,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员,被授予大尉军衔。穿着崭新的军装,吴孟超站在镜子前,自我欣赏了好一会儿。
上世纪90年代,在吴孟超和同事的努力下,我国第一家肝胆专科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创立。很快,这家医院就成为肝癌患者眼中的“圣地”,从世界各地赶来求医。
在那个人人“下海”、个个“捞金”、“效益”优先的年代,医院的床位是最能创收的“硬通货”,很多人都盯着。但在一次会议上,吴孟超却提出要抓一抓为兵服务。有人指出:医院不是体系医院,每年转诊来的军队患者也不多,没必要太上心。
吴孟超很严肃地讲:我们是军队医院,要永远记住服务官兵是第一责任。在他的倡议下,开通为兵服务通道、保证军人住院床位等惠兵举措一条条地落到实处。
吴孟超专门要求,凡是有军人来院就诊,机关必须给他报告;
遇有军人住院,不管将军还是战士,他都要去病房看看病历、问问病情、唠唠部队的训练生活;
如果有军人需要开刀治疗,只要时间允许,吴孟超一定亲自参与手术。
2016年11月,北部战区海军某支队干部宫政带着父亲宫润仙走进吴孟超的诊室。看着这名焦急的年轻战友,吴孟超立即对宫润仙进行了细致检查,诊断为肝癌肺转移。按惯例,需要先开刀切除肝部肿瘤,待1个月后再切除肺部肿瘤。
官兵的事必须做到最好。吴孟超组织多次会诊后,确定了一台手术同时完成肝部和肺部肿瘤切除的方案,这样既能减轻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也能减少反复住院的费用。为此,他专门从其他院区调来胸心外科专家,并拉来相关手术设备,在94岁的高龄亲自主刀完成了这台复杂的手术。
2015年10月18日,医院安亭院区竣工开诊。第二天,吴孟超就要求新院区组成医疗队,带着外伤、训练伤、皮肤病等部队常见病的诊疗仪器和药品,走进驻守当地的某预备役高炮师和空军某雷达站,为官兵提供义诊服务。
吴孟超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兵,多次参加“健康军营行”活动,带领医疗队深入一线连队。2011年,已经89岁的吴孟超带着院士专家医疗队,千里迢迢地来到三亚的海军部队。进军港、上舰艇,在海南岛烈日的炙烤下,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军医为年轻的水兵们查体问诊,讲解健康知识,像一位长者给自己的孙辈叮嘱训练伤防治,提醒饮食安全注意事项。
院士送医到舰艇,成为水兵最温暖的记忆。
为民造福
生命至上、视患如亲,是吴孟超践行一生的誓言,也是他恪守一生的信仰。
中国是肝炎、肝癌最高发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半数左右的肝癌病人。但直至解放初期,中国的肝脏外科还是一片空白。在恩师裘法祖院士的建议下,吴孟超决意向肝脏外科这一“禁区”进军。他在自己的书桌上写下“卧薪尝胆、勇闯禁区”的警言,誓要彻底解决我国肝病患者的痛苦,把肝癌大国的帽子扔进太平洋。
建国初期科研领域一穷二白,没有实验室,吴孟超和他的同事就把养狗的窝棚作为实验室;
没有仪器设备,他们就拿着几把刀剪、几张桌子开始解剖。饿了,他们就用凉开水就着馒头;
困了,就在席子上打个盹……正是凭着这股为国争光、为民续命的精神,他们向科学高峰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成功完成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成功切除世界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为世界上年龄最小的病人切除肝母细胞瘤……肝癌手术成功率由上世纪60年代初的15%提高到98.5%,肝癌切除病人总体5年生存率接近50%。
面对这一长串举世瞩目的成就,吴孟超却并不在意。他对自己的学生说:“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助生命。”
在吴孟超眼里,病人比天大,任何事都比不了。2005年,吴孟超被推荐参评国家最高科技奖,科技部派工作组对他进行考核,确定第二天上午谈话。医院机关考虑到这是件大事,取消了他原定第二天的手术。吴孟超得知后,坚持手术不能推迟。考核组的同志不解:这是位什么病人?怎么这么重要?
第二天下午谈话时,吴孟超解释:“是一位河南的农民,60多岁了,病得很重,家里又穷,乡亲们凑了钱才来上海的,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实在抱歉,让你们等我了。”
考核组的同志听了肃然起敬。
在吴孟超的一生中,这些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珍珠,串成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
2007年冬,吴孟超接诊了从江西专门找来的赵国庆。在这之前,这位身受肝硬化和肝癌双重折磨的患者,因病情复杂,已被多家医院拒之门外。当时已年近九旬的吴孟超为赵国庆认真做了检查,两次组织全院会诊,制定了详细的手术计划。
有人好心劝他,这么复杂的手术别亲自上了,万一失败就会晚节不保。吴孟超生气地说:“我不怕手术失败,更不怕晚节不保。想方设法为病人解决问题才是我的晚节!”
2009年夏,一位被晚期肝癌、肝硬化、肝腹水折磨得痛不欲生的病人找到了吴孟超。吴孟超拉着病人的手,温和地询问病情,仔细检查后安排他住院。病人离开后,协理医生不解地问:“这个病人已经不能手术,用药也没有多大意义了,咱们干嘛还收他进来?”
“他已经被多家医院拒收了,如果我们再不收他,他可能会绝望,甚至做出傻事。”吴孟超看着助手说:“记住,我们既要看病,更要救人。”
……
2017年,一部以吴孟超为原型拍摄的传记电影在全国上映。影片制作期间,制片方拿着“中国医魂”“医学大师”“国医大爱”等预备的电影片名,请吴孟超题写。然而,这位声名远扬的“中国肝脏外科之父”思忖良久后,却挥笔写下了另外4个字--我是医生。
“我是医生”,最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一名医者最真挚的信念。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门开设“爱国情·奋斗者”专栏,向全国人民介绍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已经退休的吴孟超,又一次登上了《新闻联播》。
谈及自己97岁仍主刀做手术,吴孟超微微抬起他白发稀疏的脑袋,有力地回答:“一个人生命有限,你不抓紧一下就过去了,所以我要抓紧时间,分秒必争,为国家,为人民多干点事。”
为国家、为人民多做点事,这是吴孟超一辈子实践着的信仰追求。
吴孟超事迹摘要
吴孟超,男,1922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肝脏外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现任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国癌症基金会副主席、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德医学协会副理事长、首任中日消化道外科学会中方主席。
从事肝脏外科领域研究50多年来,提出"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建立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研究发现"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和技术体系,创立我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成功地将最初的三人研究小组发展成为国内外规模最大的肝胆专科医院。主编《黄家驷外科学》、《肝脏外科学》、《PrimaryLiverCancer》等专著15部,获得国家奖和省部级一等奖10项,各种荣誉26项,12次担任"国际肝炎肝癌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的主席或共同主席。1996年2月,为表彰他的突出成就,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他"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2006年元月9日,为表彰他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授予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一生——吴孟超在其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刚才,几位同志介绍了我做过的一些事情。其实,作为一名医生和老师,看病、治病、做学问、带学生,是我的本职工作。有许多同行,他们做得比我好。我们有不少新的技术,就是向同行们学习的。党和人民却把这么多的荣誉给了我,2006年1月9日,胡主席就在这里,亲自给我颁发国家最高科技奖。今天,党和人民又给了我这么高的褒奖,我心里很不安。这些荣誉和褒奖,不是我吴孟超一个人的,它属于教育培养我的各级党组织,属于教导我做人行医的老师们,属于张晓华、胡宏楷、陈汉,以及与我并肩战斗的战友们!
这些年,遇到不少年轻的朋友,与我探讨人生的意义,谈论知识分子的价值,还问我有些什么成功的秘诀。回顾我的一生,我常常问自己,如果不是选择了跟党走,如果不是战斗生活在军队这个大家庭,我又会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呢?我可能会有技术、有金钱、有地位,但无法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含义有多深,共产党员的分量有多重,解放军的形象有多崇高。我发自肺腑地感激党、热爱党,发自肺腑地感激军队、热爱军队!
有人问我:"你这一辈子不停地看门诊、做手术,会不会觉得很累,有没有感到很枯燥?"我的体会是: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做他愿意做、喜爱做的事情,是很愉快的。我从拿起手术刀、走上手术台的那天起,看到一个个肝癌病人被救治,看到一个个肝病治疗禁区被突破,看到一个个康复者露出久违的笑容,常常情不自禁地喜悦,发自内心地高兴。在医生这个岗位上,我感悟了生命的可贵、责任的崇高、人生的意义。
看来,我这一辈子是放不下手术刀了。我曾反复表达过个人的心愿: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下,就让我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有人说,吴孟超,你拿了那么多第一,拥有那么多头衔,获得那么多荣誉,你这一生值了。是啊,就我的人生来讲,这些东西确实够多了。但是要说"值",它究竟值在哪里?我想最重要的是,它凝聚着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的知识价值、人生价值才会有很好的体现。回想我走过的路,我非常庆幸自己当年的四个选择。选择回国,我的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
选择从医,我的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
选择跟党走,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
选择参军,我的成长有了一所伟大的学校。
如果说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我这几条路走对了,就是秘诀。
岁月真是不饶人,我快90岁了。可我觉得还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抓紧去做。特别是当前,我国的肝癌治疗主要靠手术,基础研究、药物研究还有许多难关,迫切需要突破。只要肝癌这个人类健康的大敌存在一天,我就要和我的同行们与它斗争一天。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是我入党和从医时作出的承诺,我将用一生履行这个承诺!
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先进事迹 汇编 摘要 吴孟超先进事迹摘要汇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