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有效落实的思考与对策9篇

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有效落实的思考与对策9篇

发布时间:2022-10-06 10:30:03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有效落实的思考与对策9篇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有效落实的思考与对策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培养适应特定职业群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特性决定了高职的专业是职业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有效落实的思考与对策9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有效落实的思考与对策9篇

篇一: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有效落实的思考与对策

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培养适应特定职业群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特性决定了高职的专业是职业型专业,即与职业群对口的专业,教学计划要突出以职业为主线的课程设置体系,即使专业名称与普通高校相同,其专业内涵也应该是不同的。它更加强调实践环节,由培养认识能力转向职业技能训练,强调职业的针对性。落实在“ 会做” 和“ 熟练” 的基础上。高职培养人才,应以应用技术为主,以使高职学生学有所长。高职教学内容应该从以理论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及应用为中心,改变重讲解、轻训练,重课内、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实现这种转变就要加强校企横向协作联系。教学内容应注重用人单位的需要。教学途径与方式应与用人单位共同进行协商,要学习面向未来的本学科的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法。1.2.2课程特色一实践性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既要有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又要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不片面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突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技术的职业性,技能的岗位性。在建设课程体系中,要真正突出高职特点,就要优化课程体系,同时又要不断创新。优化课程体系,在高职教育课程类型结构方面要真正突出离职特点。~是人文课程与科技课程相结合,侧重科学技术。二是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实践。高职学生掌握应用技术主要是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去完成。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实践课要突出职业教育的“ 实用” 、“ 实训” 、“ 应用” 的特点,这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因此,高职院校直尽可能保证开出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课目,并争取将现在的实践性教学时数约25%的比例增加到40%左右。学校应与企业建立稳定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加大实验、实训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3师资特色一双师型国务院教育部颁发的《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明确规定:“ 设置高等职业学院应当配备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与专业设置、在校学生人数相适应的稳定的教师队伍。” 在教师的质量和类别上也作了规定,特别强调要配备“ 双师型” 的专任教师。“ 双师型” 教师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又有其他专业技术职称,如工程师、医师、会计师、经济师、律师等职称的教师。教师是办学的主体,一所高职院校如果没有一批教学理念先进、学术功底深厚、教学艺术高超、实践操作熟练,不断追求创新的“ 双师型” 教师,其办学特色的建设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建设关键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 双师型’ ,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学院有别于其他普通高校的特色所在。

 第一章研究背景 硕士论文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要坚持走专兼结合的道路。各学校可建立一个大的兼职教师数据库,汇集大批学校所需要的各种专业教师的资料,为学校提供足够的教师资源,为高职院校“ 双师型” 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保证。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正是“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技术娴熟。创建“ 双师型” 师资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一个良好的培养、选拔、引进和科学的管理机制。这就需要校企双方密切协作,对兼职教师进行聘任、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实施奖惩,不合格者解聘。1.2.4学生特色一强调适应性适应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色,也是职业技术教育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现代社会和现代生产对职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人才不仅应当能够熟练地掌握生产工具和设备,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原理,而且要参加工具和设备的更新和发展,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能与工人、干部及高层科技人员很好地合作共事,既参加生产又参加管理,必须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在企业的具体工作交往中培养这种适应能力,造就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1.3高等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1.3.1校企合作是贯彻“ 教劳结合” 的有效途径学校教育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是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的,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在实践中学习,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社会各用人单位配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其核心是教育与生产的密切结合。合作教育是从教育领域和生产领域的双向参与中来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它的基本原则是,校企双方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多方位、多形式的合作,双向参与,共同育人。企业参与教育活动,不仅仅是给学校提供教学实习场所,而且还提供资金、设备,把教育同生产实践的结合。学生走出校门,在另一种课堂接受来自社会的教育,可较好地解决学生社会生产实践问题,为社会提供最直接的、大量适用的人力资源,它比传统教育方法培养的学生更容易被用人部门所接受。1.3.2校企合作有利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毕业生就业难是目前大中专院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专业结构和就业倾向不合理。实行校企合作教育,学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合格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棱企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的劳动力。学生也通过到企业工作,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较快地找到适合的岗位,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用人单位反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真正发挥作用都需要一个不短的适应期,有许多人要两三年才能找到感觉。为了有效缩短这一适应期,用人单位除了考察毕业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质外,对学生的工作经验或打工经历也提出一定的要求。实际上,这种现象还透射出入们的一个基本判断:一定的社会工作经历积累,在~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也可以这样讲,缺乏工作和社会实践经历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较全面发展的。所以,以学习与工作生产实践定期转换的形式为特征的校企合作教育,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实践经验和实际技能的手段,而且更主要的,它是促进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不可缺少的过程。1.3.3校企合作有利于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促进教学改革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市场的变化来适时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这是办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由于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通过校企合作,由企业来提供人才的需求计划,再加上学校主动的市场调查,可以很好地预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行校企合作,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会负责任地从使用的角度,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职业道德、人际关系等涉及课程设置的相关内容,学校可以及时进行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适应培养目标的需求。1.3.4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学校不可能实行封闭的办学方式,管理层也不能再干篇~律的套用行政机关的模式来管理学校。校企合作教育可以将企业、单位的质量、效益等管理方式引人学校,如董事会、监事会、校务委员会制等等,共同合作调查研究,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使企业深切感受到自己在职业教育中所应承担的重大责任,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也积极参与,逐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第=章校企台作的理论研究 硕士论文2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2.I校企合作是社会经济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2.1.1校企合作是社会经济发展客观的需求教育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与社会经济有着本质、必然的联系。布鲁纳( J .S.brunner)曾提到:“ 不顾教育过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来论述教育理论的教育家,是自甘浅薄的,势必在社会上和教室里受到蔑视” 。o可见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教育模式。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将面临更加迅速的发展和深刻的变革,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和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在这个时期,企业正面临着更加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产业结构急需调整,产品急需更新换代,企业必须以创新技术为后盾,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推出市场需要的新产品以提高竞争力。企业实现这~目标的主力是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设计、规划或决策应用于实践。因此,这类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将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的能力。高校为了更好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人才的使命,学校必须面向社会开放办学,采用与社会经济需求相结合的最佳形式——校企合作的方式,与地方企业建立全方位的密切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更大程度地体现了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体现了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ng, l 业精神” ,“ 高等学校要实旌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和企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建立科技企业,企业在高等学校建立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高等教育法》也明确指出:“ 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同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从以上精神可看到,校企合作符合当前经济、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规律,是高等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效的教育模式。2.1.2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诉求和期待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学校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方式便逐渐不受企业的欢迎,其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对技能的需求做出快速的反应,课程设置与技能训练的范围太窄;教育工作者与企业之间缺乏沟通;设备投资与维修成本太高;缺少合格的师资。因此,造成职业教育的投资回报率不高。那种中央集权式的、自上而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教育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①布鲁纳著.邵瑞珍等翻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926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新型的职业教育模式,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其培养的人才特色和优势在于其培养的学生在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地避免“ 实践晕轮” 现象的出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过程相当部分只能在实际工作场所才能实现。因为学校教育在多数情况下是模拟性质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无论是环境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现场环境有差距。一些重要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某些不易言传的经验和应变方法,只有在现场环境中才能学到。所以仅靠学校教育,只有书本知识,只在课堂、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场所,都难以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对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独具优势。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开设课程,使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与行业、产业发展融合在一起,改变了企业“ 旁观者” 的身份,由“ 发议论”走向“ 具体实施” ,也改变了学校只是昕昕“ 局外入” 的意见,具体执行时依然“ 我行我素” ,在旧的轨道上爬行的局面。在教学过程中,校企合作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双师型” 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首先,企业可以为其在校的教师提供实践锻炼,从而很好的解决现有的高职教师从“ 学校” 到“ 学校” ,实践经验严重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不可忽视的一个构成部分,企业可推荐技术工程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利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实践能力。校企合作还可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多模式、多机制地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以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金短缺、实践环节薄弱及学生就业问题。2.2关于合作办学的相关理论2.2.1威斯康星思想大学与社会政治、经济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西方国家的大学与社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脱节的。1852年,威斯康星大学提出要把大学教育与社会经济结合起来,这是大学真正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的开端,是大学发展的一大进步。威斯康星思想是西方大学思想的第三个高峰。西方大学理念的第一个高峰是纽曼的《大学的理想》,认为大学要追求理性、崇尚理性,反映了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第二个高峰是德国柏林洪堡的思想,强调教育与研究相统一,洪堡的思想标志了现代大学的开端;

 第二章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硕士论文第三个高峰是威斯康星思想,强调大学要为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要走出象牙塔。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个新的特点就是社会众多领域内广泛的、不同的多种需求,有些需求是学术性的,有些需求则是非学术性的,很多科技开发是应用性研究,还有职业教育的出现。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的方展,大学对社会的依赖越来越多。办大学需要大量的投资,当前的总趋势却是政府的投入不足,大学越来越多地依赖社会。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与社会接触最前沿最紧密的~个部分,起生命力的获得在于对时代步伐的掌握,“ 走出象牙塔” 既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前提也是其存在的必然选择。2.2.2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或教育实践模式,建构主义并不是当代才有的,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著名的“ 产婆术” 。在近代,建构主义可以追溯到18世纪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哲学家、人文主义者巴蒂斯塔· 维柯,他被...

篇二: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有效落实的思考与对策

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从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存在问题、对策建议三个方面阐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给出解决问题的三点建议。[关 键 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8)21-0105-01浅谈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①吴 越,汪 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加快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现在的重点工程,也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如何将技能融入教学手段中,如何与企业有效合作,达到共赢的目的,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其中的模式更需要我们不断地改革创新,以便更好地加快步伐。与之同时,在校企合作办学改革的道路中会出现种种难题和障碍。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一)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才和技术性人才的一种有效、创新性的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对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以企业实际需求为教学目标和切入点,更好地帮助学生熟悉岗位要求,提高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制造 2025”的提出,要求企业不断地发展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不断地自主创新,将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竞争度,乃至整个国家的竞争度。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企业有一批具有新型的高素质技工人才,不断整合资源,加强与职业技能院校的深入合作,加强“订单”式人才培养,加快顶岗实习,与学校实现“产、学、研”相统一,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使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标准的“零距离”衔接。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一)传统合作模式单一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模式单一、陈旧,如,学校只把企业生产当中某一工艺或者某一设备搬进学校,再由任课教师传授、演示相关知识;或者企业派遣相关的技术人员去学校宣讲企业文化、待遇、内涵等,旨在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即便学校与企业建立了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关系,由于校企双方利益、制度、模式等方面原因,导致传统的校企合作时效性不足、有效性不够,远远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二)运行机制、法规不健全尽管国家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及原则,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明确的表达,在传统的校企合作中学校只负责对学生的组织、管理、工学过程的策划等工作,遇见问题和困难时,没有与企业及时沟通及有效解决问题,导致一些事件的发生和学生的抵抗;而企业则存在着机制不健全、责权不明确等问题,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约束力和驱动力。(三)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学校、企业合作办学的一种新形式,但是仅仅依托双方的努力,导致资源有限、制度矛盾、资金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在校企合作中政府角色的干预,以保证国家、地方政府能够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践行脚步,使其为校企合作中重要的后盾保障。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对策建议(一)探寻新型合作模式在传统合作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合作过于松散、单一、表面化,影响了对学生实践的培养和为国家输送技能型人才的实效性。要求校企双方应有效地开发创新合作模式,对影响校企合作的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形成最优合作方案,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二)加强校企之间人才流动学校可聘请企业中有关专家、技术人员为教学中的专业作指导或者客座学者,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组建职教集团,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各院校专业设置、开发教学材料、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等。学校则利用技术优势和师资团队,深入企业一线,在项目调查、研发开发、技术推广等方面与企业加快合作;支持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职业资格鉴定、培训等;学校应派遣相关教师开展带薪顶岗工作,感受企业文化、学习企业技术,扩大横向课题研究,真正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三)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以政府保障为后盾,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明确校企合作中的权责问题。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场所的管理制度,使合作项目有序开展。在政府推动、行业指导下校企双方实施合作机制,对协议的内容、过程的管理、各方的责权、合作的模式等内容深入研究和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有着深刻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努力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中的新途径。其中学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主导者,必须以企业需求为依托,改革教学手段和内容,以岗位技能为教学目的,构建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加大实践课程的内容,加强实践基地的构建。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支持者,可加强深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中,参与修改、制订、执行合作培养计划;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使理论与实践、教室与车间相融合。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相互渗透、相互支持、资源互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从而实现校企双方真正意义上的互利互惠。参考文献:[1]易峥英,段明.我国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分析[J].高教研究,2006(7).[2]颜楚华,邓青云.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理性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2).①本文系滁州职业技术学院“4 平台+4 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编号:2017zlgc047)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吴越(1988—),女,安徽滁州人,硕士,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环境工程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分析化学、高职教育。院校治理 课题105 - -万方数据

篇三: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有效落实的思考与对策

学 融 合INDUSTRIAL INNOVATION

 产业创新研究 159作者简介:肖晓琳,女,汉族,湖南长沙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肖晓琳(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摘要:本文针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展开研究,先提出校企合作的概念,然后以校企合作的存在问题作为研究依据,重点总结了几点可行的促进政策,主要包括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加大校企合作的沟通深度、积极构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加强职业教育的合作规划、注重科研项目的作用,旨在确保校企合作的正常进行,满足学校和企业的共赢需求,彰显出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促进政策基于现代化视角,职业教育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借助职业教育,可以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这不仅与社会需求相契合,而且由于一些院校的资源并不是无限使用的,很难将更多的实践机会提供给学生,所以诸多学校对于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予以了高度重视。在校企合作的帮助下,可以不断提高实践性人才的培养水平。基于此,加强职业教育非常重要,而借助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为学生学习知识创造有利条件,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锻炼机会,确保学生综合能力的稳步提升,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一、校企合作的概念分析在职业教育方面,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旨在为人才培养提供保证,实现互利共赢目标。通过集中整合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可以使学生在校学习得到落实,并使实践和理论成为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确保人才与现实社会培养需求相契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其模式主要包括:一是将企业引进学校,提供充足的实训设备,使学生可以对企业资源予以合理享用;二是工学交替模式,即一些学生在校上课,而另外一些学生接受培训,其中按期轮换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学生在企业顶班劳动[1] ,可以将工作业余时间利用起来,以此来学习。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分析(一)制度保证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在校企合作方面,一些学校的制度性保证作用并不突出,也就是说,在政策支持方面的力度有代价大。所以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彼此之间还不够开诚布公。同时,对诸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其成熟度不够,所以对优惠政策的要求越来越高,旨在给予后续合作提供一定的保障。但现实中在制度方面和经费投入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点和空白点[2] 。(二)校企合作力度不足一些校企合作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例如,一些学校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但是并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工资补助,与正式员工之间具有明显的差距。而且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过度重视当前的教育目标,并没有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予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并不相符,很难保证学生就业率。在校企合作方面,一些职业院校的被动性显著,在筛选合作企业时,其严谨性不足,并没有从学校和学生需求出发,所以很难保证合作对象的合理性。(三)学术水平的合作吸引力有待提升在职业教育方面,校企合作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其存在的缺陷,对职业教育和校企合作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因为当前校企合作的完善性欠缺,所以对高校校企合作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影响[3] 。同时,部分职业学校在学生培养方式方面,无法与社会需求相契合,所以很难保证学生良好的专业水平和技能素质,进而无法将吸引力发挥出来,也很难对企业合作热情予以调动,从而对二者的合作具有很大的威胁。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促进政策的对策(一)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基于政府视角,应对校企合作予以高度重视,认识到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具体来说:一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相关法律体系的构建,给予校企合作强有力的制度性保证。借助相关政策,对各自的权益予以有效维护,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二是要加强经费保障机制的构建。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对资金方面的要求较高,所以要加强财务项目的构建,发挥出对校企合作的促进作用。对专项资金的来源进行分析,主要出自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财政拨款[4] ,应做到专款专用,发挥出对用人单位的吸引作用,从而为校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 .。

 。

 产 学 融 合产业创新研究

  2020.12(下)

 160(二)加大校企合作的沟通深度首先,对于院校来说,应确保合作伙伴选择的合理性。学校要对自身发展需求和特点进行分析,对合作对象予以严控。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应防止盲目性思想的出现,确保合作伙伴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奠定基础。此外,针对学生实习时间长短的问题,院校应与企业进行合理沟通和协调。其次,企业应具备高度的合作热情。校企合作可以成为企业引进优秀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而且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方式方法。因此,基于企业视角,应具备高度的合作热情[5] ,加大沟通和交流力度,将合作机会牢牢把握,贯彻落实好双赢原则,不断提高合作的深度和高度。(三)积极构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通过加强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旨在确保学生对实践技术予以充分掌握,并推动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在学生实习工作中,加强完善的工作方案的构建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应具备深厚的经验,积极传授实践操作知识,其中,应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和工厂内部,确保学生对操作流程和工作原理予以适度了解;其次,教师要想确保学生良好的素质水平,在相关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应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实践,如仅仅负责一个零件等,确保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在实际操作中得到落实,确保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实际工作。(四)加强职业教育的合作规划在职业教育方面,顶层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应确保校企合作规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校企合作中,要对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角色予以明确化。首先,政府应对自身在政策上的主动性予以高度明确,对工作流程予以有效规范,并加强规章制度的构建,有效促进校企合作[6] ;其次,企业在合作关系方面,应加强订单式模式的应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场所,而学校培养的专业技术,将来也要为企业所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基于此,可以明显增强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校企合作提供扶持;再次,对于学校来说,应明确专业实践教学定位。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不断出现,所以应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确保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专业现代技术。此外,在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要想确保校方和企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均得到满足,院校在专业课程方面,应保持高度重视度,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落实下去[7] ,加强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积极培养。(五)注重科研项目的作用在校企合作中,科研项目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所以应注重科研项目作用的发挥。对于各级政府来说,应加强相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的构建,将技术性作用发挥出来,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在载体作用方面,主要以科研项目为主,对校企合作予以深度性指导。总之,科研作用,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应予以认真对待。(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想实现职业教育优秀学生的培养目标,与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对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专业素质有着交稿的要求。因此,教师既要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要提高对实际操作的高度重视,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应严格筛选教师,将培养方式的针对性发挥出来,加强师资力量的引进,必要时应外聘一线工作者为“特设教师” [8] ,从而不断提高与专业教师合作教学的互补性,确保学生实际操作理解水平、动手实践能力的稳步提升。此外,应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如专家讲座、课程培训、进修学习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除此之外,定期考核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考核方面,既要关注教师的榜样作用,也要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水平,对于表现良好、考核效果突出的教师,应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反之,应给予一定的处罚,从而保证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积极性。四、结语综上所述,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势在必行。对于其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切实可行的促进政策,因此,学校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而企业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场所,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从而助力学校与企业实现双赢。参考文献:[1] 原竞杰,苏志兰,苏国辉 .“双高计划”背景下“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 [J]. 纺织服装教育,2020,35(04):295-298.[2] 马焕方 . 试析中职物流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对促进校企深度发展的有效性 [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20(14):60-61.[3] 罗敏 . 如何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基于现代学徒制育人机制的审视 [J]. 机械职业教育,2020(07):33-36.[4] 牛彦辉,焦娉祖 . 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思考 [J]. 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3):10-13.[5] 戴文静 . 政校企协同推进高职教育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 [J]. 职业教育研究,2020(07):57-61.[6] 严文超,李建利,汪静,段利英 . 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在化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J].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1):23-25.[7] 胡永强,张林国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背景下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思路 [J].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1):26-29.[8] 杨磊,朱富丽 . 校企合作视域下完善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J]. 现代盐化工,2020,47(03):133-134.。

 。. .。

 。

篇四: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有效落实的思考与对策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

 职教中校企合作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学科专业名称

  教育经济与管理 申 请人姓 名

  高佩岩 指 导

 教 师

  帅相志

  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

  2012 年 6 月

 5 日

  单 位 代 码

 1 0445

 学

 号

 2007 1 1 007 4

 分 类 号

 G40-58 论文快速参考

 论文快速参考

  独

 创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

 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 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学 位论文 版权使 用 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 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

 2012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2012 年

 月

  日

 论文快速参考

 论文快速参考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中文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Abstrac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II 第一部分

 导

 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一、 问题的提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三、 相关概念界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一)

 职业教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二)

 校企合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第二部分

 山东中职校企合作办学的现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一、 山东中职校企合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二、 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一)

 组建校企合作省市级职业教育集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二)

 推行“双元制” 的办学模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三)

 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 教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四)

 校企联合培训企业员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五)

 校企联合共建实习、 实训基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六)

 鼓励企业参股、 入股举办职业院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三、 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校企合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一)

 政府推动, 制定校企合作政策法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二)

 完善校企合作保障措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三)

 中职转变办学思路, 采取灵活方式实施校企合作 . . . . . . . . . . . . .

 19 (四)

 实施优惠政策, 促进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 . . . . . . . . . . . . . . . . .

 20 四、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一)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调查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二)

 调查结果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论文快速参考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部分

 山东与全国中职校企合作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一、 校企合作的法规政策不具体, 缺乏操作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二、 多数中职学校自身实力过于弱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一)

 教师数量不足, “双师型” 教师缺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二)

 教学质量低, 科研能力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三)

 中职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三、 缺乏校企合作机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一)

 缺乏组织与协调机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二)

 评价机制没有建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三)

 缺乏激励机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四、 学校与企业存在文化差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一)

 文化差异的表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二)

 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第四部分

 中职校企合作未来发展面临的新形式与新任务 . . . . . . . . . . . . . . . . . . .

 29 一、 中职校企合作未来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一)

 产业转型升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三)

 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二、 中职校企合作未来发展面临的新任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一)

 校企合作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崛起 . . . . . . . . . . . . . . .

 33 (二)

 校企合作促进中职的改革与发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第五部分

 推进我国中职校企合作办学持续发展对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 一、 完善合作法规并加强对企业和政府考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 (一)

 完善校企合作法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 (二)

 加强对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中职校企合作工作考核 . . . . . . . . . . . . .

 37 二、 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 (一)

 建立并完善校企合作投入机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 (二)

 建立校企合作的组织与协调机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三)

 完善评价机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论文快速参考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 校企合作应加强工业文化对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0 (一)

 打破产业界限, 加强沟通协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0 (二)

 校企联合提高教师、 学生的工业文化素养 . . . . . . . . . . . . . . . . . . .

 40 (三)

 以传播工业文化为主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 . . . . . . . . . . . . . . . . .

 41 四、 转变合作观念, 促进合作的多元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 (一)

 转变合作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 (二)

 采取措施, 促进合作多元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 五、 理清合作思路, 选择适宜的合作模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一)

 中职校企合作办学思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二)

 中职校企合作应遵循的原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六、 加强中职基础能力建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 (一)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 (二)

 政府应加大投入, 改革拨款方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 七、 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 (一)

 社会应转变教育和成才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 (二)

 社会应进行工资与人事制度改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 结 束 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9 注

 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 致

 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

  论文快速参考

 论文快速参考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中文摘要 发展职业教育, 是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

 但是目前职业教育却存在很多问题:

 办学机制不够灵活、 教育观念落后、 管理体制陈旧、 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与市场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使许多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高但就业质量却很低。

 现阶段职业教育不仅是规模性的发展, 更是结构性优化和质量的提升, 而“校企合作” 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实施校企合作的职业学校与企业的数量正逐渐增加, 但是合作质量依旧很低,原因是对校企合作没有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研究, 社会各界对校企合作有着不同的理解, 面临着工作组织不落实, 缺乏相关政策和制度等诸多问题, 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合作还只是浅层次的合作, 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 要使校企合作深入开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 满足企业及社会的需要, 不仅需要加强理论研究, 完善政策法规健全机制, 对各地好的经验加以总结借鉴, 还应结合我国国情及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各专业特点进行适宜的合作。

  为此本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在绪论中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 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并对校企合作的概念进行界...

篇五: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有效落实的思考与对策

代 教 育 2021 年 14 期236安徽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肖丙生,倪 朦(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61)摘要:安徽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足省域发展特点,规模不断扩大、形式多样化发展、合作稳定性逐步增强、合作满意度不断提高。同时,也存在校企合作层次较低、区域发展不均衡、行业组织作用未充分发挥、评价监督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育人主体地位、提高行业组织指导服务能力、完善校企合作监督和评价机制、落实校企合作激励政策。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一、研究背景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显著特征,是职业教育实现由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安徽省以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可追溯到 20 世纪80 年代的“农科教结合”。2010 年首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学研合作对接会,以共商示范区产学研合作为核心议题,是新世纪安徽省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年出台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推进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办学” [1] 。2018 年出台《安徽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从省级层面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又一政策保障。时至今日,安徽省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对接会已举办十多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何有效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依然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基于近年来组织校企合作各种评审遴选活动的申报材料和问卷调研,理性分析安徽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形式及内涵的变化,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与存在的不足,探究更加适合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且实用有效的校企合作策略即是本文的主旨。二、安徽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历史经验20 世纪 80 年代,在推行农科教结合和实施“燎原计划”的大背景下,安徽省农村职业学校以“经济教育调查”为基础,推行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切实推进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987 年,安徽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城市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动员业务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自办或与教育部门联办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学校要更好地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第三产业服务。” [2] 1988 年出台《安徽省职业中学教学生产实习基地暂行管理条例》,极大地推动了早期的校企合作,先后出现了一批灵活多样、效益明显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如先办基地、后办学校、校企一体、产学合作模式;项目带基地、基地带专业模式;教学做合一,学习与创业两不误模式;挂村联户、助民致富模式;学校、家庭“双主体”模式;专业组(班级)承包制基地模式;学校与专业大户合作培训模式;培训、经营与农户家庭生产一体化模式。1989 年,安徽省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中专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通知》,要求中专学校加强与经济部门和生产部门的联系,实行教学、服务、生产相结合,同年,在芜湖市和合肥市开展“双元制”职教模式试点。芜湖市作为全国 6个“双元制”试点城市之一,成立由市长牵头,教育、劳动、计划等部门和有关行业负责人组成的试点领导小组,建立“双元制”职业教育基金。合肥市与联邦德国下萨克萨州合作,由市职教中心与几家企业结成伙伴关系,进行“双元制”试验,共同培训中级技工。此后“双元制”职教模式在城市职业学校广为推广,创造出许多具有本省特色的教学模式。20 世纪 90 年代,全省职业学校以推行“双元制”“双证制”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入 21 世纪,安徽省职业院校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更加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力资源需求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指导中的作用。三、安徽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一)总体情况分析1. 校企合作规模持续扩大一是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持续增长。根据近年来的调研和统计数据,安徽省 2015 年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为 1548 家,2020 年增加到 3450 家,合作企业数量明显增长,5 年增长 106.84%。二是校企合作涉及的专业不断增多。截至 2020 年,全省中职教育16 个专业大类均有专业点与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其中在信息技术、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三个专业大类合作的企业数量最多,分别达到654家、543家、469家,占到合作企业总数的 18.9%、15.7%、13.6%。数据充分体现出职业院校坚持不懈、努力争取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成果,也充分表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在稳步上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有了很大改变,总体形势持续向好。2. 校企合作的形式不断创新近年来,安徽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平台数量逐步增加,作用增强,合作形式不

 237学 术 争 鸣XUE SHU ZHENG MING断创新。从调研的案例分析,主要形式有通过顶岗实习、“订单班”“冠名班”联合培养;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和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授课、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合作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评价、创业创新孵化中心等。2019—2020 学年,订单培养人数达 51133 人,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20.2%,校企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 677 个,共同开发课程 584 种,共同开发教材 584 种,企业输送兼职教师 1891 人,企业捐赠设备价值达 3594.8 万元,接受毕业生 62705 人。至 2020 年底,安徽省共有 189所职业院校入选教育部 1+X 证书制度试点院校,省教育厅设立 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协调推进办公室,组织大规模调研、督查,并先后遴选出 70 所牵头院校与62 家培训评价组织合作,按照证书类别统筹推进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由企业建立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 916 个,是 2015 年的 5.35 倍;积极推进“学校像工厂、教室像车间、老师像师傅、学生像徒弟”的办学模式,实现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和企业招工的无缝对接;推行“政府引导推动、企校合作培养、招工招生同步”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开拓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新格局。调研情况表明校企合作已经从简单、孤立的单一项目,逐步拓展到企业多方位、多环节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合作的形式逐渐从单向性、短期合作过渡到双向性、长期合作。3. 校企合作的稳定程度逐渐提高2016 年,安徽省出台《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机制作为重点,各地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产业优势,打造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新模式。职业学校集团化办学数量稳步增加,截至 2020 年,全省职业教育集团已达 65 个。职教集团按章程规范运行,不断提高办学实力,持续扩大影响力,积极促进集团内校企深度合作和协同发展,职教集团规范有序的运行成为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调研数据显示,安徽省 52.33% 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周期为 3-5 年,22.4% 的校企合作周期为5 年以上,10.71% 为长期合作。通过 3-5 年的基础合作,可以使校企双方建立比较顺畅的沟通机制,人才联合培养初见成效,能够为后续深入合作打下良好基础。4. 校企合作的满意度良好伴随校企合作的广度拓展、深度加深、形式多样化发展,校企合作的相关群体对其评价基本呈认可态度。根据 2019 年安徽省职业教育满意度调查的数据,学生对学校实训实习安排、企业兼职教师的授课情况等方面比较满意;学校管理层对本校校企合作开展整体情况、政府促进校企合作方面发挥的作用、本地企业的支持程度比较满意。但教师对企业专业方面对接、实践培训等满意度偏低;学校在确定校企合作利益分配、从企业引进高级人才的自主权方面满意度偏低。(二)主要成就与基本做法1. 以政策法规保障为支撑2008—2011 年相继出台《安徽省职业教育条例》《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做出诸多规划和政策安排。2015 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出台《合肥市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办法》,明确发展目标、落实责任单位、创新合作机制、设立专项经费。根据这一实施办法,合肥市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率先行动,从 2015 年开始,每年组织专业课教师在暑期到企业实践一个月,四年以来 800 多名专业课教师分赴 40 余家企业进行实践淬炼,通过教师把企业的生产标准要求带到课堂,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节约了教育成本和时间。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出台《马鞍山市职业教育校企业作促进办法(试行)》,对校企合作的适用范围、实施机制、合作形式、部门职责、支持措施、监督检查等方面作出全面规定。2018 年安徽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又出台了《安徽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从政策上指导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该做什么、该怎么做。随后宣城、铜陵、芜湖市、蚌埠、黄山等地市也相继出台了市级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为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2. 以平台交流典型引领为抓手自 2010 年起,由安徽省教育厅牵头,联合各地级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省内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相关企业定期举办职业教育校企对接会,至今已连续举办十二届。每年的对接会举办校企合作高端论坛、校企合作成果展,邀请知名职业教育专家做学术报告,按专业大类和产业类别举办校企对接交流研讨会,推广示范企业、示范学校的经验做法,宣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互惠政策,为职业院校提供平台了解产业人才需求,带动省内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性,促进校企精准对接。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典型引领、校企融合,使对接会成为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交流学习、洽谈合作、展示成果的重要省级平台。另外,省教育厅自2015 年开始已连续开展 6 届全省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征集和主题征文征集评选活动,征集案例、征文逾千份,凝聚了安徽省职业院校近十年校企合作改革创新成果;自 2018 年开始联合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举办“校企合作示范企业”“校企合作示范学校”遴选活动,对先进典型予以奖励。3. 以集团化办学为路径2006 年,安徽省教育厅印发《关于组建职教集团的若干意见》,组建了汽车、化工、卫生、经济 4 个

 时 代 教 育 2021 年 14 期238职教集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职教集团在市域范围内,成为推动校企合作的重要引擎,呈现出一批具有特色的“校企政”办学联合体。安徽汽车职教集团运行已16 年,是首批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集团内包含江淮汽车、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 22 家省内知名企业,协(学)会 5 家、院校 18 个,集团内部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会在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学院建设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集团内组建了“一汽大众班”“华菱星马预备技师班”“国轩高科班”“京东无人机班”等特色班级,充分利用学校的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国家级及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基地等资源优势,服务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农民工再就业培训。2017 年,铜陵市政府在铜陵职教联盟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手段,联合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铜陵理工学校、铜陵示范性综合实训基地和铜陵市体育中心注资 6000 万元成立安徽大江教育集团,同时预留 10%的股份向社会资本开放。大江教育集团成为安徽省第一个以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运行,政府、社会、企业等多元办学的职教集团。职教集团在推进集团内校企合作招生、研发人才培养方案、行业研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20 年,安徽省 65 个职教集团共吸纳行业协会、企业会员 1468 个,开展活动 347 次。(三)安徽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不足1. 校企合作层次较低目前,校企合作多数还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就教育教学的某一领域或某一层面开展的合作,比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或教学资源库建设、学生顶岗实习实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合作往往呈现短期、单一、浅层次,难以达到深度融合、整体推进、长期稳定的效果。究其根本,主要还是因为学校、企业没有在岗位用工需求与培养、资金资源开发利用、短期利益与长期规划等方面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尤其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改造、课程设计与更新、实训实践教学等方面不能深度参与,缺乏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话语权。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现行体制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人才只有少数会留在合作企业内工作,所以,企业很难将学生当作未来员工来全力培养,深度参与的积极性难以保持。因此,大多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层,无法做到双元主体育人。2. 区域发展不均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发展水平不同,校企合作呈现出南强北弱的现象。中南部的皖江城市带是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区域,其工业在安徽省占据主导地位,职业教育发展也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合肥市参与校企合作学校为 54 家,参与企业数量 759家,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企业数量都居于全省首位;芜湖市参与校企合作学校为 24 家,参与企业数量为 374 家,总量也居于前列。此外,由于南部地区校企合作起步较早,合作方式也更为规范,合作形式也相对多样。皖北地区以农业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工业总量偏小,校企合作起步较晚,企业参与积极性相对较低,皖北六市校均合作数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例如阜阳市 30 所中职学校,只有合作企业 299 家。3. 行业组织作用尚未充分发挥2013 年,安徽省教育厅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各职业院校、各市教育局共同组织建立安徽省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省行指委”),涉及农业、加工制造、信息化、住房和城乡建...

篇六: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有效落实的思考与对策

14 年 10 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促进措施探讨展月英(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太仓 215400)摘 要: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形式是当前教育体系中所提倡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职业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使得职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满足了学生将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实现了双重教学的效果。本文就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以及促进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措施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10-0058-02收稿日期:2014-10-14作者简介:展月英,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院校政产学研。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出现充实了整个教育领域。而校企合作的出现也大大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进步,使职业教育将课堂与实践紧密结合,使职业教育更具一定的实用性和价值性。一、目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一)法律层面的问题首先是政府方面,对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不够完善,对职业教育不够完善,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自“十一五”规划提出以来,我国对于职业教育进行校企合作,政府的相关部门只是“纸上谈兵”,不能够将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加以落实,严重的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效率。针对职业教育方面的法律政策少之又少,只有一部专项法律是 1996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1],自此之后,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相关法律很少出现,只是在国家其他政策中零散提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教育事业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职业教育法》已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完善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是时代所趋。(二)企业层面的问题其一,企业对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态度不端正。职业院校是非盈利性的组织,是属于教育组织,企业不能够从合作的相关院校谋取过多的利益。在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合作动力不够,不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其二,现在企业的类型大多是以劳动力为主,单纯以技工类为主的企业占据的份额很少,校企合作旨在培养学生的技能,寻找大量需要技能类的企业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三,企业现存的运营状态不好也会影响对学生的培训和引导,企业的质量决定着学生的质量。如今,很多企业没有健全的管理与培训体系,阻碍了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三)学校层面的问题目前,学校在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专业技术不够先进,没有一定的竞争力,难以得到企业的认可和信赖 [2] ;第二,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严格的教学管理体制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学生的素质有待加强,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第三,在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中,没有做到严格监督,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未给予评价;第四,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方式不够重视,忽略了教学的本质,未将校企合作贯彻到底,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四)学生层面的问题第一,当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学生所学的专业与企业提供的职位存在不符的现象,尤其是对实习生而言,在刚刚进入企业时会做很多与专业领域不相符的工作,导致学生出现倦怠、埋怨的现象;第二,学生对于实习工作的态度,很多学生都抱着一种娱乐性的心理去实习,等到真正实习的时候,会抱怨这抱怨那,心里不平衡等状况经常出现。学生对于实习态度的不端正,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阻碍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进行。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促进措施(一)完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少之又少,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专项法律法规只有《职业教育法》,我国相关的立法机构可以参照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制定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法》与《教育法》的相关资料进行整合与分析 [2] ,加上现代一些新鲜的法律问题和条文,通过相关资料构建一个大致的职业教育法法律构架,制定专项的职业教育法。完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所具有的约束力来提高政府部门和校企对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视度,促进职业教育快速有序的发展。在立法过程中,尤其要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在院校、校企与学生之间,学生属于弱势群体,是受保护的对象,因此出台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权益的保护尤为重要。(二)强化校企责任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院校和企业都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责任,应当做到对学生负责,为学生的学习和培训营造以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作为院校,应当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断引进先进的教学技术,转换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学校应始终秉持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做到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学校管理方面应当严格要求学生,加强对学生的58

 2014 年第 10 期(总第 442 期)(下半月)2014年 10月科学、更具中国本土化的单独招生考试制度,使得单独招生考试成为家长和学生乐于选择的升学形式。五、解决对策分析针对上述分析,应对我国高职单招考试的主要问题,探索并开发出一套适应国内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管理制度,开发单独招生考试的原则性要求,对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管理、考试标准进行系统性设计是我们的主体解决对策。1、考试内容针对偏理论、偏传统高考的考试内容,研究制定关于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内容的指导性意见,使其考试内容在表现形式上更体现职业教育特征和职业素质要求。2、考试形式针对不同特质学生的不同特长与个性,提出高职院校的各类考试形式建议,明确各种考试形式的组织形式、考试目标、适用的考生类型等等,在考试形式上以最大激发考生潜力或能力为宗旨。3、考试管理针对单招考试组织模式规范化要求,将在考试管理上明确制定各类考试管理办法。制定考试组织管理要求、制定考试分数评定须知、制定考试具体实施办法等等。在考试管理上使单独招生考试更规范、更科学、更高效。4、考试标准针对不同专业的单招考试个性不同,但需要统一考试指导要求,制定一系列有关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的标准。制定单独招生各类考试方式实施标准、各类考试组织方式标准、各类考试评价标准等等。使得单独招生考试更吻合学校、社会、学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同。六、结语综上所述,我国单独招生考试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及时就其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管理、考试标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或有待改进的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并给予具体操作检验,将不断优化我国高职单独招生的科学性,对有效选拔个性化、特色化的职业教育人才给予更有价值的参考。课题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考试研究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改革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2JKB040)。2011 年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改革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1144)。参考文献:[1]樊本富.高职自主招生:敢问路在何方?[J].教育与职业,2009.10(44-47).[2]张 棋.北京地区高职自主招生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5(60-66).[3]侯宪君,何景连.谈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人才选拔模式[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11(113-115).[4]张永红.关于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现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04(30).管理,约束学生的过激行为。学校通过对学生的认真负责,为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工作奠定了基础。作为企业,应当为学生的实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实习生应当保持公平的态度,不得用有色眼光来看待初出茅庐的实习生,应当加大对实习生的培养力度,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才。企业应当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而不是只重视当前的业绩和效益,注重对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三)增强学生能力增强学生能力是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的个人能力决定着在院校和企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学校应当重视提高学生的自我能力和自我素质,对于专业知识做到严格要求,有利于后续实践工作的开展和研究,为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来加强学生在知识、人格素质上的培养,实现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在企业的实习的过程中得以体现,使企业对学生和院校都会刮目相看,提高校企合作的几率和可能性,促进了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对实习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实习生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才会适应企业的发展,才会适应时代的要求。(四)加强行业的引导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扮演着引导和桥梁的作用。行业协会对于院校的发展和企业的运营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涉猎,对于双方各自的需求也都有所掌握,行业协会会保持中立的立场与校企合作双方分别进行沟通与协商,使合作双方能够保持互动和理解。行业协会也可以帮助校企双方提供相关的策划、咨询、评估等方面的帮助[3],并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职业资格的制度加以分析和评估,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开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加强行业协会的领导和评估,有利于院校和企业了解当前的形势,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做好应对措施,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开展,有利于加快教育的发展步伐。三、结束语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形势,加快教育的发展步伐是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出现,丰富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使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在企业的实习中得到历练和成长,将院校的课堂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教育、企业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实现了新时代对教育事业的要求。参考文献:[1]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培养优秀技能人才 [J].教育发展研究,2013,08(07):88-89.[2]方丛蕙.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01(12):112-113.[3]余芝轩.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8(01):97-98.(上接第 57 页)59

篇七: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有效落实的思考与对策

EBAO 2018.6.20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指出:

 “产教融合、特色办学。

 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代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方向。一、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面临的困境及分析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一些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有一些表层的探索,但是融合的深度、广度还不够,企业如何从办学的参与者真正转变为办学主体, “合”而不“融”等方面还面临着诸多困境,通过对这些困境的分析,从而探索破解之道,对地方高水平技能型职业院校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一)缺乏顶层制度设计目前,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也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然而,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分属于不同的上级管理部门,各有自己的运行体制。政府在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方面也缺乏相关的制度层面的法律法规的设计,在激励机制、管理机制方面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细则。

 一是,在财政政策保障方面,没有设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专项资金,而在校企合作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建设、实训资源建设、教师培训、 企业技术人员指导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再加上,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短期内很难见到收益,也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展深度合作。

 二是,在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方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涉及到职业院校和企业两个办学主体。

 由于政府在这方面出台的政策比较宏观, 对合作办学主体的责、权、利等方面没有明确的细则规定,没有真正找到合作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和深度合作的激励点。

 在管理方面,政府的协调和监督职能缺位,没有明确的校企[文章编号] 1671-802X(2018)03-0076-03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对策探讨时美英(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摘 要: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当前,高职教育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诸多困境,缺乏顶层制度设计,企业参与的动力不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等。针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探讨新时代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对策,对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大有裨益,加强顶层制度、政策设计,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打造“互利共赢”的融合平台,构建合作主体的动力机制,提升高职院校产学研能力,增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吸引力。关键词:

 高职教育 ; 产教融合 ; 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收稿日期:2018-03-25作者简介:时美英(1968-),女,江苏徐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E-mail:973540713@qq.com.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高校辅导员职业的核心能力及培养研究”(SK2016A0100);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探索与实践”(SK2017A0734);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2016jxtd010);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验式教育名师工作室”(Szzgjh1-1-2017-30).No.3 2018General No.96 Vol.172018 年第 3 期第 17 卷(总第 96 期)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76万方数据

 2018.6.20 XUEBAO分工,所以合作的层次、深度不够。(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目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的办学体制还不够完善,不能在学校追求社会效益和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上寻求结合点,使得企业只是被动地参与校企合作,没能积极主动地转变为办学主体。从企业的角度看,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目标,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不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用于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的开展,同时,还要选派技术人员到学校指导学生的实践课教学,还要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

 相对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企业更愿意把资金、设备、技术人员用于对自己员工的培养上,这样对企业来说更有利于自身的持续发展,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并且,企业更愿意把设备投入到生产线上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效益。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来说,他们对人才的需求多是通过人才市场招聘,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由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运行体制机制的障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地方支柱产业的需求无法无缝对接。

 首先,高职院校的人才的培养具有普适性,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与企业要求的员工具有实操性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次,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产学研能力直接影响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产教融合要求师资队伍要具有较强的产学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目前真正能解决技术难题,把科研转化为成果的“双师型”队伍还很缺乏。再次,深度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一支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熟悉管理知识的业务素质过硬的管理队伍,来制定执行相关的管理制度、运营管理、风险防控、法律法规。

 目前高职院校执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管理队伍还需加强。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对策探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效益和合作企业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对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来说是一个互利双赢的格局。

 要打造这样的格局需要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共同探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针对性措施。(一)加强顶层制度、政策设计,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不仅是高职院校的事情,还涉及到产业、行业、企业,政府如何通过完善制度、制定政策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重点是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高技能人才保障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制度”。[2] 首先,对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高职院校,地方政府要制定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制定《地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法》以及地方性校企合作专项法规,明确合作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强制性措施,保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法治化的轨道上运行。一方面政策法规的制定要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政策法规的制定要符合地方区域的实际情况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向衔接。同时,也要考虑把中小微企业纳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队伍中来。只有广大的企业都参与进来,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其次,政府应出台相关的财政、税收政策。“政府应在财政预算中设立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的专项资金,用于校企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开展产学前沿研究等”。[3] 同时,还要在税收方面给予企业减免政策,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经济行为,增强企业的积极性。再次, “政府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对合作方的资格进行审查、对合作成效进行监督、对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也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评估, 保障产教融合的顺利实施” [4](二)打造“互利共赢”的融合平台,构建合作主体的动力机制理 论 研 究 第 3 期 时美英—— — 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对策探讨77万方数据

 XUEBAO 2018.6.20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前提是合作双方都能赢利,因此,首先,应坚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寻找合作双方的利益平衡点。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目的是,希望企业能提供技术精湛指导学科前沿发展的技术骨干,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条件和就业平台,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目的是希望学校能给企业提供优秀的科研成果和智力支持,也希望学校能为企业的员工提供培训的平台,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企业的影响力,促进产业升级发展。[5] 其次,为了增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效性,高职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应符合地方产业升级的要求,结合地方的支柱产业开办专业,培养人才。

 深化产教融合可以把地方产业和学校的专业结合起来,实施产教融合的重点项目,以项目为推动,整合资源,共同研发、共同培养人才,促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服务于企业的产品研发与生产,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同时,也促进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

 再次,合作双方要深化合作两利的理念,共同构建合作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机构,确保合作主体的利益。

 健全机制,建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管理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质量监督评价机制, 形成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互利双赢的格局。

 在“合作理念一致,组织机构健全,权益保障充分的基础上,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 [6](三)提升高职院校产学研能力,增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吸引力“打铁还需自身硬”。高职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功能,肩负着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使命,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发挥直接作用。

 高职院校要找准自己在地方区域经济中的发展定位,要想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首先,在专业设置上,瞄准地方产业、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行业的结构调整为依托,根据现有的办学特色和资源,对目前的专业设置要适时调整和梳理。

 根据地方产业发展规划需求,设置服务地方产业的特需专业,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特色,打造体现地区差异的特色专业, 然后再依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资源设置通用专业,形成“特需专业+特色专业+通用专业”为模式的专业体系结构。

 在此基础上,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行业共同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组”,根据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求和企业在发展中所需新技术的需求,共同研讨课程设置、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沟通平台。“双师型”教师队伍既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承担者, 又是产教深度融合的直接执行者。

 高职院应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从合作企业引进技术骨干,承担学校的培训和实践教学工作,成为学校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学校选派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兼职、挂职等实践锻炼,深入学习企业文化,了解先进技术,提高项目的研发能力和实践能力。校企师资合作,共同探讨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深度校企合作中, 广泛开展科研项目、技术开发等方面的产学研合作,从而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以科研促发展。参考文献:[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2] 周 晶,岳金凤.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7, (24):47-48.[3] 徐叶军.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职教通讯,2017,(10):20.[4] 崔民日.地方本科高校、企业、政府产教融合对策研究[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5, (4):122.[5] 胡青华.应用型大学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2):238.[6] 牛士华,陈福明.新常态下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6, (4):27.(责任编辑:王 莉)理 论 研 究 第 3 期 时美英—— — 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对策探讨78万方数据

篇八: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有效落实的思考与对策

日期:2013-08-29作者简介:兰小云 (1978-), 女, 江西樟树人,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 高教所所长, 副研究员, 博士, 研究方向: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基金项目 :

 2011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行业办学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11YJC880045); 2012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政策研究:

 现状与对策》(12YS200),主持人:兰小云。No.28.2013Vol.34General No.7342013年第28期第34卷总734期职业技术教育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校企合作一直是倍受关注的话题。

 学术界就如何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进行了诸多探讨, 并提出了许多对策建议, 其中不乏有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之类的建议。

 本文主要聚焦于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 对现有政策进行梳理与分析, 找到其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建议。一、 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为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开展, 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税收优惠政策。

 如,《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国家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6]107号)规定:

 “凡与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签订三年以上期限合作协议的企业, 支付给学生实习期间的报酬, 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国税发[2007]42号)依据财税[2006]107号文精神做了进一步规定, 规定 “接收实习生的企业与学生所在学校必须正式签订期限在三年以上(含三年)的实习合作协议”。

 “对未与学校签订实习合作协议或仅签订期限在三年以下实习合作协议的企业, 其支付给实习生的报酬, 不得列入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

 “企业虽与学校正式签订期限在三年以上 (含三年)的实习合作协议, 如出现未满三年停止履行协议情况的, 主管税务机关对已享受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的思考兰小云(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201411)摘要税收减免政策是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必需的良策之一。

 为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中央政府和某些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 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 但总体上此方面的政策仍存在权威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吸引 力等多 方面不足。

 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 可适当 降低享受优惠政策的准入条件, 让企业感到 “可行”; 扩大税收优惠的减免范围和力度, 让企业感到 “心动”; 完善法与法之间的一致性, 让政策执行者有法可依。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 (2013)28-0044-0444

 税前扣除实习生报酬税收政策的企业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补征企业所得税, 并依法加收滞纳金; 对因企业主体消亡或学校撤销等客观原因导致未满三年停止履行协议情况的, 不再补征企业所得税和加收滞纳金。”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512号)规定,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 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 准予扣除; 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二、 现有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已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出台了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有些地方政府还专门出台了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 但总体上此方面的政策存在权威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吸引力不足等问题。(一)准予税收减免的条件不尽合理财税[2006]107 号和国税发[2007]42 号规定企业必须与学校签订三年以上实习合作协议, 才能享受文件规定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政策。

 虽然该规定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学校的权益, 但是在现今变化如此之快的时代,企业与一所学校签订三年以上学生实习合作协议将存在很大风险, 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受挫。

 况且现实中有很多企业根本就不了解上述优惠政策。

 2011 年由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英进行的 96家山东省内企业调研发现, “有50.0%的企业对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 《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不了解”[1]。(二)税收优惠政策的吸引 力不够以一家年营业额为 5 亿元的企业为例, 假设该企业一年内共接收10名学生进行三年的实习,按每月 支付每位学生实习报酬 1500元计算,每年该企业共需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总额18万元,按照现有的营业所得税缴纳方法和国税发[2007]42号文规定, 企业因接收学生实习 , 每年可少缴纳 4.5 万元的税收。

 对一家年营业额5亿元的企业来说,4.5万元的数据可以说是吸引力不大。

 这表明, 现有的优惠条件吸引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有关税收优惠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一是相关法律、条文之间缺乏一致性。

 如, 尽管财税[2006]107 号和国税发[2007]42 号制定了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办法, 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512号)并没有相关规定。

 法与法之间的不一致, 让执法部门难以执行。

 二是相关规定不健全。

 如, 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校企合作项目仅包括支付给学生的企业实习费, 企业参与合作所发生的其他投入还有许多尚未被纳入税收优惠范围, 如企业在学生实习期间所产生的实习耗材费、企业指导教师的误工费、企业参与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设备投入等。

 三是缺少可操作的实施细则。

 有些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但因地方政府没有配套的实施细则,导致许多政策和法规难以执行。(四)税收政策对企业办学不尽合理我国 《职业教育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以及诸多政府文件和领导讲话中, 都提到 “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举办职业教育”。

 这样的指导思想无疑有其合理的一面, 然而对于 “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办学经费也存在一个合法合理支出问题。

 目 前企业的办学经费一般属于税后支出, 也就是说, 企业完全是拿出自 己的纯利在办学。

 在依法缴纳了教育附加费的情况下, 企业再拿出利润来办学无异于双重纳税[2]。

 大型国有企业的办学积极性自然受挫。三、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建议(一)适当 降低享受优惠政策的准入条件, 让企业感到 “可行”市场经济以利益为中心, 以市场为导向。

 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且日 趋完善。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 已完全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和规则, 实行的是自 主经营、自 负盈亏的经营活动。

 根据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假设, 在市场经45

 济下, 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 标, 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制定决策的主导性因素。

 换句话说, 企业开展一切内外部活动的基本机制均是市场机制。

 在一般性的校企合作决策中, 企业将会对其投入、收益进行风险评估, 若收益大于成本或与成本持平,企业将继续 “投入生产”,即合作; 反之,合作则面临终止的可能。

 对企业来说, 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投入的成本主要有:

 资金、设备、人员、技术,其收益是人力资源——即可能获得的技术技能人才 (数量、素质以及与企业的契合度)、技术创造——即合作中可获得的技术服务。依据我国现有政策, 企业须与职业学校签订三年及以上实习合作协议, 才可享受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的优惠政策。

 此时, 企业将全面衡量三年中的成本投入与收益之比。

 显然, 三年的时间对于企业来说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因此, 建议在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上,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将准入条件由原来的 “签订三年以上 (含三年)实习合作协议”降低为 “签订不少于半年或一年的实习合作协议”。(二)扩大税收优惠的减免范围和力度, 让企业感到 “心动”学生企业实习仅是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一个方面, 仅根据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所支付的实习费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 难以刺激企业的合作兴趣。

 因此,应尽一步扩大对企业税收的减免范围。首先, 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发生的耗材费、设备折旧费、企业师傅的指导费等,可计入生产成本, 享受营业额所得税减免。

 相关费用须列出详细的使用清单和计算方法, 企业师傅指导费可根据各企业的员工工资水平按一定比例进行测算。

 由此也可保证学生的企业实习质量。其次, 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投入的资金或设备, 可计入生产成本, 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

 校企共建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我国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合作模式之一, 从外观上看大多数院校的实训条件得到改善,然而实际上这些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到底起到了多少作用,仍值得关注。

 笔者走访调研发现, 某些院校建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已成为企业以低价成本获取利润的场所, 学生只是轮番在基地上从事简单的重复性技能操作, 于学生的技术技能发展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并无多大作用。

 对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说, 投入资金和设备建设实训基地, 首要目的当然是为了获得一定利润, 培养学生的技能只是其次要任务或者说是出于职业院校提供的免费场地等而接受的条件。

 为改变生产性实训基地已经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问题,国家应允许将企业投入到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的资本和设备计入其生产成本, 确保企业的投入收益, 同时也确保学生的实训时间和质量。第三, 对企业捐赠给高职院校用于教学、实训、科研等的设备免征增值税。

 通过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促进社会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是各国政府的惯用做法。

 而我国对于企业法人和个体经营户以其“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 “视同销售货物行为”征收增值税 (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3]。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第45号令》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2007年第 13 号》规定, 国外捐赠的直接用于学校教学、科研的进口仪器设备可享受国家的免税政策。

 那么为何国内企业捐赠却不可享受。

 因此, 建议完善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企业所得税法》等, 规定企业捐赠给职业院校等的新设备或旧设备可享受税收减免, 避免资源浪费, 同时也可减轻职业院校的办学成本,减轻政府举办教育的负担。(三)完善法与法之间的一致性, 让政策执行者有法可依推进校企合作, 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有赖于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的积极性,更有赖于企业行业的积极性,一些重大政策问题还涉及到财政、税务和企业管理等综合部门应形成一个体系, 这一体系的结构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模式。职业教育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校企合作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 因此在 “母体法”的基础上, 还需要大量配套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政策做补充。从政策制定主体来看, 既要有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又要有各级地方政府层面的中观政策和校企合作实施主体层面的微观政策; 从政策领域来看, 既要有职业教育内部政策, 又要有职业教育外部政策; 从政策功能来看,既要有强制性和惩戒性政策,又要有激励性政策和指导性政策, 既要有执行政策,又要有监督政策[5]。[4]。

 成熟的政策46

 在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上, 一方面, 要尽快完善 《企业所得税法》等, 通过人大立法来约束和激励企业的合作行为。

 目 前, 我国的十八大税种中,仅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车船税这三个税种, 由全国人大立法确定了征收权, 而其余税种的征收合法性, 均源自 国务院所作的暂行规定和条例, 也就是行政性规定[6], 法律的权威性受到影响。

 若在 《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行为以及执行或违反该行为将获得的优惠政策或受到的惩罚, 将增强校企合作法律的权威性。

 另一方面, 要完善地方对相关法律的实施细则和执行效度, 将地方政府落实中央政策法规的成效列为其政绩考核指标之一。

 要强制各级政府部门尽快制定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细则, 落实中央政府的有关政策方针。总之, 税收减免政策是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良策之一, 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可行、 “诱人”且可操作。参 考 文 献[1]林英.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构建机制的调研[J].中国大学教学,2011(7):85-88.[2]校企合作的成本问题不容忽视[EB/OL].http://www.sczspx.com/h_scswsxxxwxq18.[3]杨孟.我国应尽快实行实物捐赠税收减免政策[EB/OL].http://www.cenet.org.cn/shiping/article_detail.aspx?id=82.[4]王继平.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引 擎[N].中国教育报,2010-4-3(3).[5]兰小云.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效度刍议[J].现代教育管理,2012(6):72-74.[6]收回税收立法授权时机已成熟[N].新京报,2013-03-10.Thinking of the Preferential Tax Policies for 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LAN Xiao-yun(Shangha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Shanghai 201411, China)AbstractTax policy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ways to incentive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some lo⁃cal governments have issued a series of preferential tax policies. But on the whole, these policies are still not enough au⁃thority, system, oper...

篇九: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有效落实的思考与对策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思考 【摘要】

 分析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针对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校企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

 校企合作意义现状发展

 近年来,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速度很快。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其合作形式逐步多样化, 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但不论是在根据企业需求而提出的“订单式”培养模式, 还是在校企长期合作过程中形成优势互补的工学结合式培养模式都不难看出, 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探索和实践, 并已经认识到了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才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也成为高校培养社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事实表明,要保证高职院校充满生机和活力, 不断蓬勃发展, 就必须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一、 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一)

 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完美结合”

 校企合作重在对企业员工素养、 技能的培养, 学校以此为导向进行课程调整和专业设置, 从而建立的教学体系模式, 可以从根本上克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现象, 增强人才就业的适用性, 促进人才资源开发, 提高应用学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将职业教育理念和企业理念融合在一起, 通过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使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完成了良好的对接。

  (二)

 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存在着实践能力不足、 最新技术掌握滞后等问题。

 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 可以促进高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互动交流, 在相互沟通、 学习的过程中, 不断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规范操作技能, 提升职业人所必须遵循的职业素养。

 同时, 通过接触企业中的新技术、 新工艺、 新产品, 可以开阔教师的眼界。

 教师在充分调研学习之后再进行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更加有的放矢, 可以更好地抓住校企融合的重点, 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为今后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指导。

 除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设施外, 教师充分体会企业文化底蕴和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对学生进行培养, 也可以大大缩短未来学生就业的磨合期。

  (三)

 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技术的革新, 离不开高技能且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构建校企合作这一平台, 可以实现企业与学院的紧密结合, 为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搭建一座桥梁, 通过这座桥梁使学校充分了 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 也指引着教学内容和重点不断“与时俱进”向企业靠拢。

 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教学, 可为企业快速、高效地提供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同时, 这种针对性的学习、 培训有意地使在校大学生提前进入企业磨合阶段, 使其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要求, 降低企业对职工的培训成本。

  二、 我国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目 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办学方向, 且发展越来越快, 但从整体来看, 当今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都

 不够, 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一)

 校企双方对开展合作办学的认识不足

 目 前, 一些高职院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意义的认识浮于表面, 对其重要性、 必要性的认识深度不够。

 一些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主要是为了弥补师资、 实习场地等办学条件上的不足, 并没有站在企业的角度从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需要的方面开展工作。

 这势必影响校企合作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还有些职业院校盲目地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虽然双方有合作意向, 但却存在理念差别, 进而导致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程度不足, 最终影响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用工。

  (二)

 各方利益关系有待协调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涉及多方利益关系, 包括政府、 企业、 学校, 而各方的价值目标不尽相同。

 政府的目标是节省办学投资, 少投入大产出, 快速高效地提升整体劳动者的职业能力。

 企业的目标是为了生存要获取更多经济利润, 而创作价值的高技能人才是它们所渴求的。

 最后学校方面, 它的发展和教学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就业趋势的影响。

 三个不同的利益群体其价值取向的偏差, 导致了一些地方急于求成, 校企合作上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 无视长远利益而只顾眼前利益的情况。

 这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另外, 一些地方制度的缺失也使得校企合作难以推进, 没有制度上的保障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没有将相关鼓励措施落实到位, 这些都将成为校企合作的瓶颈, 制约着它的高效发展。

  (三)

 师资队伍有待提高

  目前, 在大多数职业院校里, 有很多教师刚毕业就从事教师岗位,普遍实际操作能力不足。

 由于没有企业工作经历, 对企业实际工作需求的认知只局限于课本所学。

 这势必造成教学过程枯燥无味、 一成不变, 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另外,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 一些教师只是“吃老本”, 不愿意加强学习, 尤其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而言, 这必将是束步自封, 不仅阻碍了个人以及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 对专业技能教学体系结构的变革也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而一个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高职学院必将在职业院校的竞争中溃败。

  三、 深化校企合作的对策

 顺利开展校企合作, 需要激发双方合作的积极性, 加深合作深度,互促互动, 持续发展。

 针对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引导使双方向更加深入、 更加默契的方向发展, 走向“多赢”,走向健康发展。

  (一)

 转变更新观念, 提高对深化校企合作必要性的认识

 作为高职教育主体的高职院校应积极更新观念, 与企业进行实质性的合作。

 应自觉主动地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坚持开放性的办学、 树立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 有实践的教学过程、 灵活的教学方式、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伴随着科研及服务能力的逐步增强, 进一步与企业加强合作, 通过其自身优势, 协助企业解决在具体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改进生产技术、 提高工作效率, 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只有高度的重

 视校企合作, 结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才能够明确办学定位, 清晰办学思路, 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

 可见,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安身立命”之本, 是解决学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必然出路。

  同时, 企业也应该转变原有的观念。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最终实现的是共赢。

 企业同样成为职业教育高度发展的受益者之一。

 通过校企合作, 企业一方面保障了自己的人才供给、 技术进步以及长远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还履行了一定的社会责任, 有效地支持了国家的教育政策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

  (二)

 政府要加大组织指导与政策支持

 一是落实政策。

 政府加强政策、 措施等方面扶持力度, 大力倡导校企合作, 联合办学。

 通过政策运作引导企业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 落实制度, 强化监督管理, 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 确保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资金支持到位。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不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企业而言, 政府给予资金的支持至关重要, 能够起到雪中送炭、 事半功倍的作用, 可以快速、 有效地实现高职院校“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特别对于企业而言, 国家优惠的政策为其带来的实际的利益, 更加促使企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整个办学过程中, 大大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三)

 逐步推进, 分层次展

 校企合作要扎实推进、 分阶段逐步开展, 可简单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创造合作机会, 实现浅层合作, 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

 摆脱传

 统教学方法的束缚, 通过采用理论、 实习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用结合的乐趣, 有效地缩短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要求的差距; 建立贴近生产一线的工作场景, 养成学生的职业习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是推进中层次的合作模式。

 学校和企业应进一步加深合作, 逐步建立横向联合体, 聘请企业专家做办学指导, 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 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明确非专业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结构的群体要求。

 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实习基地, 为企业员工进行岗前培训、转岗培训和进修培训, 提高员工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促进企业的技术更新、 技术改造, 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率。

  三是进一步推进合作深度, 逐步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

 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 在学院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并转化成相应的技术成果, 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在合作的过程中, 学院将这些案例作为第一手材料带入课题, 促进产学研的全方位发展。

  (四)

 进一步加强实践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需要有一支成员构成稳定、 组织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这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更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有利保障, 教师队伍的素养决定了职业教育开展的特色与否。

 要使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顺利开展, 如何构建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也越来越引起各方的重视。

  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必要的师资培训: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团队深入企业参观学习, 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 也可以将企业具有丰富实

 际工作能力的技术工程师请到学校参与教学指导, 与学院骨干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

 通过学习, 接触新产品、 新工艺、 新技术, 有效地改善教师整体的知识结构, 也避免出现教师“吃老本”的现象, 逐步建立一支熟悉整个行业技术特点及技术发展方向的专家队伍, 同时完善专业技能教学体系结构, 促进职业院校良性发展。

  总之,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目前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为了使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学校是主体, 政府要主导, 企业要参与。

 只有通过更深层次地互动、 协作,才能解决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困境, 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振洪.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3)

推荐访问: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有效落实的思考与对策 职业教育 对策 落实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